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燕肃——中国的达·芬奇

燕肃学识渊博,精通天文、机械、诗词、绘画,是中国古代众多官员中难得的能人才子。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书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

四十岁为官勤政爱民

五代末北宋初,兵荒马乱,连年战争,天灾人祸,民不聊生。961年,燕肃出生在一个孤苦贫寒的家庭。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靠给人家浆洗缝补度日,一家人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贫苦的生活,根本就没有钱让燕肃去私塾求学。孤贫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并没有阻碍住他的求知欲望,反而磨炼了他顽强的性格。

但燕肃少年有志,发愤读书。没有书就向别人借,没有钱便在家自学。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稍大后就离开了家乡,一边给人家帮工,一边拜师求学。

由于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学业日益上进。历尽了许多艰难困苦,经过了无数身心磨难,在外漂泊几十年,近不惑之年时,才到了陕西凤翔,这时清官寇准因事降职,正在凤翔府担任知府,燕肃来到了清官寇准的府上当一名小吏。此时的他虽有了明师指教,但仍然是边工边读,坚持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千万个日日夜夜的苦读,终于在宋淳化年间,也就是燕肃四十六岁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任凤翔府推官,主管司法事务。

宋淳化五年(994年),寇准自凤翔召还,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他深知燕肃是一个学问渊博、精明能干的人,便推荐他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后任临邛(今四川邛山来)知县。不久又调任河南府通判,任考城知县。宋真宗赵恒即位,因燕肃政绩突出,升为监察御史,因寇准建议,仍留任河南。寇准回京后,荐燕肃为殿中侍御史,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继而又徙广南东路刑狱。

在临邛县任上,燕肃显示了卓越的治理才能。燕肃每到一地,总是先了解舆情刑狱,下察民生疾苦。当他发现县衙为了传讯被告者,设置了几名衙役,专司此职。而这些衙役下乡时,经常对原告和被告敲诈勒索,贪婪受贿,当地百姓最怕官吏借断狱之事下乡滋扰。由此必然引起审讯中的徇私舞弊,极易造成冤狱。燕肃决定要革除此弊端,却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上司和下级都说这是多年的祖制,不能更改。而燕肃则以关心民瘼为由,顶住了压力,坚决进行革新。他颁布新规定“削木为牍”代替衙役。具体做法是:书其姓名于木牍之上,让原告持此木牍通知被告,原告非常认真,被告不敢懈怠,如被告不按期到庭,则要受到惩罚,故而审讯时相关人员都能按时到衙,无需专设传讯人员。相关人员一律按时到县衙,不再滋扰百姓。革除了用衙役传讯之害民弊端,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燕肃后来曾任考城(今河南兰考)知县,河南通判,提点广南西路、广南南路及殿中侍狱史等职。在处理众多刑狱中,他发现了判处死刑执行斩决的案犯中,有不少冤案,有审判者的主观臆断,有贪赃枉法冤枉好人者,甚至有的代人受死,燕肃觉得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出于爱民之心,他便奏请皇上说:“凡判处死刑的案件,人命关天,绝不可疏忽。必须慎重。”同时他还建议:凡处以死刑的案犯,均可以上诉,任何人包括各级官员不得阻止。对上诉案件必须认真复审,不可一经判处死刑就“斩立决”,要过一阶段,经过复审后再行处决。

皇上采纳了他的奏义,一时上诉的人很多。燕肃在参加复审中,明察案情,着重证据,对有冤情的案件,不管牵涉到什么人,一律秉公判断,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怕报复。不仅解救了一批被冤屈的好人,还严惩了那些贪赃枉法徇私舞弊陷害好人的官员。尽管得罪了一些人,却使许多冤狱得到了平反。

任职明州(今浙江宁波)时,当地居民具有强硬粗暴、轻率好斗的不良风气。燕肃下令只是严厉处罚先动手打人的人,后动手的人不管结果怎样,都会被宽恕。于是打架斗殴的人渐渐少了,因此就制止了当地居民动手打人的恶习,社会治安大有好转。在宁波历代知府中,他的到任,极大地开化了明州百姓的思想,百姓们因此把他纪念在府学名宦祠中。

天圣四年(1026年),燕肃当时在刑部任职。当时,京师对判死刑的人,都是先由大理寺裁判,报审刑院复查,由审刑院知院与详议官写出书面意见,再上报中书省决定,而后交付执行。故误判较少;而州郡之狱所判死刑可上诉中央的制度已废弃,对事有可疑或理有可悯者,虽然也允许上诉,但多为法司驳回,不仅得不到审刑院的复查,有关官员反落个失职之罪,以致错杀时有发生。

燕肃看到这种情况,认为不妥,他上疏皇帝说:“在唐代的时候,凡判处死刑的人,在京师要求五次复奏,在备州要三次复奏,保存了很多囚犯的活命。贞观四年判决死罪29人,开元二十五年死罪才58人。现在天下人口不比唐代多,而天圣三年判死罪的有2436人,几乎为唐代的一百倍。京师判死罪虽然复奏一次,而各州郡的案件有疑点或情有可悯的,州郡向上请示时,多被法寺驳回,官吏反获不应上奏的罪名,因而各州郡在判案时,对案情有所增加,把某些情节说得重一些,用感情去套法律,失去了朝廷宽厚体恤百姓的本意。希望能按唐代的成例:各州郡中关押的情可哀悯的疑犯,在处以死刑之前,官府必须向朝廷复奏获得批准,方得施行,使得天下判死罪的都可以有一次复奏的机会。”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使地方上所判死刑可以复奏的制度得以恢复。这对完善宋朝的司法制度,减轻州郡官吏对平民百姓的欺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王安石曾写诗称赞他“奏论谳死误当赦,全活至今何可数”,称燕肃是“仁人义士”。燕肃的一篇奏表救活了许多人的性命,功德无量。

燕肃因自小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深知民间疾苦,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经常为平民办事,并因此得罪了当时的许多官员。燕肃进入仕途时年纪已大,46岁才经寇准推荐任京官,在龙图阁待制品级上一待就是十余年。“龙图阁待制”几乎是个荣誉性的虚衔,燕肃心中纠结,就给当时的青州老乡、丞相王曾写了一首牢骚诗,其中说:“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按照宋朝的制度,阁馆的制诰、待制等官员只能穿皂靴、系犀带,必须升迁到学士之后,才由皇帝赐给金带。王曾也很为这位老乡抱不平,就跟皇帝说了这事儿,不久燕肃被任命为龙图阁直学士。从虚职挂名的官员变成了实职的领导。

历史上做过龙图阁直学士的有很多,但以“龙图”官职闻名于后世的,只有两人。一是燕肃,二是包拯——就是那个“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包青天”。所以,人们常称燕肃为“燕龙图”。

明道二年(1033年),七十多岁的燕肃接替范枫任青州知州,回到祖籍任职。在青州任上,正值当地灾荒,朝廷命他兼任京东安抚使,组织赈灾救荒。在青州任上仅三个月,又被召回京城,入判太常寺兼大理寺,复任审刑院。康定元年(1040年)去世,赠太尉。

精通音律,能诗善画

燕肃多才多艺,不仅为政清明,还具有赋诗、绘画等各种才能。

燕肃喜欢写诗,创作诗词数千篇,但流传下来的不多,今天能读到的仅《僻居》《赠惠山庆上人》等少数几首。《僻居》是一首五言诗,描写了作者追求闲居生活的恬然心态。从中可以体会到他的文采:

僻居

茅茨城市远,草径接鱼村。

白日偶无客,青山长对门。

药炉留火暖,花坞带烟昏。

静坐搜新句,冥心傍酒樽。

赠惠山庆上人

陆羽泉边倚瘦筇,参差台殿映疏松。

五天讲去春骑虎,一钵擎来昼伏龙。

像阁磬敲清有韵,苏庭云过静无踪。

相逢多说游方话,知老灵山第几峰。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的九九重阳节,桂林城晴空万里,秋高气爽,几位从朝廷下广西任职的官员聚会在一起,到城东小东江畔的龙隐岩游览,他们分别是:以殿中侍御史出任广西转运使的官员俞献可、尚书外郎(宋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的各司副长官)熊同文、侍禁阁门祗侯(宋朝廷中掌管朝会、游幸、宴享、庆典礼仪的官署阁门司官员)王贞白。他们在龙隐岩摆酒设宴,开怀畅饮,然后,又同游七星岩,兴浓之处,由俞献可用篆书亲书题名,镌刻于七星岩。六年后,天禧二年(1018年)中元节,俞献可又与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掌所辖地区司法、刑狱,并监察地方官吏)的燕肃同游七星岩。燕肃兴致之余,以拿手的悬针篆书法,亲书题名,刻于岩壁之上。

这两件篆书题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刻在桂林的最早的宋代石刻。燕肃在桂林的这件题名,使用了一种新颖、别致的书体——悬针篆(小篆中的一种)来书写,书法特点非常独特。悬针篆是小篆的另一种风格,属鸟虫篆的变体。鸟虫书体产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当时,南方的吴、越、楚诸国盛行鸟、凤、龙、虫各种字体,这些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它们被刻在青铜器和兵器上并施以错金工艺,观之富丽堂皇,装饰性极强,是先民对于文字的一种有意识的美化。

在这件题名石刻中,燕肃将悬针篆作了大胆创新:纵向笔端处如水珠下滴形成针尖状,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整篇书法在布局上,行列分布匀称;字体上,对称规整,体势修长,运笔刚健含蓄,秀丽典雅。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均衡、对称、规则、静中取动、和谐统一的美感,明显具有美术造型的倾向,体现了燕肃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燕肃和俞献可题名使用的都是小篆书体。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丞相李斯在商周青铜时代的文字一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小篆使用的寿命很短,只有几十年,因此后人的小篆书法作品较少。

而在桂林石刻中,除了六七件唐代小篆作品外,出现了较多的宋人小篆作品,使桂林成为了全国金石书法中保存宋人小篆作品最多的地方。在宋代,金石学极为兴盛,产生了如欧阳修、赵明诚等著名大家。从石刻中的书法功力来看,燕肃与俞献可都是金石学造诣较高的人,他们是宋人在桂林留下小篆石刻作品的先行。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与民间画工、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相区别,北宋苏轼称之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之为“文人之画”。文人画须同时具备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大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燕肃擅长绘画,尤工山水画,继承李成的画风。他作画,不随意下笔,总是登山涉水,师法自然,在取得大量素材后欣然命笔。所以,他的画“妙于真形”。一般认为,唐代王维是文人画的创始者,而燕肃是文人画的先驱者之一。

他的画作传世甚多,他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在《宣和画谱》中著录了《春岫渔歌》《江山雪霁》《小寒林》等三十多件,在故宫藏有《春山图》《秋册晚霭图》《寒岩积雪图》。在《宣和画谱》看来,燕肃是“文学治行,缙绅推之”,文学才华与道德品质在官场评价很高,而且“胸次(心胸)潇洒”,喜欢绘画,“尤喜画山水寒林”,与大画家王维不相上下。当时的一些重要建筑,比如皇宫里的太常寺(古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洛阳等地的知名寺院都有燕肃的作品。国外也有他的画迹,影响颇大。至今仍能看到他的四十余幅作品。

《春山图》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画上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与一般的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文人画的形迹。

作为画家,《宋史》对燕肃的艺术成就的评价是:“性精巧,能画,入妙品,图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为古木折竹。”画坛行家说他能“登怀味象,无会神通”,可与王维、李成媲美。

燕肃精通音律,早在凤翔府任推官的时候,有一天,寇准宴客,燕肃在被请之列。宴会上表演寇准最喜欢的柘枝舞,舞女身资矫健,节奏鼓声多变,舞兴正浓,彩声雷动之时,伴奏的鼓环突然脱落,鼓声戛然而止,舞蹈随之停顿,众宾客皆唏嘘惋惜。当主人示意找人修理时,大家面面相觑,无人敢应。这时,燕肃自告奋勇,他把环脚为锁簧,把锁簧从脱环的地方放进鼓里,竟然很坚固,众人看了都非常高兴,宴会得以继续下去,气氛则更加活跃。与会者也一致赞誉“燕大人学高手巧,多才多艺”。

景祐元年(1034年)十月,宋仁宗下诏令他与知名音乐家宋祁、李随等一同考定朝廷乐器,整顿乐工。燕肃考察了御用的钟磬,提出建议说:“太常寺使用的钟磬乐器,都饰以颜色,每三年一次皇帝亲自祭祀,则重新上一次颜色。年代久远,涂料积层很厚,所以声律越来越不协调。”于是,将朝廷钟磬历年涂饰的颜料去掉,全部刷新,按王朴律试验敲击,以合律准,试于后苑,声音和谐动听。

十年观潮著成《海潮论》

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和地球的不断自转相配合而形成的,在海洋上表现为海水涨落、进退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我国的海岸线很长,还拥有观潮胜地钱塘江。由于潮汐对于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了潮汐现象,很早就有了关于潮汐的文字记载。古代称白天为“朝”,晚上为“夕”;这样就把白天发生的海水涨落称为“潮”,而把晚上的海水涨落叫做“汐”,合称为“潮汐”。

古时候的人们对潮汐这一自然现象不了解,因而作出了许多荒诞的解释,多数人迷信神灵,有的把海潮说成是“天河激流”,有的说成是“地机翕张”,有的则认为是海神夜叉的威力……燕肃认为这些说法极不可信。

为了揭开这一自然现象之谜,在廉州任职时,燕肃就开始观察雷州半岛一带的海潮状况。到宁波、绍兴时又长期观察了东海的海潮变化,还研究了钱塘江潮涌的形成原因和规律。他利用在沿海州县做官的机会,在各地进行观察、试验,并对各地海潮进行了分析、比较,他先后用了十年的时间,足迹遍及东南沿海。他曾到过广东、浙江等地进行实地观测。终于在乾兴元年(1022年)写出了著名的论著《海潮论》,并绘制《海潮图》。可惜图已失传,论文则保留在宋王明清所撰的《挥麈录》中。

《海潮论》首先对形成海潮的原因作了论述。他指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元气总是一呼一吸的,天随着元气的呼吸而一涨一缩,而潮汐也随之涨落进退。由于太阳是所有阳性事物的本源,而阴性事物又是从阳性事物中产生的,因此,潮汐也从属于太阳。由于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而水又属于阴性事物这一类,所以潮汐便随月亮的运行而变化。这样一来,潮汐也就是依阴而附阳,随日应月的一种自然现象。因此,潮差在朔望时最大,在上、下弦时最小,及至下一次朔望时又变到最大,这也就是潮汐所以显得时大时小的原因。

在这里,燕肃用我国传统的阴阳五行说来立论,当然是不科学的方法,但他已经认识到日月的吸引是形成海潮的原因,并且指出一月之中朔望潮大,上下弦潮小,这都是科学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其次,在这篇论文中,他还对潮候进行了推算,指出了每天海潮涨落的时间,其所举数据是非常精确的。指出日月的引力是形成潮汐的原因。与现代的科学论证极其接近。其次,《海潮图》给出了计算公式:上半月高潮时=(农历日数-1)×5357分,下半月高潮时=(农历日数-16)×5357分+12时。据此可推算出每天的满潮时间,其所举数据是非常精确的,分秒不差。

近代,牛顿用严格的数学方法得出了“万有引力”制约着太阳和行星以及行星和卫星运动的结论,并通过月亮对地球的引力在地球表面上分布的差异(即引潮力)解释了潮汐现象。潮汐是由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自转所产生离心力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因为太阳的引潮力比月球引潮力小得多,所以太阳潮通常不易单独观测到,它只是增强或减弱太阴潮(由月球引力产生的海潮),从而造成大潮和小潮。在朔日和望日时,月球、太阳和地球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阴潮与太阳潮彼此重迭相加,以致潮特别大。在上下弦时,月球与太阳的黄经相距九十度,太阴潮被太阳潮抵消一部分,所以潮特别小。由此可见,古人应用元气学说解释潮汐的成因与现代的万有引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潮汐现象在垂直方向上表现为潮位的升降,而在水平方向上则表现为潮流的进退,二者是一个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都由同一规律所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与地震的发生所产生的纵波和横波有着惊人的相似。

再者,在《海潮论》中,他还对钱塘江潮作了解释。钱塘江潮高浪涌,声若雷鸣,号称世界奇观。沿海的江河入海很多,为何唯有钱塘江入海口的海潮特别大呢?前人未能作出科学的回答。燕肃在《海潮论》中抓住了泥沙堆积、河床升高这个关键问题,第一个较为科学地解释了钱塘江潮。另外,燕肃还根据自己的海潮理论,用自己生动的绘画天赋绘制了《海潮图》。

他通过详尽细致的观察,绘制了宁波的潮汐表和《海潮图》,《海潮论》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由详细的宁波潮汐表组成的。燕肃的理论对海潮的形成原因作了详细的论述,对宁波沿海每日潮候推算达到了当时最高的精确度,正确地提出潮汐的起落依附于日月,但主要与月亮在时间上有对应关系,即朔、望潮大,上弦、下弦潮小。所以后来城中的月湖要比日湖大得多。潮时逐日推迟,时间有大尽、小尽(一个月三十天和二十九天)之分,将一天定为100刻,大尽372刻,小尽373刻,具体在时间上可能出现快慢进退的小差异,但整个潮水的涨落和大小是不会错过固定的时间的。这一精确的时刻值,令西方学者惊讶。

《海潮论》和《海潮图》的问世,不仅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提供了重要数据,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国家人民。

作为明州知州,燕肃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指导、促进了明州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浙东水路交通、水利建设,对明州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燕肃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刻在石碑上,以便在百姓中广泛传播。

制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莲花漏

燕肃对潮汐的精确研究得益于他的另一项重大发明——莲花漏。

莲花漏,是一种刻漏计时器。在钟表出现以前,主要用刻漏计时,远在周朝我国已会制造这种仪器,以后各代都有制造并不断改进。

刻漏是利用滴水记时的原理制成,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记录它把水漏完的“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无开口的窗口,注意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的“受水型”。但自汉代以后,最初这一类型只有一个贮水壶,但壶中的水渐渐漏完,水面也随之逐渐降低,而产生水流迟缓现象,计时便不准确了。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在贮水壶和受水壶之间加入一个或许多个补偿壶。但这样一来所有用壶数逐渐增加,系统就会显得笨重复杂。

燕肃经过多年实验,在天圣八年(1030年),莲花漏实验成功。这种漏壶因箭壶上有一铜制荷叶,叶中支一莲花,上端的刻箭形如莲蓬,故名莲花漏。

燕肃发明的莲花漏较旧刻漏有很大改进,它由上、下两个水池盛水,上池漏于下池,再由铜鸟均匀地注入石壶,石壶上有莲叶盖,一支箭首刻着莲花的浮箭,插入莲叶盖中心。箭为木制,由于水的浮力,便能穿过莲心沿直径上升,箭上有刻度,从刻度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刻和什么节气了。根据全年每日昼夜的长短微有差异,又把二十四节气制成长短刻度不同的四十八支浮箭,每一个节气昼夜各更换一支。这种刻漏制作简单,计时准确,设计精巧,便于推广。

燕肃每到一地做官,就把莲花漏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刻在石碑上以方便人们使用,并制成样品加以推广,好多地方都用他的莲花漏来检验时间,结果相当精密。

由于燕肃的莲花漏只有两个壶,制作简单,设计精巧,计时准确,便于推广。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宋仁宗于景祐三年(1036年)颁行全国使用,得到了各方面的称赞。

各代的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皇帝出行时仪仗车的一种,数量很少,规格极高,目的是增添皇帝的威严与排场。据传它为四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发明的,到宋朝时,制造方法已经失传了,没有任何详细资料;记里鼓车,亦名大章车,远在晋朝时就会制造,后来也失传了。指南车、记里鼓车是我国古代用来测定方向和记录行程的仪器。指南车亦称司南车,指南车是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是利用传统的独辕双轮车制,与指南针无关。

燕肃长于机械,就决心使它们复原。于是,他根据简单的文献记载,重新进行设计。终于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复原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

车上立一木人伸臂南指,不管车向什么方向转变,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指南车涂为赤色,上绘青龙、白虎及花鸟等图案,四角垂有香囊,制造十分精美。

指南车的创造,标志着中国在齿轮传动和离合器的应用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创造,而欧洲直到十九世纪才发现和运用这一原理,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指南车和记里鼓车虽然不是燕肃发明的,但他仅根据简单的文字记载就能把已失传且构造复杂的两件仪器复原出来,这说明,他的机械制造能力是很强的。

记里鼓车是古代一种能够自动计程的机械,它利用齿轮传动装置将车轮行走的里数反映出来,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槌,这与现代汽车上安装的里程表原理是一样的。

燕肃对欹器也进行了研究。欹器是利用重心原理发明的。“欹”原为倾斜之意,欹(qi)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欹器有一种奇妙的本领:未装水时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罐身就竖起来一些,而一旦灌满水时,罐子就会一下子倾覆过来,把水倒净,尔后又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

欹器早在周朝时就有了。据说,有一次孔子去周庙参观,见庙中有个欹器。孔子问道:“这是什么器物?”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佑座器。”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垂直正立,是这样的吗?”守庙的人回答说:“是的。”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了试,果然这样,于是长叹一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翻倒的呢?”清朝皇帝让人在紫禁城里摆设欹器,是借欹器“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欹”的特点喻世“满招损,谦受益,戒盈持满”的道理,并以此警戒自己,以利于自己的统治。

达·芬奇式的科学家

燕肃不仅博学多艺而且只知埋头苦干,从不宣扬自己。《海潮论》虽刻在石碑上,却未曾留下名字,是经过别人考证才知道是他的著作,充分表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博大胸怀。

著名科学技术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意大利的达·芬奇几乎是个“完人”。他是画家、寓言家、哲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雕塑家。而比达·芬奇整整早了461年的燕肃,则是画家、诗人、学者、音乐家、科学家、发明家、海洋地理学家、机械工程专家。

达·芬奇试图把一切对科学有益的东西都纳入绘画。燕肃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也侧重于是一位技术家,他甚至在十一世纪上半叶,就对天文、海洋潮汐和工程机械问题进行了精到的研究。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达·芬奇也是个燕肃式的人物。 9yEMQrJyPWYobwy19lqkigLPgG8g7tP2g+TPsgknh+meuu2esnX2JPxotRcMq8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