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战乱年代

第一节 奉双亲命回乡完婚

一个人的成功与自己周围的人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好朋友,如果他在关键的时候支持和鼓励你,那对你今后事业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作用。——包玉刚

1937年,包玉刚已经虚岁20岁了,他在燕梳行也已经渐入佳境。他的聪明能干和吃苦耐劳赢得了老板和同行的一致赞赏,成为燕梳行的骨干。

这时,父母为包玉刚下达命令:回乡完婚!

早在包玉刚到燕梳行上班的时候,包兆龙就按照老家的规矩,开始和妻子商量着为儿子张罗婚事了。陈赛琴接到包兆龙的信,就请了村里一个有名的媒婆为包玉刚物色妻子。

不长时间,那媒婆就来向陈赛琴汇报:“夫人,我可是为了咱们家千挑万选,才终于让我选中了一个人,她就是邻乡四府前黄家的闺女黄秀英。这个黄小姐,那长得是没说的,重要的是性格温柔,心地善良,跟二公子那真称得是天生一对、地配一双。而且他们黄家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跟咱们家很相配呢!”

陈赛琴听了当然高兴得不得了。不过她也知道,儿子的终身大事,不能光听媒婆的一面之词,就暗地里派人到四府前黄家去打探。得到回报:这位黄小姐确实同媒婆所说的一样。陈赛琴这才放下心来,托媒婆到黄家提亲,黄家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接下来的工作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双方换帖核对生辰八字,下彩礼、择吉日。包家家境甚宽裕,包玉刚又是包家最引以为荣的儿子,彩礼自然是出手不凡,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古董玉器,整整几大箱;最后就是择定吉日,举行大婚……

然而,包玉刚却不知道父母的这些“秘密行动”,直到母亲把家中一切都安排好了,这才写信到汉口。此时包玉刚才惊讶地知道:自己竟然糊里糊涂地有了一位“包黄氏夫人”!

当时,在一些大城市,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许多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已经被废除,年轻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自由恋爱。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当子女还是十多岁时,父母就会为他或她的婚事而操心,并请当地的媒婆为其物色对象。

包玉刚在汉口上中学,接受了不少新思想的熏陶,自然也向往积极自由的新生活。但是,他并没有像他那个年代的同龄人那样,用离家出走、私奔来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相反,他驯服地遵从了母亲的旨意,决定和他并不认识的黄小姐结婚。也许有人会奇怪:包玉刚怎么接受一段毫无感情的婚姻呢?

的确,包玉刚的很多做法都令人感到奇怪,却又非常的合乎他的性格。在包玉刚心目中,长幼尊卑的家长制观念也非常浓。他总相信父母永远是对的,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他也是先认同父母的观点,再经过互相探讨,修订其决定。这些在后来包玉刚作决定时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丝毫不影响他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并且,包玉刚也知道母亲对自己的钟爱,为自己选的姑娘不会错,于是,他顺从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快就给母亲回信:“一切听从母亲大人的安排!”

包家早已经选择好了良辰吉日,一切都按老传统来进行。当母亲的回信再次返回时,包玉刚立即收拾行装动身返乡。

当他从汉口返回宁波,没过几天就做了新郎。

当天,婚礼在包家的祖屋举行。一顶大红花轿在锣鼓声中被抬到包家门口,掀开轿帘,凤冠霞帔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子走了出来。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终于,房间里只剩下了包玉刚和新娘黄秀英。

包玉刚走上前去,掀开了黄秀英头上的红盖头,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夫人竟然如此俊美动人。黄秀英也在同时暗暗地打量着自己的丈夫,她也满心欢喜:他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

两个人这时共同感谢的对象是:媒婆!

在这种两情相悦的气氛下,刚刚认识的夫妻二人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交谈起来,一谈之间,竟然深深被对方的知书达理而吸引,越说越投机。

如果说世间真的有一见钟情,那么,包玉刚与黄秀英就是在洞房相见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爱上了对方,而且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相濡以沫,甘苦与共,专一而执着地守护着从一刹那建立起的感情。

婚后不久,包玉刚带着妻子一起去了汉口。

第二节 战乱夫妻相濡以沫

20岁的包玉刚成为人夫,事业也进行得很顺利。

但是,世事却并不像包玉刚新婚这般风光旖旎。就在这一年的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并在7月底攻占了北平、天津之后,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使几十万中国人死于非命,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使无数的城镇和乡村变成了残垣颓壁,许多中国妇女惨遭奸淫……

而这时的国民党政府被迫从南京迁往重庆,重庆也被称为“陪都”。日军攻陷徐州后,沿长江向武汉推进。

包玉刚看到时局危急,忙把刚刚接到汉口的新婚妻子黄秀英又送回了宁波老家,自己与10多个同事赶往上海。

在上海,包玉刚在中央信托局保险部找到了一份工作。

上海中央信托局成立于1935年,是当时中国著名的“四行二局”之一,“四行”,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二局”,即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它们的业务包括战争危难保险,投保的客户都把保险当作抵抗日本炸弹的保护伞。

但是这时,包玉刚却无法继续他的学业了,因为上海沦陷后,大学纷纷南迁到了大后方地区。包玉刚的大学梦破灭了,他在失望之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获得银行知识上。他为此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热情。

在中央信托局的日子里,包玉刚凭着自己的努力和经验,很快熟悉并掌握了信托、易货、储蓄、保险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很快,包玉刚的稳健谨慎使他赢得了客户和公司的信任。

首先,包玉刚谨慎、三思而后行的作风,使他成为众人心目中一个“稳健”的人。而他满口的宁波方言,也成为他的长处,比如他的宁波口音曾使他在汉口读书时成为大家竞相模仿的对象,在上海却成了大家对他敬而远之的原因。

上海与宁波虽然相距不远,但两种语言相差甚远,尤其在音节方面。一向自视甚高的上海人把宁波话视为方言,他们说,“宁愿听两个苏州人吵架,也不愿意听两个宁波人谈情说爱。”于是,在与客户谈判时,很多人因无法与包玉刚争辩到底而不得不让步。

这样一来,在中央信托局的日子里,包玉刚是很得意的。他工作出色,很快就成为被称为“十三太保”的30个业务骨干之一。

生活一稳定,包玉刚又把黄秀英从宁波接到了上海。

1939年年末,包玉刚得到了一次海上旅行的机会,并且第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当时,中央信托局“十三太保”被派往昆明,任职于银行保险部。如果从上海乘火车去昆明,本来用不了几天时间,但因为战乱的原因,陆路被日军封锁,包玉刚他们只好由水路从上海乘船经香港,再转火车赶往昆明。

包玉刚带着妻子在香港停留了几天。这几天里,包玉刚买了一张缆车票,夫妻俩乘坐当时香港最有特色的山顶缆车上到了太平山。他站在山顶,俯瞰着维多利亚港:风景如画的海湾里,停靠着大大小小的船只。远处海鸥翔集,比小时在宁波见到的大得多的轮船长鸣着声声汽笛……

船,再一次在包玉刚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指着那些船对黄秀英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带你,坐着自己的船到大海上去航行!”

黄秀英仰慕地看着丈夫。

这次出差,包玉刚每天都有5块钱的补贴,而香港一杯牛奶只要几分钱,包玉刚除了每天吃两顿便饭,基本没有其他花销,这样他又省下了一笔钱。

到了昆明,包玉刚又深入地了解了保险业。以他特有的精明能干,受到上司赏识,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使他很快被晋升,从昆明调到了湖南衡阳任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保险部主任。

包玉刚带着妻子赶赴衡阳。

在衡阳,包玉刚和妻子度过了一段最拮据的日子。

战争,使各地物价飞涨,人们的生活一下变得艰难起来!纸币已经不值钱了,东西一天能涨几次价,今天这些钱能买到一斗米,明天连一盒火柴也买不到。包玉刚到衡阳办事处,虽然有一定薪水,但相对于飞涨的物价来说,也已经不算高了。

有一天,他领到薪水,回家拉起黄秀英就到街上去买米。到了米铺那里一看,挤得人山人海,有人高兴有人哭,高兴的是买到米的,哭叫骂娘的是没有买到米的。

包玉刚对黄秀英说:“今天恐怕是买不到了,这里又这么乱,我们干脆明天再来买吧?”黄秀英答应了,他们两个人回家,简单吃了一点东西,早早就休息了。

第二天一大早,包玉刚和黄秀英就来到了米铺。不料更多的人早早就来了,人还是拥挤不堪。两个人不想凑热闹,就又回家了。

就这样一连三天过去,他们米没买着,但钱却贬值了。包玉刚拿着原来能买一斗米的钱,这时却只够买一升的了。

夫妻两人相互看着,脸上写满了忧愁和悔恨,但又无可奈何。通过这件事,包玉刚和黄秀英得到了教训,以后只要有钱,就马上拿去买米,就算它队排得有多长,人有多挤,他们也抱着“上刀山下火海的劲”去排队买粮食。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保证每天都能吃到米饭。

当然,由于包玉刚有公务在身,根本抽不出空去排队,这些事就全都落在了黄秀英的身上。不但是米,家中柴米油盐,粗活细活也都是黄秀英的。黄秀英对此没有丝毫的怨言,她只是把所有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尽量减少包玉刚的负担。另外,她还从外面找了一些浆洗、缝补之类的活儿,挣点钱来补贴家用。

包玉刚在单位工作一天,晚上疲惫地回到家里。黄秀英总是很温柔地侍候着他,不让他多操一份心。甚至,在最困难的时候,黄秀英宁可自己不吃饭,只喝白开水,仍然保证让包玉刚吃饱饭去上班。

于是,在这艰苦的日子里,包玉刚与黄秀英夫妇二人的感情又更深了一层。

第三节 巧遇亲戚互相帮助

包玉刚24岁的时候,又转任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刚开始,包玉刚只是为铁路员工提供福利保险,后来,铁路的全部财务都转给了他的银行。

在这里,包玉刚认识了广大华行的老板,在商界鼎鼎大名的卢绪章。不过,卢绪章还有一个秘密身份:中国共产党派驻湖南的地下党员!

有一天,卢绪章从重庆到衡阳谈生意。谈完生意之后,就到当地戏院里去看戏,看戏也是卢绪章的一大爱好。

中场休息的时候,卢绪章忽然听到邻座两个人的交谈中,有一个人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他仔细一看,是一个一脸正气的年轻人。于是卢绪章走了过去,用宁波话同那个年轻人打着招呼:“你好!”

这个年轻人就是包玉刚。他听到有一个中年人用宁波话跟他打招呼,顿时感觉亲切起来,忙站起来与卢绪章握手。然后两个人坐下来交谈。

卢绪章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包玉刚,包玉刚接过来一看,不由惊叫道:“呀!原来您就是大名鼎鼎的广大华行的卢总经理啊!”

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也没有心思再看戏了,干脆到戏院的休息间聊了起来,聊家事,聊国事,从衡阳说到重庆,再从上海说到武汉……

卢绪章问:“玉刚,有对象了没有?”

包玉刚笑着回答:“刚结婚没多久。”

卢绪章又问:“是啊!那妻子是自己谈的还是家里父母给定的,是老家人吗?”

包玉刚回答道:“是啊,就是宁波四府前黄家的。”

卢绪章眉毛一扬,眼中射出惊喜的光芒:“这么说来,我们还是亲戚呢!我是卢家,我夫人也是四府前黄家,两家还是姨表亲呢!这么论起来,你妻子还得叫我一声表哥呢!”

包玉刚又惊又喜,但又有些怀疑:“真的会这么巧啊!”

卢绪章神秘地对包玉刚一笑,拍拍他的肩膀说:“那你回家问问你妻子吧!”

然后,两个人又闲聊了几句,并约好了明天到包玉刚家里去。

包玉刚回到家里,就马上把今天的事情告诉了黄秀英。黄秀英高兴地跳了起来:“是真的,我娘跟他娘还是亲姐妹呢!那真是我表哥!”

包玉刚问:“那怎么没听你说起过呢?”

黄秀英解释说:“因为表哥很早就到外面去做事了,当年见他的时候我还很小,现在都不记得他的样子了。”

包玉刚感慨道:“真是世事难料啊!”

黄秀英也说:“是啊!没想到会在衡阳这么远的地方跟表哥重逢!”

第二天,卢绪章早早就来到了包玉刚家,他还带了大包小包的东西。

包玉刚把卢绪章接进门去。黄秀英站在屋门口,看着多年未见面的表哥,喊了一声:“表哥,你好!”

卢绪章上下打量着表妹。

黄秀英穿着旧衣服,站在那里,被卢绪章看得有些不好意思:“表哥,快进屋吧!”

走进屋里,卢绪章四下一看,家里只有几件简陋的家具,不由心中一酸。

包玉刚说:“当此乱世,谁家都不好过。我们……还算好吧!只是让秀英跟着我受苦了。”

卢绪章临走的时候,偷偷地在桌上放了一沓钞票。

送走卢绪章,包玉刚和黄秀英回到屋里,发现了钞票。包玉刚想追出去还给卢绪章,却被黄秀英拦住了:“不要去追了,表哥肯定是知道我们过得很艰难,才有意帮助我们。他不明着给钱,就是怕你自尊心太强不肯接受。我们是嫡亲的亲戚,想报答以后有的是机会。”

后来,卢绪章只要到衡阳来,就一定会抽时间去包玉刚家中坐坐。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衡阳银行的经理们听说包玉刚竟然同广大华行的大老板是亲戚,于是对包玉刚另眼相看,包玉刚在一年内竟然连升了两级。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包玉刚调度有方,应对自如,充分显示了经营方面的才能。

后来,包玉刚又被调到“陪都”重庆,调升为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的经理。这里也是广大华行的总部所在地。

广大华行除了重庆,还在昆明、成都、西安和贵阳等地设了分支机构。虽然日军的飞机不时袭击轰炸,重庆的工商业受到了很大影响,但广大华行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而且生意越做越大。这其中的原因,既因为卢绪章受到共产党的秘密支持,而且也得益于包玉刚帮助他兑换法币。

第四节 面对乱局巧妙应对

1945年,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抗战,终于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恰在此时,27岁的包玉刚做了父亲,他的第一个女儿来到了人间。包玉刚在狂喜之余,为女儿取名“陪庆”。

黄秀英听了一笑,问道:“为什么要给女儿取个‘陪庆’的名字?”

包玉刚笑着解释说:“陪‘是指女儿降生在’陪都‘重庆;而’庆嘛,则是指日本投降,普天同庆。”

抗战胜利、成为父亲,包玉刚觉得真是双喜临门。

这几天,重庆各界为了庆祝抗战胜利,举行了持续多日、声势浩大的胜利大游行。包玉刚兴奋地加入了重庆浩浩荡荡的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之中。

几天后,上面通知包玉刚,让他立即去上海银行工作。但这时黄秀英还在坐月子,无法跟包玉刚同行。包玉刚只好跟卢绪章打招呼让他照顾一下妻女,然后自己马上赶赴上海。

当时的大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三教九流的人都会聚在这里,既有中央政府军,也有地痞帮会;既有各武术派别,也有流氓无赖。这些人就在这里各施其法,争夺利益。

上海市长是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钱大钧,国民党希望能借助钱大钧的威名,镇住上海这个龙蛇混杂的地方。钱大钧早就很赏识包玉刚的能力,因此当他一接管上海,就马上想到由包玉刚来帮他重整上海的金融秩序。

包玉刚一到上海,就被接到了钱大钧的办公室。

钱大钧一见到包玉刚,就走上前来拉住他的手说:“包先生,你在重庆的业绩我早有所闻,今日一见,果然是后生可畏呀!”

包玉刚有点受宠若惊,他赶忙说:“钱市长,您为了我中华大地光复,拯救亿万黎民于水火之中,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您才是真正的英雄!晚辈不敢当您的夸奖,还希望市长能在今后对晚辈多多提携。”

寒暄过后,钱大钧这才话转正题,他严肃地对包玉刚说:“日本人虽然投降了,但却留下了一大堆问题。当今之时,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我们有责任起用你们这些青年人才。上海滩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治安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我看来,所有问题都比不过金融这个问题更难办啊!现在国库日益空虚,而政府只知道猛印钞票,让人们拿黄金、白银去换公债,还美其名曰‘金圆券’,这更造成了物价飞涨,这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啊!”

包玉刚看着忧心忡忡的钱大钧,同情地点着头。

钱大钧接着说:“你到上海来,就任上海银行营业部经理,过一段时间,还要做副总经理,主管放贷部门。放贷部门可是银行资金的水口啊,一定要替政府把牢这个口子。”钱大钧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年轻人,你任重而道远啊!”

满怀爱国热忱和报国之志的包玉刚当即表示:“钱市长,您放心,晚辈一定不敢有丝毫松懈!于国于民,这都是我应尽的职责。”

但是,上海的局势却并不是单凭包玉刚的聪明才干和不懈努力就能挽救的。这里通货膨胀更加严重。当地甚至流传着“上午的钱到了下午就只值一半”的戏言。

当时有人说:“你到一家饭店去吃饭,进去要先付钱哦,要不然等饭端上来,价钱就翻了一倍了。”

国民党政府无奈之下,只好向公务员支付日薪。而包玉刚除了经营一般的银行业务之外,还担负着收税和向公务员发薪的任务。

这样一来,包玉刚每天早早就得赶到银行,看着职员们搬着一捆捆的钞票,装上押款车,送往各个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

这天,到了该发薪的时间,但银行由于现金周转不灵,还没有凑齐当日的钞票。很快就有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包围了银行,并在外面喧哗起来。

包玉刚正想出去看看怎么回事,突然一个穿着警察制服的警官闯进了他的办公室,他歪着身子坐到包玉刚办公桌对面的一张椅子上,然后从腰里拔出手枪,“啪”地往桌上一放,盯着包玉刚恶狠狠地说:“听好了,马上给我们发工资!”

包玉刚看了一眼正对着自己的枪口,镇定地问:“请问你凭什么来提款呢?有提款书或者市长的批文吗?”

警官指着那支手枪:“不凭什么,老子什么也没有,是我们局长让我来的。”

包玉刚不想跟他发生正面冲突,他用婉转的口气说:“是这样的,我们都得执行政府定下的法规。既然您是奉局长之命来的,想必局长已经先征得了市长的同意了?那这样吧,弟兄们既然都来了,能办我就马上给你们办。现在呢,我们向市长核实一下,如果市长同意了,我们立即就付款。好不好?”

包玉刚拿起了电话,拨通了钱大钧办公室,在电话里把情况向钱大钧详细说明了。

钱大钧让包玉刚叫那个蛮横的警官接电话。

那个警官接过电话,一听是市长,态度马上就变了。钱大钧在电话里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是谁给你的权力,竟然带着武器到银行去闹!现在带着你的人,马上给我滚,以后不许再胡闹,否则我让你们局长枪毙你!”

警官放下电话,带着他的手下灰溜溜地离开了。

包玉刚稳定下来之后,就委托一个朋友,用军舰顺路把妻子和女儿从重庆接到了上海。

面对急剧贬值的货币,有的人竟然想出了一个“妙计”:他们先找借口向银行借钱,然后买卖黄金和美钞。等过几天钞票贬值,他们再用一部分黄金换回钞票,还给银行当初借下的款数,从中牟利。

包玉刚对这种发国难财的行为非常气愤,他决心要对每笔贷款严格审查,无论对方是什么后台,只要发现有问题,就绝不放贷。他甚至在一段时间里拒绝兑换流通的纸币。

而这样一来,也让包玉刚得罪了不少人,而且这些人都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僚权贵。

其中有一位在上海滩特别有势力的人,他与蒋介石的关系也不一般,被称为上海的“无冕市长”,经常坐着装着防弹玻璃的小车,带着大批保镖在街上横冲直撞,人们见了老远就躲着他。

这天傍晚,包玉刚的秘书慌慌张张地跑进他的办公室说:“包经理,那位‘无冕市长’派了两名手下,说是要‘拜访’您。”

包玉刚想了一下,让秘书把那两个人带进来。

那两个人大大咧咧地走进来,开门见山地说:“包行长,我们老板想请您帮忙周转一笔钱。老板说了,请您明天到家中商量一下这件事。”

两个人只顾说,似乎猜准了包玉刚不敢不答应。

包玉刚看着两个人,心里面想着对策。很快,他就爽快地对两人说:“既然你们老板这么看得起包某,我岂敢不识相?回去告诉你们老板,我明天一定去府上拜访。”

两个人转身离开了。

晚上,包玉刚回家对黄秀英说:“我明天要去看看医生。”

黄秀英吓了一跳:“怎么回事?”

包玉刚指着右腹说:“一年前的阑尾炎又复发了。”

黄秀英说:“那就别拖着了,我现在就叫医生过来。”说完,她不顾包玉刚阻拦,立刻打电话请来了医生。

医生仔细地为包玉刚做了检查,然后安慰他说:“没什么事,阑尾炎并没有复发,可能是您白天吃了什么东西一时不舒服吧?”

包玉刚赶忙说:“怎么没事,刚才明明就是阑尾疼得厉害!还是请您明天为我做手术把阑尾割掉吧,以免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复发折磨我!”

医生大惑不解:世上还有这样的人?明明没事硬是求着做手术!但在包玉刚的苦苦请求下,他还是同意明天为他做手术。

就这样,包玉刚宁愿牺牲掉自己没有发病的阑尾,也不愿意违背良心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第五节 下定决心离开上海

1948年,包玉刚正值而立之年,这时,他又有了二女儿陪容。而且这时父亲包兆龙和弟弟包玉星也都来到了上海。父亲在上海国丰造纸厂任经理;弟弟大学毕业后任职于上海四明银行,后又转到新利进出口公司。这样,包玉刚这一大家共有10多口人了。

早在1946年,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上海的经济恐慌,又用经济学博士吴国桢取代了钱大钧任上海市长。但是,曾经留学美国的吴国桢,也无法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上海金融。因此,包玉刚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包玉刚虽然此时已经进入了银行的管理层,有了一定的地位,也受到了当政要员的重用,事业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他还是很担心:国民党的统治已经到了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地步。在这样一个乱世,一家人到哪里去找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呢?

包玉刚在那段时间,整日都处在彷徨和焦虑之中,但是,他把中国的所有城市都在脑中过滤了一遍,却越想越失望:中国之大,到处都找不到一个理想的安身之所!

包玉刚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灯火辉煌的太平山,繁忙的维多利亚港湾,往来不息的商船。对,就是香港!当年,他在去昆明赴任时曾经途经那里,“我就到香港去,在那里闯出一番新天地!”

下定决心后,包玉刚便开始着手筹备去香港发展的事宜了。

1949年新年假期,包玉刚因为公务再次赴香港,趁机在那里逗留了几天。这是包玉刚第二次来香港了,他看到,香港虽然不大,但它是英国殖民地,没有受到国内战乱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自由港,是商人们理想的天堂!只是,由于中国各地都在战乱之中,从内地向香港拥来了大批的难民。

包玉刚还想在香港多考察一段时间,但因为他没有护照,无法在香港长期居留,而他又不想成为难民!包玉刚思前想后,下定了决心:回到上海就辞职,然后到香港闯出一番新天地!

回到上海之后,包玉刚把自己的想法与父亲、妻子、弟弟商量了一下。这时,全家人都把包玉刚当作主心骨,当然,大家都尊重他的决定。只是包兆龙还有些担心:“我们到了香港能做什么呢?”

包玉刚自信地说:“只要我们有能力,就不怕找不到事情做。现在内地的金融政策,就像是一个患了绝症的病人,就算有华佗再世,也回天乏术了,我在上海再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将来陷入困境也是早晚的事,不如早作打算。”

当包玉刚向吴国桢提出辞呈的时候,吴国桢很是吃惊,因为包玉刚是他在上海市长任内提拔的最有才干的青年人才之一,他认为包玉刚应该与他继续坚持下去。

虽然吴国桢一再挽留包玉刚,但看到包玉刚去意已决,也只好答应了。只是他提出,包玉刚要继续在上海工作到1949年2月底,把一切事务都交接清楚了再离开上海。包玉刚也很感谢吴国桢这几年对他的提携和赏识,于是承诺一定把一切事务都交代清楚。

包兆龙卖掉了国丰造纸厂,并变卖了家里能卖的所有东西,换成现金或银两,大概有数十万元。然后,包兆龙先带着家眷和陪庆、陪容等去往香港,他要先把“家”安置下来,为包玉刚当好“先锋”。

1949年3月初,包玉刚在银行的帮助下,买到了3个人的机票,他带着妻子黄秀英和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陪丽,离开上海,飞赴香港。 hhwrRbP9fOA+7fbr+HbItwFmrBEIFYeTRCvwIQDPVG8nDOqS96n2bUpn/1Yvs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