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a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太子——扶不起来。
阿斗小传
刘禅(207~271)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二二三年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
公元二六三年蜀汉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相传刘禅的母亲甘夫人曾经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有了“阿斗”这个小名。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庸碌无能之人。从刘禅的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的雄心,刘备另有一养子刘封,而封禅是古时有德帝祭天拜地的意思,泰山之顶祭天称为封,泰山脚下拜地位禅。
刘禅本由刘备的正室甘夫人所生,是刘备三位庶子中最为年长的。公元208年九月,曹操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率领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弃其妻子而逃,襁褓之中的刘禅在赵云的保护之下得以幸免。
公元二一二年,被继母孙夫人携返东吴时被张飞和赵云截下。公元二一九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公元二二一年,刘备自立为帝,建立蜀汉,立刘禅为皇太子。
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寰宇记》有记载:“射山,在成都县北十五里,刘主禅学射于此。”
公元二二三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宫去世,五月,刘禅继承皇位在成都称帝,时年十七岁。尊封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天下,改换年号建兴。
刘禅继位初期,根据刘备遗诏,由丞相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同年,刘禅册封张飞之女张氏为皇后。这一年,蜀汉国内叛乱四起,先有牂牁郡太守朱褒占据本郡反叛,后有夷王高定起兵。诸葛亮为稳定形势,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与孙权修好。
公元二二四年春,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公元二二五年三月,丞相诸葛亮率军征讨南方四郡,四郡都被平定,于是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二郡合为云南郡,又分建宁、牂牁二郡合为兴古郡。十二月诸葛亮班师回成都。
从公元二二八年到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多次北伐与曹魏交战,双方互有胜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在渭滨病逝。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因争夺权力不和,领兵互相攻打,魏延兵败逃走;杨仪斩杀魏延,统率各路兵马撤回成都。刘禅大赦天下,任命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镇守汉中。任命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
公元二三五年正月,中军师杨仪被贬为庶民并迁住汉嘉郡。夏四月,升任蒋琬为大将军。公元二三六四月,刘禅前往湔县登临观阪,观看汶水水流,十天后返归成都。同年,武都氐王苻健请求投降蜀汉,刘禅派遣大将军蒋琬及张尉前往接应,但是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见苻健前来,蒋琬对此非常担忧。
牙门将张嶷以为:“苻健投降的事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听说苻健有个弟弟非常狡猾,应该是他有别的想法,所以导致延误了期限。”几天后,苻健的弟弟逃奔魏国,而苻健率领氐族人民四百余户前来投降,刘禅将他们全部迁往广都居住。
公元二三八年正月,刘禅立前皇后之妹张氏为皇后。大赦天下,更改年号。立皇子刘璿为皇太子,皇子刘瑶为安定王。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率军出成都进驻汉中。
公元二三九年春三月,刘禅下诏,升蒋琬为大司马,并命蒋琬开府治事。公元二四〇年,越隽郡当地夷人作乱,刘禅派遣张嶷前往平定叛乱,并对越隽郡进行开发,打通越隽郡与成都之间的道路。
公元二四二年,大司马蒋琬大造舟船,准备沿汉水、沔水东下,攻取上庸等东三郡。刘禅召集朝中大臣对此事进行商议,朝议以为,水路出兵虽然容易,但若是失败不容易撤退。于是,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前往汉中对蒋琬进行劝说。蒋琬与费祎、姜维商议后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以与其连结,于是又给刘禅上书。这次刘禅同意了蒋琬的看法,就派遣安南将军马忠前往汉中传圣旨,封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连结羌胡的事情。马忠回超后,刘禅拜马忠为镇南大将军。
公元二四五年秋八月,皇太后(先主吴夫人)病逝,刘禅将皇太后与先帝刘备合葬于惠陵。公元二四九年春正月,魏国司马懿发动政变,夏侯霸被迫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不认识蜀中道路而迷路,因为山路难行,夏侯霸下马步行走破了脚也还是找不着路。刘禅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接应。刘禅见到夏侯霸后安慰他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不是我的先人手刃的。”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于是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
公元二五八年,镇军将军陈祗病死,宦官黄皓开始干预政事。公元二六二年,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刘禅命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恐怕会对自己不利,右将军阎宇又联合一些人打算废掉姜维。姜维对此感到非常害怕,于是请求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
公元二六三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夏,魏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与群臣商议后决定派遣诸葛瞻领兵于涪拒敌,虽然一开始诸葛瞻击破了邓艾军的前锋,但诸葛瞻不听黄崇的劝告占据险要,最后战死绵竹。
刘禅再次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而北地王刘谌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于是刘谌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最终,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向邓艾军投降。
刘禅投降后敕令坚守剑阁的姜维向钟会军投降,而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并写密信给刘禅只需等待几天就可以。但因为事情泄漏,姜维及张翼等都被杀。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公元二六三年,魏将钟会、邓艾等大举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大军压境,刘禅与群臣商议如何抵御,决定派诸葛瞻领兵迎战,但诸葛瞻战败。之后,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向曹魏投降。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公元二七一年,刘禅去世,晋朝廷谥刘禅为思公。西晋末年,刘渊起事,国号为汉,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
阿斗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这句成语的典源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吴、蜀、魏三足鼎立到了后期,孙权、刘备、曹操相继去世,他们的后代不像前辈那样叱咤风云,雄才大略,逐渐露出衰败之气,尤以蜀国后主刘禅为最。
刘禅是刘备的长子,小名阿斗,就是赵云大战长坂坡从万马丛中救出的那个婴孩。刘备病逝以后,他袭位于成都,当时年仅17岁。刘禅是个没有出息的庸碌之辈,在他即位之初,有盖世英才诸葛亮等旧臣的辅佐,还可以维持下去。诸葛亮死后,蜀国每况愈下,特别是诸葛亮选定培养的大司马蒋琬病逝,大将军费讳被杀后,刘禅终日热衷于声色犬马,重用宦官黄皓,朝政日益腐败。
诸葛亮病逝时,曾把伐魏的重任托付给大将军姜维。姜维领兵在外作战,黄皓私下里对刘禅说姜维要谋反,昏聩的刘禅不问青红皂白,就下诏要姜维迅速返回成都,以致丧失了与魏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蜀军无功而返。
不久,魏国大举进兵,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分两路攻打蜀国。姜维领军镇守剑阁与钟会相持。邓艾则绕过宜守难攻的剑阁,从小路翻山越岭,经阳平突然出现在锦竹。
面对魏军,在成都只会吃喝玩乐的刘禅,顿时慌了手脚。是战,是降,是投靠东吴,还是退守蜀国内地,在大臣们的众说纷纭中,刘禅选择了降魏,还下令让在剑阁与魏军作战的姜维也放下武器。其实,此时蜀军主力并未受到重创,仅成都城内还有数万人马,如果姜维全军驰兵救援,两面夹击,完全有可能消灭邓艾。但刘禅为了保全性命,竟然拱手让出了刘备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山。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刘湛哭劝刘禅背水一战,被刘禅赶出宫门,刘湛大哭,拔剑先杀妻儿,随后自杀。前方将士闻讯拔刀砍石,痛心疾首。姜维更是仰天长叹:真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姜维曾想先诈降钟会,再寻找机会复国,但消息走漏,自己死于乱军之中。
降魏的刘禅被押往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为了答谢司马昭不杀之恩,第二天,刘禅带着投降的蜀官来到司马昭的府中,司马昭备洒款待,并命蜀人在筵席前弹奏蜀乐,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座的蜀官不胜感伤,都掩面流泪,只有刘禅嬉笑不止,毫无悲忧之情。
司马昭轻轻叹了口气,问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随口回答:“这里很快乐,一点也不想蜀国了。”
一会儿,刘禅起身更衣,手下一位叫郜正的大臣跟着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说不想蜀国了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你就哭着说‘先人之墓,远在蜀地,无时不在想念它’,这样,他就会让你回去了。”
刘禅牢记在心,重新入席。果然司马昭又问:“你还想念蜀国吗?”
刘禅就照着郜正的话,一字不改地回答了,可他想哭却没有眼泪,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司马昭问:“你说的怎么像是郜正的话啊!”
刘禅不假思索地答:“是啊,就是他说的话啊!”说得司马昭和左右大臣都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人们就把那些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的人的所作所为,称作“乐不思蜀”。
阿Q式的人物——精神胜利者。
阿卡的袈裟——上下一件。
阿弥陀佛四个字——只讲别人勿讲自。
阿奶煮汤圆,阿爸撑航船——汤里来,水里去。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
阿瞎打瞌睡——不显。
第二节ai
挨打的山鸡——顾头不顾腚。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公主绣鞋打——美事一桩。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猪八戒的打——吃了爬(耙)的亏。
第三节ai
矮梯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放风筝——出手不高。
矮子面前说短话——惹人多心。
第四节ai
爱好跳伞——喜从天降。
爱克斯光照人——看透你了。
第五节an
安伯伯遇妻安伯娘——安安合适。庵堂里的木鱼——天生挨揍。鹌鹑的尾巴——不长。
第六节an
岸边的垂柳——为(围)何(河)。
清明节戴柳的习俗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妃子,她的美貌和头脑不仅彻底迷住了晋献公,还使晋献公处死了太子申生,并流放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流亡在各国,吃了很多苦。由于了解骊姬的为人,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好隐藏踪迹,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难。幸运的是,跟随着重耳逃亡的,还有很多赤胆忠心的谋臣和随从,介推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重耳在被流放,只好匆忙上路,连盘缠都没有带足。重耳游走在各国间,希望得到某国国君的支持,得以回晋国夺回王位。
重耳一行人自翟国往东,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卫国境内,没想到卫文公一时糊涂,对重耳没有兴趣,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
在离开卫国的途中,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仅有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在卫国五鹿,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向一个农夫乞讨。可是一个普通农民又有多少粮食去施舍给重耳等十几人呢?
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这个,你拿去吃吧!”重耳饥饿难耐,近乎绝望,见农夫这样奚落自己,气愤地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
这时,跟随重耳一起出逃的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他说:“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援助,终于返回晋国,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后来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感恩于当年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对随从们大加赏赐,但却遗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原本是个低调的人。他一贯忠心耿耿,认为自己追随君主是本分,没必要邀功请赏。同时,介子推还十分轻视那些追随晋文公后还追逐荣华富贵的谋臣们。
战国杂家代表名著《吕氏春秋》里记载道,介子推曾作一首诗以明志: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后来,介子推就和他诗中“死于中野”的蛇一样,默默地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他将介子推的行为都看在眼里,很为介子推鸣不平。在介子推走后,解张还特意写了一首隐喻诗挂到城门上,提醒晋文公不要忘记介子推的旧恩,诗写道:
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
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看到这首隐喻诗后,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都请不来介子推。
晋文公亲自来到介子推家,却发现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连忙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却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可谁知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后,终究也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晋文公又让将士们上山搜,最后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去世了。
晋文公没想到介子推为表明气节居然甘愿献出生命,感慨和内疚之下,他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
这时,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他暗自决定,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下山时,晋文公带回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在介子推一周年之祭,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小心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总是把介子推的血书放在衣袖里,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当初提出的戴柳也得以流传和发扬,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
在我国民俗中,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的,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的,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南宋时,戴柳就是孩子成年的标志。记载民俗的著作《梦粱录》里说:
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盼红颜永驻。这样一来,青青的春柳,又有了象征青春之义。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明代学者田汝成所著的散文集《西湖游览志余》里记载道:
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清代女诗人杨韫华曾作诗《山塘擢歌》说: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此外,各地的民间谚语也有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戴柳被人们认为有辟邪的功用。
岸上没鱼——合(河)理(里)。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倒的葫芦瓢——又起来了。
按倒葫芦起来瓢——去了一个,又来一个。
按规定办事——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
奉行公事,遵守法纪。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奢列传》。
赵奢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计谋过人,作战勇敢,是一位常胜将军,而且战功赫赫。因而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奢的话使得赵胜汗颜不己,认为自己与赵奢相比显得很渺小,因而他没有发怒,反而很高兴,为发现一个人才欢喜,他把赵奢举荐给赵惠文王,赵奢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
按着路标走——错不了。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想(响)。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案板上砍骨头——干脆。
案板上拍饼子——不敢(擀)。
案板上撒泼——滚道(刀)劲儿。
暗处走路——没影子。
暗地里穿针——难过。
暗洞里裹脚——瞎缠。
暗箭伤人——手段卑鄙。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第七节ang
肮脏他娘哭一夜——肮脏死啦。
第八节ang
昂首看天——旁若无人。
第九节ao
凹下去的鼻子——凭(平)脸。
第十节ao
袄袖里失火——抖落不了。
袄袖里吞棒槌——直出直入。
第十一节ao
鏊子没有腿——专(砖)等着哩。
鏊子里摊饼——不敢(擀)。
鏊子上烙饼——翻来覆去。
鏊子贴饼——一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