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边打边谈

毛泽东建议:“为了使谈判取得进展,可以同意不将撤退外国军队列入此次会议的议程之内。”

毛泽东回电一再指示:“应不管敌人企图如何,仍坚持按照程序首先解决以“三八线”为双方军事分界的问题……”

彭德怀说:“我们决不能指望敌人放下武器,立地成佛。要立足于打,以打促谈。”

李克农检查准备工作

1951年7月6日早晨,李克农到达朝鲜后的第一天,便见到金日成。

朝鲜人民军指挥所在大约离平壤东北50公里的地方。

这里树木葱翠,幽静凉爽,隐蔽安全。

金日成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和李克农一见面就十分亲热。

当时,金日成已收到了毛泽东发给他的电报。

1951年7月4日,毛泽东给金日成的电报第一句话就是:“我方是此次谈判的主人。”

而李克农是主持这次停战谈判的实际负责人,因此,金日成是把李克农当做贵宾来接待的。

金日成和李克农由于工作上和历史上的原因,来往甚密,私交也不错。

李克农和夫人赵瑛曾有一张身穿朝鲜民族服装的合影,这是在开城驻地拍摄的。那身做工考究的朝鲜服装,正是金日成送给李克农夫妇的礼物。

后来朝鲜停战谈判结束,李克农回到北京。

金日成每次到北京便要问到李克农,有时自己没有时间会见,便派人送去朝鲜泡菜到李克农家,他连李克农喜欢吃又酸又辣的朝鲜泡菜这一点都很清楚。

停战谈判的首次正式接触是联络官会议,时间定在7月8日9时,地点在开城市区西北约两公里的高丽里广文洞来凤庄。

美方通知说,他们的谈判人员将乘直升飞机来。朝方则选择安全地带,让直升飞机降落,并摆上红色的“T”字布标和英文“欢迎”二字缩写“WC”的大幅标语。

可是,当时交战双方并无礼尚往来,如何不失身份又及时准确有礼貌地通知对方呢?

乔冠华灵机一动,要新华社记者写篇报道,在报刊发表,让对方知晓,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次的谈判地点和代表团驻地都设在来凤庄。

来凤庄在开城的西北部,是一家富豪的宅地。主房坐北朝南,房前有一个用天然石块砌成的花坛,中间栽着一株经过精心栽培的苍翠古松,周围是一些其他木本花草,环境十分幽美。

这座宅子大门是个过厅,进去是3间正厅,里面西边的屏风已经破旧不堪。撤掉后,室内可以摆下一张长桌,供双方代表团南北对座,后边还可各摆一排稍窄的长桌,供各方参谋助理人员就座。

来凤庄的西南面,靠抬岳山边有几间民房,再靠西南还有一幢别墅式的平房,作为志愿军代表团的住地。

会场、住处落实后,乔冠华与李克农、邓华、南日、李相朝等人随即赶至来凤庄,住进联络官们为他们准备好的住房。

乔冠华单独住一个小院,院内有株凌霄花,他便自称“凌霄馆主”。

“联合国军”飞机经常轰炸开城中立区志愿军代表驻地,乔冠华多次转移隐蔽,几次遭险,但乔冠华仍泰然处之。

中国代表团深知,因为这次停战谈判事关重大,丝毫马虎不得。

因此,乔冠华住下后,立即与李克农等人对准备工作进行检查,直到认为满意为止,有时忙碌完毕后已经到深夜了。

这样,朝鲜停战谈判中朝代表团正式开始运作。

平时鲜为人知的来凤庄,一时名声大噪,成为世人瞩目的地方。

7月8日上午,双方在来凤庄举行首次联络官会议。从此,小小的来凤庄名声大震,停战谈判的消息从这里传向四面八方,从前朝鲜无人知的一个小村庄,开始在世界地图上有了它的坐标。

这次会议确定正式谈判第一次会议的时间为7月10日上午10时,在开城来凤庄举行。

会议地点的安全及对方代表团进入我方控制区的安全,均由朝中方面负责。

联络官会议之后,中朝代表团为正式谈判第一次会议进行周到的准备工作。

当天晚上,李克农和乔冠华再次检查工作时,发现一件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即双方正式代表见面时要互验证书,这是国际会议常规中必不可少的形式。

双方代表第一次见面时,把“全权证书”交给对方看一看,再收回来,以示郑重。

第二天上午就要正式开始谈判,证书立马就要。

李克农和乔冠华着急起来,这时,朝鲜方面果断表示,立即派人驾车到平壤请金日成签字。

但中方代表包括中朝两国的人员,仅仅有金日成将军的签字还不够,还必须有彭德怀司令员的签字。但是,仅仅一个晚上时间,先到平壤,再到彭德怀处,时间无论如何也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李克农毫不犹豫地提出:

只要金首相签了字就有效,彭老总的字由我代签,事后汇报。

这样,“全权证书”的难题,方迎刃而解。

7月9日,停战谈判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毛泽东还在仔细审阅南日、邓华在首次会议上的发言稿。他在给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的电报中说:

南日、邓华两个发言稿均可用。唯南日稿内称“愿意接受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先生的提议并准备举行停战谈判”,改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将“接受苏联”以下21个字删去,因为李奇微的声明在文字上并无愿意接受马立克提议的表示,如果南日这样说,可能引起对方的无谓的批评。

7月10日,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将正式开始。

中朝代表提出三条建议

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时,在全世界舆论的关注下,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在开城来凤庄一间长18米、宽15米的厅堂里正式举行。国际上许多报刊、电台都突出地报道这一惊人的消息。

谈判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首先需要双方达成一个关心议程的协议。

中朝代表团一开始就表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南日在谈判开始的第一次双方代表团大会上,提出建议,即:

双方在协议的基础上停止敌对行动,以构成实现朝鲜全面停战的第一步;

确定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军队同时撤离“三八线”,以建立非军事区,与此同时进行交换俘虏的谈判;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保障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美方拒绝将“从朝鲜撤出一切外国军队”列入议程,提出讨论范围仅限于朝鲜境内的军事问题。

同时,双方都认为,既然彼此都不愿意再打下去,所以可能很快就会达成协议。

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电报频繁往来,协商有关谈判的策略方针,毛泽东还向斯大林提出:

如果谈判开始,最好您亲自领导他们,以免出现不利的局面。

但斯大林明确表示:

这是不可想象的和没有必要的。毛泽东同志应该指挥谈判。我们最多可以对某些问题提出建议。

经斯大林同意,毛泽东拟定停战谈判方案:

1、双方同时发布命令,停止军事行动;

2、双方军事力量从“三八线”各自后撤10公里,建立非军事区;

3、双方停止从外部向朝鲜的一切军事调动;

4、停止军事行动后的3个月内分批交换全部战俘;

5、所有外国军队3个月内全部分批撤离朝鲜;

6、南北朝鲜难民应在4个月内返回原来的居住区。

由此可见,中方在停战条件上已做出重大让步,放弃曾经最为关心的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台湾问题,仅把外国军队限期撤出朝鲜和以“三八线”为界恢复到1950年6月25日以前的状态作为重要条件。

但美国和南朝鲜方面因在“三八线”以北所占地域的面积多于中朝在“三八线”以南所占地域,又自恃占有海空优势,所以不同意以“三八线”为界,提出“海空补偿论”,要求中朝军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

接着,中朝代表团以三条建议为基础,提出谈判议程的方案:

1、通过议程;

2、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并建立非军事地区问题;

3、从朝鲜境内撤出外国军队问题;

4、在朝鲜境内实现停火与休战的具体安排问题;

5、关于战俘的安排问题。

美方代表团也提出包括有9项内容的议程方案,然而,不分主次,次序混乱,并且有的与此次谈判毫无关系。因而,当朝中代表团指出其方案的不合理性后,他们稍作辩解,就将其所提9条改为4条,但以“撤退外国军队”问题属政治问题,不属这次谈判的范围,和在议程中只提一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分界线为借口,拒绝将朝中方面所提撤退外国军队和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问题列入议程。美方代表态度蛮横、语言粗鲁,表现得既不讲理,也无礼貌。

中朝代表团表现出极大的克制和耐心,为了表示诚意,以早日达成议程协议,进入实质性的谈判,在这两个问题上做了让步,同意在议程中只提一般的军事分界线,而不提具体的线,留待具体讨论这一议程时再提。

7月11日,毛泽东致电李克农,明确表示:“撤兵一条必须坚持。”这样,撤兵问题便成了谈判双方争论的焦点。

同时,毛泽东在由周恩来起草的这份电报中还加写道,我们提出撤军一条是有充分理由的,因为“各国派兵到朝鲜是来作战的,不是来旅行的。为什么停战会议有权讨论停战,却无权讨论撤兵呢?显然这种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方坚持会议既然有权讨论停战,也就有权讨论撤兵。”

经过几天的激烈辩论,“联合国军”代表显得有些理屈词穷。李奇微甚至允许美方的代表乔埃用粗鲁的语言进行辩论,说“只要乔埃说得出,就尽管粗鲁。”

7月19日的谈判结束后,李克农电报毛泽东、金日成等,详细生动地描述当天谈判情况。电文说:谈判中,美方“局促无辞,窘态毕露。……对方至无法答复时,以抽烟遮掩,并频频搔首,作无可奈何状。会中我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对方完全陷于被动”。

但美国政府并不愿意承担谈判破裂的责任。当谈判陷入僵局时,7月20日,美国对其谈判代表发出指令,准备做出一点让步,即“在不给予对方任何承诺的范围内,……可以同意在将来的某个时间讨论相互缩减军队的问题。”

23日,毛泽东、周恩来根据几天来的谈判情况,以及美方态度的最新变化,就撤军问题提出了新的方针,即“从朝鲜撤退外国军队问题,可以同意留待停战后的另一个会议解决”。

但要我方代表在25日的谈判中提出,另外增加一项议程:“其他有关停战问题。”目的就在于,在增加的这项议程中,建议停战后“召开双方高一级代表会议,协商从朝鲜分期撤退一切外国军队问题”。

中朝方面的这一建议,为使谈判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打开了通道。

双方就议程达成协议

1951年7月10日,双方代表在朝鲜开城的来凤庄谈判中,由于双方分歧很大,所以仅仅关于议程的谈判,就历经半个月之久。

当时,不从朝鲜撤军是美国的既定方针。艾奇逊、马歇尔分别于7月19和24日发表声明,断言撤退外国军队是一个政治问题,不拟由商谈停战的司令官进行讨论,而只能由联合国与各有关国家政府加以解决,并表示,“联合国军”将继续留在朝鲜半岛,“直到真正的和平建立为止”。

7月1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指示李奇微,决不能承诺从朝鲜撤军,如谈判因此而破裂,美国政府可望得到国内和盟国的全力支持。

在谈判双方为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反复争论而相持不下时,毛泽东于7月15日致电斯大林,认为尽管在战略全局上需要坚持“三八线”和外国军队撤出的停战谈判条件,但“在从根本上讨论这些问题时,需要解决“三八线”问题,至于外国军队撤出朝鲜,这可在一个单独阶段实施”。

7月20日,毛泽东再次就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致电斯大林指出:

敌人希望停止朝鲜的军事行动,目的在于在战争中避免进一步伤亡和拖延时间。关于其他问题,包括外国军队撤出朝鲜问题,敌人希望继续维持目前的紧张局势,以便更好地在国内强行动员和在国外进行扩张。

毛泽东还指出:

我们的武装力量在今天只能将敌人赶出北朝鲜,还不足以把敌人赶出南朝鲜。如果战争拖延下来,敌人可以受到更大的损失,而我们自己在财政上也会受到很大冲击,并且那时我们也很难进行国防建设。

……

如果时间拖延,例如6至8个月,我们可能会把敌人赶出南朝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会付出很大代价。

因此,毛泽东建议:

最好是不要提出把外国军队撤退问题作为停止军事行动的必要条件,这样做要比用长期军事行动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好……双方从“三八线”撤军是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而外国军队撤退问题可以在停止军事行动之后进行讨论。

苏联当面对毛泽东的意见表示同意。

当时,中朝方面大出美方意料做出重大让步,放弃在议程中讨论撤出外国军队的要求。

7月23日,毛泽东致电李克农并告金日成、彭德怀,他在电文中建议:

为了使谈判取得进展,可以同意不将撤退外国军队列入此次会议的议程之内。今后的谈判应以争取从“三八线”上撤兵停战为中心,来实现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第一步。

朝中方面在驳斥美方无理要求的同时,为推动谈判顺利进行,采取灵活态度,至7月26日,双方才就议程问题艰难地达成协议。

这个协议是在朝中代表团所提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的,内容包括:

1、通过议程;

2、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

3、实现停火休战的具体安排;

5、向双方有关各国政府建议事项。

这些议题的设定证明,美国把谈判严格限定在军事方面,排除政治性议题的意图得到了实现。

而中朝方面原来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外国军队从朝鲜全部撤出和划定军事分界线,但达成一致的5项议题中并未包括外国军队撤出的问题,说明中朝为了使停战谈判不至于因为这一问题而夭折,做出了重大的让步,同意把这一问题留到停战以后再讨论。

毛泽东回电做出指示

1951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正式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但是,谈判刚刚进入第二项议程,即“确定双方军事分界线”时,再次陷入僵局。

由于双方都力图使军事分界线的划定有利于本军,所以彼此立场相差过大。考虑到对方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金日成表示:

只要双方军队各自后撤10公里,可以暂时放弃这一要求。

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抱着解决问题的诚意,提出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同时后撤10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

但美方却以“海空优势要在陆地分界线上得到补偿”为借口,拒绝朝中方面的合理建议,并蛮横地要朝中方面单方面退出“三八线”以北的1.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企图将军事分界线划到“实际接触线”以北,深入到朝中方面地区20公里乃至60公里不等的地方。

中朝方面显然不能同意这一要求。毛泽东回电一再指示:

应不管敌人企图如何,仍坚持按照程序,首先解决以“三八线”为双方军事分界的问题……如果僵持久了,敌人以原有阵地以北作为分界的提议公布出去,极大可能会引起世界多数舆论的惊异和责难。

当美方的这一荒谬透顶的强盗式提案,遭到朝中方面代表的据理驳斥后,他们竟气急败坏地以武力相威胁,并发出“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的战争叫嚣。

为不使正式谈判因双方争论激烈而破裂,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和谈判代表团提出:

最好考虑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的问题,不再为“三八线”而进行斗争。

但斯大林反对做出这样的让步,他强调说:

是美国人更愿意继续谈判,而不是我们;如果首先让步,是示弱的表现,将会被美国人认为是中朝方面更需要签订停止协议,没有任何好处。

斯大林的意见使中朝方面在谈判中的立场更加强硬,最后双方同意各出5名代表组成小型的专门委员会,以圆桌方式讨论具体的细节问题。但因美军飞机轰炸非军事区和谈判场所,使停战谈判从1951年8月23日开始被迫中断。

随后,美国和南朝鲜联军在8月18日到10月22日间,向中朝军队连续发动大规模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企图以武力夺取他们在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地盘。

同时,在中立区内也频频制造事端,并轰炸中朝代表团的驻地,致使双方谈判陷入十分危险的局势。

然而,形势的发展并不依侵略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当时朝鲜北部暴发特大洪水、农田被毁坏、道路被冲断、许多工事和战备仓库被严重破坏,中朝军队的作战调动和物资补充遇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朝军队并肩战斗,克服困难,不怕牺牲,联合抗击侵略者,终于粉碎了美国和南朝鲜联军的夏秋局部攻势!

李克农、乔冠华从北京出发时,正值盛夏,原以为停战谈判只需一两个月,所以大家都未带寒衣。到9月后,朝鲜的天气转凉,乔冠华着急了,他提笔给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王炳南写一封催办信:

炳南仁兄左右:

开城秋深矣,冬装犹未至,东北在咫尺,奈何非其事?既派特使来,何以不考虑?吾人忍饥寒,公等等闲视,口惠实不至。难道唯物论,堕落竟如此?

日日李奇微,夜夜乔埃事,虽然无结果,抗议复抗议,苦哉新闻组,鸡鸣听消息。嗟我秘书处,一夜三坐起。还有联络官,奔波板门店,直升飞机至,趋前握手见。又有新闻记,日日得放屁,放屁如不臭,大家不满意。记录虽闲了,抄写亦不易,如果错一字,误了国家事。警卫更辛苦,跟来又跟去,万一有差错,脑壳就落地。

千万辛苦事,一一都过去。究竟为谁忙,四点七五亿,遥念周总理,常怀毛主席,寄语有心人,应把冬衣寄。

一场举世瞩目的停战谈判,被乔冠华以打油诗形式写出,诉尽了中国代表团的甘苦,乔冠华的风流才情于此可见一斑。

中方揭露美方的阴谋

1951年8月,面对美方所奉行的欺骗、讹诈策略,中方予以了揭露和反击。

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评朝鲜停战谈判》的文章。文章指出:

美国代表在谈判中的拖延政策,很像只是为着躲过雨季,以免受到反攻和准备新的进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却不在这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政府认为必须保持紧张状态,才便于在这次的将于9月中闭会的国会中通过665亿美元的军事预算案,增税100亿美元的法案……美国政府恐惧和平。

当时,美联社记者勃雷德萧在东京解释美国的僵局政策时说:

他们想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同时又不愿意在宣传战线上遭到失败。他们不愿结束战争,如果停火对共方有利的话。

和美国相反,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是愿意和平的,所以希望谈判能够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迅速达到停战的结果。

就在停战谈判中断前夕,又发生了一起美军袭击我方军事警察的事件,引起中朝人民的公愤。

1951年8月19日晨,为了保证朝鲜停战谈判顺利举行,中方军事警察9人,在排长姚庆祥率领下沿板门店西南面松谷里以北高地向东巡逻。

当他们一行走到中立区的松谷里附近时,突然遭到埋伏在此的30多名南朝鲜武装人员的袭击,排长姚庆祥当场倒在血泊中。

中方对此提出强烈抗议,并在志愿军代表住地为姚庆祥烈士举行追悼大会。姚庆祥的灵堂两侧悬挂着两幅挽联,上联是“为保障对方安全反遭毒手”,下联是“向敌人讨还血债以慰英灵”。灵堂陈列着烈士的遗像以及花圈、挽联等。

灵堂布置完毕后,李克农、乔冠华到现场检查。

“虽有这么多的挽联,可仍觉得有点不足,难以表达人民的愤慨之情。”李克农回过头,对站在身旁的乔冠华说,“老乔,还是请你想一想,是否再写一幅更为醒目的挽联。”

“嗯!”乔冠华应了一声。乔冠华不愧为一代才子,只见他紧锁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了几步,便顺口念出一幅挽联:

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

“好好好”,李克农闻声连连称好,“你赶快让人去布置,以免耽误了时间,”李克农对乔冠华吩咐道。

在沉痛悲壮的哀乐声中,姚庆祥烈士追悼会开始了。灵堂虽然不大,但布置得庄严肃穆,那幅“世人皆知李奇微,举国同悲姚庆祥”的挽联,尤其引人注目。

各界人士、中朝代表团,开城中立区军事警察部队以及各国前来采访的新闻记者都参加了追悼会。

枪杀姚庆祥的事件本已引起世界各国一切正义人士的强烈谴责,而举办姚庆祥烈士追悼会更将这场反对阻挠谈判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特别是那幅乔冠华写的挽联不胫而走,从而使美国侵略者在道义上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姚庆祥烈士生前所在连队的战友们纷纷向他们悲愤地控诉美李军破坏停战谈判破坏中立区的罪行。

美国侵略者蓄意破坏停战谈判,一再侵犯开城中立区,袭击我军事警察,并轰炸我方代表团住所。这些卑鄙无耻的行为,已经激起朝鲜人民极大的愤怒。

平壤某工厂工人张寿南说:

美国侵略者这种丧尽天良的野兽暴行,不能不使我们朝鲜工人阶级万分愤怒。我们坚决拥护金日成将军与彭德怀将军向李奇微提出的严正抗议。谁是人类和平的敌人,让全世界的善良人民来判断吧!我们朝鲜工人是绝不会被美帝国主义的任何穷凶极恶的暴行所吓倒的。

然而,美方并没有因此而稍有收敛。姚庆祥烈士的血迹未干,美国飞机竟又于8月22日深夜非法侵入开城中立区上空,以中方代表团住所为目标,施行轰炸与扫射。消息传到志愿军总部,彭德怀愤怒地说:

这是蓄意谋杀!

发生此事的当天晚上,李克农、乔冠华立即决定通过联络官与驻在汶山的“联合国军”代表团通电话,要求他们前来调查。

美方联络官借口夜深,再三推诿,拒绝前来开城。中方强烈抗议,肯尼和穆莱才姗姗而来。

在调查过程中,肯尼和穆莱一再抵赖美方的罪恶行径。当勘察到第三个弹坑时,他们即不愿再继续调查下去。中朝联络官张春山、柴成文立即严肃指出:“我们有权要你们调查下去。”

22日夜,初步调查和以后实地复查的结果,证明“联合国军”飞机两次共投弹17枚,其中杀伤弹13枚,汽油弹4枚。

13枚杀伤弹均落在我方停战谈判代表团住址以北200米左右处。代表团住宅前及停放在门前的南日将军座车内,均落有杀伤弹弹片。

美方蓄意制造的轰炸案,人证、物证俱在。为抵赖其罪行,他们拒绝认真地调查,拒绝承认调查所得的是事实,拒绝允许新闻记者前往出事地点观察。他们不仅闭着眼睛说瞎话,死不认帐,而且还倒打一耙,诬蔑是中方自己干的。

由于中朝代表团认为自己是前来谈判停战的,因此,对方不可能会对自己下毒手,所以事先没有任何防空准备,不料美方不顾信义,悍然以中朝谈判代表团作为攻击目标。

此次轰炸不久,李克农、乔冠华和部分工作人员在邓华的极力劝说下,离开原来的驻地,转移到开城西北山沟里的双爆桥。

随后,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也相继转移,有的住在青云洞,有的住在开城北部中立区边缘的一个山顶草房里。原来的住地仅留下张春山、柴成文带着与对方联络的无线电报话机,谈判工作实际上已无法正常进行。

面对如此蛮不讲理的对手,中央当时的方针是:

准备破,不怕拖,坚决回击,留有余地。

在战场上,中方没有屈服与美方,在会谈中,中方更是据理力争。

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朝鲜停战谈判答读者问》的评论文章,揭露了美方企图用谈判为幌子而扩大战争的阴谋。

文章阐述了中方一贯的立场:

我们是真诚地主张朝鲜问题和平解决的,同时我们也准备敌人破裂谈判。我们是不怕敌人破裂谈判的,在那种情形下我们要以粉碎敌人的进攻来迫使敌人接受和平。当然,只要还有任何以谈判方式来解决朝鲜问题的可能,我们就仍然争取这种可能,以便向全世界表示我们的仁至义尽的态度,并且暴露美帝国主义的一切卑鄙野蛮的强盗行为。

于是,为了粉碎更大规模的挑衅进攻和疯狂侵略,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全力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全力支持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在谈判中所坚持的严正立场,并执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联合宣言的号召,以长期的奋斗来达到击溃美国侵略者的目的。

双方拟在板门店谈判

1951年8月19日,中央军委对第六次战役进行了反复研究,并指示彭德怀说:

我方空军9月不能参战,朝鲜正值雨季,运输十分困难,我军粮弹储备只有一个月,如果敌人窥破此点,我将陷入被动;从战术上看,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正面不宽,敌人纵深较强,彼此策应方便,如战役拖延时间过长,或战而不胜,反易暴露我弱点。

中央军委指示,9月战役计划,“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

9月29至10月22日,美军与南朝鲜军又在200公里的战线上发起秋季攻势,并对朝鲜北部的交通线展开空中“绞杀战”。

志愿军创造了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有效地阻击敌人。美军虽付出重大代价,但平均推进不足2公里。李奇微后来回忆说:

对当时军事上的实际情况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完全胜利。

在谈判中断期间,双方为谈判地点进行反复地争论。李奇微以开城地区安全没有保障为由,坚决拒绝重返开城。

这段时间,负责谈判的李克农总算有点闲余时间来恢复精力了。

在谈判中,最繁忙的人当数李克农。李克农奉命出任谈判代表团党委书记,而当时,他正备受哮喘病折磨,夜间靠打吗啡才能入睡。

当时,由李克农主持的集体会议一般是在上午10点钟召开,先由第一、二线的人员汇报当天的谈判情况。

情况介绍过后,再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李克农归纳后,就谈判中全局性问题再作阐述,讨论出具体方针策略,形成文字上报中央、金日成、彭德怀。

每天开会至凌晨,便有电报发向国内毛泽东、周恩来处。他们二位不看过朝鲜“克农台”发来的电报,商议以后发了回电是不会去就寝的。回电通常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发回“克农台”,李克农看到了国内指示便对当天的谈判方案有了进一步确定。

有时来往文电每天多达10几份,电报内容十分丰富,大到谈判方针、外交策略,小到帐篷、食物、标点符号,事无巨细。

谈判席上的态势总是由李克农发电报到北京,而毛泽东会据此做出适当的双方分析,抓住对方的心态,“打的坚决打,谈的耐心谈”。

国内有明确意见,则是毛泽东一手指挥若定。毛泽东发给李克农的电文大约有几十万字之多。电文开头一般是这样写:“克农,并告金、彭:……”金是指金日成,彭是指彭德怀。

1951年9月初,朝鲜半岛前线的广大指战员摩拳擦掌,准备给“联合国军”以更沉重地打击;后方则积极反击“联合国军”的轰炸,支援前线。

周恩来对自己的爱将与部下非常体贴关心,在乔冠华从事停战谈判工作期间,他特地安排当时乔冠华夫人龚澎去开城松岳山麓来凤庄探亲,后来龚澎在北京生下第二个孩子,便给女儿取名“松都”,意为在松山怀孕,在首都北京出生。

9月10日,一架美机侵入中立区进行扫射,击中了会议场所旁边的民房。在中朝方面要求下,美国联络官前来参加调查,并承认此次事件是“联合国军”所为。

11日,乔埃正式为此事表示遗憾,并称将采取“适当的纪律措施”。

13日,毛泽东指示李克农等,乔埃最近的表示,说明“敌人已在转弯”,不管对方今后是否提出更换会址,我方都“应掌握主动,提议或同意在开城复会”。

17日,李奇微在致金日成、彭德怀的信中也承认了此次事件的责任,并表示“遗憾”。

中朝代表团根据种种迹象分析,认为对方有可能回到谈判桌旁。

9月19日,金日成、彭德怀致函李奇微,建议双方代表立即恢复在开城的停战谈判。但李奇微23日的回函仍然坚持更换谈判地点。

美国国务院于25日指示李奇微,国务院不愿看到因美方坚持拒绝在开城谈判而使谈判破裂。李奇微于是不再坚持要把谈判地点改在开城以南8公里的地方。

9月29日,美军又向志愿军阵地发动秋季攻势,威胁开城侧翼,妄图夺取武城。志愿军第四十七军、六十四军顽强抗击,在20天的战斗中毙伤“联合国军”2.2万人,“联合国军”以失败而告终。

接着,志愿军在东线也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疯狂进攻。当时,美国三军联席会议参谋长讽刺李奇微:“按照你这样的进攻速度,要打到鸭绿江也得20年。”

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不能迅速解决朝鲜问题的情况下,党中央在政治上采取和谈方针,在军事上也适时地制定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在战场上“辩论”的结果不行,美国自己内部也有压力,这样,美军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来。这就形成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交织的边打边谈的相持局面。

对这种局面,在谈判之初彭德怀就预料到了:

我们决不能指望敌人放下武器,立地成佛。要立足于打,以打促谈。

美军想恢复谈判,但又顾及面子问题。所以,他们想出一个馊主意,派出飞机在板门店扫射一辆农民的牛车,并趁机提出双方联络官会晤。原来双方都中断了接触,这下用违反协议的办法又把钩挂上。

当时,中国代表团人员开玩笑说:

你别看美国人个子大,他要弯腰的时候也很灵活哩!

双方联络官见面以后,美军的态度比以前更加温和。中方的联络官对打牛车一事提出抗议,人证、物证都摆出来了。美方人员说:“这完全是误会,我们错了,对不起。”

美方当场口头道歉,并建议双方代表团会谈时解决这个问题。

10月4日,李奇微在致金日成、彭德怀的函中建议,由中朝方面提出在双方战线中间可供选择的地点。

10月7日,金日成、彭德怀在复函中提议,将会址改在板门店,并建议双方首先就扩大中立区及会址安全问题做出安排。

第二天,李奇微同意在板门店恢复谈判。双方联络官从10日开始会商,直到23日才达成板门店会场区及板门店至开城、板门店至汶山通道安全的协议。 Bc12fWMj1cSdDHXacqyCZX1v7ZggSl9XzXuOy4iGi98PmLgWhPf1uqgoUt0kkCX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