第一节 继承中有发展的建安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了以文人为主、自觉和个性化的时代,诗人之多,诗作之富,诗风之多样,诗歌在表现社会生活与人们内心世界上的开拓与深入,以及诗歌自身形式上的变化和创新,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壮观局面。
魏晋南北朝诗歌是我国诗歌开端与鼎盛之间的过渡阶段,明显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魏晋南北朝800余年诗坛本身也是名家迭出,名篇如潮,无论其审美价值还是诗歌史、文学史上的影响,都值得后人重视。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这个时期及以后魏初的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建安文学”。建安诗人生活在汉代末期,饱经时代的风云和世事的沧桑,他们所发的歌吟,多为反映社会离乱、抒发平生理想之作。
南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人一方面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加以发展、改造,用他们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在诗歌史上树起一面旗帜。风格多呈现清新刚健、慷慨悲凉的特征,被称誉为“建安风骨”。
在这种风格的诗歌里,包含着诗人的真情实感,在语言表达上又具有简练刚健的特点。
建安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父子3人;“七子”是指孔融、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7位文人。建安文学最有成就的文学样式是五言诗,其次是赋,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等。这个时期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曹操、曹丕、曹植和王粲。
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存有20余首,都是以乐府为旧题写时事的乐府诗,题材非常丰富。诗歌从现实出发,或者描写战争给民众造成的灾难,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等。或者抒发自己的胸襟怀抱、雄心壮志,如《对酒》、《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
在曹操的诗歌中,《短歌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龟虽寿》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千古名篇。《短歌行》是四言乐府诗,在宴飨宾客时吟唱,诗歌的主题是抒发为了统一大业而求贤若渴的心境,体现了一唱三叹,慷慨悲凉中体现出昂扬之态。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诗人观海抒情,借海明志,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直接吐露了曹操的壮志豪情。
曹操善于创新,他是向民歌学习、创作拟乐府诗的开创者。他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或抒怀抱,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以描写现实的动乱,表达自己的哀痛。
曹操的诗语言质朴简洁,善用比兴,形象鲜明,诗歌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
曹丕,曹操的次子,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后代汉称帝,世称魏文帝。曹丕擅长诗文,有相当多的作品流传下来,而且多为名篇佳作。存诗40余首,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曹丕的诗歌内容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和乡情的,如《杂诗·漫漫秋夜长》、《燕歌行》、《秋月行》等。《杂诗·漫漫秋夜长》,以浮云作比兴,写游子遭遇不幸,被迫背井离乡,长期滞留在外,因畏惧外乡人而欲言又止。诗以压抑的情调戛然结束,表现了思乡而又难以排解的忧伤心情。
《燕歌行》共两首。《秋风萧瑟天气凉》描写一个独守空房的妇女在深秋寒夜思念远行的丈夫,感情真挚,情思委婉忧伤,其语言清新自然,和谐流畅。
《燕歌行》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它为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曹丕的很多诗歌兼容汉代乐府民歌和汉代文人诗的特点,在艺术上有新的创作。他的诗歌抒情婉约细微,诗歌语言,有民歌的质朴,也有文人的华丽。
曹植,曹操第三子。曹植少时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曹操十分赏识这个儿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为,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最后失宠于曹操。曹丕称帝后,立即削弱曹植的势力。此后,曹植郁郁寡欢,终于在忧愤中死去。
曹植的诗、赋、散文均突出,尤以诗歌成就为最高。曹植的诗以哥哥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作洋溢着追求政治理想、向往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曹植的后期诗作中充满着悲愤抑郁的气氛,最能代表这个时期的诗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分为7章,抒情中穿插叙事、写景,或直抒胸臆,或比兴烘托,并借用章章蝉联的顶针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
曹植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注意文人文学与民间乐府的结合,使诗歌艺术取得了极大的飞跃。
曹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他的创作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他的五言诗抒情成分增多,诗中有鲜明的个性和抒情性。
曹植还加强了五言诗的文采,在保持民歌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又讲究词采和对仗,注意炼字和声色,表现出语言洗练、词采华美的特色;曹植的五言诗讲究写作技巧,结构大都较为精致,很少平铺直叙,特别是开头,多以警句开始,具有引领全篇的作用。
在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中,王粲取得的成就最高。
王粲,山阳高平人。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其《七哀诗》3首最能代表其诗歌风貌,第一首中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一句,颇能反映当时社会动乱的真实面貌。
刘桢,东平宁阳人。他的诗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不事雕饰,代表作是《赠从弟》3首,这3首诗分别用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人格,既是对他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徐干,山东潍坊人。他的代表诗作有《室思》6首,大多写闺怨之情,情致委婉。
陈琳,江苏扬州人。他的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描写繁重的徭役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蔡琰,是著名作家和学者蔡邕的女儿,蔡琰博学多才,精通音律,代表作为骚体《悲愤诗》。这首诗长达540字,通过诗人自身遭遇,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首诗深受汉代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在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节 正始诗人和太康诗人的成就
正始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君主魏齐王曹芳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0年。这个时期,政局混乱,整个社会处在黑暗恐怖的状态之中。
建安诗歌那种直面现实,反映社会动乱,抒发统一理想的内容,以及那种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经消失不见。代替它的是人们对生存的忧患和对人生祸福的忧叹,诗风变得寄托遥深。
正始诗人的代表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也是“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作家,曾做过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
阮籍早年有济世救民的志向,但是他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始终在政治斗争的漩涡里应付、挣扎。内心的煎熬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他的处境和痛苦是当时大多数文人名士所共有的,在当时社会具有广泛的意义。正由于这种特色的状况,阮籍写的诗篇隐晦难明,很少直说。《咏怀诗》82首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
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咏怀诗》是把82首五言诗连在一起,编成一部庞大的组诗,在五言诗的发展史上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咏怀诗》中的第一首《夜中不能寐》,从“夜”字领起,写出一个使人苦闷惆怅的夜,一个令人难以成眠的夜,在夜境的悲凉气氛中,展现一位“忧思独伤心”的诗人形象。
全诗蕴藉含蓄,使人在无意之中受到感染。在这组著名的诗篇中,阮籍多用比兴寄托和象征手法来抒情言志,或借凤凰折翅来比喻自己所处的困境,或借佳人难近比喻理想渺茫,或借芳草花木凋零比喻世事反复无常。
全组诗篇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着浓烈的苦闷,由于其使用了非常丰富的比兴手段,因此形成了一种曲折隐晦的艺术风格,开拓了一条写作政治抒情诗的道路,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嵇康,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他性格倨傲狂放,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与之决裂。他的这种性格最终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他的诗现存50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其中四言诗直抒胸臆,表现其追求自然之乐趣,成就较高。
嵇康的诗以表现追求自然、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赠秀才人军》18首和《幽愤诗》成就最高。《赠秀才人军》其中第九首,想象其兄嵇喜入军后的英姿和气概,第十四首写他弋钓自娱、游目弹琴、体会玄理的高超心境。《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的愤慨。
正始诗人多崇尚老庄,提倡玄风,重自然,因此诗歌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古朴感,至西晋太康年间,这种古朴却被繁缛所替代了。
太康是西晋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西晋统一后,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有较大发展。从太康时期至永嘉时期的20多年中,文学创作比较活跃,出现了一大批诗人,代表人物有“三张”、“二陆”、“二潘”、“一左”。
“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二陆”,指陆机、陆云;“二潘”指潘岳、潘尼;“一左”指左思。除左思外,其他人的创作都表现出共同的时代倾向,即多模拟而少创造,重视艺术形式而轻思想内容,被称为“太康体”。
太康诗人多以才华自负,相对悠游的生活又使得他们得以专注于诗艺的琢磨,因此太康诗风总体体现为华辞丽藻,铺写繁复,多骈偶句式的繁缛。太康诗以陆机、潘岳最有代表性,但只有左思喊出了寒士的心声,诗风独树一帜。
陆机,吴国名臣陆逊之后,太康时期和弟弟陆云到京都洛阳,受到宰相诗人张华的赞赏。
陆机的诗歌涉猎广泛,而内涵相对贫乏。诗歌句式力求排偶,词语力求华丽,描绘力求详细,节律力求和谐。但过分雕琢,就失去了自然的面目。不过,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入诗中,也产生了相对生动有力的作品。
潘岳,荥阳中牟人。他的文风与陆机接近,但文采不如陆机。潘岳从小就很聪明,在乡里非常有名气,号称“奇童”。
潘岳诗文辞艳丽,悼亡诗写得最好。现存诗18首,《悼亡诗》3首最受人称道。诗歌作于他妻子逝世一周年之际。第一首写他离家之前的心情,感叹时光匆匆流逝;接着写出他去留两难,不知所措的悲哀;最后写徘徊空房,倍感伤心。
整首诗歌都在写他的忧思难忘,真实地表达了潘岳对亡妻的怀念。从那以后,“悼亡”成为这类诗歌的特别名称,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左思是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他长得很丑,又有口吃,在重门第和容貌的魏晋时期自然壮志难酬。左思的文辞壮丽,不同凡响。
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建安风骨”的传统,借古喻今,表达了他对世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被称为“左思风力”。他的这些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情怀的诗作,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表现方式,后人仿作者很多,这样,“咏史诗”就成为后世诗歌中的一大类别。
第三节 陶渊明开辟田园诗新天地
东晋时期,诗歌没有大的发展,士大夫崇尚玄谈清言,这使得玄言诗风笼罩诗坛,孙绰、许询是玄言诗人的代表,只有陶渊明开辟了田园诗新路,成为诗坛大家。陶渊明,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是东晋时期的名臣,自幼丧父,家境渐衰。陶渊明青年时代在家读书,博学儒道释经典,还阅读了不少神话、小说一类的“异书”。29岁时因生计问题,任江州参军,不久归隐而去。以后因生计所迫,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05年,陶渊明41岁时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仅在位80余天,不愿以“为五斗米折腰”弃官,从此告别官场,过起隐居躬耕的生活。
陶渊明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在文学的诸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其诗歌对后代影响最大,尤其是他的代表性诗作“田园诗”更是影响深远。陶渊明一生写下了不少“田园诗”,这些“田园诗”是他人生理想的写照。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感受。《归园田居》五首是诗人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组诗中“少无适俗韵”一首,抒发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他对恬静美好的农村生活和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的热切追求。
诗中写有榆柳桃李掩映下的院落、草屋,傍晚时影影绰绰的村落,袅袅升起的炊烟,桑树上的鸡鸣,造景设色虽是平凡,却展示了一幅静谧、纯朴的田园景色。
《饮酒·结庐在人境》一诗,写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移居·春秋多佳日》一诗写他农务之暇,与朋友诗酒流连的快乐;《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一诗,写他农事之余泛览图书的乐趣。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除了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的田园诗,陶渊明还有描写劳动艰辛以及自己的困苦和农村凋敝的田园诗,这类田园诗更具有写实性。陶渊明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最突出的表现是:平淡、自然。陶渊明能够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极其平常的生活情景,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的意境。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宋代大词人苏轼写道:
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陶渊明田园诗的意象非常美,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非常精心,他多选择原始朴素的意象,而排斥文人意象。多选择具有超然、安静、稳定、能给人温暖感的美好意象。
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饰。可陶渊明却蹊径独辟,抒写出平淡自然、意味隽永的诗篇,如奇峰突起,开创了新的艺术境界。南宋时期人曾紘写道:
余尝评陶公诗,语造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而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
陶渊明的田园诗打破了玄言诗的沉闷统治,为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使“田园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后世田园诗的发展功不可没。除了田园诗,陶渊明的饮酒诗和咏怀诗也较有成就,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陶渊明归隐后有志难酬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与《杂诗》12首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第四节 演变中求发展的南北朝诗歌
晋宋交接时的南朝,诗歌发展经历了一个新的转折,那就是玄言诗逐渐退却,而山水诗大放光彩。我国的诗歌很早就有描写山水景物的句子。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已有简略的自然景物描写,甚至有一些情景交融的画面。
《楚辞》中的自然山水描写,要比《诗经》具体、生动、细致,笔墨也多了一些,显示出作者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较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东晋时期的玄言诗,山水的审美意识逐渐增强,还出现了不少描写自然山水景物的佳句。
但总的来看,那时山水景物描写的分量在全诗中还只占少数,它只是诗人借以引发、陪衬、烘托、渲染诗人思想感情的片断。直至谢灵运时。诗歌中才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题材转变。
谢灵运,出生于会稽始宁。他出身于东晋时期最显赫的世族家庭,年轻时就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谢灵运倾注全力刻画山水胜景,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此扭转了当时的玄言诗风,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诗,最能体现他诗歌特色。
这个时期比较有名的诗人还有颜延之、鲍照、谢惠连、谢庄、汤慧休等,其中以鲍照诗成就最大。
鲍照,江苏涟水人。出身寒门,曾任临海刘子顼的参军,史称“鲍参军”。他虽然出身寒微,却自视甚高,以为凭借自己超人的才华而功名富贵唾手可得,可事实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在人生目标未实现之际,往往在他的诗中涌出感愤不平之辞。在他的代表作《拟行路难》18首中,可感受到其感情的冲动、激荡与紧张。《对案不能食》一诗,就表现了一个才高气盛、自尊心极强的诗人面对不公平的现实激愤异常,苦闷有加。
鲍照尤其擅长七言歌行,还在诗中杂以各种句式,写了不少杂言式七言歌行,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南齐永明年间,周甬著《四声切韵》,讨论汉字的平、上、去、入4种声调。诗人沈约更将四声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去,要求诗歌平仄押韵、音韵和谐、对仗工整、辞采华丽,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形成了一种新诗体,号称“永明体”,也称“新体诗”。
“永明体”诗人最有名气的是沈约和谢朓。
沈约,吴兴武康人,历宋齐梁时期,官至尚书令。沈约一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和友人之情的诗,辞采清丽,感情真挚。
谢朓,谢灵运的同族晚辈,人称“小谢”。他与谢灵运同以善于写山水景物见长,但他们两人的写作方法不同。谢朓更多地对自然景物作出选择、提炼并重新加以安排,显得更加完美。
谢朓的山水诗既吸收了谢灵运那种细腻,又能融情入景,从而既摆脱了谢灵运堆砌雕琢,又摆脱了玄言诗的枯燥,形成一种清新流利的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代表作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与南朝相比,北朝文化显得十分冷落,只有庾信兼南北之长,显现出大家风范。他的诗歌对仗工整,情辞兼备,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既有南朝时期的华丽精巧,又有北朝时期的雄浑刚健,开拓了诗歌的审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