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拥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第一节 创业拼的就是预见力:为什么要做物流

1995年的时候,马云第一次接触了互联网,当时他就觉得互联网有一天会改变人类,可以影响人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到底怎么样来影响人类,这个问题当时的马云并不清楚。马云将自己形容成一个盲人骑在一只瞎的老虎上面,虽然根本不明白将来会怎么样,但是他坚信互联网将会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所以他立即东拼西凑地借了两万元钱,办了“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后不到三年时间,该网站就赚到了500万元。

1999年,马云意识到互联网产业界应重视和优先发展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B2B),即所谓的“互联网的第四模式”,他立即辞去公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其结果也众所周知,阿里巴巴和旗下的整个电子商务体系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全国的快递包裹每年有几十亿件,其中有一半就来自他的淘宝网。但是中国的物流配送并不发达,也没有人喜欢做这项事业,而物流的流畅迅捷将直接影响国人的消费习惯。马云意识到:物流将会在将来对中国的商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

2007年,在阿里巴巴战略讨论会上,“物流”两个字就已经被当作了当天讨论的重点而提出。只是当时这个未成形的想法最先是通过投资的方式来探索的。

2010年年初,阿里巴巴选择了星晨急便作为自己物流上摸索的第一块试验田,并向外界传达了“云物流”的概念。然而2012年3月,星晨急便却因资金告急而宣布破产,阿里巴巴也因此蒙受不少损失。随后,阿里巴巴又通过不断结盟来试图改善物流环节。2011年,淘宝宣布结盟第三方服务商;2012年5月,天猫宣布与包括邮政在内的九大物流商结盟。但是,“双十一”仍然因订单爆仓而饱受诟病。

经历过种种物流阵痛后,2013年5月,马云终于痛定思痛,将梦想提上了议程,其架构的物流网络“菜鸟”终于起飞。尽管24小时必达的目标在业界看来有些渺茫,但马云坦言,“谁都不能保证一定不失败,但是万一被我们搞成了,我觉得今生无悔。”马云也特别强调,阿里巴巴永远不会做快递,而是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搭建一个基于数据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对于菜鸟网络,阿里巴巴仍然延续一贯的“平台化”布局思路。

预见到方向的马云从来都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2013年5月,马云即从阿里巴巴辞去CEO一职,18天后他就在深圳宣布组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联合多家民营快递企业,开始正式进军物流。“菜鸟网络”物流公司首期就投资1000亿元人民币,而二期将达到2000亿元。

马云又在外界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做出重大的改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拭目以待他未来在物流产业里的表现。可以说,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若是有着准确长远的预见力,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生生不息有着巨大影响。有人说:“机会永远给能发现机会的人。”这就是对一个人的预见力的完美解释。一家企业如果看不到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像是盲人走路,虽然一直在往前走,但是难免会走进水沟里。

晶体管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第一个发明的,又是美国“西部电子公司”第一个生产出来的,但是在美国人看来这东西毫无用处。然而,盛田昭夫却主动用借来的20000美元把晶体管技术买到手,当时日本国内的企业家都觉得盛田昭夫就是家族的败家子。

然而在1957年,盛田昭夫的索尼公司推出便携式收音机后,立即风靡世界,那些曾骄傲的企业家们想学着索尼做收音机,但是发现市场已经被索尼占先了。索尼公司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先后推出了第一台8英寸电视机、第一台录音机等等。索尼以“敢为人先”的独到眼光在一个产业尚未成熟之时就预见到它未来的潜力,并且敢于去做,事实证明,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有句名言叫:“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所谓预见力,就是在新的事物或者规律尚不明朗之前,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推断和预测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企业,或者创业的人尤为重要。

有记者曾在采访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时候问他:“您能快速成为世界首富的秘密是什么?”比尔·盖茨回答说:“很多人看到微软的成功只是技术、人脉和市场营销,其实这些都只是表象,我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是一个好眼光。”

马云35岁创立阿里巴巴,49岁又辞任CEO,从网站到电子商务,再到物流,他一直在做中国互联网的领袖人物,并不仅仅因为他的企业做得大,也是因为马云的独到的预见力在引导着他前行,总是能在别人没有预见的时候,他已经想好怎么走了。

第二节 看到浩瀚的宇宙,你就有了远见

马云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还以为自己很牛,在自己的办公室,在自己的同事、员工和家人面前,哇塞,觉得自己很厉害。但是再走远一点看看呢,在世界上你微不足道。我是到了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才真正明白我是多么的渺小,那个宇宙是多么的浩瀚,地球像个灰尘根本找不到,地球都找不到,人更别说啦。你要想到这些问题,你就有了远见。”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先生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过:“成功不是以一个人的身高、体重、学历或家庭背景来衡量,而是以他思想的‘大小’来决定。”这思想上的“大小”就是一个人的胸怀,他是否能看见浩瀚的宇宙,他是否能看见更远的未来,他是否能容纳得下这些。

1995年,马云作为一个高速公路项目的翻译和项目组一起赴美谈判。谈判的成果并不好,但是马云接触到了互联网。因为自己并不懂电脑,于是就让几个朋友帮着他上网,很快他就发现:为什么没有中国的东西?他觉得不该没有中国的网页。马云意识到将来互联网一定会进入中国,并且还会大热,自己为什么不做一个给别人做网站主页的网站呢?

于是回国的马云,立即说服了妻子,东拼西凑地借了两万元,创建了“中国黄页”,开启了他的传奇互联网人生。后来已经贵为阿里巴巴CEO的马云说,那次美国之行对他的影响很大,几乎改变了他的世界观,让他见识到了原来还有一种叫互联网的东西。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不知道自己已经坐在井里的人观天,他是不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天的。

只有见到了浩瀚的宇宙,你才会知道宇宙之大难以想象;你才会摒弃自己以前的小众思想;你才会更有信心地去探索浩瀚无垠的宇宙。这就是远见,也可以说是目标。不管是一家企业还是个人,必须要有一个有远见的目标。目标大,会让你更好地看待问题,更能有积极奋进的决心,可以用更广阔的视角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一句话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只想着每天在小树上飞来飞去;而在天上翱翔的雄鹰看见的则是更广阔的天地,所以他不会满足于低飞,它会越飞越高,不断超越。

所谓的“远见”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人说,“你若有雄心壮志,江河也会向你俯首”。这雄心壮志不是空想、瞎想,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角度看问题,用真实的成果来战胜别人的偏见,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喝彩。

马云说:“眼光就是一种远见。但怎么去理解远见?我自己也在思考。很多人觉得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要看到未来美好的东西。但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你要看到美好的东西,是要在别人低落的时候看到美好的东西,在人们骄傲的时候你要看到灾难的到来,所以要把握这个平衡的度。我觉得在不同的角度上,你比别人看得更远、更宽、更长、更独特,这才是最关键的。”

就像比尔·盖茨小的时候,他的爸妈让他见到了一台电脑,在以后接触的日子里,电脑里的一条条程序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在那个时候就有了梦想,他希望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面都有一台个人电脑,而这些电脑里面运行的是自己所编写的软件。在这一伟大梦想的催生下,微软公司诞生了。试想一下,如果当初小比尔·盖茨也如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样,打棒球、骑自行车,或者去快餐店打工,并没有见识到电脑的神奇世界,他还会梦想着人人都用他的个人电脑吗?

“看到了浩瀚的宇宙,你就有了远见”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把自己想得非常渺小,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更多的事物的发展,只有见到了比别人更多的东西,才会抢占先机。

这其实是马云的一种哲学——远见哲学。他通过这样的方式让阿里巴巴一开始就奔着立足于世界而去,如果不是这样,阿里巴巴很可能会在国内经营得很好,然后被某个更大的公司收购,马云拿到一大笔钱回家养老。这样的话就没有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话了,这都得益于马云的远见哲学。

第三节 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机遇

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危机来的时候,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我的机会来了。”有人说马云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他的B2B模式,而是他总能用敏锐的眼光发现机遇。

机遇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来说不可谓不重要,机遇不是等公共汽车,不是站在那里,它就会来;而是要你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寻找,并认定这就是机遇。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经营者必须有发现机遇的眼光,不断创造新的经营方式,来领先时代。”

1988年的马云只是杭州的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如果这样下去中国可能只是多了一个教英语的马教授,而不会多一个互联网的领袖。1995年,马云偶然间去了美国,便开始对互联网感兴趣,他觉得这个行业将来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开始投身到这个行业里。在互联网开始兴起的时候,大家都致力于做门户网站。马云发现: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外国做生意非常难,国际业务和转口贸易的成本偏高,甚至产购信息不对称。马云在这上面看到了商机,他觉得中小企业使用电子商务将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马云坚信:“互联网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机遇,对中小企业是机遇,互联网是以快打慢,以小博大。竞争会迫使更多的企业上网。不上网的企业,会老不会大。”他觉得亚洲要有自己的模式,中国要有自己的模式。欧美的电子商务市场,特别是B2B模式是针对大企业的,亚洲电子商务市场主要在中小型企业,这两种市场不可能用一样的模式。马云决定创办一种中国没有,美国也找不到的模式。

意识到了这些的马云毅然放弃了已经成熟的事业,开始建立阿里巴巴,也就是他的电子商务体系。

18世纪,有人在美国的西部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并把这个消息公之于众,这一下吸引了无数人到西部去淘金。一个17岁的少年亚默尔也是其中之一。当他到了西部之后才感受到西部的荒凉,一望无垠的原野,太阳又大又毒,并且风中总是带着沙粒。

但是当时的人们不管这些,只管自顾自地开采金子,在利益面前也不管条件的艰苦,整日不停地干。亚默尔并没有像他们一样也去开采金子,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并不一定要用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金子。

很快地,那些淘金的人在累了几天后,身上的水都喝光了,地下虽然有金矿却没有水,所有人都渴急了。而在这个时候亚默尔带着一车的水出现在众人的面前,淘金的人顾不上这水的价格是否偏高,纷纷向亚默尔投以开采出来的金子。最后,亚默尔没有拿起工具下矿井开采一下金子,却得到了比所有人都多的金子。这就是用眼光发现机遇的最好例证。

犹太人有句古老的谚语:“财富就在一码之内。”要学会培养一种敏锐的眼光,它可以让你在纷乱嘈杂的环境中看到最本质、最便捷的地方;它可以让你在别人没有见到或者见到了并没有在意的时候,意识到事情本身的价值,给你以超越他人脚步的机遇。

对于机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善于发现机遇就意味着永远将机会和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这比任何人的帮助都要重要,这也是一个想把生意做大的企业家必备的要素。正如马云在2013年辞去自己经营了多年的阿里巴巴的CEO一样,他又发现了物流这一块自己尚未开发的宝地,马云用自己的眼光又一次华丽转身。可以说,马云若是没有敏锐的眼光是做不到今天这个地步的。

李嘉诚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见到香港的经济越来越发达,来香港谋生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他意识到香港的地产业将会有巨大的前景。于是他力排众议将投资重心转向经营房地产的物业上。并且,香港的房地产业在1965年和1967年分别经受了两次大危机,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商纷纷放弃而转营其他产业,唯恐避房地产而不及的时候,李嘉诚却不动声色地收购那些急于脱手的地皮和旧楼。就这样,到了70年代李嘉诚拥有了70万平方米的楼和地皮,为他以后成为地产之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很多人总是抱怨着工作难找,或者创业艰难,也有人说马云等一批互联网领袖是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其实并不是这样。要知道,当时接触到互联网的中国人也很多,但是为什么只有几个人成为了互联网领袖呢?原因就在于那些人没有看到互联网的机遇,更没有想到在互联网的更深处看到机遇。正如现在一样,也有很多隐性的机遇等待着人们的发现和寻找。比如做Facebook的扎克·伯格,他就是一个善于发现机遇并利用机遇的最佳例子。

当然,在家坐着以期待发现机遇,这样是永远都发现不了的,要走出去,多接触,多思考,才会发现某种事物或者规律里的机遇。正如马云当年去了一次美国,这才发现了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如果他哪里都不去,恐怕他会教一辈子的学生。

第四节 第一天就站在世界上

在建立阿里巴巴之初,马云就提出:“我们绝对是放眼世界的,真正做到打到全世界去。”时至今日,马云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他已经让全世界人见识到了阿里巴巴的神奇。

马云在自己创立阿里巴巴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把企业定位为国际企业了,并且认为走向世界是很快的事。这并不是盲目自大,通过分析发现,这并不仅仅源自于马云对自己的远见卓识的自信,也不仅仅源自他对企业的经营模式的自信,而他这样做似乎有一定的用意。

从阿里巴巴的机构设置中,就可以感受到它自始至终的国际化战略。在刚刚建立阿里巴巴时,马云就把客户源定位在了国内和国外两个价值链上:一头是海外买家,一头是中国供应商。

马云决定利用一切可以找到的机会,必须首先“搞定”国外市场,再来培养中国市场。

马云说:“我取名字叫‘阿里巴巴’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建一家全球化的、可以做102年的优秀公司。”

虽然最初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创业资本很少,但马云却从创业资本中拿出1万美元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他认准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可以跨越国界,流行全世界。

有了适合国际路线的名字之后,阿里巴巴就避开国内市场,直接进军国际了。除了实行免费的政策,马云还不断在欧洲和美国做演讲。当时来听的人并不多,最惨的一次,马云在德国组织演讲,一千五百个座位结果只来了三个人,马云面对着三个人也要滔滔不绝地讲他的理论。

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做生意自然要“放眼全球”,但是有很多企业仅仅把这四个字当成了国内招商的噱头,或者变成了一句空口号,没有实际行动,那么这四个字就是没有存在意义的。马云有自己的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把一个企业立足于世界,不光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国际化的目标,还会让自己的企业和员工拥有一个国际化的视角,包括外国先进的董事会制度,做事风格,甚至于是外国企业对于客户体验的重视,马云觉得这都是阿里巴巴应该重视和学习的。

另外,马云认为,“真正做到打到全世界去”对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是一句良好的口号,可以不断提醒着公司的发展方向。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是很必要的。只有把眼光放长远点,指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才有奔头,才有希望,也才有实现梦想的积极性,而且当你放眼去纵观全局时,你的眼界才会更开阔,事业的发展线才会更清晰。

鲁伯特·默多克是全球著名的报业大亨,他大学毕业后继承了父亲手下的一家地方报纸。

刚到报社不久的默多克就为报社制定了“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这样的战略目标让很多人都笑了起来,包括他的员工,觉得老板是异想天开。但是默多克用他的实际行动让那些人闭上了嘴巴。1963年,他购买了香港亚洲杂志公司28%的股份,1964年购买了新西兰惠灵顿的一家重要报纸《自治报》,1968年设法拥有了英国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大众化的《世界新闻报》集团49%的股权,再到1989年接管了柯林斯出版公司等,他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默多克旋风”。

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已经成了英国电视网的核心和世界上最大的卫星电视集团。与此同时,他的新闻公司集团也迅速开始了国际化。那个时候他扬言要带领公司进一步向更新的领域发展,要在21世纪取得更大的成就。如今的默多克,已经建立起了横跨五大洲的传媒大帝国,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世人所瞩目的世界报业大亨。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第一天就站在世界上”也可以理解为用宏观的思想来为企业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发展轨迹,这会让企业拥有国际化的眼光,可以让企业蓬勃发展,就如同一开始就打算立足于世界的阿里巴巴。如果一个企业能认真研究这句话,并思索着怎样去实现的话,“第一天就站在世界上”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企业的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第五节 等“孩子”长大了,会赚大钱

马云曾经表示:“创办一个企业就像养一个孩子,不能指望他一生下来就去挣钱养家糊口。只有不断地给予其营养和知识,这样孩子才能够茁壮地成长。赚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做家长的把赚钱看得太重,让孩子过早地出来做童工,那不仅赚不到钱,就连孩子本身也有夭折的可能。”马云认为一个企业若是一开始就嚷着要赚钱,而并不为它灌输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价值观,那样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企业也不会存在多长时间。

马云曾经在创立阿里巴巴的初期便表示,现在的自己并不是不能赚钱,而是不急于赚钱。马云基于中国市场的现实状况以及购物人群的真实需求,自2003年淘宝成立开始就采用免费政策,并承诺五年内不收费。经过淘宝网5年免费期的培育,中国网络购物人群数量已经呈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其市场规模也由最初的几亿元人民币的年交易量增长至上万亿元交易量。而在此时,也就是2008年,阿里巴巴决定再向淘宝注资50亿元,继续让其沿用免费的政策。

虽然看上去是放下了一大部分利益,但是淘宝网战胜了庞大的eBay,成为了中国第一购物网站,光凭借广告收入就达到了收支平衡。这也正是马云的一贯策略,先把企业养起来,不着急让其赚钱,等到它有自己的能力的时候钱是不会少的。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很多刚创业的企业家一开始就想着赚钱,急功近利,甚至在刚刚做出一点成绩来,有大公司来收购就会把公司卖掉,丝毫不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一点一点地“养”,他们只负责把这个“孩子”创造出来,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就会着急,不去想着怎么改变公司自身的缺点,而是想着怎么尽快让利益最大化。这其实是不对的。

每一个大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开始做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管理者的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一点,这样才能立足全局,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优势。如果为了眼前的丁点蝇头小利,就不惜牺牲还处于萌芽阶段的公司利益,那么最终企业只会因为盲目追求速度而失败。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并且企业发展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其中靠自我积累方式发展起来的,才有更稳固的根基。如果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去捡小金子,那么也许会错过大金矿,甚至于小金子都握不稳。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只有靠实实在在的、微不足道的一步步的积累,才能获取成功。”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营一家企业也是如此,没有一步登天的人,也没有一下子盈利过亿的企业,一个企业发展缓慢不要紧,一定要找出它之所以缓慢的原因。

有句话叫:“欲先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企业只有先培养出了良好的发展根基,才能在往后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如果根基都没有打稳,只要有点风吹草动,自然就会遭遇巨大失败。

管理者应该学会将眼光放在远方的更大的利益上,能够忍受得住小利益的诱惑,全心投入到“抚养”企业中,耐心等企业长大,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最丰厚的回报。

马云在接触互联网之前曾经成立过一个“海博翻译社”,他把一些退休的老教职员工都集合起来,帮那些赋闲在家的老师们赚点外快。马云当时的主业还是教书,只是在业余时间打理翻译社的事。这个翻译社的生意可谓惨淡。曾经一个月赚700元,而要交2000元的房租,为了继续办下去,翻译社甚至卖过花,连货都是马云扛着麻袋去义乌进的。

按理说,这么一个挨累不讨好的翻译社干脆就不要干了,可马云非得坚持,通过他的几年努力,翻译社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而这时,马云的注意力也转移到了互联网上,他便把翻译社送给了一个入了股的学生。

这个翻译社今天还在营业,虽然门面依旧那么破旧,但是能翻译几十种语种。翻译社内挂着马云当年题写的四个大字:永不放弃。

由此可见,马云独特的商业头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他懂得“先付出,后赚钱”的道理,或者说叫“放长线钓大鱼”,虽然海博翻译社只属于马云的“试水之作”,但是其商业特点已经在上面显露无疑了。

第六节 从宏观思考问题,不做井底之蛙

1995年,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中国黄页”业务量猛增,原因在于各个企业要忙着建立自己主页,而马云的“中国黄页”就是为别人做主页的公司。当时,制作一个主页,哪怕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主页最便宜也要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去了北京,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番经历让马云受益匪浅,他后来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很可能就站在原地等着后来的互联网泡沫将我的钱和企业都淘汰掉,我再回去当老师。但是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马云不仅开阔了宏观视野,还学会了宏观思考。他返回杭州,决定进行二次创业,而他要创的就是电子商务,他当时就认为:十年之后,70%的商务都会变成电子商务。当时做电子商务的大企业也不少,马云另辟蹊径地看到了众多中小企业的现状,他决定建立一个B2B平台,撮合商人之间的交易,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立志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

《庄子·秋水》中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大家都熟悉“井底之蛙”这个形象,它是没有远见,什么都不懂,没见过世面而又喜欢吹嘘的代名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的领导者就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的眼睛,领导者看到哪里,企业也就能看到哪里。所以企业的领导一定要摆脱目光短浅的思想局限性,懂得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一个企业若是不懂得从宏观思考问题,只想着做井底之蛙,只注意眼前的利益是不会长久的。因为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变,尤其是商业界变化更是迅速,今天你的商品卖得好,可能明天大家就去买别人的了,你就会亏损。如果其他人一直在变,而你不变,那就是坐井观天,期待着做黄粱美梦。企业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或者做到更好的是引领时代,这样才永远不会被人甩在后面。

所谓宏观,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问题,站在时代的角度上看问题。做任何生意都要看清楚是什么时代。比如过去,大街上有卖米卖面的商家,而现在就几乎销声匿迹了,这就是时代不同所导致的。宏观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统筹式角度,用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发展的话,会从多种角度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思路,并且能总结当前时代的经验,这样不至于固步自封,总是重走老路。

一个企业如果不能把目光放得长远,不能敏感于产业的发展,即使企业再大也会因为目光短浅而被淘汰的。

诺基亚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庞然大物,而最被国人熟知的就是其强大的手机业务,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的手机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2003年,诺基亚1100在全球已累计销售2亿台。2009年,诺基亚公司手机发货量约4.318亿部。诺基亚公司辉煌的时候,人人以拿一部诺基亚手机为荣,并且诺基亚的市值在最高时曾经达到了上千亿欧元,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但是自从乔布斯推出iPhone系列,引起了全世界的智能手机狂潮。诺基亚却似乎不以为然,还在做它的功能机和自己的操作系统。

很快,在新操作系统、新模样的智能手机的冲击下,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度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其市场份额不断往下掉,甚至都不如一些不起眼的公司。

有些慌了的诺基亚在2011年只好和微软达成了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Phone操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点诺基亚的颓势,但是没能阻挡得住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开发商的冲击,出现亏损的诺基亚在2013年被微软以72亿美元收购其设备与服务部门,也就是它的手机业务,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一个手机的传奇帝国就这么倒下了。

做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并不奇怪,也不可笑,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思维局限的时候。大家都是一点点地认知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一样。但是如果已经看到了一丝的危机或者机遇而固步自封、顽固不化,根本不愿意跳出限制自己的“井”,这才是真正的可笑。

很多人总是局限于自己重复走过的路,做同样的事情,周而复始,而不愿意接受外面更大的舞台。而当有一天,不得不走出去的时候,却往往会发现自己已经无力在外面生存了。

第七节 高瞻远瞩还要脚踏实地

马云说:“我一直认为,不管做任何事都不能有功利心。我没有什么功利心,我只是想证明,我们这代人通过努力是可以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说归说,做还得脚踏实地,最后证明你不是狂人。七八年前大家觉得你狂,做出来就不会有人说了,我不过比别人早做了3年而已。阿里巴巴融资是为做一番事业。要找风险投资的时候,必须跟风险投资共担风险,这样你获得投资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有很多企业家,眼光非常高,看得也非常远,“我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五年内让公司上市”,“我的目标是让公司的管理程序更加完备,以迎接新的市场机制”……他们通常都有自己心中宏大的蓝图,并且自信满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心中装着整个世界的辉煌这并不是坏事,反而非常好,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不懂得脚踏实地的重要性。

脚踏实地首先注意的是行动。任何一个好的规划或者好的想法不付诸行动就一文不值,很多人的想法都非常好,非常先进,但是他们也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此。不注意行动就如同看远处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于是就想“总有一天我会站在山顶”。然后开始制定进山的路线和注意事项,但是研究来研究去就是迟迟没有向那座山前进一步。

有了行动的勇气之后还要有严格的执行力,一个企业和它的领导者应该像狙击枪和狙击手一样,要做到领导者的眼光看到哪里,底下的人就要做到哪里,上下一心。否则就会出现上面规划着蓝图,下面懒懒散散忙着其他的事。这样也不可能成功。

说到底,脚踏实地最关键的还是务实。马云告诫创业者说:“创业不是空想,假如你不去把这事情变成现实,那么什么都是浮云。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四周,假如你刚开始开小饭馆,你的榜样应该是你斜对面那个小饭馆,它为什么门口排那么长队,而我们的店里服务员比客户多?它是你的榜样。”通过务实来强化自己的公司,弥补到自己的不足,所以领导者要有看向远处的眼光,也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

阿里巴巴在经营策略上也充分体现了务实这一作风。阿里巴巴创立之初不走其他网络公司“找钱——招人——做事”的老路,而是独辟蹊径“招人——做事——找钱”。别人都是先融资再做品牌,而马云先是精心做品牌,不谈投资。然后又对风险投资百般挑剔,先后拒绝了几十家上门的投资商,才最终接受了高盛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初衷就是想创办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把买和卖的供求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在网上进行发布。1999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的18位初始创办人凑够50万元创办了阿里巴巴,当时他们希望网站能在成立10个月之后吸引到投资。这样,1999年3月10日,没有融资的阿里巴巴团队开始建立网站,从此开始了长达6个月的闭门造船。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阿里巴巴基本上是封闭运作的。

阿里巴巴在这6个月内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1999年9月,阿里巴巴创办半年之后,横空出世。阿里巴巴一亮相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B2B网站之一,这一成功为其顺利融资奠定了基础。

阿里巴巴集团的执行副总裁曾鸣曾经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叫《做企业要“眼高手低”》的文章,曾鸣说此“眼高手低”并非日常理解的“好高骛远”之意。曾鸣认为,“眼高”就是高瞻远瞩、看到未来,有一张战略地图;“手低”就是动手的时候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要有非常好的切入点,才能够把战略地图拼出来。脚踏实地会让企业站得更稳更久,会让管理者随时感到市场的变化,同时在发生“大地震”的时候,脚踏实地的人永远是摔得最轻的。最终失败的往往是那些轻飘飘的几乎上了天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外强中干,如同镂空的石头一样,内在非常空洞,经受不了风雨。

所以,任何一个管理者不光要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企业的发展方向,还要将这种远大目标策略与具体步骤相结合,这样才能让思想与行动融为一体,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价值,也让好的思想得以在企业中真正体现出其价值所在。 fxnNwS+OYfSu2wS2McvcmYtdGBKNp+3qRTGeKsO8AtwGeAZYSz1WCSaeBynt2c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