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部队组建

1950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召见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指出:“迅速组织力量,建设海军基地,建立海防。”

只见王效明一手提着马靴,一手提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走了出来。

他们驶过崎岖不平的公路,翻越层峦叠嶂的山脉,跨过波涛滚滚的江河,向着一个个海防要地挺进。

部队组建

海军炮兵学校成立

共和国的历程·岸防劲旅海军炮兵学校成立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开宣布武装入侵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入侵我国领土台湾。

中东地区战云密布,刺激了台湾国民党的反攻妄想。一直梦想着反攻大陆的蒋介石以为时机已到,派出飞机和军舰,对大陆沿海进行袭扰。于是,大陆沿海频频遭到袭击。长江口水雷密布,沿海城市遭到轰炸,港口在燃烧,城市一片漆黑……

1950年6月30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召见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指出:

迅速组织力量,建设海军基地,建立海防。

7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给海军写信,明确提出要“加强海军建设”。

几天之后,朱德又指示海军:

应该利用现有的时机和兵力,首先把沿海海岸各要地及岛屿的防御工事、防御设备建立起来,把各基地组织起来。

这一任务应成为当前的工作任务,且应成为首要任务。

海军迅速行动,立即开始组建岸防部队。

为抗击台湾国民党军的袭扰,加强海防,中央军委决定以炮兵第六师为主体,在青岛组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培养急需的海岸炮兵人才。

海岸炮兵学校选址在青岛卧牛山下的一座旧兵营。

调归海军的第四野战军第二分部第四大队298人先期到达这里。随后,东北军区炮六师40余部车辆,西南军区特纵第十团1000多官兵,以及来自海军的连排干部和参谋,16名国民党起义海军人员也陆续到达。

先头部队到达卧牛山时,这座曾经的德国兵营,一片狼藉。房屋破旧,设施损坏;早就没了玻璃的窗户像一只只黑洞洞的眼睛,茫然地看着人们。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国民党军队的马厩,所以到处马粪成泥。在泥土中,人们还发现了国民党遗留的“青年之家”的牌子。

人们立即动起手来,清除马粪,粉刷房屋,修缮设施。昔日破败不堪的旧兵营很快就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自己的新生。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1950年8月24日,人民海军岸防兵的“摇篮”,海军炮兵学校宣告成立了。

王效明出任校长

1950年8月24日,海军炮兵学校在青岛成立。原东北军区炮六师师长王效明出任首任校长。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效明就是东北抗日民主联军的杰出将领。他曾随抗联部队开赴苏联接受训练,并出任抗日民主联军国际教导营第二营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吉林收复后,王效明曾一度身兼8职,为建立和巩固革命政权呕心沥血。

王效明上任后,首先按部队的要求塑造军人形象。

学校的教职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带来了原部队的作风和特色。干部也大都是老资格、老红军,具有我军优良的传统。

人员复杂,就不容易拧成一股绳,就不能形成战斗力;资格老,就会产生骄傲情绪。这些都不利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王效明在建校初期就规定:所有人都要参加正规的队列训练,每天早上要打背包、跑步、爬山,而且要参加不定期的夜间紧急集合和行军训练。

王效明还严格要求人们保持严整的仪容仪表,时刻保持良好的军人形象。

一次,一个有苏联专家参加干部的会议,王效明看到一个干部没有刮脸,胡子很长,当即批评说:“你为什么不刮脸?这是礼貌问题,年轻轻的一脸胡子不好。”

干部看到王效明刮得铁青的下巴,又摸了摸自己密碴碴的胡子,低下了头。

在王效明的领导和带动下,海军炮兵学校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严整、严格、雷厉风行的军人形象。

王效明不仅严格要求部队,还用和蔼的态度、体贴入微的关心凝聚着人心。

在批评那个不刮脸的干部后,王效明得知那个干部是因为没有刮胡刀才没有刮脸,就让管理科给每个干部发了一个。

有个星期天的早晨,人们突然听到屋子里的王效明大喊:“乱弹琴,简直是乱弹琴!”

同住在里外屋的参谋正在诧异时,只见王效明一手提着马靴,一手提着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走了出来。

原来,他们周末赶海捉来的螃蟹,有一只爬到王效明的马靴里去了。大家都笑得前仰后合。

既严格又和蔼的王效明成为海军炮兵学校的主心骨,成为教职员工的贴心人。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王效明亲自承担了部分授课任务,还常常深入课堂听课。

一次,王效明听一位国民党起义海军人员上课。课讲完后按惯例是学员提问。

王效明第一个站起来问:“如果敌人往阵地上扔毒气弹怎么办?”

“往山上跑。”

“为什么?”

“因为毒气比空气重,往坑道里钻。”

王效明听了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问:“都往山上跑,谁打炮?”

王效明以自己丰富的实战经验敏锐地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告诉教员和学员们:

实战胜于理论,责任重于生命。

克服困难开展教学

1950年夏末秋初,海军炮兵学校开学了。

学校一开学就遇到了营具不足的问题。课桌板凳奇缺,有的学员不得不坐在背包上上课。纸张、墨水供应紧张,学校不得不要求每个信封反复使用4次。就连粉笔也定量供应。

生活条件也很差。宿舍里没有床铺,人们只好睡在地板上。没有伙房和食堂,人们只能在大树下野餐和野炊。课堂没准备好,上政治课时,人们在树林里席地而坐。

中南海军来的同志都只有一床被子和一条床单,没有褥子和毯子,他们睡觉时只好把被子铺半边盖半边。

这些问题虽然不大,但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不过好在部队过惯了艰苦的生活,所有生活上和学习上的不方便都能克服。

后来,在学校后勤部门的努力下,这些问题都慢慢地解决了。

教学上的困难也很多,最让人着急的是没有教具。营具不足造成的困难可以克服,但教具不足就不能等了。为了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教员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个让人叫绝的土办法。

讲解“弹着点”时,教员用装上红墨水的竹筒制成“水枪”。打一下“水枪”,让醒目的红颜色水柱从学员的眼前飞过,红墨水打到地上,形成清晰的“弹着点”;

讲“弹道学”时,用铁丝套上小木头炮弹,来回地滑动……炮兵学校没有炮这是让教员们最为尴尬的事情,无奈之下,他们模拟出了教学用的“大炮”。教室的一角,放着木头做成的炮弹、炮栓,帆布做成的药包。

开始上“装填课”了,教员把一只凳子往角上一放,旁边画上几个白圈,说:“凳子就是炮,白圈就是炮手。”

讲解完以后,叫上来几个学员试试。学员抱上“炮弹”、“药包”站立,班长下达口令,炮手急跨几步进入位置,相互没有碰撞,十分利落。

装弹填药的动作完成以后,班长一声令下:“放!”

炮手做了一个下拉的手势,同时拍一下凳子,“叭”的一声,即表示炮弹出膛……

学习射击指挥必须学会检查“弹着点”。可是没有电教设备辅助教学。干部大队的教员们又想出了“绝招”,伸出一只巴掌,4个指头并拢为“海面”,大拇指竖起来就是“船”。另一巴掌4个指头分开,表示4门炮4个弹着点的水柱。两只巴掌的手势一合拢,就是一场“炮战”。

随着一声声“开炮”,“水柱”在“船”边不时变换位置,学员自己高喊:“近弹!”

“远弹!”

“偏右!”

“偏左!”

这种“绝招”,两个人可以对练,一个人可以单练;就是走路时,两只巴掌一比划,也可以打上一“仗”。

虽然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海军炮兵学校的人们发扬我军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光荣传统,发挥聪明才智,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培养出第一批学员。

1951年5月4日,第一期学员毕业了。

不久,“炮校无炮”的历史也结束了。4辆大车拉着4门炮,轰隆隆地驶进学校的操场。学员们兴高采烈地指指点点:“这是130毫米炮,这是100毫米炮……”

第二年,学校有了模型工厂,各种教具做得像模像样。学校成立了区队,增加了专业。学校有了自己的岸炮连……

海军炮兵学校蒸蒸日上。一批批学员从这里走出去,成为岸防部队的种子。

学员获苏联专家好评

1950年8月,海军炮兵学校成立时,第一批到学校的苏联专家拿着教员和学员们的简历大声叹气,连连摇头。

当时,我方助教98名,其中16名是国民党起义海军人员。他们虽然干过海军,但对海岸炮的新技术并不精通。其余的助教都是部队连排干部机关参谋,虽然学过炮兵,但对海岸炮却十分陌生。

学员入学前大多数是班长,文化程度很低,连基础的几何、代数都不知道,更不要说还要听苏联教官用俄语讲课了。

要把这些已经过了学习的年龄而小学还没毕业,又不懂俄语的“大老粗”们,教成掌握复杂海岸炮技术的炮兵,苏联专家们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这也就难怪他们连连摇头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了“教员教教员”的办法。

专家不直接向学员授课,先教教员,然后教员再去教学员。于是,校园里出现了一幅有趣的画面。

教员上一堂课还是老师,下一堂课就成了学生。

有的学员在课堂上提问,把教员问住了,教员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还没学到这些,等我去问问老师,下一堂课再回答你。”

这个“知识接力”的办法不仅解决了教员水平不够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学员跟不上的问题,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苏联专家对这种老师“现买现卖”的教学方法前所未见,开始时有些好奇,后来又感到疑惑,不久又兴奋起来。他们欣喜地看到,多数学员都跟上了进度!

相对于教员来说,学员们的压力要大得多。

他们都是从部队里挑出来的优秀士兵,能到这里学习都肩负着部队的希望。如果学不成被退学,那不仅是个人的耻辱,也是老部队的耻辱。

因此,他们都拿出当年在战场上拼杀的劲头,发起一轮接一轮的学习攻坚战。

看不懂公式就死记硬背。听不懂课就利用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直到弄懂为止。习题作不对就不睡觉……

教室里,宿舍里,操场上,树林里,到处都能看到学员们捧着书本钻研的身影;白天、黑夜、黄昏、节假日,时时都能看到学员在埋头苦学。

苏联专家看到这些,不禁称赞说:“中国士兵真能吃苦,他们的精神和我们打卫国战争时差不多啊!”

有一个叫石长贺的学员,他在战火中入伍,没有文化。调到海军岸炮部队当参谋时,不能记笔记,看地图也只能认几个简单的地名。他一看到“海洋”“气象”“米位”“度”等专业名词脑袋就发胀。

参加海军第一批“扫盲班”刚刚结束,石长贺便被选调进炮校学习。

石长贺学的是参谋专业,必须学几何、三角。这对于石长贺来说,他所遇到的困难无异于空手盖高楼。但是,石长贺没有被吓倒,他是经过战火洗礼的“孤胆英雄”。

当年在战场上,石长贺自己空手缴获了一支冲锋枪,一挺轻机枪,还俘虏了几个敌人。面对敌人的刀枪都不怕,还怕学习上的困难吗?石长贺背起书包,开始在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杀。白天上了8个小时的课,一吃过晚饭,石长贺又背起书包走进教室或实验室,温习功课,完成作业。

近一年的时间里,石长贺从来没有给自己安排过星期天。语文、算术、地理、历史、几何、三角,参谋专业、连长指挥专业,一门门功课像一个个堡垒一样,被石长贺一个个地攻破了。

这天,学校设置了考场。3张桌子一字排开,六七个考官正襟危坐在后面,威严地审视着参加考试的学员们。该石长贺应考了。他从一叠考题中抽出一张,上面写着:

敌人使用快艇袭击我港口,在掩护港内舰艇出海时,岸炮火力如何使用?

石长贺想了想,回答说:“我先用两门100毫米炮打它。”

翻译人员当即做了翻译。

按照苏联教材,答案应是:

所有火力全力以赴射击,不让敌人进入港口。一发现敌快艇,先用130毫米炮打,敌艇接近时,100毫米炮同时投入战斗。

苏联专家当然否定石长贺的回答。接着,苏联专家又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要这样使用火炮?”

“敌人使用快艇袭击我港口,肯定得有大型舰艇进行掩护。我把两门130毫米炮用来对付敌人的大型舰艇,这是我的观点。”石长贺坚定地回答说。

“你的根据是什么?”

“我的根据是,快艇速度快,我们的火炮瞄准、修正需要时间。如果追着快艇打,很可能追不上,被敌人突进。我先用100毫米炮在快艇前进方向组成火力网,使它无法突进。”

石长贺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按照火炮性能,发射50发炮弹以后火炮发热,需要冷却,起码10分钟才能继续射击。这时火炮热得快,打一会儿就得冷却,发射频率越来越低,造成空隙,敌人可以乘机突入港内。”

“我先不使用130毫米炮,待100毫米炮冷却时,130毫米炮接着打。130毫米炮负有攻击敌人大型舰艇的任务,就不能过早投入战斗。”

最后,石长贺眨了眨眼睛,又补充了一句:“陆军打仗还要预备队,我们怎么能把全部火力都使用上呢?”

苏联专家听完,喃喃地说:“这样使用也行。”

“不过,”苏联专家补充道:“这样使用火力得在特定的情况下,若敌人兵力少,就可以这么打;若敌人兵力多,就得全力以赴全部投入火力。”

“他怎么能想到这些呢?”苏联专家转过头来问王效明校长。

王效明回答说:“他在陆军打过许多仗,还是战斗英雄呢!”

“哦!”苏联专家禁不住上下打量石长贺。

当时学员的文化都不高,又是口答,连锁提问,反应要快,一般很难考得5分。

苏联专家看着石长贺,点了点头:“好。给4分!”

中国学员表现出的实战经验和指挥技术,再一次让苏联专家折服。

海军岸防部队诞生

1950年初秋,一支支来自关外、华东、西南的陆军炮兵和高射炮兵部队,日夜兼程地奔驰在共和国硝烟未散的土地上。

他们驶过崎岖不平的公路,翻越层峦叠嶂的山脉,跨过波涛滚滚的江河,向着一个个海防要地挺进。

自从中央军委下达建设海防的指示以来,陆军从全国各地抽调了多支精干的部队奔赴海防前线。

在东北地区,陆军炮兵第六师和第四野战军高射炮兵第一师第二团的第二、三营被调往青岛。

陆军炮兵第六师是受过“科班”训练的部队。这支部队在白山黑水间经历了战火的考验。

第四野战军高射炮兵第一师第二团第二营曾经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任务,还掩护过“重庆号”巡洋舰,并取得了两天击伤敌机4架的战绩。

三营在建国初期曾调到北平,保卫党中央驻地、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在华东地区,华东军区后备兵团第一师第三步兵团火速开进吴淞口,准备组建海岸炮兵团。然而,部队已经进入阵地了,“炮兵团”还是清一色的轻武器。这可急坏了团长和政委,一天里数次打电话要炮,“炮团无炮,算什么炮兵团!”

于是,华东特纵炮兵第十六团第二营刚刚参加完解放上海高桥的战斗,就一身硝烟地编入了三团。

炮团终于有了炮。

在广东,陆军一五八师炮兵营和几个军分区的步兵营、步兵连2000多人,奉命同时向广州开进,划归中南海军,组建海岸炮兵团。

1950年深秋,海军的岸防炮部队和高射炮部队诞生了。 hwApVH0BQkVEBJMe0MEtm/WXnrbsszBBmuqrlMvGjURqpoK1WQx6pS6/emTBNh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