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勤政皇帝的辉煌岁月1

他们都是草根出身的平民百姓,

他们却在乱世中创造了传奇和辉煌,

创造梦想的乱世,

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帝王之梦。

1 文盲皇帝创造的小康盛世——后唐明宗李嗣源

李嗣源不是个喜欢追赶时尚的人,但是,几乎那个时代的所有时尚他都追赶上了。

那个时代流行赐姓或者改姓,这个时尚李嗣源赶上了;

那个时代流行给地位高的人当养子,他也赶上了;

那个时代还流行养子篡养父的权,鸠占鹊巢当皇帝,他依然赶上了。

那个时代的时尚,李嗣源一样都没落下。虽然他是个没读过书的文盲,虽然一生征战,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介武夫,但当上后唐皇帝之后,他重用文人,治国有方,成为五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那个乱哄哄的年月,他给人们创造了短暂的国富民安的小康社会。

李嗣源祖上是沙陀部人,老祖宗在今新疆准噶尔盆地过游牧生活,后来向往大唐的富足生活东漂,才漂到了今山西一带。这些人其实并不在乎姓什么,随便取个名字就过一辈子,李嗣源的小名叫邈佶烈,在汉族人听来,很莫名其妙的一个名字。

其实,李嗣源他老爸那一辈,就已经改姓李了。他老爸唐朝末年在被封为晋王的李国昌手下工作。那时对于工作成绩突出者,最大的奖赏就是赐他们跟自己姓一个姓。李国昌的李姓就是这么得来的,他不在乎把这个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姓氏当做奖品多派送一次还是少派送一次。李嗣源他老爸死心塌地为主子卖命,就改姓李了。他改姓的时候,儿子已经十多岁了,叫了许多年的邈佶烈了,就没有跟着他改成李某某。

最终改姓李,是因为十三岁那年老爸死了,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十三岁的少年邈佶烈必须参加工作养家糊口。他到老爸过去的上司李国昌手下做了个勤务兵,因为聪明伶俐且武艺高超,被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收为养子,这样他才改名叫李嗣源。

实践证明,李克用没看错人,养子很快发挥了作用,并在著名的上源驿事件中,救了他一命。

上源驿事件是唐朝末年的一场鸿门宴,策划者是后来做了后梁开国皇帝的朱温。剿灭黄巢起义军的战役中,李克用救过朱温,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朱温在自己辖区的“五星级宾馆”汴州驿馆上源驿举办了豪华宴会,宴会上两个乱世枭雄互不服气。那晚,朱温对居住在驿馆的李克用纵火放箭,想彻底消灭这个强劲对手。随行的李嗣源不过是个刚刚十七岁的少年,他却凭着胆大心细,冒着烈火乱军的危险,拼死救出养父,越墙逃跑捡了一条命。李克用带去参加宴会的三百亲兵几乎全军覆没,李克用在干儿子李嗣源救驾下却活着回家了。这件事让李克用对这个干儿子更加另眼相看,他甚至把自己的骑兵卫队交给李嗣源指挥,后来又委以重任,让李嗣源做了蕃汉大将李存信的副将。李嗣源做皇帝之前,曾经担任过代州刺史、相州刺史,昭德军节度使,天平军节度使,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等职务,但是许多年来,主要还是在军界发展,不但是李克用需要他来打天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上皇帝后,也需要他来维稳,李嗣源身上的担子一直没轻松过。

养子不同于亲儿子,李嗣源不过是被养父利用的一个工具,他的待遇和李克用的亲儿子是不一样的。李克用一边利用这个养子替他打江山,一边还从内心深处不信任他,防着他。

没有比不被人信任更伤心的了,李克用却用某种不信任方式试探过李嗣源,某一次庆功会上,酒酣到兴奋之处,他对李嗣源说:你自己到我的府上去,看着什么东西是你喜欢的随便拿,这些年你立过无数次战功,从来没有重赏过你。

这句话听起来挺温馨,养父对养子这样说透着暖心窝子的温情。赶上个缺心眼的,一定会利用这个好机会狠狠给自己搂摸点儿东西。但是,李嗣源是聪明人,他太了解养父了,虽然话说得真诚,其实是在考验自己。他的话让李嗣源左右为难,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去做,等于自己不听从领导兼长辈的指示,不服从命令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做,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下一步被拿掉的就是他李嗣源的职位甚至脑袋。思来想去,李嗣源用了一个折中之策,他在李克用家象征性地拿了几卷丝织品和几千文钱,对李克用雄厚的家产来说,这点东西连毛毛雨都不算。这些东西拿回去之后,李嗣源也没有自己享用,他分给了手下的将士,告诉他们,这是首长赏赐给大家的,今后要更加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多打胜仗。

话总会传到李克用的耳朵里,李克用知道后,只是微微一笑,嗯,这小子够意思。

李克用不止李嗣源一个干儿子,他一共收养了十二个义子,加上亲儿李存勖,一共十三个,也就是传说中的十三太保。十三个儿子,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没点招数能管理好他们吗?他对他们恩威并重,有时候装得很慈悲。

那一次,李嗣源在战斗中身受重伤,血染战袍,李克用像一个亲生父亲一样亲临现场为他解衣敷药,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问他:疼吗?我儿真是神人啊。并端过一杯酒递到李嗣源手上,让他喝下去压压惊。

那一次,李嗣源真的被感动了,自十三岁那年老爸去世后,他就没有感受过父爱了,这浓浓的父爱让他有些晕眩,也曾暗自发誓要对李克用永远忠心耿耿。

他确实表现得很忠诚,李克用死了之后,他又忠诚地支持着李克用的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尽管他和李存勖从小就不对眼,但还是给足了李存勖面子,毕竟人家是皇上,毕竟人家是养父的亲儿子。

但是庄宗李存勖却从来就没把李嗣源这一类的功臣放到过心上,当初老爸认这么多干儿子,他就很反感,担心这些干哥哥干弟弟篡了自己的权,虽然之前他们没有篡权还让他建立了后唐霸业,谁敢保证以后他们不折腾事?李存勖消除隐患的办法是对一切对自己有潜在威胁的人格杀勿论,先杀掉了功臣郭崇韬和朱友谦。如果这种杀戮只是杀鸡儆猴,也就罢了,反正鸡已经杀了,猴从此老老实实的不乱说乱动就得了,问题是李存勖杀戮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李嗣源,而且一切迹象已经表明了这一点。

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了,鱼死网破是一种极度无奈的挣扎,是一种求生的本能,挣脱出去还有一点存活的可能,挣脱不出去只有死路一条。李嗣源起兵造反,打进洛阳,半真半假当了几天监国,这个姿态是摆给天下人看的:我李嗣源不是想篡权当皇帝,我是个重情重义的红脸汉子,被逼无奈才造反,看到没,进了洛阳也没当皇帝。

不过,皇帝的位子也不能老空着啊,没多久他就正式坐上了皇位。

在这之前,李嗣源并没有做过皇帝梦,如果他早一些想过今后要当皇帝,无论如何也得进扫盲班,找人教教自己认识几个字啊。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当皇帝,工作起来难度很大,不要说批公文,他连看都看不懂,还要别人给他读,读完了他再口授怎样批。秘书在公文上批的是什么字,他眼瞅着也看不明白,人家就是骗他他也不知道。

这种情况下,貌似用女秘书比男秘书更安全一些。

而此时的皇宫,实在找不到像回事的女秘书了。李嗣源一上任,就把后宫的宫女们差不多都遣散了,他不喜欢声色淫乐,也不喜欢奇珍异宝,上任前不久已经得了糕饼店老板的女儿花见羞这样一个绝世美女,别的女人在他眼里已经不算什么了。后宫的女人留下几个就够用了,弄那么多还得养着她们,要吃、要喝、要穿时尚衣服、要抹高级脂粉,她们闲的没事干搞不好还打打小架,何苦让她们麻烦皇宫,给俩钱儿打发走得了。即使留下来的也是年老色衰无家可归的老宫女,她们能干的工作也就是扫扫地打扫打扫卫生间什么的。宫廷不但简朴了,机构也精简了,举目望去,实在是不能再精简了,再精简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还得有人给他读奏章不是?

诵读全国各地来的奏章的重任就落到了枢密使安重诲身上,安重诲不但要给他读奏章,还负责教他学习识字,教成年人识字本来就是件难事,教成年的皇上识字更是难上加难,他再笨也说不得恼不得,安重诲想出了个替自己解脱的好办法,他建议设置端明殿学士,这样就任命了冯道做大学士。冯道号称政坛上的老泥鳅、不倒翁,先侍候占据今河北一带的刘守光,又从后唐到后周,一直做高官。他见风使舵的能力特强,让这样的人教皇帝识字,不管教会教不会,反正他不会着急,教会了是我冯道有能力,教不会是你皇帝太笨,当然我不说你皇帝笨,反正我永远微笑着教你,时间久了你自己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李嗣源从来不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不管是识字,还是治理国家。马背上得来的天下,走下马去治理,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李嗣源上任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贪行动,在五代十国是空前绝后的。从草根平民走上皇位的帝王,他的裙带关系非常简单,七大姑八大姨三大爷四姥姥都是一般老百姓,不会像前朝的大唐帝国那样,在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的时候,会触及到复杂的王族利益。所以他一百个浑不论,官吏和贵族也没有特权,谁触犯了国家法律就惩治谁,谁贪赃枉法就双规谁,轻的请去喝茶,重的株连九族斩光杀绝,这个手段很有震慑力,谁也不想拿着自己的脑袋开玩笑。

封建时代的老百姓信息没那么灵通,惩治贪污腐败触动的是官僚阶层的利益,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新上任的皇帝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利益。李嗣源最得人心的政治举措是以民为本,减免赋税和徭役,那时候的税收名目很奇葩,比如每亩地要征五文的道桥钱,酿酒的作坊要交五文的酒曲钱,这些乱七八糟的税该减的减该免的免,宽仁爱民得来了民心。

民心有了,钱没了,国库一下子减少了那么多税收,日子怎么过啊。只有勒紧裤腰带节俭过日子了。旧宫殿被火烧了不得不修建,建好之后没有用丹漆涂饰,这样省钱啊。那时候周边的少数民族像串亲戚似的经常到京城献马,说是献,人家大老远的来了,要好吃好喝好招待,还要赏人家银子,这样一来比买一匹马的价位贵很多。李嗣源发话了,以后不许他们来献马了,在边疆地区设一个马匹交易场所,国家需要马匹的时候可以到那里去采购,又省下一大笔银子。

李嗣源总起来说算是好皇上,没文化的好皇上再好也不行。他重用的两个大臣是安重诲和任圜,两个人天生命相不和,见面就掐,当着李嗣源也掐,就像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的和砷和纪晓岚似的,大臣互相不配合,朝政混乱,李嗣源一生气,把安重诲和任圜都杀了,朝廷无人可用。

文盲当皇上还听不得别人劝是最大的毛病,李嗣源年岁越来越大,也有了老年人的顽固和刚愎自用,他像所有的老年人一样怕死,所以迟迟不肯立太子,以证明自己还很硬朗,其实他身体越来越虚弱。二儿子李从荣看着得不到手的皇位心里干着急,开始起兵造反,都攻打到宫门了,被禁卫军杀死。禁卫军杀死李从荣的消息传到病榻上的李嗣源耳边,他心中万千滋味,对于死去的儿子,他是既痛惜又怨恨,绝望中李嗣源很快就死去了。昏庸无能的三儿子李从厚继承了帝位,没支撑多久就把后唐王朝葬送了。

2 从奴隶到将军的传奇——后汉高祖刘知远

五代十国的许多皇帝都是少数民族,刘知远也是,他属于沙陀族,不但出身于穷人家,长得也不怎么样。他这种出身,这种相貌的男人,一般就是打光棍的命,但是,人家刘知远不但娶了个漂亮老婆,后来还当上了皇帝。从奴隶到将军,再到皇帝,他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证明了机会靠自己争取,命运靠自己掌握的哲理。

刘知远的丑,是出了名的,他长得很黑,不但黑,还黑得发紫,也许黑红黑红会给人很健康的感觉,但是他那黑紫黑紫的茄子皮色,无论如何也不怎么美观。光是黑且丑也就罢了,眼珠子还白多黑少。这种容貌的孩子,如果生成官二代富二代,凭着祖上的阴功,还能糊弄个漂亮老婆,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刘知远家境贫寒,老爸老妈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家底,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奋斗。

史书上说刘知远小的时候性格很内向,沉默寡言,这大概和他的生长环境以及与众不同的容颜有关系,家里很穷,自己又长成这样,他很自卑,自卑的孩子表现得都内向,都寡言少语。

对于刘知远来说,在那个乱世,当兵是个不错的选择。反正各种各样的队伍多得是,只要能吃饱饭,跟上哪个队伍都无所谓。

那时候,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正在招兵买马充实部队的实力,刘知远同村的许多人都到队伍上当兵去了。刘知远也想去试试,又怕人家嫌自己黑和丑,就忐忑地去了,到了那里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看模样,只要顶着个脑袋就要。李嗣源需要的是打仗的兵,长得丑俊无关战斗力。

刘知远从马夫做起,刚进军队的时候是最低等的兵,他基本上属于干一行爱一行的好员工,因为敬业,慢慢脱颖而出。

乱世的军队,不看背景,不讲究论资排辈,也不讲究吹吹拍拍请请送送,只看谁作战英勇,肯替首长真心卖命。刘知远就属于玩命冲在最前面的那类人。稀里糊涂得了几个军功章,李嗣源觉得这货真不错,就是长得太丑了,要是长得顺溜些,说不定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人样子丑了些,打仗还是一把好手,给他个排长连长的干干吧,就一步步的提升他,后来升为了偏将,和石敬瑭一起共事。

石敬瑭是李嗣源部将,那是官场上的上下级关系,他们之间还有一层更加不一般的关系,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姑爷。人家石敬瑭长得比刘知远帅多了,论打仗未必比他强,但在做李嗣源的姑爷这件事上,长得好就是硬实力,还不仅仅是长得好,脑子也比刘知远灵光,眼珠一转就是一个鬼主意,刘知远不行,他那双白眼珠多黑眼珠少的奇葩眼睛转来转去转半天,也想不通石敬瑭为什么要做某件事,等他想明白了,早就晚了。

刘知远比石敬瑭厚道得多,他这种厚道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因为石敬瑭毕竟是他的上级,他必须要对上级领导表现得厚道,才能更好地配合他工作。

那年李嗣源的军队和后梁在黄河岸边打仗,打到德胜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的时候,石敬瑭的坐骑突然出状况了,马甲断裂。骑兵中马甲是很重要的装备,一旦马甲断裂后果不堪设想,石敬瑭眼看就要被后梁的追兵赶上了,关键时刻,刘知远骑马赶过来,让石敬瑭换到了自己的马上,自己骑上石敬瑭断了马甲的马。

刘知远没参军的时候就养马,参军之后,又当了很长一段时间马夫,对马的习性太熟悉了,换了马甲有问题的坐骑,他照样把马骑得飞快,而且,还要一边放箭掩护石敬瑭后撤。

他这一举动,不但感动了石敬瑭,也让李嗣源听说这件事后对他刮目相看。

这是舍命相救啊,石敬瑭感动不已,为了报答刘知远的救命之恩,老丈人李嗣源当了皇帝,任命他这个姑爷为河东节度使后,石敬瑭惦记着给刘知远谋了个好职务,让他到自己手下担任一名牙门都校,后来又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

这是刘知远第一次救石敬瑭。

第二次救石敬瑭已经到了后唐末年了。

后唐末年,李嗣源逝去后,李从厚继位成为唐帝。李从厚准备削弱各节度使藩镇实力,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起兵造反,争夺李从厚的帝位,国家一片混乱。石敬瑭趁着混乱也带兵往京城方向赶,名义上是去保护唐帝李从厚,其实是想看看自己能捞到什么稻草。还没走到京城,就碰上了从京城逃出来的李从厚。

李从厚一见到石敬瑭,就感觉到见到了亲人,他本来就是想去投奔这个姐夫,想让他替自己打退本来就和他们不沾亲的李从珂。但是他忘了,他之前已经把石敬瑭得罪惨了,因为对石敬瑭不信任,他削弱石敬瑭的势力,现在想起亲戚关系来了?

石敬瑭面对沮丧着脸的小舅子,傲慢地说:那啥,咱们屋里谈谈吧。

对他这态度李从厚没表现出什么不满,李从厚身边的随从脸上带着愠怒之色,这个随从紧随李从厚一起进了房间。刘知远也在现场,他看出了李从厚身边随从脸上的愠色,意识到,此次密谈搞不好就会出大乱子,他悄悄派了自己身边一个名叫石敢的人也跟在石敬瑭身边,防备如果有个万一,让石敢保护好石敬瑭。

石敢属于愚忠莽汉的类型,刘知远对这个出身草根的汉子平时很关照,所以石敢对刘知远一片忠心,刘知远指示他去保护石敬瑭,他就在袖子里悄悄藏了一把铁锤,跟在石敬瑭身后就进了密室,而且进去之后寸步不离石敬瑭。

那次谈话谈得很不友好和谐,没谈几句就崩锅了,李从厚的随从看石敬瑭对皇上毫无诚意,拔剑要砍石敬瑭,石敢挺身而出挡在石敬瑭前面,掩护他撤退。一直守在门外的刘知远发现情况不好杀了进去,幸亏有刘知远派去的石敢保护,石敬瑭毫发无损,石敢却已经战死了。

石敬瑭感激地对刘知远说:幸亏你想得周到,不然的话这次我就没命了。

两次的救命之恩,使刘知远在石敬瑭面前说话比任何一个人都占分量。

后来,石敬瑭借助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建立了后晋,在开封当上晋高祖后,认比他小十一岁的辽国国王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并把幽云十六州割让契丹。他这样做没人敢当面说他一个不字,都捧着他宠着他吹捧,只有一个刘知远敢说实话,他跳出来明目张胆反对石敬瑭的做法,他对石敬瑭说:对契丹称臣就已经够丢人的了,还认他们当爹,低三下四给人家当儿子,太过分了;还有,想笼络他们求得辽兵援助,多送些金帛就能达到目的,何必割地呢,割地这事,性质就变了,将来会后患无穷。

刘知远说的有道理,你口头上管人家叫爹叫爷爷虽然也是一副汉奸嘴脸,毕竟只是口头上的,割地卖国是实打实的,幽云十六州是中原通往契丹的门户,把自家的大门口送给了别人,这个家还有什么安全可言,你已经门户洞开,人家想什么时候到你家来串串门拿走点东西,就跟回自己家一样。

耶律德光知道刘知远不喜欢自己,但是,对他的评价倒是很公正。那年契丹支援石敬瑭打退后唐的进攻后,耶律德光出于对干儿子的关心和爱护,曾经对石敬瑭推荐刘知远:这个大将很勇猛,以后不要随意舍弃。

石敬瑭倒是很听干爹的话,对刘知远一直委以重任。在后晋,刘知远的职位是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继位后,他被进封为北平王,拜中书令。他的职位很高,势力很强大,石重贵一直防着他,但是他并没有夺老石家政权的意思。

后来,后晋灭亡了,不是刘知远直接夺了权篡了位,而是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辽军一路南下,把京城占领了,石重贵成为阶下囚,直接亡了后晋。当然,刘知远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他倚老卖老,不听中央统一调遣,作战的时候有贻误战机的行为。京城被攻陷后,他又派手下的牙将王峻屁颠屁颠地跑过去向契丹奉表投降,明着是去投降,暗里看看汴京是什么形势,好做下一步打算,充分显示出他老奸巨猾的一面。

王峻回到晋阳后向刘知远汇报,现在汴京混乱不堪,辽军不得人心,人们根本就不服他们的管理,契丹这种马上民族,打仗还行,搞政治差远了,凭着他们那点小把戏,不可能攻占中原。刘知远一听就受到鼓舞,他决定下一步利用人心所向,打出复兴后晋、迎石重贵来晋阳的旗帜,撒开把玩一票,成败在此一举。

复兴后晋的口号很有号召力,将士们热血沸腾。他看准了时机,索性自己称帝,石重贵已经被耶律德光俘虏到辽国去了,总要有人做皇帝吧,还是受累我自己来吧。他在太原称帝建汉后,没有更改年号,而是延用石敬瑭的年号天福十二年,别小看这些细节,很管用,有些事情的成败就在细节上,年号没改,一些后晋的铁杆粉丝们心理上就会舒服一些,还会接着拼死卖命。

对契丹的抵抗,他采取的是绵中藏针的策略,很少硬碰硬地和他们正面交锋,他看透了这个马上民族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他们到处搜刮民财,搜刮得差不多了,就想带回老家去,天气越来越热,这些人也不习惯这炎热气候,都急着想回老家避暑。再说辽国留下的一些负责治理和留守在中原的官员日子也不好过,经常会遇到小股抗辽地方势力的侵扰,斩杀辽使的事时有发生。

刘知远这个皇帝在对待辽国的政策上,也有明文规定:禁止为契丹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

契丹本来在中原就没有根基,人生地不熟的,不断遭到中原人民抗击,他们很快就主动退了出去,刘知远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开封,改名字为暠,国号大汉,改天福十三年为乾祐元年,正儿八经地做起了后汉的皇帝。

他这个皇帝说好当也好当,说不好当也不好当。百废待兴,国家被契丹人掠抢的已经没有一点家底了,只要去做,就会有成绩。但是,国家穷成了这样,军饷都成了问题,他想收买人心犒赏给他卖过力的将士,都不知道该到哪儿去筹钱。

刘知远的老婆李皇后是他刚参军当马夫的时候在营地附近的村里一见钟情的一村姑,对某些女人来说,村姑到皇后的距离也不过就那么一点点。成为皇后了,她依然保持着村姑的质朴和善良,建议老公,不要靠搜刮老百姓的钱犒劳军队,把宫里现有的财物凑凑,用来犒赏将士们,不但得民心,也让将士们更加感动。她主动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捐出来。刘知远属于比较听老婆话的皇帝,按照李皇后的建议去做,果然效果不一般。

耶律德光北撤了,残余势力还在,刘知远站稳了脚跟后,举兵南下,一路驱赶辽军残部,稳定了中原局势,消除了安全隐患。

刘知远在位的时候,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命运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因为他在位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身体就出现了状况。

刘知远当上皇帝的那年腊月,他最宠爱最看好的太子开封尹刘承训病死了,本来身体就不太好的刘知远伤心过度,病倒后再也没有爬起来,第二年正月,就病逝了,死的时候也不过五十四岁。

皇位留给了二儿子汉隐帝刘承祐,这个十几岁的小皇上毕竟还是太年轻了,根本不懂得怎样当皇上,又不听别人的劝告,没过两年就把老爸辛辛苦苦创建的后汉王朝葬送了。

3 江湖上有哥的传说——后周太祖郭威

大唐帝国和五代十国的时候,邢台的地盘是个盛产皇帝的地方,李渊、李世民、郭威、柴荣、孟知祥、孟昶等都是邢台籍皇帝。

郭威算是土生土长的邢台人,家住邢州尧山,也就是今天的隆尧县。本来他们家的家境还是很殷实的,老爸郭简是顺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市委书记,也算是不小的官了。生逢乱世,市长也不好当,战乱中,郭简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家里连抚恤金都没有,郭威不过是个三五岁的小奶娃,由妈妈抚养,没几年妈妈也去世了,郭威成了孤儿。

成为孤儿的郭威先是由姨妈收养,后来由家住潞州的亲戚常氏收留了,潞州在今天的山西襄垣县一带,离他老家隆尧县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呢。据说常氏也是他的亲戚,不管是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总算有人把他养大成人了,而且多少还读了几年书,识得几个字,不算是文盲,对于一个孤儿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过去老爸是做什么的对郭威来说都已经不重要了,老爸的辉煌没有给他留下一点光晕照耀他的前程,过去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是明日黄花,对于郭威来说,老爸什么都没给他留下,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努力去奋斗。在亲戚家长到十八岁,郭威不能再给人家添麻烦了,就到潞州留守李继韬的军队当了一名小军卒,只为有个地方住,有口饭吃,那时候,他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做梦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当皇帝。

郭威本质上是个好孩子,因为从小没爹没妈,亲戚不便管得太严,长大后身上带着一些野孩子的狂野气。一般的问题少年都喜欢标新立异,比如喜欢纹身,郭威也纹过身,让人给他在脖子上刺了一只飞雀,非常显眼,所以他的外号叫郭雀儿。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不知道郭威,只知道有个名叫郭雀儿的小兵卒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爱喝喝酒赌赌钱什么的,他挣的那点军饷,基本上都用在这上面了。

郭威有一身的蛮力气,性格豪爽,喜欢结交朋友,爱打抱不平。他喝酒不是喝小酒,而是酗酒,因为酗酒曾经惹过大事。某一日,喝过酒之后,走在街上,正遇上有一个卖肉的屠户欺行霸市,气焰非常嚣张。有酒壮胆,郭威走到屠户跟前,说自己要买肉,然后就挑三拣四找茬闹事,屠户从没受过这个,忍不住就急了,和郭威对打对骂起来。郭威想借机狠狠教训教训他,顺手拿起案板上的刀就给他来了一下,他本来没有想杀死这个屠户,没想到这货不经打,一刀下去没命了。

犯下了命案,当然要被抓进监狱。但是郭威在监狱没住多长时间,就被李继韬放出来了。李继韬小时候是个骄横无赖少年,他喜欢郭威的真性情,欣赏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讲义气的男子汉,觉得郭威就是这样的汉子,这样的人不能在监狱里白瞎了。乱世的司法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程序,抓一个人放一个人就是当官的一句话的事,郭威这个杀人犯不但没事了,人事档案上都没有这笔记录。郭威发誓好好跟着李继韬干,李继韬运气不佳,被李存勖火并了,五代十国那年月,发生这样的事一点都不奇怪。作为那个时代的士兵,容不得讲气节,谁收编了你,你就是谁的兵,郭威被收编到了李存勖的亲军“从马直”,从此成为皇上的亲兵卫队。

皇家卫队里的军人干什么的都有,郭威这个作为李继韬亲信改编过来的敌伪军,给他个马夫做就不错了。没人庇护了,郭威也就收敛了自己的习性,闲下来就读读兵书,练练字,他肚子里这点墨水也算是半个文化人了,后来因为有文化得到了提拔,成为马步军使、侍卫军吏,顶多也就是个排级干部,人们还是习惯于叫他郭雀儿,只有出去执勤碰上草根百姓,才会叫他一声军爷。

李存勖没有等到寿终正寝,就连人带皇位都完了,一场政变浮出一个李嗣源,他坐上皇位成为新的帝王。这一切貌似和郭威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其实,关系却大了去了。李嗣源对李存勖留在后宫的女人们没有兴趣,就遣返了大批后宫嫔妃宫人,这些人当中就包括后来成为郭威皇后的柴氏。

柴氏也是邢台人,她带着皇宫给的安家费,走出皇宫后,和前来迎接她的老爸老妈在黄河孟津渡口会合,赶上天降大雨阻断了行程,就住在一家路边的旅馆里等着天晴后赶路,无意中遇上了执勤路过这里的郭威。熟悉的口音让他们一见如故,两个人一见面,就有了一种前世曾经见过的感觉,一见钟情是一种说不清的缘,柴氏这种见过大世面的女子,能一眼搭上当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军官郭威,足见她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尽管柴氏的家人一百个不情愿让自家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看不出有任何发展前途的人,但是,鉴于她固执地认准了这个死理,家里人认为她在后宫住久了,脑子坏了,只得听之任之,让她当即嫁给了郭威。

娶了一个什么样的老婆,等于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家,当然,前提是这个男人必须听老婆话。郭威这种从小就没有家庭温暖的人,属于非常听话的男人,柴氏是知书达理、有见地的女子,她教育老公在这个乱世要想做英雄,就必须通过拼搏建功立业,男人如果甘于沉沦是没有出息的。

有些男人就差有人点拨,通过老婆的点拨,郭威突然开了窍,长大了懂事了,马上像是变了一个人。从后唐到后晋,他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成长,到了刘知远时代,他归附刘知远,已经是响当当的大将军了。

契丹人攻破后晋京城,刘知远在晋阳想称帝,却又不好意思黄袍加身,郭威在支持刘知远称帝上起了关键作用,他劝刘知远:现在将军称帝是人心所向,是天意。如果将军再这样谦逊下去,轻了说弟兄们不答应,重了说会人心离散,万一有人先当了皇帝,后悔可就晚了。

刘知远称帝之后,他手下的弟兄们都封了个师长旅长的,而郭威被封为执掌军务的枢密副使,很有实权的一个职位。刘知远当上皇帝刚刚一年就去世了。临死前,他把生前友好们叫到榻前,向郭威托孤,拉着郭威的手对他说,自己的小儿子刘承祐年纪还小,不懂得怎样当皇帝,一定让郭威辅佐他,郭威承接下了这个重担。

郭威答应帮着刘承祐治理天下,人家刘承祐听他的吗?

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皇帝刘承祐非常反感大臣们对他指手画脚,正赶上几个节度使起兵造反,趁机就把郭威派出去平息叛乱。叛乱平息之后,郭威又捎带搞了一次北伐,敲打了敲打契丹人,因为战功赫赫,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的州郡都受郭威领导,也就是说他的权力很大。

这就有些权高震主了,刘承祐觉得郭威现在是他政权的安全隐患,收拾完身边那几个指手画脚的大臣,就派人到邺都去谋杀郭威。人没杀成,却暴露了皇上要除掉郭威的隐情,郭威联合了多位将领起兵造反。面对即将失控的形势,小皇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觉得,自己治不了郭威,还治不了他留在京城的家属吗?他的女人孩子和最近的亲属都在京城居住,先杀他的这些亲眷,灭灭他的威风。郭威所有的亲属都遭到了血腥屠杀,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没放过,这样做的后果是,逼迫着郭威破釜沉舟和刘承祐血战到底。一个亲属都没有了,当初刚出道的时候,他作为孤儿是孤家寡人,现在他又变成了孤家寡人,此时的凄惨心境与当年完全不同。

被逼疯了的郭威一路南下,杀向京城,攻入开封,刘承祐死在混乱中,仅仅存在了四年的后汉王朝宣布灭亡。

进了开封城,郭威也和当年刘知远一样,不敢把屁股坐到皇椅上,他本来并没有篡权的打算,是刘承祐逼着他造反。他奏请太后另立新君,手下的官兵们也像当年他撺掇刘知远一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集体把他抬到龙椅上,强迫性地黄袍加身,郭威在一片闹闹哄哄中登上帝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广顺,郭威成为后周太祖。

从小的孤儿生涯培养了郭威节俭的好习惯,当了皇帝,他依然改不了节俭的风格。仅仅是自己一个人不讲究奢华,也算不上好皇帝,他让自己朝廷的官员都节俭过日子,禁止各地进贡美食和地方土特产,说这样可以减轻一些老百姓的负担。为了证明自己节俭的决心,他做了一件让世人亮瞎双眼的奇葩事,就是把过去宫里收藏的珠宝玉器、金银装饰的豪华床凳和饮食用具搜罗到一起,放在宫殿的院子里,当众销毁。其实这些东西有的都是价值连城的古董啊,你不用就罢了,也没必要砸个稀巴烂啊,当时大概也有人这样劝过他,行伍出身的郭威就是认死理,我说砸了就砸了,帝王就必须用这些东西吗,谁规定的。

好在他只砸了皇宫里面的部分东西,没要求皇宫外面的也全砸了,否则这节俭行动就变了味儿了。

对老百姓最有力的政策是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正税以外的杂税全部废除掉,一下子减轻了农民不少负担。

后周在法律上的改革是力度最大的,过去,小偷小摸盗窃一文钱的也判死刑,甚至民间私自买卖酒类都要判死刑,并且只要犯了罪,不管轻重都株连家族,对这些量刑不当的刑法,都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法律条款更人性化一些。

在国家公文上,郭威时代也进行了改革,他要求文武大臣的奏章,文字要简练,要言之有物,不要哗众取宠,不要又臭又长,能看懂就行了。

郭威在位不过三年,三年的时间,后周的政治经济形势就出现了好转,眼看一切已经步入正轨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

他的家人已经被刘承祐斩尽杀绝,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了。她的皇后是死去的柴氏,柴氏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享受过一天皇后的待遇,郭威当上了皇帝,皇后的位子一直空着,他觉得这个位子就是柴氏自己一个人的,谁都不能替代。他把内侄,也就是柴氏的亲侄子柴荣定为了自己的接班人。

接班人定好了,国家大政方针也指定的差不多了,郭威开始料理自己的后事了,他觉得最近身体越来越差,有必要把身后的事情安排一下了,就对柴荣说:替我修座陵墓吧,越简单越好,少用工匠,少扰民,将来不要宫里人专职守陵,让附近的百姓帮着看管着点就是了,陵墓前的石人石兽什么的就免了,花钱挺多也没什么用,靠它们替我守卫,那不是自欺欺人吗?我走了之后灵柩别停留太久,纸衣装殓瓦棺作椁就可以了。过去西征的时候看见过被盗的唐朝皇家陵墓,那叫一个惨,汉朝的时候汉文帝的陵墓就没人盗,那个老皇上太抠门儿了,里面没有盗墓贼惦记的东西,我也要做个抠门皇上。

郭威的这些嘱托泪点太低,搞得柴荣眼泪汪汪的。郭威又告诉他,每年的清明节,你只要惦记着祭奠一下我就是了,方便的时候派人扫扫墓,工作太忙顾不过来就在京城里遥祭一下。

留完这个遗嘱过了一个多月,郭威就逝世了。

柴荣大概没有完全按照他的遗嘱料理后事,如果真是按照他的遗嘱,或许觉得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一个黎民百姓,稍许有些条件的还要在葬礼上张扬一下隆重一下,怎忍心让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这样草草归去呢。

4 平凡帝王的不平凡作为——后周世宗柴荣

公元953年春节刚过,宫外的年节气氛还很浓郁,后周宫殿内却是一片凝重。

皇帝郭威的身体自从春节过后,越来越糟糕,身为养子的柴荣内心非常焦虑,他对这个养父的关心和挂念是发自内心的,郭威本来是他的姑父,从小跟着姑姑长大,他早已把姑姑当成了自己的妈妈,把姑父当成了自己的父亲。汉隐帝刘承祐杀了郭威全家,柴荣的妻儿也一同殉难,他们爷俩都只剩下孤苦伶仃一个人,同病相怜,两个人的情感上更像是一对亲父子。

自从做了郭威的养子,柴荣就改姓为郭荣。郭威知道,养子改姓不过是一种形式,他愿意姓什么姓什么,姓什么都是自己的养子。柴荣老婆孩子也都被刘承祐杀了,郭威像亲爹一样,到处给他踅摸合适的女孩做媳妇,柴荣的符皇后就是郭威给他介绍的,当初柴荣对这个二婚女子还有些抵触,郭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二婚女人懂得疼人,他这辈子找女人基本上都是二婚的。郭威给柴荣指引的方向没有错,他从来不往歪道上指引他,他已经把柴荣立为了太子,做自己的接班人。

感觉生命已经临近尽头了,郭威把柴荣叫到病榻前,交待他过世之后的后事,告诉他接替自己当了皇帝之后,急需办理的一些国家大事。柴荣神情凝重,听着记着,不住地点头,不停地流泪。

郭威没能熬过那个正月,在料峭春寒中故去了,柴荣接过养父的担子,当上后周皇帝,是为后周世宗。

柴家的坟头上能有当皇帝的香火,首先要感谢柴荣的姑姑,郭威的柴皇后。

当初,刚刚从皇宫里遣返出来的宫女柴氏,慧眼识英才看上了还没上道儿的兵哥哥郭威,不顾全家人的反对,带着自己遣返的银两,倒贴着坚决嫁给了他。柴家曾经是邢台一个望族,到柴荣出生后不久,柴皇后哥哥柴守礼经营不善,家道败落了,虽然不至于穷得吃不上饭,但与过去殷实的家境相比,已经是很落魄。柴皇后心疼哥哥柴守礼,就想帮他一把,侄子柴荣一直是她最喜欢的孩子,柴皇后就把柴荣带到自己身边替哥哥抚养。

柴皇后没有儿子,对待这个侄子就像亲儿子一样。当时,郭威身边就柴皇后一个女人,还没有纳妾娶小老婆,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当柴皇后和他商量收养柴荣做养子的时候,郭威毫不犹豫就圈定了,柴荣就成了姑姑和姑父的养子,跟着郭威改姓了郭,直到他继位当了皇帝,才重新姓回自己本来的柴姓。

柴荣到了姑姑身边,开始读书识字,过上了和在亲爸亲妈身边不一样的生活。但是,他的记忆中已经对自己的父母有了深深的印象,知道自己这种收养的孩子和别的孩子还是不一样,所以,在姑姑家处处谨慎,很有心机,但平时很少说话。沉默寡言的孩子一般都内向,柴荣小时候是个内向的孩子,长大之后,生活的磨炼使他的性格有了改变。那时候郭威的职位还不是很高,要过得好一些,必须经营一些第三产业。郭威身为军人,不好明着搞家庭三产,就让养子柴荣出面,跟着一些商贩到江陵一带贩茶,经商的过程中,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社会经验,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年月兵荒马乱的,没有武艺的人不敢独走天下,柴荣练就了一身武艺用来防身,在外地客店寂寞的夜晚没什么娱乐活动,只能靠读书解闷儿,无意中,柴荣精通了骑射等武艺,还读了不少史书和黄老学论著。

等郭威的地位越来越高,不用再靠经商贴补家用了,柴荣已经成长为一个英俊潇洒、文武全才的青年,他在养父的安排下进入军界。那时候的郭威历经几个朝代的军界,已经属于资深军人了,军阀刘知远很看好他,他在刘将军手下不仅仅是得力大将,还是最说了算的人物,柴荣作为军二代,一参军就有了很高的职务。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机遇最重要的是跟对了人,郭威紧跟着刘知远,后来刘知远当上了后汉的皇上,因为辅佐皇帝打天下有功,郭威被授命为枢密副使,柴荣也被任命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已经是正五品了,那年,柴荣刚刚二十六岁。

刘知远死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郭威任邺都留守、枢密使、天雄节度使,柴荣也升任为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二十几岁就有了这样显赫的地位,他满怀雄心准备大干一番事业。那时候他已经成家立业了,老婆孩子都在京城的军区司令部家属院,和养父的一家人住在一起。他觉得家属在京城,比随军安全系数高一些,自己没有了家庭的羁绊,正可以甩开膀子干点大事,没想到一场灭顶之灾不期而至。

汉隐帝刘承祐对手握重权的郭威由猜忌到仇恨,索性把郭威留在京城的亲属一网打尽全部斩杀了,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也一个不留全被诛杀,自己美丽贤惠的妻子刘氏和她生的三个孩子都无辜惨死。这次打击,在柴荣的生命中留下了惨痛的记忆,逼着他紧紧跟随养父起兵,养父杀向开封,为死去的亲人们报仇,他奉命留守在邺都,主持邺都事务。这次血的教训,也让他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情,珍惜爱情,珍惜身边的人。

之后,由养父做主,娶了名门闺秀符氏做填房夫人。符氏原来是将军李守贞的儿媳妇,李守贞叛乱被镇压,父子两个畏罪自杀并杀死了全家人,符氏是躲在帷幔后面才逃过了这一劫,郭威鉴于和符氏老爸的交情,鉴于这女子和自己的养子同样的悲苦经历,鉴于符氏一看就是个胸怀大志的知性女子,她和柴荣非常般配,所以,郭威亲自为柴荣提亲,把符氏娶到家。

结婚后,柴荣发现,这个老婆确实是娶对了,不枉养父的一片苦心。这个女人明事理,有教养,沉稳勇敢。因为后来艰苦的人生阅历,原本性格很沉稳,脾气温顺的柴荣变得越来越暴躁,只有符氏能让他安静下来,冷静下来。好女人是本书,二婚的好女人不但是本好书,简直就是块宝。至少,郭威和柴荣都尝到了二婚女人的甜头。

后来,柴荣又收编了一些女人到自己的麾下,甚至,后来把符皇后的妹妹也收编了,但是,他最爱的还是大符皇后。

后周建立后,柴荣被封晋王,作为郭威最信得过的人兼养子,他毫无异议是帝位的继承人。

柴荣当上皇帝凭的是机遇,其实每一个当上皇帝的人凭的都是机遇,只不过机遇的方式不同罢了。

刚登上帝位的时候,柴荣刚刚三十三岁。

他踌躇满志,想把事业做大做强。刚即位的时候,他曾和左谏大夫王朴闲聊,聊到自己能当多少年皇帝,对算数很有研究的学者型官员王朴半是拍马屁地说:按照我所掌握的知识推算,至少要三十年。柴荣很信服王朴的推算,把这三十年进行了认真的盘算规划: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力于太平。他立下的这个三十年规划并不离谱,三十三岁的年纪,过三十年也不过刚刚六十岁挂零,依照自己的体格,他觉得活六十岁没问题,按照他的规划,三十年之后的北周,将是一个地大物博,国力强盛的帝国。可惜他的生命不给力,第一个十年计划还没有实施完,他就逝世了,这个好底子本来是留给儿子的,儿子没有能力享受,最终却留给了大宋帝国。

后周帝国刚刚建立三年,百废待兴。郭威虽然采取了一些新的政策,新政策还没收到应有的成效,国家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显得底气不足。郭威靠节俭和减免税收休养生息等等国策,对于一个已经经历了几十年战乱的国家,一时半会儿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仅仅是国贫民弱,慢慢发展倒也没什么,柴荣上任后,最大的问题是四面八方的外敌都觊觎北周的土地,危机四起。当初老皇上郭威活着的时候,他们摄于郭威的威名,不敢蠢蠢欲动,听说郭威死了,北周换了皇上了,外敌们顿时眼睛都亮了,一个个变得精神抖擞起来。

那时候,和北周同时存在的南边有南唐、吴越、南汉、荆南、后蜀,北边有北汉、契丹,西边有党项、吐谷浑等,特别是北边的北汉、契丹,南边的南唐、后蜀,都开始在边境搞小动作。如果边境不能搞定,国不泰民怎么能安。

柴荣虽然一参加工作就在部队,却不是多喜欢打仗,现在,国际形势逼迫他刚一当上皇帝就不得不重新穿上戎装,挂帅出兵,北汉勾结契丹已经大兵压境了,容不得再细细思考。

对于新任皇帝准备亲征这件事,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的就是宰相冯道。冯道这个人见多识广,他的见识不是书本上学来的,是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他这辈子伺候过五代十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都用他做朝中大臣。在不断的跳槽中,冯道的做事原则是,谁用我我就替谁做事,不管主子是谁,都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冯道的反对意见没有被柴荣采纳,反而被痛斥一顿,这些年这些朝这些代,曾经被无数的老皇上小皇上痛斥过,在冯道眼里这不是个事,我的建议你爱采纳不采纳,反正我提出来了,告诉你了,再出了差池别说我当初没提醒。

这次冯道没那么幸运了,因为他的建议让皇上很生气,就此把他的宰相免了,让他留在家里监修周太祖陵墓,冯道这次没想开,把老皇上安葬完,自己也郁闷地死去了。

柴荣率军出征,虽然在他的亲自督导下以胜利而告终,却发现了军队中的软肋,如果不立即整顿军纪,这样的军队很难打胜仗。杀了七十多个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将士,一次杀掉七十多个将士,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手笔,同时也表彰重赏了一些作战有功人员,其中就包括后来篡夺了后周政权的赵匡胤,赏罚分明的举措重振了军威。这一次出征取得胜利让柴荣很高兴,他刚刚就任皇帝,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办,比如册封皇后,趁着高兴,先把册封皇后的事情办了,卫国夫人符氏被册封为皇后。

有了第一次胜利垫底,激发了他的热情和信心,柴荣继位第一年,几乎有大半时间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现了军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士兵老少过半,强弱不分的问题,进一步整顿军队,提出兵在精不在众,在全国招募最强悍的壮士组成精锐的禁卫军。

打败了北汉,接着讨伐后蜀,敲山震虎震慑了后蜀,之后又亲征南唐,把南唐逼退到江南一隅,让他们缩手缩脚地待着不敢露头。

国力日渐强大,治理国家方面,柴荣对国家政策也进行了改革。对用人制度也进行了调整,改革了科举制度,破格任用人才;并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反贪行动,整顿了吏治,将公款游山玩水的官员贬了官;对上一任皇帝减轻刑罚、减免杂税等好的做法继续坚持并发扬光大。他最有创意的一项措施是为了治理有钱人逃避徭役和赋税“出家”的现象,采取了抑制佛教,禁止私自剃度出家的措施,并拆毁寺庙数千所,堵住了国家的一个税收漏洞。

柴荣在位的五年时间内,兴修水利,疏通漕运,建设都城,一切工作都开展得有条不紊,步子迈得很快,人们惊喜地发现,也许在柴荣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就能实现二个十年规划中的设想。

此时,已经被打败的北汉又联合契丹跳出来闹事了,柴荣率兵亲征,四十多个日日夜夜一路进军,取得了巨大胜利,收复了北方三关三州,共十七县。那次出征他很兴奋,说是要一路打到幽州去,收复幽州。快要攻到幽州的时候,他却因为常年劳碌积劳成疾,突然病倒了,这一病就彻底躺倒了,再也没有从病榻上爬起来。他死的时候仅仅三十九岁,是一个男人干事业最好的年华,他那张美好的蓝图只能留给仅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接着完成。

七岁的小皇上有可能完成老爸的遗愿吗?

答案连想都不必想。

5 水搅浑了才能摸到大鱼——后蜀高祖孟知祥

能当开国皇帝的男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聪明人,之后继位的皇帝们就不敢这样说了,因为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奇葩皇帝都有。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建立者孟知祥毫无疑问是个头脑灵光的聪明人,他属于那种既有大聪明,又不乏小聪明的男人,他的一些小聪明偶尔还显得有些斤斤计较的狡黠,关键时刻,这斤斤计较却能成就大事。

孟知祥祖籍邢台,从爷爷那辈就做军官,到他老爸那一辈,叔叔大爷的基本上都是他大唐帝国威震一方的大将军,后来唐朝被篡了权,这些老孟家的军官们乖乖地归顺了后梁。那时候,孟知祥还年轻,手上还没有有实力和军权,但是,有他老爸和叔叔大爷在前边执掌阵势,作为官二代军二代的孟知祥如果不出什么大差错的话,未来也应当差不到哪儿去。晋王李克用看好了这一点,亲自做媒,把弟弟李克让的女儿嫁给了孟知祥。既然成了自家的亲戚,就要处处多关照,李克用任命孟知祥为左教练使,后来又准备提拔他当中门使。

历史上那些名目繁多的官职官位很容易把人搞糊涂,中门使算是个什么官,其实现在专门研究这些东西的人都没有研究透,这个官职在五代十国时期很有含金量,职能和枢密使差不多,担任这个职务的都是重要人物,一旦任命谁做这个官,就证明领导把你当成他最贴心的亲信了。不过,伴君如伴虎,领导哪天不高兴了,遇上不顺心的事了,最倒霉的也是这个中门使,这不是耸人听闻,在这之前,晋王李克用身边所有当过中门使的,都因为犯了这错那错的,被处死了,现在这个职位有了空缺,李克用就想到了自己的侄女女婿孟知祥。

孟知祥接到这个任命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个要命的倒霉官职怎么轮上我了?他脑筋急转弯,迅速想出了两套方案。

方案一,回到家跟老婆说这个事,而且捡着最严重的说,告诉她自己干这个官职说不定哪天就要掉脑袋,让她马上回娘家,到奶奶那里去哭,说摊上大事了,你孙女已经成为准寡妇了,过去当中门使的,没一个能活着离开这个官职,现在轮到你孙女女婿了,老太太呀,你快去我伯父那里求个情,别让俺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啊。

老婆一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酝酿好了情绪立马就回娘家了。

方案二,他亲自找李克用说明自己不想当这个中门使,但是去之前要做一个详细预案,一定把可能遇到的一切都想想清楚,千万别还没上任就被砍了头。

把可能出现的一切都想好了,孟知祥去见李克用,说依照自己的能力,恐怕难以胜任中门使这样重要的职务,还是给他安排个力所能及的职务吧。

李克用说我都决定了的事,你说不干就不干啊,这不是给我出难题吗。你说说看,谁能胜任这个职务,你给我推荐个人选吧,如果推荐不出来,今天我跟你没完。

推荐人选这个问题,孟知祥的预案早就想到了,他推举的候选人是郭崇韬。这个人现在是自己的同事,过去在李克用堂兄弟李克修手下工作,李克修死后投奔了李克用,机智干练,遇事能临机从容应对,确实适合担任中门使一职。

李克用答应考虑考虑,等他回到家,老妈鼻涕一把泪一把找上门,问他怎么想的,想让自家孙女年纪轻轻就当寡妇不成?坚决不能让孟知祥当那个该死的中门使。李克用领教了孟知祥的小聪明,只好另给他安排了个职务。如果不是孟知祥推荐,凭着郭崇韬自己的那点背景,到死也熬不上中门使,郭崇韬虽然当上了这个要命的官,却一生都感激孟知祥。好在郭崇韬命大,当上中门使后,不但安全着陆,后来在李存勖手下继续当中门使、枢密使,屡建奇功,最终还是因为权力太大遭人妒恨,死在宦官之手。

孟知祥讨了个安全系数比较高的马步军都虞候,也算是侍卫亲军,至少脑袋比当中门使牢靠些。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上后唐皇帝后,孟知祥也算是皇亲国戚了,作为皇上的堂姐夫,他有了皇上这个靠山,官职当然要有变化。后唐以太原为北京,孟知祥被封为太原尹兼北京留守。

后来后唐攻打前蜀,郭崇韬被任命为招讨使,他还记着要找机会报答当初孟知祥推荐他的那个人情,所以,临出发前,郭崇韬向唐庄宗李存勖要的条件是:假如我坐镇平定了蜀国,陛下挑选守卫西川将帅的时候,别忘了孟知祥,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个职位了。

李存勖答应了他。

后唐军队把前蜀拿下后,李存勖没有食言,任命孟知祥为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就任前孟知祥到京城领命,李存勖设宴为他送行,酒宴上听到李存勖怀疑郭崇韬有二心的口风,孟知祥为他辩护,怕郭崇韬遇上什么意外,孟知祥匆忙赶往蜀地上任,人还没到蜀地,就听到了郭崇韬遇害的消息。

对郭崇韬的死,孟知祥还是有些自责,这哥们虽然没死在中门使的岗位上,终究还是比自己早死了,人不能跟命争啊。

既然小舅子皇上重用自己,那就在蜀地好好工作,当好川官。李存勖在位的时候,孟知祥很乖很听话,李嗣源发动政变灭了李存勖,继位当上后唐明宗皇帝后,孟知祥的心里也开始不老实了。一是李嗣源给他做出了表率,他一个和皇家毫无血缘关系的养子能当皇上,自己这个皇家正儿八经的姑爷当然更有权力折腾折腾了;二是原先他很守本分,完全是看的老丈人、小舅子的面子,现在老丈人家的人被李嗣源杀了很多,自己犯不着为他李嗣源卖命;三是现在他自己有实力了,蜀地本来就是天府之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理,实力已经渐渐恢复得差不多了。

孟知祥产生了想在蜀地建独立王国,另立中央的念头,尽管李嗣源加封孟知祥为成都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心里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节度使了,他开始悄悄扩大兵力,训练军队,招兵买马加强军事力量,兵力扩充了七万多人。

真正和李嗣源撕破脸皮,是因为天成四年朝廷向孟知祥征收各种名目的捐税,狮子大开口一张嘴就是一百万缗,这是一笔巨额钱财,一缗等于一贯,也就是说一千钱是一缗,一百万缗相当于汉州盐榷十四年收入。一次性拿走这么多钱,对于蜀地财政来说,实在是承担不起,把全部家底都搜空了,也不过刚刚凑齐五十万缗。李嗣源很生气,认为是孟知祥故意抗税不交,就准备用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武力面对的不只是孟知祥,还有东川守将董璋。

事情到了这一步,只好武力抗税了。其实,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皇帝梦的孟知祥早就想浑水摸鱼在蜀国当皇上,现在正是把水搅浑的好时机,又赶上有董璋这个冤大头配合自己,联手抗拒后唐朝廷的军队,胜算的把握十有八九。

果然以孟知祥的胜利而告终,主张武力对付孟知祥的后唐枢密使安重诲也因为决策失误被朝廷处死。

孟知祥和董璋联手在蜀地造反,让李嗣源大伤脑筋,好在他们的家属都在京城,控制了他们的家属,就等于牵制了他们。孟知祥的老婆虽然和李嗣源没有血缘关系,但按照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这个层面来说,对这个前朝的琼华公主,李嗣源没敢随便伤害,不但没伤害,还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孟知祥的大部分家属都被扣押在了京城,为了收买孟知祥,李嗣源派人到蜀地,告诉他,住在京城的家属和孩子都很好。

孟知祥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人们了,他一直在牵挂着他们,听说他们都好好的,他就有了些儿女情长,动了心思想回家看看,顺便向李嗣源谢罪,做蜀国国王的事从长计议。他邀请董璋一起去,董璋坚决不去,他的理由是:你的家属都好好的,我全家人都被李嗣源杀光了,我凭什么要向他谢罪。

人家董璋的理由完全成立,孟知祥却天天追着他说谢罪的事,后来把董璋说烦了,再后来董璋心理就出了问题了,怀疑孟知祥是不是出卖了他,闹来闹去的,就伤了和气,孟知祥和董璋本来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却刀枪相见窝里反起来,蜀地这盆子水现在搅得越来越浑,闹闹嚷嚷的一片混乱中,董璋被杀,东川也被孟知祥兼并了,整个蜀地都属于他孟知祥的了。

董璋死了,孟知祥也不提到后唐向朝廷谢罪的事了,真不知道他究竟怎么想的。或许,他三番五次找董璋,要他和自己结伴去想朝廷谢罪,本来就是一计,用这种方式激怒他,然后再找借口消灭他,达到兼并东川的目的,为他称霸整个蜀地打下基础。

对朝廷,孟知祥玩了一个小花招,他在刚刚和董璋翻脸的那会儿就向李嗣源要条件,要求给他独自治理两川的权力,现在两川都已经在自己手上了,他又开始提更加苛刻的条件。李嗣源经过慎重考虑,为了国家稳定,也为了拉拢孟知祥,答应了他的部分条件,比如蜀地中刺史以下的官员由孟知祥自己派任,封孟知祥为蜀王、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行成都尹、剑南东西两川节度、管内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兼西山八国云南安抚制置等使,允许他总揽蜀中全权。但是对孟知祥提出的把留在蜀地的后唐几万官兵礼送出境的要求,李嗣源没有答应。后唐在蜀地没有驻军了,这块土地还是我大唐的吗?李嗣源早就觉察到了孟知祥的野心,他要让这仅有的驻军来制约他,让他们成为他的肉中刺。

有李嗣源在,孟知祥还顾及一点面子,不好意思搞独立。李嗣源一死,孟知祥觉得以后可以不顾及谁的面子了,趁着后唐朝廷内部正乱哄哄地争夺王位,六十一岁的孟知祥自己在成都先宣布当皇帝了,他的国号叫“大蜀”,改元“明德”。这就是历史上的后蜀。

他这边都当上皇帝开始戳摊工作了,后唐那边还混乱不堪呢,为了皇帝的位置,李嗣源的继子拖油瓶李从珂起兵争夺皇位,刚上任的皇帝李从厚不甘心就这样让他和自己抢位置,哥俩一人带着一拨兵马,打得正热闹,没人顾得上蜀地这边在干什么。孟知祥用自己惯用的浑水摸鱼的聪明招数,抓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壮大实力。他的惠民措施主要是废除某些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发展经济,还有就是组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用人制度上注意用清廉的官员,让老百姓信任他们这个小朝廷。其实,孟知祥没当皇帝的时候,许多措施已经开始实施了,他与别的皇帝最大的区别就是喜欢美化绿化城市,让老百姓在成都到处都种满了芙蓉花,那时候的芙蓉花大概是成都的市花,到了九月花开的时候,全城姹紫嫣红,宛若走进花的海洋。

然而,孟知祥上任的那一年芙蓉花盛开的时候,他却再也欣赏不到这美丽的景色了。孟知祥公元934年1月当的皇帝,在皇帝的位置上仅仅过了七个月的瘾,就病逝了,九月成都芙蓉花的季节,后蜀皇宫还笼罩在浓浓的悲伤之中,新皇上孟昶刚刚继位,这个新上任的皇上将把蜀国带向何方,人们拭目以待。不过孟昶941年撰写的《官箴》中几句警示官员们务必清正廉洁、克已爱民的文字却流传至今,那就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YhK2K+x+hlZyf6jmVmoMpUFf0B2rVuled9/3oYGcsviM0y4H5C4lbHQ6qQUsCt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