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门德尔松——音乐诗人

他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望族神童

1809年,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费利克斯的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被誉为“犹太人的苏格拉底”,曾在脖特烈大帝宫廷中任职,以辛辣的机智而著称。

而费利克斯的父亲阿伯拉罕·门德尔松是一位实业家。早年在法国银行任职员,后提升为主任出纳员。以后,阿伯拉罕和普鲁士宫廷珠宝商的女儿里拉·莎洛蒙结婚,并回到德国商港汉堡,创办私人银行,从而成为大银行家,是富有的亿万大亨。

里拉·莎洛蒙,也就是小里拉·莎洛蒙的母亲,出身富裕的犹太家庭,受过高等教育,懂得艺术,又有音乐素养,是菲利克斯的启蒙老师。

父亲是富裕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广博的文艺修养和音乐才能;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也因为此,他的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

在19世纪的德国,犹太人受到排斥和迫害,犹太人的道路充满了艰险。为此,由父母做主,菲利克斯皈依了基督教,他们在犹太姓氏门德尔松之后又加上“巴尔托迪”,于是,他的全名是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

1809年,正值法奥交战之时,汉堡也遭到法军的围困,父亲阿伯拉罕的银行也开不下去了,于是他把财产汇集起来,于1812年安全地移居到柏林。

5岁时,门德尔松开始接受正规、系统而全面的教育。在父亲巨大财力的帮助下,他如鱼得水,接触各位社会名流,小小年纪便出入上流社会,成熟得很快,在音乐、文学、美术、外语等许多方面都具备很高的天资。

门德尔松的老师是当时小有名气的作曲家采尔特,之所以称他小有名气是因为采尔特曾于贝多芬同在海顿的私人课堂同班,他的墨守陈规受到海顿的喜爱,但却被勇于创新的贝多芬远远甩在身后。卡尔·采尔特当时是柏林声乐学院院长、柏林合唱团团长、著名学院派音乐家。

卡尔·采尔特在门德尔松的生命里却是不可忽略的人物,因为他的一次偶遇,改变了门德尔松的音乐生涯,这次偶遇发生在1821年,先是他在德国魏玛见到了他的老朋友大诗人歌德,当提起生活状况时,门德尔松的名字出现在歌德的脑海里,没过多久,采尔特便带着门德尔松登门拜访了,此时的门德尔松才刚刚12岁。

出自名师的采尔特教门德尔松作曲、和声、对位,使门德尔松很小就掌握了系统的创作技巧。同时,采尔特还指引他从古典音乐传统中汲取营养,培养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启迪他的想像力和灵感。

门德尔松的学习很努力,进步很快,钢琴家柏尔格教他学得一手钢琴弹奏技巧,他的钢琴演奏水平提高得很快,柏尔格感到实在教不上去了,怕影响孩子的发展,便建议他的父母另请高手。他们就另请当时欧洲著名钢琴家莫舍列斯,可是,莫会列斯婉言推辞说,菲利克斯根本用不着上课,如果他发现我的演奏风格中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他立刻就能把它吸收过去。但是在小门德尔松的父母再三请求下,莫舍列斯只好答应给小门德尔松作些辅导,不久,就开始上课了。

后来,莫舍列斯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记载说:

今天,2点到3点,我给菲利克斯上了第一课,但是我无时无刻不意识到,我是在跟我的老师,而不是跟我的学生打交道,他真是心灵手巧、聪明过人,常常是不等我开口,就对我的意图心领神会了。

就这样,在诸位名师的教授和引导下,小门德尔松的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很早就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成为神童莫扎特式的人物。

关于门德尔松是神童的说法,这样一个记录可以很好的给予证明:从9岁开始,门德尔松便能登台表演钢琴独奏;10岁开始着手音乐创作;11岁时已经能写出一些好作品;12岁时,他更和德国文学泰斗歌德成为忘年之交,思想和文学素养的进步堪称日新月异。

神话还在继续,门德尔松接着在14岁时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

1824年2月3日是门德尔松的15岁生日,他的父母特别为他举办了生日晚宴,门德尔松的亲人、老师、朋友……许多人前来参加庆贺。

在这热烈欢乐的气氛中,他的老师采尔特讲话,兴奋地向他宣布:从今天起,亲爱的孩子,你已不再是一个学生了,而是我的同事,是音乐大家庭中独立的一员了。我以海顿、莫扎特和音乐之父巴赫的名义,授予你“同事”的称号。

就这样,15岁的门德尔松一下子就和当时享誉全世界的音乐大师并肩了。

《仲夏夜之梦》

1925年,门德尔松随同父亲来到法国巴黎。在这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门德尔松有幸见到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这时的罗西尼已经创作了24部歌剧。

受罗西尼的影响,16岁的门德尔松也开始动笔谱写了两幕喜歌剧《马卡霍婚礼》,该剧本根据《堂吉柯德》中的故事改编。在其后的岁月里,门德尔松创作了多部作品,而其中最为成功的数《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写的一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具独创性的优秀之作。这首序曲于1826年夏间写成。

当时17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醉心于阅读新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其中《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于是他根据这一题材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时隔17年后的1843年,门德尔松又重回到《仲夏夜之梦》这一题材,为此剧的上演,创作了12段配乐。至今,人们演出这部喜剧仍离不开这12段配乐。

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一部写作技巧高超、艺术性完美的杰作,用奏鸣曲式写成。

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持续和弦,那漂渺的音响、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令人虚幻,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

随后,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的第一主题,这轻盈灵巧的旋律、活泼的节奏、奇妙的音乐,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这个小仙灵主题在序曲中多次出现。

接着,乐队以强奏奏出一段威严有力的旋律,它是主部的第二主题,代表仙王和仙后的形象,音乐与前面两个主题形成鲜明对比。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主部的小结尾中,出现了粗犷有力的舞蹈性音乐,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展开部以小仙灵主题为主,表现迷蒙月夜的寂静林中小仙人跳着轮舞的神奇境界,并使人联想起因小仙灵的捉弄而发生在林中的各种趣事。随后,开始的持续和弦又重响起。

再现部中音乐有所减缩,小仙灵的轮舞又一次出现,爱情主题和谐地发展着,音色、音调比以前更加迷人,一连串轻盈、快速的乐句,把乐曲引向高潮。

结尾是主部和副部主题再现,象征青年恋人的爱情得到完满解决。主部主题的最后一次出现,并把原来威严有力的第二主题延伸开来,使旋律抒情、柔和,乐曲消失在开始的持续和弦中。

这个结尾表现仙王和仙后在祝贺年青人终成眷属之后,返回了神妙的王国,小仙灵们的轮舞也消失在迷雾仙境中,人们向奥布朗王国告别,仲夏夜的一场梦幻结束了。

《仲夏夜之梦序曲》显示了门德尔松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这是音乐史上第一部专为管弦乐队在音乐会上演奏用的又带有标题的序曲。全曲于1826年8月6日完成。次年2月20日在斯德河的音乐会上演奏,公演引起轰动,受到赞誉。

当时,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听了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由衷地赞叹说:“这部美妙的作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是出自一位18岁(创作时17岁)的学生之手,这位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夏夜之梦序曲》的音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因为它的新奇和充满灵感与诗意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发掘巴赫

在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中,他创造出了无数名作,门德尔松的许多作品除在音乐会上由别人演奏外,他还以一位钢琴家的身份也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时,门德尔松还参加音乐会的指挥活动。

然而,在门德尔松众多的指挥活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829年,20岁的他作为指挥家指挥演奏音乐大师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他此次活动,更为重要的的意义是为世界音乐史上,发现了被埋没的一部巴赫的作品。

原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受雇于人,勤勤恳恳,死后杳如烟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者,人们常常把它视为最伟大的宗教作曲家。随着遗体的下葬很快被人忘记。他身无长物,留下的只有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也很快散佚无存。在他死后很长时间里,只有少数人知道莱比锡曾经有过一个叫巴赫的老管风琴师。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创作于1724至1727年间,取材于《圣经》中队耶稣受难过程的叙述。整部作品结构宏大,共有78首分曲。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35首,描述了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有43首,描述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作却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埋没了,而它也是门德尔松使这部湮没一个世纪的名作重见天日的。据门德尔松传记作者所写,门德尔松有一次陪妻子去肉铺买肉,肉铺老板娘用来包香肠的是旧得发黄的乐谱手稿,回家以后门德尔松仔细读了谱子的内容,发现非常不俗,于是跑回肉店,买下了全部包装纸,这就是遗失的《马太受难曲》总谱。

经研究,才知道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于是门德尔松克服重重困难,指挥上演了这部作品,从此掀起演奏、研究巴赫的热潮。当然这个“从肉铺里发现手稿”的故事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是门德尔松指挥演出《马太受难曲》的确是音乐史上的一件大事。门德尔松安排上演受难曲的过程中遇到过种种阻挠,他力排众议,终于上演,这却是事实。

因为那时巴赫的价值还没被认识到,而门德尔松也过于年轻,只有20岁,人们既怀疑他的价值判断,又担心他能否驾驭有四百多人参加的庞大演出队伍。

1829年,《马太受难曲》终于上演了,距离巴赫写这部作品,过去了恰好一百年。这一天,剧场满座,场外还围着许多听众,哲学家黑格尔等知名人士出席了音乐会。

这部埋没了整整100年的杰作,经门德尔松的手复活了、再生了,世人才能聆听到“名曲中的名曲”,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轰动了整个柏林。

10天后,在巴赫的诞辰日,《马太受难曲》再次公演,再次获得成功。由于门德尔松主持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才使人们认识到巴赫的伟大,并引起人们对巴赫被遗忘的作品的注意和重视。这次演出之后,巴赫得以复苏,成立了巴赫学会,搜寻、整理并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经研究发现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没有找到。在巴赫身后发生过多次战争与动乱,全部找到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难曲来说,知道巴赫共写过五部,现在存世的就只有《约翰受难曲》和《马太受难曲》了。

当然,巴赫得以扬名,以及音乐史上得以发现这位巨匠,这些都是门德尔松的一大功绩。

旅行与创作

1829年,在指挥演奏过《马太受难曲》后,20岁的门德尔松手英国伦敦爱乐协会乔治·斯玛特邀请,到伦敦访问演出。

对于门德尔松来说,1829年的首次英国之行,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当然,此次旅行并非是休闲旅游,当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直无法确定该为他选择怎样的职业,在同一些信任的朋友商量之后,最终同意他从事所热爱的音乐。之后,家里决定让门德尔松去欧洲各地访问,以便为他今后的发展铺平道路,于是,他便在这年4月21日抵达伦敦。

门德尔松的到来受到伦敦各界的热烈欢迎,他那英俊滞洒、举止优雅的高尚气质,也像他的音乐才能那样受到人们的敬爱。门德尔松到伦敦后不久,伦敦爱乐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第一交响曲》。

5月25日,门德尔松在伦敦观众面前指挥了他自己完成于15岁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据当时的记载,刚刚走到台上时,他就像个年轻小姐一样,然而当他挥舞起为他特别制作的白色指挥棒时,就变得异常镇定自若。

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门德尔松谈起当时的盛况说:“我博得观众狂热的喝彩。观众要求重奏一遍慢板,我怕观众厌烦,鞠躬致谢后还是继续往下演奏;但是谐谑曲却使观众群情沸腾,非让我再次演奏不可,我只好把它重来了一遍。终曲奏完后,我与乐队成员握手致谢时,观众还在不停地鼓掌欢呼,直到我离开演出大厅。”

就这样,门德尔松满载荣誉地踏入了英国社交界,不论是在德文郡公爵和兰斯多恩侯爵的舞会上,还是普鲁士大使馆的国宴上,或者歌剧院、私人聚会及各种娱乐场所,都能听到他的大名。门德尔松有着优雅的举止和勃勃的生机,这让他得到每一个人的喜爱,他因此得以结交许多朋友,并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很明显,他那相熟的演奏技巧,再次征服了听众。这主要是因为倾向古典主义艺术审美趣味的英国听众喜爱门德尔松的音乐,他的音乐持久地深入到英国音乐生活中了。门德尔松对英国、对伦敦抱有好感,比起欧洲其他国家来,他最喜爱英国。他先后10次到伦敦,他的好几部作品都是在伦敦首演的,伦敦成为门德尔松的第二故乡。

当年7月,门德尔松倡议,同在伦敦的音乐家一起,为支援西里西亚灾民义演。门德尔松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演出盛况空前。当时,伦敦的很多报刊都发表文章介绍或者宣传他。

面对英国对自己的喜爱,门德尔松本人也掩饰不住他的兴奋,在给家人的信中地说:“我在这儿弹得比在柏林好,为什么呢?因为这儿的人在听我演奏的时候表现了更大的兴趣,更大的满足。”

不久,门德尔松又来到了苏格兰。在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门德尔松便游览了古宫堡遗址霍里路德。4个多世纪前,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恋人黎齐奥在这里被害。这段情史故事流传下来,由此,门德尔松浮想联翩。

也因为此,门德尔松觉得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当夜,门德尔松就开始构思,并谱写出由首的16节旋律,后来作为这部交响曲的引子。后来,根据这个因子,门德尔松创作出了《苏格兰交响曲》。

与人们所熟悉的门德尔松的优雅和轻快有所不同的是,《“苏格兰”交响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阴郁的,不过绝非压抑的感觉,而是一种出自于自然的那种暗色调,这一点同《“意大利”交响曲》的明媚阳光形成了截然的反差。

当年,门德尔松在苏格兰游历时的文字记录,让我们了解到交响曲的灵感来源。“我们在苍茫暮色中抵达玛丽女王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圣十字架宫”,门德尔松写道:“那里有一间供人参观的小室,缘梯迂回而上。那时,人们就是沿此梯来到这间小室,搜到里奇奥,将他拖了出去,并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将他杀死。毗邻的小圣堂如今已经没有屋顶,长满荒草和常春藤。坍圮的祭坛,就是当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加冕的地方,如今已是残垣断壁,抬头可见蓝天。此刻,在这里,我找到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开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文字中的里奇奥是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家,来到苏格兰后,成为玛丽女王的亲信,后来苏格兰贵族发动政变推翻玛丽女王,他被以与玛丽女王通奸的罪名而处死;其后数年,玛丽女王也被英格兰的伊丽莎白女王处以绞刑。

在门德尔松的所有大型管弦乐作品中,《“苏格兰”交响曲》是最能体现作曲家本意的作品之一。一份评论这样说道:“一开始的快板和谐谑曲,鲜明准确地表现出高地的特色,这一特色渗透到每一个他所擅长的短乐句的节奏当中;作品自始至终着意刻画蜿蜒的山峦、荒原上的石楠以及数以千计的凯尔特遗迹,这一切使得这部作品名实相符,成为一首不折不扣的‘苏格兰’交响曲”。

尽管配器的色彩绚烂,且变化多端,但作曲家的目的还在于,使各个乐章中描绘苏格兰的质朴气息的主旋律,能够得到更加生动和突出的表现。在此之前人们曾担心,如此华丽的配器会令质朴丧失,但事实正好相反,表面上看似十分冲突的两方面——即“华丽”与“质朴”,竟然能够相得益彰。这也正是门德尔松大部分作品的特点,即轻松而不浮泛,雅致而不矫饰,有着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韵味。

当年8月,门德尔松一行到苏格兰西部的赫布里底群岛旅游,并来到其中的斯塔法小岛。岛上有十分宏伟高大的苏格尔山洞,它高达纽米,宽约70米,洞里耸立着根根玄武岩列柱,绿色、褐蓝色的海草和苦薛覆盖着岩石。洞顶晶亮的水珠不断落下,发出美妙的声响。洞外沉寂的海岸上空海鸥在翱翔,那碧绿的海面上浪花飞溅,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水彩画。

壮丽奇异的山滑,还有荒寂的斯塔法小岛,拨动了门德尔松的心弦,勾引出他的乐思。后来,门德尔松为此创作了《芬格尔山洞》,这部作品又名《赫布里底山洞》序曲,这首序曲听起来更象是一部画音,以奏鸣曲形式写成。在发展部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威力,同时也象是战争中吹响冲锋的号角,颇有点英雄气概。听起来让人感到极其振奋。

《芬格尔山洞》是门德尔松最优秀的作品,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

1929年9月,门德尔松重返伦敦后,有一天从马上摔了下来,腿受了伤,不得不休养了两个月之久。

到年底,门德尔松完成了为纪念马丁·路德教派的《奥格斯堡信纲》发表300周年而创作的《D小调“宗教改革”交响曲》。

1930年,门德尔松在父亲的安排下,游历了意大利,还有奥地利和德国一些地方,在西斯廷大教堂,他聆听了帕莱斯特里纳和阿莱格里的合唱作品,包括后者的《求主垂怜》,并与歌德共度了两周的愉快时光,结交了众多的朋友。

在意大利一年多的时间里,门德尔松先后游览了水城威尼斯、文艺复兴的“摇篮”佛罗伦萨、首都罗马等地。他参观游览了宏大的古罗马建筑一一科洛西姆角斗场,“亚得里亚海的一串明珠”一一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钟楼、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美术馆和大教堂;他还观赏到许多艺术精品和珍贵文物,如米开朗统罗的雕像以及拉斐尔、提香、波提切利的“神品”;他参加了罗马狂欢节,也欣赏过露天马戏在舞台上的表演;他巧遇了一年一度的圣约翰节以及教皇葬礼……

此时,意大利的美丽大自然、名胜古迹、艺术珍品、民间歌舞……都触发他的创作灵感,于是他开始创作一部反映自己对意大利印象和感受的乐曲。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就是在这里开始创作的,其中又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音乐素材,所以,门德尔格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在意大利的罗马,门德尔松会见了很多老朋友,又结识许多新朋友,他多次在聚会上即兴演奏,还参加化装假面舞会,狂欢到天亮。这一切都令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感到无比惬意。

而最令门德尔松高兴的当数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姑娘。当年6月,门德尔松前往意大利途中,曾在慕尼黑停留,他受到这里音乐界人士的欢迎。

在一次音乐会上,门德尔松认识了16岁的约翰芬·兰克,这是一位英国富家少女。他对天真美丽的兰克产生好感,尔后便成为兰克的音乐老师,教兰克弹钢琴的技巧、教作曲对位法,他们在一起散步、一起去听歌剧,他还帮助兰克学骑高轮脚踏车。

当然,兰克也很愿意同这位年轻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一起,他们在相处中交流了情感,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也解除了门德尔松身处异乡的孤寂。

然而,这段感情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但是,门德尔松到意大利后,不忘约翰芬·兰克,甜美的回忆激发他的创作热情,便构思了以后谱写成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一曲赞美青春、赞美生活,充满青春活力,热情奔放的钢琴协奏曲。

英年早逝

1833年,门德尔松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此时的门德尔松不仅作为作曲氛一流的钢琴演奏家,还以音乐社会活动家、音乐启蒙教育者的身份,活跃在德国乐坛上,为促进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年后的一天,门德尔松的父亲阿伯拉罕·门德尔松因心脏病逝世,他悲痛万分。父亲是他的挚友。导师、顾问,是父亲为他创造一切极好的、十分优越的条件,才使自己成才。

门德尔松回柏林办完丧事后,便返回莱比锡接手乐团的工作。他首先给乐团成员加薪,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和提高。他还聘请一些著名演奏家加盟,充实壮大乐团阵容,如聘请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戴卫为乐团首席。他又对乐团精心训练,加强指导。经过几年努力,乐团成为欧洲第一流的交响乐团。

从1838年开始,门德尔松开始创作他的代表作之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直到1844年才定稿,这部作品费时六年,堪称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在世界小提琴文献中,门德尔松的《e小调》是最通俗,最普及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它与贝、勃小提琴协奏曲并为世界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协奏曲之一。

这部作品以它精美、华丽、雅俗共赏而著称于世,是一幅人间至美的赞歌,是一首洋溢着炽热青春的抒情曲,它至始至终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同时,一般的协奏曲,三个乐章总是相互断开,但这部协奏曲三个乐章却有机地联在一起,音乐一气呵成。此种做法,实际是门德尔松的一个创举。另外,一般协奏曲总有一个有规模的乐队引子,而这部协奏曲却省略了乐队引子,在一小节中的伴奏音型之后,独奏小提琴就开门见山地奏出了。

1843年,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准备在波茨坦和柏林上演。演出负责人请门德尔松为这出戏写些配乐。门德尔松随即为其写了12段配乐。在12段配乐里,第五幕的《婚礼进行曲》是相当精彩的。

这首《婚礼进行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C大调,4/4拍。第一主题从辉煌的号角开始,引出热烈而隆重的旋律;第二主题仍然保持着热烈的气氛,中段旋律柔美、情意甜蜜,给人以幸福感;最后,第一部分的两个主题再现;接尾声,这首《婚礼进行曲》已成为世界性的婚礼仪典进行曲。它和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里的一首《婚礼进行曲》齐名,经常被人们在婚礼上一并使用。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门德尔松,在生活上也非常顺利。1837年3月28日,27岁的大音乐家门德尔松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这使门德尔松本来幸福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了。随后,这对伉俪开始蜜月旅行。

门德尔松在给朋友信中这样写道:

正如你知道的,我和塞西尔到这儿来是做蜜月旅行。6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成了一对老夫妻。

……

一切都很愉快,你是一定想像得到的。一到午后时分,我们就倘祥在暖和的阳光下,时而驻足远眺,时而谈论未来。我心里的感激之情油然涌现,再也没有人比我更幸福了。

然而,永恒的幸福是没有的,门德尔松和姐姐芳妮的感情极深,在一次指导家庭音乐会的节目排练时,芳妮突然全身瘫痪,几小时后去世。

没想到姐姐的死竟然也成为了门德尔松死亡的征兆,由于姐弟情深,门德尔松情绪极度低落,加上从1841年赴柏林担任皇家音乐总监,到后来1843年创建莱比锡音乐院,门德尔松长期的劳累加上原本先天缺陷的生理条件让门德尔松疲劳过度,1847年,门德尔松变得更加虚弱了。

1847年11月4日,门德尔松已经无法起床,年轻的妻子塞西尔精心守护在床前,忠实的听众也焦急地守候在门前,他的病情公告每小时发布一次。

当天9时,门德尔松用轻微的声音说:“好累、好累、好累……”说完,他就停止了呼吸,享年仅38岁。

一代音乐巨人去世了,莱比锡举城哀悼。当时莱比锡音乐学院的一位学生回忆说:“一种可怕的沉寂笼罩全城,就好像是国王驾崩了。”

11月7日,门德尔松的葬礼隆重举行了。一支管弦乐队在灵柜前面,戴卫、莫舍列斯、舒曼等音乐家护送灵枢,后面跟着长长的一列队伍、有他的妻子、子女、亲人、朋友、学生、莱比锡的社会名流及上千的群众,还有很多人是从外地赶来的,大家在他的《葬礼进行曲》的伴奏下缓缓前行。

当晚8时,1000多名群众举着火炬,把门德尔松的灵枢送到车站,运送灵枢火车直接向柏林进发。途经的车站,人们聚集在站台上向音乐家致哀。次日黎明,灵车到柏林,又有几千人护送灵枢至门德尔松家族墓园,他要葬在姐姐范妮的墓旁。

和很多艺术家不一样,大多数艺术家都有着生前苦难,死后享尽尊荣的命运。而门德尔松却是例外。在那个纳粹当政的年代,作为犹太人,门德尔松家族在柏林的墓地被荒弃于废墟中。

直到二战结束,一位美国占领军士官才在杂草荒芜中发现这位伟大作曲家的墓碑——他与自己最亲爱的姐姐芳妮葬在一起,两人的十字架周围,是门德尔松家族的其他亲人。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门德尔松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在众多作品中,也许没有任何一首古典乐曲比热情奔放的《婚礼进行曲》更流传、更广为人知了。除此之外,门德尔松还有多不作品。难怪有人这样评价门德尔松:

即使门德尔松一生只写过一部《仲夏夜之梦》,他也是了不起的。在他短短的38岁的生涯里,他写了5首交响曲、3首奏鸣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2首钢琴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虽然他不是排行榜中最短命的作曲家(莫扎特35岁、舒伯特31岁)但人们还是会禁不住地想,“如果……”就像灵感如夜空的繁星那么多地降落在莫扎特身上,灵感也会鼓起天使的羽翼飞入门德尔松的心田,像春天,把绿色铺满整个原野,不是点点滴滴的启示,而是整座音乐大厦的凸现。 gD3Aln/dJcDXeyJKBWD6AfBPndGgwKeGr0MTErwD4eHXx6V4BjOfq636BZ2Gz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