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三希宝帖

第一节王羲之作《快雪时晴帖》

三希宝帖分别指《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快雪时晴帖》是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中秋帖》为东晋王献之书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伯远帖》是东晋王珣书写的一封信,属于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1746年,清代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匾额“三希堂”,从此《三希宝帖》名誉天下,被后世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那是东晋时候,春寒料峭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给大地送来了缕缕阳光,照着正在抽发嫩芽的树木和小草,生物从冬季中开始苏醒,天与地之间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晨的阳光暖暖地照耀在田野之上,微风阵阵,轻扬扬地吹拂着地面。惊蛰异动,万物复苏,天地间是那么的清凉干净又充满着生命的躁动,阳光是那么的温馨和煦,充满无私的爱意。

过了一会,轻风停了,太阳罩上了一层光晕,但依然明亮,天上却下起了霏霏小雪,雪花在空中零零散散地飘落,如丝如缕,雪花落在地上很快就融化了,化成了水静静地滋润着醒来的树和草,这一切变幻莫测的景象显得那么悄然无声又匪夷所思。

怎么就下起雪来呢?这奇异的景色令人感到诧异而兴奋,太阳在天空之中依然光亮,怎么雪照样下着呢?真是阳春白雪啊!又过了一会,雪越下越大了,大片大片的雪飘落下来,如絮如团,把大地装点得白皑皑的。

阳光在白雪的映照下,显得紫红紫红的,银装素裹,仿佛是人间仙境一般。这时的人们早就脱下了冬天的棉袄,看起来十分的轻便,大家在雪地里玩得特别开心,大人赏雪景,小孩追逐着,玩着雪,到处显得生机勃勃的。

雪花纷纷扬扬,到晌午的时候,雪下得越来越小,很快就停了。这时天空和煦的阳光照着雪后的大地,这天地之间更是美妙至极。

阳春白雪,一向是历代文人墨客们的最爱。特别是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们更是以追求阳春白雪的文风为时髦,诗人盛赞阳春白雪,画家描绘阳春白雪。这场天地间的阳春白雪,把这些文人墨客们的兴致推向了高潮。

这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赏雪归来,他看着眼前和风淡荡、雪竹琳琅的美景,感受着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他是意犹未尽。

回到屋里,王羲之看见桌上的纸、笔、墨、砚,特别是他看见砚里研好的墨一点没有冻结,在雪后明亮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墨光溢溢时,他兴高采烈,随手拿起纸笔,开始挥毫,一时间笔如龙蛇在纸上游走。

王羲之,生于303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人,就是后来山东临沂人。在14岁的时候,他的家族帮助晋王室南渡建立了东晋王朝,同时他的家族也成为东晋政权中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王羲之从小跟随他大姨妈卫夫人卫铄学习书法,他后来学习东汉草书书法家张芝的草书,正书又学习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楷书书法家钟繇的书法,他是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

王羲之在16岁的时候,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他担任了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

345至347年,王羲之担任江州刺史时,他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他在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

王羲之的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在当时是人们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他担任江州刺史后,随后又担任了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人们都称他“王右军”。后来,他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为官了。

不再为官的王羲之,更是自由自在了。他时时高朋相约,随兴所致,表现了一个文人的放纵不羁。今天的阳春白雪,更是激起了他的满腔热情。

王羲之提起笔来,他要将自己心中的喜悦传达给远方的挚友,将这份快乐与挚友一起分享。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下了: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写罢,他提笔从头至尾念了一遍,不觉感叹起来。本来是朋友托办的事情,可是却一直没有结果,他感到不好向朋友交代,想起来此事内心就惆怅不已。

阳光照在王羲之这件短札上,显得字字墨亮。他在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时,终于说出了他长时间郁结心里的话,并要寄给远方的朋友,他想朋友是会理解他心情的,因此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短札以行书写成,末行的“山阴张侯”,就是王羲之的朋友,就是收信人的名字。那时用素纸卷写信,纸面朝外,随写从右端随卷,卷时仍是字面朝外。写完时,后边留一段余纸里在外层,题写收信人。这种写法,一直延续到明代。短札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

王羲之这件书迹,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芒,由横转竖也多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闲,具有不疾不徐的情态。

后来,明代著名鉴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他还认为,元代著名楷书书法家赵孟頫就受到这件书迹的影响。詹景凤还指出,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芒外露,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从书体上讲,短札虽短短20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的“顿首”作连笔草书,在第二行的“果为”也作了连笔。

的确,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就在于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产生的律动感,以“快”字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分,有着呼应的关系,“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短札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呢?

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

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短札与王羲之行书的典型风格有着很大区别,着重表现在用笔尤为圆润,提按顿挫的节奏起伏与弹性感较平和,而且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十分平稳饱满。

从短札风格讲,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和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净健劲,顿挫起伏的节奏与弹性感是较平和的。结体以正方形为主,平稳饱满,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之上。

此帖以圆笔藏锋为主,神态自如,从容不迫,起笔收笔,转换提按,似山蕴玉,虽不外耀锋芒而精神内涵,骨力中藏,而其平和简静,从容中道而以韵胜的书风成为晋人之书的明显特色,一直都被人们视为书法珍品。

后来,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麓山寺碑》与《李秀碑》的体势、笔法,都是学习王羲之此帖书法的。此帖在唐初时,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赐给丞相魏征,后来又传给唐朝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褚遂良。

在宋初时候,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被铜山著名书法家苏舜元和著名政治家苏舜钦两兄弟所得。苏氏世代为宦,收藏宏富,仅此帖就有3本。

北宋著名书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通过交换,从而获得了一本书帖。宋代著名太学博士刘泾通过交换获得了一本书帖。

宋徽宗的宣和内府也曾收藏此帖,《宣和书谱》著录中都有此帖的目录。南宋初年,王羲之此帖被高宗内府收藏。

此帖在流传到元朝内府的时候,当时的大书法家赵孟頫得知这一消息后,请求元朝皇帝允其观摩。赵孟頫在得到允许后,在1318年,他以“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的身份奉敕恭跋。赵孟頫的跋:

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

元朝当时著名官员刘赓、护都答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都纷纷题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王羲之此帖书法精品书文并茂,明代著名戏曲、散曲作家李日华撰文《六研斋二笔》记载:

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

元朝时,此帖先为一位张氏所收藏,后进入到元内府中。

到了明代,此帖由一个叫朱存良的人收藏,后由卖画者售与明朝著名诗人王穉登,以后又转手到晚明有名的书画收藏家吴国廷和刘承禧。此帖其后又被明末清初大臣冯铨所收藏。

此帖在流传过程中,前后分别有南宋“绍兴”,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御览”,南宋宰相、太师贾似道“秋壑珍玩”等鉴赏收藏的印记。幅前有“廷”印,后有“绍兴”联玺,又“褚”半印。还有清朝帝王玺印多方。

第二节王献之作《中秋帖》

那是东晋时期的一个中秋傍晚,徐徐的晚风似乎吹散了整整一个白天聚集的热气,将天地之间变得清凉凉的,人们的疲劳在这干爽清凉的秋风中也一扫而空。

一轮圆月渐渐升上了天空,向地面倾洒着银色的月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世间的一切,似乎要将所有一切都变得十分圣洁。

不一会儿,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在皎洁的月光下都仿佛是披上了洁白的轻纱,变成了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整个空间在这一刻宛然已经变成为了仙境。

举头望天,这个晚上的天空显得比平时高了许多,圆圆的月亮挂在天际,月亮的周围飘浮着朵朵白云。一阵阵微风吹过,云朵遮住了月亮。

月光照射在云层上,云朵在这一刻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将月光一层层地传递着,直到月光给云朵镶上了明亮银边,慢慢溢出再次倾洒在地面上。

地面上的人们沐浴更衣,然后在族中老人的带领下齐聚于宗堂之上,围列与供案之前,以最虔诚的心膜拜着天空中的月亮。祈求家人平安、风调雨顺。

随着祭祀的结束,家族中的人们开始互相问候、游戏。大人们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小孩子则是在月下追逐嬉戏。当这些游走于天地之间的精灵开始娱乐的时候,天空中的明月似乎也感受到人们愉悦的心情,月光于是变得愈发的皎洁,如丝如缕,似水似雾,将天地之间的情感互相传递着。

王献之在这秋高气爽的夜晚,抬头看着天空的明月,心中孤单的感觉让他忍不住开始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一股不吐不快的感觉在他心中激荡着。

王献之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看着眼前跟随自己游走四方唯一伙伴,只有笔墨纸砚。他铺好纸张,拿起毛笔,在月光下开始挥毫泼墨,并一气呵成了《中秋帖》。

王献之生于344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祖籍山东临沂琅琊,生于会稽,就是后来的浙江绍兴,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王献之7岁开始在父亲王羲之的亲自传授下开始学习书法,他同时兼修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使得书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飞猛进,从小就在文人墨客之中有很大的名声。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承继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特别是他创造的“破体”,即“大令体”,简直别树一帜。所谓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草的为行草,偏于楷的为行楷。

这种行草或者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者留有极大回旋余地。王献之曾写下承继父亲书法风格的著名书法《洛神赋》。王献之同时还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这是他书法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里最富表现力的书体。

张芝后,王羲之完成章草至今草的嬗变,使草书再展了新姿。王献之继承父亲风格,将今草再推进一层,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其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了一种雄姿英发和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中秋帖》和《十二月帖》。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王羲之以真行为显,王献之以行草为能,所以不能以一种书体品评谁优谁劣。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站在中秋明月下,手提毛笔,闻着空气中的淡淡墨香,感觉到自己的精气神已经达到了顶点,右手下按,手中毛笔刷刷点点,他在纸上写道: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为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属于草书,行书3行,共22字。唐朝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所著的《书断》中说《中秋帖》道: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是学习“二王”的珍贵资料。《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宋代,由官方主持编撰的宫廷所藏书法作品,著录著作《宣和书谱》和明代著名收藏家张丑所著《清河书画舫》等许多书著都收录了《中秋帖》。

据北宗大书法家画家米芾所著《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大收藏家苏激换来的。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就是后来《中秋帖》的底本。

《中秋帖》卷前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宝”两字。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在帖正文的右上有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

《中秋帖》卷后有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明代著名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和清代乾隆皇帝的题跋,其中附有乾隆皇帝和清代画家丁观鹏的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代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和明代项元汴、清内府等鉴藏印等。

第三节王珣回信作《伯远帖》

传说在东晋时期,豫章城即后来的南昌古城外鄱阳湖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一条黑蛟,这条黑蛟不知道修行了多少岁月,竟然有翻云覆雨的本领。

黑蛟常常在赣江游弋,这一日发现了鄱阳湖水面宽广,决定留在这里居住。因为这里早已经有人类定居了,黑蛟为了霸占这个地方,不断吞云吐雾,制造着雨水。

一时间鄱阳湖水患连连,人民苦不堪言。这一日,黑蛟再一次腾空而起,在半空中吞云吐雾。天空中乌云盖顶,仿佛天都要压下来似的。

天空中电闪雷鸣,豫章城里所有的百姓都躲避在自己的房中,在心中祈求着有人能够降服天空中的黑蛟,还豫章一个太平。

天空中闪过一道雷电,雷电夹杂着滚滚而来震耳欲聋的雷声在豫章城头碾压。只见豫章城头出现一个人影,在雷电划破天际,将要到达城头之时,抬起右手,用手中的毛笔凌空写了一个“龙”字。

闪电遇见这个“龙”字,就仿佛孙子看到了爷爷,突然一转,一头扎进了豫章城外的鄱阳湖中,豫章城躲过了一劫。

黑蛟看到自己的法术失败,心中对豫章城头的人暗暗警惕。它身体在空中盘旋着,向豫章城头飞了过去。

“孽畜,你竟敢为了一己之私,破坏天道!”城头之人远远点指黑蛟。

黑蛟终于看清楚了城墙上所站之人不过是一介书生,便傲慢地说道:“一介凡人,也敢跟我谈论天道?你这是想找死。既然你不想活了,那我就送你一程吧!”

黑蛟说完,口中吐出一股黑水,黑水向城头那人激射而去。只见城头之人不慌不忙,手中毛笔对着黑水轻轻一拂,黑水仿佛墨汁一般立刻被毛笔吸收。接着此人执笔在半空中对着黑蛟再一次写下了那个“龙”字。

在黑蛟的目瞪口呆中,这个字竟然真的化身成龙,张牙舞爪地向黑蛟猛扑过来。黑蛟见到了神龙立刻变得颤抖一团口中疾呼:“神龙饶命我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此人站在城头,手中毛笔一收,神龙立刻收回笔锋之内,看着黑蛟口中说道:“念你千年修行不易,今日不收你的法力。还不速速隐世修行!”

黑蛟对此人三叩首之后,转身驾着云雾向东方飞去。随着黑蛟的离去,他法力形成的乌云也渐渐消失,太阳终于再一次出现在天空。

当人们出来欢呼的时候,看到一人正骑着马、背着一个包裹向北方走去。

几天之后,朝廷新派来的豫章太守王珣以同样的装束走进了豫章城门,大家都说赶走黑蛟的人正是王珣。随着王珣的到来,豫章变得风调雨顺,人民的生活又恢复了太平。

后来,每当有人提起黑蛟的事情,豫章老百姓都会说是书法亚圣王珣手持神笔召唤神龙,赶走了还未化身成龙的恶蛟,称赞王珣的书法已经窥视天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珣到豫章做太守,得到了老百姓传奇般的称颂,他自是感到暗暗欣慰。不久,他又收到了亲友伯远从家乡送来的东西,还从书信中得知伯远政绩斐然,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提笔给伯远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

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

王珣书信的大致意思是:王珣点头致敬了,伯远你事业有成,是我们家族的表率。我老而生病,想过得清幽淡雅些。得到你送来的东西很意外,不再多说了。分别如昨,已经成为过去了,山高遥远,不能相见啊!

后人将王珣这封信叫做《伯远帖》,是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

王珣,字元琳,小字法护,东晋琅邪临沂人,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是著名书法家王洽之子,是书圣王羲之的侄子。他从小练习书法,并在书法上有很高造诣。更因为他与王羲之同出一门,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精要。

王珣的此帖书迹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尽管信手写来,更显风流之王珣此帖的笔画写得较瘦劲,结体较开张,特别是笔画少的字显得格外舒朗、飘逸,真有点“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

《伯远帖》产生的时代在我国历史上仅次于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的《平复帖》,堪称无价之宝。其书体为成熟的行草,运笔自然,各字是分立的,古逸洒脱。

《伯远帖》卷前引首有乾隆皇帝御书“江左风华”4个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

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况晋人耶!内府所藏右军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稀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茧纸家风信堪并美!几余清赏亦临池一助也。御识。

帖上前隔水有御书“家学世范,草圣有传,宣和书谱”12字。下有“乾隆宸翰”、“几暇临池”、“耽书是宿缘”3玺。字上有乾隆晚年常用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玺印。还有御识:

乾隆丙寅春月,获王珣此帖,遂与快雪中秋二迹并藏养心殿温室中,颜曰:“三希堂,御笔又识”。

后隔水上有董其昌的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

王珣帖与其昌跋皆可宝玩,即装池侧理亦光润堪爱,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长春书屋御识。

有“几暇怡情”玺印。后来补有“墨云”玺。卷尾有皇帝敕清代官员、书画家董邦达的绘图,且有董邦达写的记,还有清代诗人沈德潜书写的“三希堂歌”。

《伯远帖》幅前后有古代两方半印,但是模糊得不能认识了。清代所盖宝玺有:“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养心殿鉴藏宝”等许多玺印。

除此之外,还有乾隆的“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御赏”、“内府书画之宝”、“神怡性灵”、“研露”等玺印。 vEdwiNHGYHZEvSDfBNqJbGBlOLQZVxDfD5Z36xiJKAzHm2eU3bzty2pKx/mCS0t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