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曾国藩全书(第八卷)
姜忠喆

第一卷 第一章 第一次行纵横计

曾国藩的幕僚中,有一位名满天下,谤满天下,号称“儒宗”的王恺运。曾国藩说:中兴功业,我幸而有之,文章千古,全拜托你了。他三次游说曾国藩推翻清朝,自立为帝。后因纵横计不受,作《湘军志》讥讽曾氏兄弟,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以霸才自居的王恺运还是肃顺、奕的门上客。

王恺运二十几岁开始研究经学,对《春秋公羊传》尤有深入研究,但他通经在于致用,尤其是实现其所谓“帝王之学”。他认为《春秋》主旨在于拨乱。治经要经世致用,他的致用是将经与术结合起来。术是权术,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手段,所谓纵横之术。王恺运想用纵横之术来辅助识时务之人成帝王之业。在乱世,谁能拨乱反正,成大事务,即辅助谁,但又要看准时局变动的趋向,静观势态,未到其时,蛰伏隐退,时机到来,大展才能。因此,既要有满腹经纶在胸,又要有居静不动的修养,可进可退。进时,用儒学、儒教使据乱达到升平,推致太平。退时,用老庄的学问,庄子的禅悟人生,去掉忿怨,怡在自乐。

王恺运满腹经纶,欲报效国家,将自己的一套经世安邦之策,付诸实现。

王恺运的这种抱负因太平军起义的爆发而更趋强烈了。起义军入湘后,曾国藩奉清廷之命帮办湖南团练,组织湘军与起义军为敌,王恺运曾多次上书言事,得到了曾的重视。后虽因身系独子,未能从军,但从此与湘军将帅保持了密切的关系。在太平天国存在期间,他曾三度至曾国藩驻地探视,并参与谋划。据王恺运晚年的弟子杨度后来追述,当时王氏“击剑学纵横,游说诸侯成割据,东南带甲为连横。曾、胡却顾咸相谢”,而王氏却“笑起披衣下”。说的是王恺运曾游说曾国藩、胡林翼与太平军“连衡”反清。王、杨师弟交情甚密,且当时王尚健在,故其说宜有据。计其进言当在咸丰五年(1855)冬王到武昌曾军探望时。但曾国藩把王看作是狂放不羁的文士,虽诗歌唱酬,优礼甚至,而于其意见,殊少采纳,却也是事实。如咸丰六年初王作书与曾,促其建议撤团防、废捐输、清理田赋,以减轻对人民的压榨,防止人民投奔和响应太平军,曾就没有接受。故王对曾,也始终只以后辈和朋友自居,未尝甘为僚属。

在京既不甘小就,在肃顺府又受到士人的指责,因此咸丰十年八月,王恺运又南下至祁门访曾国藩,对军事有所建议,但曾不听,王又返回长沙。次年,咸丰帝奕宁死于热河,满族亲贵统治集团内部以那拉氏为首的一派与以载垣、端华、肃顺为首的一派遂发生了争夺权力的斗争。这时王恺运正在家守母丧,又致书曾国藩,劝其自请入朝,与满大臣共同辅佐幼主,阻止那拉氏掌权。但向来标榜理学并以“持重”著称的曾国藩当然不会去冒这个险。最终,载垣、端华、肃顺等被杀,那拉氏垂帘听政。如果前引杨度所述一事可信的话,也可以说,这是他的“纵横术”的第二次失败。

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同治三年(1864)因湘军的攻破南京而失败了。垂危的清朝苟延残喘,封建士大夫奔走相告,欢庆“中兴”。当时王恺运正作广东之游,闻讯也返回长沙。不久,出游至江宁(南京)访曾国藩。曾国藩刚成“平定大功”,宾客如潮,每日庆贺的人络绎不绝。曾国藩对王的到来,也以为是来祝贺,故未报即招之饮酒。王恺运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乃笑曰:“相国以为我是来求赏饭的吗?”遂整装而起。曾国藩追起致歉而不及。但这次“胜利”并没有给王恺运带来什么,而一些他认为不如己的人却做了大官。因此,他原拟北上至京城参加次年的会试,却中途变计,仅至保定、恒山一游,就又返回长沙了。同治四年(1865)冬,王恺运迁居衡阳石门,开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以著述为事。至同治十年(1871),他不甘寂寞,又一度赴京参加会试,但仍见黜。因归途中遇到曾国藩在徐州阅兵,遂与同访徐州、镇江诸名胜,然后经江宁、安庆、南昌等地回湘。从此以后,王恺运就再未去应试,仕进之心也较淡薄了。 pLyPxcsp0CC39GnYRB9uKOhZvDBqrzMJ1EkuR5xw0VEYpJGIbFFJ4YEsnCua9J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