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课修心,先从观察情绪开始

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发脾气的女人是最丑陋的!”可见,女性最美丽的时刻应当是远离愤怒嗔恚、安住于平静之中时,此时自内心焕发出一种祥和喜悦的美丽,想来世上无人能对这样的美丽有抵抗力。

可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之中怎么可能没有脾气?我们又怎么可能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好情绪呢?自然,这世间也有一类女性,她们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保持着喜悦安乐,而一旦自己出现负面情绪时,总能及时觉察到并做出调整,让自己恢复到喜悦安乐的状态。

这样的女性无疑是智慧而幸福的。因那种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她们在处理繁忙的事情、身处忙乱之中时也总会游刃有余,并且散发出女性独有的灵敏活力。

所以说,要想做一个静心、清心、时刻都安乐的女性,我们首先要从观察自己的情绪开始做起。当然,观察情绪还只是开始,观察情绪是为了时刻保持一种喜乐平和的心态,因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

是什么诱发你的不良情绪

首先,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良情绪”其实可以理解为“因无名而生的烦恼”。我们的各种烦恼无非是自心所生,同时又从自心而灭。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执太重。

旁人说了一句什么话,你听后很心烦,因为这话让你觉得不顺耳;身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觉得郁闷,因为它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困扰;爱人的某个举动,你看不惯,因为这不对你的心思……

你希望世间的一切都能符合你的心意,可是,为什么世上的一切都一定要顺遂你的心愿呢?这没有道理呀!很明显,有这样的想法,也是“我执”太重的表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现在意下如何?如来在往昔时在燃灯佛那里,是否得到了佛法呢?”

“没有,世尊!如来以往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佛法。”

“须菩提,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菩萨有没有让这个世界更加清净庄严?”

“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清净佛土,实际上如同虚幻中的事情,因为没有佛土等待菩萨去庄严,只是有这么一个名称,叫做‘庄严佛土’罢了。”

佛陀说:“所以,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把心念执着在事物相状上,也不应该把心念执着在声、香、味、触、法这些外境上,菩萨应该对于存在的一切都不执着,他们的心念应该是自由流淌的。须菩提,比如有人的身体像世界上最高大的山,你意下如何?他的身体是不是真的很高大?”

须菩提说:“确实很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个虚幻的身子,只是有身体高大这样的名称而已。不过是个假借的说法,称之为身体高大罢了。”

不良情绪,或者说烦恼,是从我执而来。我执太重,那就只能永远生活在自己设置的牢笼里,而我们所偏执的,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假相。说的直接些,我们的偏执,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所谓的“自我”本来是个假相而已!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脑海中抹去那个假想的自己。所谓“我”,也不过是五蕴和合而成,是一个假名而已。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谓的“心”,不管是清净心、平等心,还是慈悲心,那也都不过是个假名。当别人赞叹你有一颗慈悲心时,你当然可以很欢喜,但是也没有必要因为这句话而执迷。你一执迷,那慈悲心就没有了,就会生出那骄傲心和自负之心。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子那么多的数量的恒河,在你看来,这些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数量巨多?”

须菩提说:“这个数量很多,世尊!那么多的恒河已经很难计数了,更何况是恒河里的沙子呢!”

“须菩提,我再问你,如果有发了善心的男子女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物去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是不是很大?”

须菩提说:“确实很大,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根男女能够从这部经里,哪怕仅仅是四句佛偈而信守不疑,并且对别人讲说,那么他的福德会大大超过前面那个布施的人。”

许多女性朋友其实是心肠很慈软的,她们喜欢帮助别人,也能对别人的苦痛抱有同情心,这一点确实很好。可有一样,我们千万要明白,不论我们如何帮助别人,布施了什么、布施了多少,都不要对自己做的事情生出执着之心。一个人做功德的最高境界便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无相布施”——这在后面,我们还会提到。

有智慧的女子总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其实不是自己在帮助众生,而是因为众生的存在,使自己积累了福德,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众生在帮助自己修行。就好比《金刚经》中所说的发大菩提心的菩萨一样,菩萨们从不认为自己度脱了多少众生,化解了众生多少苦难,他们反倒是从众生中证悟了空性——自己与众生圆满平等,毫无差别。

曾经有个朋友,她可以说是位很大方、很有主见的女性,可她生活得并不快乐,因为她生活之中处处都离不开那个“我”:这是“我的东西”,那是“我的主意”,“我”做了一件事情帮助了别人,“我”布施了十元钱给一位乞丐,“我”给一位重病患者捐出了一百元钱……

她觉得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她确实做了不少善事,是个不错的人。可是,她自己却说这么多年来,自己做的这些善事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做布施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有改善吗?可为什么我的心里还是充满烦恼,我的生活也没有向好的方向转变呢?”

就因为这些烦恼,她愁眉不展好几年,她逢人就说自己心中的困惑,以致人缘都变得不如从前那么好了。

大家不要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朋友的身上多多少少地发现自己的影子。我们是不是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布施就是为了得到,行善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念头,我们才活得累,我们的生活没有变得更好,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在怀疑,为什么越是布施,越是做善事,反而内心的烦恼就会越多呢?菩萨都在修的“六波罗蜜”(即六种使人从烦恼的此岸到解脱的彼岸的修行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不是能让人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吗?难道这些修行方法放在别人身上有效果,能从烦恼中解脱出来,而到了自己身上,就“失灵”了吗?

其实这修行方法并没有失灵,是我们自己的心,执着在自己做的那些善事上,这一念的执着就坏了事——原本布施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安乐,本来就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众生与自己有什么分别呢?我们为何一定想用布施来换自己生活的改善呢?心头念想不纯,做再多的善事自然也不能让我们的心变得更柔软、更宁静。心不宁静,又如何能创造生活呢?

看到这里,有灵性的你会发现,带着一颗有所执着、有所求的心去行善事,便会活得百般辛苦。菩萨所修的六度,便是为了舍弃掉那个自我,在心上一无所求,唯愿世间一切众生都能安乐,这才是真正大慈大悲的境界。

而我们平日里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所求的,我们读书的时候要考一个好成绩,这样不仅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得到同学的羡慕,而且在毕业时还能找到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好的工作;我们到了恋爱的年龄,总想找一个有才又有财、处处都依着自己、外型又要好的男士,或许我们没那么爱他,只是为了在别人的眼中看起来很幸福,我们需要这种虚荣感。如果,我们的这些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不满,就会失望,我们的情绪开始步入低谷,甚至可能随时爆发自己的坏情绪。

就像我之前提到过的那位朋友,她经常在抱怨:“为什么自己做了善事,却得不到好的回报。”当身边的朋友都对她投来不甚友好的目光时,她就暴怒了——以前那个乐于布施的、和善的女人消失不见了,以往挂着笑容的那张脸上写满了对人生的怀疑、对生活的不满。

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坏情绪,是什么使得这位原本“乐善好施”的女士发了脾气?

说到底还是放不下那个“我”。我们争强好胜,误以为“新时代的女性”就应该是这样的。我们不愿意服输,不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情场,我们喜欢坚持做自己,对他人不肯有一点点的、适当的妥协,我们总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同时和别人较劲,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自己在烦恼,别人也很痛苦。

没错,以前的我,也是这样,而且有许多女性朋友也是这样。不过我要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同时觉得那些读到《金刚经》,并从中领悟到智慧、改变自己人生的女性也很幸运。

《金刚经》教给女人如何静心,静心就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降伏心头的烦恼。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如何调整,却并非每一位女性都能懂得。

“既然心头的这个烦恼,如此扰乱身心安宁,那这烦恼应该是个坏东西吧?”以前经常听到有人这样问。

烦恼确实是个坏家伙,但是,扰乱身心安宁的是烦恼,成就菩提、觉悟智慧的也是烦恼!大家细想想,若不是我们深受烦恼之苦,又如何能生起解脱烦恼之心?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在生活里每当有人辱骂我们、刺激我们的时候,我们反而应该感谢他!为何?因为这种环境便是让我们学会容纳、学会圆融。正如龙树菩萨说的那样:“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执,而不是他人。”所以,我们要做出的反应不是回骂别人,也不是自己跑到一旁去生闷气,而是应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用我一位豁达乐观的朋友的话来说就是:“别人骂你,和你有什么关系?”就是因为她能放下这个“我”,所以无论别人是赞誉她还是贬损她,她都能坦然面对,内心平静,结果那些想辱骂她的人反而是落了个自讨没趣。

有涵养的女人能控制住情绪,控制住心头的火气;可有智慧的女人却能化解那火气,而不是强压住它,她们总能让自己处于平和安宁的同时也让别人心里舒坦。难怪我的一位朋友这样说:“真正赏心悦目的女性应该是祥和平静、内心安宁的,真正有智慧的女人应该是自己静心、让别人舒心的。”

“静心禅语”

最终极的解脱,是内息妄念,外断妄想;

最无上的智慧,不脱离世间,击破烦恼。

通过正确的知见行为,心灵才会安住在寂静之中;

无上圆满的正知正见,带来圆满自如的现实生命。

做智慧女人,从“观心”做起

《金刚经》中提出人们要降伏自己的妄念妄心,其实正是要我们降伏内心各种烦恼。这些烦恼都是破坏我们安宁心境的“毒药”,所以自然需要《金刚经》中的无上智慧这剂心灵良药来对治。通过这剂清心丸,我们定会少一些烦恼,多几分智慧。当然,要做个智慧女人,就要先从“观心”开始做起。

所谓“观心”便是观察内心,检视自己脑中的每一个念头。看看我们脑中的这些念头,哪一个,让你在当下体验到了焦躁、忧虑、痛苦等种种烦恼;又是哪一个,让你心生喜悦、清凉、宁静、祥和的感受?我们进而再去观察,那些烦恼之火,到底是谁燃起的?是别人吗?不是,因为别人无法影响到我们的内心。那么就只能是我们自己了。这个道理想透了,距离得到智慧也就不远了——虽然还不是最终极的般若智慧,但这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有了这个开头,才能有之后的精进修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佛陀继续说:“须菩提,能够随机随缘向他人讲说这部经典,乃至是其中的四句佛偈,这样的讲经之处,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恭敬护持、供养,就如同供养佛塔庙宇一样。更何况有人还能信受奉持。须菩提,当知这样的人已经成就了世界上无上第一等稀有的菩提。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会有佛在,应该像尊重佛、尊重佛弟子那样尊重受持正教的人。”

为何《金刚经》所在的地方便“如同佛在”呢?因为这部经典讲说了般若大智慧,它教给人们如何破除执着,让心安住在自由宁静之中。

有些女性朋友即便不读佛经,她们也能自省到自己心中有许多不良情绪,但她们却认为这些不良情绪就好比最顽固的疾病一样,是根本不能除去的。“唉,反正我心头是烦恼不断,我觉得自己不能消除它们,也就只能是听之任之了。人活着哪有不烦恼的呢?”我身边某位朋友就是这样想的。

在日本德川时期有位盘圭禅师,他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人们开解烦恼,所以他在那个时代颇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有这么一天,一名禅僧慕名来到盘圭禅师这里,他说道:“弟子我生来就脾气暴躁,时常焦虑而且还很难控制自己的烦恼,我现在活得十分痛苦,希望您能帮我熄灭心中的嗔恨和焦躁,给弟子一个对治烦恼的法子。”

“哎呀呀,世上还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哟!”盘圭禅师故作惊讶地说:“你这个性子确实很怪。你现在让我瞧瞧,你心头的嗔恨怒火还有焦躁不宁,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学僧回答说:“禅师,我现在没办法给您看啊,因为我现在心头没火气也没焦虑。”

“那么,你打算什么时候拿出来给我看呢?”盘圭禅师依然笑呵呵地问。

学僧又说:“这个弟子也不知道。因为这些嗔恨、焦躁到来的时候弟子并不能预料啊!”

盘圭禅师听完便开示道:“如此看来,不论是心头的嗔恨还是那焦虑烦恼,都不是你的真实本性啊!不然,你应该可以随时拿出来给我看。你看你,出生时没有这些烦恼,它们既不是你父母给你的,也不是你先天带来的。你回去好好想一下,心头那嗔恨焦躁种种烦恼是打哪儿来的呢?”

盘圭禅师说得已经很明白了,不论是心头的嗔恨怒火还是焦虑暴躁,都不是先天带来的。可见,我们的心原本应该是清净平和的,而我们之所以会有种种烦恼,出现各种不良情绪,无非是因为外境的人、事、物不合自己心意而导致的。在这里实在不得不说上一句,这“我执”真是祸害了我们!也正因如此,许多大乘经典里都在讲如何用般若智慧来破除“我执”,《金刚经》在讲,《心经》也在讲,只有先破除“我执”,众生才能安心静心、自在快乐地生活。

如果,你的心从来没有因外境事物的变化而摇摆,从来不曾因为他人的褒贬损毁而出现喜怒波动,从来没有因为过分地贪求某些人、事、物而焦虑烦躁,那么,你的心头如何还会生出烦恼呢?

没有“执”,没有挂碍,哪里还生得出焦虑、恐惧、担忧,等等。在大乘佛法里,不仅要破除“人我执”,而且还要破除“法我执”,这便是《金刚经》中反复在陈述的一个道理:“不着相。”

曾听过这样一个禅宗故事:赵州禅师在经堂上讲经,他讲完后,有个弟子就说:“师父啊,您刚才说菩提即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可弟子很愚钝,我不知道这菩提和烦恼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啊?”

“菩提和一切众生的烦恼不可分开。有求便是烦恼。”赵州禅师回答说。

这弟子仍然不明白,就又追问道:“如何才能避免呢?”

赵州禅师知道这弟子心中生起了执着和妄想,就问他:“为何要躲避?”他的意思是,如果从来就没有烦恼,那为何还要躲避呢?好比许多女孩子整天嚷嚷着要减肥,可是她原本身材就很好,哪里还需要瘦身减肥呢?

这个弟子似懂非懂地走开了。过了几天,他又来到赵州禅师面前,希望师父能给自己修禅的程度做一个印证。“师父啊,若是我做到了心中一丝不挂,那是不是说我参悟到了无上的禅境呢?”

“你不挂什么?”赵州禅师反问道。

“不挂一丝啊!”这弟子觉得,这已经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了。

没想到赵州禅师哈哈一笑,说道:“唉,你现在不就挂着呢吗?”

当他想着“一丝不挂”的时候,那烦恼便已经挂在了心头。这个学僧开始向赵州禅师请教时,便已经“着相”了,即执着于言语表相之上。到了后来,他又执着在“一丝不挂”这个相上。

当女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烦恼之火灼烧身心的痛苦之后,便会由心底生发出如何才能让自己平静清凉的办法。就好比女人们在到处寻找幸福法则时,必然是意识到自己过得不幸福,而她们不知道为何不幸福,只是很想迫切地改变当下的这种烦恼状态。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但幸福的女人往往有一个比较共通的特点,那就是经常处于一种安详平静的心境中。其实,她们不见得有多少财富,有多高的地位,甚至也算不得漂亮,但她们内心的平静祥和就是让人极度羡慕。

要静心,先观心。我们要观的不仅是胸腔里跳动的那颗心,还有脑海中出现的各种念头。当然,这些杂念清除掉,或者说,逐渐减少,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才会处于一种平和的幸福状态之中。

“静心禅语”

改变偏见,树立正见,不做观念束缚下的奴隶;

领悟空性,看破万法,内心的贪爱执着全破除。

心上的煎迫,全是贪嗔痴三毒缠裹;

当下的清凉,只因洞悉万物皆无常。

对治不良情绪,不要依靠别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们应该如何命名这部经书呢?我们又该如何受持奉行这部经书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可以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以这个名字来奉持就可以。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真正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在名相上称之为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你是如何想的?如来可有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回答:“是的,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须菩提,这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它并不是微尘,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如来说世界其实并非实有世界,只是假名称作世界而已。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是否可以通过如来那三十二种殊胜美好的体相特征来认识真正的如来呢?”

“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据如来那三十二种体相特征来认识真正的如来。为何这么说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并非是三十二种真实的相状,只是因缘和合的假名称呼而已。”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有善根男女,以恒河沙数那般多的身体和生命去做布施,又有人信奉受持这部经书,哪怕只是其中的四句佛偈而已,并为他人讲说,那么后者所得到的福德会非常多。”

在这里,佛陀又再次强调这部《金刚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那么,为什么《金刚经》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为众生指明了一条彻底的解脱道路,而且我们只能靠着自己的精进修持来得到解脱。实际上,这也证明了众生皆可自我解脱。所有一切众生的生命境界当下便有了提升,而且这所有一切众生在解脱的维度上相互连通,人我的分别对立不存在了。唯有当下,唯有自己,才能自我救度。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疲惫不堪的女人千里迢迢来到某禅寺,她听说这里有位充满智慧的禅师。她对禅师诉苦,说自己就没有不烦恼的时候,“唉,每天我睁开眼睛就觉得烦恼缠心,我的情绪也不好,有时特别暴躁,有时又很容易心情低落。恳请禅师您慈悲我,教授我一个平静下来的方法吧。”

禅师说:“昨天我经过观音堂,发现有个人正对着观音菩萨的造像礼拜呢,可虔诚啦。”

“哦?禅师的意思是让我去礼拜观音菩萨,这样就可以消除烦恼、身心平静了吗?”

“您继续听我说,好吗?”禅师不紧不慢地继续说:“我再仔细一看,这个人的衣着打扮和观音菩萨一模一样啊。我就上前请教那人的名姓。他说他就是观音菩萨。您看,他自己拜他自己,好玩不?”

这个妇人满心疑惑,也跟着笑了一下,只是她悟不透这其中的禅机。

禅师就说:“施主啊,您可知这观音为何要自己拜自己吗?那是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自己才能度自己啊!您想身心清净安宁,我有方法可以传授给您,但真正要让烦恼消除,这还得靠施主您自己啊!”

记得有那么一阵子,社会上出现了花样繁多的“心灵成长课程”。那些心灵探索、心灵成长方面的活动确实很好,至少这说明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灵问题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知道埋头干工作、挣钱,被物质欲望拴住了心。

但是,真正解脱的关键不是我们学了多少知识,也不是我们求了多少佛法,拜了多少名师,上了多少心灵培训课程。真正的解脱,真正要对治不良情绪,熄灭心头烦恼,还是需要自己要下功夫的。当我们肚子饿了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只有自己吃下的饭菜才能解除饥饿的痛苦。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心头生起烦恼,被不良情绪搅扰得无法安宁时,我们不能把让身心平静下来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名师有法,那是名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心头生灭不息的烦恼其实也困扰过佛陀、困扰过那些大修行者。只不过,他们选择了和我们不一样的道路。现代人有许多烦恼苦痛,但我们又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而佛陀则不然,他主动踏上了寻求解脱的修行之路,并且以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世人:每一个众生,都可以靠着他自己的努力而得到解脱,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

彻悟后的佛陀留下一句很了不起的话:“世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执着未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这世间众生里,自然也包括世间所有的女性,不论你是否年轻、是否富有、是否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否读过很多书、是否有很高的知识文化,你都可以熄灭那心头烦恼,出离世间的烦恼,对治不良情绪。如是之后,你的心,便寂静广大如同虚空,光明灿烂有如日光。

也许有些女性朋友会问:“为什么我就想不到解脱啊、生命提升啊这些事情呢?像每天这样活着不是也很好嘛!有吃有喝的,这多轻松!”

有了不同的关注点,必然会有不同的人生,也就必然会有不同的机遇和感受。有些女性把如何挣钱作为人生努力的目标,有些女人则把焦点放在如何驰骋情场、俘获更多异性的爱慕上。但是,挣钱多了就一定买到内心的祥和喜悦吗?被再多的异性追求、爱慕,就一定能解除生活中的烦恼痛苦吗?

金钱、情爱、权力、功名……这些东西虽说不是导致烦恼的直接原因,但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因为自心的执着和贪欲,还是会被这些东西迷惑住,进而因为欲望陷入了自己对自己永无休止的绑缚之中!

我们放眼看看自己身边吧。那些还没有恋爱的女子,要么是在微博上放一些化妆品、衣服、首饰等的照片,要么就是放一些关于吃喝玩乐的照片;已经恋爱的就喜欢放一些情侣甜蜜照,然后写上几句或浪漫或动情的文字;已婚的女性呢,有人在“晒”新装修的房间,有人在“秀”出生不久的宝宝。

这些内容,都是生活中的一方面,而且确实也算是重要的。但是,这些内容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真相和终极意义!有人说,女人这一生总是围绕着别人转,而男人则多是围着事业转。女人啊,在围着别人转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观照一下我们的这颗心啊!

爱情,也有它自己的生老病死,如同人的生命一样;财富,有聚集的时候,自然就有散尽的时候,到头来还是空空一场。伴侣给你再多的爱,可如果你不能调理治疗自己那充满烦恼的心,一样不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就算你有了孝敬懂事的子女,他们听话乖巧、聪明可爱,也不能代替你在烦恼中饱受煎熬。

所以啊,智慧的女人都知道,在照顾家庭、忙碌工作的同时,多多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观察自己那起伏多变的情绪,绝对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一种觉醒,我们的情绪就能在刚刚出现波动时,便用般若智慧给予平复。心好了,心平静了、安宁了,事情才能做得顺利;心宽了,心量打开了,人生中的人、事、物才能圆融于心上。每当我们起心动念时,那就是修行时,也是提升生命状态的时刻。

“静心禅语”

安心修行时,便是自在清净时;

生起空性心,从此日日是好日。

善于洞察种种心念的变化,

便能时刻处于安宁的当下。 vIwBox7Pwq1SsYHRrprjSCIxX+05q6tUuRmTDZyPpx/pSkDFJfi44BV/vsY1vaU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