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国藩全书(第二卷)
姜忠喆

卷六 境遇应对秘诀 第一节 危急之际,只有自己靠得住

人生在世,时空在变,世态也在变,因此人们一定都经历过或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境遇,而每一种境遇的抉择,往往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以后的命运。后人总结曾国藩“一生三变”,每一次大的方略调整都使他保存、壮大了自己。这里提炼出曾国藩十五种应对境遇的秘诀。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患难之际当然需要他人帮助。但王牌要掌在自己手中,如果危难之际,全仰仗别人,那后果可能十分危险。这是曾国藩通过血的教训悟出的道理。

1862年5月,曾国藩率军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

曾国荃和他的心腹大将李臣典、萧孚泗、刘连捷、彭毓橘、朱洪章等在太平天国的叛将韦俊的带领下,察看了这座江南名城。他看到天京城高池深,深沟高垒,城围辽远,以他的两万人马想要攻取这座名城,简直是白日做梦。他虽攻至城下,却不敢轻举妄动,更深怕城内的太平军和苏福省的李秀成一起出动,将他们歼灭掉。所以,他一面督促湘军在雨花台一带修筑工事,作长期战争准备;一面派人投书,催促各路人马尽快会师城下。

然而,曾国荃等了多日,也不见别路人马到来。先是李续宜的北路军由镇江刚要出师,忽接父丧凶信,匆匆回家奔丧,其部将唐训方远在皖北,闻讯南援,结果被太平军阻于寿州。鲍超由宁国北进,遇太平军杨辅清等部,展开血战,亦难达天京。这时,可援之军只有多隆阿一路。

曾国藩接到雨花台寄来的加急求救文书,命多隆阿迅速南下。多隆阿接信后,开始还有军事行动:攻陷庐州,准备南下,但突然按兵不动,拒赴合军天京之约。曾国藩再三恳请赴援,多不为所动。这时,有一股四川农民起义军入陕,多隆阿部将雷正绾已入陕阻击。多隆阿与湖广总督官文密约,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队入陕,皇帝居然准奏。多隆阿与官文皆以不赴天京之援,暗自高兴,因为久与曾氏兄弟不和的官文也不愿湘军得到成功。

多隆阿率军西去,曾国藩万分惊慌,派人飞马送信给官文,让他追回多隆阿,仍让多赴南京之援。他在信中说:“闻入秦之贼人数不满三千”,有雷正绾一军以足敌,而“江南贼数之多比秦何止百倍”,仍请将去之不远的多隆阿追回。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却置曾氏兄弟的求援于不顾,使曾国荃的雨花台之师成了孤军。通过这件事,曾国藩似乎发现了人性的弱点,也印证了他早已提出的危急之时不能靠别人的道理。

曾国藩在1862年9月13日《致沅弟季弟》信中说:

都将军派四个营的兵来助守,自然可喜,但也未必靠得住。凡在危急时刻,只有自己靠得住,而别人都不可靠。靠别人防守,恐怕临战时会先乱;靠别人战斗,恐怕会猛进而速退。幸亏这四个营人数不多,或许不至扰乱弟弟你那里的全局。否则,这部分军队另有一种风气,一种号令,恐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弟弟要谨慎使用这支队伍。去年春天,弟弟没要陈大富一军。又不留成大吉一军,我很喜欢弟弟的有识之志。

他在另外一些信中还说:总之,危急之际,不要靠别人,专靠自己,才是稳着。

在他的弟弟流露了只有外出求高师为学才能有大成就的想法时,他说:不如安分耐烦,寂处乡里,无师无友,挺然独立,做第一流人物。这是我所期望于各位弟弟的。昔日婺源的汪双池老先生一贫如洗,三十岁以前在窑上当人家的雇工画碗,三十岁以后开始读书,学习到老,终身不应科举,终于著书百余卷,成为本朝代有数的名儒大家。他何曾有什么师友呢?又何曾走出过乡里?我所希望于各位弟弟的,仅此而已,然而又都超不出“立志有恒”四个字之外去。

曾国藩对人性的弱点确实看得比常人深刻。所以他主张,在危急时刻,一定不要把赌注押在别人手里,一定要靠自己。哪怕事倍功半也不怕,因为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主动权。 FmSikt+x6z0VeguDRZpugmSQCLM8ceDcYOnVAKbaAQK0QiDbnCjbmgYFT9g+zr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