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被故意遗忘的自杀

三毛休学之后,她的父亲和母亲又做了些所有家长都要做但是却不一定正确的事情: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三毛,就被转入过美国学校,被送去学插花,学钢琴,学国画。

这些技能如果是在别的时间放在三毛面前,也许会引起她的兴趣,但是,在刚刚休学的她看来,这些不是好玩又有趣味的事情,也不算得是艺术,只是父母退而求其次的决定。在这些技能班,同学们都是平时要念书的,他们很好奇三毛为什么不上学,而这些并非三毛所擅长的技艺,使三毛在新的环境里更加笨拙,紧张和敏感。

终于,她还是放弃。

那段日子里,每天下班后,陈嗣庆只要看见三毛,都会必然地长叹一口气。那声叹息,成了三毛的梦魇,只要听到父亲回家,就像老鼠躲猫一样地窜回自己的房间,连吃饭,都不肯上桌吃,只让妈妈用托盘搬进房间单独吃。

不上学的孩子总是让父母担忧的。陈嗣庆并不想强迫女儿,但是,却也希望在三毛身上找到些别的天份——让她免去正常读书也可以谋生的天份。

她不肯出门去学,他便在家里教,要求她背古书,从《古文观止》到唐诗宋词,每三天背一篇英文小说……

他有时会告诉三毛:“爸爸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但是还是愿意花时间来陪你。”他这样说,是想让三毛知道她不是被他放弃的孩子,但是,敏感又自卑的三毛,却在那话里,听出另一层意思——都是你让我伤透了心,废尽了力,你是有罪的。

她将自己关紧,甚至在门窗钉上木板,将委屈哭给影子听。

三毛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关了很多年,除了给父亲背背《古文观止》,弹弹琴,她平日里几乎是不出房间,连吃饭也让母亲用盘子盛了,给她端到房间去。

离开学校,离开竞争的人群,她也并没有得到解脱。自信一点点消退,自卑成了惯性。

她很长时间都睡在床上发呆,有时候幻想自己离家出走,四下里流浪;有时候幻想忽然有了新的父亲母亲找上门来,说她是不得已被抛下的孩子,现在要接她离开这里;有时候,她直接成了大人,可以穿丝袜,可以涂口红,美丽又风趣;有时候,她设想自己的葬礼,数学老师会在葬礼上被良心谴责,她站在那儿对着三毛哭,请求得到三毛的原谅……

她用书本里的情节和场景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她并没有发现,她所有的想像都是积极的,她用这些积极的想象已经勾画出了自我形象的蓝本:勇敢,受人欢迎,美丽,知性,才华,不循常规的工作,悲剧美……

自我形象一天比一天更具体,三毛也一天比一天更绝望。

不是上学时“想到二十岁是那么是遥远,我猜我是活不到穿丝袜的年纪就要死了,那么漫长的等待,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隧道”的绝望,而是,每一天醒来,都看着同样的房顶,听到房间外同样的母亲姐弟们忙碌的声音,却不知道自己今天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绝望。

这种绝望,不是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是因为看到未来都只是些重复着的平静又毫无意义的日子。

她告诉母亲:“我很苦闷。”

母亲却深深地看着她:“别家的孩子也都有过被老师体罚,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他们一样将那些事情放下呢?”

她愤怒地看着母亲:“你知道什么!”

母亲缓缓地摇动着脖子,近乎机械又神经质的动作让三毛惊惶又难过,她躲到房间里哭了又哭,然后打通生命热线,与电话那端的陌生人讲话。

陌生人问她:“你怎么了?”

她发现自己失去了倾诉的能力,这些愁与苦,已经成了别人看不到的毒素,溶进了她的血液,谁也帮不了她。

她只是无力地哭,对着电话一遍遍地重复:“活不下去了,救我,救我啊。”

很多关于三毛的资料里,都有提到三毛少年时的那场自杀:某个台风大作的夜晚,无助的孩子不知道哭泣了多久,不知道是否受到外界的刺激,默默地在房间里将左手腕的动脉割开。这次的切腕自杀很幸运地被父母发现,送到医院抢救,左手被缝了二十八针,留下了一生都消不去的伤疤。

但是,在《三毛画传》里的《三毛年谱》上,却提到了另一次的自杀:切腹。三毛的作品里或者别人写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到过这次切腹自杀。很多人都认为,三毛一生自杀过三次,一次是少年的割腕,一次是二十六岁时因为未婚夫瘁死而服毒,另一次就是结束了三毛生命的用丝袜悬了颈。但是三毛却在《谈心》一书里,写到过这样的话:“她不只一次要放弃生命,她的一生中试过三次,在二十六岁以前。留下的是两个疤痕和至今救不回来的胃病。”

我无法考证少年的三毛是否尝试过切腹那样惨烈的自杀方式。但是,能判断,三毛从小是倾向于悲剧美的,虽然成年后,她自己很明白“世上的人喜欢看悲剧,可是他们也只是看戏而已,如果你的悲剧变成了真的,他们不但看不下去,还要向你丢汽水瓶呢。”

三毛悲剧美的意识,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另有更大一部分是受了书本的影响。特别是《河童》。《河童》这本书的作者芥川龙之介本身就是悲剧式的人物。幼年的时候母亲疯掉自杀,在他心里留下恐惧又自卑的种子——以为总有一天会像母亲一样疯掉,成年后,他虽然取得了文学上的成就,但是肩负着太重的经济压力,在三十五岁服安眠药自杀。

《河童》写于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他笔下的河童(也译作水虎),原是日本神话里的一种水怪,孩童大小,身体可随外界而变色,手脚有蹼,腹部有袋鼠一样的袋子。河童们有自己的国家,也有自己的生活。

河童生产小河童时,父亲会向母亲的肚子发问:“你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吗?”而母亲肚子里的小河童如果说愿意,他就会被生下来,如果说不愿意,他就可能不出生。

而自杀,在河童国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他们连庙里供奉的偶像都是一些著名的自杀人物,像尼采,凡高等。

三毛从小与父母一起信奉基督教,又学习儒家文化,按说,对于自杀这种行为,是根本不会接受的。

但是,她在《河童》里找到了支持,少年的她,可以独自呆在房间里玩味着这些对话——

问:诸位的生命是永恒的吗?

答:关于我们的生命,众说不一。请不要忘记,幸而我们当中也有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拜人教等各种宗教。

问:你信什么教?

答:我一向是个怀疑派。

问:然而你至少不怀疑魂灵的存在吧?

答:我信得没有诸位那样深。

问:你结交了多少朋友?

答:我交的朋友,古人今人,东方西方的都有,不下三百个。其中著名的有克莱斯特①、迈兰德②、魏宁格尔③……

问:你所结交的都是自杀的吗?

答:那也不一定。为自杀作辩护的蒙坦④是我的畏友之一。但是不曾自杀的厌世主义者——叔本华⑤之流,我是不跟他往来的。

……

(作者注——

① 克莱斯特(1777—1811),德国戏剧家、小说家,后自杀。

② 迈兰德(1841—1876),德国哲学家,受叔本华影响颇深,后自杀。

③ 魏宁格尔(1880—1903),澳大利亚思想家。

④ 蒙坦(1533—1592),法国思想家。

⑤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

三毛以及她的家人,都没有对别人细讲少年时的那些自杀是怎么发生的,他们甚至很少提到那几年。反正,以后的三毛总在向家人说抱歉,而她的父亲母亲,也承认那是段想起来都会要流泪的日子。

这是他们全家人都想在经过后忽略掉的记忆,他们想忽略,也许是想爱护三毛,不要让她对那几年太过于自责。而三毛想忽略,可能是因为回头看时,痛苦还那样明显,像是扭头迎上了扑面来的厉风,只能闭眼,用手挡过。

……

好吧,闭一闭眼睛,我们听一首歌,在歌声里,和陈家人一起跳过那几年灰暗的生活。

《谜》词:三毛

当时实在年纪小/我的愁,我的苦/妈妈/你不要以为它不是真的/而我是这么不明白/今生的起步/要等到什么时候。 xP0ZUUFX8BvnU1wtdYCiZWJbcMGeAEXrHaVs5ZdQmcVXRnY24cYm4VqxoSUm/+5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