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象形演绎

第一节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那是远古的时期,人们要生存下来,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生活,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在人们劳动和协作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交流,人类开始有了语言。

最初,人们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一定意义。但是,这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

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和交流内容的丰富,最初形态的口头语言就显露出许多缺陷了。口头语言说完马上就消失了,无法保存或记录下来。

还有,口头语言还受到人体发音器官的局限,不能直接且清晰地传达到较远距离,声音的穿透力小,影响范围很小。要是想扩大语言的传播范围,就必须经由第三者的转述。

但是,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的偏差或信息的损耗,这就会严重地影响人们语言传播活动的深入发展,不能满足人们追求文明进步而扩大交往的愿望。为此,必须发明一种可以记录口头语言的符号系统,以突破口头语言的时空限制。

在那个时候,人们每天的生产活动大多是打猎,并把打来的猎物用绳子一个个地串着或拴着,人们逐渐发现,打的猎物越来越多了,绳子上用于拴猎物的结就越多;猎物打得越少,绳子上用于拴猎物的结就越少。

于是,人们也开始在绳子上打上数量不同或形状各异的结来表达特定的意义,这就产生了结绳记事。

后来,人们就在石块或石壁上描画一些事物的具体形貌,用以表达一定的意义。比如,在鱼多的溪边放上画有鱼形的石块,就是告诉别人此处有鱼可捕。还有,在猎物多的地方也放个相应的东西,来表示这里的猎物很多。

至黄帝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叫仓颉,黄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他头脑灵活,记忆力非常强,所以黄帝就让他负责史官的事。

仓颉做了史官之后,由于事情太多了,他的记忆力就不够用了。每天那么多的事情,他根本没有办法将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清晰地记下来。他开始采取结绳记事的办法,但是他一天最少的时候也要使用3根绳子,每根绳子上都会有几十个结。

后来绳子不够用了,仓颉又用刀子在木竹上刻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在这时远不能适应需要了。

特别是黄帝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这时,仓颉也开始想办法用什么东西来记事又快又准呢?

有一天,仓颉看到鸟兽的脚印留在地上,清晰可辨,特征明显,这便触发了他的灵感。

他灵机一动,就模仿着在地上用小棍画了一些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大致模样或某些具有独特形状的部分面貌,然后他再请别人来辨认这些图画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别人看完后,也很快地就能辨认出了这些图画所代表的事物。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心意所想用符号拼凑成几段,他拿给别人看,经他解说,人们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仓颉的尝试获得了初步成功,他把这种方法向旁人推广,得到了人们的认同,汉字就这样诞生了。

汉字的发明在当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传说仓颉造字时,天空下着像粟一样的密雨,地上的鬼神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了,并为此整晚地失声痛哭。

其实,汉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它产生的确切年代仍是一个历史之谜。

第二节 礼乐制度使金文走向成熟

那还是在周代时期,周武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成王继位。成王当时年幼,周朝就由帮助周武王推翻商纣统治的周公旦辅佐成王主持朝政。

有一天周公旦对年幼的成王说道:“大王,当初商纣昏庸无道,宠幸妲己,以至于天下大乱,天下共伐之。如此惨痛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为了我们大周的统治能够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起来一种可以约束人行为的制度。”

成王虽然年幼,但是却遗传了周武王的聪明,他听到周公旦的话后,非常认可地点着头,问道:“您有什么好的主意吗?”

周公旦说道:我认为我们应当以礼为教、以乐为教。礼,就是礼节,礼貌。不同身份的人,他的礼节是不同的,这样可以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让人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地位,对身份高贵者进行尊敬。

“而乐,就是要把乐曲广泛推广,让乐曲形成一种时尚,音乐是非常高雅的东西,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快乐,洗涤人的心灵。喜欢高雅音乐的人,绝对不会像无道纣王那样沉溺于女色,致使国家衰败。礼乐的推行,可以在人们的心里形成一个道德准绳,杜绝因为荒谬行为而导致社会祸乱的发生。”

成王听完周公旦的话后,非常高兴,立刻让周公旦进行安排。

周公旦开始打造青铜器,以金文在青铜器上书写礼教内容,并积极推行高雅音乐。随着周公旦全力在周国推行礼乐,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西周开国之初,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调。这套制度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因为它是以道德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并由此确立了道德在治国理念中的主导地位,这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青铜器作为礼器在“礼乐”制度中的普及促使金文迅速走向成熟。西周初期金文尚保留着殷商晚期图案化,工艺化倾向,典型的肥捺笔触还广泛存在,结构松散,文字符号不固定,在审美风格上还未形成独特面目。

西周的书法以铸于礼器之上的金文为代表,种类纯一而蕴涵无尽。早期的西周金文在字形的形态、线条的意味、书写的行款上都保留了商代晚期铭文的特征。但是渐渐地,都呈现出西周金文特有的风范,最终使得西周书法独具的品性凸显出来。

西周金文首先是在书写的行款上进行了调整,把商代甲骨金文所开创的有行无列的书写规则纳入到有行有列,并在井然有序的框架里面加以规约。

行列有序的行款把每一个个体的文字纳入到规范中来,每一个字形不再是自由随意的,长短阔狭都限制在给定的相同的空间里,外形便趋向圆融整洁,以至后来的方正整饬。字形外部的规约完成之后,再进一步转向内在秩序的调整建构。

西周金文内部的秩序建构是从两方面同时进行的,那就是线条的纯化与空间的秩序化。西周金文线条的纯化过程,首先扬弃商金文的块面结构,使之纯化、线条化,然后再将一笔一字以至一篇线条匀圆一如,纯净洗练。

线条的纯化在书法的技法上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笔法炼历;在本质精神上完成了由外部形态的多变转向内在节奏的自省;在表现形式上完成了由雕琢刻画转向周流匀畅的书写。这种书写性不是率意的,而是要求高度的技法规范,不是僵直生硬,而是绵劲畅达。

金文内部空间的秩序化表现在,首先,金文单字被纳入到行列有序的行款框架之中,字的内部结构也以正交的框架为参照而建构,纵横排列的分割,使内部的空间均衡有序。其次,线条的纯化增强了对于结构空间的塑造。

西周金文除了独体结构、包围结构外,还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偏旁的组合,作了一番整体的简化,阴阳消长,屈伸互藏,协调有机,浑然一体。

这种结构不是各偏旁简单并置、堆叠,也不是刀尺裁度出来的几何图案,而是充满了生命情味的有机体。这样的有机结构是西周以前的书法所不具备的。

西周中晚期金文则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审美象形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装饰性的肥捺笔触渐消而走向纯粹线条化。

在字形上改变了早期结构符号散漫不定而臻于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其审美风格一扫商金文雄强霸悍而呈现出浑穆沉潜的理性品格。

西周金文“线”的自足性得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开始摆脱铸范工艺化过程而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已非原金文呆板、沉滞的线条语汇所可比拟。金文主流地位的建立是书法全面走向以毛笔书写为中心的开端,同时,它也全面开启了笔法演变的源流。

西周也有少量的墨迹出现,后来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和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字数不多。如洛阳北窑出土的墨迹是几件戈铭,书写在随葬的铅质冥器上。书写放松随意,笔致也不像铜器铭文中的圆正,起笔微侧,并且提示出点画之间的往来之迹。

墨迹总是能够把挥运之时的时间流程凝固于空间,使时间与空间合一。范铸的铭文毕竟是经过二次或多次加工才得以完成的。

西周的铭文反映的是人们对于理想样态的追求,而墨迹反映的则是真实笔迹的流露。铭文是树立起来的一种规范,是书写定格在某个时间段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样态,墨迹则是在这种规范基础上的率性发挥,这种发挥造成了对于潜在规范样式的偏离甚至反叛,是推动书体变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节 春秋书法齐聚稷下学宫

那是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天齐宣王对手下大臣淳于髡说:“先生谈一谈寡人喜欢的是什么?”淳于髡说:“古代王者所喜欢的有四,而大王喜欢的有三。”宣王十分奇怪,禁不住问道:“这话怎么说呢?”淳于髡说:“古代王者爱马,大王也爱马。古代王者爱美味,大王也爱美味。古代王者好美色,大王也好美色。古代的王者尊崇有才德的人,而大王却不尊崇才德之士。”宣王摇了摇头说:我国根本就没有杰出的才德之士,否则我也会尊崇他们。

怎么能说我不尊崇有才有德的人呢?

淳于髡说:“古时有骅骝等好马,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不惜花费重金,从所有的马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的喜欢马。古时有豹象等动物的肠肚或嫩脆可口的肉,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命令手下人不辞辛苦从众多美味中去挑选,可见大王真爱好美食。古时有毛嫱、西施那样美女,可是现在没有,大王就从当今天下众多美女中挑选,可见大王真喜欢美女。”

“至于才德之士,大王就一定要等到有尧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出现,然后才去尊崇他们、喜欢他们;那么,如果禹汤时代的贤德之士知道了,会觉得大王不是真心喜爱人才,也不会喜欢大王的。”

宣王听了静默在那里,不知怎么答话。齐宣王终于醒悟过来,他花费重金,在齐国都城临淄修建了闻名天下的稷下学宫。齐宣王一面修建稷下学宫,一面学习秦国的方式,在各国招揽贤士。

随着齐国汇聚的人才越来越多,齐宣王按照这些人的特长,有选择地进行安排,齐国终于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随着稷下学宫成为天下名士趋之若鹜的神圣殿堂,整个中原的文化也被他们带至齐国,在这里各国文化融会贯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稷下学宫中不但有儿说、告子、宋钘、尹文、彭蒙、季真等文人名士;而且还有儒家大师孟轲,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给齐国的儒学传播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不但如此,集百家大成的荀卿,也来至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充任学宫最高领导。在这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下,来自各国的名士都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了很多的优点,这其中就包括了文字。

李学勤在《战国题铭概述》一文中,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楚、齐、三晋、燕五系,构建起战国文字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

秦系书法。秦系是区别于其他各系的特殊而独立系统。在书法上表现出对西周正统的继承,相对保守稳定。金文如《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商鞅方升》、《新郪虎符》,一脉相传直至小篆。

楚系书法。是春秋战国时代受到楚国文化影响波及的汝、汉流域以及江东的吴、越等国所使用的文字。他们和楚国一起共同创造了一种奇谲神秘、瑰丽烂漫的文化,书法作为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楚系书法是最有反叛性、革新性与表现性的,西周晚期《楚大林钟》、《楚公逆镈》二器就已显露出反叛西周正统书法的端倪。

此后,经过了一个时期的酝酿,一种全新的体态修长、婉转多姿、极富装饰意味的书法风尚在南方广大地区流行开来,以《王子午鼎》、《王孙钟》、《曾侯乙编钟》等铭文为后劲,而以《楚王酓肯盘》、《越王勾践剑》等鸟虫书为极致。

齐系书法,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以齐国为核心,包括鲁及邾、倪、任、薛等周边小国形成一个颇具特色齐系书法系统。齐系书法在春秋时期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沿袭西周大篆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个性化的呈现首先只是在个别字的处理上,整体风格还是朴茂圆融的。

到战国初期的《禾簋》、《陈纯釜》、《陈曼簋》等器的出现,一种清刚劲迈、以纵长的平行线为主导的齐系典型便树立起来了。

晋系书法是以赵、魏、韩三国为代表的独特书法风貌。春秋早中期晋国以及此系的作品不多,从传世的《晋堰鼎》铭文摹本以及《芮子鼎》、《苏卫妃鼎》等铭文可以看出早期对于西周书风的继承。

在山西侯马和河南温县出土的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盟书,是后来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墨迹。战国晚期,中山王三器是刻款金文的典范,字体修长,既保持晋系丰中锐末的特点,又融入了一定的装饰笔致,从而成就了一种爽利隽美的风格。 vB+QehKZ1E0erS9FzeHr8MAp18xNZKkfjzsO8JMfVLxBG28cKhtxMLqol2cYOT+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