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军事谋略2

诸葛亮一连六次活捉孟获,又一连六次释放孟获。孟获屡战屡败,本部兵马均无斗志,孟获便向马戈国主请来三万藤甲军。藤甲军身穿藤甲,刀枪不入,弩箭射在藤甲上也不能穿透,蜀兵接连吃了败仗。但是,藤甲军的藤甲有一个致命弱点,藤甲是用油反复浸泡过的——怕火。诸葛亮发现了藤甲军的致命弱点,将藤甲军引入一个狭窄的山谷中,截断藤甲军的归路,在山谷中放起火来,藤甲军被烧得焦头烂额,全军覆没,孟获再一次被活活捉住。

诸葛亮传下命令: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兵马,再决一胜负。孟获满面惭愧,说:“七擒七纵,这是自古以来没有过的事情。我虽然不是读书之人,但也懂得做人的道理,怎么能这样不懂羞耻呢?”说完,跪倒在地,脱掉一只衣袖,露出胳膊,向诸葛亮请罪道:“丞相天威,我们再也不敢反叛了!”诸葛亮问:“你真心愿意臣服吗?”孟获回答:“我们世世代代要铭记丞相的再生之恩,怎么敢不服。”诸葛亮于是传令摆下酒宴,宴请孟获及各路酋长,仍旧让孟获任南中地区各少数民族的头领。

从此后,孟获对蜀汉忠心耿耿,南中地区成了蜀汉征伐北魏的可靠后方。

吕蒙装病瞒关羽

三国时,孙权意欲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将吕蒙。

吕蒙获悉,镇守荆州的关羽在北上讨伐曹操时,并未忘记对南线的防守,不仅在南线驻有重兵,还命人沿江造起为数众多的烽火台。为麻痹关羽,吕蒙借口染病交出帅印,推荐年少的陆逊接替自己,但暗中却在做进攻荆州的准备。关羽受到吕蒙的蒙骗,犯了妄自尊大的毛病,认为陆逊年少无知,不足为敌,因而把防守南线的军队调到北方攻打曹操。这时,吕蒙看到时机已到,便派出一支船队,把一部分士兵藏在船舱中,另一部分士兵扮成商人模样,向荆州进发。这只船队混过了哨卫,到达目的地后,隐藏在船舱的士兵跳了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荆州。于是,关羽陷于北曹、南吴的两面夹攻之中。不久,关羽战败身死,蜀汉失去了一根中流砥柱。

吕蒙称病,由一个年少的将领接替他,让关羽产生轻敌的念头。可是暗地里,吕蒙却秘密部署偷袭关羽。这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计谋的成功运用。

诸葛亮巧计退曹兵

曹操在谋杀马腾之后,又想趁周瑜新死之际,进兵东吴,消灭孙权。就在这时,有探马向曹操报告说,刘备正在训练军队,打造兵器,准备攻取西川。曹操听后大惊,他深知刘备如果占据西川,就会羽翼日益丰满,到那时再攻刘备可谓难上加难。曹操有心攻打刘备,又怕失去灭吴的大好时机。正犹豫不决之时,谋士陈群献计说:“现在刘备和孙权结为唇齿之盟,若刘备攻取西川,丞相您可以命人带兵直趋江南,孙权一定会求救于刘备。而刘备只想着西川,必定无心救援孙权。这样,我们先攻下东吴,平定荆州,然后再慢慢图谋西川。”曹操听罢,茅塞顿开,遂率领大军30万人,去进攻东吴的孙权。

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气势,孙权惊慌失措,立即命鲁肃派人前往荆州的刘备处告急。刘备收到孙权的求援信,感到左右为难:如果只取西川,不顾东吴,必定导致孙刘联盟的瓦解;如果支援孙权,放弃西川,岂不可惜?正在刘备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刚刚从南郡赶回荆州的诸葛亮献计说:“主公不必出兵东吴,也不必停止攻打西川,只修书一封,劝说马超进攻曹操,使曹操首尾不得兼顾,让他自动从东吴撤兵。”刘备闻言大喜,连忙派人带着他的亲笔书信劝说马超进攻曹操。

马超是西凉马腾之子,马腾为曹操所杀,马超正切齿痛恨曹操,时刻打算杀死曹操,为父报仇。一见刘备来信,马超便率20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关内,连续攻下长安、潼关,曹操急忙回师西北,根本无心攻打东吴了。

一幅诸侯争雄的战略态势图,实际上是一个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关系网”。诸葛亮利用各方力量相互牵制的实际情况,向刘备献上“围魏救赵”的计谋,不仅挽救了岌岌可危的东吴,而且使刘备乘隙占领西川,为蜀国日后成为鼎之一足打下了基础。

孙策占据江东

建安四年,江东英豪孙策在平定长江以南诸郡之后,又策划攻取江北的庐江郡。庐江郡太守刘勋志大才疏,嗜财如命。孙策决定以财物为诱饵,调虎离山,乘虚攻取。

计谋已定,孙策即派一名特使带着他的书信和厚礼前去拜见刘勋。使者对刘勋说:“我们对太守十分敬仰,愿与太守结好。目前上缭经常派兵骚扰江南各国。我们无力远征,特备礼上书,请求太守出兵讨伐。太守如果出兵,则是对江南弱国的莫大恩惠,我们愿倾国力支援太守讨伐上缭。”说完即献上书信和厚礼。

刘勋见到孙策的厚礼大喜,他早就听说上缭殷实富裕,占领了上缭即可富国强兵,所以他当即表示同意。部属刘日华劝刘勋说:“上缭虽小,但城坚池深,易守难攻,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攻下来的。我看这是孙策对我们施用的‘调虎离山’之计,等我们兵疲于外,他就会乘我们内部空虚,发动突然袭击,到那时庐江郡可就保不住了!”

但是,刘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出兵讨伐上缭,庐江城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孙策见刘勋主力远征,遂亲率大军攻下庐江。此时刘勋伐上缭不成,又得知庐江失守,无心再战。于是,这只丢了窝的“虎”带领人马投奔了曹操。从此,孙策占据了整个江东,为吴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戎堕厕保命

公元302年12月,西晋河间王司马颐、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洛阳的齐王司马同。齐王见二王的兵力从东西两面夹攻京城,异常恐慌,急忙召集文武群臣讨论对策。

尚书令王戎建议说:“今二王大军有百万之众,来势凶猛,一时难以抵挡,不如暂时让出大权回到封国,这是保全平安的惟一良策。”王戎堕厕保命王戎的话音刚落,齐王的一个心腹怒气冲冲地吼道:“身为尚书,理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怎么能举手投降,让大王回到封国去呢?从汉魏以来,王侯返国,有几个能保全性命的?说这种泄气的话,应该杀头!”在场的百官一听,个个面如土色,因为齐王对这个心腹的意见言听计从。

王戎一看大祸临头,急中生智,装作很难受的样子说:“老臣刚才服了点寒食散,药性发作,所以胡言乱语。现在我感到肚子疼,我先去一趟厕所。”王戎急匆匆走到厕所,故意一脚跌了下去,弄得浑身屎尿,臭气熏天。齐王和众臣看后都捂住鼻子大笑不止。王戎趁出去换衣服之机溜掉了,免去一场杀身之祸。

司马懿神速擒孟达

关羽败走麦城,蜀将孟达坐视不救,对关羽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羽死后,孟达害怕刘备追究罪责,率亲信随从投降了魏国,被魏主曹丕封为建武将军、新城太守。

新城(今湖北房县)西南连蜀,东南连吴,是魏、蜀、吴三国之间的边防重镇。孟达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出任新城太守后,秘密派人与蜀、吴相勾结,妄图实现其野心。

当时,诸葛亮正准备再次兴兵伐魏,对孟达的叛变深恶痛绝。诸葛亮了解到孟达与魏国的魏兴太守申仪不和,就派人将孟达与蜀、吴相勾结的事情告诉给申仪,打算借申仪之手,铲除孟达。

申仪得知孟达勾结蜀、吴的消息,立即报告给了驻兵在宛县的司马懿。

司马懿素知孟达的为人,新城是战略要地,他对孟达更不放心,接到申仪的报告后,下定决心剿灭孟达。与此同时,孟达也探知申仪告发他的消息,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举旗反魏。在这节骨眼上,司马懿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上说魏帝和他都对孟达深信不疑,申仪之说纯系私怨,请他放下心来。孟达接信后,半喜半忧,对于是否立即反魏又犹豫起来。

司马懿给孟达的信不过是缓兵之计。信使才出发,他立即调兵遣将,亲率一支大军奔赴新城。司马懿的部属劝道:“这样大的一件事,不报告魏帝能行吗?”司马懿回答:“从宛县到洛阳800里,到新城1200里,信使往来最快也要一个月,兵贵神速,如报告魏帝那就什么事情都晚了。”

司马懿命令部队日夜兼程,轻装疾进,仅8天时间就兵临新城。

孟达大吃一惊,急忙向蜀、吴求援,但司马懿分兵截住蜀、吴的援军,下令攻城。孟达没有做好防御司马懿的准备,新城之兵又不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苦苦抵御了半个月,城破身亡。

司马懿神速进兵,剪除了叛将孟达,使魏国西南边境得以稳定。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公元219年秋天,关羽用大水淹没了魏将于禁、庞德的7000人马,乘胜进攻曹仁把守的樊城。曹操闻报大惊,谋士司马懿献计道:“孙权与刘备是明合暗不合,他早就想夺取荆州,只是没有机会。如果我们许诺把江南的土地让给他,再让他出兵攻击关羽的后方,樊城之危即可不战自解。”曹操派使者致函孙权,孙权贪利忘义,果然派大将陆逊、吕蒙偷袭关羽后方。

荆州位于魏、蜀、吴三国之间,是南北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曹操、刘备、孙权各自占有荆州的一部分,其中刘备占有荆州的大部分,孙权出于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需要,还把南部借给了刘备,因此,荆州实际上是在刘备控制之下。刘备入川后,荆州交由大将关羽镇守。

关羽远征樊城,对后方的东吴本来有所防备,东吴守将吕蒙为了麻痹关羽,故意借治病为名退回京都建业,而让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将军陆逊接替自己。陆逊文武双全,到任后立即派使者带着他的亲笔信和一份厚礼去见关羽。陆逊在信中对关羽大加吹捧,对自己百倍贬损并再三致意关羽多加关照,蜀、吴两家永世和好。关羽读罢书信,认为陆逊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书呆子,收下礼品,放声大笑,随后下令把防范东吴的军队全部征调到樊城前线去了。

关羽攻取樊城胜利在望,忽然得报孙权偷袭自己的后方并且已攻取了公安、江陵等地。关羽慌忙撤军,企图回师江陵,但吕蒙老奸巨猾,他攻占公安、江陵等地后,对蜀军家属加倍关照,蜀军将士得知家属平安,一个个均离关羽而去,投降了东吴。关羽回天乏力,败走麦城,被吕蒙设计斩杀,荆州从此落入东吴手中。

一代名将关羽因麻痹大意疏于防范,而导致兵败、地失、身亡,其教训何等惨痛!

陆逊从容退江东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五出祁山前联合东吴同时攻魏。孙权派荆州牧陆逊和大将军诸葛瑾率水军向襄阳进攻,自己亲率10万大军进至合肥南边的巢湖口。魏明帝曹睿一面派兵迎击西蜀的军队,一面率大军突袭巢湖口,射杀吴军大将孙泰,击溃吴军。

诸葛瑾在途中听说孙权已经退兵,急忙派使者给陆逊送去信件,建议陆逊退兵。使者很快返回,告诉诸葛瑾:陆逊正在与部将下围棋,读罢信后,只把信件放在一边,又继续下棋去了。诸葛瑾又问陆逊部队的情况,使者回答说:陆逊的士兵们都在两岸忙着种豆种菜,对魏军的逼近并不在意。

诸葛瑾不放心,亲自坐船去见陆逊,对陆逊说:“如今主公已经撤军,魏军必然全力以赴地来进攻我们,将军不知有何妙计?”

陆逊道:“如今魏军占有绝对优势,又是携大胜之威,我军出战,绝难取胜,自然臾有撤退一条路可走了。”

诸葛瑾道:“既然要撤,为何还按兵不动?”

陆逊回答:“敌强我弱,我军一退,敌人势必掩杀过来,那种混乱局面,不是我、你能控制了的。我的想法是这样……”陆逊屏退左右,悄声说出了一条计策,诸葛瑾听后,赞叹不已。

诸葛瑾辞别后,陆逊从容地命令军队离船上岸,向襄阳进发,并大肆宣扬:不攻下襄阳,誓不回兵。

魏军听说陆逊已弃船上岸,向襄阳开来,立刻调集人马,准备在襄阳城外迎战吴军。一些将领对陆逊是否真的进攻提出质疑,但魏军统帅早已接到密探的报告,说陆逊的部队在两岸种豆种菜,毫无撤退之意,魏军因而统一了认识,全力备战,以给陆逊毁灭性的打击。

陆逊率大队人马向襄阳挺进,行至中途,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并改后队为前队,疾速向诸葛瑾的水军驻地撤退。诸葛瑾离开陆逊回到水军大营后,早已把撤退的船只准备妥当,陆逊的将士一登上船,一艘艘战船就满载将士们扬帆驶返江东。

魏军久等陆逊,不见陆逊的影子,待发觉上当,挥师急追时,陆逊全部人马已平安撤走,魏军追至江边,只好望“江”兴叹。

刘备因怒伐吴败夷陵

三国时期,孙权计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关羽死后,孙权将关羽的头颅献给了曹操,企图嫁祸曹操。曹操识破孙权诡计,以重礼安葬关羽。蜀中人知道后;都对孙权恨之入骨。

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和上将赵云的苦苦劝说,率水陆两军四万多人马,远征吴国。刘备深入吴境数百里,在夷道县(今湖北宜都)包围了东吴先锋孙桓。东吴诸将纷纷要求主将陆逊派兵增援孙恒,陆逊认为孙恒能够守住夷道,一概拒绝;诸将又要求去迎击刘备,陆逊认为刘备连克吴军,士气正旺,吴军不宜出战,因此,也拒绝了诸将的建议。

就这样,蜀军与吴军从公元222年的2月一直对峙到6月,吴军没有退后半步,蜀军也未能前进半步。

时值盛夏,烈日当空,蜀军水兵在船上难奈酷热,只得离船上岸,在夷陵一带依沟傍溪扎下营寨,躲避酷暑。陆逊见刘备的军营绵延百里,且都在树林茂密的地方,于是制定了火攻破蜀的计划。他命令水路士兵用船舰装载裹有硫磺、硝石等引火物的茅草运到指定地点;又命令陆路士兵数千人拿着茅草到指定地点去放火。这一天傍晚,蜀军相连的数十座军营自东向西北连续起火,蜀军毫无防备,乱作一团,几十座军营全被烧毁,陆逊乘机掩杀,蜀兵死伤无数。

刘备在众将的拼死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到夷陵马鞍山(湖北宜昌西北),陆逊随后追至,将马鞍山团团围住,又在山下四周放起火来。刘备束手无策,只好连夜逃离马鞍山,杀开一条血路,向西逃命。吴军紧追不舍,蜀将傅彤身负重伤仍拼死搏杀,刘备这才幸免一死。

刘备因怒出兵,大败而归,蜀国元气大伤。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又气又悔,不久就一病而死。

马援巧借地形平诸羌

东汉初年,塞外羌人经常侵入内地。汉光武帝刘秀派大将马援任陇西太守,平定诸羌。

各部落羌人闻知马援到来,用辎重、树木堵塞了允吾谷(今青海乐都附近)通道,企图凭借险隘,顽抗到底。马援对陇西的地形了如指掌,如今羌人占据有利地形,人数又多,如果一味硬攻,肯定要吃大亏。于是,他一面派一员部将率部分兵力在正面进行佯攻,以吸引羌人;一面亲率主力部队在当地汉人向导的指引下,巧妙地利用山谷中的小道作掩护,悄悄地迂回到羌人的大本营后面,然后突然发起进攻。

羌人仓皇应战,狼狈溃逃。但羌人对地形更熟悉,他们迅速重新集结,凭借山高地险的优势,以逸待劳,与马援形成对峙。

马援在山下正面安营下寨,并不急于进攻。到了夜间,马援挑选精锐骑兵数百名,利用夜幕作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山后,摸入羌人的营中放起火来,山下正面的汉军乘机擂鼓助威、齐声呐喊。羌人不知汉军的虚实,乱作一团,纷纷离山逃遁。马援挥军追杀,大获全胜。

羌人退回塞外后,经过一年的准备,以参狼羌为首的诸羌联合在一起,再次侵入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马援闻报,率4000人马前去平息,双方在氐道县(今甘肃礼县西北)相遇。

羌人再次凭借有利的地形,据险而守,任凭汉军百般挑战,就是稳坐山头不战。马援在详细勘察了羌人的据守情况和周围的山势地形后,发现了羌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水源不足。马援指挥部队夺取了羌人仅有的几个水源,断绝了羌人的水和粮草。没过多久,羌人即不战自溃;一部分羌人投降了马援,大部分羌人远遁塞外。陇西从此安定下来。

失街亭马谡丧命

三国时期,司马懿用计杀掉叛将孟达后,奉魏主曹睿之令,统率20万大军杀奔祁山。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闻知司马懿统兵而来,急忙升帐议事。

诸葛亮道:“司马懿此来,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粮道即断,陇西一境不得安宁,谁能引兵担此重任?”

参军马谡道:“卑职愿往。”

蜀帝刘备在世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便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此地一无城廓,二无险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军就危险了。”

马谡不以为然,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吗?”又说:“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有差失,以全家性命担保!”

诸葛亮见马谡胸有成竹,于是让马谡写下军令状,拨给马谡二万五千精兵,又派上将王平做马谡的副手,并嘱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谨慎,才将如此重任委托给你。下寨时一定要立于要道之处,以免魏军偷越。”

马谡和王平引兵走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对将军高翔说:“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为柳城,可以屯兵扎寨,今给你一万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领兵而去。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过地形后,王平建议在五路总口下寨,马谡却执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说:“在五路总口下寨,筑起城垣,魏军即使有十万人马也不能偷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军将山包围,怎么办?”马谡笑道:“兵法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时候管教他魏军片甲不存!”王平又劝道:“万一魏军断了山上水源,我军岂不是不战自乱?”马谡道:“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断我水源,我军死战,以一当十,不怕魏军不败!”于是,不听王平劝告,传令上山下寨。王平无奈,只好率五千人马在山西立一小寨,与马谡的大寨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增援。

司马懿兵抵街亭,见马谡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道:“孔明用这样一个庸才,真是老天助我啊!”他一面派大将张邰率兵挡住王平,一面派人断绝了山上的饮水,随后将小山团团围住。蜀军在山上望见魏军漫山遍野、队伍威严。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马谡下令向山下发起攻击,蜀军将士竟无人敢下山。不久,饮水点滴皆无,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马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眼见守不住小山,拼死冲下山,杀开一条血路,向山西逃奔,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来增援的大将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脱。

街亭一失,魏军长驱直入,连诸葛亮也来不及后撤,被困于西城县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退回汉中,依照军法将马谡斩首示众,又上表蜀后主刘禅,自行贬为右将军,以咎自己用人不当之过。

周瑜纵火战赤壁

东汉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统一中原之后,统率20万(号称80万)大军沿长江东进,企图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孙权不战而降,然后一统中国。

这时候,屡遭败绩的刘备已退守到长江南岸的樊口。受刘备的委托,诸葛亮只身一人前往柴桑会见孙权。诸葛亮舌战群儒,坚定了孙权迎战曹操的决心,于是,孙权和刘备结为联盟,共同抗曹,孙、刘的军队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曹操的军队不善水战,初次交锋,孙、刘占了上风。曹操命令荆州降将蔡瑁、张允训练水军,周瑜大会群英,巧施离间计,使曹操斩杀蔡瑁、张允。曹操失去善于水战的指挥,窘迫之际,将大船、小船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在一起,这样,大江之上,任凭风大浪大,战船不再颠簸,曹操自以为得计。

周瑜得知消息,决心用火攻打败曹军。但是,时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了曹军,反倒要烧了自家战船,周瑜为此坐卧不宁。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测知冬至前后将会有一场东南大风出现,于是自告奋勇,要“借”一场东南大风,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惊喜若狂,又得大将黄盖以死相助,以“苦肉计”骗得曹操的信任,在东南风乍起之时,驾着十余只载满浇上了油和裹有硫磺等易燃物的干草的战船,在夜幕来临之际,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战船。黄盏一声令下,点燃干草,十余艘战船在东南风的劲吹之下,犹如十余只火龙,直扑曹操的战船。

刹那间,江面上烟火冲天。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一船着火,几十只船跟着着火,曹操的水军士兵大部分被烧死、溺死在江中。大火从江面蔓延到曹军岸边的营寨,岸边的曹营也变成了一片火海。

孙、刘联军乘势水陆并进,曹操从华容小道侥幸逃得性命,20万大军损失殆尽。

赤壁一战,为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黄忠计斩夏侯渊

三国时,老将黄忠奉命前去攻打曹军将领夏侯渊。夏侯渊占据有利地势,并且营垒坚固,而黄忠远道而来,兵马劳顿。所以交战几个回合,黄忠都是大败而归。

谋士法正向黄忠进言说:“夏侯渊性情十分急躁,虽然勇猛,但缺少智谋。我们可以放慢前进的速度,步步为营,设法激怒夏侯渊来进攻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寻找一个有利的时机,选择一处有利的地形打败他。”黄忠采用了法正的计谋,把军中所有食物,全部赏赐给三军将士。将士们群情激昂,纷纷表示要效死奋战。

夏侯渊果然忍耐不住,欲带兵攻打黄忠。大将张邰劝道:“这是黄忠使用的反客为主之计,我们决不能首先出战,否则会有危险。”夏侯渊不听,气势汹汹地上门找黄忠决战,结果中了黄忠的埋伏,曹军大败,夏侯渊丢掉了性命。

开始时,黄忠率军进攻夏侯渊,按其互相关系,黄忠属客位,原地迎敌的夏侯渊属主位。后来,黄忠停兵,诱使夏侯渊前来攻打自己,这样黄忠成了主位,而夏侯渊反成了客位。主客位置的调换,使黄忠获得了作战的主动权,为夺取胜利奠定了基础。

苻坚兵败淝水

晋朝时,北方的前秦日益强大起来,欲迅速灭亡东晋司马氏政权,一统天下。前秦国君苻坚率军90万,进犯东晋边境。公元383年,晋秦两国军队隔淝水相持。晋军将领谢石认为晋军目前士气高昂,宜与秦军速战速决。但是,淝水阻隔,如何进攻?部将谢琐进言说:“苻坚骄横恣肆,目空一切。今可写一封信激他,要秦军暂退一步,使我军渡过淝水后与之决战。信中还要说明,如果他不愿让出一块交战地盘,就说明他害怕晋军,甘拜下风了。我们事先在秦中军布下探子。如此这样,定能大获全胜。”谢石认为这是好计,于是立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到秦军的营中。

苻坚看到谢石的信,认为谢石犯了兵家大忌。他对手下人说:“晋军要求渡河而战,我们就依他所请,让出一箭之地。待到晋军半渡时,我们以骑兵冲杀他们,让晋军成为水中之鬼!”苻坚复信给谢石,表示同意让出交战场地。

第二天大早,晋军首先把人马部署在淝水岸边,等待渡河。对岸的秦军士卒都是强征入伍的,十分厌战,不愿为苻坚卖命。这时,秦王苻坚发出了后撤的命令,正投合他们的心意,恨不能多长两条腿,跑得更快些。撤退中的秦军拥挤成团,人、马、车互相冲撞,骂声、喊声、埋怨声汇成一片。混入秦军的晋国探予见时机已到,便高声喊道:“秦军败了!晋军杀过河来了!快跑啊!”本来秦军就人心惶惶,听到这一声喊,顿时惊慌失措,一片混乱。苻坚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兵退如山倒,怎能阻止得住。

晋军见秦军大败,乘机抢渡淝水,拼杀过来。秦军全线溃败,苻坚领兵仓皇逃走。

在淝水之战中,晋军运用“顺手牵羊”之计,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奇效。秦军后撤本来无损于它的实力,但晋军的探子在其中乘机煽风点火,谣传“秦军败了”,而秦军士兵不知底细,造成一退不可收拾的局面。

长绳缴械斩叛军

唐宪宗时,戎族和羯族进攻中原地区,唐宪宗下诏调南梁的兵马前往京师助阵。不料这伙人在中途哗变叛乱,公开与朝廷作对。唐宪宗对此深感不安。

这时,京兆尹温造请求前去处理此事,唐宪宗准允。温造来到南梁,只宣读了皇帝安抚诏书,对作乱之事只字不提。这伙人见温造是一个儒生,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不久,温造与这伙叛军混得很熟。

一天,温造和他手下的几名侍卫随从在长廊前拴了两根长绳。操练完毕的叛军来到长廊边吃饭时,把手中的刀剑都拴在长绳上。饭刚下肚,只见温造与手下人将两根长绳两头齐力拉平,那些刀剑便一下子离地三丈多高。叛军拿不到武器,顿时乱成一团。温造早已布置的伏兵乘势杀去,把这些叛军像破瓜切菜一样全部斩首。

在这里,温造采取了欲擒故纵的计谋:先稳住敌人,等敌人意志松懈后再突然下手,出奇制胜。

李世民逼父反隋

隋朝末年,隋炀帝荒淫残暴,穷兵黩武,激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纷纷起兵造反。在八方战乱蜂起的时候,李世民预感到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了,便策动自己的父亲、当时的唐国公李渊起兵反隋,号令天下。但是,李渊不但不同意,甚至要把李世民抓起来交到官府治罪。李世民经过苦思冥想,利用隋炀帝对李渊心存疑忌的机会,采取上屋抽梯的办法,逼迫李渊造反。

李世民有个心腹叫裴寂,专门负责管理隋炀帝的离宫。有一次,裴寂故意派离宫中的嫔妃去侍奉李渊,按隋朝的法律,这是大逆不道之罪。这件事使李渊在思想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又有一次,裴寂在宴席上,佯装喝醉,把李渊父子准备谋反之事说了出来,这使李渊十分害怕。李世民乘机劝李渊:“事已至此,如果不起兵,皇上饶不了我们。起兵不仅可以自保,而且有可能夺取天下。”李渊感到没有退路,终于同意率众造反。在这里,李世民对李渊采取逼迫手段,促使李渊“上屋”。李渊知道,无论是“淫乱后宫”,还是“蓄意谋反”,都会招来灭族之罪。下楼的“梯子”被抽掉了,李渊处于有进无退的境地,最后不得不举兵反隋。

李世民智退突厥兵

公元624年,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基本结束。突厥贵族眼看内地已无割据势力可资利用,便倾其全部兵力,大举入侵唐朝疆域。颉利、突利两位可汗率军深入到豳州地区,使唐都长安受到直接威胁。唐高祖李渊急忙派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带兵前往抵御。

李世民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说服了李元吉,亲自率100多名骑兵来到突厥兵的阵前。颉利、突利见唐兵只有100多骑前来,感到非常奇怪,因害怕唐兵暗设圈套,遂压住阵脚,不敢轻举妄动。

来到阵前,李世民大声对颉利说:“我是大唐秦王,你若有胆量,与我单独较量!”然后,李世民来到另一边,对突利语气和善地说:“你我曾订立盟约,说有急事互相救助。现在你不但不救助,反而引兵来攻,哪里还有香火之情、兄弟之谊?”颉利隐约地听李世民说“订立盟约”、“兄弟之谊”之类的话,疑心突利与李世民之间有密谋,遂引兵后退。突利见状也领兵退去。

此后,阴雨连绵有十余日。李世民夜里冒雨率军偷袭敌人。突厥人这才感到李世民不好对付。李世民又派人重金贿赂突利,说明利害,突利有些动摇。颉利主张再战,突利表示不同意。颉利怕突利与李世民之间有什么名堂,为免自身之祸,于是同意与唐朝订立盟约,突厥旋即退兵。

在此,李世民运用了反间计。他知道颉利、突利二人虽同是突厥的可汗,但分属于不同的部落,往往互相猜忌。李世民正是利用这一点,假装与突利有过秘密交往,使颉利起了疑心。主帅之间不和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颉利怕中了李世民和突利之间的圈套,遂退兵。

王德用不战而胜

北宋名将王德用做定州路都总管的时候,整天训练士卒,准备应付北方契丹人的突然进犯。

一次,契丹的间谍偷偷来侦察情况,部下请求把他抓起来。王德用说:“先不要抓他,我正想用他为我传话呢。他回去后会把这里的情况汇报给契丹将领,这样契丹人就要认真地考虑是否和我们交战了。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胜。”

第二天,王德用故意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受阅士卒生龙活虎,精神百倍。阅兵完毕,王德用宣布:准备好粮草,随时待命出发。

契丹间谍回去把上述情况报告给契丹将领。契丹将领认为出兵侵宋,凶多吉少,遂派使者与宋议和。

王德用发现敌人的间谍后,并不急于抓获,而是利用他传递信息,从而达到了不直接交战便使契丹人屈服求和的目的。

武则天铲除异己

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后,受到许多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员的反对。为保住皇位,铲除异己,武则天想出一个办法。她诏令天下:无论什么人,都可以直接进京面见皇帝,告发大逆不道的贪官污吏。告发属实者,授予一定的官职。即使告发不实,也不予以追究。

诏令一出,告密者蜂拥而至。被告有贪赃枉法的,有欺压百姓的,当然还有许多反对武则天当皇帝的。武则天选拔一批狡诈残忍的人处理这些案件,对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格杀勿论,武则天用这种办法很快地铲除了异己。

在这里,武则天两计扣用:表面上是肃贪,实则为消灭异己,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己不出面,任用酷吏处理案件,属于借刀杀人。

隋炀帝兵败高丽国

隋炀帝在位时,飞扬跋扈,穷兵黩武。

公元612年2月,隋炀帝因不满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对自己不驯服,出动水、陆大军100多万远征高丽,正面进攻,未能得手。连连上当之后,隋炀帝竟然毫不觉醒。此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的水军经黄河攻至平壤,由于孤军深入,不谙地形,被高丽军击溃,几乎全军覆没。另一支大军在大将军宇文述等人统率下,进至鸭绿江畔,由于粮草接应不上,陷入进退两难之境。高丽国王探听到隋军粮草不济的情报后,故意节节败退,引诱隋军深入,然后一举击败隋军。隋军溃散,最后只剩下两千多人逃回隋军大营。隋炀帝见三路大军失去了两路,只好下令撤军。

隋炀帝视战争为儿戏,回到京都后,征调各路人马,于第二年再次东征高丽,结果又是大败而归。到了第三年,又第三次东征高丽,大军尚未进入高丽境内,便因国内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不得不半途而废。

隋炀帝三次东征高丽,耗尽了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最后,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被自己的部将宇文化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隋文帝先备后战灭陈国

南北朝后期,北周的相国杨坚自立为皇帝,建立了隋王朝,杨坚即是隋文帝。隋文帝胸怀大志,决心一统天下,但在当时,隋文帝力量单薄,而北方的突厥人不时南侵,隋文帝便制定了先灭突厥、后灭陈国的战略方针。

隋文帝在与突厥交战期间,对南方的陈国采取了十分“友好”的策略:每次抓获陈国的间谍,不但不杀,反要以礼相送还;即使是有人要投靠隋文帝,只要他是陈国人,隋文帝从隋、陈“友好”出发,仍毅然加以拒绝。为增加国家实力,隋文帝大胆实行改革,简化了政府机构,鼓励农耕,提倡习武。

在击溃了突厥之后,隋文帝开始着手灭陈的行动。江南收获的时间较早,每到收获季节,隋文帝就派人大造进攻陈国的舆论,令陈国紧急调征人马,以至误了农时。江南的粮仓多用竹木搭成,隋文帝派遣间谍潜入陈国,因风纵火,屡屡烧毁陈国的粮仓。经过几年的折腾之后,陈国的物力、财力都遭受到不小的损失,国力日益衰弱。

为了渡江作战,隋文帝派杨素为水军总管,日夜操练水军。杨素建造的战船,最大的叫“五牙”,可乘800人;小的叫“黄龙”,也可乘100余人。为了迷惑陈军,屯兵大江前沿的隋军每次换防时都要大张旗鼓,令陈军恐惧不已,以为隋军是要渡江作战。渡江前夕,隋军又派出大批间谍进行骚扰、破坏,搅得陈国军民不得安宁。

但是,面对磨刀霍霍的隋军,陈国国君陈后主竟然麻木不仁,依旧是醉生梦死。太市令章华冒死进谏,陈后主将章华斩首示众。公元588年10月,隋文帝认为条件已经成熟,指挥水陆军51.8万人,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八路攻陈,当元帅杨素的“黄龙”战船在破晓时抵达长江南岸时,陈国守军还都在睡梦之中。隋军除在岐亭(西陵峡口)遭到陈国南康内使占仲肃在江中以三条巨型铁索的阻截外,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二年的正月20日,隋军攻入陈都建康,陈后主仓皇躲入枯井之中,后被隋兵搜出,陈国灭亡。至此,隋统一了中国长达近200年的“南北朝”——中国社会长期分裂的局面终于结束了。

李世民寻机破薛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将薛举、李渊先后称帝。为夺取天下,薛、李之间征战不停。公元618年,薛举的儿子薛仁率大军包围了李渊的泾州(甘肃泾川北),大败泾州守军,击杀大将刘感。李渊闻报后,急派秦王李世隋文帝先备后战灭陈国民率军救援。

李世民进入泾州城,坚守不出。薛仁派宗罗喉前去挑战,百般辱骂。一些将领按捺不住,对李世民说:“如今贼兵已占领高土庶,又如此轻侮我们,我军已今非昔比,怕他们什么?”

李世民道:“我军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不振;贼军接连取胜,士气旺盛。在这种情况下出兵,必败无疑。所以,只有紧闭城门,以逸待劳。贼军狂妄之极,日子多了,必然由骄而生惰,而我军士气则可逐渐恢复,到那时,寻机一战定可大获全胜。”

几个将领还想陈说自己的主张,李世民决然下令道:“从现在开始,谁要再敢言‘战’,斩!”

自此之后,将士上下同心,任凭敌军辱骂,只是坚守不出。

双方相持了两个多月,薛仁的军粮日渐减少,士气低落。薛军主将见士卒们疏忽怠惰,动辄鞭打、辱骂,将士多有怨恨。又过了一些天,一些士卒悄悄地到李世民营中投降、要饭吃。后来,成队成队的士卒在偏将们的率领下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无险可守的浅水原南边布阵,吸引薛军主力去进攻,自己亲率大军从薛军背后发起偷袭。薛军主力受到前后突击,一败涂地。李世民乘胜追击,将薛仁包围在高土庶城中。入夜,薛仁的士卒争先沿着绳索爬下城头,向李世民投降。薛仁见大势已去,打开城门,投降了李世民。

狄青欢宴候捷报

1052年,南方的侬智高发动叛乱,宋仁宗派狄青率军征讨。

狄青在昆仑关下扎营,命令将士坚守不出。有一个名叫陈曙的将领,想冒险邀功,私下领兵攻敌,却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回。狄青按军法从事,把陈曙等31名将士处斩。这样,谁也不敢私自出战了。侬智高闻报大喜,以为狄青有意歇兵,毫不加以防备。

当时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老百姓家家张灯结彩,欢度元宵节。狄青也在营中大摆筵席,邀宴将士。他宣布:第一夜邀请高级将领,第二夜邀请中下级军官,第三夜犒赏全体士兵。

第一夜将领们赴宴,饮酒行令,尽情欢乐,直到天明才散。第二夜,军官们酒至半酣,狄青称身体不适离开筵席。众人尽情地吃喝,闹得不亦乐乎,至深夜仍不见主人回来,谁也不敢离席。

待到天亮时,忽有军卒来报:“元帅已攻破昆仑关,特请诸位到关上吃早饭去。”大家听了,都为之愕然,惊讶非常!

原来,狄青连夜欢宴将士的消息被贼将侬智高获悉。侬智高以为可以放心睡大觉了,也设宴犒赏部下。那几日天气特别寒冷,狄青便挑选部分悍将和勇敢的士兵,趁敌人不备偷袭敌营。敌人一时仓惶失措,不及抵抗,纷纷退却,所以狄青便唾手攻下险要的昆仑关。

叛军死于曹玮的一笑

宋代名将曹玮带兵有方,军纪严明,为此西夏人很害怕他。

有一天,曹玮正与人下棋,突然有人前来报告说:“刚才有几千名士兵叛变,已带着粮草军械逃往对面的西夏国。”这一突然的事变,使宋军的处境十分严峻,许多将领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曹玮也觉得事态的严重,但是他却表现得十分沉着,向众人神秘地一笑,小声地说:“这是我事先安排的行动,你们谁都不许声张。”说完他又谈笑自如地接着下棋。这个消息传到西夏,引起了西夏人对来降宋军的怀疑。西夏人本来就惧怕曹玮,惟恐吃亏。曹玮那神秘的一笑更加使他们难辨真伪,索性把投降的宋军统统杀掉,将尸首扔到了两国边境上。

曹玮在这里利用西夏人多疑的心理特点,暗中使用间接出刀的方法,使叛逃的宋军人头落地。可见,曹玮这一笑隐藏着杀机。

毕再遇悬羊击鼓

1206年,南宋将领毕再遇率宋军与金兵作战,因金兵的增援部队越来越多,毕再遇感到寡不敌众,便决定撤退。

在与金兵作战中,毕再遇总是令宋军擂鼓不止。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威慑敌人,又能鼓舞宋军的士气。

在与众将商议撤退之事时,毕再遇说:“目前敌众我寡,不能再战,为保存我军实力,只有主动撤退。当然,撤退必须悄悄地进行。可是如果我们军营中没有了军鼓声,势必被敌人发现。我有一计,可以保证我军安全撤离。”

于是,宋军依毕再遇吩咐,弄来许多羊,在临行前,把羊倒吊在树上,让羊的两只前蹄抵在鼓面上。羊被吊得难受,便使劲挣扎,两只前蹄不停地乱动,这样宋营中鼓声齐响。宋军也不拔营,全部人马轻装简从,悄悄地撤离营地。

金兵听到宋营鼓声不断,以为宋军仍在营中,依旧调兵遣将,准备大举进攻宋军。

几天过去了,宋营内只有鼓声,不见人动。金将开始怀疑,赶紧派人侦察,才发现击鼓的都是羊,宋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金将恍然大悟,叹道:“我们中了毕再遇的金蝉脱壳之计了。”

耶律休哥大败曹彬

北宋初年,大将曹彬奉宋太宗旨意率军收复幽、蓟等州,然后向涿州挺进。

契丹军大将耶律休哥自知所率人马不多,不敢与宋军正面交锋,只是派遣精锐骑兵截击宋军粮草。萧太后得到耶律休哥的禀报后,亲自率领雄师前往涿州增援。

耶律休哥得知援军很快就到,便率军先赶到涿州,采用佯攻的办法消耗宋军的实力。他命令轻骑兵向宋军挑战,待宋军前来迎战时,则一战即退。等到宋军开饭时又冲杀过去,待宋军放下饭碗时,他们又且战且退。到了夜间,耶律休哥派人又是击鼓又是叫喊,待宋军杀出时却不见一人。如此这般每天重复几次,搞得宋军日不得食,夜不能眠,精疲力尽,斗志尽丧。

正在这时,传来了萧太后带领精锐部队快到涿州的消息。曹彬和大将米信商议说:“我看不如暂且退兵,等待适当时机再出击。”米信完全赞同,说道:“我们力尽粮竭,怎么能与这样强劲之敌对抗呢?知难而退,这是行军的要诀,咱们快退兵吧!”

曹彬急忙下令退兵,没想到这一退,全军顿时乱了阵脚,横不成列竖不成行,乱糟糟地向南溃逃而去。耶律休哥乘势追击,在岐沟终于赶上宋军。宋军这时已无心恋战,勉勉强强挥戈交锋。宋军疲惫之师怎能战得过契丹精锐之旅呢?曹彬支撑不住,继续退却。

好不容易奔到沙河,看看追兵尚远,曹彬命人埋锅做饭。刚要吃饭时,忽然炮声连天,契丹兵追赶而来。曹彬不敢再战,弃食忍饥,慌忙率军渡河南走。渡河的人马还不到一半,契丹兵已经赶到,把宋军杀得人仰马翻。

这一仗本来耶律休哥处于劣势,但是他善于用计,派少数士兵骚扰宋军,使他们食寝全废,疲惫不堪,然后率重兵发动进攻,大败宋军。这就是兵法中说的“逸能劳之,乘劳可攻。”

元昊火烧野草退辽兵

1044年,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讨伐西夏,攻到贺兰山下。西夏帝元昊自知不敌,施缓兵之计,率众将到辽营“请罪”,要求辽军后撤。辽兴宗见元昊态度恭谨,遂有罢兵议和的打算。但是,辽国大将萧惠不愿错过以强击弱的好机会,趁辽兴宗尚未拿定主意时,率军发起进攻。

元昊见辽兵势盛,难以硬拼,就采用疲劳战的办法,与敌周旋。他下令主动后撤30里,并命人将沿途的野草点燃,阻止辽兵的追击。当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一旦火起,很快四处蔓延。元昊接连后撤三次,均放火烧草,百里之内,均成光秃秃的不毛之地。辽兵一路追击而来,所到之处,无粮无草,人困马乏,饥饿难忍。辽兴宗见势不妙,就派人对元昊说,同意与西夏议和。

此时,元昊却改变了主意,他决心与辽军一决雌雄。辽军被拖着奔走了几天,已经疲惫不堪,而西夏军队以饱待饥,以逸待劳,士气高涨。元昊一声令下,西夏军队全面反攻,一举击溃辽军,可怜的辽兴宗仅带数骑逃脱。

在这场战役中,由于元昊能够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战术,敌兵势盛时就主动后退,同时烧草阻敌,削弱其实力,待敌困乏,便迅猛出击,因而反败为胜,扭转了战局。

清风山好汉戏秦明

《水浒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秦明率领官兵攻打清风山。来到清风山脚下,周围并无动静,秦明命令官兵攀援上山。当他们快爬到山顶时,突然,滚木孺石铺天盖地地从上面砸下来,滚烫的石灰水和发着臭气的屎尿水如暴雨般倾泄而下。前面的官兵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砸倒在地,后面的官兵见势不妙撒腿就跑。

秦明怒不可遏,他把侥幸逃回来的士兵聚集起来,重新上山。这一次官兵绕着山脚向东走,找到一条坡势稍缓的上山之路。这时,西面山坡上锣声大作,从浓密的丛林中冲出一队打着红旗的喽罗兵。秦明毫不迟疑,率领手下官兵向西杀去。等到了西面,锣也不响,红旗也不见了。当秦明走近喽罗兵出没的那边山路时,发现这里堆满乱树折木,根本无法前进。正当官兵清理路障时,探马来报,说东山锣响,并有打着红旗的喽罗兵。秦明又率领官兵迅速向东杀去。可到了东面,没见到一个人影。这时探马来报,说西山红旗招展。秦明又杀回西面,却还是扑了空!

就这样,秦明带领官兵在东山和西山之间跑了一整天,累得气喘吁吁,气力殆尽。最后清风山好汉一齐杀出,官兵四散而逃,秦明只好束手就擒。

金军兵败泗州城

1206年,南宋将领毕再遇、镇江都统陈孝庆决定攻占金军占据的泗州城。泗州的金军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堵塞了城门,加强了防范措施。从金军这一举动中,毕再遇明白金军已知道宋军进攻的时间,因而与陈孝庆商量,决定改变进攻时间,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毕再遇到达泗州时,发现城不大,却分为东、西两城,觉得有机可乘。他命人把所有的战船、战旗和武器装备全部集中在西城脚下,摆出一副要猛攻西城的样子。然后,毕再遇带领主力部队悄悄地从陟山直接袭击东城。由于金军主力被吸引到西城去了,东城防守空虚,不久东城便落入毕再遇之手。

攻克东城以后,毕再遇又率军进攻西城。宋军一方面举起大将旗帜,敲锣打鼓,制造声势,另一方面又向金军喊话,劝其投降。金军见东城已失,西城又危在旦夕,抵抗毫无作用,遂献城投降。

韩世忠征讨刘忠

南宋初年,刘忠拥兵数万,占据了蕲阳白面山,与朝廷为敌。韩世忠奉命征讨刘忠。

韩世忠统兵来到白面山下,看到刘忠的防守很坚固,便下令结营扎寨,不许出战。韩世忠征讨刘忠就这样对峙了好多天,韩世忠每日下棋喝酒,似乎无心打仗,众将士感到很奇怪。其实,韩世忠已派出细作查探敌人的情况,正在心中谋划胜敌之策。他嫌细作探明的敌情不够详备,遂在一天夜里带领一名部将偷偷到敌营附近巡察。四周看过一遍之后,韩世忠对部将说:“真是天助我也,我已有破敌妙计了!”

回营后,韩世忠派出2000精兵趁着夜色埋伏于白面山下。自己则率众将士拔营,向刘忠发起突然进攻。刘忠仓促应战,感到兵力不足,便把山上的兵马全都调集过来。此时那2000精兵乘山上空虚,迅速占领了中军了望台。正与韩世忠激战的刘忠部卒见中军了望台上插满了官军的旗帜,知后方已失守,军心很快涣散,许多士兵争相奔逃。刘忠最后死于非命。韩世忠谋而后动,巧施调虎离山之计,先使敌人后方易帜,形成前后合击之势,一举攻破坚固的防线。

曹玮智破西夏兵

北宋初年,西夏人经常侵犯边疆。一次,西夏军队又来骚扰,渭州知州曹玮领兵出战,打败了敌人。看到西夏兵逃跑远了,曹玮命令士兵赶着敌人丢下的牛羊,抬着敌人丢下的辎重慢慢地往回走。西夏军队逃出几十里后,得到探马关于宋兵的报告,西夏主帅认为曹玮贪图财物,行动迟缓,队伍涣散,掉头袭击宋兵,必然大获全胜。

曹玮听说西夏人又折了回来,仍叫部队缓慢行进。部下很担心地劝他说:“把牛羊和辎重丢下吧,带着这些累赘,部队行动不灵活。”曹玮对这种劝告毫不理睬,直到走到一个地形有利的地方,才命令部队休息,等待敌人的到来。

西夏军队逼近的时候,曹玮派人通知西夏主帅说:“你们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想乘人之危,请你们的人马先休息,然后咱们再开战。”西夏人已经精疲力竭,听到曹玮这话异常高兴,都坐下来休息,过了好久,双方才击鼓交战,结果曹玮的军队毫不费力就把西夏人打得狼狈逃窜。

曹玮的部下对这次战斗轻易取胜感到难以理解。曹玮解释说:“我让大家赶着牛羊,抬着辎重,做出队伍涣散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诱骗敌人,把他们再引回来。敌人走了很远再折回来袭击我们,差不多走了一百里地。这时,如果我们马上开战,他们虽然很疲惫,但士气仍存,战局的胜负很难确定。我先让他们休息,走远路的人一旦停下来休息,就会腿脚肿痛,精神松懈,没有了战斗力。我就是运用这种上屋抽梯的办法打败西夏人的。”

“猴兵”火烧敌寨

南宋初年,晏州少数民族首领卜漏聚众起义。朝廷派赵通为招讨使,率军前去征剿。

卜漏的营寨建手山上,四周是重重的密林。林外设有木栅,并挖有壕沟和陷阱。赵通仔细察看了地形,发现山后有一处崖壁峭直而上可达敌寨,“猴兵”火烧敌寨卜漏恃险对此不作防备。他决定将这条“绝路”作为攻打敌寨的突破口。

当地盛产猴子,赵通让士兵抓捕了几千只猴子,把浸了油的麻草捆在猴背上。这些猴子在小部队的带领下悄悄地攀上险峻的峭壁。

与此同时,赵通率军从正面开始攻打敌寨。

卜漏不敢轻敌,调集人马进行防御。突然,敌人的背后蹿出上千只背上着了火的猴子,它们拼命地乱窜,卜漏的营寨成了一片火海,卜漏命令士兵扑火,而猴子受了惊吓,更是跳来跳去,火势愈加旺盛。赵通乘势率军冲了上来,敌兵惊慌失措,有的跌人火中,有的摔下崖壁,死伤无数。卜漏突围无效,死于乱军之中。

赵通巧妙利用“猴兵”火烧敌寨,树上开花,形成摧枯拉朽之势,可谓作战取胜的出色范例。

岳飞施计废刘豫

1125年,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起金朝,进而南侵,占领宋朝的半壁江山。为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占领区,金朝树起几个傀儡政权,刘豫的伪齐政权就是其中之一。刘豫诱降南宋官员,经常出兵帮助金军进犯宋朝。

南宋将领岳飞很想除掉刘豫这个败类。他听说金国将领金兀术对刘豫有不满情绪,便决定利用这一矛盾,借金兀术之手除掉刘豫。

恰好岳飞抓到金兀术派来的一个侦探人员。宋兵将侦探人员带到大帐里,岳飞佯装认错,对部下说:“快给他松绑,他是我派出的侦探人员。”随后,岳飞对那人说:“你不是张斌吗?我派你到大齐约刘豫引诱金兀术,你怎么一去不复返了?我后来只好又派人去联络,刘豫已经答应我今年冬天以联合进攻长江为名,把金兀术骗到清河。你长期在外,逃避任务,该当何罪?”那人假意认罪,请示岳飞赦免,他将带罪立功。岳飞说:“饶你这回,给你一次立功的机会,你拿着我的信去见刘豫,问他何时出兵。”于是,岳飞写了一封给刘豫的信,把那人的大腿割开一个口子,放入书信,然后包扎好伤口。那人忍痛回到金营,向金兀术报告了这一情况,并将书信取出交给金兀术。金兀术看后大惊,命人火速带书信上交金国国君。不久,刘豫被废。

在三十六计中,施行反间计往往兼用借刀杀人之计。岳飞利用敌方的间谍挑拨是非,属反间计。从除掉对手的方式来说,又可归入借刀杀人之计。

岳飞大败匪寇

宋高宗绍兴二年,土匪头子曹成聚众10万余人,占据道、贺二州,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宋廷命令岳飞带兵前去围剿。

岳飞率军来到贺州后,下令安营扎寨,一边修整,一边等待时机。一天,岳飞正在大帐中思考计策,忽然有人报告抓住曹成派来的侦探。岳飞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叫人把这个侦探绑在大帐外面,然后故意叫来管粮草的军吏。岳飞问:“军中粮草充裕吗?”军吏回答:“粮食快吃完了,怎么办?”岳飞说:“那就只好迅速返回茶陵了。”

这些话被那侦探听得一清二楚。深更半夜,岳飞故意让士兵放松警惕,那侦探乘隙溜掉。曹成听了侦探的报告,心中大喜,命令人马休息,准备第二天在半路阻截返回茶陵的岳家军。正当曹成在夜间熟睡的时候,岳家军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曹成手下的土匪乃乌合之众,打了胜仗你争我夺,见势不妙便四散而去。听到岳家军杀声震天,这些土匪只顾各自逃命。岳飞很顺利地平定了这股匪寇。

王佐断臂说文龙

南宋时,金国主帅兀术率兵南侵,与岳家军对阵于朱仙镇。金兀术的义子陆文龙勇猛无比,连败岳家军数将。

岳飞见自己的部将战不过陆文龙,便挂起免战牌,独坐后营,苦思良策。部将王佐决心为元帅分忧,他想起古代“要离舍身刺庆忌”的故事,毅然砍下自己的右臂,独自求见岳飞。岳飞见王佐断了一臂,大吃一惊。王佐讲了自己去金营诈降的打算,请求岳飞允准。岳飞深受感动,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王佐辞别岳飞,直奔金营。金兀术传令进见。王佐向金兀术哭诉了自己不幸的经历:昨夜力劝岳飞与金国议和,岳飞不但不听,反而将他的右臂砍下,逐出宋营。金兀术听了信以为真,留王佐在营中,还给他取名“苦人儿”,下令允许“苦人儿”自由进出各营,为金兵讲述岳家军的情况。

这一天,王佐来到陆文龙的营帐。帐中只有一位老妇人,经打听才知是陆文龙的奶妈。奶妈是中原人,见了王佐感到分外亲切,忍不住把陆文龙的真实身份悄悄告诉了王佐。

原来,陆文龙本是宋朝潞安州节度使陆登的儿子。13年前,金兀术攻陷了潞安州,陆登率众拼死抵抗,最后与夫人一起自杀殉国。金兀术为收买人心,将陆文龙收为义子,并把陆文龙及其奶妈送到金国。陆文龙在金国生活了13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王佐听了大喜。正在这时,陆文龙回来了。陆文龙一见王佐,就让他讲故事。王佐讲了两个故事:一个叫“越鸟南归”,说的是越国的西施带鹦鹉到了吴国,鹦鹉从此不再说话,直到西施回到越国,它才开口说话;另一个叫“骅骝向北”,说的是杨家将孟良从辽国带一匹马回宋京,不料那马整天向北嘶叫,不吃不喝7天后饿死。陆文龙听了,不知道王佐为什么要讲这种故事。

第二天,王佐带着一幅陆登夫妇殉难的画来见陆文龙。他把当年的情况原原本本讲给陆文龙听。这时,奶妈走出来,又向陆文龙哭诉一遍。陆文龙这才如梦方醒,他拜谢王佐:“不孝之子,今日幡悟。恩公点拨,永世不忘。”说罢,拔出剑要去杀金兀术。王佐急忙把他拦住:“金兀术帐下人多,防范甚严,如此盲动,反受其害。此事还须从长计议。”

过了几天,金兀术从金国运来一批铁浮陀。这是一种威力很大的火炮,准备第二天轰击宋营。当晚,王佐和陆文龙带着奶妈逃出金营,回到宋营。岳飞看到王佐说服了陆文龙,心里十分高兴,又令所有营帐虚设旗帜,全军退入山中。

第二天,金兵推出铁浮陀炮轰宋营。霎时间,山摇地动,硝烟弥漫。放炮的金兵以为宋军已全军覆没,把炮丢在一边,回营报功去了。埋伏在附近的一支宋军一拥而上,将铁浮陀推进河里。

王佐使用苦肉计不仅说服了陆文龙,为岳家军添了一员大将,而且及时报信,使岳家军免遭铁浮陀的轰击,可以说用一条胳膊救了六七十万人的性命。

辛弃疾千里奔袭擒叛徒

爱国志士辛弃疾在21岁时投奔了农民领袖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为了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耿京派辛弃疾带一支队伍南下去建康朝见宋高宗。宋高宗接见了辛弃疾,让辛弃疾转告耿京把队伍带到南方来,可是,当辛弃疾回到海州(今江苏海连)时,忽然得知一个噩耗: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死,张安国率军投降了金军!

辛弃疾悲愤地说:“我们与耿大哥生死与共共同抗金,如今耿大哥被贼人杀害,不为耿大哥报仇,还有何面目活在人世间!”

随辛弃疾同行的统制王世隆和义军领袖马全福说:“我们是奉皇上诏令见耿元帅,请耿元帅把队伍带到南方的,如今队伍已散,只有擒住张安国,方可向皇上复命。”

但是,张安国已随金国大军北撤。辛弃疾身边不过千余人马,要想从金国的千军万马中活活擒住张安国,再带出金营,谈何容易!

辛弃疾道:“兵贵勇,不贵多。我们挑选一支精兵,千里奔袭,追上张安国。张安国在金军大营中肯定不会有任何戒备,金军也绝对不会料到竟会有人深入他们的腹地发起奇袭。这样,定可一举成功!”

王世隆、马全福及义军将领齐声赞同。

辛弃疾立刻挑选轻骑五百,备足干粮,日夜兼程,终于在济州(今山东巨野县)赶上了金军大队。时值夜幕降临,金军营中一派安宁景象,张安国与金军主将正在大帐中饮酒作乐。辛弃疾带领五百轻骑疾风般地冲入金军大营,杀入大帐中,金军主将见势不妙,慌忙扔下张安国,溜出大帐,张安国则吓得浑身发抖,不知所措,被辛弃疾一脚踢翻在地。轻骑队员们迅速把张安国捆绑上马。辛弃疾一马当先,杀开一条血路,率领五百轻骑,追云逐电般地冲出金军大营,消失在茫茫原野中。待金军主将集合好人马,气势汹汹地冲出大营时,连辛弃疾等人的影子也看不到了。

辛弃疾与五百轻骑押着张安国,回到建康,将张安国交给朝廷,并向宋高宗禀报了耿京遇害经过。宋高宗下诏将叛徒张安国斩首示众,为耿京报了仇,又下诏封辛弃疾等大小义军将领为朝廷官员。辛弃疾从此在南宋朝廷为将。

狄青掷钱稳军心

北宋时期,南方广源州的侬智高起兵反叛朝廷,宋仁宗派大将军狄青前去平定。

狄青率大军离开桂林后,由于山路艰险,一些士兵开了小差,而且,日落日出,开小差的现象一天比一天严重,即使严加惩处,也收效不大。狄青手下有个多才多智的谋士,叫做刘易,狄青向刘易请教对策,刘易搜肠刮肚,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几天后,大军在途中休息。狄青召集身边的将士,对他们说:“此次远征,山高水险,路途坎坷,吉凶难卜,难怪弟兄们开小差。我现在想借助神明来测知吉凶,我把100个铜钱扔上天空,待它们落到地上,如果个个面朝上,那就是吉,我们就进军;如果有一个铜钱不是面朝上,那就是凶,我们就班师回朝,诸位意见如何?”众将士齐声说“好”。

狄青命令一名亲兵拿来一袋铜钱,狄青伸手从袋子中抓了一把,数足是100个,攥在手中,然后闭上双眼,虔诚地祷告:“神明保佑!神明保佑……”

将士们一个个瞪大眼睛,望着狄青。

突然,狄青睁开两眼,将100个铜钱抛入空中,待铜钱落地,将士们纷纷跑上前观看——100个铜钱个个面朝上!顿时,“神明保佑”的欢呼声响震山谷,三军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狄青向天空中跪拜致意,然后命人拿来100只钉子,把100个铜钱钉在地上,又用青纱罩在上面,还亲自动手加了封,最后,再次祷告:“待大军得胜回朝,一定用厚礼祭奠神明,到那时再取回这些铜钱!”

其实,这是谋士刘易借助将士们迷信鬼神的心理来稳定军心的一条“诡计”——因为所有100个铜钱的上、下都是“面”,铜钱和“将士”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

果然,狄表掷铜钱以后,士气高涨,再也没人开小差。狄青指挥三军迅速南进,一举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李从珂与后唐兴亡

五代后唐的李从珂从小就跟随唐明宗李嗣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潞王。李嗣源死后,其子李从厚即位,史称闵帝。闵帝年纪小,朝政全由朱弘昭等人把持。朱弘昭将朝廷重臣贬的贬、黜的黜,李从珂难逃厄运,于是在凤翔(陕西凤翔县)起兵。朝廷闻报,立即派西都留守王思同领兵征讨。

凤翔城墙低矮不坚,护城河也很浅。王思同没费多少力气就连克凤翔东西关城,直逼凤翔城下。李从珂见形势险危,冒险登上城楼向城外将士呼喊道:“我从小就跟随先帝出生入死,打下今天的江山,如今朝廷奸邪之人当道,挑拨我们骨肉之情,我有什么罪过,非要置我于死地呢?”说罢,声泪俱下。

王思同带来的兵将都曾跟随李从珂出征过,十分同情李从珂。御林指挥使杨思权本来就跟朱弘昭不合,乘机大喊道:“大相公(即李从珂)才是我们的真正主人啊!”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李从珂。杨思权进入凤翔城,呈上一张白纸,要求李从珂在攻克京师后封他为节度使。李从珂当即在白纸上写下“思权可任邻宁节度使”九个字,把纸交还给杨思权。消息传到其他还在攻城的将士中间,步军左厢指挥使尹晖嚷道:“杨思权已经入城受封了,我们还拼什么命啊?”将士们闻言,纷纷扔下兵器,要求归顺李从珂。王思同见大势已去,只好抛下军队逃命去了。

李从珂由败转胜,喜从天降,倾尽城中财物犒赏各将士。李从珂又发布东进命令:凡攻入京都洛阳者,赏钱百缗(一千文为一缗),将士们欢声雷动。

王思同逃回洛阳,闵帝惊惶失措。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康义诚率兵去征讨李从珂,结果全军投降了李从珂,引导李从珂杀入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太后被迫下令废除闵帝,立潞王李从珂为皇帝。李从珂即位后,下诏打开库府犒赏将士以兑现出征时的诺言,哪知道库府空空如也,而犒赏所需费用高达50万缗。李从珂以各种手段搜刮民财,逼得老百姓上吊投井;又把宫廷中的各种器物,包括太后、太妃的簪珥都拿了出来,才勉强凑了20万缗,还缺五分之三。

端明殿学土李专美劝说李从珂道:“国家的存亡在于修法度、立纲纪,如果一味犒赏,即使有无穷的财宝也填不满骄兵的欲壑。”

李从珂认为李专美言之有理,对士卒不再一味纵容,但他惟恐有乱,不敢从根本上修法度、立纲纪,对违法乱纪行为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味迁就。

李从珂即位后的第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兴兵造反。由于李从珂治军不严,纲纪不明,派出去平叛的队伍一意孤行,降的降,逃的逃,通敌的通敌,石敬瑭长驱直入洛阳,李从珂含恨登楼,举火自焚,后唐从此灭亡。

成吉思汗识破诡计

1206年,铁木真当上了蒙古部落的可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本部的元老扎木合看到成吉思汗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惟恐自己的力量遭到削弱,因此对成吉思汗怀恨在心。

一天,成吉思汗骑着骏马,肩背双弓,臂架猎鹰,带着一群士兵来到孛尔罕山打猎。扎木合知道后,决定趁此机会谋害成吉思汗。他命人在成吉思汗狩猎归来的途中搭了一个漂亮的雕花帐篷,帐篷里挖了一个很深的陷阱,陷阱里插满了枪尖,然后在陷阱上面装上翻板,铺上地毯,还在帐篷里准备了一桌美酒佳肴。

扎木合在十几年前与成吉思汗结拜了兄弟,深知成吉思汗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于是他以祭盟之日为借口邀成吉思汗到帐篷中用餐。成吉思汗在归途中得到扎合的邀请,二话没说就来到了扎木合的帐篷。

进入帐篷后,扎木合面堆笑容对成吉思汗说:“今天是祭盟之日,望仁兄开怀畅饮,一醉方休!来,请上座!”正要入座时,成吉思汗的猎鹰突然飞下来,追逐一只钻进地毯里面的老鼠。扎木合大惊失色,急忙割了一块肉扔给猎鹰。就在这一瞬间,成吉思汗已发现地毯下有陷阱。

但是,成吉思汗仍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扎木合说:“你是兄长,当坐上席。”他一边说一边用力将扎木合推到座上,只听“扑通”一声,扎木合掉入陷阱,里面传出一声凄厉的惨叫。

扎木合花言巧语,笑里藏刀,想致成吉思汗于死命,以绝后患。而成吉思汗在危急时刻,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将计就计,使扎木合落入他自己设下的陷阱。

第二节 军事典故(1)

网开三面

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

——《吕氏春秋·异用》

《吕氏春秋》中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把捕捉禽兽的网打开三面。后多用来比喻对犯错误或有罪之人宽大处理。这是关于“网开三面”这个典故的最早记载。今天我们常说“网开一面”,其实是由“网开三面”演变而来的,说的是一个意思。那么,这个典故与军事又有什么联系呢?

这得追溯到上古夏朝的末代,当时的天子桀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他暴虐无道,不理朝政,成天和宠爱的妃子妹喜在倾宫中寻欢作乐,过着极其荒淫糜烂的生活。为博得妹喜的欢心,桀命人在倾宫的花园里挖一个大池子,里面灌满美酒,池边的树上挂满肉脯,叫做“酒池肉林”。每天,他与妹喜在池上泛舟,看宫女们趴在池边饮酒,采摘肉脯;还下令民间每天进贡一百匹帛来,让力气大的宫女撕给妹喜听。

大夫关龙逢看不下去,冒死劝谏。桀勃然大怒,当场就将关龙逢斩首。从此,再也没人敢直言进谏。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当时,在夏的东面有一个诸侯国叫商,商的国君是汤,非常贤明。他极力实行仁政,团结邻近的诸侯,使商的国力日益强盛。

汤在伊尹的辅佐下,团结了中原地区的许多诸侯国,积极进行着灭夏的准备。可是,汉水以南还有四十个诸侯国没有归附,使汤不敢贸然兴兵。

一天,汤到郊外散步,看见一位猎人在野地里张网。猎人把四面的网张好以后,拱手对天祷告说:“天上掉下来的,地里跑出来的,四方经过的,统统进入我的网里来!”

汤听了祷告,就说:“嗨,这么一来,所有的飞禽走兽不都一网打尽了吗?除了桀以外,谁会这样做呢?”于是,汤命令猎人把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来捕捉禽兽。

商汤“网开三面”的事,很快传到了汉水以南,感动了所有的诸侯。大家都说汤是一位贤君,连禽兽都不忍心多加伤害,纷纷表示愿意归附。

汤得到了汉南诸侯的拥戴后,立即出兵讨伐夏桀。夏朝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桀也当了俘虏,后被商汤放逐到南巢,就是现在的安徽巢县西南,后来就死在那里。汤灭了夏以后,建立了商朝。

说到这里,不免让人想起我党的宽大政策。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对俘虏的国民党军队许多高级将领采取的就是网开三面的宽大政策,表现出共产党人海纳百川的气度。

同心同德

受(纣)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书·泰誓》

这段话就是“同心同德”这个典故的最早出处。它的意思是:商纣王虽然俘虏了很多奴隶,编入军队,但周武王有能够治理国家的良臣,并人心一致,行动统一。“乱臣”在这里指“良臣”。

这个故事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我国历史上属商朝的末期。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陕西有个姓周的部族首领叫姬发(周武王),他开始兴兵讨伐纣王。

周武王亲自率领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勇士,还有四万五千名穿着盔甲的士兵出潼关,驻扎在黄河北岸。

周武王知道,对付纣王,光凭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的。所以,他又联合了西南的八个部族,在距当时的商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大会,声讨纣王的罪行。

周武王在这个誓师大会上宣读的誓词名叫《泰誓》,“同心同德”就出自这里边。

《泰誓》中称,纣王虽然有很多的奴隶,但他们思想不统一,信念也不一致;而我方虽只有治国的能臣十人,但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泰誓》中接着还有一段话:大家要团结一心,为同一个目标共同战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建立功勋,让天下永远享受太平。

当时所有的将士,听了周武王的誓词后,斗志昂扬,军心大振。此后,在牧野与前来应战的商朝大军展开了血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商朝的将士和奴隶不愿为纣王卖命,在激烈的战斗中纷纷倒戈,发动起义。结果是纣王兵败自焚,商朝从此灭亡了。周武王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纣王与民众离心离德,最后国破身亡;武王与民众同心同德,取得了胜利。一反一正,两相对照,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民族内部团结,同心同德,该是多么重要。

唇亡齿寒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用之形容利害休戚相关。这是“唇亡齿寒”这个典故的最早文字记载。

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强大的晋国想一举消灭自己周围相对弱小的两个小国——虢国和虞国。晋国的国君晋献公与大臣们商量,大臣们建议:

虢国和虞国相互依存,并而去之,困难太大。最好借口攻打虢国,向虞国的国君虞公借道,这样就可以今日“取虢”而明日“取虞”,一箭双雕。晋献公一听,觉得这个计谋虽然很好,但不知道虞公肯不肯借道!大臣荀息说,虞公这个人很贪财物,如果你送上美玉良马,虞公不会不答应的。这良马和美玉,是晋献公最珍爱的两件宝贝,晋献公很是有点舍不得。荀息又进言道:“等灭了虢国和虞国,这些宝贝还不都是你的。只不过是暂放在他那里罢了。”

荀息终于说服了晋献公,带上良马美玉出使虞国。虞公一见这么好的宝贝,顿时眉开眼笑,答应借道给晋国。

虞国有个大臣,叫宫之奇,赶忙向虞公劝道:“俗话说‘唇亡齿寒’,失去了嘴唇,牙齿也就难保了。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虞国也就跟着完了。借道是万万不行的。”

贪财的虞公根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谏,收下了良马、美玉,让晋兵借道攻打虢国。

宫之奇见虞公执迷不悟,仰天长叹,为了避免战乱,只好带着家眷离开了虞国。

晋军通过虞国,直接攻打虢国都城。虢军根本就没想到晋军会从虞国那边打过来,一时措手不及,虢国一下子就被晋军灭亡了。

晋军灭掉了虢国,从原路回师,虞公亲自到城外迎接晋军,庆贺胜利。晋军趁其不备,蜂拥而上,将虞公及其大臣统统捉住,并搜出当初进献的良马、美玉。虞公,懊悔当初不听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告,但哪里还来得及呢!

虞国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居然抛弃了虢国这个战略伙伴,最终自食亡国之恨,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1949年,当新中国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百业待兴之时,朝鲜战争爆发,战火迅速烧到了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要不要出兵参战?据说,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引用了“唇亡齿寒”这个典故,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抉择。

退避三舍

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左传》中的这段文字意思是说,晋国和楚国交战于中原地区,晋军主动退师回避九十里。古汉语中的“辟”同我们今天的“避”,“舍”是春秋时期表示军队行军作战距离的计量单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故事呢,要从重耳亡楚开始说起。

春秋时期,由于权位之争,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被杀,重耳为躲避陷害,被迫远走他国。在楚国避难时,楚成王以礼相待,不仅陪着重耳打猎聊天,而且吃、住均享受王侯的待遇,有国不能回的重耳很是感激。在一次招待重耳的宴会上,酒过数巡,楚成王漫不经心地对重耳说:“公子将来如果回到晋国,有朝一日做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各种宝物你都有,我真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报答你。”楚成王笑着说:“即使这样,也一定要有所报答呀。”重耳回答:“如果仰仗你的威力,我能够复国,愿与楚国交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要是万一发生战争,战场上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你的大恩。”

公元前636年,晋国内部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国穆公的支持下,由秦国的军队护送返回晋国。强大的秦军一连攻克晋国几座城池,朝野震动。人心所向,重耳终于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坐上了国君的位置,称为晋文公。以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发展的内外政策,晋国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633年,为解救邻国,晋楚两国兵戎相见。

两军刚扎下营垒,晋文公就急于与楚军交战。大臣狐偃提醒他说:“主公当年曾对楚王说过,如果在战场上相见,晋军退兵三舍。现在就与楚军交战,是言而无信。主公不失信于普通人,更不能失信于楚王。”晋文公认为狐偃言之有理,就下令三军退兵九十里,来到城濮,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楚军以为晋军怯阵,跟随着追上来挑战。其实,晋军是把楚军引入了对自己有利的战场。

战争开始时,楚军占优势。晋军退却九十里,集中优势兵力,先选择楚军力量薄弱的右翼,给以沉重打击。同时,将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两面夹击,又击溃了楚军的左翼。楚军终于大败而归。主将成得臣自知无颜回国见父老乡亲,但心存侥幸,派儿子成大心代己向楚成王请求免予死罪,楚王不允,成得臣不得不拔剑自刎。

后来,人们就常用“退避三舍”这句成语来表示暂时的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以至最终化被动为主动这样一种状态。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到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时就以晋、楚城濮之战为例来说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情况。

居安思危

在我国历史上,“居安思危”的军事思想一直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和遵循,成为重要的治军之道。“居安思危”最早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而第一个明确使用这个概念的人,是春秋时期的魏绛。

魏绛是晋国人。曾任中军司马,新军佐将。他治军严格,颇有战略头脑,为使晋国在与南面的楚国争霸斗争中处于优势,周灵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0年,他向晋国国君晋悼公提出了联合诸戎、稳定北方的策略。晋悼公采用了此计。由于对北方的战略更加明确,晋国无后顾之忧,所以能举其全力南向,势力更加强大,一些弱小国家也纷纷倒向晋国。

晋悼公把晋军分成三部分,轮换与楚军作战,并三次联合齐国、鲁国、宋国、吴国的军队,兴师讨伐徘徊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郑国,从而使得郑国最终请和晋国,晋国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郑国在请和晋国时,送给悼公一大批礼物,包括许多乐器、乐师。晋悼公将一半赐给了魏绛。悼公高兴地对魏绛说:“晋国今天取得的胜利,是你的功劳,让我们共同来享受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而魏绛在胜利面前头脑却十分清醒,不居功自傲,还说这功劳应归于各位卿大夫。他告诫悼公在享受幸福的生活时,一定要想到它的最终结果。魏绛很有见地地指出:“别看我们晋国现在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但是,在安定太平的时期,您要想到战争的危险。不要因胜利而骄傲,要思则有备,常备不懈,这样才能免遭祸患,长治久安。”

悼公听后,深感言之有理,虚心地表示接受。他按照魏绛的“居安思危”思想,安不忘危,保持戒备,使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一度得到了巩固。自从魏绛明确使用这个成语典故后,它也成了后人应付战争和其他不测之事的常用语,而且作为国防建设方针和治军原则,一直为历代兵家所继承。

深谙辩证法,并且将之运用得炉火纯青的毛泽东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这样的,你准备不好,敌人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

如火如荼

这个典故最初是用来形容军队的阵容强大,比喻气势旺盛。其中的这个“荼”字,在古代指的是茅草的白花。

故事源于春秋的后期,公元前506年。当时,吴国在大破楚国后,又战胜了越国。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又打败了齐国,接着,夫差分别会见鲁国、卫国的国君,打算建立一个诸侯联盟,跟晋国争夺中原的霸权。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鲁国的国君鲁哀公、卫国的国君卫出公一起到卫国去开会。夫差还请晋国的国君晋定公也一起前往。但晋定公并不想去,可是他又怕得罪了夫差,因为这个时候,吴国的国力比较强盛。于是,晋定公只得带了大队的人马护驾。

会盟开始后,快要订盟约时,各国为了前后的排列次序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主要的焦点集中在吴国和晋国之间。晋国向来是诸侯的领袖,不肯排在吴国的后边。吴王夫差就翻出“老黄历”,说吴国的祖先比晋国的祖先长三辈。

吴、晋两国谁也不肯让步。这个时候,吴王夫差接到密报,说越王勾践率大军攻打吴国报仇来了。夫差大为震惊,一怒之下,竟然把报信的人都杀了。

夫差怕各国诸侯,尤其是晋国,知道这个消息后瞧不起自己,只能假装镇定,继续开会。可是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先是说太子战死了,又说京城也被攻占了。夫差气得一口气连杀了七个报信的人。他急忙找身边的谋臣王孙雒商量。王孙雒说:“我们现在是只可进而不可退。必须结了盟后,取得盟主的地位,才能回去。不然的话,会让各路诸侯看不起,说不定有的人还想趁机从背后袭击我们,那不就完了。只有取得盟主的地位以后,才可以借天子之名,联合各诸侯,讨伐越国。现在,取得盟主之事主要是晋国从中作梗,只要晋国服了,其他诸侯哪个还敢说不呢!不如把我们现在手头的军队集合起来,向晋定公带来的军队挑战,逼他让我们来当盟主。”

夫差觉得也只好这样了。在当天半夜的时候,他下令全军分左、中、右三路,每一路一百行,每行一百人,列成方阵,共一万人,三路方阵加起来总共是三万人马。大军悄悄地开到距晋军一里远的地方停下来,摆开阵势。

吴国中军全体将士,一律白衣白甲,打着白色的旗帜,背着白色羽毛的箭,看上去就像是遍野盛开的白色茶花。

而左军一律穿红色的衣裳,红色的盔甲,打着红色的旗帜,带着红色羽毛的箭,远远望去,如同是一片熊熊的烈火。

右军呢,则全都是黑色,看起来就好像一大片乌云。

天刚亮,吴王夫差亲自击鼓鸣金,三万人马一齐呐喊,就像是天崩地裂一般。

晋定公他哪见过这阵势,当时就吓得魂飞魄散。他身旁的军师献计说:“咱们还是先答应夫差,让他早点走吧。定公你放心,只要他一回国,保准被越王勾践灭了。那时,我们不就又是老大了吗?”

很可惜,夫差“如火如荼”的盛大军容仅是昙花一现。此后没几年,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但是“如火如荼”这个典故,却传了下来,而且作为褒义形容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百步穿杨

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

——李涉《看射柳枝》

这个典故的典源有二。一个是在《战国策·西周》中,原文是: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却柳叶都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另一处的记载是在《史记·周本纪》中,说的是养由基站在离杨树叶百步远的地方,用箭射飘落在空中的杨树叶子,每次都能射中。它的本意是说射箭的技艺高超,泛指本领高明、技艺好。今天我们常用它比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不会落空。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叫养由基,又叫养叔。他年轻的时候,勇力过人,射得一手好箭。

有一天,邻里的很多年轻人都聚集在一块空场地上练习射箭,周围还有很多人围着看热闹。这些年轻人在五十步开外的地方,设了一个靶子,比谁射箭射得最准。其中有个射手,开弓连射三箭,箭箭都命中靶心,博得满场喝彩。

养由基看到大家都赞扬那位射手的射法,就站出来说:“射中五十步远的靶子,没啥稀奇的,咱们来个百步穿杨吧!”他让人在一百步以外的一棵杨树上选定一片叶子,涂上红色的记号,然后对大家说:“能够射穿那片杨叶,才是真正的好汉!”

刚才射中靶心的那位射手,毫不示弱地站了出来,瞄准杨树叶连射三箭。没想到,三箭连个杨树叶边都没擦着。其他的人一看这情景,都愣住了,谁也不敢再站出来比试。 Htv8rEq/P3e+54ejALbRvfnSsY0GtMfGoUGHr7569HB/5tEyzyVqY1Bkn/QFCq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