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英国政府实行绥靖政策

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英国的经济受到打击。从1932年中期起,英国经济开始缓慢回升。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实力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这极大地影响了英国当时的政治、外交与军事政策,束缚了其军备的发展。

和平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潮。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前浩劫和战后的经济衰退,使和平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这种形势大大增强了英国公众的恐战情绪,推动了和平主义运动的高涨。

1935年3月,纳粹德国公布了重整军备宣言,公开走上了扩军备战的道路。但在英国,和平主义者却举行了一场全民和平投票。

这场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和平主义运动,是由国际联盟协会、新联邦社等和平主义团体发起,并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和平主义议员支持的。全国共有1150万人在50万志愿工作者的协助下参加了和平投票。

他们提出了全面裁军和废除航空部队的主张,还要求用非军事性的经济制裁方法来阻止战争的爆发。以此为标志,英国的和平主义运动达到高潮。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和平主义运动规模之大、参加人数之多和影响之广泛,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有力地制约了英国政府和有影响的政治家的行动,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对英国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5年,英国军方根据日益恶化的国际形势,提出有限的重整军备计划。此时已担任国民内阁首相的保守党领袖鲍德温告诉英国选民们:“我向你们保证,不会有任何大规模的军备。”

避战求和一时成为英国举国上下的行动准则。可以说,和平主义运动是英国绥靖主义的温床,对英国绥靖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从军事卷入政策退回到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致力于建立一个基于英法德相互信任与合作的稳定的安全局面。

20世纪20年代,法国联合东欧国家,压制德国,与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发生矛盾。于是,英国便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企图削弱法国及其盟国的地位,以保证自己在欧洲大陆的仲裁国地位。

1933年3月,英国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抛出“麦克唐纳计划”,其目的在于用裁减法国陆军来安抚叫嚷“军备平等”的希特勒。德国退出裁军会议和国联后,英国继续压迫法国做出让步,以便使德国重返裁军会议和国联,也就是让德国在英国可以控制的范围内扩军。

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与世界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尽管英国统治集团逐步意识到了法西斯国家的威胁,但其对外政策却并没有实行全面调整,直至大战在西方爆发,对法西斯国家的战争威胁都未做出有力的反应。

1935年3月,英国对德国公开宣布重整军备,不但没有采取任何抗议行动,反而于1935年6月与德国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消息传出,举世震动。

《英德海军协定》的要点是,德国海军实力与英联邦成员国海军总数实力的固定比例为35:100.但是另一项协定规定,德国的潜水艇可占英国全部潜水艇的45%,在危急情况下,此限度可提高至100%。从而使希特勒打破了《凡尔赛和约》的束缚,开始放手扩军备战。这是英国在绥靖德国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年12月,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英国担心失去意大利这个盟友,而不敢对其采取有力的制裁措施。随着法西斯国家的不断扩张,英国维持欧陆“均势”的政策失去了现实基础,绥靖政策便逐渐成了英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1937年5月,张伯伦任英国首相后,即向议会宣称,本政府的政策是“对全世界实行绥靖政策”。

早在1937年3月,张伯伦在出任首相前不久给美国财政部的信中称:“德国决心使它自己强大得没有人敢于抗拒它所提出的无论是对欧洲的还是对殖民地的领土要求,既然它存心如此,就不大可能同意有损于其既定目标的任何裁军计划。”

只有在德国相信它的努力将遭到优势兵力的抵制时才能有所收敛。尽管如此,张伯伦政府仍坚信,在国家利益没有受到危害的情况下,和平解决争端比诉诸战争对英国更有利。

为了达到避战的目的,张伯伦政府认为,有必要通过和平谈判全面解决欧洲问题。

这成为张伯伦政府对外政策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

承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分的欧洲边界的不合理,满足希特勒“统一德意志民族”的要求,以求得欧洲政治问题的解决;在欧洲“政治解决”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对德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允许德国开发其出口潜力,从而在经济上消除德国对外扩张的理由。

基于上述设想,张伯伦上台后,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绥靖外交活动。

首先,在外交上加强与德国的联系。张伯伦一上台就邀请德国外长牛赖特访英,并于1937年11月派遣哈利法克斯出访德国,目的是对德国放风、摸底,“找到一项解决分歧的方案”,达到“一个总的解决,那时,合理的抱怨可能消除,猜疑可能被束之高阁,信任可能重新恢复”。

访问结束后,张伯伦称,会谈充满相互信任,进一步加强了相互了解的愿望。

为了实现对德绥靖的目标,也需要绥靖意大利。

1937年7月,张伯伦在给墨索里尼的私人信件中进一步确认了早在同年1月达成的《英意地中海协定》的原则。

1938年年初,他建议与意大利会谈,解决两国间的所有争论,并且不顾外交大臣艾登的反对,于4月16日缔结了《英意协定》,确认并划定两国在整个地中海和中东的权益,承认意大利对阿比西尼亚的占领,以此换取墨索里尼在“总解决”中的默契与回报。

根据张伯伦欧洲问题全面解决的设想,远东问题同欧洲相比居于次要地位。

1937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张伯伦在日记中写道:

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的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再同日本进行争吵了。

因此,当日本不断扩大侵略的时候,英国远东政策的绥靖色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

张伯伦深感,要实现欧洲问题的全面解决,单靠英国是不行的。鉴于法国在欧洲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张伯伦于1937年11月访问法国,对其施加外交压力,要求法国与其协调行动。这对此时已将同英国保持一致作为外交基点的法国在绥靖道路上越走越远起了很大作用。

为了与希特勒达成欧洲问题的全面解决,张伯伦不惜以牺牲中小国家为代价,只要希特勒同意“按和平演进方式实现变更”,就满足其侵略扩张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张伯伦在绥靖道路上越走越远。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张伯伦认为这是“不可能避免的”。接着,希特勒又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苏德台区。张伯伦将此看做是通向欧洲问题总解决的可能入口。

当捷克危机加剧时,张伯伦乘飞机三赴德国与希特勒谈判,并一再做出让步,最后上演了慕尼黑丑剧,把英国的绥靖主义推到了顶峰。

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绥靖活动还表现在对西班牙的态度上。

西班牙内战爆发,英、法两国政府实行不干涉政策。而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则对西班牙共和国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不仅给西班牙叛军送去大批金钱和武器弹药,派军舰封锁西班牙海岸,而且派出几十万正规部队,直接侵入西班牙,使地中海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结束地中海危险的状态,英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于1937年1月签订了《英意地中海协定》。协定双方保证维持地中海的现状,相互尊重对方在地中海的利益和权利,并共同维护西班牙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是,这个协定的缔结对地中海的局势没有产生什么具体影响,对意大利的侵略扩张和对西班牙的武装干涉也没有起到任何限制作用。

在英国下院里“叛国”、“耻辱”的呼声中,英国首相张伯伦1939年2月27日宣布承认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权。法国总统勒布伦也采取了类似的步骤,但他却得到法国内阁成员的一致支持。

人们认为承认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许多人特别是英国畅所欲言的在野党人士对佛朗哥的“建立一个自由的西班牙”的含糊保证并不信任,同时还对仍留驻在西班牙的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表示关注。 JQ3WEiDBUVw3AHrkKFhzENtOfW1LXLbHu5aDl/1kuspvgqf7HTUPnc/O2A6if+U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