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后稷开创我国农耕业
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最初的生存基础就是农牧渔业。
农业是指人们通过种植的植物而获得食物,畜牧业一般指人们靠养殖的动物为生,如牛、羊等,而渔业则是指人们靠捕捞与养殖的鱼类来获得食物。
在我们的祖先开创农牧渔业文明的进程中,神农、后稷、伏羲作为农牧渔业的先行者,他们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后稷,本名姬弃,帝喾的长子,周族的始祖。他出生于稷山,就是现在的山西省运城稷山县。他的母亲姜嫄是帝喾的妻子,因踏巨人脚印而生了后稷。
后稷为儿童的时候,好种麻、菽等植物。他长大之后,喜欢耕田,还善于选择土质好的土地来种植谷物,并传授给人们农耕的技术。他曾经被尧任命为“农师”。后稷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
后稷和夏禹是我国上古文献中最先出现的两个传说人物。后稷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诗经·鲁颂·宫》记载:“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始播百谷。”意思是后稷是继承禹治理洪水造成的灾难以后,接下来领导农业生产的人。
据说在神农氏之后的很多年,有一个叫姜嫄的女子,传说她是神农氏后代有邰氏的女儿,也是黄帝曾孙、周族首领帝喾的第一个妻子。姜嫄很想有一个孩子,但怎么样也怀不上,为此,她很苦恼。
有一天,姜嫄到外面散心时,在回家的路上,偶然发现一片湿地上有一个巨人的脚印。她感到非常的惊异,又觉得很好玩,于是就将自己的脚踏进巨人的足迹里。
谁知她刚刚踏进巨人足迹大拇趾的地方,就感到身体里有种震动。她就这样怀孕了。
时间很快过去了,到了分娩的时候,姜嫄生下一个小男孩。据史籍记载是“胎生如卵”,就是带胞而生的。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婚姻已发展到禁止族内婚的阶段。也就是说,姜嫄必须与另一个图腾氏族的男子婚配,才是合法的。
因为姜嫄生的这个孩子没有父亲,再加上“胎生如卵”,周围的人们都觉得这孩子不吉利,便强行从姜嫄怀里把男孩抢走,丢弃在田野里,以为这样一来孩子肯定会被饿死的。
在田野中过路的动物保护了小男孩,一些雌性动物还给小男孩喂奶吃。人们看到这个孩子没有死,又准备把他丢弃在原始森林里。
恰巧这时候,有人到森林砍树,结果救了这个孩子。最后,人们索性把孩子抛弃在寒冰上。可是人们还没走远,天上的鸟都飞了下来,用翅膀给男孩挡住了风寒。
这时,人们终于觉察到,这个小男孩不是普通人,于是把他抱回来,继续让他的母亲抚育他。
因为男孩曾经被多次抛弃过,男孩的母亲姜嫄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
据《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后稷还是小孩时,就知道自食其力,知道怎样除草,怎样种植大豆、大麻、大小麦、甜瓜等作物,而且所种的作物都是籽实饱满、硕大的好品种。还说后稷怎样收获、脱粒、加工成熟食品,把它们放在祭祀用的礼器里,尊祖配天,香喷喷的熟食,很快连玉皇大帝也高兴享受了。
上述内容反映了西周时的农作物结构,以及从种到收的技术。
联系上面从后稷的母亲生下后稷开始,《诗经·大雅·生民》的这部分内容完整地把周族的农业起源、农业结构和操作技术,以歌颂的诗句,非常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出来。这是一份极其可贵的农业史文献。
由于弃辛勤耕作,长大成人后,他已经在农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让人们不挨饿,弃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农耕知识传授给人们,从而使人们逐步摆脱了采食野果的生活。
弃使人们过上了温饱的生活,人们就把弃尊称为“后稷”,“后”的意思是君王,“稷”的意思是粮食。
周族部落首领尧知道了后稷教授人们耕种的事情,非常敬重弃,便让弃做了“农师”。后来,部落首领舜又把邰这个地方封给后稷,并给弃赐姓“姬氏”。至禹即位时,禹很佩服后稷,就让他做了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自从当上专管农业的官员后,就难得在家一天,每天都是跋山涉水,到各个部族中教民稼穑。就这样,冬去春来,叶落花开,不觉间后稷已经年过古稀。当他将要去世时,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我没有完成禹王交给的事业,心里很难过。我向国王举荐你继续担当这个任重道远的差事。希望你让子孙们谨记教民稼穑的大事,世世代代不要忘记。要以禹王为镜,永远做百姓的儿子,做大地的儿子。”
说完,后稷就与世长辞了。后稷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劳,就在陕西武功境内西北稷山之巅建立后稷祠,世世代代祭祀后稷,并尊称他为“农业之神”。
第二节伏羲开启畜牧业先河
伏羲是“三皇”之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帝王。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敬仰。
伏羲对华夏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其中与畜牧业有关的就是他成功驯养了家禽。他曾经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将捕来的野兽驯化为人工饲养的家畜。
伏羲的活动标志着华夏文明的起始,同时他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神话传说。
伏羲的母亲是华胥氏,是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当华胥氏怀孕后,她的头上出现了一道彩虹。
雷泽湖边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他所在的部落就把龙作为族徽或图腾,而伏羲也就成为了“龙的传人”。
据说华胥氏怀胎足足怀了16个月,也有的说是12年,最后才在成纪这个地方生下一个孩子,并给他取名为“伏羲”。伏羲长大后,不仅英武过人,而且才智超群。在整个部落里享有极高的威望,因此被推举为首领。
伏羲建都于“宛丘”或“陈”,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淮阳,从此开始了伏羲时期。在伏羲的带领下,男性逐渐成为部落的主导力量。
伏羲处于狩猎采集时代。当时人们不懂得种庄稼,一天到晚只知道通过打猎和采摘果实获取食物。当打得猎物少时,人们就少吃一些;当打得猎物多时,人们就多吃一些。
但是,当时的人们进行狩猎的工具,除了一双手、一双脚、一身蛮劲外,充其量还有一些木棍与石块。再加上猎物毛丰皮厚、爪牙锋利,会对企图捕杀它的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当时的野兽很多,但人们要想成功地捕杀,还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当时捕猎的人们还经常遭到野兽的反击,弄得或死或伤,看到人们捕猎的艰辛,善于动脑筋的伏羲,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有一天,伏羲正在为如何猎获动物思考,突然,他无意中看见身边一棵枯树,树枝上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结出的网,将飞来的昆虫粘住。昆虫挣扎着,很快就将蜘蛛网折腾破了,眼看就要逃出蜘蛛网的控制。
正在这时,蜘蛛迅速爬过来,将蜘蛛网上的其他丝线,狠命地一把把抓过来,死死地一圈圈缠住昆虫,昆虫逐渐无法动弹。这个自投罗网的昆虫,最终就成了蜘蛛的美餐。
伏羲受到蜘蛛利用“网络”巧捕昆虫的启发,就上山割来葛藤,编起了像蜘蛛网一样的网。
伏羲在野兽的必经之地布置好网,然后预先埋伏在近旁,一旦发现有野兽自投罗网,钻入网中,就拿起木棍、石块,将自投罗网的野兽打伤打死,甚至是生擒活捉。
伏羲还有另一种捕兽办法,就是先在野兽的必经之地,预先布置起一个个网,一部分人埋伏在网的近旁,另一部分人,负责驱逐野兽,将野兽诱逼到预先布置的网中。
伏羲将织网技术教给了人们,让人们利用网来捕猎野兽。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人们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就这样,人们猎获的动物越来越多。当人们吃不完时,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鸡、狗的序幕,即古书上说的“六畜”。
此后,人们让圈养的动物生育繁殖,以补充淡季食物的不足,这些举措,改变了人们饥饱不均的局面,为人们的稳定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把历史由狩猎时代逐渐推向了畜牧时代。
伏羲制网捕兽,结束了我国远古的狩猎采集时代,开辟了我国远古的畜牧时代,而且其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伏羲驯化牛、马、羊、鸡、犬、豕六畜,结束了我国远古的游牧不定居时代,开辟了远古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
正是由于伏羲开启了我国上古时期畜牧业的先河,因此后人将伏羲称为“畜牧业的鼻祖”。
第三节伏羲开创古渔业文明
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中,伏羲几乎集中了远古时期所有的发明。这其中,伏羲看见蜘蛛结网捕食而发明了网,它除了帮助人们捕兽饲养驯化来发展畜牧业外,人们还可用它来捕鱼,开创了我国渔业文明之先河。
作为早期渔业文明的先行者,伏羲再一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展示了远古先民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
伏羲发明以网捕兽后,受到人们的敬仰。但伏羲依然时常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想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再提高一些。
有一天,伏羲在河边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河里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面上跳起来,蹦起好高。一会儿,又是一条鲤鱼跳起来;再隔一会儿,又是一条。
伏羲看到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肯定不错!他打定主意,就下河去捉鱼,没费多大工夫,就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伏羲很高兴,就把鲤鱼拿回家去了。
伏羲的儿孙们看见伏羲捉来了鱼,也都欢欢喜喜跑来问长问短。伏羲把鱼撕给他们吃,大家吃了,都觉得味道不错。伏羲对他们说:“既然鱼好吃,以后我们就动手捉鱼,好让我们有更多好吃的食物。”
儿孙们当然赞成,当下都跑到河里去捉鱼。就这样,伏羲的子孙们捉了一个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捉到了一条,还有捉到几条的。这下子大家都欢喜得了不得,把鱼拿回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就这样,没到3天,伏羲的儿孙们都学会捉鱼了。伏羲又打发人给住在别的地方的人们送信,喊他们都来捉鱼吃。有一天,龙王带着龟丞相忽然跑来对伏羲说:“你们这么多人来捉鱼,这不是要把我的龙子龙孙们都捉完吗?你们应该停止捉鱼!”伏羲反问龙王:“你不准我们捉鱼,那我们吃什么?”
龙王说:“你们吃什么,应该由你们自己解决,但你们不应该捉我的龙子龙孙。”伏羲说:“河里的鱼是上天安排的自然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你不让我们捉鱼吃,难道要违背上天的旨意吗?”龙王听伏羲这么一说,心想,真要违背上天的旨意,恐怕自己的命就难保了。
正在龙王进退两难之际,龟丞相凑到龙王耳朵边上,悄悄对龙王说:“你看这些人都是用手捉鱼,你就和他们定个规矩:只要他们不用手捉,就捉不到鱼,这样既保下了您的龙子龙孙,又不违背上天的旨意,让他们看着河里的鱼干着急,这该多好啊!”
龙王一听这话,高兴得哈哈大笑,转过脸来向伏羲说:“那好吧,你们可以吃鱼,但我有个条件,就是不许你们用手捉。你们若是答应,就算是说定了,以后双方都不准反悔!”
伏羲想了想,最后自信地说:“好吧!”龙王便带着龟丞相高兴地回去了。伏羲也带着儿孙们回去了。伏羲回去后就想不用手捉鱼的办法。想了一个通宵,还是没有把办法想出来。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以前自己编织的用来捕猎动物的网。他觉得这网能捕猎动物,肯定也能捕鱼。于是,他把网拿到河边,把网散开放进河里,然后手握长棍在岸边静静地等候着。
隔了一会儿,伏羲拽着网纲把网拉出水面,惊喜地发现网里有好多欢蹦乱跳的鱼!这比起用手捉鱼快得多,人还不用下水了。
伏羲带着网和捕到的鱼凯旋,并赶紧把这个方法教给了人们。从此以后,人们就都学会用网打鱼了,吃的食物也就更加多了。当捕的鱼越来越多,人们吃不了时,便将鱼养起来销售给他人,就这样,逐步地便诞生了渔业。可见,伏羲不仅是畜牧业的始祖,还是渔业的始祖,他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历史资料记载,池塘养鱼真正始于商朝末年。《诗经》记叙了周文王游于灵沼,曾经看见池塘饲养的鱼在跳跃的情景。这是池塘养鱼的最早记录。
据说春秋末年越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范蠡,曾于济水南岸的陶地,利用这里地势低洼多水的优势,凿池养鱼,发展水产养殖的事业,并自称为“陶朱公”,还写成《养鱼经》一书。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