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交接

第一节慎择友——朋友之贤否

慎择友——朋友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

原文

凡人必有师,若无师,则严惮之心不生。既以丁君为师,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人一定要有老师,如果没有老师,就不会生出威严忌惮之心。既然拜丁君为师,那么除此以外选择朋友,就要慎之又慎。韩愈说:“善的东西不与我结合,我就努力去攀附它;不善的东西我不厌恶,就努力去拒绝它。”人的一生成败与所交朋友的贤不肖关系极大,千万不能不慎重。

原文

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待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京城是文人聚集之地,不去求就没有人,越求则人才越多。近来听说好友很多,我不想先去拜访别人,恐怕标榜虚名,求友的目的是匡正自己所不及的东西,这是最有益的;自我标榜以获取虚名,这是最有损害的,天下有益的事情中,便会有足可造成损害的东西包括在其中,不可不辨!

“评析”

交友对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曾国藩认为它关系到人一生的成败,因此在家书中屡屡叮嘱,循循善诱。历来做父母的,对子女交友都十分重视,如东汉名将马援在写给两个侄儿的一封书信中,以自己的平生经验阐述为人处世的原则。他告诫侄儿们不要“好议论人长短,好是非正法”;告诫侄儿们应该向龙伯高学习,学习龙伯高敦厚周慎,谨于择交,不要和一些不三不四之徒结交的高尚情操: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还书诫之曰: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幼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必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颜氏家训》认为,交了好友,就能“久而自芳”;交了坏友,就会“久而自臭”:

古人说:“每一千年能出一个圣人,就算是比较短暂的了;每五百年能出一个贤人,就算是比较稠密的了。”可见圣贤之人是如此地稀疏难得,百年不遇。因此,如果一旦遇到世上罕见的才识过人的君子,怎么能不接近不敬重他呢?我生长在战乱年代,颠沛流离,见闻很多;对所遇到的著名贤士,从来都五体投地仰慕向往。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思想和性情还没有稳定,和谁来往密切,就容易受到他的影响,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你并不打算去学,但天长日久,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就和他相似了;更何况操守品行才学技能,是明显而且容易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如果和好人住在一起,就如同进入养满芝兰香草的花房,时间一长,自己也会变香;而与坏人住在一起,就好像来到堆满臭鱼烂虾的铺子,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变臭。墨子看见有人染丝便发出悲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个君子,如何交友,必须慎重对待。孔子说:“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像他的学生颜渊、闵子骞这样的贤人,哪里是每个时代都能遇到的啊!只要一个人有超过我们的地方,便是值得尊重的。

清代著名文人纪昀在儿子初入社会时,也教育儿子要与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识广的人交友,万万不可同伪君子结交。指出伪君子居心叵测,却又道貌岸然,善于伪装,喜于结交。希望儿子要识人择交,否则不慎同伪君子交友,就会祸及自身。关于交友问题,历代均有不少阐述,但像纪昀概括的十种人不可结交,是很少见的:

尔初入世途,择友宜慎,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盖伪君子之心,百无一同:有拗捩者;有偏倚者;有黑如漆者;有曲如钩者;有如荆棘者;有如刀剑者;有如蜂虿者;有如狼虎者;有现冠盖形者;有现金银气者。业镜高悬,亦难照彻。缘其包藏不测,起灭无端,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非若真小人之一望可知也。并且此等外貌麟鸾中藏鬼蜮之人,最喜与人结交,儿其慎之。

曾国藩本人很注意察人观色,他提出的在交友之道中的“甄别”,就是考察,甄别的目的就是“去其良莠。”“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曾国藩对于朋友僚属的贤否,事理的原委,无不博访周咨,默识于心。他对人总是反复测试、考察,而且阅世愈深,观察愈微,从相貌、言谈、举止到为事、待人等各方面,都洞察秋毫,等时间长了,感到了解深了,有把握之时,再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洞悉交情的深浅,委以重任。曾国藩之所以“成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他能够慧眼识良才,重视人才,把各种有才干的人物都聚集在自己周围,为他出谋划策,从而保证了他军事目的和政治目的的实现。

考察人首先应做到全面。如果只看到人的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会知错人,用错人。前车之鉴,不可不察。

东汉平敌将军庞萌,表面上看,其人恭谨谦逊,汉光武帝刘秀对他非常信任,常对人说:“可以托六尽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可庞萌最后却叛变了,与敌人勾结。刘秀是个英明的君主,深谋远虑,知人善任,可他却被来自敌营归附自己的庞萌的表面功夫所迷惑,犯了知错人用错人的严重错误。其次,要明于识人交友,量人用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知人就是考察选准干部,善任就是正确使用干部。只有清楚地了解一个人的优点、长处、缺陷,才能做出妥善的安排,用得其所,得其利而不受其害。“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

第二节真意待人与人晋接周旋,须有真意

原文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可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凡是与人交接来往,如果没有真意,就不能打动人;然而如果光有真意而没有别的修饰,这个真意也就无法显出,这就是“礼”中所说的“无文不行”,我一直以来不讲究文饰,以致到处行不动,近来才痛感到以前的错误。你在外面办事,应该随时加以考虑。

原文

大抵与兵勇及百姓交际,只要此心真实爱之,即可见亮于下,余之所以颇得民心勇心者此也!与官员及绅士交际,则心虽有等差,而外之仪文不可不稍隆,余之所以不获于官场者此也!去年与弟握别之时谆谆嘱弟以效我之长,戒我之短。数月以来,观弟一切施行,果能体此二语,欣慰之至!惟作事贵于有恒,精力难于持久,必须日新又新,慎而加慎,庶几常葆令名,益崇德业。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大概与兵勇以及百姓相接触,只要心中确实爱他们,就可以获得他们的拥护,我所以颇得民心勇心就是因为这个。与官员和绅士相往来,虽然心里有等级的差别,而表现出来的礼节则不能不稍稍隆重一些,我在官场不是太行得通就是因为这个。去年我与你告别的时候反复叮嘱你要仿效我的长处,改掉我的短处,几个月以来,我看你的所作所为,确实能反映这两句话,心里感到十分欣慰。只是做事要有恒心,精力难以持久,所以必须日日更新,慎之又慎,这样才能常保美名,增进德业。

“评析”

曾国藩说自己之所以得军心民心,是因为他以真意待他们,这确实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曾国藩认为,傲气太盛,说话太多,这两条是历代士大夫和近世官场导致灾祸的原因。

官宦之家,一有权,二有势,有权有势就少有顾忌,多有优越感。人一旦有了优越感,那灾祸也就为期不远了。有了优越感,往往不太在意他人,不尊重他人。言谈举止总有不可一世的感觉,时时处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显示高人一等、更胜一筹的作派。有时他并不想显示,可是在关键场合他还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久而久之,也就霸气逼人,盛气凌人、傲气欺人了。

也许别人并不在意你的优越,但就是在乎你的优越的感觉;也许别人可以容忍你的一次傲气,但不能永远容忍你的傲气;也许某一个人可以长久容忍你的傲慢,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长久容忍你的傲慢,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傲慢,那里就有反傲慢。这样,你的每一次傲慢无异于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陷阱,后来你就处于你自己布下的天罗地网中。也许在你傲慢的地方你得意了,但在另外一件事情当中,你可能永远处于困窘之中;也许你并没有输给某一个人,但所有的人自觉不自觉的联合起来,会使你输得一败涂地,也还是因为你有优越感。你总喜欢对他人颐指气使,指手划脚,评头论足。常言道,言多必失。也许你并非有意,也许你并无恶意,也许真理真的在你这一边,但别人还是受不了,还有比这更不明智的吗?

咸丰七年,为了一点小事,曾国藩在家里与弟弟发生了争执,这事对曾国藩震动很大,以至过了好久,他还表示深深悔憾。即使身在外地,远隔千里,每当想起此事,曾国藩就郁郁寡欢,心里十分难受。并且,他以此事教诫儿子纪泽,希望他能体谅自己这番苦心:一来希望他能引以为戒;二来希望他能代己补偿自己的弟弟,再有就是希望纪泽能做出表帅在叔父面前多多尽孝。

曾国藩在给地方官吴竹庄的回信中说:“阁下往年的短处在于尖语快论,机锋四出,这是最容易招致诽谤的了。现在你的地位声望一天比一天高,更须要尊重贤人容纳众人,取长舍短,在公开的场合表扬善行,而在私下里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样就可以使人佩服你的英明,而感激你的宽厚。”

曾国藩认为,“凡是要办成一件大事,必然会有许多困难和波折。我们总要以诚心去办,虚心对待。心诚就会专心致志而信心足,千难万险也不改变我们的态度,终有顺理成章的那一天。谦虚谨慎的去做就不用客气,不夹杂私心杂念,最终可以使人们都谅解。”

第三节官场交接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堂

原文

至于与官场交接,吾兄弟患在略识世态,而又怀一肚皮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寡合。迪庵妙在全不识世态,其腹中虽也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我兄弟则时时发露,终非载福之道。雪琴与我兄弟最相似,亦所如寡合也。弟当以我为戒!一味浑厚,绝不发露。将来养得纯熟,身体也健旺,子孙也受用。无惯习机械变诈,恐愈久而愈薄耳。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至于与官场交接,我们兄弟的缺陷在于稍稍懂得世态,却又有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想法,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显得孤立。迪庵的妙处在于对世态一窍不通,他心中虽然也有些不合时宜,但只是一味的浑厚,一点都不表露出来。而我们兄弟则常常表露出来,这终究不是载福的方法。雪琴与我们兄弟最为相似,所以也觉孤立。你应当以我的教训为戒。要一味浑厚,永远不表露。将来把这种做法养熟练了,身体也会健旺,子孙也可从中得到好处。但是不要去学习那些机巧与变诈,恐怕时间学得越长福德就会越薄。

原文

我县新官加赋,我家不必答应,任他加多少,我家依而行之。如有告官者,我家不必入场。凡大员之家,无半字涉公庭,乃为得体。为民除害之说,为所辖之属言之,非谓去本地方官也。——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我县任的官加赋,我家不要去答应,任他加多少,我家遵行就行。如果有人告官,我家也不必参与。凡是家中有大官的家庭,不要有半个字涉及争讼,这才得体。所谓为民除害的说法,指的是去掉所辖的属官,不是说去掉家庭所在的地方官。

“评析”

曾国藩说他在官场交接中不合时宜,所以常常显得孤立,这确实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对此,唐浩明的《曾国藩》围绕曾国藩为女儿婚事而操心的事有如下描述:

谈起家事,欧阳夫人第一关心的是剩下的一子二女的婚事。次子纪鸿今年满十八岁了,还没完婚,她要丈夫离江宁前办了这场喜事。曾国藩不主张早婚,他自己二十三岁才结婚。当年纪泽完婚时,他原本不同意,嫌早了,但拗不过父命,只得照办。现在夫人援引先例,他自己也变成了纯老人心态,巴望子女早日完婚,自己能多添几个孙儿孙女,也便欣然同意了。纪鸿刚满一岁时,曾国藩就与翰苑同僚郭霈霖结下了儿女亲家。郭家女儿长纪鸿三岁。据说而今已长成一个娴雅幽静、知书识礼的大家闺秀。郭霈霖在咸丰九年死去,女儿跟着母亲住在湖北黄州府老家。一个月前,郭家还来信说,女儿已经二十一岁了,希望曾家能早点定下婚期。曾国藩择了一个吉日,由纪泽出面,代表男家乘船前往郭府迎亲。

四女纪纯,早定了郭嵩焘的次子郭刚基。眼下郭嵩焘在广东做巡抚,几次来信催送媳妇过门,他将派火轮船来接,取道海上赴广州。对这个方案,曾国藩不同意。他认为嘉礼尽可安和中度,何必冒大洋风涛之险,不如选择郭氏老家湘阴为宜。既然去年郭嵩焘嫁女可以在湘阴,由郭昆焘主持,为什么今年娶妇不可以这样办呢?郭嵩焘的意思还是在广州好,到时可以由他作父亲的亲自主持,婚事办得更隆重些。

郭嵩焘这几年在广州得罪了乡绅,又与总督毛鸿宾不太融洽,心情不甚舒畅,有辞官回籍之念,想趁在任时,热热闹闹为儿子办了婚事。去年,郭嵩焘以老朋友的身分向左宗棠指出,不应该借洪天贵福的事大肆指责曾国荃,并说曾国藩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大恩于他,希望他主动与曾国藩和好如初。谁知反倒惹得左宗棠勃然大怒。他决不同意郭嵩焘把公私混为一谈的说法,不能因曾国藩有恩于己就不指责其弟放走洪天贵福的大错。再说恩德,左宗棠说,他对曾国藩的恩德更大,于是列举了好几条:一,曾国藩的出山是因本督的推荐;二,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受鲍起豹、陶恩培等人的欺侮,是本督予以保护;三,靖港之败,是本督力劝曾国藩不要自杀;四,咸丰六年到八年,曾国藩在江西期间,本督为湘军提供饷银二百九十一万五千两。左宗棠气愤地说,这些大恩大德,曾国藩成功后只字不提,反而说本督不应该指责老九,是曾国藩先不对,除非曾氏兄弟先向本督道歉,否则,“本督将终生不理睬”。

接到这封信后,郭嵩焘哭笑不得。心里想:当年若不是我在京师找潘祖荫等人为你左宗棠上疏求情,你的头早就没有了,哪还有今天“本督”“本督”的神气?我以老朋友、救命恩人的身份规劝几句,你都这样摆架子,何况别人!你左宗棠哪怕真的就是当今的诸葛亮,我也不和你交往了。郭嵩焘一气,从那时起便和左宗棠断了交,逢人便说左宗棠忘恩负义,居功自傲,不是君子。由此,他更相信自己的挚友、亲家受了伤害,心中大为不平。他理解曾国藩不愿将女儿送到广州的苦衷,同意女家送三千里,男家迎二千里的方案,定今年冬天在湘阴老家举行仪式。四女的婚事算是妥了。

至于满女的婚事,他决定再缓一下。已结婚的三个女婿,曾国藩都不太满意,尤其是罗兆升的事发生后,他心里更是恼火:倘若不是夹杂着这个花花公子在内,怎么可能会受裕祺的挟制?这个事情早晚都会传出去的,必将是一生中的盛德之累。他把女儿、女婿叫到跟前,告诉他们作好准备回湘乡。纪琛不愿意离开娘,婆母刁悍,她有点畏惧。罗兆升则巴不得离开江宁,那次把他吓怕了,他怕哪天会不明不白地被人抛尸荒郊。 JBg8pUubsq1yx/AHfuLRbWELb7oayW2mLthG84yKT5thDoXTr0wVvwPTKufxqI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