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草根的崛起2

雄霸关东

解决掉冯德麟以后,奉天成为张作霖经营东北的策源地和大后方。奉天在东三省中地位排在第一,其省会所在地奉天市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张作霖的前几任徐世昌、赵尔巽、张锡銮、段芝贵等来看,一般奉天督军都是兼管奉天、吉林和黑龙江的军务。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张作霖离东北王已经不远了。

张作霖还有两个对手,分别是黑龙江省督军朱庆澜和吉林省督军孟恩远。至于张锡銮、段芝贵和冯德麟,历史已经轻轻地翻过了一页,他们已不再能构成对张作霖的任何威胁了。

朱庆澜和孟恩远两人中,朱庆澜没什么威胁,因为他是个文官,虽然位列黑龙江省督军之位,但文官是没有根基的,只不过是个职务的代名词而已,只要上面一纸公文就可以撤换,所要找的只不过是个撤换的理由。真正让张作霖头痛的是孟恩远,此人手握重兵,在吉林省经营十几年,颇有根基,要对付他相当困难。这里我们先说朱庆澜。

朱庆澜,字子桥,浙江绍兴人,1875年生,与张作霖同岁。1912年,任黑龙江督署参谋长,1914年,袁世凯任命其为黑龙江省巡阅使并升任黑龙江将军(即黑龙江省省长兼督军),这省长兼督军的职位,张作霖要到两年以后才取得。可见朱庆澜比张作霖资格更老,不过资格老是一回事,有没有根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朱庆澜虽贵为督军,其军事实权却掌握在时任黑龙江省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许兰洲手上。许兰洲是河北南宫人,也是个外地人。袁世凯小站练兵时,许因为会武术而成为袁的贴身卫队,很得袁的信任。许因为手握重兵,以为有资本,像张作霖当初一样也觊觎着黑龙江省督军的位置。

苍蝇不盯无缝的蛋,朱庆澜和许兰洲的貌合神离,给了张作霖以绝好的机会。张作霖暗示许兰洲排挤朱庆澜,事成后保举他为黑龙江省督军。许于是制造旗人事端,鼓动旗人到处散发传单,导致警察干涉,这些旗人见有警察介入,非常害怕,就躲到了许兰洲的师部。许于是找到了反对朱庆澜的理由,以出面调解为名,暗中鼓动旗人代表联名电告北京政府,攻击朱庆澜等人。朱和许都是袁世凯信任的人,虽经袁世凯左右调和,但两人僵持的局面始终无法打破,万般无奈下,袁世凯将朱庆澜调走。

许兰洲成功排挤掉了朱庆澜,但是自己也没有捞到好处。为了安抚朱庆澜,同时也是为了处理好对俄关系,袁世凯又派了一位懂俄文的毕桂芳来担任黑龙江省将军兼巡阅使,让许兰洲担任军务帮办兼陆军第一师师长。

这个时候的许兰洲,其地位和处境倒有点像冯德麟,都是帮办,都是师长,也都有野心。冯德麟要对付的是张作霖,许兰洲要对付的是毕桂芳,相比而言,毕桂芳要好对付多了,因为毕无根基,没有自己的部队。事实也确实如此,许兰洲联合黑龙江省第一旅旅长巴英额、骑兵第四旅旅长英顺和第二旅旅长任国栋向毕桂芳施压,毕桂芳被迫宣布下野,将督军、省长等职务移交给许兰洲。应该说,这是许兰洲最接近成功的时候,如果他有张作霖那样的胸襟和策略的话,黑龙江省必然是许兰洲的,那此后也就没有张作霖什么事了,只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联合起来(事实上以吉省督军孟恩远当时的处境,这种联合完全有可能),张作霖想做东北王那基本上没什么可能了。

可惜的是关键时候许兰洲犯了一个小的错误。当时巴英额、英顺支持许兰洲逼迫毕桂芳下野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你许兰洲当督军没错,兄弟们跟着你混好歹也得捞点好处吧?他们当时给出的条件是巴英额升任师长,英顺兼任镇守使。也不知许兰洲哪根筋搭错了,接管督军职务后竟然不愿履行自己当初的承诺,反而任命了任国栋为师长。也许许兰洲太有个性,不喜欢英顺和巴英额这种讲条件的人。但是作为政治家,在自己羽翼未丰之时,必要的妥协和退让无论如何都是应该有的,即使你不喜欢,你也可以先任命着,以后瞅准机会再拿掉就是了,可惜许兰洲不懂这个,不懂这个就犯了大忌了。巴英额和英顺感觉自己被耍了,一怒之下发表通电要“誓师西讨,扫清妖孽”,形成了许兰洲驻兵省城,英顺、巴英额陈兵呼兰和海伦的情况,双方均处于战备状态,一触即发,从而给了外部势力介入调解冲突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被张作霖牢牢抓住了。

从许兰洲简单粗暴的处理英顺、巴英额之事从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时张作霖与冯德麟相争时张作霖的英明之处,冯德麟处处挑衅,而张作霖处处委曲求全,其目的就是稳住冯德麟,避免两虎相争从而给外人以可乘之机。张作霖委曲求全以待时变的策略奏了效,而许兰洲则把大好局面搞砸了。

许兰洲与英顺、巴英额陈兵相向时,北京政府正在闹着张勋复辟的事情,无暇顾及地方。张作霖趁机主动请缨要帮政府排忧解难,他派五十四旅旅长孙烈臣急赴黑龙江了解情况。由于许兰洲与英顺、巴英额双方势均力敌,谁也没有用兵取胜的把握,又担心不服调解张作霖会帮助对方,因此都表示愿意听张作霖的。张作霖也就顺水推舟向北京政府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既不是许兰洲,也不是英顺或者巴英额,而是此前谁也没有想到的鲍贵卿。

鲍贵卿,字霆九,奉天海城人。一看海城两个字就知道是张作霖的铁杆老乡了。1914年许兰洲当师长的时候,鲍贵卿任黑龙省第三混成旅旅长,1915年升任陆军讲武堂堂长,陆军中将。1917年7月,鲍贵卿在张作霖的推荐下出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

这凭空冒出的鲍贵卿除了是张作霖的铁杆老乡外,他还是张作霖的儿女亲家,对张作霖来说,黑龙江省由他把持再合适不过。至于许兰洲,那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虽拥有军事实力,但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着军事实力高出他不知多少倍的张作霖以及反对他的英顺和巴英额,那是一点脾气也没有了。而北京政府,1917年7月份的北京政府是段祺瑞做主,这时已经上位的张作霖在东北举足轻重,且又跟段祺瑞背景相同(背后都是日本人),出于利益共享的关系,对张作霖推荐的新任黑龙省督军人选自是没有异议。况且该人选各方都愿意接受,从而避免了黑龙江省陷入战乱的困境,何乐而不为?

为了保持黑龙江省的稳定,张作霖借段祺瑞之手,将许兰洲的第一师调到奉天省,放在了自己的眼皮底下,从此许兰洲不作他想,安安心心地归在了张作霖的手下,成为奉军中的一支精锐。就这样,张作霖不仅顺利地拿下了黑龙江省,还收获了一支原本有可能成为对手的劲旅,这没本钱的买卖做得实在划算。

收服黑龙江省后,下一个要对付的就是吉林了,吉林是最难对付的。前文已经说过,时任吉林省督军为孟恩远,孟恩远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即已投入其麾下。1907年就开始在吉林任记名提督。1912年,袁世凯任命其为吉林省陆军第二十三师师长。1914年,升任镇安左将军督理吉林军务。1916年改任吉林督军。孟恩远在吉林经营多年,已将吉林省打造成了自己的自留地,其外甥高士傧是吉林督署的参谋长,又兼师长。女婿陆承武的父亲是直系里面很有影响的陆建章,也就是说朝中有人。

但是此时的吉林省形势非常不妙。当年许兰洲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他本人阴沟里翻船,把到手的黑龙江省督军硬生生地送给了张作霖的亲家鲍贵卿。许兰洲这一送不打紧,东北的整个形势顿时逆转,原本有望形成黑吉两省联合对抗奉天的局面,如今成了黑龙江与奉天夹击吉林省的状态。诸君知道,从地理位置上看,吉林省处在黑龙江省与辽宁省(即那时的奉天)之间,从战略态势上看是腹背受敌。不仅仅如此,从中央层面来看,此时直皖之战还没有发生,掌实权的还是皖系的段祺瑞,皖系的势力正如日中天。孟恩远虽然与直系有关系,但是不仅得不到多少帮助,反而要受到中央层面皖系的打压。

屋漏偏逢连夜雨,让孟恩远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1918年9月4日,徐世昌当上了总统。前文说过,徐世昌当年是东三省总督,一手把张作霖扶上旧军五路巡防营统领之一,并将其部队扩编至3500人,成为旧军中实力最强的部队,从而为张作霖迅速崛起创造了条件。这位徐世昌总统一上任,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可见对张作霖的信任和器重。

东三省巡阅使是个什么职位,东三省巡阅使实际上就是清廷时期的东三省总督,位置在各督军之上,也就是说张作霖已经变成了孟恩远的上级,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孟恩远发号施令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张作霖没有像以前对待冯德麟那样采取怀柔政策,相反,他采取的是兵临城下的威逼。1919年6月,张作霖以东三省巡阅使身份,电请徐世昌将孟恩远他调,而以黑龙江省督军鲍贵卿继任,黑龙江省督军则由孙烈臣担任。

1919年7月6日,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孟恩远吉林督军职务,调孟恩远为惠威将军,这是个有名无权的虚职。面对张作霖的咄咄逼人,孟恩远的可选项已经不多。道理上,张作霖是自己的上级,还有北京政府的命令,自己不走那就是抗命,予人以口实;形势上,黑龙江与奉天对其夹击之势已成;军事上,自己的军力本就敌不过奉天,再加一个黑龙江,那是必败之局。但他在部下的支持下还是兵行险招,拒不卸任,以此看看接下来张作霖如何打算。张作霖并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他立即向北京政府请求了讨伐令,组成了吉林讨伐军,调兵向吉林进发。大兵压境之下,陷入绝境的孟恩远终于选择了妥协,在得到张作霖保全其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后,交出了吉林省督军大权。其部下反抗最强烈的高士傧师长和高夙城旅长,见事已至此,只好放弃了抵抗,身着便装逃往他方。障碍扫除了。张作霖下令:将鲍贵卿调到吉林,任吉林督军;将孙烈臣调到黑龙江,任黑龙江督军。

至此,张作霖完完全全地掌握了东三省的领导权,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西南王与东北王

张作霖成了东北王,与此同时,南方的广西、广东也产生了一位颇有实力的地方军阀,因其位置是南边偏西,这里姑且称之为西南王,与历史书上传统的西南王意义不同,历史书上的西南王一般指的是云南和贵州一带称雄的唐继尧,本书中的这位人物与唐继尧齐名,他的名字叫陆荣廷。诸君都知道,陆荣廷是旧桂系的首脑。为与东北王形成对应,本书仅从地理位置上加以界定,称之为西南王。之所以本书要重点提一下陆荣廷,是因为这个人跟张作霖非常相似,都是出身草根,都当过土匪,也都剿过匪,都与外国人打过交道,也都先后漂白,被朝廷招安继而委以重任,最终都成为了雄霸一方的诸侯。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成长过程也如此相似,所以把他们对照着读一读,对于我们理解为何张作霖这样一个草根能够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很有裨益。

陆荣廷,字干卿,原名陆亚宋,又名陆阿宋,广西武鸣人,1859年生。也就是说当张作霖刚刚出生的时候,陆荣廷就已经16岁了。在张作霖面前,陆荣廷应该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前辈。

相比张作霖而言,陆荣廷的童年生活更加悲惨,张作霖14岁丧父,虽还未成年,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作霖那时已经能够到社会上独立生活了。陆荣廷不一样,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村民诬为太平军而活活打死(张的父亲也是被乱棍打死的),10岁时母亲又病死。也就是说陆荣廷无法自食其力的时候就已经成了孤儿。没人管他的温饱和死活,他只好四处乞讨,晚上到观音庙里安身,将一口空棺材翻过来睡觉。从10岁到17岁,陆荣廷就像外面没人问的野猫野狗一样胡乱地生长,尝尽了人间艰苦,期间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但老天还是很神奇地让他活了下来,并成就了他后来那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1875年,张作霖才刚刚出生,16岁的陆荣廷就因为生活无着而当了土匪,与20多个人一起通过袭击、劫掠法国人获得枪支和财物来养活自己,因其不怕死、作战勇敢又技艺超群,渐渐成为这支队伍的首领。1885年,法军进犯广西,陆荣廷率众投奔唐景崧的景字军,与法军作战,屡破强敌。中法停战后,陆荣廷又走向了低谷,所部被清军裁撤。陆荣廷只好重操旧业,率绿林武装继续与法国人为难。陆荣廷讲义气,守信用,对贫苦农民和小生意人不加骚扰抢劫,所以很得民心,队伍不断壮大,发展到500多人。

法国人实在受不了陆荣廷的搔扰,强令清廷查禁陆荣廷。清廷也缺少有效手段来对付这股来无影去无踪的土匪,广西提督苏元春和边防军统领马盛治认为难以征剿,不如改为招安,于是派人前往说服。陆荣廷因为一向不曾与清军交战,而招安则可以获得功名利禄,总比再过绿林生涯好,于是,便与其结拜兄弟桂平人莫荣新、龙州人韦荣昌等率众接受招安,所部编为一营,陆荣廷任管带。此时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夜,这一年是陆荣廷人生转折的重要一年,从此他的身份由黑转白。而这一年对张作霖来说也非常有意义,因为他终于离开了高坎镇,结束了在高坎镇胡混的日子。一年以后他组建赵家庙民团,迈入了土匪大门,他的身份由黑漂白则是8年以后的事了。

陆荣廷被招安后,认识了在龙州苏元春提督衙门当差的柳州人陈炳焜,很快,两人结拜为兄弟,成了莫逆之交,陈炳焜、莫荣新、韦荣昌加上妻弟谭浩明以及后来招抚的林俊廷等人,成为陆荣廷日后大展鸿图的得力干将。这一点也与张作霖很相像,一个成功的枭雄背后总是站着若干结拜兄弟。陈炳焜和莫荣新后来都担任过广东督军,谭浩明担任过广西督军,韦荣昌担任过龙州镇守使,林俊廷则与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关系密切,担任过广西省长。这些当初跟着陆荣廷的兄弟后来都成为声名显赫的一方诸侯。

1907年,陆荣廷因招抚了广西云南境内多股土匪并率兵镇压了孙中山、黄兴领导的镇南关起义,因功而升任为右江镇总兵兼广西边防督办。1911年6月,在辛亥革命爆发前,陆荣廷即已升任广西提督,拥兵数十营,成为广西最大的实力派。而张作霖要到五年后,即1916年才升任奉天督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当时陆荣廷作为清廷要员坐镇南宁。他并没有死忠清廷,而是在辨明形势后表态赞成共和。革命党人推举沈秉堃为都督,推举他和王芝祥为副都督,他也屈身接受,从而躲过了一轮革命势力的冲击。沈秉堃和王芝祥率队北伐援鄂后,他又继任都督。就这样,广西的革命果实又落入了陆荣廷之手,辛亥革命后各省大洗牌,单纯由旧官僚重新掌权的省份只有少数几个,广西就是其中之一,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陆荣廷能当西南王并不是偶然的,他与张作霖一样,都有着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必要时的隐忍能力。

袁世凯上台后,陆荣廷仍然保住都督的位置。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相继响应讨袁,孙中山派潘乃德动员陆荣廷,陆荣廷静观形势后予以拒绝,后来还镇压了柳州刘古香的讨袁行动,再次精准把握了时局,确保了他的地位。1915年年底,袁世凯酝酿称帝,陆荣廷及时表态反对。1916年3月15日,陆荣廷在柳州发布护国讨袁通电,宣布广西独立。陆荣廷宣布反袁,给袁世凯重大打击,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但仍当大总统。陆荣廷亲率部队一万人,配合云南护国军向北洋军进攻。5月中旬,陆荣廷部进入湖南,下旬到达衡阳。袁世凯的亲信、湖南都督汤芗铭为大势所迫,不得不宣布湖南独立,接着乘船北逃。湖南独立,使重病的袁世凯怨愤交加,于6月6日死去。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陆荣廷向北京政府推荐谭延恺为湖南督军,而自己则于1916年7月6日被任命为广东督军。可以说,凭着对时局的精准把握,陆荣廷有效地借助了护国战争,从而控制了两广地盘,成为西南地区炙手可热的一方军阀,即本书所说的“西南王”。而本书主人公张作霖1916年的时侯才被任命为奉天督军,他要到3年以后即1919年才成为东北王。

综观陆荣廷之与张作霖由草根而成为一代枭雄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如下特点:

一是出身孤苦,受尽磨难。清末那个年代,活着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都过早死去,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磨难。反过来,这种磨难又能砥砺他们的个性,养成了面临绝境而能够隐忍、适应并成功生存下去的本领,张作霖有这样的本领,陆荣廷也有。比如陆荣廷在广西革命时能以提督身份接受副都督的安排,张作霖在面对冯德麟时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隐忍退让,都是这个道理。

二是投身为匪,讲究仁义。在生活无助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去做土匪,借以安身立命。但他们的土匪当得非常仁义,不但不扰民,反而保境安民,深得百姓爱戴,这也是他们后来取得机遇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张作霖,就因为在赵家庙积累下的好名声,才能够在落难后经过八角台时受到重视,成为八角台民团首领,为今后晋身准备了条件。而陆荣廷在落山为匪后,一直都在保境安民,大多数情况下都只劫掠法国入侵者财物,成为朝廷能够招安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成功转型,由黑漂白。在投身为匪后,他们并没有把土匪作为终身职业,而是为将来早作打算。在这方面,张作霖比陆荣廷还要稍胜一筹。陆荣廷的漂白多多少少还带有点机遇因素(朝廷因觉得难以剿灭索性主动招安),而张作霖则是自己主动争取的,甚至为了招安还预先埋下了护驾增祺夫人这一伏笔。当时的东北招安要比西南严厉多了,东北主要以剿为主,除非与政府有点关系且名声又不太坏的才有可能,张作霖和冯德麟都是有人推荐才顺利招安的。招安后,他们迅速转型,参加剿匪并立下赫赫战功,由此得到朝廷信任并不断加官进爵,完成了由黑漂白的过程。

四是不言放弃,因祸得福。两人在童年和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遇到过生活无着、衣食堪忧的困境,但是他们都没有气馁,而是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生存了下来,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说了。重点说一下当土匪后。陆荣廷在招安前其实也有过一次招安的,当时是投在唐景崧的景字军里与法军作战,只不过中法战争结束后被解散了。陆荣廷没有气馁,而是重新集结队伍,最后发展到500多人,逼使清廷不得不主动招安,为自己赢得了机遇。而张作霖在赵家庙失败后也是这样,面对困境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出路,最终落脚八角台而觅得了安身立命、徐图发展的地方。

五是审时度势,善抓机遇。这方面两人都表现出了超强能力,这种能力几乎贯穿于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每个过程中。比如张作霖星夜疾驰赶往奉天救驾,从而在竞争对手中把吴俊升甩了下来;再比如他不参加与他关系很好的张勋的复辟活动,甚至后期还宣布讨伐张勋,而他的竞争对手冯德麟却误判形势,从而在奉天军事势力中彻底出局等等,这每一次决策都显示了其高超的远见。相比而言,陆荣廷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他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形势比北方更复杂,当时南方是全国革命的中心。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与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政府反复斗法,中心舞台就在南方尤其是在广东,这个斗争的过程一波三折。南方的各路军阀,决策时只要有一次失误就可能满盘皆输,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当时的广东都督龙济光、湖南都督汤芗铭,以及后来的江西督军李烈钧、淞沪督军陈其美等等,都在历次斗法中相继倒台。而陆荣廷一次又一次精准地把握了时局,先是主动参加辛亥革命保住了自己广西都督的地位,后来不参加以倒袁为目标的二次革命,又一次成功保住了广西督军的地位,再后来又主动参加以倒袁为目标的护国运动,不但成功保住了广西,而且创造机遇进军广东,控制了两广,成为本书所说的西南王,创造了历史上所说的旧桂系的辉煌。这中间每一次的参加或者不参加都必须做出正确决策,只要有一次决策失误,他不但成不了西南王,广西督军的地位也早就给别人抢走了。所以,能够审时度势并善抓机遇,这是陆荣廷和张作霖这两大枭雄最大的特色。反观在斗争中败下去的比如许兰洲、冯德麟、龙济光、汤芗铭等人,都存在着误判形势从而满盘皆输的情况。

六是侠肝义胆,兄弟相帮。民国时期,即便是蒋介石这样的人物也都习惯于用刘关张兄弟结义的方法来笼络手下,稳定队伍。这种带有封建帮会性质的方法,在党派政治还没有兴起的时代,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无论是陆荣廷,还是张作霖,都有一帮铁杆的结拜兄弟在背后帮衬着他们。如果没有这些铁杆兄弟,他们就无法把部队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成为自己打拼江山的政治资本。前文已经说过,陆荣廷患难之中的结拜兄弟有陈炳焜、莫荣新、韦荣昌、谭浩明等人,而张作霖的有汤玉麟、张作相、张景惠、孙烈臣等人。他们兄弟相帮,终于成就大事,反过来兄弟们也都跟着沾光,一个个都成为手握重兵的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以下我们会单开一节讲讲张作霖的结拜兄弟的故事,在讲结拜兄弟之前,我们还得看看张作霖的患难之妻。

患难之妻

张作霖的患难之妻有两位,一位是他的原配赵春桂,1895年他还是乡村兽医的时候就嫁给他了;另一位叫卢寿萱,是1900年他败逃赵家庙之前嫁给他的。这两位都是在他没有发迹之前,跟着他吃过苦头共过患难的。

先讲一讲张作霖的原配夫人赵春桂。这位夫人是兄弟们口里的好嫂子。她在早期患难与共的兄弟们当中起到了很好的调节、平衡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遗憾的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英雄还是枭雄,也不管当初是如何的恩爱有加,原配夫人都是用来共患难的。一旦有了资本,男人们多半就有了新欢,而且是一个接一个。这方面的例子,蒋介石可以算一个,蒋介石的原配毛福梅,是父母之命结婚的,蒋介石不喜欢她情有可原,因为从来没有动过真爱;第二个是姚冶诚,系蒋介石从青楼里赎出来的,那时正是蒋介石苦闷之时,肉欲的成份可能更多些,蒋介石后来抛弃她也还可以理解;但是第三个陈洁如就不一样了,陈洁如是个大家闺秀,嫁给蒋的时候才16岁,是在蒋的死缠烂打并发誓永不负心之下才同意嫁给他的。陈洁如嫁蒋时,蒋还没有发迹,还只是一个跟着孙中山的小混混,直到2年以后蒋介石才当上黄埔军校校长,人生才有了起色,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患难夫妻。陈是看着蒋由小混混而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直到1926年的北伐军总司令,陈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陪着蒋一路成长,但最后共富贵的却不是她而是宋美龄。1927年12月1日,蒋与宋美龄完婚,不知道完婚的时候他是否还记得当初对16岁少女陈洁如的承诺?

罗罗嗦嗦地讲了这么多与主题无关的话,并不是想说蒋介石如何的负心薄幸,而是说明一个女人嫁给一个日后成功的男人未必是好事,往往是患难有之,富贵无之,人生真的很无奈。

张作霖的这位原配夫人跟陈洁如一样,那也是患难有之而富贵无之的。前文已经说过,张作霖离开高坎镇后当了一阵子的骑兵,官至哨长(排长)后又离开部队,回老家开了一家兽医店,被赵家庙的地主赵占元看中,将二女儿赵春桂许配给了他。在当时,以赵家和张家的悬殊身份来看,赵春桂嫁给他那是下嫁,遭到了包括赵春桂的妈妈和舅舅的强烈反对,但是赵春桂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张作霖。

张作霖的第一支武装靠的就是赵春桂的父亲赵占元的帮忙,那时赵家庙有一支20多人的民团,经赵占元推荐,张作霖当上了民团头目,在其势力不断扩大的时候遭到了土匪金寿山的偷袭,损失惨重。张作霖只好携带妻女率众突围,逃到了八角台。在逃往八角台的途中,身怀六甲的赵春桂在马车上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张学良。就这样,赵春桂跟随张作霖颠沛流离,一路辗转,什么样的苦都吃过。

由于张作霖脾气暴躁,经常因种种琐事与结拜兄弟发生争执。每当遇到此时,性情温和的赵春桂总是为大家排忧解难。赵春桂的宽厚善良,赢得了张作霖结拜兄弟的信任。久而久之,赵春桂在一众结拜兄弟中口碑极佳,众兄弟都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善解人意的老嫂子。当年结拜兄弟张景惠就常说:“大帅能成就大业,多亏我那老嫂子!”张作霖的老班底汤玉麟也称赞道:“老嫂子真是贤惠,雨亭(张作霖的字)多少大事都亏了她呀!”对此,张作霖当年也心服口服:“如果没有她(赵春桂),这些年我不知道要得罪多少兄弟。今后你们有什么事,可以找你们信得过的大嫂。只要她答应下来的事儿,我没有不同意的。”张作霖当年对赵春桂那也是发自内心的好,这也确实不假,就像当年蒋介石对待陈洁如一样。可惜花无百日红,随着张作霖地位的升迁,其与赵春桂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弟兄们可以随着张作霖的升迁而不断升迁,而赵春桂则随着张作霖的升迁越来越沦为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共同语言越来越少。最主要的是,张作霖喜好女色。1900年秋天,张作霖迎娶进了第二位夫人——卢寿萱。

1900年的时候,张作霖还在赵家庙,还处在老岳父的眼皮子底下,事业人生也没有任何起色。这个时候的张作霖怎么有胆娶第二位夫人?应该说,这又跟赵春桂的贤惠有关系了。那时男人三妻四妾的很多,赵春桂深知以张作霖的个性,绝不可能一辈子守着她一人。她知道张作霖很喜欢卢寿萱,也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低,为了拢住张作霖的心,同时也免得兄弟们说自己小家子气,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安排。所以张作霖与卢寿萱的婚礼,倒是赵春桂一手安排的。应该说,卢寿萱这个人赵春桂是接受的。而且卢寿萱端庄美丽、温文尔雅、知书识礼,对赵春桂也非常尊重。有时张作霖陪卢寿萱多了,卢寿萱就会把张作霖推出去,让他去“陪陪大姐”,说这样不好,让她难做人。卢寿萱的尊重、谨慎、真诚的态度,让赵春桂很喜欢,两人情同姐妹。赵春桂的几个孩子都喊卢寿萱妈妈,但是对张作霖后来的几位夫人则没有这样叫过。

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一步那就堪称完美了。两人与张作霖都是患难夫妻,一文一武,互相尊重,相得益彰。可惜的是,如前所述,张作霖后来的官越当越大,老婆也就越娶越多。而且为了娶后面更有身份的女人,为了公平起见,干脆宣布老婆不分入门的先后,都是一般的大小。到后来,年岁渐长的卢寿萱也受到冷遇,更别说差距越来越大的赵春桂了。

张作霖接二连三地娶老婆,而且再不像从前患难之交时对赵春桂和卢寿萱那样有情有义了。他整个人都变了,变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外表温和,内心刚烈的赵春桂黯然神伤,终于携带子女回到了新民府的老宅子,回到了当初他们的出发点,这里是当年张作霖一穷二白的地方,也是当年乡村穷兽医娶她这位富家二小姐的地方。她在这里安居下来,再也没有了其他想法。对她来说,你张作霖做再大的官也跟她没有关系,她只想安安静静的把张学良、张首芳和张学铭三位小孩抚养成人。

1911年冬,赵春桂携幼子张学铭到奉天探望张作霖。多年不见,本来是应该相见甚欢的,但是晚上张学铭大声啼哭,把张作霖给吵醒了。张作霖因白天政务缠身,情绪不佳,就起身把哭闹的张学铭痛打了一顿。赵春桂由此彻底失望,第二天就回到了新民府家中。在郁郁寡欢、愁肠百结和睹物思人中,赵春桂于1912年8月4日去世,死时年仅38岁。

在赵春桂去世之前,她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张学良才11岁。没有了母亲护着,他们今后该怎么办?她想到了当年一起共过患难的卢寿萱。卢寿萱没有辜负赵春桂,她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承诺,将三个孩子视若己出,倍加爱护,使孩子们在丧母之痛中却仍然感受着母爱的温暖,以至于正处于叛逆年龄的张学良,只对这位养母言听计从。在几个孩子的教育上,卢寿萱深明大义。先是主动要求张作霖安排张学良学习英语,随着国家局势的变化又说服张学良子承父业,打消了学医的想法,毅然投身行伍,并在东三省讲武堂结识了进步军人郭松龄,为日后确定正确的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

卢寿萱自己的两个女儿则很不幸。张作霖出于政治婚姻考虑,将其大女儿张怀英嫁给了一个傻子,二女儿张怀卿嫁给了一个疯子。傻子是蒙古王爷达尔罕的傻儿子,疯子是后来参加复辟的“辫帅”张勋的精神病儿子。两个爱女先后跳进火坑让她无比痛苦却又无法改命运的安排,直到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才着手解除了张怀英与张怀卿的不幸婚姻。新中国成立后,卢寿萱一直与女儿张怀卿居住天津,过着清贫恬淡的生活,五十年代初,长女怀英也由上海移居天津,母女三人相依为命,与世无争,祥和安乐。1974年5月,这位历尽人间沧桑的老人安然辞世,享年94岁。

作为患难之妻,赵春桂和卢寿萱的故事十分凄婉,令人叹惜不已,大约这是几乎每一位枭雄背后难以言说的故事吧。历史总要让一些女人为枭雄的成功默默无闻地做出奉献,也总是十分绝情地把她们湮没进岁月的长河中。人们知道的,永远是宋美龄或者张作霖的五夫人寿懿这样的后来居上者,她们无比风光地走上前台的时候,前者却默默无闻地退往幕后。

流水落花春去也,一代新人换旧颜。时耶?命耶?化为蝴蝶。

五虎上将

中国古代出了个刘关张结义共同打江山的故事,后来历代土匪或者军事小团体,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只要有点野心,都会很自然地跟着学习一下。这也难怪,在政党政治还没有兴起之前,人们确实很难找到比结拜更能体现利益一体化的方式。

当然,兄弟结拜光有利益一体化那还是不够的,也还得要有一点感情基础才行,否则今天结拜,明天翻脸。

在这方面蒋介石是典范,他先后跟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甚至与跟比他小那么多的张学良都结拜了,利益确实是够大的,每一个人都是响当当的跺一跺脚民国史都要抖上几抖的人物。可惜这些义兄义弟无一不是算计他的,大多数还跟他打得昏天黑地,瞅着机会背后还给他捅上一刀子。这种结拜实在太没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这个结拜只有利益没有感情。而有些结拜就不一样了,有些结拜是感情和利益的结合体,甚至在早期阶段就只讲感情不讲利益。比如最初跟张作霖共患难的那帮难兄难弟,他们的结拜就属于只讲感情不讲利益的,因为那时实在没啥利益可讲,他们构成了张作霖起家的老班底,主要是汤玉麟、张作相和张景惠三人。到了1910年,张作霖任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的时候,张作霖又搞了一次八人结拜。那时他的事业刚刚处在起步阶段,急需兄弟互相帮衬,因此这次结拜是既有感情也讲利益的,信任程度没有患难兄弟那么强,他们是老大马龙谭、字溪腾,1861年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右路统领。老二吴俊升,字兴权,1863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后路统领。老三冯德麟,字阁臣,1866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左路统领。老四汤玉麟,字阁忱,1871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前路马二营帮带。老五张景惠,字叙五,1871年出生,当时职务是奉天巡防前路马三营管带。老六孙烈臣,字赞尧,1872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前路马四营管带。老七张作霖,字雨亭,1875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老八,张作相,字辅忱,1881年出生,当时的职务是奉天巡防前路马一营管带。

张作霖入主北京后,为稳定局势,团结内部,于1927年6月14日又搞了一次大结拜,参加人员共十二人,除第一次结拜中的吴俊升等五人外,又增加了七人,其中官职最小的是军长。从中可以看出,这次结拜带有很大的利益共同体的色彩,是典型的以利聚合的,利在人在,利亡则人消,并不是那么牢靠。这次结拜仍按年龄大小顺序:老大吴俊升,时任黑龙江省督军,第6方面军军团长。老二汤玉麟,时任热河都统,第12军军长,第6方面军副军团长。老三张景惠,北京政府国务院陆军部总长。老四张作霖,时任安国军总司令。老五高维岳,察哈尔都统,第9军军长,第5方面军副军团长。老六张作相,吉林省督军,第5方面军军团长。老七潘复,时任北京政府国务院财政部总长,拟任国务院总理。老八张宗昌,山东省督军,第2方面军军团长兼海军司令。老九孙传芳,浙江督军,第1方面军军团长。老十杨宇霆,安国军总司令部总参议,东三省兵工厂督办。老十一韩麟春,第4方面军军团长。老十二褚玉璞,第7方面军军团长。

从上面可以看出,原来结拜的8人中,有3人没有参加这次结拜,分别是马龙谭、冯德麟和孙烈臣。他们三人去哪儿了?首先说一下马龙谭。马龙谭这人不讨喜,对清朝又比较忠诚,有点儿类似于清朝的遗老遗少那种,1920年年初即被张作霖派去做奉天省洮昌道的道尹,因此虽然是第一次8人结拜中的老大,但到第二次官职太小,起不了啥作用,所以第二次就轮不上他了;冯德麟这人前文已经讲过,由于支持张勋复辟导致阴沟里翻船,已于1926年8月死在三陵守护大臣任上;至于孙烈臣,倒是实实在在的张作霖的爱将,可惜已于1924年病死于吉林省督军任上,如果还活着,铁定有资格参加这次结拜。

由于上述原因,两次结拜重合的兄弟共有五人,分别是张作霖、吴俊升、张景惠、汤玉麟和张作相。张作霖自己不算的话,再把已经去世的孙烈臣补进来,那么这就构成了张作霖的五虎上将班底,这五虎上将也是奉系军阀的老班底,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即粗野吴俊升、圆滑张景惠、勇猛汤玉麟、稳健张作相和智勇孙烈臣。我们按照张作霖与他们结识的先后顺序加以介绍。

第一,勇猛汤玉麟。

汤玉麟是张作霖认识的第一个老兄弟,也是张作霖的救命恩人,忠实于他也反对过他。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性格的话,那就是一个“猛”字。任何一个团体,这种打起仗来不要命的猛将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创业阶段。当然,张作霖死后,汤玉麟的这个猛字就不够格了,变得很惜命,比如日本人打进热河他还带头逃跑,大约他的猛只是为了张作霖一个人罢。

汤玉麟绰号汤二虎,辽宁义县人,比张作霖大四岁,因此张作霖喊他二哥。他出身贫寒,没读过什么书,自幼靠打工为生,养得一身蛮力气。后来落草为寇,成为锦西红罗山的山大王,由于他好勇斗狠,力量过人,在土匪火拼中玩起命来不要命,很快在绿林中崛起。1894年甲午战争后,一些溃散的清军携带武器加入了他的队伍,使其成为辽河流域的一个大杆子(结伙抢劫的土匪)。日俄战争之际,辽西一片混乱,为了自卫,汤玉麟成立了保险队,他的保险队天不怕地不怕,比他规模大得多的土匪如果招惹了他照样被他咬一口,因此一般人也不愿意去沾惹他。

土匪不敢惹汤玉麟,却老是惹那时实力不咋样的张作霖。汤玉麟奋不顾身地救过张作霖两次:第一次是在赵家庙的时候。土匪金寿山偷袭,汤玉麟当时正好和张作霖在一起,他把张作霖年幼的女儿张首芳背在背上,带着张作霖突出重围,冲出来时只剩下八个人了;另一次是1902年年初,金寿山再次纠集匪徒袭击了驻扎在八角台的张作霖,危难之际,汤玉麟出兵相助,再次救了张作霖。从此以后,汤玉麟与张作霖合兵一处,紧跟着张作霖不离不弃了。

张作霖取得奉天省军政大权后,提拔亲信汤玉麟为第二十七师五十三旅旅长兼省城密探队司令,率部驻扎省城。此时汤玉麟与张作霖产生了很大裂痕,原因是张作霖开始启用新人。在张作霖看来,一帮老兄弟只能帮他打江山,要治理江山那还得靠读过书的有识之士。为此,他重用王永江,任命王永江为奉天省会警察厅长,改革警务,整顿秩序,以安民心。王永江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还仿效日本的警察制度,在省城各地设立了派出所。但在省城滋事的往往是官兵,这些官兵有不少都是汤玉麟的嫡系部队。他们自恃劳苦功高,根本不把小小的警察和派出所放在眼里。于是,他们设赌开局,抢劫财物,打砸商店,欺压良民,无恶不作。王永江严格依法办事,处罚或拘禁了不少汤玉麟的人,还下令查封了汤玉麟及其军队开设的赌场,触怒了汤玉麟。

汤玉麟希望张作霖撤掉王永江,但张作霖不肯。矛盾积累越来越深,事情也就越闹越大。以前有老嫂子的时候,汤玉麟与张作霖也有过争议,但是老嫂子赵春桂能够做通双方工作。现在老嫂子已死去多年了,况且汤玉麟认为老嫂子的死与张作霖也有关系,很为她抱不平,埋怨张作霖发达后冷落了原配夫人和兄弟们。

1917年春节期间,汤玉麟等诸将宴请省内长官,故意不请王永江。张作霖见王永江没到,大为不满,质问为什么没请王永江?说我张作霖看上的人,你们总是反对。我这次用定这个姓王的啦,谁反对谁就辞职。汤玉麟不信邪,说辞职就辞职。双方发生口角,不欢而散。

应该说,看在老兄弟的面子上,张作霖对汤玉麟那是能容忍尽量容忍了。此时的张作霖位高权重,一般人谁敢当面和他吵架?也只有汤二虎了。可惜的是汤二虎不知进退,又去纠集了一些人,拟好呈文去见张作霖,要求罢免王永江,否则全部辞职。性格倔强的张作霖岂是别人能威胁得了的?他看都没看就将呈文撕了个粉碎,并破口大骂汤玉麟。汤玉麟和他对骂起来。回到旅部后,他又扬言要武力拘捕王永江。此时正是冯德麟与张作霖较量的紧要关口,一心想取张作霖而代之的冯德麟公开声明支持汤玉麟。这下子触犯了张作霖的底线了,对张作霖来说,兄弟吵吵架骂骂娘都可以容忍,但是与外人勾结性质就不一样了。用不了三五下,张作霖就分化瓦解了汤玉麟的部队。汤玉麟只好离开奉天回到新民,如同老嫂子一样,回到了当初他们的起点。

与对待结发之妻赵春桂的态度不一样,张作霖对汤玉麟实在称得上是仁至义尽。中国的古书总是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看来是有道理的。毕竟妻子没了可以再娶,而兄弟没了就很难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了。冷静下来的张作霖也有些后悔,他向汤玉麟修书一封,言辞恳切,读来很让人感动。信中说道:“人生最宝贵者,莫过于生命。昔当患难之时,誓同生死,偶以言语之差,视同陌路。我兄向重义气,今乃不念前情,不思旧雨,决心离去,此弟深为不解,亦最为痛心者。”

然而汤玉麟还是不肯回去,宁愿上山做大王。此后又投到张勋手下做了一个营务长的小官。张勋复辟失败,汤玉麟跟着成了被通缉的要犯,好不容易从北京逃出,回到义县老家,已是穷途末路,一蹶不振。关键时候还是张作霖帮了他一把。张作霖不计前嫌,亲笔给汤玉麟写了一封信,让其回来继续效力。汤玉麟立即赶赴奉天,老哥俩见面抱头痛哭。经此一事,汤玉麟明白了世上还是张作霖对他好,离开了张他啥都不是,因此对张更忠心了。此后汤先后出任第十一混成旅旅长、第十一师师长、第十二军军长,直至最后晋升为热河省都统。

第二,稳健张作相。

张作霖的第二个结拜兄弟就是张作相。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最大特点那就是“稳”,虽然在八人结拜中他的年龄排在最后,但他却是八人中最稳的,老成持重,谋定而后动,因此最让张作霖放心。张作霖后期的军政大事,在孙烈臣死后基本上都委托于他,成为须臾不可缺少的得力干将。

张作相,字辅忱,辽宁省锦州人,1881年(光绪七年)生,比张作霖小6岁,是八人结拜中的老小。此人于1901年率20余人到新民府八角台投奔张作霖,与张作霖的人马合在一起,拉起了一支拥有200多人的保险队。张作相和张作霖并非一家,更不是亲兄弟,只是名字偶然巧合,这让张作霖很高兴,于是结拜为兄弟。1902年清廷收编,张作霖被任为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1912年9月张作霖部改编为奉天陆军二十七师,张作相任该师炮兵团长。1917年代任奉天陆军第二十七师步兵第五十四旅旅长,后代理奉天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1919年年初,升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兼卫队旅旅长、奉天警备总司令,仍代理奉天陆军二十七师师长。同年秋,实任二十七师师长,晋升陆军中将。1922年春,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张作相兼任镇威军东路第一梯队司令,进驻永清。奉军战败,退驻榆关,北洋军阀政府趁机对张作霖撤职查办。张作霖心情沮丧,怀有下野之念,急召张作相密商后策。张作相劝张作霖不要下野,并集合各军,在榆关背城一战,使奉军转危为安。1925年,张作相代任吉林军务督办兼吉林省长,晋升陆军上将。同年冬,郭松龄倒戈反奉,兵败被擒时,张作霖拟将跟随郭松龄倒戈的将领一律处死,参与决议的奉军将领大多赞成,只有张作相一人力排众议,分析时局,晓以利害,提出建议,最后张作霖听取了他的意见,避免了奉军内部的大残杀。1926年张作霖下令东三省种植鸦片,以筹军饷。张作相以种植鸦片流毒太深,向张作霖陈明利害另筹饷源,才使鸦片种植没有在东北大规模铺展开来。

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在时局混乱、人心不稳、日本人又窥伺在旁的情况下,张作相力排众议,坚持让张学良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自己甘居副职辅佐,从而安定了局势,顺利完成了张作霖的权力交接。

可以说,张作相作为张作霖的结拜兄弟,是最忠心耿耿又没有私心的一位,在一众结拜兄弟当中,他起初并不引人注意,但在张作霖的后期,他的影响却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张作霖和吴俊升被炸身亡后,如果没有张作相这位老臣在关键时候力撑危局,东北可能早就乱成一团从而给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机,东北也许早就落入日本人之手了,所以张作相可以说是功在千秋。

张作相之所以能在张作霖后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缘于张作霖后期时局动荡。张作霖前后两次入关到最后都是铩羽而归,及至被炸身亡,每次都关系着东北的生死存亡,因此以“稳”字为特征的张作相此时最能发挥他的作用,体现出其安定人心稳定局面的高超能力。这与汤玉麟的猛恰恰形成对比。汤之猛用于创业则可,用于守成则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作霖前期颇多倚重汤玉麟,而后期则相应减少了许多,这才引起了汤的不满。根本原因,其实都是性格所致。

第三,圆滑张景惠。

张作霖的第三个结拜兄弟是张景惠。张景惠,字叙五,辽宁台安人,是张作霖落难经过八角台时认识的。前文已经讲过,张景惠当时任八角台大团负责人,地位尚在张作霖之上,张作霖到来后他甘愿让位给他而自己身居副职。终其一生,这大约是他最主要的闪光点,也因此而受到了张作霖的信任,跟着张作霖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张景惠这人笔者不太喜欢,原因是他应了一个字,那就是“滑”。滑其实就是一种小聪明,往好的方面说是善观风向,趋利避害,往坏的方面说那就是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了。这种小聪明与后面我们还要说的孙烈臣的智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就是小聪明看到的是眼前而不是长远,出发点更多的是个人利益而不是团体利益。他与汤二虎的猛也不同,汤二虎的猛是没有心机的,而他偏偏非常有心机,而且是躲在暗处的心机,所以非常危险,也只有张作霖这样的枭雄才能驾驭得住。

先简单介绍一下张景惠的经历。1903年7月张作霖所部接受清廷招安后,张作霖为管带(相当于营长),张景惠为帮办。1912年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团长,1917年升任二十七师第五十三旅旅长。1918年2月劫直系军火后增编7个旅,被任命为暂编奉军第一师师长,同年升为奉军副总司令,作为奉军代表常驻北京。1920年任察哈尔都统兼陆军十六师师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任奉军西路总司令,失利后寓居北京,后任全国国道局督办。1925年冬复归张作霖,为奉天督军署参议,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先后任陆军总长、实业总长。1928年6月,随张作霖返奉,在皇姑屯事件中身受重伤。东北易帜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返回满洲,任伪满洲国军政部总长、伪满洲国参议府议长、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大臣等职。

从以上经历中可以看出,张景惠是结拜八兄弟中唯一一位投降日本人并在日本人策划支持下的伪满洲国任职的人,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当了汉奸。当时日本人也三番五次地策划张作相甚至汤玉麟做汉奸,尽管他们生活相当困难,但是没有一个人同意。这也可以看出张景惠由小聪明而带来的“滑”是没有底线的,对于他来说,政治是用来投机的,只要他觉得有利可图他就会做下去。就是被张作霖一直记在心里的八角台让贤之举,后人分析其中也带有很大的投机成分,原因是当时张作霖的名气比他大,为人处事也比他更上路,再加上八角台商会会长张紫云很看重张作霖,即便他不让贤,这种形势发展下去早早晚晚还是得让的。与其到时弄得不开心,倒不如立马卖个人情。应该说张景惠这次仍旧是动了小聪明的,不过这个小聪明算是动对了,让贤之举让他后来跟着张作霖受益无穷。

张作霖对张景惠的使用也很耐人寻味,跟其他武将带兵不同的是,张景惠初期是带兵的,后来就转行搞政治了,比如出任实业总长等职。看来张作霖对他圆滑适合搞政治这一点认识还是蛮透的。张作霖死后,张景惠出任伪满洲国一系列的官职,节节高升,估计那更是如鱼得水,性格特点充分发挥了出来。

第四,智勇孙烈臣。

孙烈臣这个人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智”字,即“智勇双全、可堪大任”的意思。如果我们说张作相的“稳”字可以让张作相坐镇后方并在关键时候帮张作霖拿主意,那么孙烈臣的智字就则足以让其胜任前方任何统帅。在孙烈臣病逝之前,张作霖对他的器重超过了任何一个兄弟,每有战事,总让他在前方运筹帷幄,不予任何掣肘。人们都说东北军的小诸葛是杨宇霆,事实上,杨宇霆只是接孙烈臣班的,如果孙烈臣没有死,杨宇霆充其量也就是他的一个副手。当然,两人比起来的话,毕竟杨宇霆留学日本,喝过洋墨水,而孙烈臣土生土长且没读过几年书,杨宇霆的学识可能要远胜于他。但才智这东西不仅仅包括学识,还包括后天的努力,包括机变,包括实战,在这方面杨宇霆那就大大不如了。言归正传,我们还是简单地来介绍一下孙烈臣吧。

孙烈臣,原名孙九功,字占鳌,后改赞尧。1872年6月23日生于辽宁黑山芳山镇老河深屯的一个染匠世家。5岁丧父,家境贫穷,打过短工,贩过马,擅骑射,当过护院炮手。庚子年间,孙烈臣因护送盛京总督增祺而立功,留用于督军部堂任戈什。不久拨擢为中营帮带。张作霖任统领后,孙烈臣的队伍改为前路巡防营,任四营营长。随张作霖征剿蒙匪,献计献策,战功卓著,升前路巡防营帮统。1912年,时年38岁的孙烈臣,任东北军五十四旅旅长(注意,此时位已在张景惠之上),后来任师长、湘东总司令、东北军副司令长官、黑龙江督军兼行省省长。孙烈臣47岁时,被授予陆军上将,相继出任吉林督军兼行省省长、吉林保安总司令。晚年时期孙烈臣身兼数职,疾病缠身,长期滞留奉天省城,不能脱身料理吉林军政两务,他唯恐贻误戎机,遂向张作霖提出辞呈,并保张作相为吉林督军,王树翰为省长。但张作霖未予允准,只允归故里静养。1924年4月25日,孙烈臣病逝,终年52岁,一生无子女。张作霖闻讯亲往吊唁,抱住孙烈臣之尸体痛哭有半小时之久,其情其景真实感人。

我们说孙烈臣的“智”体现了其智勇双全、才堪大任的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孙烈臣时任镇威军副司令。奉军战败,直系军阀吴佩孚挥师北上,张作霖处境千钧一发之时,孙烈臣率领一支孤军出锦州,独挡榆关之要冲,扼守九门口数十昼夜,临阵督战,抵住直军进攻,稳定了东北三省之局势,才赢得了后来直奉两系讲和的条件。讲和时,孙烈臣代表奉系,与直系代表王承斌会谈于天津英国军舰上,侃侃而谈,有勇有谋,不落下风,达成了为奉系赢得喘息之机的停火协议。从这以后,张作霖闭关自治,整军经武,设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任命孙烈臣为统监,张作相、姜登选为副统监,张学良为参谋长,开始全面整训部队,举办军校,培养军事骨干,并筹划建立空军,建立东三省第一座兵工厂。奉军力量于是开始增强,为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第五,狂野吴俊升。

五虎上将里面,吴俊升是最后一个认识张作霖的,也是唯一一位与张作霖做到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结拜兄弟。吴俊升,字兴权,辽宁省昌图县人,祖籍山东历城,1863年10月进入辽源捕盗营,当上骑兵。1912年,满族王公勾结日人,策动“满蒙独立”,吴俊升率领所部给其以沉重打击。1921年吴俊升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俊升任第5军军长。1925年郭松龄反奉,吴俊升任讨逆军总司令,兼左路军团司令,击败郭松龄部队。1928年北伐战争张作霖失败后,吴俊升前往山海关迎接张作霖返奉,于当年6月4日,在沈阳皇姑屯与张作霖同时被日本人炸死,卒年65岁。

吴俊升是五虎上将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的,凡事张作霖都得敬让三分。此人行事风格简单粗暴,所以笔者用一个野字来概括他。其人之野到了十分率性随意的程度,甚至杀人也取决于他的好恶程度。他的督军署内设有土匪刑讯室。每逢抓到所谓“土匪”便亲自审讯,将其打得皮开肉绽后再问话,严刑拷打下诬良为盗,很多无辜者被折磨致死。但也有一些硬骨头咬紧牙关不肯认罪,吴俊升反而大为佩服,不管有罪无罪统统宣布无罪释放。

吴俊升对土匪十分憎恶。1923年8月3日,他以会议为名,将前来归降的大小土匪头目52人全数屠杀,然后又率领卫队团、骑兵团、炮团将降匪所驻营地团团包围,用机枪扫射,将降匪800余名尽数击毙,惨不忍睹。

吴俊升性格里面具有多样性,一方面他对整顿吏治毫不容情。比如1923年6月,吴俊升出巡查实系列贪腐案件,将克山县城警察所长金某撤押,将海伦陈旅长免职,在拜泉县将某营长枪毙。有某营军士强取民间马鞭一个,被其枭首示众;有某营号兵讹诈四百吊钱被枪毙。照这样看来吴俊升应该是好官了,军纪严明而且不扰民,但其实又不是这么回事,郭松龄兵败被杀,吴俊升纵兵在沙岭堡强奸、抢劫、杀人,该堡女人不够,则轮流交替强奸,其罪行令人发指。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吴俊升确实是个很粗野的人,杀与不杀,扰民还是护民全凭其一己之念,十分随意。因此其治黑龙江八年,百姓多苦之,传言其用人取决于两个要素,即:武将唯亲,文官唯钱。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维护统治和搜刮钱财上。

但就是这样一个老百姓不太喜欢的粗野之人,自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摒弃一切想法跟定了张作霖,再无二心。1924年郭松龄滦州兵变,逼得张作霖准备下野之时,吴俊升千里救急,从黑龙江率领骑兵包抄了郭松龄的后路,这才转败为胜,扭转了战场形势。所以尽管吴俊升有种种不是,张作霖却对他信任有加。张作霖二次入关之时,把留守大后方的重任就交给了吴俊升,可见张对吴的信任。 fvxz1X69cSSAkcZqtmWPpWCLyQTpbYoNk6GyPYfbYGiDFcsEmhSi3973JE3BQA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