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作茧自缚2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

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四处寻找。他领来了许多人,然而,苏格拉底都没看上。

助手再次无功而返,回到苏格拉底病床前时,苏格拉底已经病入膏肓了,他拉着那位助手的手说:“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还不如你……”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城乡各地,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还是没有找到。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当受到外界压力或不被外界承认的时候,比如说:谈判时别人故意指出你一些很不重要的缺点,在公司有时出现冷嘲热讽,你是否对自己的能力提出怀疑呢?我们一次次地问自己:“我可以吗?”然而每问一次都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确定。

事物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的看法影响。不要把自己想成一个失败者,而要尽量把自己当成一个赢家。人生来没有什么局限,无论男人或女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沉睡的巨人,那就是自信。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获得诺贝尔奖但拒绝领奖的萨特说:“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他就会成为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倒了,那么你就真的被打倒了。如果你想赢,但是认为自己没有实力,那么你就一定不会赢,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你就一定会失败。

乔治想成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他注意观察他的一些老师,并注意到,这些老师全都有学士学位。乔治认为,因为自己没有学士学位,无法成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有人给过他几次实习的机会,但他都拒绝了,因为他自觉不够资格。他错过很多磨练自己技巧的机会,因为他决定要先拿到学位。可是,后来他才了解到,实务经验对他的履历来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资产。发现自己对某件事是否够资格,是不是可以做到,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尝试。

相信自己,一定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要高高地抬起头,走路要脚步生风。只有这样,你才会活得开心,活得顺利,你的人生才会充满良好的情绪和不错的感觉。克服自卑,也是控制、调节情绪,提高气质技巧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不能老是活在给自己限定好的区域内徘徊疑虑,告诉自己当你下次再问自己“我可以吗”时,请一定把那个“吗”字去掉!

多数人的失败,都始于怀疑他们自己在想做的事情上的能力。

——司各特

率性而为的后果

我们永远都要清楚,这个世界永远都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有扯不断的联系,一个太过自我的人是不会受到别人欢迎的。

很多人认为率性而为是一种美德,只有天真而纯洁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把这一点奉为“个性”,但是我们需要在社会上生存,有棱有角势必磕磕碰碰,学点圆滑和世故才能一路畅通。想想你身边那些落魄的人、自我毁灭的人,他们是不是大多数都具有率性而为的性格?有些时候,率性而为没有什么好处。

艾文斯其实是个很正直的人,没有什么心计,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简单地说,他说话做事都是率性而为。

“我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要是一个人老是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那不是太辛苦了吗?”家人和朋友劝说他的时候,他总是这样理直气壮地回答。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司,也不管对方是谁,不管当时是什么场合,只要他的脾气上来了,他就会不加克制地说出内心的想法,甚至勃然大怒,有时弄得别人非常尴尬。知道他脾气的人也就不和他计较,但是更多的人还是不喜欢他,因为他们几乎都因为艾文斯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行为而遭遇尴尬,虽然大家都知道他不会有害人之心。

然而,他却害了自己。因为有一天他和上司大吵了一架。他当着众多同事的面大吼大叫,最后抓起公文包,指着上司的鼻子,大声说:“你厉害!我就是不吃这一套,我不干总可以了吧!”

可是第二天他仍然要面对上司,因为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从此以后他一直做着无关紧要的工作,而别的同事都纷纷提升或者加薪了。

这就是艾文斯率性而为的结果。其实每个人都和他想的一样,都不想看别人的脸色而生活。人生在世,如果说话做事都能率性而为,也就没什么可遗憾的了。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甚至只能是一个美妙的幻想。

天底下苛刻的老板很多,挑剔的客户也不少,你不可能在决定着你前途命运的“主子”面前耀武扬威,你要能说:“老子不吃你这一套,老子不干了!”不管是你“炒”他,还是他“炒”你,你失去的都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你也不可能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颐指气使,那意味着你放弃了他送给你的财富,而他们对于你的放弃根本就不会在乎。

还有一种率性而为的表现,他们只顾自己说到兴头上,而忽略身边人的感受和反应,很有可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而中伤了别人;也有可能你的不“善解人意”引起了别人的反感……

我们现在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自己或者家人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为各个环节扫除障碍,人际关系难免要应付,求人也是必然的。俗话说“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你若坚持率性而为,放纵情绪,你得到了发泄的一时快感,却失去了影响一生的机会,而且还留给别人脾气暴躁的不良印象。时间长了,还会有谁喜欢和你合作?愿意支持你?甘愿给你发展的机会?

率性而为的行为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数不清的障碍,这些障碍除了会阻碍个人事业的发展,使你时时处处都在为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打转外,也很难交到一个真正的知心朋友。因为,你所谓真实的率性的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种自私,一种不懂得为别人着想的典型。

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

——莎士比亚

还在懊悔中挣扎吗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做错过一件事。

很多愚蠢的可以避免的错误,往往让人们懊悔不已,尤其是一些看似能够改变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上。我们由于自己的判断失误而犯了重大的错误,然后开始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决定,而且往往这种懊悔的情绪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思考,犯错误的那一幕时时都会跳出来扰乱我们的情绪,它让人们变得不开心。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各种各样的懊悔中度过,他们亲手毁掉了自己本应幸福的一生。

有一位成功的精神病学家,执业多年,在精神病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将要退休时,发现在帮助自己改变生活方面最有用的老师,是他所谓的“四个小字”。头两个字是“要是”。他说:“我有许多病人,把时间都花在缅怀既往上,后悔当初该做而没有做的事,‘要是我在那次面试前准备得好一点……’或者‘要是我当初进了会计班……’”

在懊悔的海洋里打滚是严重的精神消耗。矫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你的词典里抹掉“要是”二字,改用“下次”二字即可。当你开始感到懊悔时应该对自己说:“下次如有机会我应该……”

人的一生当中,最浪费时间的莫过于懊悔。懊悔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它可以将人的积极上进的好心态彻底摧毁,让人变得萎靡不振。所以,千万不要老是惦念已往的过错,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因你的后悔而有丝毫的改变。当你又在后悔既往时记得对自己说:“下次我不会再做错。”这样做能使你摒除懊悔,把时间和心思用于现在和将来。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能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

何况,即使动用所有的人马,也不能再把过去的错误和损失挽回。就算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头把它纠正过来——可是却有很多的人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说得更确切一点,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唯一可以使过去的错误产生价值的方法,就是从错误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

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你也不会看到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

有一个学生经常为很多事情发愁。他常常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交完考试卷以后,常常会半夜里睡不着,害怕没有考及格。他总是想那些做过的事,希望当初没有这样做;总是回想那些说过的话,后悔当初没有将话说得更好。

他的老师看到了这一切,想要帮他从懊悔中解脱出来。一天早上,老师召集全班到了科学实验室。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大家都坐了下来,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它和这堂生理卫生课有什么关系。

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师突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牛奶瓶打碎在水槽里,正当学生们错愕之际,老师大声叫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叫所有的人都到水槽旁边,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好好地看一看,”他对大家说,“我希望大家能一辈子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有办法再救回一滴。只要先用一点思想,先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只注意下一件事。”

所以,一定要记住: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件事情上,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将事情做好,这不仅会让你的生活轻松得多,而且还为你的成功增添了动力。

一经打击就灰心泄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

——毛姆

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的人习惯于否定自己的快乐或破坏自己好的感觉。

自我破坏类似于自暴自弃,这是一种自挫行为的体现,是一种想法、感觉和行动的累积,会对成功形成一种阻碍。人们因为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某种状态,而变得讨厌自己、害怕面对生活、将所有的事情往坏处想。下面是一些自我破坏的典型表现:

麦可是位房地产销售员。他是个很棒的销售员,但是,如果他知道自己有笔生意就要完成时,恐惧会令他僵化,他经常因此失去顾客。

瑞秋两年前丢了工作,她经常独自一个人在家,她已经养成拔头发的习惯,这件事变得很严重,她的头皮有些地方经常是光秃秃的。

克里斯多福曾三度遇见自己的梦中佳人,他喜欢和异性来往,而且他是一个很罗曼蒂克的人。可是,每次事情开始认真起来,他就逃走了。

史蒂芬妮是个很有天分的艺术家,别人曾经给过她许多机会,但是她常常把重要的电话号码弄丢,或是没有准时赴重要的约会。她下了很大的决心要改,可是却一再做些事破坏自己的进步。

这四个人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他们全都会自我破坏。不健康的情绪常常会吸引我们,而且我们很容易拒绝别人的帮助。有自我破坏行为的人常常会认为一个有爱心、懂得帮助的伴侣很“无聊”,反而可能会选择不可靠、不值得信赖的人。许多确认有自我破坏行为的人也表示,会有自己不受尊重或自己不够好的感觉。还有一些人对真实的事件会有罪恶感,经常不能准时完成重要的工作。

自我破坏有许多方式,包括否定自己,或放弃基本的需求,如睡眠、适当的营养或运动;也有可能是为了赚钱或取悦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兴趣和梦想。一种常见的自我破坏行为方式,就是对自己进行言语上的羞辱。

让一些具有自我破坏意识的人写下自己常说的自我破坏的对话,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内容:“你就不能把事情做好吗?”“你做不到。”“为什么我那么笨、那么蠢、那么糟糕?”“我不够聪明。”“你永远都不会改变。你凭什么让你认为你会变得不一样?”“你在欺骗自己。你是个傻瓜。”

他们对自己自我破坏行为的想法是:“我本来就是个有缺陷的人。”“没有人会对我说的话有兴趣。”“我没有好到让别人喜欢我。”“我的人生中不配有个大方、可爱的伴侣。”他们觉得虽然这些想法对别人说是很残酷的事,但是用在自己身上却是再真实不过了。

因为我们认为自己“不好”,便会以不好的方式对待自己。有些自我破坏的方式很明显,像是毫无节制的饮食、自惩式的暴力、抽烟、酗酒或其他的瘾。有些自我破坏的方式则不那么明显,或许你曾企图放纵自己大肆采购,或毫无节制地吃某种食物,惟有到发现自己超重或负债时,才会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些放纵有时候是为了掩饰自我破坏。

自我破坏行为的方式相当多。我们会想到许多方式来逃避改变,让自己停留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使改变是为了要更好,而且我们也想改变,真的改变就可能造成有压力的反应。想想看你自我破坏的行为有多少年了?多少年来你都告诉自己,我很蠢、很笨、很懒,或许你已经听过“你绝对成不了大器”这样的说法,而且还不断增强这句话的气势。这些信息让人很痛苦,我们愈是不断重复对自己说这些话,对这些话就愈是深信不疑。我们习惯了这些信息,接受这些信息,就会把它们当做事实。

我们的心是一栋住有长期房客的旧房子,由同一个房东管理了许多年。当我们决定要改变时,就像新房东通知每个人,改变的时间到了,新的改变是提高租金。可能大部分的房客会抗议这个改变,并表示他们希望维持原状。有时候我们的“房客”很坚持,而且很固执,我们会屈服于他们,但我们可以学习同拒绝改变的“房客”协调。许多自我破坏行为的方式都包括潜藏的恐惧、焦虑或是过分挑剔,这些个性特质都可以用自信的自我谈话、目标设定和持续一致、正确的行为来修正。

我们可以学习相信自己有能力、很能干、很好。当这一点成为事实时,自我破坏的行为就会减少。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对于自己的能力永远不敢充分的信任,甚至自己认为必将失败无疑。

——富兰克林

压力不是动力

人们往往把压力等同于动力,可是不管从科学还是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这一公式都不成立。

大多数情况下,压力不仅不能转化为动力,而且还会阻碍动力的发挥。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生活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之中,直到最近几年人们才意识到,过重的压力已经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在往自己的肩上增加砝码,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我们希望获得认可和成功。

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让父母、老师、朋友、老板和同事快乐,这么做的同时,我们逐渐和真实的自我脱节。我们用真实的自我去换取“安全”和“社会可接受”的典范。许多人害怕冒可能要付出太高的成本之险,以为会承担不起。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动摇了我们工作的安全性,害怕任何人生气。除非你的梦想是社会可以接受,而且在财务方面有利可图,否则我们很少听见像“跟着你的梦想走”这类的事,虽然金钱常常是事业计划的中心,而且别人会告诉我们,金钱可以让我们快乐。我们常常因为要去追逐那些用金钱换算成的成功,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人们会从各种渠道感受到压力。电视、杂志、电影和歌曲,全都教我们一些与成功相关的事,而且通常都和购买产品有关。我们时刻都接受社会的要求,要达到少数人才能达到的高标准。这些广告最后都会说:“我现在不够好。为了要成为大家可以接受的人,我必须要改变。”

其实我们都对成功存在一个误区,我们不了解自己对成功的真正看法。你或许会发现自己有些想法是错误的。在我们的文化里,经常会把成功和金钱、奖励及成就划上等号。而要得到这些所谓的成功就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可是最终我们会发现真正的成功人士只能是一小部分,我们为了成为众人眼中的那一小部分,而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而且,许多我们认为成功的人都有自挫的想法,自我价值感也很低。《时代》杂志引述乌玛·瑟曼的话:“我发现怪异的事会吸引我的注意力。”许多明星认为自己很丑,没有才华,而且还有自卑感。很多外表上看起来很成功的人,反而认为自己并没有成功的感觉,希望自己能做其他的事。

不论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限制了你。每个你所扮演的角色都带有一套规则和限制,对你来说,越是紧抓着自己的角色,就越有压力,就越难发挥出你真正的潜力。

举个例子来说。南希是家中4个孩子里的大姐,她相当负责任,而且因为“很懂事”而得到许多赞美。南希很早就了解,愚蠢或幼稚并不为人所接受。在学校时,她很负责,每天都准时上学,而且会把所有的作业做完。当老师征求自愿的人时,她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且她从来都不缺席。

到了青少年时期,她觉得自己的责任感为自己带来许多压力,这些压力已经使她无法承受。所以她的性格来了180度的大转变,变得相当不负责任。有一小段时间,南希不上学,不帮忙做家事,而且吃药,她染上了一种药瘾。她把所有不好的事都藏在心里,甚至对治疗师都守口如瓶。

多年来,南希认为负责任这个角色很重要,这种想法限制了她。事实上,要负责任的重要性完全主导了南希的人生。只有当她允许自己减轻自己的期望,才能开始享受人生。当别人要求南希为自己定义时,她说:“我一定准时,而且我说到做到。”南希常常会承诺去做她没有兴趣的事,因为她想做个负责的人。她是用理智生活,不是用心生活的人,因此她最后也毫无悬念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压力与动力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当然,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对自己对别人不负责任。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准,没有责任心的人自然得不到社会和自己的认同。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我们不能让责任成为压力,每个人肩上所担负的责任都很多,如果将它们统统视为压力,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走不远的!

生活并不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内。

——泰戈尔

失败打败了谁

失败是什么?不是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很多人怀才不遇,或者投资不慎、或者经营无方、或者理财不当……他们失败了,以前的雄心壮志被击垮了,手中的资金和积蓄泡汤了。失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你的努力付之东流,你的能力受到怀疑,你的前途渺茫难测。失败的人往往失意,因为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都不再相信自己。失败的事实会不经意地从阴影中走出来提醒你:你是一个没用的失败者!很多意气风发、能力卓越的人就是被这种失败的意识打败,从此一蹶不振的。失败的人们十有八九都忘记了那句已经听得耳朵生茧的古话:“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者根本就再也不相信这句话了!

可是,我们真正想过没有,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是不可能不经历任何失败的,如果我们选择一败涂地,我们的人生就跟划上了句号没有任何区别。我们为什么要让失败将自己打垮,而不去换个角度想一想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呢?

那些沉浸在失败中和正在嘲笑别人失败的人不妨来看看下面一个小故事:

五只骆驼在沙漠里吃力地行走,它们和主人率领的十只骆驼走散了,前面除了黄沙还是黄沙,一片茫茫,它们只能凭着最有经验的一只老骆驼的感觉往前走。

不一会儿,从它们的右侧方向走出一只精疲力竭的骆驼,原来它是一周前就走散的另一只骆驼。另外四只骆驼轻蔑地说:“看样子它也不是很精明啊,还不如我们呢!”

“是啊,是啊,别理他!免得拖累咱们!”

“咱们就装着没看见,它对我们可没有什么帮助!”

“看那灰头土脸的样子……”

四只年轻的骆驼你一言我一语,都想避开这只骆驼。老骆驼终于开腔了:“它对我们会很有帮助的!”

老骆驼热情地招呼那只落魄的骆驼过来,对它说道:“虽然你也迷路了,境遇比我们好不到哪里去,但是我相信你知道往哪个方向是错误的。这就足够了,和我们一起上路吧!有你的帮助我们会成功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社会中,老骆驼的话是否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睿智的老骆驼明白:失败的人并不是一文不值,相反,他们拥有很多,因为他们知道哪个方向是错误的。

所以,失败的人大可不必自暴自弃,你拥有的价值是别人所无法企及的。那些嘲笑别人失败的人总有一天也会尝到失败的滋味,因为他们的浅薄和无知。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即使真的失败了,也不必瞧不起自己,记住“失败也值钱”这句话。从物质上来说,失败能够让你避免同样的错误,也就避免了莫须有的损失。从精神上来说,失败让你更加坚韧、冷静、谨慎……这些是金钱根本买不到的财富。拥有了教训,加强了素质,本钱还可以借贷,经验还可以借鉴,即使你失败得一无所有,你照样可以从头再来,最后必定能成功。

许多成功的大人物和商业中的佼佼者从来都没有看不起失败,他们甚至把失败看成宝贵的成功条件和做人资本。

日本三泽屋的社长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从来都不信任那些一生都没有失败过的人,也不会把重任交给他们!”

无独有偶,哈佛商学院的知名教授约翰·利特说过:“以前如果一个人在32岁之前就经历了重大的失败,可能别人会看不起他。现在如果一个人到32岁还没有经历失败的遭遇,这是值得担心的。”

所以,失败真的是一种财富,千万不要嫌恶得将它弃置不用,更不要沉浸在失败的漩涡中自怨自艾。失败并不会打败任何人,打败你自己的是那颗装满失败的心。只要你懂得善加利用,你就会发现失败不仅不会如你所想的那般失落,而且还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

——路易·锤斯

可怕的空想家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大多数的人都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有的人实现了,有的人没有实现。我们会发现实现愿望的人是真的去做了,而那些没有实现的人不是因为想法不切实际,就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去做。

很多人的确靠着幸运之神的眷顾,侥幸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运气这种东西终究是偶然的,谁也不知道幸运之神下次会降临到谁头上。

一个人整日梦想自己能够中彩票大奖,于是便恳求上帝:“请让我中大奖吧!”

这时,天空中传来一阵轰隆隆的声音,上帝果然来了,他说:“想中大奖吗?你至少要买一张彩票!”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你想有所收获吗?一定要有最起码的付出。问题就是如此简单。生活中,有美丽的愿望当然是好事,但一味地空想,不但会一无所获,而且还会耽误了你的进取。人们总是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很多人甚至连一丁点儿的付出都不愿意,只是盼望着天上能够掉下馅饼,多么愚蠢而可悲的事情啊!

在这个社会上,你要得到多少,就必须先付出多少。任何东西只有先从你这儿流出去,才能有其他东西流进来。总之,你从别人那儿获得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原先付出的东西的回报。

除了付出之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们的理想是必须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同样只是空想,为一个空想而努力最后同样是不会有收获的,这就如同下面的驴子。

北方盛产驴子,所以大家都习惯用驴来推磨。为了怕它懒惰,不肯出力,人们就用一个办法,先把驴眼蒙起来,不许它乱看,再用一些香喷喷的芝麻酱或是花生酱抹在驴鼻子上面。

驴闻到香味,以为前面一定有什么好吃的食物,也就拼命往前冲。可是转了又转,只闻其味,不得其物。

可悲的是,现代的人也和这只驴子一样,在生活中追逐这个,追逐那个,最终都是徒劳空跑一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理想是虚无飘渺的,根本就没有现实作为基础,自然也就难以实现。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的想法不切实际。他们的欲望掩盖了本来就很狭隘的生活,即使生活中能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往往是偶然的。

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在原地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

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寰。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悦;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生活。只有将理想加现实才不会只是空中楼阁,才有实现的可能。

很多人喜欢空想,而且沉迷其中,那是因为它太诱人了,而且那些美好的东西只要我们动动大脑就会浮现在眼前,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大力气。当然,这种不用花费什么力气的事情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际的价值。不仅如此,一味沉浸在空想当中的人们,除了变得不切实际之外,还会浪费宝贵的青春,甚至让人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因为他们的理想太美好了,可是现实的社会却是无法给予的。我们看到许多空想家,其实他们的内心是相当苦闷的,他们没有努力的方向,更不可能取得想要的成就。所以,如果你也是一个整天沉浸在空想中的人,那就请你赶快来反思一下,它到底给了你什么?如果没有,那就请你赶快逃出它的魔掌吧!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情绪失控的后果

要么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么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但后者被称为失控!

人的情绪体验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莫名其妙地被某种情绪侵袭的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包括消极的情绪体验。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常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泰然自若地面对各种刁难,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情绪左右了人类无数的决定和行为,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对社会适应能力来说,情绪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我们的生命中,情绪总是伴随于我们的左右。若能恰当地处理,调动他们,这些经历可以为我们的生命添加色彩,成为生活中的享受。反之,情绪可能会成为我们的负担,侵蚀我们的生命。

新的一届竞选又开始了,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们讨教如何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其中一个参谋说:“我可以教你些方法。但是我们要先定一个规则,如果你违反我教给你的方法,要罚款10元。”

候选人说:“行,没问题。”

“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

“行,就现在开始。”

“我教你的第一条方法是: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上。”候选人轻松地答应道。

“你能这么认为最好。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戒条,要知道,这是我教给你规则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不过,像你这种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记住。”

“什么!你居然说我……”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

“拿来,10块钱!”

虽然脸上的愤怒还没褪去,但是候选人明白,自己确实是违反规则了。他无奈地把钱递给参谋,说:“好吧,这次是我错了,你继续说其他的方法。”

“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

“你这个骗子……”

“对不起,又是10块钱。”参谋摊手道。

“你赚这20块钱也太容易了。”

“就是啊,你赶快拿出来,你自己答应的,你如果不给我,我就让你臭名远扬。”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狸。”

“又10块钱,对不起,拿来。”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发脾气了!”

“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钱,你出身那么贫寒,父亲也因不还人家钱而声誉不佳!”

“你这个讨厌的恶棍。怎么可以侮辱我家人!”

“看到了吧,又是10块钱,这回可不让你抵赖了。”

看到候选人垂头丧气的样子,参谋说:“现在你总该知道了吧,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情绪并不容易,你要随时留心,时时在意。10块钱倒是小事,要是你每发一次脾气就丢掉一张选票,那损失可就大了。”

情绪失控的后果如此严重,我们很可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意气而失去了应有的成功。即使你是一个优秀的人,可就因为你的暴脾气而在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这使得你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再一帆风顺,甚至触礁沉没。而这一切正是你自己造成的,因为你做不了情绪的主人,无法驾驭自己的情绪,甚至被它所左右。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学会调动自己的情绪,理智客观地处理所有问题。只有能够成熟地调控自己情绪的人,才能走向成功。能调动情绪的人生活更有效率,更易获得满足,更能运用自己的智能获取丰硕的成果。反之,不能驾驭自己情感的人,内心激烈的冲突,削弱了他们本应集中于工作的实际能力和思考能力。你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

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

——爱迪生

被谁控制了

人类因为拥有思想而骄傲,同时也因为拥有思想而苦闷。

作为有感知有思想的人类,我们不止容易被自己冲动的情绪所控制,造成情绪的失控,我们同时还被各种各样的意念所左右,落入思想的圈套。

在亚洲的一些偏远地区,为捕捉到猴子,猎人在丛林的地面上绑上一个小柳条笼子。笼子的口很小,仅仅允许猴子空着手伸进去并抽出来。

猎人在笼子里放上一两根香蕉,当猴子看见时,就会把手伸进去取香蕉,但是,当它手上拿着香蕉时,手就抽不出来了。

于是,猴子就很容易被猎人捕获。

人没有什么不同——人们紧紧地抓住其情感香蕉,不肯松手,感到失去了它们就会有威胁。

常见的情感香蕉包括:对身份地位的渴望,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控制欲的需要,对得到承认的渴望,对不舒适的逃避等。

举个例子说明。在美国一次议员的竞选中,一位资历很高,又精明能干、博学多识,而且德高望重的候选人十分有希望赢得选举的胜利。

但是,此时却有一个谣言散布开来——这位德高望重的候选人跟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有一点“暧昧”的行为。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谣言,但是这位候选人却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对此感到非常的愤怒,并竭力想为自己辩解澄清。由于被自己愤怒的情绪所左右,在以后的每次集会中,他都会站起来极力为自己辩护,以示自己的清白。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他的愤怒和辩护而有所好转,相反的,大部分选民原本根本没有听到或过多地注意到这件事,现在反而越来越相信确有此事了,因为在人们看来真正的清白是无需解释的,候选人的辩护被看成了狡辩。

这使得这位候选人变得气急败坏。他声嘶力竭地在各种场合中为自己洗刷,以此谴责谣言的传播者。结果却更使人们对谣言信以为真,最后连他的太太也对他失去了信任。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候选人在选举中败北,而且从此一蹶不振。原因很简单,他抓着自己的情感香蕉不放,进而被它完全左右了。

我们所攫取的“香蕉”越少,被劫持的可能性就越小。当我们告诉自己,我必须拥有某种东西时,就失去了对它的情感控制力。

当我们告诉自己:是的,你给我这些,我愿意收下,但是我并非必须拥有它,这样,我们就重新获得了对“香蕉”的控制力。解决冲突就这么简单。退后一步,先向对方认错,缓解了交往中的紧张气氛,协调了双方的情感,因而有了成功的沟通。

卡耐基因此说:“你如果先承认自己也许弄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只有将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度。

如果我们抓着某个事物牢牢不放,我们就很容易被它所控制,而最容易控制我们行为的恰恰就是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我们抓着各种各样的欲望不肯松手,那么就会失去对理智的控制力,最后被情感的香蕉所捕获。相反,如果我们退一步,反而能够掌握主动权,达到自己的目的。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游惰、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约里奥·居里

命运掌握在谁手里

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只有懂得如何掌握你的“运”,才能改变你的“命”。

有一个传说,亚瑟王被邻国的伏兵抓获,邻国的君主被亚瑟的年轻和乐观所打动,没有杀他。但是,亚瑟要能够回答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才可以获得自由。

亚瑟有一年的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年的时间还不能给他答案,亚瑟就会被处死。

这个问题是: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连最有见识的人都困惑难解,何况年轻的亚瑟。亚瑟接受了国王的命题,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给他答案。

亚瑟回到自己的国家,开始向每个人征求答案:公主,妓女,牧师,智者,宫庭小丑。一年的期限快到了,亚瑟问了许多人,但没有人可以给他一个正确的回答。

最后,有人告诉他,一个老女巫可能知道答案。亚瑟别无选择,只好去找女巫。

女巫答应回答他的问题,但他必须首先接受她的条件:她要和亚瑟王最高贵的圆桌武士之一,他最亲近的朋友加温结婚。

亚瑟王惊骇极了,这个女巫驼背,丑陋不堪,只有一颗牙齿,身上发出臭水沟般难闻的气味,而且经常制造出猥亵的声音。

他从没有见过如此不和谐的怪物,他拒绝了,他不忍心强迫他的朋友娶这样的女人,他不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

加温对亚瑟说:“我同意和女巫结婚,没有比拯救亚瑟的生命和捍卫圆桌更重要的事了。”他立即和女巫订了亲。

女巫于是回答了亚瑟的问题:女人真正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个人都立即知道了女巫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于是,邻国的君主放了亚瑟王,并给了他永远的自由。

来看看加温和女巫的婚礼吧,这是怎样的婚礼呀!亚瑟王在无法解脱的极度痛苦中哭泣,加温却一如既往的谦和,而女巫却在庆典上表现出她最坏的行为:她用手抓东西吃,打嗝、放屁,让所有的人感到恶心,不舒服。

新婚的夜晚来临了,加温依然坚强地面对可怕的夜晚,走进新房。

然而,洞房却是另外一副景象:一个他从没见过的美丽少女半躺在婚床上!加温惊呆了,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美女回答说:加温,我就是那个女巫。既然你不嫌弃我的丑陋,那么我就应该对你好些。在一天的时间里,一半是我可怕的一面,另一半是我美少女的一面。

那么,加温,你想要我的哪一面呢?

多么残酷的问题呀!加温开始思考他的困境:如果在白天向朋友们展现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么夜晚他自己将面对一个又老又丑如幽灵般的女巫;如果白天拥有一个丑陋的女巫妻子,在晚上自己就可与一个美丽的女人共度良宵。

最后,加温没有做任何选择,只是对他的妻子说,既然女人最想要的是主宰自己的命运,那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

于是女巫选择白天夜晚都是美丽的女人。

就因为这样,女巫的人生得到了美丽的升华,因为她的命运没有被别人主宰,她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将自己从一个丑陋的女巫,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女人。

不止是女巫,任何人都是一样,通常我们习惯于自己的命运由别人和外物所控制,因为要主宰自己,需要莫大的勇气。可是我们更要了解到:命运只有被主宰在自己手中才能得到你真正想要的结果,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掌控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对于一个失败者,当他陷入挫折的情绪中,要及时调整自己,战胜自己,树立起主宰自己的信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主宰自己不是口号式的宣言,是在奋进过程中的心理能动力量,是积极的心理自我暗示产生出来的结果。惟有将命运控制在自己手中的人,才能体会出生命的真正含义。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变成了一只刺猬

外表坚硬的刺往往是为了保护里面脆弱的心。

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体验:不愿意面对任何人,不愿意听他们对自己的任何评价,不愿意接近他们,整个人变得很敏感,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竖起全身的针刺准备防卫和反击。这时的你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刺猬,小心地防卫着,生怕受到一点伤害。

可是,我要说的是,当我们拒绝忠告、忽略问题,认为别人在挑剔我们时,自卫其实就变成了一种自我破坏。我们或许会拒绝检视有建设性的批评,因为我们把有建设性的批评当作攻击,而不是可能有助益的信息。这样我们就失去很多发展和成功的机会,甚至会失去那些真正爱护我们的朋友。史密斯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史密斯的生意进展缓慢,因为任何时间,他的朋友或同事想要给他一些构想,他都把他们的好意视为羞辱,好像他们是在说他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似的。他拒绝别人的帮助,甚至认为那是对他的攻击。久而久之,他失去了朋友,生意更是毫无起色,自己也陷入一种失落和痛苦的情绪当中。

史密斯无法摆脱自卫的心态,无法看到别人给他建议的潜在价值。有自卫心理就像戴了耳罩和眼罩一样,你无法真正听见任何人说的话,或看到他们做的事,你反而会以你自己的看法重新诠释别人的话。你处于警戒状态,以证明另一个人在和你对抗。

其实,大多数敌人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总是先忙着把自己的刺竖起来,做出一幅要反击的样子,是很少有人会主动攻击我们的。

你有这样的体会吗?这个社会上有种人仿佛所有人都是他的敌人,对待别人总是凶巴巴的、恶狠狠的,或者从来就不将别人当人,只是当作他人生旅程上的一种工具。这种人不论他有多大本事,最终还是会遭到人们的厌恶。人应该用爱心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正是成功者的人生准则。

有人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斗兽场,好心多半不得好报,好人往往吃亏。”

我们不否认,人性中最古老、最深切的禀赋本就是自私,那种幼稚的仁慈,天真的友爱,也许会使你处处碰壁。但友善绝不是叫你傻气,在深刻认识人性基础上的友爱正是使你受欢迎的一种方法。

有人会说:“说道理,谁都会,但做起来却难。有些人你一看上去就讨厌,还怎么对他友善得起来?”

在这里介绍心理学中的一条原理:照镜子效应。

与人交往,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人一眼看去就不错,与自己很投缘,果然大家谈得很好;而另外一些人一接触,感觉上讨厌,结果,真的格格不入。为此我们常在尽量庆幸自己感觉灵验。是否你真的感觉灵验呢?

其实,在与人打交道时,我们发现我们自己的待人态度会在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中反射回来。如同你站在一面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当你叫喊,镜子里的人对你叫喊。如果你变成了一只刺猬,你认为别人还会用柔软的心来靠近你吗?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我们对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对方往往会做出同样方式的反应和回答。如果你事先就确认某人难以对付,则你很可能会用多少带有敌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紧你的拳头战斗。其实当你这样做时,你简直就是设置了个舞台让他去表演,他也就被逼扮演了你为他设计好的角色。

敏感的心和不安全感让我们对别人充满防备和敌意,我们害怕受到伤害,于是摆出一幅强势的姿态,可是你的这种姿态其实是很无力的,它只能将朋友吓跑,却不能击退强敌。世界真的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围绕在你身边的大都是可爱善良的人们,如果我们用芒刺针对他们,我们就会失去可以帮我们对抗真正敌人和困难的帮手。更可能使自己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最后很可能陷入一种可怕的绝望当中。所以,好好想想,然后收起你的芒刺,对生活报以微笑吧!

这是人类的弱点:人人都喜欢表露感情,以至在内心的冲动中暂时忘掉了日常生活的利益。

——车尔尼雪夫斯基

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我们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想得过于能干。

你有没有想过,你到现在还没有取得一点点成绩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不够努力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太高估自己,把目标定得过高而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去寻找工作,其中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是犹太人。

他们怀着成功的愿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

有一天,当他们走在街上时,同时看到有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就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夷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中不免有些感慨: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又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英国青年对此不可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地发了财呢?”犹太青年说:“因为我不会像你那样绅土般地从一枚硬币上边走过去,我会珍惜每一分钱。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英国青年并非不在乎钱,他眼睛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因为他觉得他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一枚硬币太过微乎其微了,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从小的地方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如果我们看到美好的理想,先把自己摆在那个既定的高度,我们就不可能弯腰去拣那枚可以给我们带来真正财富的硬币。这种人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而行动能力却有限,一旦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很容易就会自暴自弃。

微软公司的一位主管讲述了他一个下属的故事。他的下属中有一个“自觉心”明显不足的人。他虽然有一些能力,但是他自视甚高,总是对自己目前的职位不满意,随时随地自吹自擂,总是不满现状。前一段时间,他认为主管不识才,没有重用他,决定离开原来的组,并期望在微软其他组中另谋高就。但是,他最终发现,自己不但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公司里的同事也都对他颇有微词,认为他缺少自知之明,期望和现实相距太远。最后,他沮丧地离开了公司。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实际上是说,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素质、潜能、特长、缺陷、经验等各种基本要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心理学上把这种有自知之明的能力称为“自觉”,这通常包括察觉自己的情绪对言行的影响,了解并正确评估自己的资质、能力与局限,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等几个方面。对自己判断过高的人往往容易浮躁、冒进,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在事业遭到挫折时心理落差较大,难以平静地对待客观事实,进而失去获得成功的机会。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他张贴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并附有小狗的一张画像。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一定是真正捡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知道送回这只小狗可以拿到两万元时,乞丐真是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也没交过这种好运。

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两万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公司时,又看到了一则启事,并且赏金己变成3万元。乞丐驻足想了一会儿,赏金增长的速度倒挺快,这狗到底能值多少钱呢?他改变了主意,又折回他的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儿,第四天,悬赏额果然又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没有离开过告示牌,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终于返回了他的窑洞。

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是鲜牛奶和烧牛肉,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捡来的东西根本“享受”不了。

乞丐不渴望财富吗?当然渴望,但是他没有抓住得到财富的机遇,他总是以为自己应该能够得到更多。正是这种想法使财富从身边溜走。如果我们也像故事中的乞丐那样期望过高,成功就会变得遥遥无期!

去争取成功,但不要期望一定会成功。

——法拉第

拖延的危害

事情不会自己完成,等一下再做通常会变得更难。

很多人都有拖延的毛病,因为有时候恐惧的压力很大,我们认为自己就要死了。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把自己害怕的事拖延到稍后再做,或许会鼓起勇气。

然而事实上,排除做某件事的恐惧,唯一的方法就是去做。“我等一下会去做。”这样的话你说了少次?马上做有什么不可以?你今天可以做一点小小的改变吗?你可以打个电话,写封信,或把你堆在桌上那一大堆的东西清掉一些吗?如果你每天都做一点,最后你会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完;如果你什么都不做,永远都不会看到改变。通常我们拖延的理由有以下几种:

1.等事情自己完成

我们也许发现了这一情况:有些情况随着时间过去,自然就会有结果。

然而事情常常是,如果我们等着情况自然有结果,这其实是故意想置身事外。被动等待改变是一种等着受苦或失望的方法。

拖延的信条是:我的时间多的是,可以等到明天再说。

可是,如此你需要等待多久?1个星期、1个月、1年、20年还是50年?等待并不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因为你不知道自己要等多久,不知道事情的结果是否是你想要的那样。这种完全被动的行为会使等待成为一种煎熬。

2.太忙了,没时间

你是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工作上,而把重要的工作放着不做?你是不是“太忙”而没有做家庭作业,没有打扫房子,没有运动,没有到支持团体去,没有去找一份新工作,而是坐着看电视、整天睡觉、在电话上东拉西扯,或是整理乱七八糟的抽屉?我们常常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忙碌着,重要的事情就在无形中被拖延了。也有可能这种拖延是你故意的,因为你不愿意去面对它而给自己找了诸多借口。

可是,问题是它依然摆在那里,你迟早都是要面对的。

3.出于完美主义的想法

完美主义的论调要求的是,我要把全部做完,现在就做,而且要做对。有时候我们会把一项企划案往后延,延到我们可以把它做完,把它做对为止,其实永远也不会有那种时候。

当我们一直把某件事拖延到明天时,我们可能会让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匆匆忙忙把事情做完。一般说来,匆匆忙忙完成的事不会像逐步完成的事那么完整,或那么圆满。

人不可能到最后的时刻一下子将事情做到完美,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去完成。我们将事情拖到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去将它做得更好,于是草草收场,结果自然事与愿违。

4.想做的都是与目标无关的事

你是不是没有把时间用在努力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而是打破自己的承诺,为的是做一些比较不重要的事?时间是不是趁你不注意时“悄悄溜走”?了解自己在不断逃避生活上的进步,你就可以为将来做新的选择。

每次你想要读书就觉得很想吃东西,或该写小说时又很想打电话,这些事情让你不能专心去做你该做的事,最终造成了它的拖延。

拖延对事情的解决没有什么好处,甚至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最后无法收拾。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可能采取任何措施都已经无法弥补了!

行动也许不一定会带来快乐;但是没有行动就绝没有快乐。

——本杰明·狄斯拉理

一味逃避

逃避,是一种心智上和情感上的行为。

当你习惯逃避时,你错失了重要的信息。

露辛达习惯幻想未来的计划,以致错失老板和学校教授指示和指导的重点,因为她不专心。这种习惯破坏了她的成功机会,因为她误会了老板的指示,没有把事情做对,要不就是根本没有做;因为这样,她在学校没有机会拿到好成绩,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升迁。

当你的情感逃避时,你就是让自己错失活着的感觉,还有错失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比如想和家人亲近一点,但又会有点不自在,当这种情绪出现时,他就离开房间或打开电视。这些举动反而促使他无法获得渴望的亲密关系。

把事情记下来,并保有一本日记可以帮助你确认你的行动,了解阻碍自己的情绪,让你把感情表达出来,观察自己进步的情况。逃避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改变话题

有人说了让汤姆觉得不自在的事时,他会假装没听见。他会改变话题,那么他就不需要应付直接面对那件事所产生的不自在感觉。改变话题并不会改变情况和事情,只是把事情缓一缓,让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很多时候就会在心里产生阴影,随着阴影的不断扩散,我们的心理也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

2.身体上的病痛

有些人在幼儿园时就知道,如果我们跟爸妈说肚子痛,爸妈就会很关心我们。有时候我们想留在家里,唯一的方法就是生病。这样我们就可以逃避讨厌的考试,或是逃避向我们要钱的校园恶霸。问问自己,是否生病都有一贯性或固定的模式?如果你在重要的活动之前不断生病,然后以生病当作不参加活动的借口,身体上的病痛可能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身体上的病痛变成抗拒的方式并不容易看出来,因为大部分的人真的生病了,而且还有生理上的症状可以证明。心的力量相当大,在某些个案上,自我谈话会制造疾病,也会制造疗法。如果你每次在面谈一份工作或学校期末考试时生病,那么或许该看看自己是不是以身体上的病痛进行逃避。很多学生承认,他们在考试之前就会生病,考试完了病就“奇迹式”地痊愈了。似乎他们是以生病来逃避考试,特别是因为他们在有压力的活动结束之后就复原了。

3.分心

你和别人谈话时是否会不看对方,以逃避自己的感觉或恐惧?当某件重要的事被提及时,你的眼睛是否会在房间四处飘来飘去?逃避他人是错失重要信息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在对话中不能保持专心,并敞开心胸,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会错失什么,那些信息也许对我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苏珊总是在说话时做一些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事。可能是擦口红、轻拍自己的头发或玩自己的耳环,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地专心和别人谈话,而别人常常因为她不关心的态度而生气。有时她会漏掉老板的指示,因为她忙着玩计算机或翻阅杂志。于是大家常常会生苏珊的气,因为大家都认为,苏珊不专心是表示她不关心别人说的话。

4.离开

这个模式和改变话题很相似。让我们有压力的事发生了,与其开诚布公地沟通,我们宁愿选择离开。离开并不会让问题消失,只是把事情缓一阵子,可能还会让事情变得更严重。

当罗斯刚开始参加十二阶段聚会时,她觉得很不自在,而且很害怕改变。每次休息时间一到,她就到厕所去,虽然她并不是真的想上厕所,她只是为了避免亲近任何和她谈改变的人。如果你已经训练自己,以逃到另一个房间的方式来面对不自在的情况,你可能会跟大家的距离越来越疏远,甚至会产生隔阂。

5.坚持目标

有些逃避的行为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或什么都不说,这样做只会让问题比原来的情况更为严重。隐藏自己的目标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将目标延后,因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没有贯彻自己的目标,没有人会知道。而这样一来,我们也因为缺少了监督机制,而使自己的目标常常成为空想和泡影。

6.间接沟通

间接沟通会有几种结果。如果你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别人可能无法了解你。或许有人会以为他们了解你的意思采取行动,然而结果更让你感到失望,进而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例如,苏菲总是很生戴维的气,因为当她说“厨房很乱”时,她是希望戴维了解她真正的意思,那就是:“我需要帮忙。”戴维觉得很烦,而苏菲觉得压力很大。如果苏菲直接要求戴维帮忙,她可能会获得戴维的协助。然而,这对夫妻陷在这种误会的循环之中,几乎毁了两人的感情。

你是否意识到自己也有上述的逃避行为,你知道逃避不是办法,可是就是无法强迫自己去勇敢面对,这让你的内心十分痛苦。其实,面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无力完成我们可以寻求帮助,朋友和家人是支持的来源,帮助我们度过困难的时光,帮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

行动不一定每次都带来幸运,但坐而不行,一定无任何幸运可言。

——伊萨克·狄斯里犁

不被别人喜欢

如果大家都不喜欢你,那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

你是否正在因为不被别人认同和喜欢而苦恼,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那么讨人厌。当办公室的人们相约去酒吧小聚,却没有邀请你;当大家谈笑风生从你身边经过,却不看你一眼,这说明大家不喜欢你。而且你一定要知道人们不喜欢你,往往是由于你的过错。也许你太苛刻,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过分挑剔,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都做了些什么,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人们不喜欢你的原因。

1.对别人要求太苛刻

假如朋友介绍一个苛刻的人同一位身高不是很理想的人约会,第二天她很可能会说已结束了与这位侏儒的交往。嫌对方矮,说话口音重,不够绅士,穿着老土……每时每刻都在挑错的人,朋友们自然很难和你相处,离你而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2.总是否定别人

当别人与你谈到某个女主角的美貌时,你却说:“一个风骚的女人而已。”当别人高高兴兴订完度假的船票后,你会对人说:“听说一位旅游者被人在海滩掐死后又被分尸了。”谁会喜欢一个总是否定别人,让所有人都扫兴的人呢?

3.万事通

如果别人破费了一周的工资买了一件自己无法穿的衣服时,万事通便会得意地说,她在某个地方用一半的价钱,就可以很轻松地买到一件称心的。他们的口头禅很可能是“这个我知道”,“你肯定不知道吧”。对于这种无所不知的人来说,如果不能机智聪明地表演胜人一筹的本领,那简直是不堪忍受的。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讨人喜欢呢?

4.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从不听取别人意见,对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甚至在有人告诉你,你的亲人发生了意外时都未必能得到任何反应。如果你对别人说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别人对你失去兴趣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5.没有幽默感

对于缺乏幽默感的人来说,笑就像是致命的罪恶,与兽行同类。所谓幽默感是指一个人站在一旁超然地观察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当别人听完一个令人的捧腹的笑话笑得前仰后合时,她会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林达十分缺乏幽默感,她给别人讲述任何事情都像播天气预报。她从来不笑,就像同事们说的,从未看到过她的牙齿。一个缺乏幽默感的人,很容易跟别人产生距离感,也很少有人愿意和他交往。

6.太爱抱怨

你抱怨朋友送给你的礼物不是你想要的;你抱怨自己做了很多可未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你神经质地认为自己要感冒了,结果就真的感冒了;你抱怨衣服的颜色太丑陋。总之,一天到晚都在无休止地抱怨着。我想没有一个人听到这些后会不感到恼怒,有谁愿意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呢?

7.太多要求

有的人要求别人的观点、情绪和感情都要与她的一致。假若他闷闷不乐而别人却兴致勃勃,他就容不下别人在他面前谈笑风生。而当别人情绪低落但他又兴高采烈时,他会说:“有什么大不了的,赶快振作起来!”别人义务为他帮忙,他却要求过分,认为人家做得不好。他打电话借朋友心爱的衣服,当朋友按时给他送到时,他会不高兴地抱怨人家没有把鞋也带来。没有人愿意别人告诉自己该如何思考,如何去感受,又如何去做。过分的要求只能使你的朋友一个个离你而去。

8.依赖性太强

有的人看起来性格很好,而事实上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敢去做。他们有强烈的依赖心理,总是希望别人能给他们帮助,帮他们决定。这样他们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时时刻刻都要你陪在他们身边,对别人总是予取予求。这样的行为让别人感到厌烦。对他人的依赖要有个限度,超过了这一限度而自己又意识不到,人们就会疏远你去结交新朋友。

当然,不被人喜爱的原因细分起来还真的不少,以上只是一个大概的典型,看看你触犯了哪条潜规则,而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如果真的意识到了自己问题所在,那么就及时改正,只要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多为他人考虑,你就会重新被大家所接受。

如果我小心照顾我的品格,我的名声便会照顾它自己。

——模蒂

不喜欢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喜欢自己,那么我们就无法喜欢别人。

我身上没有什么值得别人称赞的地方,我不够好,我一点都不重要。你是不是常常有这种没有价值的感觉。有些人曾经有过别人说他们不好的经验,而说他们不好的人正是他们在乎的人;有些人则是犯了自认为不可原谅的错。或许你认为,自己的价值必须是赢来的,但你并不认为自己做了什么特别的事,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这些消极的念头使你变得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仇恨一切事物和一切别人的人,厌弃和虐待自己同胞的人,必然会更强烈地表现出自我厌弃。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W.怀特在《进步的生活:性格自然成长的研究》一书中,曾谈到现在一种观念正普遍流行:“任何人都应该调整好自己以适应身边的环境。这种观念,误导人们相信最理想的人都善于调整自己以适应固有的生活模式、乏味的生活规则、苛刻的外界限制,或屈从于成就感的压力,尽一切可能,努力适应。这样的结果只能使人迷失方向,失去成长、创造的可能性——简单地说,就是屈服于压力,而失去自身的创造力与发展的潜力。”

很少有人有特立独行的勇气或清楚地知道自己能代表什么。社会和经济群体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与我们的邻居有着相似的生活和思想。如果我们任个性与身边的环境发生冲突,就会神经过敏,患得患失,茫然无助,不再喜欢自己。

现在,医院里一半以上的病房被那些对自己感到厌恶的人占据着,而成千上万遭遇感情和精神困扰的人还在外面排队等候,这些人都是无法与自己相处的人。

在此,我们不必分析产生这种不幸情况的原因何在。我们生活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只强调物质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价值,赶超别人成为所有人的目标——与现代人精神上的疾病不无关系。

有一位太太,她的律师丈夫是一个野心家,喜欢积极进取,独断专行。他们的社交圈子由与他类似的那些以社会地位来衡量其成就的所谓名流人士所组成。这位太太看上去很文静很谦虚,但在这种圈子中她只感到压抑、卑微。那些人不懂得欣赏她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她变得沮丧起来,失去了她的自信,因为自己总不能达到那些人对她的要求。她越来越不喜欢自己。

这个女人是大可不必如此苦恼的,她不应该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是应该适应自己,愉快地接受自己,卸下企图改变自己的压力。她还应该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只能按自己的性格行事,而不是照搬别人的。

不喜欢自己的人总爱挑自己身上的毛病。适度地检讨自我可促进健康且富有建设性,也是为提高自我所必需,但是不要让它成为一种强制性观念,那将会使我们陷于瘫痪,阻碍我们积极行动。

我们应该明白其实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往往不是什么缺点,而是缺乏优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面,历史和地理的错误随处可见,狄更斯的小说的某些段落也描写得过分煽情。可是有谁在乎?这些伟大的作品仍然长盛不衰,光芒闪耀,它们的优点掩盖了缺点,使得缺点可以忽略不计。

不喜欢自己的人往往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忘了自己的优点,要想让自己喜欢上自己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忘记自己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展示最好的一面,抛开缺点,这是实现进步和突出自我必须要做的。我们一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迅速忘掉它们。

在尝试喜欢自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容纳自己缺点的肚量。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标准,任自己变得懒惰或不肯尽力。我们都明白没有人能永远达到最好。强求别人完美有失公允,苛求自己完美就是自我本位主义了。

负罪感和自卑感是千万不能有的心态。如果我们陷入这两种心态中,便不可能尊重或喜欢自己,同时也厌恶别人拥有这两种心态。我们要做的是埋葬过去,重新来过。

当你喜欢你自己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自卑,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敌对的地位。能有这种感觉时,你即使仍然没有很多的朋友,你也一样会觉得满意和心安理得了。

——罗兰 bgv4C0wHXFGd3ruAHTCxTXnHtAVz226+ScBqtRAM6l9gq29PJyHQhyXgifsadSi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