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国实施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
德军攻占波兰后,根据既定的打击顺序,下一个攻击目标将是西欧。此时,德军需要解决的,是入侵时机和主攻方向的选择;联军则需准确判明德军的入侵时间和主攻方向,并协调各方立场,组织强有力的防御。1940年2月13日,希特勒同约德尔将军作了一次长谈,主张出其不意地将西欧做为德军主突方向。
2月17日,希特勒召见曼施坦因。曼施坦因详细说明了他的计划:以强大的A集团军群通过阿登森林,在色当两侧渡过马斯河,然后穿过法国北部到达阿布维尔,同右翼协同,分割、围歼英法联军佛兰德集团。希特勒接受了这个计划。
2月18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在同希特勒会谈时,拿出一个比曼施坦因走得更远的计划——在迪南与色当之间的马斯河实施决定性的突破。对此,希特勒表示同意,并强调要迅速作好抵御法军从马奇诺防线后方出击的准备。
据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于2月24日下达了新的进攻西欧的作战命令,代号仍为“黄色方案”。新方案规定:
德军应以一部兵力迅速攻占荷兰和比利时,将英法联军的大量兵力吸引到这一方向;同时,以强大的装甲部队绕过马奇诺防线,出其不意地通过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在色当附近法军的接合部达成中央突破,进而直插索姆河口;在右翼突击集团协同下,围歼被割裂的联军主力,为尔后作战创造条件。
预令要求各部队3月7日前完成作战部署,并在调动过程中采取伪装措施,尽量给英法联军造成仍按原计划行动的错觉。后来,进攻日期又多次推迟,一直推至5月10日。
据不完全统计,德国进攻西欧的日期前后推迟了29次之多。
根据新的方案,德军沿德荷、德比、德卢和德法边界依次展开B、A、C集团军群,并由第二和第三航空队担任空中支援,另以海军一部配合行动。
由博克指挥的B集团军群,辖第十八和第六集团军,集结在北海—亚琛一线。任务是进攻荷兰和比利时,以积极行动牵制联军主力,尔后与A集团军群协同歼灭该部联军。
A集团军群编成内有第四、第十二和第十六集团军,一个装甲集群,由龙德施泰特指挥,准备在从雷特根至德国、卢森堡和法国三国边界接壤处之间宽170千米的地带实施主要突击。
勒布指挥的C集团军群编成内有第一和第七集团军,共17个师,任务是防守从法卢边界至巴塞尔的350千米地段。任务是以积极的侦察行动和在部分地区佯动,迷惑法军统帅部,以便在马奇诺防线和莱茵河一带牵制尽可能多的法国师,并掩护突击集团的左翼。
德国陆军司令部还将51个师留作预备队,预定用于主攻方向,以不断加强那里的突击力量。
第二、第三航空队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破坏联军的指挥,直接支援进攻的部队。在陆军进攻前20分钟内,航空队应以约1/3的兵力轰炸对方靠近前线的机场、指挥部、通信中心和交通枢纽。进攻开始时,应全力支援地面部队,首先是主攻方向上的装甲部队的进攻。
海军的任务是,直接或间接地支援陆军的进攻,在荷兰和比利时的沿海水域布雷,占领西弗里西亚群岛,并在北海、英吉利海峡进行破交战。
第二节 德军相继侵占荷兰、比利时
1940年5月9日,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下达了进攻西欧的命令:“元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决定:5月10日破晓时发起进攻,进攻的代号为‘但泽’或‘奥格斯堡’。”
当日下午13时30分,德军全部进入待命状态,希特勒由凯特尔、约德尔和统帅部其他人员陪同,离开芬肯克鲁格,乘专列到缪恩施特莱菲尔附近的“鹰巢”大本营。
当晚,为制造借口,德国如同在进攻波兰前制造格莱维茨电台事件一样,派飞机对德国的一所大学城弗赖堡进行恐怖袭击,一所女子寄宿中学和一所医院被炸毁,死伤数百人。德军统帅部反诬这次袭击系比利时和荷兰所为,遂于5月10日凌晨向这两个中立国家发动进攻。
德军越过边界后,荷兰和比利时才收到内容相同的德国照会。照会指责两国违反《中立法》,针对德国加修工事和部署兵力,制造恐怖袭击,声称德国政府不愿坐等英法的进攻,不能允许两国通过比利时和荷兰向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5月10日,荷兰和比利时驻柏林公使,试图把抗议德军入侵的照会交给德国外交部,但遭拒绝。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在当天发表声明,“对这一史无前例的背信弃义和破坏文明国家之间一切正当关系的行为提出愤怒抗议。”
荷、比两国在遭到德军入侵后,迅速向英法求援。法军甘末林将军命令英法联军立即按“D”计划向比利时机动。其中,法军第七集团军进至安特卫普附近地域后继续向荷兰布雷达地区开进。
5月10日凌晨,德军从地面和空中同时向荷兰发起进攻,德军第十八集团军主力以第九装甲师为先导,向马斯河河口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一部兵力向阿姆斯特丹方向实施辅助突击,迅速占领荷兰东北各省,并于当日突破佩尔防线,迫使荷军退守荷兰要塞。
尔后,德军向须德海与北海间的堤坝发起进攻,以开辟通往阿姆斯特丹的道路,但未得手。
同日,德军空降兵约4000人分批在海牙、鹿特丹和穆尔代克附近实施空降。着陆后,德军一部占领海牙附近3个机场,后向海牙进攻,但被荷军击退;另一部兵力出其不意地攻占穆尔代克地域的马斯河大桥和多德雷赫特地域的瓦尔河大桥,从南面突入“荷兰要塞”,割裂了荷军部署,荷军多次反击未能奏效。
应荷兰请求,法军第七集团军沿英吉利海峡日夜兼程前进,于5月11日下午抵达蒂尔堡,后因缺乏空军支援,并遇德军阻击,撤至布雷达。荷军请求该集团军对攻占马斯河大桥的德军实施反击,遭法军拒绝。这样,德军第九装甲师顺利通过马斯河和瓦尔河大桥,逼近鹿特丹。
在此之前,鹿特丹附近莱克河的几座大桥也被德国伞兵攻占,但荷军在大桥北侧组织防御,迟滞了德军进攻。5月12日晚,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通知荷兰女王及内阁大臣,已没有希望顶住德军的进攻。
5月13日,威廉明娜女王携几个内阁大臣登上一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临走时,女王授权温克尔曼将军作为全权代表在适当时机宣布投降。
14日晨,希特勒发出《第十一号指令》:
在北翼,荷兰陆军的抵抗力比原来设想的要强些。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要求在短期内粉碎这种抵抗。
陆军的任务是,以足够的兵力从南面和东面联合进攻,并迅速摧毁“荷兰要塞”。为此,希特勒从比利时方向调来一些航空兵,加强对荷兰方向的进攻。
根据希特勒的指令,德军一面调整部署,一面进行武力恫吓,逼迫鹿特丹的守军投降,声称如不投降,德军就要轰炸该市。为保存实力和让城市免遭轰炸,荷军决定停止抵抗。就在这时,德军对鹿特丹的轰炸开始了,该市变成一片火海。
在德国空军狂轰滥炸和地面部队的进攻面前,鹿特丹守军投降。
5月14日黄昏,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命令全军放下武器,次日上午11时,他作为荷兰政府的全权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仅5天时间,荷兰就被德军侵占。
5月10日5时30分,德军对比利时发动突然袭击。8时30分,德国驻比利时大使向该国外交部递交照会,声称,为了在西方大国入侵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前先发制人,德国政府“被迫”用武力来“保证”它们的中立。
德国政府建议,比利时应为自身的利益着想,停止一切抵抗,德国将保证比利时在欧洲和在殖民地的领土完整,否则比利时将丧失独立。比利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威胁和侵略提出强烈抗议,决心保卫自己国家。
与入侵荷兰一样,德军对比利时的进攻也采用了地空协同。第六集团军迅猛突破比利时的边防线,渡过马斯河及其以西的阿尔贝特运河南段,给英法联军造成这里是德军主攻方向的假象。
与此同时,德国空降兵悄悄在阿尔贝特运河附近着陆,不等比军按动电钮炸桥,就抢占了运河上的3座大桥。
埃本—埃马尔要塞的防御工事建在山上,由一座装有两门120毫米加农炮的旋转炮塔、两座各装有两门75毫米加农炮的炮塔、4个暗炮台、12门60毫米反坦克炮的发射阵地和大量机枪掩体组成。
地上的炮台、观察所、机枪火力点都用混凝土筑成,暗炮台和旋转炮塔都是装甲结构。地下有一系列钢筋混凝土浇灌的交通壕,壕内储备有可供30天用的粮食和弹药。该要塞由1200人守备,监视着马斯特里赫特附近马斯河和阿尔贝特运河上的一切桥梁。
比军认为,它比马奇诺防线或齐格菲防线上的任何工事都更加坚固,可以长期坚守。然而,战争的经过却大出比军所料。10日凌晨,由一名上士指挥的、经过模拟训练的75名德国空降兵分乘9架滑翔机悄悄降落在要塞顶部,就轻而易举地攻克了这个号称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埃本—埃马尔要塞的失陷,预示着阿尔贝特运河—马斯河的防线全面瓦解。
5月12日,比军不得不退守科林斯霍特—瓦夫尔防线。德军第六集团军第十六装甲军在马斯河以北向日昂布鲁方向猛攻。
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在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迪尔河防线上,按预定的“D”计划向迪尔河防御阵地机动,协同从第一道防线撤下来的比军坚守科林斯霍特—瓦夫尔防线。
5月13日,法军第一集团军的先头装甲部队同德军第十六装甲军在日昂布鲁遭遇,展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大规模坦克战。
5月15日,联军后续部队进占日昂布鲁和瓦夫尔之间的防御阵地,将德军阻在勒芬及日昂布鲁两地。
在比利时东南方向的阿登山区,担任主攻任务的德军A集团军群在德比边界粉碎了比利时边防部队的抵抗,迅速向前推进,击退了掩护法军第二、第九集团军主力的法军骑兵师,于5月12日前出至马斯河。
英法联军这才意识到,德军主力集中在比利时的那慕尔至法国的色当一线,主攻方向在色当。强渡马斯河后,德军向索姆河口迅速推进,位于比利时的英法联军随时可能被德军从南面包围。
5月15日上午,荷军投降的消息传到比利时。下午17时,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命令英法联军从比利时迅速后撤。
5月16日,英法联军开始撤离比利时。在此情况下,比军只好放弃安特卫普—那慕尔—线既设阵地,退守到后方没有准备好的阵地上。不久,比军的新防线被德军突破。5月17日,德军占领布鲁塞尔。
但是,比军没有放下武器,而是且战且退,试图通过梯次防御,为英法联军新任总司令的魏刚将军实施其从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南部南北夹击的反攻计划创造条件。
然而,在德军的强大攻势下,魏刚的计划难以实现,比军陷入困境。5月26日,比利时国王要求英军反击德军侧翼,以减轻比军的压力。而此时,戈特勋爵正准备向敦刻尔克撤退,无法满足这种要求。
5月27日,比军的抵抗开始全面瓦解,国王利奥波德三世接受德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于次日凌晨4时命令比军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第三节 德军对法国发动“闪电战”
1940年5月10日凌晨,德军在进攻荷、比、卢的同时,对法国也发起进攻。
德军飞机袭击法国的加来、敦刻尔克、贝尔克、阿尔卑来赫、梅斯、布森堡的阿登山区,向法国东北部发起进攻。
德军为最大限度地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在卢、法、比交界的阿登山区集结了三个装甲军和一个摩托军。前卫是古德里安率领的第十九装甲军,其任务是在进攻的当天中午,穿过卢森堡前出至比利时边境,直扑法国的色当。
在第十九装甲军的北面,是赖因哈特率领的第四十一装甲军,因古德里安的装甲军占去了阿登山区的几条主要通道,所以该军的出发时间迟一些,但也很快穿过这一地区,直扑色当以西的梅济耶尔地区。
在第四十一装甲军的北面,是施密特率领的第三十九装甲军,该军以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为先导、以第五装甲师殿后,待突破比利时边防线后向迪南地区推进。
继三个装甲军之后跟进的是三个摩托化师。德军日夜兼程,不间断地进攻,力求出奇制胜。
德军装甲部队的突然出现,使得法军在色当至那慕尔之间的马斯河防线,特别是法国第二集团军防守的色当地区面临严重威胁。
5月12日下午,德军轻取色当城,并在色当西北24千米长的马斯河北岸集结。
克莱斯特主张5月13日下午16时强渡马斯河,他给古德里安的命令说:
西线战役的决定性攻击由克莱斯特将军的装甲集群执行,它的任务是在蒙特梅和色当之间的马斯河段进行强渡,大部分德国空军将进行8小时的不间断空袭,以摧毁法国在马斯河上的防御设施,然后,在下午16时,克莱斯特装甲集群将渡过马斯河并建立桥头阵地。
德军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已对法国构成重大威胁,“色当突破”更是将法军置于了危险的境地,巴黎随时可能沦陷,在比利时作战的英法联军将随时面临被包围的严重威胁。为此,英法联军决心向德军实施反攻,封闭马斯河防线的缺口。5月14日,联军出动近200架飞机,企图炸毁德军在马斯河上敷设的舟桥,但收效不大,一次次轰炸行动被德军密集的高射炮火击退,联军85架飞机被击落。德军装甲部队在突破色当、强渡马斯河后,5月15日,古德里安率军西进。
当晚20时,推进到色当以西约70千米的蒙科尔内,在法军第二集团军与第九集团军接合部,即从莫伯日到波尔西安堡之间,撕开了一条宽达70千米的突破口。
16日晚,古德里安又指挥3个装甲师向英吉利海峡方向推进了80多千米,到达马尔勒附近,其中第一装甲师已推进到瓦兹河沿岸的里布蒙。古德里安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除了遇到前几天法军的反突击外,5月17日又碰上戴高乐上校指挥的第四装甲师的阻击。
戴高乐15日受领的作战任务是:
在拉昂地区单独作战,要争取时间让最高统帅部在埃纳河与文莱特河之间构筑一道防线,封堵住德军通向巴黎的道路。
5月16日,戴高乐亲临前线侦察敌情,发现“大量德军从阿登地区倾泻出来,通过罗科罗亚和梅济耶尔,不是向南进而是向西进,去夺取圣康坦”。5月17日,戴高乐指挥部队往北推进,前出至塞尔河沿岸的蒙科尔内,在那里顽强抗击德军,迫使德军装甲部队放慢推进速度。黄昏时分,当发现左右两侧都受到威胁时,第四装甲师被迫撤到拉昂以北的集结地域。19日,戴高乐继续挥师西北,向塞尔河畔的克雷西出击,目的是切断德军进犯拉费尔的去路。在那里,该师同德军展开激战,击毁德军许多坦克。
当天下午,乔治将军命令该师撤到埃纳河以南地区,阻止德军向南进犯兰斯。
5月18日,古德里安和赖因哈特的两个装甲军渡过瓦兹河,分别占领圣康坦和勒卡托,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向西,一路经康布雷、阿拉斯向北推进。
19日,向西推进的古德里安装甲军抵达佩罗讷。次日,包围亚眠并前出至阿布维尔。
21日,古德里安挥师北上,攻占蒙特勒伊。在阿布维尔西北部,德军第二装甲师的一个营首先推进到海峡沿岸,彻底切断了北方的英、法、比联军同南边法军的联系。
此后德军各装甲部队继续北进,23日先后攻占了沿海重镇布洛涅和加来。24日,古德里安和赖因哈特所属各装甲师进抵格拉沃利讷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阿河一线,和其他友邻部队一起将联军围困在敦刻尔克地区。
德军装甲部队的高速度推进和大纵深穿插,令法国最高统帅部防不胜防。法国最高统帅部在作出判断和制订作战计划时,往往跟不上战局的发展变化。此外,部队中失败主义情绪弥漫,下级欺骗上级,军事指挥官瞒着政府官员甚至总理,造成被动挨打的结局。为改变这种混乱局面,雷诺总理决定改组内阁和更换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
5月19日,刚从叙利亚被召回国的魏刚将军接任法军总参谋长和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他对国内战局并不了解,需要重新了解情况作出判断,然后才能定下决心。
所以,他取消了5月19日早晨甘末林将军草签的最后一道命令,即《第十二号秘密手令》。该命令旨在使比利时的英法联军向南突击,穿过兵力薄弱的德军装甲部队,与南边法军会师。与此同时,在索姆地区新建的部队向北推进,协助北线的联军向南突围,如果可能的话,就切断德军向英吉利海峡方向疾驰的装甲纵队。
5月20日中午,德军第一装甲师占领索姆河下游的亚眠。晚上,第二装甲师前出至索姆河口阿布维尔。
古德里安装甲军和赖因哈特装甲军的先头部队,推进速度很快,与后面装甲部队的距离差不多有160千米。而且,德军的步兵也没有及时跟上来,德军装甲部队的侧后完全暴露出来,形势非常有利于英法联军实施南北夹击。时机就在一天,甚至几小时之内。
然而,魏刚此刻不在他的指挥所里。当晚,他才在前线第一次看到指挥作战的法国陆军参谋长杜芒克将军和东北战线陆军司令乔治将军。他们一起讨论挽救北线联军的措施和尔后的作战计划,制订了一个与甘末林的《第十二号秘密手令》内容相同的“魏刚计划”。
但魏刚对这项计划还有些犹豫不决,没有取胜的坚定信心,对扭转战局颇感无能为力。
5月21日晨,魏刚乘飞机去比利时,由于中途逗留和安全方面的考虑,直至下午15时才抵达伊普尔。鉴于英法联军在贝隆—阿布维尔—康布雷三角地带的兵力仍占优势,魏刚决定乘德军西进的装甲纵队翼侧暴露之机,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北线联军向南实施突围,以便同索姆河一带的法军会合。
5月22日,英法盟国首脑在万森召开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批准了“魏刚计划”,但为时已晚。
从5月19日至21日,魏刚了解情况、下定决心和组织反击,前后已经耽搁三天的宝贵时间,整个局势对联军非常不利。更为严重的是,比军不愿按“魏刚计划”的要求从埃斯科特撤到伊塞河,以保护联军向南反击。
利奥波德国王担心,英军向南反击后会丢下比军,所以他只准备将比军撤至利斯运河支流,而不再向伊塞河撤退。这样,就在英比军接合部留出一段空间,无人设防,而德军正好在这里浩浩荡荡地冲了过去,北线英法联军的处境岌岌可危。
尽管如此,5月21日,联军在阿拉斯附近组织了一次反击。两个英军师和一个装甲旅曾迫使德军向南收缩了几千米。当法军的两个师晚些时候向此地反击时,英军的部队却停止了反击。
戈特将军认为,“既然他的右翼已被敌人包围,左翼又受到威胁,唯一合理的决定应是朝着海岸撤退。”
英军每天所需的2000吨弹药及补给品全得经加来和敦刻尔克等港口运来,但这些港口正在严重地遭受德军空袭,面临被全面包围的危险。
在这种形势下,戈特将军迫于时间和补给问题的考虑,不顾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最后通过的“魏刚计划”,决定于22日晚把英国远征军撤出阿拉斯地区。法军已没有足够的力量单独发起反击。
由于比军缺乏配合,英军又没有信心,加之法军行动迟缓,“魏刚计划”最后毫无成效地破产了。
第四节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沆瀣一气
希特勒尽管正在为西线战事忙得不可开交,但仍接二连三地抽暇写信给墨索里尼,把德国连连取得胜利的消息告诉他。
希特勒的第一封信通知墨索里尼时,他正在进攻比利时和荷兰,以“保证它们的中立”,并说他将使他的朋友知道他的进展,以便他的朋友得以及时做出决定。
后来,墨索里尼又接连写了几封信,这些信写得一封比一封详细、热情。虽然德国将领们对意大利参战或者不参战毫不关心,但是,希特勒很重视意大利的参战。
就在法国岌岌可危之际,墨索里尼开始诉诸军事行动,意欲分一杯羹。对于这次蓄谋已久的行动,墨索里尼厚颜无耻地说:
我只要付出几千条生命作代价,即可成为战争参加者坐到和谈的桌旁。
欧战爆发时,意大利还没有做好参战准备,一部分官员和与英国有密切关系的垄断资本家害怕参战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反对意大利过早卷入欧洲战争。
德国入侵波兰后,墨索里尼曾表示希望立即参战,但无奈国内准备不足,只得暂时采取中立立场,宣布意大利是“非交战国”。
1939年10月,希特勒建议意大利在德波战争结束后参战,墨索里尼表示即将参战。希特勒在北欧取胜后,意大利的亲德势力更是蠢蠢欲动,积极鼓动意大利站在德国一边向英法宣战。墨索里尼出于实力不强,没有贸然从事,决定再观望一下等待参战的有利时机。
1940年3月初,希特勒写信给墨索里尼,极力要求意大利和德国并肩作战。这时墨索里尼看到德军“节节胜利”,担心“战争结束、胜利到来时两手空空,一无所获”,于是,他再也不顾军事准备不足,接受了希特勒的要求。
3月18日,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布伦内罗会晤,最后商定,意大利将站在德国一边参战,但没有明确给出参战的具体时间。
5月25日,墨索里尼写信给希特勒说,“意大利在6月5日以后参战”。5月30日,他又写信给希特勒,要求在6月5日参战。但是,希特勒认为自己已稳操胜券,不愿让意大利参战,分享胜利果实。
6月1日,希特勒答复,要墨索里尼推迟参战日期。
6月10日,德国在法国的胜利已成定局。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宫的阳台上匆忙宣布,意大利对法宣战。
6月11日,意大利集中王储乌姆贝托亲王指挥的“西方”集团军群对法作战。
此前,法国曾把法意边界上的部分驻军撤走,投入到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对德作战,留在法意边界上的奥尔里将军指挥的法国阿尔卑斯集团军,兵力只有6个师,总共17.5万人,远不如意大利集团军群多。
但法军占据有利的防御阵地,而意大利各师则集中在狭窄的山谷,部队无法展开。
意大利统帅部最初没有采取积极的战斗行动。意本土空军作战时只使用了有限的力量,仅对比塞大、土伦和若干机场进行了空袭。联军指挥部仅派法国海军攻击热那亚军事工业区,派英国空军轰炸威尼斯附近的贮油池。在陆战区双方进行了炮战,巡逻队也发生了小冲突。
意大利对英法宣战后,意军虽在战场上没有取得显赫战果,但给法国施加了新的压力。
正如法国驻德大使弗朗索瓦·蓬塞说的那样,“这不过是在一个被打倒在地的人身上捅了一刀罢了。”
法国总理雷诺当天也不无痛心地说:“意大利人是多么杰出的、高贵的、令人敬佩的民族,这个时候在我们背上插了一刀。”
第五节 德国法西斯攻占法国首都巴黎
1940年6月10日,德军装甲师在塞纳河下游两次强渡成功,驻守巴黎以西和以北的法军全面后撤,整个防线面临崩溃。是日,雷诺总理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说:
今天眼看敌军就要兵临巴黎城下,我们将在巴黎前方战斗;我们将在巴黎后面战斗;我们将在一个省聚集力量进行战斗,万一被赶出该省,就在北非建立根据地继续战斗,必要时我们将在美洲属地继续战斗。
政府一部分已经撤离巴黎。我正准备去前线,目的是让我们所有的部队继续战斗,而不是停战。
然而,法国总理并没有像他对罗斯福所说的那样上前线去,而是在当夜零点撤往巴黎南部的奥尔良市。
在5月底和6月初的这几天里,法国政府和最高统帅部始终没有决定是否在巴黎城内进行抵抗,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把政府迁出巴黎,以免成为德军的俘虏。所以迟至6月9日,是否在巴黎抵抗的问题还悬而未决。
为了保卫首都巴黎,到6月8日,法军集结了大约10000名兵力,配备有200门反坦克炮和数百挺机枪,驻守通向首都交通要道上新修的400个地堡内。此外,还部署了30辆坦克,并设置了长达数千米的反坦克障碍物和壕沟。
6月9日,魏刚命令部队沿“巴黎城防工事”建立一道防线,由巴黎卫戍司令皮埃尔·赫林将军指挥新编的“巴黎集团军”防守。11日,赫林召集塞纳河地区各县县长和警察局长开会,要求死守巴黎。6月12日,在西南,德军在巴黎近郊防御阵地的西段强渡塞纳河,从韦尔农附近直扑埃夫勒,然后又进逼德勒。在东面,德军在马恩河地区以南进抵蒙米赖。巴黎处在东西两面夹击之中。
次日晚,赫林根据政府和总司令的命令,未经战斗就放弃巴黎以北的防御。法军护城部队撤至巴黎以南的朗布依埃—儒维西一线。
当天下午17时10分,德军先头部队抵达巴黎北郊。随后,德军B集团军群所属部队包围巴黎。
6月14日晨,德国第十八集团军一部开进巴黎,法国政府大厦的上空和埃菲尔铁塔顶端升起纳粹的旗帜。
B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在香榭丽舍大街举行了阅兵式。这座著名的大城市几乎空了,大多数的居民离开了巴黎。
此时,法国国内难民多达600万人,在法国各条道路上,难民川流不息,城乡居民为避开希特勒的魔爪纷纷逃往南方。法国政府也只好从图尔迁往波尔多。
第一节 丘吉尔临危受命组阁新政府
由于张伯伦政府错误的绥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处于尴尬难堪、岌岌可危的境地,英国民众对这一点认识逐渐清晰起来,产生的直接影响便是对张伯伦这位“爱好和平”的老人的由衷失望。
与此同时,丘吉尔的声望不断上升,这是因为他身为海军大臣而显示出来的魄力和斗争精神给英国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英国下院举行的一次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由以前250多票一下子降至81票。投票结果表明,众多议员对政府不满,他们不拥护张伯伦继续担任首相。
1940年5月9日,英国还就是否赞成张伯伦继续任首相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只有22%的人表示赞成,58%的人表示不赞成,10%的人没有表态。在丧失议会的支持后,张伯伦感到他和他的政府已难以为继,不得不被迫辞职。
5月10日凌晨,德国对西线的进攻开始了。鉴于大敌当前,情势危急,张伯伦接受了成立一个真正的联合政府的建议,于下午18时左右向国王递交了辞呈。
1940年5月10日18时30分,即张伯伦提出辞职半小时后,丘吉尔被召到王宫授权组阁。对此,包括保守党、工党和自由党在内的3个主要政党领袖都赞成他任首相,并同意参加战时内阁。
在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的当天晚上他的战时内阁就组建完毕,并把名单呈交给国王。
11日,第一批大臣名单得到了国王的同意,在征得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议的赞同后,不久便公布于众。战时内阁由5名成员组成:丘吉尔任首相兼第一财政大臣、国防大臣和下院领袖,张伯伦任枢密院院长。三军大臣不属于战时内阁成员,但辛克莱可以自由党领袖资格出席战时内阁会议,讨论重大问题。
新的战时内阁公布后,丘吉尔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内阁成员和各位大臣在一个月内不要搬迁住所,他本人也将暂时住在海军部大楼里,地图室和楼下的几个好房间被作为新内阁的临时总部。这项措施在战争的紧要关头避免了一些麻烦。
为了在战时便于处理事务,丘吉尔组建的5人战时内阁是小型内阁,5位阁员都是主要政党的领袖,由他们集中掌握英国的军政大权,能得到议会所有政党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的拥护。
第二节 英联邦联手美国抗击侵略者
面对德军的入侵威胁,英国进行了总动员,做了大量的抵抗准备。要拯救英国,只有同美国结盟,争取美国的援助,除此别无出路。
1940年5月15日,丘吉尔致电罗斯福,要求借用四五十艘旧的驱逐舰和数百架最新式飞机。5月18日,丘吉尔再次致电罗斯福,强调:“援助要发挥作用的话,就必须从速发挥。”
罗斯福认为,“合众国眼前最有效的防御就是大不列颠成功地保卫它自己。”美国也很需要英国继续与法西斯战斗。6月间,美国援助英国50万支步枪、55万支冲锋枪、22000挺机枪、895门野战炮。
9月3日,英美两国达成协议,英国将纽芬兰、百慕大、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安提瓜、圣卢西亚、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8个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租期99年,美国则给英国50艘旧驱逐舰,以加强大西洋的反潜活动。9月6日,首批8艘驱逐舰移交给英国。
英国还组织机动部队,准备打击入侵者。1940年5月至8月,国民自卫军已由100万人准备发展至150万人。
为抗击德军登陆,在英国南部和东南海岸修建油池,准备在德军舰船驶近海岸时进行“火攻”。
6月至8月,英国计划生产飞机900架。6月6日,第一批8个营的兵力从印度启程,7月25日赶到英国加强防务。此外,从澳大利亚抽调的部队也已启程,准备参加抗登陆作战。
6月25日,英国本土部队总司令艾恩赛德将军制订了防御计划,主要包括:一是在沿海德军可能进犯的海滩修筑“覆盖式”战壕;二是建立一条穿过英国东部中心的反坦克障碍,由国民自卫军防守;三是后备部队部署在反坦克障碍后面,以便组织反击。
6月28日,丘吉尔要求参谋长委员会组织坚固的防御,封锁可能遭受袭击的海滩,对东海岸的港口采取安全措施,在需要设防的海岸部署守备部队,如德军占领某个港口,需采取坚决措施进行反击。从受威胁程度看,英国南部为“采取最高戒备措施的地区”。
1940年夏,英国本土共有机场和油库324处,雷达站51个。海军在一些水域布设水雷,在便于登陆的海滩设置障碍,陆军则构筑坚固的防线,挖掘反坦克壕,建筑混凝土掩体。
英国还实行“公民之战”,至1941年2月,共建有250万个家庭防空洞,在伦敦,80%的人可以进入防空洞。
8月初,划定3道防线阻击德军入侵,“敌人的港口”为防御德军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用空中侦察和潜艇监视获取情报,用一切兵力袭击德军船只;严密的海上巡逻作为第二道防线,截击入侵部队。德军登陆地点是第三道防线,组织海空军不断反击。最后是机动部队对登陆德军进行反击。
9月间,英军在南部海岸线部署了16个精锐师,包括3个装甲旅,拥有240辆中型坦克、108辆重型坦克、514辆轻型坦克、498门反坦克炮。
9月7日,英本土总司令部根据参谋长委员会下达的待命指示,对东岸和南岸指挥部以及伦敦地区的所有部队发布代号为“克伦威尔”密令,指出德军的登陆行动已迫在眉睫。
9月8日,英军参谋长委员会要求本土总司令规定一个特定的中等程度戒备的信号,以便遇到情况时能按等级加强战备。
9月11日,丘吉尔在下院指出:“下星期前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可以与西班牙无敌舰队逼近英吉利海峡的那些日子”相提并论。
9月11日、14日、18日、21日,英国空军对集结在比利时、法国各港口的德军舰船实施攻击,共炸沉德国渡船5艘、轮船9艘、驳船84艘和拖船7艘。尽管英国采取了以上措施,加强了防务,但形势仍异常严峻。丘吉尔在1942年回顾这段历史时说:“1940年,入侵的军队大约只要有15万精兵,就能使我们十室九空,生灵涂炭。”
第三节 大不列颠粉碎希特勒登陆梦想
1940年4月至6月,德军横扫北欧和西欧,迫使英军撤出欧洲大陆。从此,德国控制了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与英国隔海相望。英国面临德军直接入侵的严重威胁。但是,英国政府并没有屈服。法国投降后,英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本国的防御能力。
1940年6月24日,丘吉尔致电加拿大首相麦肯齐·金,表示不与希特勒进行任何和平谈判。
6月底,丘吉尔拒绝了罗马教皇和瑞典国王关于德英和解的建议。对于希特勒7月19日的“和平呼吁”,英国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于7月22日通过广播断然予以拒绝。
德国的“和平呼吁”遭到英国拒绝后,希特勒转而准备诉诸武力。
但有英吉利海峡相隔,对英作战将不同于此前的战斗。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认为,德国海军实力有限,加之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物质基础,在英国登陆作战将十分艰难。早在1940年5月21日,德军刚进至英吉利海峡一侧,他就与希特勒探讨过“将来在英国登陆的可能性”。他指出:“攻英成功的绝对条件在于取得制空权,如果下令入侵英国,须有详细的计划,绝不可草率从事。”
6月30日,德国国防军指挥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在继续对英作战备忘录中指出:只有“需要对军事经济已陷于瘫痪、几乎无力进行空战的英国进行致命打击”时,才能对英国实施登陆。同时他强调,“尽管如此,仍应为登陆做好十分周密的准备”。在具体实施时需采取3个步骤:
加强德国空军和海军对英国船舶、仓库、工厂和皇家空军的打击;对居民区进行恐怖轰炸;登陆占领英国。其中,对英国空军的作战应占最优先的地位。
希特勒同意约德尔的分析。
7月2日,德军统帅部发出关于继续对英作战的第一道指令。该指令着重指出,如能取得空中优势并具备其他必要条件,德军可能在英国登陆,准备工作必须立即开始。
7月11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又向希特勒进言,德国可使用潜艇封锁英国,使用空军袭击英国海军护航队,并对英国主要城市进行猛烈轰炸,迫使英国求和,但不赞成登陆作战。他建议希特勒把登陆“当做迫使英国乞求和平的最后一着棋”,而且要等德国空军消灭了英国空军,并把所有英国海军赶出海峡地区才能实施登陆。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正式下达关于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准备的《第十六号指令》,其行动代号为“海狮”。指令说:
鉴于英国不顾自己军事上的绝望处境,仍然毫无准备妥协的表示,我已决定准备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如有必要,即付诸实施。这一作战行动的目的是,消除英国本土作为继续对德作战的基地,如有必要,就全部占领之。
尽管希特勒下达了《第十六号指令》,但他对能否顺利登陆没有把握。
7月31日,希特勒在与三军首脑会谈时,就入侵的时机、海潮、天气和能见度以及船只的集中等问题进行了协商。
在入侵时机上,一种观点认为,在1940年实施登陆是可能的,但无法在9月15日前准备好。雷德尔认为,登陆的最佳时间应在5月或6月,因此,登陆将推至1941年。但是,希特勒认为推迟登陆,将给英国留下喘息时间,使英军恢复元气,因此坚持在1940年实施登陆。
不过,希特勒答应如果德国空军不能彻底摧毁英国的海空军的话,登陆行动可以推迟至到1941年5月。
参加空袭英国的德国空军部队共有3个航空队。第二航空队司令为阿尔贝特·凯塞林,司令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附近,负责突击英国东南部包括伦敦在内的广大地区;第三航空队司令为胡戈·施佩勒,司令部设在巴黎市郊,负责突击英国西南部地区;第五航空队司令为施通普夫大将,司令部设在挪威,负责突击英国的东北部。3个航空队总计有3000多架飞机。
德军进攻法国时,丘吉尔已料到一旦法国战败,德国将进攻英国,并且将首先对英实施空袭。
为此,他在法国之战正酣、亟待英国空军支持时,坚持在英国本土保留一部分战斗机部队,以便抗击德军对英伦三岛的空中进攻,并在空军部之下成立了以战斗机航空兵为主体的防空指挥部,由战斗机航空兵司令道丁任总指挥,统一指挥战斗机部队、高射炮兵、雷达分队、预警和观察分队。
英军参加抗击德军空中进攻的主力是战斗机航空兵,共有4个航空队。
从7月10日开始,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零散空袭,其主要袭击目标是英国在英吉利海峡的商船队和多佛尔到普利茅斯之间的港口,并诱使英国空军出击。
英国舰船和港口受损颇重,但只以少量战斗机迎击德军,使德军未能达到目的。至8月12日,德军损失飞机286架,英机损失150架。为了给最后征服英国创造条件,8月1日希特勒发布对英国进行空中和海上战争的《第十七号指令》。指令要求:
德国航空兵部队应以其所有的力量尽快打垮英国空军。攻击的目标,首先是敌航空兵部队及其地面设施和后勤设施,其次是敌航空军备工业,包括生产高射兵器的工业。
在取得暂时或局部的空中优势之后,应继续对敌之港口特别是对生产资料储备实施空中打击。
空中打击从8月13日正式开始了,英国的战斗机场、补给设施、雷达警报站以及飞机制造厂,均是德军空袭的主要目标。德军在第一天作战中,轰炸机所要攻击的目标是英军战斗机机场,但由于情报不准确,德军在第一天攻击的机场中没有一个是战斗机机场。8月15日,德军对英军战斗机部队发动了全面的大规模空中进攻,掀起了开战以来的第一个空袭高潮。
德军24小时内共出动飞机1786架次,这一天的作战,首先由德军第二航空队发起。11时30分,第二航空队的40多架俯冲轰炸机在邓杰内斯角附近遭到英军战斗机拦截后,立即转弯并成功地突击了利姆机场和霍金奇机场。
8月16日,德国空军的主要目标是西莫灵机场和唐莫尔机场,以及英军战斗机部队所属的戈斯波特、索伦特海峡畔利村、布里兹诺顿、哈韦尔和范堡罗等机场。唐莫尔机场的很多建筑物和14架飞机在地面被炸毁或炸伤,水电供应暂被切断。这一天,德军出动飞机1720架次,损失45架飞机;英军损失21架战斗机,另有46架飞机在地面被炸毁。
8月18日,德国空军又对肯利、克罗伊顿、比津山、西莫灵等机场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空袭。此后直至24日早晨,因天气不好,德军暂时中止空袭。
8月19日,德军改变作战方针,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打击英国战斗机部队的主力——第十一航空队所在的英国东南地区的空军基地。
戈林命令,英国的战斗机部队作为今后昼间大规模攻击的主要目标,要用足够的轰炸机去诱骗担负防空任务的英军战斗机中队;第二、第三航空队要尽最大可能削弱英国战斗机部队。
8月24日,德国对英空袭重新开始。英军发现德军突击编队中的战斗机比以前多了,轰炸机少了,而且德军的战斗机始终靠近轰炸机,不像以前那样飞得过高或离得太远。
相反,担负护航的德军战斗机飞行员感到,英军的飞行员不愿与他们交战,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德军的轰炸机上。于是,德军便使用小股战斗机编成密集队形一批接一批地出动,使其在雷达屏幕上看起来像轰炸机,以此诱骗英国战斗机升空作战。
待英军战斗机与德军战斗机打得弹尽油绝、不得不回到地面加油充弹时,德军轰炸机才猛扑英军机场,轰炸停在机场上的英军飞机。
8月25日至26日,德军照例在上午使用小编队进行广泛的、无目的的袭扰性轰炸,尽管这些作战没有给英军造成什么破坏,但疲惫了英军战斗机部队。下午,德军使用大规模突击力量进行突击。
两天之中,德军损失飞机61架;英军损失42架,虽然损失没有德军大,但已远远超过英国战斗机部队所能承受的程度。
30日和31日,德军增大攻击强度,空袭英军第十一航空队的比津山、卢顿、代特林、德伯旦和东教堂等机场;夜间仍然出动200余架飞机继续空袭利物浦—伯肯黑德等城市。从8月28日至31日,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5141架次,昼夜不停地对英国的机场、雷达站和城市进行轰炸。
从8月24日至9月6日,德军在对英军战斗机部队的重点进攻中,共出动13724架次,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英军共出动战斗机10000多架次,平均每天出动近800架次。
在激烈的作战中,德军共损失飞机380架,英军损失286架。经过12天的紧张轰炸,英国战斗机部队受到很大损失,至9月6日,英国空军的飞机已入不敷出,后备飞机储备不足200架,几乎难以支撑。
9月7月下午17时,德军第二航空队组织1020架飞机向伦敦进发,其中包括372架轰炸机和648架护航战斗机。
英国空军第十一航空队的指挥官以为,德军的空袭机群还会像以往那样扑向他们的机场、雷达站和指挥机构,所以仍将已经起飞的23个战斗机中队集结在泰晤士河以北,以抗击德军对其战斗机部队的空袭。因此,通向伦敦的空中之路基本上是畅通无阻的。
德军的突击编队只受到很小的干扰,300多架轰炸机中有200多架突入伦敦市区,伦敦市区受到很大损失,300多平民被炸死,1300多人受重伤。在这次轰炸中,英军先后有21个中队与德机交战。
德国空军抛下英国的战斗机部队,将进攻矛头转向英国城市,给疲惫不堪的英军战斗机部队以喘息之机。
9月9日下午,德军第二航空队又对伦敦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昼间轰炸。
这一次,英国空军第十一航空队早有准备,有9个中队进入预定空域;第十航空队和第十二航空队也紧密配合。英军第十一航空队司令帕克把他的中队部署在前沿以迎击两个德军突击编队。
第一支突击编队被拦截,并被迫把炸弹投在坎特伯雷。第二支突击编队在英军战斗机的猛烈攻击下被迫逃往伦敦郊外,并在郊外上空展开交战。德军轰炸机将炸弹胡乱丢在郊区。
英军的战斗机对德军突击编队的拦截非常成功,致使多数德机在到达伦敦之前就被击落,只有不到半数的轰炸机冲过防线。这些冲过防线的德机在英军战斗机的不断追击下,也难于实施准确的瞄准轰炸,没有给伦敦造成什么损失。
这一阶段的损失使希特勒不得不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推迟至9月24日。
9月15日,德军第二航空队出动400架战斗机和近100架轰炸机轰炸伦敦。当德机刚穿过英吉利海峡,便有一大群英军战斗机压顶而来。两个“喷火”式战斗机中队领头攻击,另外还有3个中队参加坎特伯雷上空的战斗。
接着,英军第十二航空队的5个中队也参加作战。“喷火”式战斗机与德国战斗机交战,而“飓风”式飞机则专门搜索轰炸机。在英军“飓风”式战斗机追击下,德军轰炸机只得钻入云层躲避,或把炸弹胡乱一丢便仓皇逃窜。
下午15时,德军发动了当天的第二次攻击。
这一次,德军没有像往常那样利用佯攻去诱骗英军战斗机离开预定空域。当德军第一批飞机到达英吉利海峡上空时,英军第十一航空队已命令12个中队进入预定空域。
德机穿过英国海岸进入英国本土后,第十一航空队又增派了7个中队,第十二航空队也增派了5个中队,第十航空队也从西边派来一个中队。
这时英军共有近26个中队在空中迎击德军3支突击编队。
德军第一支突击编队首先与两个“喷火”式战斗机中队交战;第二支突击编队则陷入一大批“飓风”式战斗机的重围,它们被迫突围,并一边撤退一边投炸弹;第三支突击编队向伦敦径直闯去,也被英军战斗机团团围住,一部分轰炸机抽身撤出战斗逃去,留下来的那些德军轰炸机及其掩护的战斗机则与英军战斗机从伦敦市中心一直打到伦敦西部郊外。
接着,英军第十一航空队的10个中队和第十二航空队的5个中队参加了空战。这一连串的战斗,使这一天的空战达到顶峰。德机被英机击毁56架,被高射炮击落4架。英机损失26架。9月15日,被定为“不列颠之战日”。
1941年1月,希特勒下令:除少数长期措施外,所有入侵英国本土的准备工作全部停止。事实上放弃了从海上进攻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
为了掩盖德军进攻苏联的企图,德军对英国城市的轰炸一直持续至1941年5月。1941年5月16日夜间,德军象征性地轰炸了伯明翰,最终结束了对英国长达9个月的战略轰炸。不列颠之战就此结束。
不列颠之战粉碎了希特勒登陆英国的梦想,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反纳粹德国联盟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第四节 英国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
1940年5月10日,德军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次日,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战时内阁决定,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对德国实施战略轰炸。
然而此时,英国空军大部分轰炸机部队都被牵制在西欧战场,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战时内阁在是否立即对德实施空中进攻问题上尚犹豫不决。
5月15日,局势恶化,英国战时内阁决定,英军轰炸机部队突击德国莱茵河以东地区。当天夜间,英军轰炸机部队出动近百架轰炸机轰炸了德国鲁尔地区的合成石油工厂和铁路枢纽,拉开了对德国战略轰炸的帷幕,盟军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作战正式开始。
对德战略轰炸开始后,英军对轰炸目标没有形成统一而明确的认识。
早在1939年1月,英军曾制订了13个以德国为作战对象的空中作战计划。英国空军在战争准备过程中,把突击德国经济目标的计划列为作战重点。
欧战爆发后,英国空军的作战计划只剩下两个——打击德国交通运输系统和打击德国石油工业系统。
1940年5月,英国空军参谋部给轰炸机航空兵的命令中指出,轰炸石油系统的目标是击败德国的重要方法。如果在空中突击行动中能将德国的石油储备削减的话,那么到1940年8月,战场形势就可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因此,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开始后,英军轰炸机部队拟通过对德国的石油生产目标实施夜间精确轰炸,达到既定的战略目的。
英国空军参谋部确定了17个德国石油工业目标,并把其中的9个作为重点突击目标。这9个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生产的石油,占当时德国石油产品产量的83%以上。
英军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计划,是建立在英国空军拥有对德空中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但是,英军轰炸机在施行战略轰炸中,因德军战斗机的有效截击和地面防空火力而不断遭受损失,英军不断调整对德国的战略轰炸作战方针,改变作战计划。
英军对德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后,为减少轰炸机的损失,轰炸作战由昼间轰炸转为夜间轰炸。在对德国的经济目标进行夜间精确轰炸时,由于当时机载领航设备较为简陋,对点状目标的突击主要靠目视搜索、光学瞄准轰炸,加上夜间能见度低,很难找到预定突击目标,即使找到突击目标,依靠目视光学瞄准系统攻击命中率也非常低。
6月,英国空军参谋部指示轰炸机部队,如果无法准确发现德国石油工厂,就突击德国其他的军事工业目标。特别是对突击飞机航程以内的德国飞机工厂集中的地区进行突击,即重点轰炸汉堡、不莱梅、鲁尔和法兰克福等地区。
英军规定,德国的石油工厂是首选目标,飞机工厂和铁路枢纽是备份目标。如果两者都找不到,那么可以袭击任何发光的目标或可以识别的目标。
1940年年底,英军轰炸机对德国的两个工厂分别进行夜间精确轰炸英军轰炸机部队的照相侦察部队空中照相结果表明,这两个工厂均未遭到严重破坏,工厂的生产所受影响不大。
在实战中,英军轰炸机部队频繁地轰炸了德国或德占区的铁路枢纽。一段时间里,英军将铁路枢纽作为夜间轰炸的主要突击目标,以期通过破坏德国的交通命脉干扰和破坏德国战时经济的正常秩序。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轰炸作战,效果并不明显。德国对英实施大规模空袭后,英军对德战略轰炸作战方针由重点打击德国的经济目标,转变为重点打击飞机工业,削弱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从而夺取空中优势。
1940年6月20日,英国空军参谋部针对德国对英国本土大规模入侵的威胁,明确指示轰炸航空兵的“主要攻势应集中于特定目标”。
根据这一指示,英军轰炸机部队转而突击了德国西部的铝厂、飞机组装厂、飞机储存地。为阻止德军对英国实施登陆作战,1940年7月,英军轰炸机部队受命突击了德国的鲁尔、汉堡、不莱梅以及荷兰的鹿特丹等德军重要的造船厂和海军基地。
实战结果表明,英军轰炸机的瞄准误差较高,即使在夜间能见度好的情况下,瞄准误差也不小。因此,命中率较低。
在这种瞄准误差的情况下,以当时英军的轰炸机数量,要想通过精确轰炸达到预定作战目的是不可能的。因为根据目标计算,英军一线轰炸机兵力必须保持在4000架左右,才能达到预定目标,而当时英军轰炸航空兵一线兵力只有500架左右。因此,从1940年12月起,英军轰炸机部队的作战行动逐步由夜间精确轰炸转变为夜间面积轰炸,轰炸方法的转变最终又引起轰炸目标的改变。1941年5月,前英国空军参谋长特伦查德致函丘吉尔首相,坚决主张对德国城市实施面积轰炸,瓦解其抵抗意志。他在信中指出:
战争经验表明,德国非常担心对手对其城市进行士气轰炸,因此英国空军就应该对德国的城市进行反复的轰炸。
如果英国空军对海上的舰船进行突击的话,99%的炸弹都会投在水中;如果对敌占区的目标进行轰炸,99%的炸弹会炸死昔日共同战斗的盟友;如果轰炸德国的城市,那么99%的炸弹会对瓦解德国的士气作出直接的贡献。
尽管特伦查德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就已离开英国空军参谋长的职位,但他一直同英国空军保持着密切联系,对英国空军作战方针的决策依然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特伦查德的建议加速了英国空军对德国战略轰炸作战方针的转变。
1942年3月至6月,为了扩大对德国城市的破坏程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瓦解德国民心士气,英军轰炸机部队对德国鲁尔区的埃森、科隆、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进行了夜间轰炸。
英军轰炸航空兵司令哈里斯认为,集中兵力进行一次大规模、高强度突击比分散突击效果要好。
5月18日,哈里斯向空军参谋长波特尔明确提出,在一次夜间行动中出动千架轰炸机对一个德国城市进行集中轰炸的设想。
这一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支持与批准。波特尔授权哈里斯尽早做出计划与安排。哈里斯等人经过多次商量,最后把攻击目标定在了德国鲁尔工业区内重要的工业城市科隆。
5月30日夜间,在哈里斯的直接指挥下,英国空军出动1046架轰炸机,其中4发重轰炸机292架,双发轰炸机754架。当这些飞机在英国起飞时,天气并不理想,但当进入欧洲大陆后天气逐渐好转,科隆上空只有少量薄云,能见度很好,对英军夜间作战来说非常理想。
这千余架轰炸机顺利地找到目标并投下了燃烧弹,使科隆市区燃起大火。后续梯队在很远的地方就看到了光火,它们径直向目标扑来。
德军高炮很快就对来袭的英军轰炸机开始射击,密集炮火平均每七八分钟击落一架英军轰炸机,一分多钟击伤一架。英军轰炸机在90分钟内,共投弹1455吨,其中高爆炸弹540吨,燃烧弹915吨。
最后撤出目标上空的英军机组人员,在返航后仍能看到科隆大火。科隆市区遭到破坏,市中心一半以上街区被完全摧毁,并使科隆市与其他城市中断联络达9天之久。
6月1日夜间,英军轰炸航空兵的956架轰炸机组成突击编队,再次实施“千机轰炸”,轰炸了德国鲁尔区的另一个重要工业城市——埃森。在这以后,哈里斯又成功地对德国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不莱梅实行了第三次“千机轰炸”。但是后来两次的“千机轰炸”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最大的原因在于兵力有限。
再加上德国采取了严密的防空措施,轰炸机部队的作战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未能达到阻止德国经济向战时经济转变和瓦解德国民心士气、摧毁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第五节 英德两国海军激战大西洋
1938年下半年,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根据希特勒的旨意,指示所属人员,研究在海上对英国作战的可能性。
1938年年底至1939年年初,他先后向希特勒提出两个海军建设方案:一个是将重点放在潜艇和装甲舰上,以便同英国的航运作斗争;另一个是建设一支规模不大,但却具有巨大突击力量、能够同英国海军和航运作斗争的舰队。
结果,希特勒采用了第二个方案。很显然,德国针对英国依赖海上运输的弱点,要在战争一开始就破坏其航运。
1939年4月,希特勒宣布废除海军协定后,雷德尔又重新建议建立一支装有内燃机的远洋舰队,以便在对英国海军作战时,能使德国从所处的极为不利的地理位置取得最大的战果。雷德尔的指导思想是要迫使英国海军舰队分散兵力,以便集中优势兵力予以各个击破。
德国海军最后拟订的作战计划是:在英国沿海使用舰队驱逐舰、潜艇和飞机布设水雷;在距英国较远的海区使用潜艇和伪装成商船的辅助巡洋舰破坏英国航运;战列舰、巡洋舰和辅助巡洋舰在大西洋上实施单舰作战或编队作战。德国企图以此迫使英国商船组成护航运输队,并用作战舰艇护航,以便德国可使用强大的战斗舰队攻击英国护航运输队及其警戒舰只。
8月中旬,德国开始在通往英国西部的航道和英国东北沿岸附近部署潜艇。8月21日,战列巡洋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调往南大西洋,部署在南美洲东部沿海。
8月24日,又调战列巡洋舰“德意志号”驶往北大西洋。8月31日,希特勒发布《第一号指令》,明确指出德国海军所担负的任务是:
重点对英国进行经济战,必须防止敌人进入波罗的海。为达此目的,是否以水雷封锁波罗的海通道,由海军总司令决定。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开战后不久,以雷德尔为首的德国海军指挥部转而赞同潜艇舰队司令邓尼茨的主张,将潜艇作为反封锁的最佳兵力,并确定海军建设的重点是建造潜艇。
英军方面也制订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一旦欧战爆发,英国海军必须保护和巩固其在大西洋上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舰队,切断德国同国外的海上联系。
英国判断,德国派到大西洋的主要兵力是潜艇和少量战列舰。因此,英国海军的总任务是除了保护自己的海上交通线,不让德军水面舰艇从北海侵入外,主要是防御德国潜艇的攻击。其防潜方法是:
先在英国海区内进行搜索,为通过危险区的运输船导航,然后再组织护航运输队。
欧战爆发后,大西洋海战的帷幕随之拉开。英国宣布对德实施海上封锁不久,在赫布里底群岛处巡弋的德国U—30号潜艇就于1939年9月3日傍晚发现从英国利物浦驶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英国客轮“雅典娜号”,19时40分许,U—30号潜艇未经警告便向英国客轮发射3发鱼雷,其中一发击中要害。这一事件,标志着大西洋海战的正式爆发。
大西洋海战爆发后,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区逐次投入兵力,破坏英国海上交通线。潜艇和飞机主要在北海和北大西洋海区活动,大型水面舰艇在南美洲与非洲之间的南大西洋海区攻击英国运输船。由于力量不足,无法同英国海军正面抗衡,所以,德国海军采取分散使用兵力的办法,在广阔的大西洋海区对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实施机动性破袭战。
在大西洋海战开始时,潜艇是德国海军破坏英交通线的主要兵力。最初平均每天仅有十余艘潜艇出航。
由于数量较少和受停泊条件的限制,单艇作战范围主要集中在北海及北大西洋东部直布罗陀和赫布里底群岛之间海区,攻击重点指向盟国大西洋海运线汇合处英吉利海峡和比斯开湾以西海峡。多以单艇在接近英国基地、港口的航道上和近岸航线的交通要道上进行伏击。
但是,希特勒为避免过分刺激英法,下令德国海军只袭击武装的或由军舰护送的商船,活动范围局限于大西洋东部海域,不触犯大西洋西部美国所宣布的泛美安全区。
之后,德国海军才分别取消对英法的此种限制,广泛地开始潜艇战。
英国加强近海反潜措施后,德军潜艇便在广阔海区游猎。
1940年1月至3月,德国海军潜艇作战没有新的进展。4月9日,德军在挪威登陆,海军便把潜艇基地扩大到斯塔万格、特隆赫姆。
法国投降后,德国潜艇进驻法国布雷斯特、圣纳泽尔、洛里昂、拉帕利斯和波尔多等港口。
由于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距离缩短,在海上活动的数量增多,加上指挥的便利,德国潜艇自1940年7月逐渐转到北海峡和大西洋中部进行艇群作战,频繁袭击英国运输队。
1940年7月至10月,被称为德国海军潜艇作战的“黄金时代”。
1941年年初,英国海军接收了美国支援的50艘驱逐舰,护航兵力有所增加,在3月上中旬的10天内,先后在冰岛与赫布里底群岛海区击沉德军5艘潜艇,包括3艘王牌潜艇。从此,德国海军潜艇向西撤离,开始在横越北大西洋航线上进行搜索作战。
1941年上半年,德国在大西洋活动的潜艇平均每天增至25艘,意大利潜艇也开始参加作战,致使盟国和中立国商船损失的总吨位数持续上升。
1941年4月,美国把泛美安全区从西经60度向东延伸至西经26度,并于9月由美国海军提供护航,这样便使德国潜艇受到限制。
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德国潜艇随后开始攻击同盟国驶往苏联北方港口的护航运输队。
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德国海军潜艇又开始在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进行单艇作战。
从1939年9月至1941年12月,德国潜艇共击沉盟国舰船410万吨,占这期间盟国舰船损失总数760万吨的54%,德国也损失潜艇40余艘。
针对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攻势,英国海军投入各种兵力实施反封锁作战。英国海军进行封锁作战的主要兵力是大型水面舰艇。欧战前夕,英国海军部队已装备声呐,足以对付潜艇的威胁。
英国海军为了防止德国海军舰只进入大西洋,派出了若干艘战列舰、巡洋舰和舰队驱逐舰,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以及英国与美国之间的航线上对航运实施直接警戒。经常变换运输船队的航线,在交通要道附近海区派出巡洋舰进行巡逻。
1939年9月初,英国海军部组建了一支特别作战群,编有战列舰“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战列巡洋舰“反击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号”、巡洋舰“曙光号”和“谢菲尔德号”以及舰队驱逐舰10艘。
此外还包括北海巡逻队的舰船,其任务是阻止德舰进入大西洋,负责直接掩护英国和挪威之间的航运。
为此,海军部还拟定使用驻泊在罗赛特和斯卡帕湾的海军主力支援北海巡逻队,并抽调一部分兵力在挪威海南部和堡克尼群岛之间进行巡逻,组织一个舰群在接近多佛尔海峡的通道上掩护向法国运送部队与装备的船只。
为了控制接近英吉利海峡和爱尔兰海入口的西部通道,掩护往返于英国和法国各港口之间的船只,在波特兰组建一支名为“海峡部队”的舰艇支队。此外,还向直布罗陀派出一个独立作战群,负责阻止德国海军潜艇进入地中海。
英军封锁作战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布设雷障进行防潜。此外,为了加强对德国海军的封锁,英海军曾使用快速布雷舰和驱逐舰在德国控制的海区进行数次布雷。
英国布雷效果较好,但开始得较晚,至1940年4月13日才开始第一次布雷。当德军在西欧发起攻势时,英国海军又把布雷封锁问题降到了次要位置。
为了封锁和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英国成立特种辅助巡洋舰队,监视通往德国的航运,强行检查往返于德国港口的运输船,截获德国船只。在冰岛附近、赫尔果兰和斯卡格拉克海峡的出口处,以及挪威沿海附近部署潜艇,袭击德军舰船。
1940年6月,德军占领挪威和法国各基地、港口后,英国海军为了阻击德国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进入大西洋,开始将潜艇部署在挪威和比斯开湾德军基地附近海区,航空兵也开始在德军新设基地的航道上布雷。
英国海军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在战争初期装备的是普通炸弹,不适于反潜。自1939年9月17日“勇敢号”航空母舰被德国U—29号潜艇击沉后,英国停止使用航空母舰反潜,而把反潜巡逻任务交给岸基航空兵负责。
但岸基航空兵巡逻受距离的限制,发现德军潜艇机会少,直至1940年1月,英国海军才有几架飞机开始安装雷达,投入反潜。英国海军对反潜炸弹的研制较晚,而航空兵又都是单独行动,很少与水面舰艇进行协同作战,因而岸基航空兵反潜效果不大,仅在1940年中期才击沉德国海军U—64号潜艇。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对英国本土的空袭减少,使英国得以抽调部分掩护基地的航空兵加强护航运输队的空中掩护,并派出较好的舰只为运输队护航。
1941年9月,美国承担大西洋西部护送快速运输队的任务。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直接参战,英美又联合制订了新的护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