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勤奋贫苦的少年

第一节 卡内基的家族

凡事不论大小,都要认真地去做。努力把每一件小事情认真做好,以后才有人敢把大事情放心地交给你。——卡内基

1835年11月25日,被称为钢铁大王的卡内基出生在英国苏格兰丹弗姆林一间平层小房子的阁楼里。他的全名叫“安德鲁·卡内基”。卡内基是他的姓氏,安德鲁是他的名字。

丹弗姆林约在北纬56度线通过的位置,在世界地图上比莫斯科还要偏北,在细长的福斯湾的最深处,是苏格兰的古都。这里遍地是粗硬的岩石,上面长满了矮松及杉木等植物。

长期以来,丹弗姆林是个非常著名却又很受争议的地方,有人对它褒扬赞美,也有人对它非议贬低,它一直是苏格兰资产阶级革命最激进的地区。

丹弗姆林的北部盛产煤,南部一带为农场。农场出产马铃薯、燕麦及少量的小麦。卡内基的父亲经营纺织厂,专门纺织丝绸、亚麻布以及苏格兰格子布,远销世界各地。

卡内基出生时,他家的住宅楼里陈列着数台纺织机,几名雇来的工人在里面工作。但那时正值政治与经济转型期,英格兰的兰开斯特及利物浦等新兴机器纺织企业排挤家庭工厂。遭受此打击,丹弗姆林的纺织业日渐衰颓。

工人离开纺织工厂后,附近的年轻人纷纷拿起镐锹,转往煤矿及铁厂谋生。卡内基的其他亲戚相继离开丹弗姆林移民美国。卡内基家族中的一部分成为美国移民。

卡内基家族在当地颇有名气,安德鲁·卡内基的太爷名字叫作詹姆斯·卡内基,是个相当有反叛精神的人,他曾因在密尔暴动中起带头作用,因煽动暴动罪而被控入狱。

安德鲁·卡内基与自己爷爷的性格相似,他的爷爷在当地也是颇有名气,他是个机智幽默、亲切随和的人,但做起事来却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的爷爷继承了他太爷的纺织手艺,自主经营。纺织工业成为卡内基家族的传统产业,他们以此自豪。

虽然卡内基的爷爷身无分文,但他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被一位富裕的轮船主女儿看上了,并且和她结成眷属。卡内基的祖母可谓慧眼识英雄,他们一生恩爱。

安德鲁·卡内基的父亲名叫威廉·卡内基,延续家族传统,从事锦缎纺织。他的母亲叫玛格丽特,来自莫里森家族。莫里森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

卡内基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纺织业者,和他的爷爷相比,他少了一份演讲家的天分,却更像是个沉思的学者。他的父亲很爱读书,卡内基的叔父也是如此。

他的父亲与他的叔叔与他们的好友,一共5人,还合办了一个读者会,他们时常聚在一块儿读书朗诵,讨论一些学术问题。

从普通的纺织设计专业毕业后,卡内基的父亲凭借自己艺术家的特质制造出了华丽的绸缎。在此之间,绸缎纺织是利用丝绸来进行的,丹弗姆林后来成为著名的绸缎纺织贸易中心。

卡内基的父亲不仅学识丰富,而且敢作敢为。

在儿子出生后,他参加了在丹弗姆林分离者长老教堂举行的一个礼拜仪式。那天,牧师的布道是有关婴儿诅咒的,卡内基的父亲受不了牧师神神叨叨的胡言乱语。于是,他毅然从长凳上站起来,说道:“如果这就是你们的宗教和上帝的话,那么我将另寻宗教和一个更高尚的上帝。”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去过教堂。

和正直、深刻的威廉·卡内基不同,卡内基的母亲玛格丽特更加务实,她很注重与自身利益有关的事物。

在婚姻中,玛格丽特一直都把自己丈夫的需求放在首位,不愧为贤妻良母。按照苏格兰的说法,她是一个“整洁”、“精打细算”并且非常热心于“执行主妇职责”的妻子。在儿子安德鲁的一生当中,玛格丽特一直都是他成功背后最大的推动力。

对安德鲁最有影响的人是他的外祖父汤姆·莫里森。莫里森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而且汤姆是个天生的演说家、热情的政治家,因此他被推选为当地激进派的领袖。

他早先继承了其父亲的皮革生意,后来由于投资失败,成为一名鞋匠。也许是因为遭受到自己失败的打击和失去地位的耻辱,他开始追随当时十分流行的极端主义,并成为倾向于基层政治行为的极端主义分子之一。

卡内基的外祖父汤姆热衷于宣传极端主义事业,经常去政治集会场所进行极端的辩论,他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先驱报》的出版人,也经常写一些激进的文章,做一些激进的演讲。

后来,卡内基到了美国,有好几次,几个有名望的苏格兰人特意找到他,指名道姓地要和汤姆·莫里森的外孙握握手。

卡内基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他后来把自己喜欢乱写的天赋归功于双亲家族的遗传,因为卡内基家族既是阅读者也是思考者。

卡内基可以于家中远眺建在岩石上的爱丁堡。他6岁时,曾随叔叔和堂弟一同前往爱丁堡,一睹躬身驾临爱丁堡的维多利亚女王尊容。

叔父自从妻子去世后,一直过着鳏居生活。他一人抚养乔治长大,卡内基与乔治情同亲兄弟。

长期以来,苏格兰都极度重视教育,每个教区都有一所学校。在教育平均主义的氛围下,聪明的孩子会得到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尽管如此,很多家庭还是负担不起孩子正规教育的费用,因此,自我教育在并不富裕的家庭中就流行起来了。

在丹弗姆林,卡内基自小就加入到自我教育之中。

每天一大早,卡内基就起床。由于当时没有自来水,一切用水都得从附近仅有的一口井排队打来。每天上学前,卡内基都要用大木桶为家里来回挑几次水,而后才吃早饭,然后上学,因此他上学经常迟到。但是校长了解他的难处,并不责备他。

第二节 追求的英雄行动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英雄,每个少年都该有自己的英雄梦。偶像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对人的影响也是长久而又潜移默化的。

在少年时,卡内基时常随着教历史的叔叔拉文达到处参观古迹。他对库尔德人移民,与英格兰的敌对关系,以及同一国君治理等历史了如指掌。

他所具备的历史知识已远超过与他同龄的孩子。

他常听叔父讲故事。他对玛丽女王在这城中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捕获时的故事听得入了迷。尤其着迷骑士华莱士揭竿而起的故事,当他听到华莱士被处极刑时,竟然泪流满面。

还有一个人对卡内基的影响也很大,那就是他的姨父,乔治·劳德。由于卡内基的父亲必须整天工作在纺纱店里,极少有闲暇顾及卡内基。而姨父在大街上经营一家店铺,不会将自己拴在店中。

在教育上,卡内基的姨父劳德很重视背诵,卡内基因此受益匪浅。他经常要穿着外衣或者衬衫,卷起袖子,戴上纸制的头盔,把脸涂黑,拿着木板条做的剑,扮演各种戏剧和传说中的人物,向他的同学以及老人,背诵他的台词或是对话。

由于姨夫这样的教育方式,卡内基的记忆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卡内基能极快地学会感兴趣的知识,这让他的一些朋友感到吃惊。

丹弗姆林的学校生活对卡内基是一个考验,他每天都要背4节赞美诗。

他的方法是这样的:在去上学之前一眼都不看,如果慢慢走,五六分钟之内可以到学校,他就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背完4节赞美诗。

第一节课就是圣诗,因为他事先已有准备,因此成功地通过考验不成问题。但如果让他在30分钟后再重复一遍,其结局恐怕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卡内基开学不久姨父便溘然长逝了,他的死让卡内基很悲伤。

卡内基所知道的关于苏格兰早期历史的所有知识都是姨父教给他的:关于华莱士、布鲁斯、伯恩斯,还有失明的海瑞的历史,斯科特、拉姆齐、唐纳希尔、霍格和福格森。

可以说,在那时,伯恩斯的话语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一条对苏格兰的偏见的血脉,热血奔腾不止。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华莱士是卡内基最推崇的人物之一,当他遇到困难时,常常会把自己想象成是华莱士,借此得到力量。

华莱士最突出的品质就是勇敢,这也是卡内基所拥有的最主要的东西。他认为自己的勇气是向华莱士学习的结果,英雄永远是男孩的力量之源。

后来卡内基来到美国,发现其他国家似乎也有值得骄傲的东西,这使他觉得失去了某种优越感。他意识到每个国家都有和华莱士一般的人物,都流传着他们的英雄事迹和罗曼史。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苏格兰人,卡内基在很多年以后也找不到理由来减弱他所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崇敬,甚至与那些世界上更大的国家相比,它的形象也不逊色。

他可以找到充足的理由来提升他对其他国家的看法,因为他们都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这足以激励他们的子女像他们一样决不玷污自己的出生地。

卡内基一生去过很多地方,接触过很多文化,但是他的心是永远留在苏格兰的,他的英雄偶像也是苏格兰的富有勇气的华莱士。

卡内基在童年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养鸽子和小兔。父亲不辞辛劳地为这些宠物搭建一个舒适的窝时,他为此感激不已。于是他家成了小伙伴们的大本营。

在妈妈的眼里,家庭的影响是让他的两个孩子踏入正途的最好途径。她常说:“首先是要让家里充满欢乐,只要能让卡内基和在他家玩的孩子们高兴,没有什么是她和父亲不能做的。”

卡内基第一次商业冒险是做一名雇主。他请小伙伴们给他帮一个季度的忙,报酬是允许用他们的名字来给卡内基饲养的可爱的小兔子命名。通常他们都会在周六给小兔子预备食物。

在旁人看来,他与玩伴们签订的合同有些苛刻,甚至不合情理。但他的小伙伴们却大多心甘情愿地采集蒲公英和车前草。

整整3个月,除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兔子这个唯一的回报,他的小伙伴们没有得到任何酬劳,但他们没有提出任何别的条件。

卡内基非常珍视这段经历,并把它看成是组织能力的最早证明。后来他在苏格兰高地旅行的时候,还碰到过一名儿时一起喂兔子的小伙伴,他俩为此兴奋不已。

第三节 举家移居美国

蒸汽机的发明对手工业者是一个灾难。

卡内基一家也无法逃脱从手工织布到蒸汽织布机的纺织变革。卡内基的父亲和母亲没有意识到即将来临的工业革命,仍然在旧的体制下艰苦奋斗。随着织布机的迅速贬值,卡内基一家也迅速沦为贫民,生计每况愈下。

在1848年4月,卡内基一家举家移居美国前,收到了安妮姑妈从匹兹堡寄给他们的第三封信,告诉他们:“那里的工作机会很多,大可一展宏图。”

于是在刚毅的母亲的坚持下,他们毅然拍卖掉了家产,特别是那些织布机,举家乘船驶出福斯湾,直奔大西洋而去。

拍卖的收益微薄可怜,让人失望。纺车几乎不值一钱,换不到任何东西。

卡内基一家于1848年5月17日离开了丹弗姆林。

当时父亲43岁,母亲33岁,卡内基13岁,而他的弟弟汤姆还不到5岁。汤姆是个长着一头白色头发的漂亮小男孩,黑色的眼睛闪闪发亮,不管在哪,他都是引人注目的焦点。

那天早晨,卡内基一家离开深爱着的丹弗姆林,坐在汽车里,沿着去查尔斯顿的运煤铁轨向前奔驰。

卡内基满含泪水站着,望着窗外,直至丹弗姆林在视野中消失。最后消失的建筑是那座伟大而神圣的古老的大教堂。

钟声每晚20时悠扬地鸣响,这非常让他留恋。在他的《美国的四驾马车在大不列颠》一书中,他曾经在写大教堂时提到过这口钟,并充满了敬仰之心:

马车驶下廊道,我和沃尔斯教士长站在前排座位上,我听见大教堂的第一声钟响,是为了我母亲和我而鸣。我内心充满虔诚地跪了下来,泪水不知不觉地夺眶而出,我转过身去告诉教士长,我没法坚持,必须放弃。

有一阵,我感觉就要昏厥,幸亏我看见不远处没有人群。我有时间控制自己,我咬着嘴唇,直至流血。我低声对自己说:‘没关系,保持冷静,你必须坚持住。’再没有一种声音如此地深入我的灵魂,不时闪现,用它那悦耳、优美、动人的力量将我征服。

伴着晚钟,我曾被抱上小床,进入孩提时那无邪的梦乡。每天晚上,当钟声敲响时,父亲或母亲慈爱地俯身面对我,告诉我钟声在说什么。通过他们的翻译,钟声的语言变得那么美好。

这是从天堂和圣父那里传来的声音,在我入睡前,这声音会慈祥地告诉我,白天做了哪些错事。钟声平和,我知道敲响它的神灵看到了我所做的一切,但是并不生气,永远也不会生气——永远,只会感到遗憾——非常非常遗憾。

今天,当我听到钟声,它仍然并不只是一种声音而已,它依然有它的含义,而现在它听上去就像在欢迎背井离乡的母亲和孩子归来,再一次托庇于它珍贵的关爱之下。

修道院晚钟在敲响时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荣耀,是上帝赐予人们心灵的慰藉,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抚慰自己。我的弟弟汤姆应该也在那里,这就是那时产生的想法。当我们要离开这里,去一个新的国度之前,他也开始回味这钟声的真谛了。

“卢梭希望能伴着优美的音乐死去,如果我能选择,我希望在我步入黑暗时,大教堂的钟声能在我耳边敲响,告诉我人生的竞赛已经结束,是超脱尘世间所有烦恼的时候了,像召唤那个白头发小男孩一样召唤我入睡——最后一次。”

据史料记载,在这一年,苏格兰有18.38万人移居美国。他们分乘几百艘船,远涉重洋,驶向美国。丹弗姆林和苏格兰的很多地方一样,破产、失业的人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移民大军。

有的旅客在船上精神抖擞地唱着歌:

西方!西方!自由乐土在西方。

气势雄浑的密苏里河滚滚流向加勒比海。

纵然付出辛劳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那里,穷人至少可以摘取地上长出来的果实……

但当帆船一驶离苏格兰,大家就因晕船而都躺下了。唯独卡内基身体状况良好,因而备受船员们的喜爱。卡内基帮着船员做了一些杂事,他享受到了一般旅客所没有的特别餐点。

5岁的弟弟汤姆和母亲一块儿住在女性的船舱,卡内基与父亲住男船舱。打开甲板的舱口,顺梯而下,就置身于这个客舱的黑暗之中,举步行走都得躬背弯腰,否则就碰头。对卡内基来说,这是一次愉快的海上旅行。

第50天时,船终于在纽约湾的卡斯尔·葛登近海停泊,全航程约6400千米。虽然历经艰辛到了目的地,可在纽约举目无亲的卡内基一家,并没有因此宽心,漂泊的愁绪反添了几分。

完全出乎意料,在码头上呼唤的人,竟然有一位是玛格丽特少女时代的闺中密友史罗。史罗的先生以前与卡内基的父亲威廉是纺织同行,现在也站在一旁。从他的穿着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在纽约混得并不尽如人意。

他们在史罗家住了一夜。第二天清晨,卡内基一家到码头的移民协会,接受安排前往最终的目的地——匹兹堡。

第四节 全家赶往匹兹堡

到匹兹堡的路有两条,一条走北方的迂回路程,绕经伊利湖;另一条坐火车南下至费城,然后再到匹兹堡。

经过费城再到匹兹堡确实是一条捷径。

以前阿勒格尼山脉山势险峻,跋涉艰难。但现在有斜坡搬运专用的轨车,可连接运河,而且驿马车的路况也很好,是由石块铺成的。不过,要花不少钱!每500米至少要6分钱。而北部迂回路线,虽然较费时间,但每500米只需两分钱。

“绕经北部!”玛格丽特代替犹豫不决的丈夫果断地正面回答。玛格丽特,是未来钢铁大王卡内基最为敬爱的女子。她的脸部扁平,眼光非常锐利,身着黑色棉衬衫,配着格子裙。

她是非常受邻里敬慕的女性,当她执意要离开丹弗姆林时,镇上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流下眼泪,希望她断了移民美国的念头。

不过,她决意执行的事,谁也阻挠不了。她一决定迁移美国,即刻拍卖掉了房屋、纺织机及一切家具什物。然而,拍卖所得的现金却不够付一家4口人的船票。

自幼便与玛格丽特情同姐妹的艾丽执意把自己的私房钱给玛格丽特,“用我的储蓄!”艾丽反复坚持。

她瞒着丈夫每月存下6先令的私房钱。6先令相当于2.5美元,现在艾丽已存了20英镑。这笔“巨款”本来是准备用来盖房的。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艾丽浓厚的苏格兰口音内掺杂着恳求的成分。

玛格丽特婉谢了好几次,但终于拗不过艾丽的好意,感激地收下了。说道:“那么,就借到有能力偿还时为止。我一定要还给你的。”玛格丽特的声音融化着浓烈的友情。

“匹兹堡……是怎样的一座城市?”作为众所周知的事实,假如匹兹堡没有发展成重工业重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就无法战胜德国;同时,也因无力制造坦克、大炮和军舰,无法成为超级强国。此外,南北战争时,北方就不可能打败南方。

但是,“匹兹堡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呢?”母亲也流露出强烈的不安。

提起宾夕法尼亚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费城及内地的工业都市匹兹堡。此时的费城对于像卡内基一家一样后来才到的苏格兰贫穷移民来说,已经失去了魅力。

费城位于纽约与华盛顿铁路、公路交会的中央枢纽位置,从这两个城市乘车,两个半小时就可抵达费城。另外,从特拉华湾上溯特拉华河,也可抵达费城。费城既是美国的革命发祥地,也是建国之地。

费城的地名,是教友派教徒威廉·宾命名的。在希腊语中是具有“兄弟般爱的城市”的意思。

威廉·宾的父亲贵为总督,曾提供给查理二世及约克公爵军费,因此,威廉·宾虽然是教友派教徒,但仍被允许在德拉瓦河西岸开辟殖民地。他率领教友派教徒,来到宾夕法尼亚州。

教友派反对战争,并曾站在反越战的第一线。该派虽属基督教的一支,但却提倡反教会主义,信徒与教职人员没有区别。

他们敬畏圣灵的权威,若有圣灵感动,谁都可以传教,具有崇尚自由与爱好和平的传统。该宗教名称的由来很特殊:当教徒一感到圣灵充满时,精神便会相当亢奋,继而浑身颤抖,因而取名“战栗者”。

虽然威廉·宾对印第安人采取友好政策,并与印第安人缔结了著名的“和平相处协定”,但威廉·宾回国后,宾夕法尼亚州,随即转变成双方激战的场所和双方争夺的焦点。

宾夕法尼亚州以月桂树为州花,风俗纯朴善良,居民工作很勤奋,其中50%为农民。而匹兹堡后来之所以成为工业重镇,完全在于它的地理价值。

阿巴拉契亚山系的阿勒格尼山脉纵贯州内,整个州的森林面积广阔,地形类似瑞典。州的1/14是河川及湖泊。教友派的农民,并没有将田产留给子孙的风气。

冠以威廉·宾之名的宾夕法尼亚州最初殖民者是荷兰的毛皮商人。但他们并没有设置开拓地,所以,一般认为,最初的殖民者是在特拉华河西岸,建造圆木小屋的三四百个瑞典人。

他们沿特拉华河上溯,拓展村落。

18世纪前半叶,因路易十四的高压统治,大批的德国人集体放弃荒芜了的莱茵地,横越大西洋,前往威廉·宾所开拓的自由新天地,寻求新的希望。

这时期,大量的德国移民者涌入宾夕法尼亚州。接踵而来的是荷兰人及具苏格兰血统的爱尔兰人。法国人也不甘示弱,随即紧跟投入这块土地,诸色人种混合成美国移民的基础。这也是这里成为革命的发祥地的顺理成章的理由。

革命前,德国的移民占全州人口的1/3,人数超过10万人。这群移民者中,有位名叫李登哈斯的工业家,他在英国的殖民地上首先建立造纸厂,随后设立啤酒厂、纺织厂以及玻璃厂。

宾夕法尼亚的制铁工业,可追溯至革命以前,1720年左右,铁矿及煤矿就开始受到关注。

此时,德国人与其他移民,在流经费城西北方的楚尔基尔河溪谷,开始铸铁。他们把水车装设在费城北方80千米的特拉华河的河床上。据说以此动力铸造出来的铁制品质地非常优良。

铁厂在革命以前一直向西扩展,由总督府官吏及审判官在内的8位事业家共同投资兴建。萨斯科哈那河畔逐渐成为制铁中心。德国农民最早将石灰质的坚硬土地,开垦成小麦的大谷仓。

在萨斯科哈那河岸地带制造的铸铁,大部分都运到费城,加工成白铁皮板、钉子及农耕器等。剩余的铸铁则输往英国,但此时还不是匹兹堡时代。

匹兹堡位于3条河流的交叉点,它处在由西北部流入的俄亥俄河与由东北部流来的阿勒格尼河的汇合点;还有另一条莫诺加拉河交叉而过。

匹兹堡两侧,有辽阔的密歇根、西弗吉尼亚及俄亥俄州及肯塔基州等农矿业地带。

自乔治·华盛顿初次远征匹兹堡以来,经7年战争以及到后来的美国的独立革命战争,匹兹堡之所以成为军事要塞,是因为匹兹堡位于俄亥俄河与阿勒格尼河两河汇合之处。

另外,宾夕法尼亚的印第安人的动向,和为驱逐印第安人与法军的联军而开拓的宾夕法尼亚的道路以及运河的交通路线,使匹兹堡的地理价值观念更富于决定性的影响。

这两个原因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在匹兹堡的军事价值外,再加上政治与经济价值,匹兹堡形成重镇,是综合原因作用的结果。

卡内基一家下了船,首先在和匹兹堡隔着阿勒格尼河的新兴市郊住宅区——阿勒格尼城落脚。其实,称阿勒格尼城为“新兴市郊住宅区”,似乎太言过其实。城里大部分人每天都得经过架设在阿勒格尼河上的大桥,前往匹兹堡工作。 04yDk3nHQ9sxakBhoUcR/rh65rUmIvuY8M3c2K+TjOaOYdNRAK1q17T2nwx+QQw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