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L2

第二十节liu

柳藏鹦鹉——语方知。

柳毛子开花——结不出果来。

柳木棺材——白帮。

柳木尼股——到哪儿都扎下根。

柳树穿王八——一个枝上的货。

柳树在古代的应用

柳树因其易于栽培和生长迅速的习性,以及树干粗大而具婀娜优美的树形,加之含有一些药用成分,使其在我国古代的农业、园林、建筑、医药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古人不仅取燃柴于柳树,还有人专门靠种植柳树生活。古人还用柳美化环境,做建筑材料和治疗相关疾病的药物。

在《诗经》里,有“折柳樊圃”的记载。樊圃,就是给菜圃围篱笆。也就是说,在《诗经》流行的时代,人们已经在利用柳树做篱笆了。这可能跟柳枝繁多且细长有关。

这个用途在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

其种柳作之者,一尺一树,初即斜插,插时即编。其种榆荚者,一同酸枣。如其栽榆,与柳斜植,高共人等,然后编之。数年成长,共相蹙迫,交柯错叶,特似房笼。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通过杂植酸枣等其他树木,可更好地发挥柳树作为篱笆的防护功能。

柳的另外一个早期的用途是被种植在坟地里,用以遮荫,同时标识坟茔的等级。这一点在经典古文选集《古微书》中有记载:

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栗;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古人在坟茔栽杨柳,这大概也与柳的易于栽植有关。古人把庶人也看成同杨柳一样,无论如何处置皆可生存,而贵族阶级往往栽植名贵树种。

到了后来,虽然人们早已没有了等级概念,但在已故之人的坟上栽种柳树,或在修整坟地时插植柳树的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柳在古代也常被用作美化环境的行道树,历久不衰。关于这一点,自魏晋以来,史不绝书。古代史书《晋书》有记载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

在隋代,炀帝广开运河,柳树被普遍种植于新开凿的运河两岸。《炀帝开河记》中描述了当时栽柳的盛况,“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

隋唐五代时期,柳树仍是广泛栽培的树种之一。城市种植柳树已经非常普遍,而且规模也很可观。宋代也有栽植柳树作为行道树,为行人提供遮荫的记载。宋代史书《宋史》里说:

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宋代种植柳树,还将它用以营造森林、防洪护堤。在那里种植的植柳,既可点缀风景,也可防洪护堤。此外,柳还用在圩田上。

到了清代,柳树在边塞也被广泛种植。清代杨实的《柳边记略》就记载有这方面的内容。

无独有偶,古人在西北也种植了红柳。比如左宗棠就在平定西北的同时,也注重发展农业,还让军士种植柳树,人称“左公柳”。杨昌浚曾有诗赞颂他说: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在古代园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园林中最常见的树木之一。古代不管是帝王御苑,还是私家园林,常收集珍草奇木作为装饰,而柳树却因它容易成活的习性和优美的树形受到青睐。尤其是垂柳,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园林,都很容易发现它们的身影。

不仅如此,在一些古籍中,有以柳命名的古代园林,如南宋杭州城中就有一个御花园叫“五柳御园”,其他还有“古柳林”、“柳洲”等以柳命名的园林。

到了清代,在园林建造上,植柳甚至有了一定的规范,这在颐和园的造景绿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造园者在内外湖之间的西堤上,模仿杭州西湖的苏堤,栽培了大量的柳树,在绕湖的堤上也栽培有许多的柳树,而在万寿山上则有大量的松柏。

用在园林造景上的柳以垂柳居多,《花镜》中说到了用垂柳的原因:

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之响,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须之木也。

在农业上,历代政府多鼓励人民种植桑、枣,到宋、元时期,朝廷也开始鼓励人民种植榆、柳了。这不仅是因为柳树的观赏价值高,也是由于柳树在古代农业中占有很大的地位。

古籍《陶朱公术》中写道:

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之后,髡一树,得一载,岁髡二百树,五年一周。

这说的是取柴。可见,靠种植柳树的农业经济在当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成为可以维持终岁无穷的生计之法。由于一些低湿地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而柳树又极易在低湿地栽植、成长。因此,种植柳树也是尽地力的一种好办法,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柳树在农业上的应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和其他农作物混杂种植,这一点不管是在古书中还是在后来的农业生产中都可以找到例证。

禾生于枣或杨,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在江南的水田埂上也随处可见柳树。不管能否用生物学原理来解释这种现象,多少年来人们就是这样做的。

在古代,“顺天时”是农业中重要的一环,而物候观察是古人掌握农时的一个主要方面。柳树因为分布广,自然就成为人们观测物候的对象。我国最早的物候学著作《夏小正》中就有关于柳的物候记载。

柳在正月开始发芽、长出花序了。因此,柳树发芽在物候上也成了春天到来的标志。在诗词、农谚中,柳的这一物候特征被广泛应用,如农谚中就有“七九八九,杨花看柳”之说。

又如杜审言的《早春游望》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这些都说明了柳树的生长、复苏是早春的一个极有代表性的物候特征。

柳树开花——是个满天飞的。

柳树枝儿——好活。

柳条穿泥鳅——一路货。

柳条筐里做元宵——滚蛋。

柳条筐舀水——一场空。

第二十一节liu

六辈得儿——齐(七)备(辈)子。

六点钟的表针——顶天立地。

六耳猴充孙悟空——冒牌货。

六个闺女送他姨——齐(七)哩。(河南)

六个手指头挠痒——多一道子。

六个指头划拳——出了新花招。

六国贩骆驼——没事找事。

六片加一片——欺(七)骗(片)。

六十甲子轮流转——老一套。

六味地黄——总是完(丸)。

六月吃薄荷——良(凉)心。

六月穿皮袄——不分四季。

六月穿皮袄——里外发烧。

六月穿皮袄——武(捂)汉(汗)。

六月的蚌——开嘴就是贱价。

六月的重庆——雾气腾腾。

六月的荷花——一时鲜。

品质冰清玉洁的荷花

相传,荷花本来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跑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不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锁在凡间,并将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水灵的鲜花。

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等,花瓣多数,有红、粉红、白、紫等色。荷花的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我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荷花的记载。

荷花全身都是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

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喜欢这种美丽而高洁的植物,并将其赋予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人们经常把她与美人联系在一起。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

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出尘离染,清洁无瑕,故而我国人民和广大佛教信徒都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质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铭。我国古代民间就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在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中,据说晴雯过世后就变成了芙蓉仙子。书中的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说: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虽然后世的“红学”专家们都认为这不是过作者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不过无论如何荷花总是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中写的: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是“怜子”的谐音,“青”说的是“清”,因此这首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纯洁的爱情。

晋代的《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中写道:“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荷花与佛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画佛、塑佛,佛座必定是莲花台座。为什么佛要坐在荷花上呢?据佛典介绍,主要是因为佛法庄严神妙,而莲花软而净,大而香,所以“莲花台,严净香妙可坐”。

荷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

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寺院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佛经中还有一则“莲花夫人”的美妙故事,说是有一只鹿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仙人将她抚养成人。她走过的地方,会有莲花长出来。这便是“步步莲花”一词的由来,人们用它来比喻曾经历的辉煌。

六月的核桃——满人(仁)。

六月的黄蜂——欲凶无力。

六月的黄瓜,九月的椒——老而不中用。

六月的火炉——谁向你?

六月的鸡子儿——坏蛋。

六月的雷——响得远。

六月的冷空气——反常。

六月的庙堂——鸦雀无声。

六月的日头——毒得很。

六月的扇子——爱生风。

六月的扇子——借不得。

六月的生日——性骄。

六月的柿子——青蛋。

六月的松木——定型了。

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

六月的鞋子——拖拖拉拉。

六月的榆木疙瘩——难批(劈)。

六月的云——捉摸不定。

六月的云,少女的心——变幻无常。

六月的枣花——招风(蜂)。

六月的庄稼——一蹿一蹿的。

六月的竹笋——变了卦。

六月飞霜——怪事一桩。

六月间吃薄荷——好良(凉)心。

六月间的冬瓜——越大越不值钱。

六月间的狗吐舌头——热出来的。

六月间的牛肉——放不得。

六月间的扇子——家家忙。

六月间的扇子——离不得。

六月间的阵雨——来得猛,去得快。

六月里吃冰糕——痛快。

六月里吃杏——一捏两瓣。

六月里吃雪水——惬意。

六月里的火腿——走油了。

六月里的韭菜——不嫩。

六月里的烂瓜——皮鲜肚里坏。

六月里的梨疙瘩——有点酸。

六月里的葡萄——一嘟噜一串串。

六月里的青沙枣了——啬(涩)蛋蛋。

六月里的太阳——火辣辣。

六月里的蚊子——跟人跑。

六月里的鸭蛋——空头大。

六月里的蛤蜊——开口臭。

六月里的萝卜——不清(青)头。

六月里长疥疮——热闹(挠)。

六月连阴——坏了瓜。

六月天发抖——不寒而栗。

六月天下暴雨——猛一阵子。

六月天斩窦娥——老天也寒了心。

六月蚊子遭扇打——为嘴伤身。

六指头帮忙——越帮越忙。

六指儿抠鼻子——眼前耍出岔(叉)了。碌碡掉井里——不烂。

碌碡顶门——实(石)对实(石)。遛着马儿唱山歌——奇(骑)谈。

第二十二节long

龙吃千江水——也有不到处。

龙灯的胡子——没得人理。

龙灯的脑壳——任人摆布。

龙虎相斗——必有一伤。

龙困沙滩——有力无处使。

龙困鱼塘——伸展不开。

龙袍当蓑衣——白糟蹋。

龙头不拉拉马尾——不力不对路。

龙王摆筵席——净尝海味。

龙王不认水神庙——自己冲自己。

龙王的战士——虾兵虾将。

龙王发兵讨河神——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龙王开茶馆——神乎(壶)其(彻)神。

龙王老爷请客——净是些鱼憋虾蟹。

龙王面前挑水——有斗龙的胆。

龙王庙门前卖水——跑错了门。

龙王爷凑热闹——涨水。

龙王爷的儿子——会凫水。

龙王爷的嘴——海口。

龙王爷掉海里——回老家了。

龙王爷发脾气——翻江倒海。

龙王爷翻脸——要变天。

龙王爷卖酸菜——王八渍的。

龙王爷跳大海——正规(归)。

龙王爷长个偏心眼——旱涝不均。砻糠搓绳——起头难。

砻糠筑坝——白费劲。聋子拜客——不闻不问。

聋子不怕雷——胆大。

聋子唱歌——给人家听。

聋子吹笛——摸不着谱。

聋子打岔——你说啥?

聋子打鼓——越打越响。

聋子打锣——充耳不闻。

聋子的耳朵——摆设。

聋子的耳朵——陪衬。

聋子的耳朵——样子货。

聋子看戏——跟着人家笑。

聋子看戏——享眼福。

聋子拉二胡——胡扯。

聋子听唱——充耳不闻。

聋子问事——弄不清楚。笼里的鸭子——放了还回。

笼屉的盖子——受气的家伙。

笼屉蒸包子——一层顶一层。

笼中鸟——有翅难展。

笼子里的野鸡——放了难回。隆冬穿背心——邯(寒)郸(单)。

第二十三节long

弄堂里打狗——直进直出。

弄堂里买报纸——小道消息。

弄堂里抬竹竿——直来直去。

第二十四节lou

搂草打兔子——带捎搭。

搂草打兔子——顺手。

第二十五节lou

娄阿鼠拆字——做贼心虚。

娄阿鼠算卦——自投罗网。楼板上铺簟子——高一篾片子。

楼板上头破劈柴——顾上不顾下。

楼顶上看人——把人看低了。

楼梯上滚皮球——一溜到底。耧斗里塞套子——一个粮食籽也不下啦。

耧后碾子——跟着走。蝼蛄吃庄稼——在地下活动。

蝼蛄穿大褂——假充土绅士。

第二十六节lou

搂着元宝睡觉——守财奴。篓子里的螃蟹——横行不了。

第二十七节lou

漏房偏遇连阴雨——紧上加紧。

漏了芝麻,砸了西瓜——逮不住小便宜反倒吃大亏。

漏气的皮球——软塌塌的。

第二十八节lu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卢生借枕头——黄粱一梦。

卢生做梦——一枕黄粱。泸州特曲——好久(酒)。芦柴花弹棉被——不是正胎子。

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

芦花抽穗——无结果。

芦苇墙上敲钉子——不牢靠。炉上烤肉——脍炙人口。

炉膛里火星——不以为然(燃)。

炉外的锤子——趁热打铁。

炉子底下的废物——残渣余孽(热)。

炉子靠水缸——你热我不热。

炉子里的木炭——兴旺不久。

第二十九节lu

卤鸡蛋——不用煮啦。

卤水当酒喝——嫌命长了。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卤水煮寒鸭——身子烂了,嘴还硬呢。鲁班的锯子——不错(锉)。

鲁班的手艺——巧夺天工。

巧夺天工

比喻技艺高超巧妙。出自元·赵孟《赠放烟火者》。

东汉末年,上蔡县令甄逸生了一个小女儿,长得国色天香,倾城倾国。一天,有个相面先生来到甄家,说是能未卜先知,算出一生凶吉。甄夫人信以为真,请他逐一为自己和女儿看相算命。

相面先生见到漂亮的甄姑娘后,大吃一惊,说她的相貌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是一位贵夫人。甄夫人万分高兴,从此留心给甄姑娘找一个有权势的夫家。

当时,出身于四世三公大官僚家庭的袁绍,担任冀州牧,他第二个儿子袁熙还未成亲。于是甄家托人去说亲。袁熙听说甄姑娘貌美如花,而且是官宦人家出身,请求父亲派人去提亲。这样,甄姑娘便嫁给了袁熙。

后来,袁绍在与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中取胜,握有四州之地,他三个儿子也各领一州。但好景不长,公元200年,他在官渡被曹操打败,不久病死;甄姑娘的丈夫袁熙不久也被杀死。

当时,袁绍的夫人刘氏和甄姑娘一起住在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攻破邺城后进入袁府,见到甄姑娘后,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他当即要她理一下披散的头发,并递过手巾去让她擦脸。离走时,留下一队卫兵保护袁府,不准外人闯入。刘氏对曹丕刚才的举动不仅不担心反而还暗自庆幸。曹丕走后,她对甄姑娘说,我们的性命无忧了。果然,不久曹丕禀明曹操,派人将甄姑娘接到自己府里,并与她成了亲。

曹丕对甄夫人宠爱无比,百依百顺。后来曹丕代汉称帝,建立了魏国,甄夫人被立为皇后。当时她已四十岁,为了让曹丕长久宠爱自己,她每天早晨都要花许多时间打扮。

据说在她寝宫前的庭院中,有一条十分美丽的绿色小蛇,它嘴里经常含一颗红珠。每当甄皇后梳妆打扮的时候,它就在她面前盘成奇巧的形状。甄皇后不经意地发现,这蛇每天盘一个形状,从来不重复。于是,她就模仿它的形状梳头。

时间久了,甄皇后的头发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胜过了天然的。当然,她每天的头发形状也是不同的,后宫的人都称它为“灵蛇髻”。曹丕见了后,更加觉得她美丽了。

几年后,甄皇后终于年老珠黄,她的皇后位置被一个姓郭的美丽的姑娘所代替。她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曹丕恼羞成怒,便杀了她。

鲁班跟前弄斧子——不识高低。

鲁班门口抡斧头——不自量力。

螳臂当车

臂:螳螂的前腿;当:阻挡。比喻势力单薄,不自量力。出自战国·庄周《庄子·人间世》。

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游历,卫灵公听说他很有才学,便打算聘请他当自己长子蒯瞆的老师。

颜阖听说蒯瞆非常凶暴,任意杀人,卫国的人对他十分惧怕。对这样的人是否可以教导,跟他在一起是否会有危险,他吃不太准,因此去请教卫国的贤人遽伯玉。

颜阖把自己对蒯瞆的了解告诉了蘧伯玉,然后问道:“如今大王要我当他的老师,要是我同意了,会很难办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导他走正路,他一定会继续残害国人,给国家带来危害;如果对他严加管束,制止他胡作非为,他就会先来害我。我该怎么办呢?”

遽伯玉回答说:“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瞆,是很困难的。如真的当他老师,应该处处谨慎,不能轻易地去触犯他,否则会惹来杀身之祸。就像有个人太爱自己的马了,见有虫咬马,便赶紧猛力拍打。结果惊了马,自己也被马踢死。所以可以表面须从而暗地疏乎他。”

遽伯玉见颜阖不住地点头,便又举了一个例子:“你知道螳螂吗?一次我乘马车外出,看到路上有只螳螂,不顾车轮正在朝它滚去,却奋力举起两条前腿走来,想挡住车轮行进。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胜此重任,结果当然被车轮辗得粉身碎骨。螳螂所以被辗死,是因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触犯蒯瞆,恐怕也要落得个与螳臂挡车一样的下场。”(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撤,不知其不胜任也。)

颜阖听了,决定不去惹蒯瞆,尽快离开了卫国。后来,蒯瞆因闹事而被人杀死。

鲁班门前耍大斧——别不识趣。

鲁班门前问斧子——讨学问。

鲁班手里调大斧——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

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技艺纯熟,运用自如。出自春秋·庄周《庄子·天遣》。

一天,春秋时齐国的齐桓公正在堂上读书,书声传到了堂下正在制作车轮的工匠轮扁耳里,他听得不耐烦,就停下来问桓公:“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见他冒冒失失的样子,心里感到不大痛快,但还是回答他说:“我读的都是圣贤书。”

“那圣人还在吗?”

“当然早已死了。”

“哦,人已经死了,那么您所读的,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糟粕罗!”

桓公听他这样唐突自己,不由勃然变了脸色,说:“寡人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工匠有什么资格随便议论?我问你:为什么主人遗留下来的话都是糟粕?今天你讲得出道理便罢了,要是讲不出道理,我就立即把你处死!”

轮扁则不慌不忙地说道:“大王息怒。臣想根据自己制作车轮的手艺谈一点粗浅的想法。譬如用斧子削木做榫头,削得小了一点,放进卯眼就会松滑而不牢固;削得大了一点,就会滞涩而装不进去。必须不大不小,不宽不紧,才能互相吻合,牢不可动。这种技术,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自有奥妙存在其间。我不能用话语传授给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所以臣到了七十岁还在靠制作车轮混口饭吃。古代圣人的学问中那些精妙独到的东西是无法用话语来传授给别人的,必然随着他们的死去而消失,那么您现在所读的,不是古人无用的糟粕又是什么呢?”

桓公听后,无言以对,遂原谅了他的唐突。

鲁班皱眉头——别有匠心。

鲁达出家——花和尚。

鲁达当和尚——半路出家。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鲁肃献计——馊主意。

鲁提辖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好大的劲。

鲁智深买肉——挑肥拣瘦。

第三十节lu

陆相——地貌。辘轳把勒狗——垂死挣扎。路边打草鞋——有的说长,有的说短。

路边的长虫——地头蛇。

路边含羞草——见人就低头。

路灯照明——公道。

路人以目——敢怒不敢言。

路上再见——分道扬镳。鹭鸶的脖子——空架一张嘴。

鹭鸶的脚杆——细长。

鹭鸶飞过养鱼池——眼饱肚中饥。露水夫妻——不长久。

露水见太阳——没了。

第三十一节lu

驴吃麸子——正办。

驴吃豌豆——现得力。

驴粪蛋——外面光。

驴粪蛋上包锡纸——冒充元宝。

驴粪蛋下棋——没好子儿。

驴跟马跑——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驴拉磨,牛耕田——各走各的路。

驴皮影——由着人耍。

驴屎蛋子摆供——华而不实(食)。

驴屎蛋子塑神像——胎里坏。

驴睡觉——一眨眼就行。

驴头摆供——脸长半尺。

驴头不叫驴头——长脸。

驴头插龙角——四不象。

驴咬驴——一嘴毛。

驴子打滚——四脚朝天。

驴子跟马跑——望尘莫及。

望尘莫及

比喻在某一方面远远赶不上别人,或远远地置后。出自《南史·孝义传》:“吴庆之,字文悦,濮阳人也,寓居江兴。宋江夏王义恭为扬州,召为西曹书佐。及义恭诛,庆之自伤,为吏无状,不复肯仕,终身蔬食。后王琨为吴兴太守,欲召为功曹,答曰:‘走素无人世情,直以明府见接有礼所以奔走岁时,若欲见吏,则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耳。’不辞而退。琨追谢之,望尘莫及矣。”

吴庆之,字文悦,南北朝宋时濮阳人(今安徽省灵璧县)。王义恭在扬州做太守的时候,曾请他担任类似现在秘书的职务。后来王义恭因事被皇帝杀了,吴庆之觉得自己没有辅佐的能力,就从此就不再出来做官。没多久,王琨就任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太守,计划请他做功曹(官名)。他便对王琨说:“我一向不懂得什么事情,只由于从前的太守很看得起我,所以才奔走了一些时候。如果你还要我做官,那简直是把鱼食放在树边,把鸟放在水里。”吴庆之说完这话,也不告辞一声,拔腿就走。王琨连忙跟在他后面追赶,只能看见前面扬起的灰尘,然而已经赶不上他了。

驴子见了狼——抬不动腿。

驴子拉磨——跑不出这个圈。

驴子性——驮重不驮轻。

第三十二节lu

吕布拜董卓——认贼作父。

吕布变的——有勇无谋。

吕布迷了貂蝉——英雄难过美女关。

吕布戏貂蝉——上了别人的当。

吕后咬牙——恨刘邦不死。

吕蒙正的房子——老谣(窑)。

吕太后的酒——难吃。捋火神爷的红胡子——惹人(神)发火。旅馆里的虱子——一天一个新味道。

旅客之家——宜宾。屡教不改的小偷——贼心不死。履带板当枕头——硬梆梆的。

第三十三节lǜ

律例做衣穿——浑身是法。

律师的儿子——就会耍嘴皮子。绿豆苍蝇坐月子——抱屈(蛆)。

绿豆里找红豆——难得。

第三十四节luan

乱锤打鼓——没有点。

乱坟堆里唱戏——鬼才听哩。

乱加砝码——不公平。

乱麻缠手脚——摆弄不开。

乱麻一团——解不开。

乱弹琴——没谱了。

乱葬坟里舂石臼——捣鬼。

乱葬坟里敲锣——无啥鬼呀。

第三十五节lun

轮船开上天——连云港。

轮船上搬货——谢(卸)了。

轮胎皮——经磨。

轮胎上的气门芯——里外受气。

第三十六节lun

论个卖东西——不分轻重。

第三十七节luo

罗成的回马枪——败中有胜。

罗成的回马枪——祖传。

罗成的绝招——回马枪。

罗成卖煤——货黑人不黑。

罗锅上山——钱(前)紧。

罗锅子锄地——省得弯腰。

罗汉的肚子——假大空。

罗汉菩萨——个个都是笑脸。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

罗刹女的扇子——风不小。萝卜不大——长在辈(背)儿上了。

萝卜就酒——咯崩脆。

萝卜开花——空心。

萝卜青菜——各人各爱。

萝卜上扎刀——不是出血筒子。

萝卜烧肉——肉不走味萝卜也香。锣鼓打不响——气闷。

锣鼓点——紧敲打。

锣里加钹——响上加响。

锣筐盛石灰——处处留痕迹。箩筐里选瓜——越选越差。骡子不下儿——理所当然。

骡子尿血——没治。

骡子驮重不驮轻——生得贱。

骡丝帽——净绕弯子。螺蛳壳里做道场——团团转。

螺蛳有肉——在心里头。

第三十八节luo

洛阳纸贵——风行一时。骆驼背负——不重不走。

骆驼吃树叶——张嘴就来。

骆驼的鞍子(驼峰)象的牙——生就的骨头长成的肉。

骆驼的鼻子——棍儿别着。

骆驼的脑袋——高昂。

骆驼的脾气——蔫拱。

骆驼拉磨——不如驴。

骆驼死了变毛驴——没驮够。

骆驼站在羊群里——太显眼了。

骆驼长翅膀——飞沙走石。

骆驼走路——昂首阔步。

骆驼走路——一步一个脚印。落地的山梨——熟透了。

落凤坡的庞统——军师也有失算的时候。

落花红满地——多谢,多谢。

落花流水——有去无回。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代表和平与希望的凤凰

凤凰也叫做丹鸟、火鸟、鶤鸡、威凤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有着一身无与伦比、光辉灿烂的羽毛。凤凰一般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因此常常有帝王将是否出现凤凰当成上天是否认为自己是圣贤之君的方式。

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鸟》的注解,凤凰的特征是:

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先秦重要典籍《山海经·图赞》中说,凤凰身上有五种像字纹一样的图案:

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其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其象征意义也不同。传说中凤凰共有5类,分别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

凤凰也叫“不死鸟”。这是因为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盘”。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

凤凰不仅能够死后再生,相传也能知天下之治乱兴衰,是我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古人曾分出5个等级,以凤凰的5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和“百鸟朝凤”当成盛世的象征。

我国的“五帝”之首黄帝也期盼过凤凰的出现。我国杂编古籍《韩诗外传》记载说: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

天老是黄帝的辅臣,相传他见多识广,熟悉各种祥瑞之物。于是,他为黄帝描述出的凤凰,也就成了后人对凤凰的最初的印象:

夫凤之象,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龙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

天老不但描绘了凤凰的长相,还告诉了黄帝凤凰送来祥瑞的5种现象。黄帝马上反省了自己:“原来是这样!以我的所作所为,怎么配得上凤凰出现呢!”于是,黄帝便穿上黄袍,戴黄色冠冕,祈求凤凰的到来。

没多久,凤凰便遮天蔽日飞来。黄帝叩头再拜,说:“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凰便栖于黄帝宫殿东园的梧桐树上,以竹为食。

其实,黄帝见到凤凰的传说在河图洛书之前就有。据说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6个字。

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与《韩诗外传》记载相近的,亦有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3大部落,72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这就是龙。

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这又如何是好呢?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也仿照黄帝制定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对漂亮华丽的大鸟。

造字的仓颉替这两只大鸟取名叫“凤”和“凰”。凤,代表雄,凰,代表雌,连起来就叫“凤凰”。这就是“凤凰”的来历。

我国文化对凤凰的崇敬从文字演变上也可以看出来。在甲骨文中,“凤”与“风”两字是同一个字,其字形是一只头顶“辛”形符号的飞鸟。

我国古代的东夷族崇拜鸟,舜帝时期就以鸟为官名。但这个“鸟”的实质指的是与雨水有关的风,也就是凤。尽管不一定有风就有雨,但云雨必须依靠风来行走天下,风是输送云雨的自然力量,因此同样会被渴望雨水的古人所崇拜。

由于风没有具体形象,无从刻画其形状,聪明的古人便借用飞鸟的形象来描述风。自然中的“风”与鸟类的“凤”有4点相似之处:

其一,鸟善鸣,风也善鸣,风是许多自然声音的创造者。其二,风与鸟都会移动;其三,有些鸟为候鸟,季节性迁徙,风也有季节性。其四,鸟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方,突然飞起,转眼消失,风也是来无踪去无影。

所以,甲骨文“凤”或“风”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拂过耳旁的风声;其三,它的形象类似于飞鸟,来去无踪;其四,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行云布雨。

风既有柔顺的一面,也有威猛的一面,柔则清凉拂面,怒则飞沙走石、毁屋折树,而凤凰作为百鸟之王,可以象征祥瑞,也是上天旨意的传达者,同样值得敬畏。

由于凤凰是百鸟之王,因此常常也用来象征女性中的杰出人物。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相传在她出生之后,曾有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这叫龙凤呈祥,是出贵人的预兆。

广元城中的凤凰山上坐落着一座凤凰楼,高42米,楼阁14层,与凤凰山连成一个整体,远看形似一只凤凰回首。到夜间,楼阁上彩灯通明,又恰似一只闪闪发光的金凤凰,被誉为“川北第一楼”、“川北明楼”。

这座凤凰楼也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据说,624年武则天出生时,有一只凤凰绕房一周,然后向东山飞去。武则天的父亲当时是利州都督,马上将东山更名为凤凰山。

武则天在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因此凤凰楼只修了14层,而且凤头回望南方,象征武则天想念家乡。唐高宗继位,武则天执掌朝政42年,因此这座凤凰楼高42米。

凤凰楼的风格既古朴典雅,又富丽华贵。它远眺恰似凤羽,色泽金黄光亮。楼内梯步呈方形,盘旋而上,直至楼顶。楼层分南北错落各半,因此,从楼里下部仰视,凤凰楼则是25层。

从外面看,那自上而下逐渐由北而南翘起的檐角,形成既往北飞、又回首南望的美姿,给人以灵动飘逸的感觉。象征着武则天虽北入唐宫,却又难舍故乡蜀地之意,是造型独特,宏伟壮观的天下名楼。

落井投石——乘人之危。

落片树叶怕打破脑壳——胆小过分了。

落石下井——坑害人。

落水的油滴——浮在上面。

落雨背蓑衣——越背越重。

落雨出太阳——假情(晴)。

落雨天打麦——难收场。

落雨天的芝麻——难开口。

落雨天寻牛——看脚印。 buQUVnbaDVvGt5kYXqsFWVNqkGGY1YBtBJwZpcQg1SDaMoaDGnjuoasK+AQu3N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