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ma
妈妈的姐——大意(姨)。
妈妈的众姐妹——多疑(姨)。
妈妈骂儿子——真伤心。抹桌布做衣服——不是块料。
第二节ma
麻包厂失火——烧包。
麻包装钉了——露头的多。
麻布补西装——土洋结合。
麻布擦脸——不利索。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袋)不如一代(袋)。
麻布袋里的菱角——出嘴不出身。
麻布袋绣花——底子不好。
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麻布下水——拧不干。
麻茬子——没谱儿。
麻袋里装麦秸——草包。
麻袋里装麦麸——露面(漏面)。
麻豆腐炒冻豆腐——严了眼儿。
麻风病吃狗肉——烂到底。
麻秆剥皮——光棍。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麻秆打狼——两头怕。
麻秆当扁担——挑不起。
麻秆当梁——不是块材料。
麻秆抵门——经不起推敲。
麻秆拐棍——倚靠不得。
麻秆上插倭瓜——孬种。
麻姑纺线——细心眼。
善良麻姑种仙桃献寿
那是在春秋以前,神仙之说在我国就非常流行了。在我国先秦古书《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在道家经典之作《庄子》中则提到了在藐姑射的山上,居住有吸风饮露,乘云御龙的神人,不食五谷,但却长生不死。
到了战国时期,长生不死的信仰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他们的思想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被称为神仙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直热衷于寻找神仙和不死药,多次派人出海求仙,他还三番五次地亲自出巡,最后死在访求不死药的路上。在秦始皇的影响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不死之药和方士的修炼方法。他曾经邀请专以求仙为务的方仙道士们频频出入宫廷。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则招纳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专门从事神仙方术的研究。由于方士们的频繁活动和上层人物对求仙的狂热,因而扩大了神仙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
由于当时神仙信仰的盛行,一些女子也开始求仙学道,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仙叫麻姑。传说她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为元君、女真,她的事迹也被道教信徒门改编成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
传说,在东汉时,有个叫麻秋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了一女孩,麻秋便给她取名叫麻姑。
麻姑天生长得美丽可爱,三天后便能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麻姑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麻秋却是性情暴虐,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麻姑的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拿回家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匆匆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围着一群人,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麻姑赶紧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一点一点地喂老婆婆。
老婆婆吃了桃子后,很快就苏醒过来,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你还能不能给我点吃的?”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极为珍贵。但是,麻姑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说:“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麻姑帮助老婆婆的事被她父亲麻秋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于是,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她趁着父亲睡着的时候,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来到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但却再也没有看到老婆婆。月光下,只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走回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而且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很好。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后,就把那颗桃核种在院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建新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就命令老百姓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的时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会儿。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上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
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十分的恼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离开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随后追赶,追到一个深谷边。就在麻姑走投无路,正想投谷之时,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过这里,她就是麻姑曾经救过的那个老婆婆。王母娘娘见她要受到灾难,立刻在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桥,让麻姑过了深谷。
后来,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
几年后,麻姑修炼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之日,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4位花仙前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则带了自己种的仙桃为王母娘娘祝寿。
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说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从此,麻姑在民间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从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遗迹。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传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两地都存有仙坛、丹灶等遗迹。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抱扑子》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
后来,道教为麻姑建坛立庙,崇奉有加。自唐代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据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还写了《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记载麻姑事迹与麻姑仙坛的建设经过,而且着重描绘了当地道教祀典盛况。
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在河北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俗,被称为“麻姑节”。
还有“掷米成丹”、“沧海桑田”等传说,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麻姑献寿”也成为民俗画中的重要内容。麻姑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过去给女性长辈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千百年来,与麻姑有关的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在广大人们中广泛流传,并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艺、宗教、民俗诸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麻花不吃——看劲。
麻花不叫麻花——扭劲。
麻花儿卷煎饼——干脆。
麻花喂猴——满拧。
麻花蘸糖——又香又甜。
麻货郎卖机线——配上色了。
麻将牌掉进水缸里——败(牌)兆(潮)。
麻秸秆抬棺材——不是出力的杠子。
麻口袋放粗沙——实了又实。
麻面对麻面——点对点。
麻木凉香——各有所长。
麻婆婆不叫麻婆婆——坑人。
麻雀熬汤——无肉也香。
麻雀包饺子——尽是头。
麻雀吃谷壳——空欢喜。
麻雀吃黄豆——咽不下去。
麻雀吃豌豆——享不了这份福。
麻雀当家——七嘴八舌。
麻雀当家——叽叽喳喳。
麻雀的内脏——小心肝啊。
麻雀掉到水缸里——毛湿了嘴还硬。
麻雀蹲在梁头上——东西不大,架子不小。
麻雀儿吃酒糟——云里雾里啦。
麻雀儿放屁——一阵风。
麻雀飞大海——没着落。
麻雀跟雁飞——不自量力。
麻雀跟着蝙蝠飞一打食的打食,熬眼的熬眼。
麻雀骨头——没多大个榫。
麻雀嫁女——叽叽喳喳。
麻雀开会——细商量。
麻雀拉在牛粪上——事(屎)又大了。
麻雀落在胡子上——谦(鹐)虚(须)。
麻雀脑袋一盘——多嘴多舌。
麻雀跑到玻璃房里——非(飞)碰壁不可。
麻雀屁股上插鸡毛——假伟(尾)大。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麻雀腿上害疔疮——割头不大。
麻雀窝里的花鹊子——迟早会飞。
麻雀想学凤凰鸣——枉费心机。
麻雀学百灵鸟——乱叫唤。
麻雀住房檐——辈辈传。
麻雀追飞机——白费那股劲。
麻雀子吃天鹅肉——痴心妄想。
麻雀子下鹅蛋——讲大话。
麻雀子学乌鸦的步伐——扭断了脚趾。
麻雀子摇枫树——白费劲。
麻雀子在树林里飞——尽钻空子。
麻雀走路——蹦。
麻雀嘴里的粮——靠不住。
麻绳缠鸡蛋——无尽无头。
麻绳缠了鹭鸶脚——要想脱,不得脱。
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
麻绳打毛衣——乱联系。
麻绳儿蘸水——越来越紧。
麻绳牵骆驼——将就事。
麻绳上接电灯泡——搞错了路线。
麻线打草鞋——一代(带)管一代(带)。
麻鞋着水——步步紧。
麻油苏豆腐——下了大本钱。
麻子吃秤砣——铁心坑人。
麻子登台——群众观点。
麻子回府——坑人到家。
麻子绝气——坑人要死。
麻子看星星——对点哩。
麻子挠痒——抓点。
麻子推磨——转着弯儿坑人。
麻子作揖——点头哈腰。
第三节ma
马鞍套在驴背上——对不上号。
马鞍子撂在牛背上——乱搭。
马背上记帐——回头算。
马背上鞭虽长——抽不到马腹。
马脖上挂铜铃——走到哪儿想(响)到哪儿。
马步芳的税收——多如牛毛。
马槽改棺材——要成(盛)人。
马槽里没马——驴当差。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多一张嘴。
马车过险路——全看掌鞭杆的了。
马儿伸腿——出题(蹄)。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太平。
海不扬波
“海不扬波”比喻天下太平,好像大海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涛,也比喻人民生活非常安定,社会秩序非常良好。出自《韩诗外传》五:“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
周成王时,周公摄行相事,处理国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领国都非常敬仰,纷纷来朝贡。
交趾国越裳氏也派了使臣重译来中国朝贡,向周公赠献珍禽白雉。周公很谦虚地说:“我国并没有恩德加给贵国,何况有道德的人,是不贪图享受物质的,况且我们又没有好的政令设施,哪里敢把你们当臣属看待呢?”重译说道:“我来的时候,我们国王黄考对我说:‘如今天下已没有猛烈的风暴和连绵不断的阴雨;灾难也好久没有看到了,海不扬波也有三年了,我想中国一定出圣人啦!我们应该去朝贡。’”使臣朝贡完毕,在回国的途中迷失了方向,周公赐他一辆指南车,并派人给他当向导。
马蜂的儿子——歹毒(带犊)。
马蜂的屁股——独(毒)门。
马蜂窝——捅不得。
马蜂窝做蒲墩——一屁股窟窿。
马蜂蜇狗熊——找死。
马蜂蜇秃子——没遮没盖的。
马褂上穿背心——格(隔)外一套。
马过泥坑——难出题(蹄)。
马后炮——来不及了。
马后捎炮——厉害的一着。
马缰绳拴羊头——路子不对。
马嚼子戴到牛嘴上——胡勒(来)。
马驹拉犁——不成行。
马驹子拉车——上了套。
马驹子怕狗惊了车——少见多怪。
少见多怪
“少见多怪”广指见识少的人,含讥讽的意思。出自《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牟子》是记述东汉牟融言论的一本书。牟融,字子优,东汉安丘(今属山东)人。他博学多才,做大夏侯尚书教授,有数百名学生,在当时很有名气。
在《牟子》一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从来没见过骆驼,也根本不知道世上有这种动物。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了一只骆驼,看到骆驼的背上长着两个很大的肉疙瘩,很惊讶,不禁大声喊道:“都来看呀,这匹马的背肿得好高啊!”牟融认为,骆驼天生就有两个高高的驼峰,没什么可奇怪的,这个人只是没见过骆驼才觉得奇怪,这真是“少见多怪”。
马圈里卧个猴——就你小,就你能。
马莲扎葱——一把把。
马良的兄弟——不可重用。
马铃薯下山——滚蛋。
马列主义装到电筒里——光照别人,不照自己。
马笼头给牛戴——生搬硬套。
马鹿的犄角——两杈。
马路上的电钱杆——靠边站。
马路消息——道听途说。
马妈妈和冯妈妈——差两点儿。
马勺炒铁弹儿——油盐不进。
马勺上的苍蝇——混碗饭吃。
马勺掏耳朵——下不去。
马勺子碰锅沿——免不了。
马上打瞌睡——眼开眼闭。
马身上放鞍——恰巧稳当。
马谡失街亭——用错了人。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
比喻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指说话夸张失实,不能相信。出自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马谡、马良兄弟俩,都是三国时的将领,同在刘备手下做官。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这对于诸葛亮一生来说,是最后悔的事情。
马蹄掌踩石板——硬碰硬。
马桶倒进臭水沟——同流合污。
马桶上画花——图个外牌门。
马桶上贴和合二神仙——臭禁忌。
马腿上钉掌子——离题(蹄)太远。
马王爷——不管驴事。
马王爷——三只眼。
马王爷照镜子——长脸。
马王爷坐大殿——官儿不大脸长。
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
马尾巴串胡萝卜——粗中有细。
马尾巴搓绳——合不了股。
马尾巴打胡琴——细声细气。
马尾捆鸡蛋——难缠。
马武推车——有力使不上。
马戏团的猴——驯服的东西。
马戏团的猴子——随人耍。
马戏团的小丑——走过场。
马下骡子——两姓性。
马陷小商河——有去无回。
马歇尔计划——难以实现。
马缨花的别名——合欢。
马抓痒——全凭一张嘴。玛垴放进水晶缸——里外透明。码头工人扛包——回头难啊!
码子前面添零——不算数。蚂拐吃黄蜂——倒挨一锥。
蚂拐闷洞里——响不了。
蚂拐跳塘——不知深浅。
蚂蟥变的——软骨头。
蚂蟥叮鹭鸶脚——咬住就不放。
蚂蟥见血——叮牢了。
蚂蟥趴在牛尾上——甩也甩不掉。
蚂蟥水中跳——不知哪方大雨到。
蚂蟥听水响——跟人转。
蚂蟥无骨头——两头喝血。
蚂蟥吸血——不饱不放口。
蚂蟥咬住踩田棍——不出浆。
蚂螂送灯台——一去不回来。
蚂虾尥蹶子——小踢打。
蚂虾拌鸡爪——又伸胳膊又蜷腿。
蚂虾炒豆芽——弯腰的弯腰弓背的弓背。
蚂虾的枪——常备(背)大懈。
蚂虾扛笊篱——自编的。
蚂蚁搬家——不是风便是雨。
蚂蚁搬家——倾巢出动(洞)。
蚂蚁搬家——刁(叼)蛋。
蚂蚁搬家——来来去去。
蚂蚁搬碾砣——小命都押(压)上。
蚂蚁搬泰山——勇气可嘉。
蚂蚁吃苍蝇——抬杠。
蚂蚁吃螳螂——到处都来了。
蚂蚁打哈欠——小气。
蚂蚁打食——三五成群。
蚂蚁戴夹板——人小面子窄。
蚂蚁戴眼镜——自觉脸面不小。
蚂蚁挡路——垫不翻车。
蚂蚁的腿——勤快。
蚂蚁掉到磨眼里——尽是路。
蚂蚁肚里摘苦胆——难办。
蚂蚁关在鸟笼里——门道很多。
蚂蚁害脑疽疮——脓水不大。
蚂蚁撼大树——自不量力。
蚂蚁磕头——哪个见过。
蚂蚁啃骨头——精神可嘉。
蚂蚁啃骨头——力小志气大。
蚂蚁拉磙——心有余而力不足。
蚂蚁尿到石板上——识(湿)不深。
蚂蚁尿到书本上——识(湿)字不多。
蚂蚁尿湿草——不值一提。
蚂蚁爬大树——不怕高。
蚂蚁爬到鸡蛋上——没眼找眼。
蚂蚁爬到热锅上——焦蹄燎烂爪。
蚂蚁爬到针尖上——到顶了。
蚂蚁爬到猪身上——显不出你那一点子。
蚂蚁爬上牛角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蚂蚁爬上树——预示着天下雨。
蚂蚁上炉子——待不住。
蚂蚁身上砍一刀——看你也不是那出血筒子。
蚂蚁抬食——步调一致。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蚂蚁拖蝗虫——齐心合力。
蚂蚁窝——密密麻麻。
蚂蚁衔秤锤——嘴劲不小。
蚂蚁衔秤砣——牙劲。
蚂蚁向蟾蜍借毛——两家无。
蚂蚁咬了脚指甲——不关痛痒。
蚂蚁缘槐夸大国——小见识。
蚂蚁找食——各顾各。
蚂蚁装到葫芦里——乱碰。
蚂蚁子出洞——找小吃。
蚂蚁子戴眼镜——哪有那么大的脸。
蚂蚁子啃骨头——要点恒心。
蚂蚁子抬大虫——团结一致。
蚂蚁子拖鸡——惹事生非。
蚂蚁子心大——胀暴了腰。
第四节ma
蚂蚱拜年——草木之人。
蚂蚱不咬蟋蟀——一块地里的虫。
蚂蚱扯了一条腿——照样还是蹦几蹦。
蚂蚱吃高粱——顺杆子爬。
蚂蚱打踩脚——小踢腾。
蚂蚱打喷嚏——满口庄稼气。
蚂蚱戴笼头——大长脸。
蚂蚱戴眼镜——好大的脸盘儿。
蚂蚱的眼——死的。
蚂蚱斗公鸡——不自量力。
蚂蚱斗公鸡——送到嘴边的食。
蚂蚱飞到药锅里——自讨苦吃。
蚂蚱落在脚面上——不咬,吓一跳。
蚂蚱碰上了鸡——小命玩完。
蚂蚱上豆架——小东西借大架子吓人。
蚂蚱拴到鳖腿上——飞跑不动。
蚂蚱跳到古筝上——瞎崩崩不成调。
蚂蚱跳龙门——想得高。
蚂蚱钻到火筒里——煎爪又伸腿。骂县官打小孩——欺上压下。
第五节mai
买把韭菜不择——抖起来了。
买爆仗叫别人放——都听响。
买鼻烟不闻——装着玩儿。
买菜不腌——急(渍)啦。(东北)
买车不要骡子——后半截儿。
买得不值——打了眼了。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
买个鏊子没腿——专(砖)等着哩。
买个爆竹叫人放——憨大。
买个鸡子不吃——掂着。
买个鸡子不杀——养着。
买个喇叭不带哨——别吹了。
买个喇叭不透气——实心眼儿。
买个篮子抱着——不提。
买个帽别腰里——不合头。
买个木梳没有齿——白在那放着哩。
买个炮仗没有捻儿——怎么想(响)来。
买个烧鸡不吃——思思(撕撕)想想。
买个勺子没有把——撇哩。
买个西瓜不切——想挨捶哩。
买个小猪喂百年——久仰(养)。
买根麻花不让吃——看的这股劲儿。
买棺材饶匣子——装孙子。
买好帽子等头大——准备过早。
买花生不拿秤——论堆。
买鸡饶鸭架——带着讹(鹅)。
买口棺材没有漆——白板。
买块豆腐凉吃了——不会(烩)。
买了皮帽买皮鞋——又得顾头又得顾脚。
买来的秀才——不通。
买老牛置破车——且顾眼下。
买马不骑——谦(牵)啦。
买卖人的匾——财源茂盛。
买卖人摸手指——讨价还价。
买面的进了石灰店——找错了人家。
买匹布做裹脚——宽备窄用。
买糖不吃——拿一把。
买瓮不敲——谈(弹)货。
买鱼放生——菩萨心肠。
买支蜡劈开点——想省的费啦。
第六节mai
麦草打鼓——不想(响)。
麦茬地里耕谷子——顽(晚)固(谷)。
麦茬儿地——不离(犁)。(不离:不错,挺好。)
麦柴秆吹火——小器(气)。
麦秆称人——太把人看得没斤没两了。
麦秆虫爬在肉锅里——结(虫节)婚(荤)。
麦秆子上插针——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
“节3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出现新问题。现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出自《答吕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又见元代杨显之的杂剧《临江驿潇湘秋雨夜》: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
张翠莺从自己的家乡来找当县令的丈夫崔甸士,但是,崔甸士离家以后,已另娶他人为妻。张翠莺来到县衙门口,说明自己是崔知县的夫人,可衙役就是不愿放她进去。衙役对她说:你是不是找错了地方,我们老爷这里有夫人哩!张翠莺一听,悲愤交加,唱道:你说的可是实话?他怎么能节外生枝娶新妇。
麦黄杏熬南瓜——一色货。
麦秸烤火——上来得快,下去得急。
麦糠搓绳——搭不上手。
麦糠搓绳——接不上茬。
麦克风前拉二胡——弦外有音。
麦粒掉到太平洋里——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
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到黄州以后,他曾经两次驾着小船游览黄州的赤壁,并且前后两次都写了有名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先写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接着记述了和同伴的辩论。有的同伴说:“曹操曾经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现在在哪?还不是一样的死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好像蜉蝣那样短暂即逝,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子那样渺小而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苏轼则反对同伴的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指出江水总是不断地流去,月亮有缺又有圆,它们始终没有消失。万物和人类是永存的,不必悲观。古代哲人正因为知道自己生命有尽头,所以才在活着的时候奋发努力,写出千古不朽的文章或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麦芒刺针——尖对尖。
麦芒掉到针眼里——巧得出奇。
麦苗当韭菜——五谷不分。
麦田里的狗尾草——良莠不齐。
良莠不齐
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出自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
莠是一种野草的名种,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适:“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麦子不割砍高粱——专找硬茬。
麦子掉粒的时候——偷闲不得。
麦子未熟身未插——青黄不接。卖百合掺黄连——苦心孤诣。
卖钵头瓦盆的——一套又一套。
卖鞭炮的打了手——自做自受。
卖不了的秫秸——戳起来了。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卖布不带尺子——瞎扯。
卖布的给塞进去棉花——白搭。
卖草帽的吆喝鞋——头一句,脚一句。
卖茶汤的回家——没面了。
卖炒肝不够货——熬心熬肺。
卖葱忘了讨钱——失算(蒜)。
卖醋不管打酱油——少管闲(咸)事。
卖醋的拿个秤——没治(卮)了。
卖醋的吆喝人——忌讳。
卖掉宝剑买喇叭——爱好(号)。
卖豆腐不点卤水——要起皮。
卖豆腐的——一拉一块。
卖豆腐的放生——江(浆)里来,水里去。
卖豆腐的摔挑子——倾家荡产。
卖豆腐脑的宰牛——胡做卤。
卖豆芽不带秤——急抓。
卖豆芽的抖搂筐——干净利索。
卖豆芽的敲打筐——没牙(芽)了。
卖儿招女婿——捣腾人。
卖甘蔗的没带刀子——干撅。
卖膏药不喊——瘫(摊)啦。
卖膏药的长疮——自用。
卖膏药折了本——不摊(贪)。
卖个兔子剥去皮——不留面子。
卖狗皮膏药的——假货多。
卖狗皮膏药的出身——哄死人不管偿命。
卖狗皮膏药的出身——招摇撞骗。
卖狗肉的挂羊头——假招牌。
卖瓜的不讲瓜苦,卖酒的不讲酒酸——自吹牛皮。
卖瓜籽的碰见狼——人(仁)多不顶用。
卖棺材的跺脚——恨人不死。
卖棺材的闻人病重——暗欢喜。
卖核桃不拿秤——论数。
卖红薯不拿秤——论块卖。
卖花人,说花香;卖茶人,讲茶芳——各有一套。
卖鸡蛋的跌跤——没剩一个好的。
卖鸡蛋的跌跤——全完蛋了。
卖鸡蛋的断筐系——两头不落一头。
卖鸡蛋的换筐一捣(倒)蛋。
卖鸡的同卖鸭的——大伙同行。
卖鸡子的跌筋斗——滚蛋。(东北)
卖鸡子的回家——圣(剩)诞(蛋)。
卖煎饼赔了本儿——摊大了。
卖酒的掺水——对花。
卖烙饼的老奶奶——会翻。
卖犁膏的住楼——熬上去了。
卖莲蓬的说睡话——瞎一个。
卖萝卜的跟着盐担子走——闲(咸)操心。
卖了孩子买锅盖——堵那一口气。
卖了孩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争(蒸)口气。
卖了馄饨买饺子——差不多。
卖了鸡公买鸡母——看淡(蛋)了。
卖了裤子换镯子——穷讲究。
卖了田地学端公——跳穷。
卖凉粉的出锅——熬出来了。
卖凉粉的醋——吃凉不管酸。
卖凉粉的用辣椒——算(蒜)完啦。
卖麻花的不带干粮——吃货。
卖麻团的看戏——心不在焉(演)。
卖蚂虾的不拿秤——抓瞎(虾)。
卖门神的被抢——丢人了。
卖门神碰上刮大风——各招呼各的摊子。
卖米不带升子——居心不良(量)。
卖年画的回家——没话(画)了。
卖藕粉不生火——生充(冲)。
卖气球人出身——会吹。
卖切糕的撩苫布——瞧早(枣)儿。
卖肉的切豆腐——不在话下。
卖肉的人杀猪——内行。
卖砂罐的跌一跤——没有一个好的。(陕西)
卖出里红的说话——一袍一褂(挂)。
卖山里红回家——就剩了这一卦(挂)。
卖烧鸡的不喊——窝脖。
卖石灰碰见卖面的——谁也见不得谁。
卖石头的掂杆秤——诚(称)实(石)。
卖水的看大河——全是钱。
卖水的蚀本——越挑越紧。
卖山楂拌倒在河沙里——连酸带牙碜。
卖坛罐的跌一跤——没得一个好的。
卖汤圆的跌筋斗——家产尽绝。
卖糖人的——连吹带捏。
卖糖人的开张——吹鼻子捏眼。
卖糖人的手艺——靠吹。
卖糖稀的盖大楼——熬着吧。
卖瓦盆的摔跤——乱了套。
卖窝头的扣了箱子——眼儿朝上。
卖西瓜的磨刀——傻(杀)瓜。
卖西瓜碰到卖王八的——滚的滚,爬的爬。
卖窑货的摸肚子——灰了心。
卖艺的开场子——头三脚难踢。
卖艺的练拳脚——连踢带打。
卖鱼不使秤盘——勾嘴。
卖鱼的——不管虾事。
卖鱼的洗澡——去去腥气。
卖杂货的洗手——撂挑子。
卖杂碎的收摊儿——不用提心吊胆了。
卖枣的遇着卖碗的——早(枣)晚(碗)得见。脉搏跳得快——动了心。
第七节man
蛮子唱京戏——南腔北调。
蛮子的脚趾头——窝囊一辈子。
蛮子打仗——一起上。馒头吃到豆沙边——尝到了甜头。
馒头开花——气大。
馒头落地——狗造化。
馒头上笼——蒸发。
馒头张口了——真(蒸)的好。鳗鲡鱼——再滑也不能滑了。
鳗鱼死在汤罐里——屈(曲)死。
第八节man
满肚直肠——不打弯儿。
满肚皮的枪药——急火爆躁。
满肚子青菜丝——没文采。
满肚子话说不出——有口难言。
满地丢西瓜,撅腚拣芝麻——不知道哪头轻重。
满姑娘的鞋——尽花样。
满架的葡萄——嘟噜一嘟噜的。
满架葡萄——一条根。
满口的黄连——说不出的苦。
满口假牙——吃软不吃硬。
满口金牙——净是谎(黄)话。
满脑袋只长一张嘴——好大口气。
满篇计划没实现——一纸空文。
满山开的杜鹘花——片火红。
满山栽了一棵树——独木不成林。
满天的星星——顶不过一个月亮。
满天的星星——数不清。
满天大雪飞舞——天花乱坠。
满天浮动的云霞——经不起风吹雨打。
满天飞老鸹——片黑。
满天挂鱼网——遮不住太阳。
满天下咸水——流言(盐)飞语(雨)。
满堂儿孙——后继有人。
满屋老鼠跑——必定有窟窿。
满园竹子——根连着根。
天宫的玉竹来到了人间
相传3古时的凡间是没有竹子的,竹子只生长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园中。每天受仙霖甘露的竹子,长得俊秀挺拔,神仙们都十分喜爱仙竹,特别是王母娘娘,更是对竹子宠爱有加,便派仙女每天悉心照料。
有一年的花朝节,花神下凡去找百花庆祝生日,王母娘娘也在蟠桃会上乘兴多喝了几杯百花露便醉了。这百花露喝上一杯,神仙也得醉三天,更何况多喝了好几杯呢?
平时侍候在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和玉女闲来无事,就想趁机溜到人间凑个热闹,也去给花神祝寿,好好游览一番人间美景。为了给花神献上贺礼,玉女带上了一棵小小的、透明的竹子,爱玩的金童则随手牵走了被王母娘娘囚在笼中的九头鸟。
金童和玉女到了人间之后,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东西,觉得十分开心。花神接过玉女递上的玉竹,十分喜欢,左看右看地看不够,就顺手将玉竹插在了坚硬的地上。
小小的玉竹在安逸的沉睡中醒来,它东张西望,发现这里不是仙境,有些惊慌。但是由于年纪小又爱玩,它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便沉浸在花神生日贺宴的欢乐气氛里。
由于玉竹从小受仙女照顾,又是喝仙露长大,因此是无色的。当它注意到身边的花朵各有颜色之后,很羡慕它们,就恳求花神赐给它一种新颜色。花神平日里就喜欢文雅不争风头的绿叶,就将竹子染成了青葱的绿色。
竹子得到新颜色后眉开眼笑,为了多看看人间这个陌生的世界,它就拼命拉长自己的身体,一节一节地向上蹿去。它长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颜色就越翠绿。
再说金童,因为一时贪玩,他将手中捧好的九头鸟弄丢了。九头鸟虽然曾经是只神鸟,但是因为它总和鸣蛇来往,因此渐渐染上了妖气,变成了妖兽,王母娘娘怕它祸害人间,才将它囚禁在笼中。
金童知道丢失九头鸟便闯了大祸,他虽然着急,却不敢告诉任何人,也没有找到逃脱的九头鸟。这时,天宫里传来王母娘娘呼唤侍女的声音,金童和玉女就急忙告别花神,匆匆地回天庭去了。
花神看着挺拔秀气的玉竹,怕它孤单,就又返回天庭向玉女要了几棵,也栽在地上和玉竹做伴,然后离开了。玉竹看到同伴后,急忙和它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人间的景色,对一切都新奇不已。
随着时间流逝,到了尧和舜的时代。竹子越长越多,越长越茂盛,就渐渐出现了竹林。美丽清幽的竹林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它们笔直的躯干尤其引人注目。
而九头鸟则偷偷跑到了湖南的九嶷山上,为了隐藏踪迹,它变成了一条长着9个头的恶龙。这条恶龙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庄稼被冲毁,房屋被冲塌,人们叫苦不迭,怨声载道,人们没有办法。
舜帝是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首领,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之后,饭吃不好,觉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帮助百姓除害解难,惩治恶龙,于是他就告别了自己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带着三齿耙走了。
娥皇和女英虽然出身皇家,又身为帝妃,但她们深受尧舜的影响和教诲,并不贪图享乐,而总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她们对舜的这次外出,是依依不舍。但是,想到为了给湘江的百姓解除灾难和痛苦,她们还是强忍着内心的离愁别绪,欢欢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自从舜帝走后,娥皇和女英一直在家焦急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后凯旋。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燕子来去了几回,花开花落了几度,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她们担心极了。
娥皇想:“莫非他被恶龙所伤,还是病倒他乡呢?”
女英想:“莫非他途中遇险,还是山路遥远迷失方向呢?”
她们两人思前想后,觉得与其呆在家里久久盼不到音讯和见不到归人,还不如前去寻找。于是,娥皇和女英迎着风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寻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们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她们沿着大紫荆河到了山顶,又沿着小紫荆河下来,找遍了九嶷山的每个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条小径。
这一天,娥皇和女英来到了一个名叫三峰石的地方,这里耸立着三块大石头,旁边有翠竹围绕,还有一座珍珠贝垒成的高大坟墓。她们感到十分惊异,便问附近的乡亲:“是谁的坟墓如此壮观美丽呢?三块大石为何险峻地耸立呢?”
乡亲们含着眼泪告诉她们:这便是舜帝的坟墓,他从遥远的北方来到这里,辛辛苦苦帮助我们斩除了九条恶龙,使我们过上了安乐的生活,可是他却鞠躬尽瘁,流尽了汗水,淌干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这里了。
“舜帝病逝之后,湘江的父老乡亲们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为他修了这座坟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鹤也为之感动了,它们朝朝夕夕地去南海衔来一颗颗灿烂夺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坟墓上,便成了这座珍珠坟墓。这三块巨石,是舜帝除灭恶龙用的三齿耙插在地上变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实情后,难过极了,两人抱头痛哭起来。她们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把眼睛都哭肿了,嗓子也哭哑了,她们流出血泪来,最后死在了舜帝的旁边。
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了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湘妃竹的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纹,传说是娥皇和女英擦眼泪之后摸竹子时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鲜红鲜红的血斑,便是两位妃子眼中流出来的血泪染成的。后来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诗词吟咏这个传说: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潇深夜月明时。
从此,湘妃的斑竹泪使竹成为了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
满月的弓弦——绷得紧紧的。
满嘴吹的肥皂泡——句句空话。
满嘴里跑舌头——爱说啥说啥。
第九节man
慢火煎鱼——熟得透。
慢火煮肉——别性急。
慢橹摇船捉醉鱼——事后下手。漫地里竖根棍——无依无靠。
漫天云挂喇叭——天下人都知道。
漫野地里老鼠——外号(耗)。
漫野地里兔子——是个跑家。
漫野地里长棵树——不在行。
第十节mang
牤的耳朵——偎家(角)近。
牤牛的卵子——耷拉着。
牤牛顶架——劲儿憋足啦。
牤牛身上拔去一根毛——不觉着。
第十一节mang
邙山看黄河——远水不解近渴。
忙里拣到一包针——哪个数你。盲公打灯笼——照人不照己。
盲公戴眼镜——装样子。
盲佬打瞌睡——不显。
盲驴拉磨——瞎转一气。
盲人剥蒜——瞎扯皮。
盲人打苍蝇——瞎拍。
盲人翻筋斗——瞎折腾。
盲人看天——漆黑一片。
盲人看戏——瞎笑。
盲人摸大象——很不全面。
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盲人摸象——各执一端。
盲人捏饺子——瞎包。
盲人骑瞎驴——听天由命。
盲人骑瞎马——晕头转向。
盲人骑瞎马——冒打冒撞。
盲人敲鼓——瞎打一气。
盲人敲钟——瞎撞。
盲人算命——瞎说。
盲人做油条——瞎诈(炸)乎(糊)。茫罕山的游云——不可琢磨。
第十二节mao
猫被虎撵上树——多亏留一手。
猫不吃咸鱼——假正经。
猫不抓老鼠——爱偷东西吃。
猫吃螃蟹——恶相。
猫吃糖稀——粘住胡子啦。
猫的眼珠子——按子午卯酉变化。
猫洞里扛八仙——拿不出门。
猫肚子里的泥鳅——死了这条心。
猫额上画王字——虎头虎脑。
猫儿不在家——老鼠当了家。
猫儿得势——凶如虎。
猫儿的尾巴——越摸越翘。
猫儿屙尿——自己遮盖。
猫儿看老鼠——死对头。
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猫儿守老鼠洞——不动声色。
猫儿谈情——怪叫。
猫儿卧房脊——活受(兽)。
猫儿学大虫——假货(虎)。
猫儿洗脸——抹脱。
猫儿咬尿泡——空欢喜。
猫儿捉老鼠——一物降一物。
猫哥哥看鱼——越看越空。
猫给耗子拜年——没安好心。
猫给老鼠吊孝——假情假意。
猫给老鼠讲经——心无善意。
猫见了鱼——真想求婚(荤)。
猫教老虎——留一手。
猫拉尿——盖了。
猫鼠交友——貌合神离。
猫头鹰报喜——孬名在外。
猫头鹰报喜——不是好兆头。
猫头鹰报喜——谁信得过你。
猫头鹰叫唤——名(鸣)声不好。
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
猫吞鼠,鹰叼蛇——一物降一物。
猫洗脸——一哗啦。
猫戏耗子——随纵随擒。
猫抓耗子狗看家——都是份内的事儿。
猫抓老鼠狗守夜——本行。
猫爪伸到养鱼池——想捞一把。
猫爪子伸进食盒——叼住理(礼)了。
猫捉老鼠——拿手好戏。
猫子不吃腥——哪里有?
猫子跳到钢琴上——乱弹琴。
猫钻煤球炉——碰一鼻子灰。
猫嘴下的老鼠——自知命不长了。
猫嘴鸭子爪——嘴馋不能干。
第十三节mao
毛虫掉到身上——有股痒劲
毛虫钻灶——自该煨。
毛豆炒干子——原是一家人。
毛豆烧豆腐——碰上自家人。
毛猴捅蜂窝——找的挨蜇。
毛猴子捞月亮——白白地忙活了一场。
毛猴坐席面——一会也坐不稳。
毛脚鸡——上不得台盘。
毛脚蟹走路——横行不法。
毛栗子——浑身长着刺。
毛栗子碰上刺儿头——大家都刺手。
毛驴打滚——翻个儿了。
毛驴钉马掌——小题(蹄)大做。
毛驴进磨道——走不出圈来。
毛驴上套——屎尿多。
毛驴的脾气——吃软不吃硬。
毛毛虫弓腰——以屈求伸。
毛笋脱壳——节节高。
毛头纸糊窗户——一捅就破。
毛竹扁担做桅杆——担风险。牦牛的性子——按不下脖子。
牦牛斗骡子——专挑没角的欺。茅草盖山门——好事(寺)在后头。
茅草秆子打狗——软弱无力。
茅草里杀出个李逵——冒里冒失。
茅草窝里插旗——兔子营(赢)。
茅厕板子做祖位——不是正经料子。
茅厕缸里树旗子——蛆也想造反了。
茅厕里打哈欠——满嘴臭气。
茅厕里的蛆——讨厌。
茅厕里丢炸弹——激起公愤(粪)。
茅厕里挂秤——过份(粪)。
茅厕里生豆芽——也不择个地方。
茅厕里题诗——臭秀才。
茅厕门上贴对子——文不对题。
茅柴性子——一点就着。
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茅房里盖洋楼——底子太臭。
茅房里挂马蹄表——有始(屎)有终(钟)。
茅房里磕头——臭讲究。
茅房里泡红枣——看得吃不得。
茅房里摔盘子——臭词(瓷)不少。
茅粪担葱地——不上算(蒜)。
茅坑板子做棺材——臭了半辈子才装人。
茅坑边啃香瓜——不对口味。
茅坑里的搅尿棍——文(闻)不能文(闻),武(舞)不能武(舞)。
茅坑里的蛆——无孔不入。
茅坑上拜年——臭奉承。
茅山道士念咒——鬼知道。
茅屎墙上的诗文——没啥正经的。
茅屋上安兽头——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