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作茧自缚1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源自于古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的《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中说:“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更能体现这种含义的诗句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陆游将人生比作春蚕,明知生命短暂却还要用种种不愉快把自己一层层包裹起来。这种用不良情绪将自己缠绕的状态我们称之为作茧自缚,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挫”。自挫类似于一种自我破坏,自挫行为是一种想法、感觉和行动的累积,喜欢自我破坏的人习惯于否定自己的快乐或破坏自己好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体验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相信每个人都有过莫名其妙被某种情绪侵袭的经验,这些情绪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也包括消极的情绪体验。《牛津英语词典》上说:“情绪是心灵、感觉、情感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动或兴奋的心理状态。”简单来说,情绪是一个人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就是快乐、生气、悲伤等心情,它不只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决定,更会激起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大体上,我们可以将情绪粗分为愉快和不愉快两种:

愉快的体验包括喜悦、快乐、积极、兴奋、骄傲、惊喜、满足、热忱、冷静、好奇心和如释重负等等。

不愉快的体验有失望、挫折、忧郁、困惑、尴尬、羞耻、不悦、自卑、愧疚、仇恨、暴力、讥讽、排斥和轻视等等。其中它们又可分为合理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情绪。

作茧自缚就是一种被不愉快的情绪所左右而难以自拔的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有的人会因此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重压下,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只是可能表现的程度和状态有所差别而已。现在就来看看你是不是已经被这些消极的情绪所掌控,并且开始作茧自缚了?

什么让你不快乐

人们需要快乐,就像需要衣服一样,快乐是生活的必需品。

你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地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快乐吗?”是的,你快乐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不过你是否想过,在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快乐这种东西其实已经离开你很久了呢?真正快乐的人并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那么,你想过没有到底是什么让快乐远离了可爱的你呢?

生活的重担?忙碌的生活?麻木的情感?疲于奔命?黯然神伤?自暴自弃?究竟是什么剥夺了你的快乐?

你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我想做那件事、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不是那种人。”其实,“那种人”的概念都是由我们自己来界定的。我们在自己身上贴了标志,比如“我的个性不够活泼”、“我不是很聪明”或“我的人缘不好”等等。因为我们认为这些想法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常常因此而不快乐,而且也没有试图要去改变过它。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有很多种,然而真正左右我们情绪的可能是我们自己心里那个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奢望。

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特别羡慕别人骑马,非常渴望有匹自己的马。在他看来,骑马是那么潇洒,那么威风,而用脚走路真是太麻烦,太没有意思了。

有人告诉他,如果想得到马,必须用双腿来换。那人听了之后,立刻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腿。于是他得到了一匹马。

骑上马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正如所想象的那样,马在草原奔驰,仿佛在天空中飞翔。这种感觉让他沉醉,他庆幸自己的选择。

但是,人总不可能生活在马上,骑了一阵子后,他开始有些疲倦,渐渐变得兴趣索然了。于是,他想下马,可是没有了脚,他站都站不稳,一切都需要人帮助,到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困境。

这种交易的愚蠢看起来一目了然,道理也十分简单,但生活中却仍有不少人执迷不悟,用人生去换取一时的刺激和浪漫,用健康去同金钱交易,用人格良心去换取权势……大多数人们以为通过各种交易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以为目的的实现必定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然而,结果往往是事情到了最后却发现,我们在交易的同时把快乐也一并赔了进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我们失去快乐。我们期望融入社会为我们所设定的角色里,当我们没有达到这个期望时,就会觉得失望。人生是一个不算长也不算短的过程,大多数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分在几个不同的类别之中,去承担更多的角色和头衔。当我们逐渐认同自己在人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时,极可能会逐渐与真实的自我脱节。我们可能会认同自己是父母、是老师、是律师和销售员的角色,而忘了我们同时也是懂得关心、富有同情心、具有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个人。复杂的社会生活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适当的、应该的,于是我们配合别人的想法来取悦别人,甚至修正自己的行为。这种顺应的行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直到我们长大成人,而这也恰恰成了我们得不到真正快乐的根源!

有很多在别人眼里看来的成功人士就是如此。罗尔是一位功成名就、金钱满屋、受大家喜爱的律师,然而他当了十年的律师才了解到自己并不喜欢当律师。他以前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觉得那么空虚。到了40岁,他发现自己必须追求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否则永远都不会快乐。在领悟到这一点之前,他只是做他认为别人期待他去做的事。

50岁的葛萝莉亚也有类似的经验。年过半百以后她才明白自己深深陷入了社会为女性所定义的角色里。她按照社会的约定俗成结了婚,养育一个家庭,料理家务,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她从未考虑过要培养嗜好或事业兴趣,因此她从来都不觉得快乐。

大部分的人在某种层面上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但是我们又并不是真正完全了解自己是怎样的,自己究竟要什么。这让我们很痛苦,甚至失去自我。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做别人期待我们做的事,这样就没有人会伤心,也没有人会生气,而我们也不需要冒险,不会失去任何人的爱——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如此。可是这时候我们却恰恰忘了将自己估算在内,我们忘了真诚待己,这就会对自己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这时我们就会认为,受到伤害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即使不快乐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事。而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我们将自己的内在痛苦外化,使得我们对别人不再友好,这使得我们既伤害自己,又伤害我们关心的人。

当然,让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具体到每个人的身上会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也许只是细微的。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各种让自己不愉快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各个击破。

能处处寻求快乐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梭罗

钻进牛角尖

固执的想法牢牢将人套住,一个没有出路和生路的信念与成功无缘。

人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因此也决定了它可以四处蔓延,可以广阔无边。开阔的思路犹如蓝天、大海一望无际,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步履也才更加淡定。可是也正是由于它的无形往往会让人一条路走到黑,钻进牛角尖,无力自拔,就像一条钻进瓶子里的章鱼:

神秘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千奇百怪的鱼类,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而各自的生活习性又往往决定了它们在海洋中的生存状态。章鱼就有一种怪癖,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70磅,然而它们的身体却非常柔软,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想去的地方。

章鱼没有脊椎,这使它可以穿过一个银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断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对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来说,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最可怕的动物之一。

然而也正是它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了渔民的猎物。渔民们掌握了章鱼的天性,他们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一看见小瓶子,都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变成人类餐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那只是表象,瓶子放在海里,瓶子不会走路,更不会去主动捕捉。真正囚禁了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

我们有时候也如同这些自以为是的章鱼,当遇到装满苦恼、烦闷、失意、诱惑的瓶子时,却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拼命往里钻。最终将自己囚禁起来,无力挣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钻进了痛苦的瓶子里,而且越陷越深?生活就如同这广阔的海洋,蕴藏着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一味向瓶子里挤,结果思想变得越来越狭窄,人生也越来越失去光亮。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所认定的信念蒙上了双眼,自以为是地朝着所谓的目标固执地前进,结果却钻进了痛苦的牛角尖。有时候信念会像眼罩,使我们忽略了无法支持我们信念的事情,只注意到与我们信念切合的事。例如,如果你是男性,你认为好男人要供养家庭,不应显露感情,你的本性就有可能被事业成功、压抑感情所占据。你越是坚持对自己本性的信念,越是会拒绝任何否定或挑战你个人信念的事,这种极端的想法就是捕获你的瓶子。

患有厌食症的人身上,也可找到这种极端想法的影子。患有厌食症的人认为自己太胖,因此他们看到的事实就是自己太胖。当他们照镜子时,他们把所有否定这个想法的信息都排除在外。即使他们穿着一件宽松的衣服,或体重只有80斤,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胖,结果他们看到的真的就是这样。

我们被自己的固执牵着鼻子走,结果走进了死胡同,试问一个没有出路和生路的信念如何能让我们达到理想的彼岸呢?

你越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拼斗,你就越变得急躁——在错误的思路中陷得越深,也越难摆脱痛苦。

——卡罗琳

心灵的交战

战胜自己的心灵要比攻占一座城市还要艰辛。

人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矛盾结合体,我们的思想中仿佛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灵魂,他们一个是正义的,一个是邪恶的,而且时常发生战争。通常,人的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是平静和稳定的,那是因为其中的某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可是当这种优势被打破时,人就会变得不安、焦虑、犹豫不决,甚至看不清楚人生的方向,进而跌入痛苦的深渊!这就是心灵的交战,人们往往在一生当中要经过无数次的交战才能决定自己的最终归属,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这种交战中痛苦地挣扎着!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小故事:一位画家想画耶稣,但是,四处寻找也找不到一位本性纯真的人。最后他终于在一家修道院里找到了一个修道士,无论是外形还是秉性都符合自己的要求。画家完成这幅作品后,作品中主人公的圣洁光芒感染了每一个观众,这位画家于是享誉画坛。而那位修道士模特也因此得到了不菲的报偿。

看过这幅画的人都赞不绝口,可是后来有人认为画家应该再画一位魔鬼撒旦,才能与圣人耶稣交相辉映!画家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开始了新一轮的艰难寻找。但是撒旦是丑恶的化身,到哪里找一位丑陋和邪恶之人呢?经过漫长的寻找,最后他在监狱里终于发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人选,这个人也是一位修道士。

但是,当修道士知道自己要被画成魔鬼时却失声痛哭起来。画家疑惑不解地问:“你哭什么呢?难道你不愿意自己的画像成为杰作吗?”

修道士说:“以前你画圣人时就是我,想不到现在你画魔鬼找的还是我!”

画家大吃一惊,仔细一看,他果然就是那个画耶稣时的模特。

“怎么会变成这样?”画家深感疑惑。

修道士娓娓道来:“自从得了那笔钱后,我就去花天酒地,把钱花光之后,为了满足遏制不住的欲望,就去偷、去抢、去骗……最后锒铛入狱。”

像圣人的是他,像魔鬼的也是他。圣人和魔鬼其实就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我们时时都在为该不该、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们的矛盾心理在道德底线上下徘徊着,我们倍受心灵的煎熬。而这种煎熬却是我们自己找来折磨自己的。人的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只是由于我们的想法和顾虑太多而阻碍了对生活的正确判断和评价。为了一时的快乐和眼前的利益而被邪恶的灵魂所驱使,最后发现那并不是我们所想得到的,因为它除了失望、痛苦、煎熬、懊悔之外什么也不能给我们!

心灵的交战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与其饱受这样的煎熬使自己摇摆不定,不如打定主意,不受外界和负面情绪的干扰,用一种正确而坚定的信念作为支撑一直走下去,在你心灵挣扎的时候坚决地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就会使心灵永远处于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影响下,自然就能避免战争的爆发。

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在这个战场上,你的理性与判断和你的热情与嗜欲开战。

——纪伯伦

患得患失

害怕得到是因为更加害怕失去。

人们对生活往往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憧憬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健康、财富、成功、地位,我们热衷于一切可以让我们看似能够得到快乐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时候我们发现当我真正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却没有预想中快乐,因为我们发现它还不够多、不够好,而且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担心会失去它。这就是所谓的患得患失,所有烦恼着的人的通病,不管他们的烦恼是因为得不到还是怕失去。下面的故事很好地反映了这种人的心态。

有一位百万富翁,他拥有一家世界顶级的豪华饭店。每天上午11点,这位富翁都会坐在一辆耀眼的汽车里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

在穿过中心公园的时候,这位百万富翁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开的那间酒店。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让司机停下车走到那个穷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的酒店看。”

“先生,”那个穷人认真地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所以每天醒来之后我都会注视着那座豪华酒店,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真的住在哪里啊,哪怕只有一晚!”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就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早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我对它充满了无限遐想;可是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愚蠢,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心理。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就会变得患得患失。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一个漂亮的玻璃娃娃,于是羡慕得不得了,梦想自己也能拥有。父母看透了你的心事,为你买了一个更加漂亮的送给你,你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变得很不安,你怕别人甚至自己把它打碎,整天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你发现无论你将它放在哪里都有摔下来的可能,于是你变得担忧、焦虑,甚至开始恨你手里的那个梦寐以求的东西了!

当然,你所想要拥有的并不一定是那个玻璃娃娃,而且肯定是要比它珍贵的多的东西。你是不是整天盼望着得到它,或者你已经得到了,又整天担忧着会打碎它呢?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那个“玻璃娃娃”,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置它!正确对待自己想要得到的和已经得到的事物是一个人健康成熟的标志!

财富对有些人只做了一件事:使他们担心会失去财富。

——瓦罗尔

疑神疑鬼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每个人都需要保持合理的戒慎恐惧之心,因为这是一种本能意识,也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但是如果这种心理过份了就会变成焦虑,就会开始疑神疑鬼。生活需要遵循中庸之道,拿捏得宜,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否则就会状况百出,甚至影响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有个古老的故事,一个汉子和别人打赌,夜里到坟墓堆里一游,看能不能平安归来。于是对方就在白天摆了个信物在一个坟上,要他夜里取回,证明他确实去过那里。

这汉子半夜前往坟墓堆,两腿发软,全身打着哆嗦,好不容易摸着了那个信物,拿起信物正想拔腿跑回去时,忽然觉得有个东西抓住了他的衬衫下摆。汉子大惊失色,用力挣脱不得。

第二天,有人发现他一晚没归,于是到坟堆里去找,竟然见他两眼圆睁、满脸恐惧地死在那里。那人仔细一看,汉子的衬衫下摆,牢牢地勾在一根枯木上。

人们对死亡总是怀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尤其是在夜里的时候,因为视力受到了影响,其他感官就会变得敏感,心理作用就会起主导作用。于是这个汉子就想到了他看不到的鬼,最后被自己的恐惧心理吓死!

这是一种夸张的疑神疑鬼的表现,你也许不会相信它的真实性,那么我们就再来看一个笑话:

在一家银行里,职员们都十分忙碌地为客户服务。

忽然,一声大喝:“不要动!马上给我趴在地上!”

职员们都大吃一惊,有些人见到柜台前站着个彪形大汉,有些人连看都不敢看,全都马上趴在地上。

过了一会儿,大家听到柜台外面有人说:“咦?怎么才一会儿人全都不见啦!”

这时,有几个男性职员抬起头来。只见那彪形大汉和几位顾客,一脸莫名其妙地朝柜台里了望。

大家站起来仔细一瞧,原来彪形大汉的脚旁,一条狗正乖乖地趴着。

我们是不是有时候也跟那些可笑的职员们一样被自己的疑虑所吓倒呢?

还有一个小故事:一个人想挂一张画。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邻居有锤子。于是他决定到邻居那儿去借锤子。

就在这时他开始胡思乱想:要是邻居不愿意把锤子借我,那怎么办?昨天他对我只是漫不经心地打招呼,也许他确实匆匆忙忙,也许这种匆忙是他装出来的,其实他内心对我是非常不满的。什么事不满呢?我又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是他自己在多心罢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给他。而他为什么会不借呢?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儿忙呢?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仅仅因为他有一个锤子!我受够了。

于是他迅速跑过去,按响门铃。邻居开门了,还没来得及说声“早安”,这个人就冲着他喊道:“留着你的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这个人显然陷入了自己设定的思维模式里,并且把假设句变成了肯定句,于是就闹出了笑话!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这么莫名其妙,因为我们有理智的控制,我们会分析问题,当然这种分析的方式必须是正确的。如果一旦发现自己的思绪背离了正常的轨道,总是对任何事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好好地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变得疑神疑鬼,甚至神经质了呢!

极少数人有理智,多数人有眼睛。

——丘吉尔

可怕的寂寞

我们也许看起来很忙碌,然而我们的心常常是寂寞的。

寂寞是一种状态,它往往预示着孤独和空虚的降临。而且它还会带来一种心理暗示:我是一个被遗忘的人,没有人爱我,也没有人会记得我的存在。这种暗示会让人变得自怨自艾!

有一个心理学家,她有一位朋友。5年前,她的这位朋友失去了丈夫,从此,她再也没有逃脱“寂寞”之苦的煎熬。

“我该怎么办?”她丈夫死后一个月,她来找心理学家诉苦,“我应该住在哪里?我怎么重新获得快乐?”

心理学家告诉她,她的焦虑源于降临在她身上的灾难,她应该及时摆脱忧伤。并建议她赶快走出以往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生活和快乐。

“不,”她回答说,“我不会再有快乐,我已经老了,子女都结婚了,我无处容身。”

这个可怜的母亲得的是可怕的自怜症,而她又对这种病症的治疗方法不甚了解。

一次心理学家问她:“你总不会让人家老是同情你可怜你吧?你可以重新开始生活,认识新朋友并培养新兴趣,代替旧的。”

她只是听着,但是没往心里去。她太自怜了。最后她决定把快乐寄托在子女身上,就搬到女儿家里去住。

这是一次错误的决定,后来母女俩反目成仇。她就又来到儿子家,但也没有得到好结果。

她的子女只好给她弄了一间公寓让她自己住,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一天下午,她哭着告诉心理学家说,她的家人把她抛弃了。

寂寞的人永远不会懂得,爱和友情是不会像包装精美的礼物一样被送到手上的。受欢迎和被接纳是从来就不会轻易到手的。她想让全世界的人都可怜她,这样她永远也无法快乐起来。她是个不可救药的自私女人,虽然她有着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但在感情上,她还是个小孩子。

当然,不是只有寡妇或鳏夫才会感到寂寞,单身汉和选美皇后也有得上这种病症的可能。

几年前,一个年轻的单身汉到纽约闯世界。他英俊潇洒,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且曾周游各地。进入这个大都市后,白天他有繁忙的工作,晚上却陷入孤独寂寞之中。他不习惯一个人吃饭,也不喜欢独自去看电影。他不想去麻烦在城里的已婚朋友,而且他也不想要自动投怀送抱的女孩。

显然,他想要的是那种好女孩,不是从酒吧里出来的,他不愿加入“寂寞的心”俱乐部,或去找社交介绍服务中心解决他的特殊问题。结果他在这企图寻求发展的城市里度过了一段难耐的时光。

有时候城市可能反而比任何乡间小镇更让人感到寂寞,他也知道一个男人在城市里就要付出比乡村更多的心力才容易被接受、受欢迎。他必须事先想好他下班后的生活的兴趣何在,然后去寻找那些场所。他渴望有趣味相投的人接纳他,但这要靠他自己主动争取。

尽管医学和药物的研究一直在飞速进步,但是我们却产生了一种新疾病——大众寂寞病。

加州奥克兰米尔斯学院院长李思·怀特,曾经就这个问题,向出席基督教女青年会晚宴的听众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现代社会主要疾病是寂寞,”他说,“如同大卫·雷斯曼所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人’。随着人口的迅速膨胀,人与人之间可以患难与共的真情已经逐渐消失了……我们生活在无个性的世界,我们的事业,政府的规模,人们的频繁迁徙等等,导致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无法获得持久的友谊,而这还不过只是令数百万人备觉寒冷的新冰河时代的开始而已。”

然后怀特博士这样总结道:“对上帝和同胞的爱都可以称得上是纯真的热情。有了爱我们就能对抗腐败的灵魂的侵蚀和摆脱宇宙的孤寂,培养出精神的气氛。”

一个人如果想要克服寂寞,就必须努力创造怀特博士所谓的“精神气氛”。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该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温暖和友情。

对我们来说,如果想要克服寂寞,就不要再自怜下去,应该步入光明中去结识新朋友,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虽然这需要勇气,但是很多人都做到了。

几年前,有两个女孩,她们在纽约市东区合租一层公寓。她们两个人都很可爱,都有一份好工作,当然,也都渴望受人欢迎。

其中一个女孩,她的智慧超过了她这个年龄所应具有的,她对待生活很认真。作为一个单身女孩在大城市里生活,必须计划缜密。她加入一个教会,每逢活动从不缺席,她参加讨论会,还选修关于人格改进的功课。她努力结交那些好人,以汗水换来健康丰裕的生活。她适可而止地享受娱乐,小心地安排社交生活,避免被人将她与哪个男孩子联想到一起。当然,她初来纽约时也曾感到过寂寞,但是,她知道自己不喜欢这样,所以她采取了行动。后来,她心满意足地嫁给了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她亲手造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再来看她的室友:她也寂寞,但是选错了道路。她也交朋友,不幸的是她结交的朋友全都是常常泡在酒吧里的人。终于,她也不得不加入一个俱乐部——戒酒俱乐部!

越是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人们往往就越感到寂寞,尤其是单身的男女和孤寡的老人。因为他们的生活往往会形成一个单一的模式,很多成功人士因为没有打理好自己的私人空间而变得空虚孤单,寂寞的感觉自然时时袭上心头。一个人刚进入城市,有许多事可以做。他可以通过加入与其兴趣相符合的俱乐部来寻求友谊;他能在成人教育班上找到同道,但独自去餐厅吃饭或泡吧是永远也找不到热切渴望的友谊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

世上充满了有趣的事情可做,在这令人兴奋的世界中,不要过着乏味的生活。

——卡耐基

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希腊戴尔菲城的一座神庙里,镌刻着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是这座神庙里唯一的碑铭,它要求人们在情绪产生的时候,即能感知它的存在,进而有目的地调控它。

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为什么不高兴,这些问题从人类诞生开始,人们就不断地问自己,然而至今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即便如此,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

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有一个好斗的将军向一位得道高僧询问天堂与地狱的含义。

高僧轻蔑地说:“你性格乖戾,行为粗鄙,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道。”

将军于是恼羞成怒,拔剑大吼:“你竟敢对我这般无礼,看我不一剑杀死你。”

高僧缓缓道:“这就是地狱。”

将军恍然大悟,心平气和纳剑入鞘,虔诚拜谢高僧的指点。

高僧微笑道:“这便是天堂。”

人在陷入某种情绪中时往往并不自知,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经过有意识地反省才会发现,将军的顿悟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的情绪是多种多样的,情绪也是非常主观的体验,人与人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天生气质上的差异,如知觉反应不同,对内、外在刺激的敏感程度就不同;有截然不同的过去经验,若曾遭受过强烈的外在伤害,相关的情景就比较容易引发相似的情绪;不同的人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对事件的诠释、评估不同,自然也造成不一样的情绪体验。

了解自我,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可以影响和改变他们所了解的东西,当你想要认识自己、积极改变自己的时候,却变得很难。

真正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一家出版社当编辑,编了几本书,然而书的社会反响并不好,发行量也只是勉强保本。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被合作者“骗过”两回,筹划了几个月,先期也有了一些投入的项目最终流产。所以,原本话就不多的他变得越来越内向,不愿意与人沟通,不相信别人,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而且他在一些具体工作的细节上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要求都特别严苛,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结果同事们都不太愿意与他共事,领导对他也不再认同。敏感的他对自己的这种状况心知肚明,内心极其痛苦。

朋友知道了他的情况后,建议他去找职业顾问聊一聊,或干脆去看看心理医生。他拒绝了心理医生,因为他不想让自己或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病;不过,他听从了朋友的劝说,决定去找职业顾问聊一聊。周末的一个下午,他犹犹豫豫地推开了职业顾问的大门。

职业顾问听他吱吱唔唔地说了两三句话后,就对他下了一个评语:你不太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他愣住了,不明白职业顾问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接触后就能一语道破天机,指出他的症结所在。

接下来,职业顾问进一步为他作出了诊断并开出了药方:

你是一个很苛求的人,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很高的要求,是个完美主义者。然而你又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对人对事充满了好奇心,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所以,你不适合从事需要较多与人沟通的工作,你可以去尝试一些相对独立的职业,譬如画家、雕刻家、平面设计等等。尤其是平面设计,社会的需求很大,你可以先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些相关的培训。

听了职业顾问的话,他内心像是被点亮了一盏灯。其实,他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很有绘画天赋,却阴错阳差地当上了文字编辑……

半年后,当他再次坐在职业顾问工作室里时,简直与之前判若两人,笑容一直挂在脸上,不停地述说着自己的成功。原来,自从半年前听了职业顾问的一番精确分析后,他就跳槽去了一家平面广告设计公司。他先是自己摸索着掌握了电脑设计软件的操作,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和苛求自己的精神,再加上他在工作中极其认真负责,经他设计的广告,不断受到客户的赞扬。最近,他已被升职为设计部主管了。所以,他特地跑来对给与过他帮助的职业顾问表示感谢。

我们必须先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真正的潜力所在,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与其将时间浪费在你不擅长和热爱的事情上增加自己的苦闷,不如去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心底的渴求,而后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

——培根

到底想要什么

生活的难题很多时候不是我是否能将什么做好,而是我到底想要什么!

很多人失败和痛苦的根源在于,不知道如何在关键问题上努力,将精力浪费在其他低价值的活动上,不知道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本来就狭隘的生活被人们的欲望掩盖了。人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只是为了一些看得到的物质欲望而疲于奔命,即使有人从生活中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但这也是偶然的。他们虽然靠着幸运之神的眷顾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但运气这种东西太渺茫,没有人能把握它。而且也许努力到最后,我们才震惊地发现那些我们煞费苦心得到的东西,从来没有给我们带来过真正的快乐。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明白自身真正的需要,普通助理会变成管理者,管理者会变成领导者,穷光蛋会脱离贫困,中产阶级会变成大富翁,对社会没用的人会变成有用的人,有用的人会变成重要的人,不幸的人会变成幸福的人。

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得到什么,我们的生活才会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不会一天到晚在迷惘中度过。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悬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一般的杂草差不多,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在它内心深处,有一个坚定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我想要自己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非常高兴,而在它附近的那些杂草却对它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和咱们明明一样,可它偏说自己是一株花,看来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别说你不会开花,即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的破山上,也没人会欣赏你。”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和你周围的那些草有什么不同?一点价值都没有。”

百合却说:“我想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想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想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丰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风景。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因为深深的喜悦凝成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终于,整个山谷都开满了洁白的百合。几十年后,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山谷,欣赏百合开花。后来,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当我们面对生活时,找出影响自己生活幸福的关键,然后全心全意地投入进去,我们会发现,这种投入就像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其他的所有事物只能屈服于它的威严之下。所以,我们应该像猎犬一样咬定一个目标,在上面付出最大、最多的努力,美梦就一定会成真。

我们不难发现,天资聪颖的人往往会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见异思迁,分散了自己的精力。所以,取得卓越成就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白自己的真正需求。应该记住的是,不管怎样,生活都不会辜负一个在关键目标上努力的人。

我们应该自问:“我到底需要什么?”

不管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每个人能胜任的工作总是有限的。大多数人失败的原因在于,从来不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同时在所有的事情上付出了过多的精力。只有清楚地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的人,才不会在那些没有价值或自己无法胜任的事情上浪费精力和生命。

如果你研究过那些成功者,你会发现,他们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心思和努力。目标明确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时会激发自身的进取心、想象力、热情、自律和全力以赴的精神状态,而这些都是成功的基本条件。

当你知道自己的需要以后,你就应该把它们写下来。这些能够产生高价值的事物可以提醒你明确实现目标的力量,并及时展现目标存在的缺点。那些对自己的需求不明确的人永远都不会成功也不会真正快乐。

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

——伊索

被欲望压垮

欲望是个无底洞,丢进去的东西越多越觉得空虚。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们就能拥有快乐。可是,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从前,有个富翁,他家财万贯,可是自己却并不快乐。为了寻找快乐,他背着许多金银珠宝上路了,然而走遍了千山万水也不见快乐的踪影。

一天,一位衣衫褴褛的农夫唱着山歌走了过来。富人向农夫讨教快乐的秘诀,农夫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只要你把背负的东西放下就可以了。”

富人蓦然醒悟——自己背着那么沉重的金银珠宝,腰都快被压弯了,而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抢,成天忧心忡忡,惊魂不定,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于是,富人放下行囊,把金银珠宝分发给过路的穷人,不仅背上的重负没有了,而且看到了一张张快乐的笑脸,他也因此而快乐起来。

很多时候,不是快乐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和快乐之间的距离;不是快乐太难,而是我们活得还不够简单。在少年时,行囊是空的,因为轻松,所以快乐。但之后的岁月,我们—路拣拾,行囊渐渐装满了,因为沉重,快乐也就消失了。我们以为装进去的都是好东西,可正是这些“好东西”,让你在斤斤计较中无法快乐。

对一个喜欢零食的孩子来说,买一座金山还不如买一包话梅更能让他感受到快乐。

容易快乐的还有那些从不胡思乱想的动物。只要解决了吃饭问题,瑞士奶牛就会闲卧在阿尔卑斯山的斜坡上,一边享受温暖的阳光,一边慢条斯理地反刍。非洲草原上的狮子吃饱以后,即使羚羊从身边经过,也懒得抬一下眼皮。

一位作家非常赞赏瑞士奶牛和非洲狮子的生存哲学,他说,假如你的饭量是三个面包,那么你为第四个面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愚蠢的。

因此,一个人不快乐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负担,这也正是由于欲望所致,试着放下一些超重的欲望,我们就会发现快乐竟是如此简单。

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欲望是无止境的,太多的欲望会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之所以常常不能专心完成一件事情,恰恰是因为欲望的作祟,它常常像一只猴子一样一刻也不能安宁,搅乱我们的思绪,阻碍前进的步伐。

从前,有一座村庄。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奇特的老人,他点燃了一把火,并且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竟然从碗中掉出金块来,老人说这就是炼金术。

村长请求老人告诉他们秘诀。老人答应了,说:“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

等老人走了以后,村长就开始炼金,他一直告诉自己,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偏偏猴子越是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只好交给另一个人,并一再叮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就这样,全村的人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人能炼出金子,因为树上的猴子,总是会从他们心中跑出来。

所谓的炼金术当然是个骗局,但它却揭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欲望的猴子,这些猴子总是在我们的心中作怪,让人无法逃脱它的诱惑。

现在想一想,你的生活是否已经被这只欲望的猴子搅得不得安宁?欲望的诱惑是否时刻都在啃噬着你脆弱的心灵?快乐是否已经因为你过多的欲望已经无处容身?

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

——马克·吐温

别人的糖比较甜

我们在艳羡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正艳羡着我们。

似乎每个人都有一种怪癖:得不到的东西是最好的,别人的糖都比自己的甜!

有一对夫妇在逛百货公司,刚好遇上名牌女装特价促销,一群女士们挤在一个摊位上选衣服。

太太拿着衣服在身上左比右比,还是下不了决心。“喂!你看这件好不好?”太太希望能从先生那里得到答案。

这是,她一抬头,见到对面有位小姐,手里拿的那件上衣的颜色要比自己手上的好看,款式也新颖一点。

“放下,快点放下……”太太眯起眼睛盯着那件衣服,心里开始默念。

说也奇怪,她的默念果真奏效,念着念着,那小姐竟然就真的放下了。她马上一伸手,抓过那件衣服,身手矫捷动作俐落。

“今天运气可真好!”太太付了钱笑嘻嘻地对丈夫说:“这件衣服差点儿就被那位小姐给抢去了。”

先生扬了扬眉毛笑道:“是啊!我想那位小姐心里想的和你一样,她现在正开心地抓着你原先拿的那一件呢!”

这个故事看起来很可笑,可是却不乏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常常都在盯着别人手里的那件衣服吗?总在盯着别人比自己多拥有了什么,却从来不去想自己也同样被别人注视着。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其实已经被别人眼红好久了呢!

人类最大的悲哀在于:我们永远去羡慕别人,看着别人,对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却不在意,也不知道珍惜。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富有,因为他们的眼睛盯着别处。

有这么一句名言:“一个女孩因为她没有鞋子而哭泣,直到她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

世间很多事情,常常是我们拥有的却没有珍惜的,直到在失去之时,我们才悔恨莫及。完美的人生应有两个目标:第一是得到想要的东西,尽力去争取;第二是享受拥有它的每一分钟。然而,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只会朝着第一个目标迈进,却从来不拿正眼看看第二个目标,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享受。

想想吧,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是多么充裕啊!但是,你一定还很不满足,因为你看到别人手里有你还没有的东西。

当然,不满足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它能够成为你进取的动力的话。但千万不要去盲目地羡慕别人而落入了忧郁的陷阱。并且我们还要了解,别人手里的糖未必比你的甜,真正的滋味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要到另一个村庄去办事,途中要经过一座大山。出发之前,家人嘱咐他:如果遇到野兽千万不要惊慌,只要爬到树上,野兽就奈何不了你了。

年轻人走到中途,野兽果然出现了,一只猛虎飞驰而来,于是他连忙爬到树上。

老虎围着树干咆哮不已,拼命往上跳。年轻人本想抱紧树干,却因为惊慌过度,一不小心从树上跌了下来,刚好跌在猛虎背上。而老虎也受了惊吓,立即拔腿狂奔,他只得抱住虎身不放。

另外一个路人不知事情的缘由,看到这一场景,十分羡慕,赞叹不已:“这个人骑着老虎多威风啊!简直就像神仙一般快活。”

骑在虎背上的年轻人真是苦不堪言:“你看我威风快活,却不知我是骑虎难下,心里怕得要死!”

每每我们看到一些威风八面的人时,心里就会羡慕不已,可是也许那些只是表面的现象而已,岂不知他正愁苦不堪,不知所措。如果真的这样盲目地去羡慕别人的话,迟早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尝到骑虎难下的滋味。或者现在你已经在痛苦品尝这种滋味了?

你可知道,人类老是高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之价值。

——萧伯纳

忌妒啃噬了谁的心

忌妒是心灵的野草,它妨碍健康的思想生成。

忌妒别人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体会:别人为什么总是比自己幸福?

有一只老鹰常常嫉妒别的老鹰飞得比它好,便对猎人说:“我希望你帮我把在天空中高飞的老鹰射下来。”猎人说:“你若提供一些羽毛,我就能把它们射下来。”

老鹰从自己的身上拔了几根羽毛给猎人,但猎人却没有射中其他的老鹰,它一次又一次地提供身上的羽毛,直到身上大部分的羽毛都拔下来了。

于是猎人转过身一把抓住它,然后享受了一顿美味。

其实这是猎人早已设好的陷阱。

常常,我们已经是一只老鹰了,可是我们痛恨自己不是最好的老鹰,总有一些老鹰比自己飞得更高更快,而我们不能接受这一事实。于是,忌妒便开始了,然而忌妒并没有让我们把别人比下去,这样仇恨又产生了,极大的敌视和报复心理让人变得不再理智,然而报复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如自己所愿,我们因此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即使报复真的成功了,自己也并不会如自己想象中快乐。通常,忌妒除了让自己痛苦,同时付出巨大代价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人很少有满足的时候,因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幸福,被忌妒啃噬的心怎么可能会有快乐可言。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忌妒心其实与金钱和地位无关,即使你拥有了一切,只要忌妒还在你就永远不能安心。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权倾天下,拥有了一切世人想要得到的东西,然而他却很郁闷,“看那些天上的神仙整天衣食无忧,可以四处云游,真叫人忌妒!”“日理万机的生活真是好辛苦啊!”苦闷之余,国王到御花园里散心。

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花园花和树都枯萎了。

“你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今天怎么就枯萎了?”国王对橡树说。

“我没有松树那么高,于是我一直不停地往上提升自己,结果我的根脱离了土壤……”橡树有气无力地说。

“可是,松树,你又为什么死了呢?”国王好奇地问松树。

“我不能结和葡萄一样的果子,终日难过,不久就气死了!”国王听了感到很诧异。

他更加诧异地问葡萄:“连松树都羡慕你,你怎么也气息奄奄了呢?”

“您看,我一直不停地拼命生长,可还是不能开出郁金香那样美丽的鲜花……恐怕我就要抑郁而死了……”

这时,国王发现他的脚旁边生长着一棵茂盛的小草。

国王好奇:“别的植物都枯萎了,只有你还在茁壮地生长,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是安心草,而且我只需要安心地做一棵安心草就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忌妒之心只会让旺盛的精力日渐枯萎。只要安心于享受自己的生活乐趣,即使自己是默默无闻的,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这也正应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就会实现,但是,如果你希望比别人更幸福,那将永远都难以实现。”它同时道出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烦恼的根源,忌妒除了让自己痛苦什么优点都没有。

确切的人生是:保持一种适宜状态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蒙田

别人的看法

我们活得很累是因为我们觉得别人对我们还不够满意。

不知道你在小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动画片。有一对父子俩,他们高高兴兴地赶着驴子进城,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别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一个老头上前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一个妇女又跑过来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太过分了!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无奈,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了下来,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这的确是一个很老土的故事,那一对父子的行为也的确愚蠢到家了。可是,我们是否真正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在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呢?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故事中的父子,别人叫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谁抗议,就听谁的!结果呢?大家都有意见,而且大家都不满意。

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想面面俱到,不得罪任何人,又想讨好每一个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你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人的面子和利益,你认为照顾到了,别人却不这么认为,甚至人家还根本不领情呢。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立场,因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需要都不同,如果我们老是跟着别人的看法去生活去做事,并且还要让每个人满意,结果就会让所有人都不满意,而且每个人都会嘲笑你!而你也同时失去了自我,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就像格林童话中那个长发公主。

有一位漂亮的长发公主,自幼被巫婆关在一座高塔里,巫婆每天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赞叹公主貌美如仙并救出了她。

其实,囚禁公主的不是什么高塔,也不是什么巫婆,而是公主认为“自己很丑”的错误认识。

我们或许也正被他人所蒙蔽,比如父母、老师说你笨,没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其实这不正如那位公主吗?我们一味相信别人的看法,按照别人期望的样子去生活,结果却并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从前,在一个古老的国度有一对双胞胎王子。有一天,国王想为儿子娶媳妇,便问大王子喜欢怎样的女性,王子回答:“我喜欢瘦的女孩子。”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于是全国各地的年轻女孩都开始减肥,因为她们都梦想成为王子的新娘。

几个月后国内几乎没有胖的女性了,所有的女孩子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比比看谁更瘦,女孩子们为了减肥甚至出现饿死了的情况。这似乎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人们所愿,大王子因为生病突然去世了。国王悲痛之余,决定由弟弟来继承王位。而小王子却说自己更喜欢丰满的女性。

于是所有的年轻女孩又开始竞相大吃特吃,不知不觉间,全国几乎没有瘦的女性了。结果本国的食物被吃得乱七八糟,为预防饥荒而储存的粮食也几乎被吃光了。

而最后王子所选的新娘,却是一位不胖不瘦的女性。

为自身缺点自卑烦恼的人应该以此为诫:“审美观是因人而异的。”想想看,你真的从别人的看法中得到快乐了吗?你是不是从小到大都在寻求一种安全感,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做别人所要求你去做的那种人,让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或者你已经患上了取悦别人的毛病。别人的看法已经左右了你的生活,你已经变得不再会自己做出判断。

你真的因此而变得受欢迎了吗?答案必定是没有!试想:你会去欣赏一个毫无主见,凡事都要别人拿主意的人吗?同时,你是否发现,即使自己真的按照别人所期待的做了,而且别人也的确对你的听话表示满意,那么这时你除了一点点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外,真的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了吗?

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贫穷;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你就决不会富有。

——伊壁鸠鲁

在害怕什么

我们害怕活着,害怕死掉,害怕活着和死掉之间的每件事。

每件事情看起来都那么难,我们天天都在害怕自己处理不好,害怕因此会让自己失去什么。

凯特琳需要人帮她做好准备,和前夫谈他们的地产问题。她已经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烦恼了好几个星期,试着想出最好的方法来交涉这件事。她通过几个人来处理这件事,并得到一些响应。最后,她手掌冒汗、心怦怦跳地和她前夫碰头了,在一位律师的协助之下,事情圆满地解决。事实上,事情很容易而且很快就解决了,她发现事后自己的情绪相当高涨,心中很惊讶:“就这样吗?”对凯特琳来说,有了那件事的经验,将来要处理与金钱赔偿相关的事会比较容易了。

恐惧是天性,让恐惧消失的唯一方法就是面对恐惧。俗话说:“做你害怕的事,并看着它消失。”通常,当你克服一种恐惧,你会发现,它并没有你原来所想的那么令人害怕。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往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是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因为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这就是恐惧心理在作祟,我们害怕的往往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面临险境是如此,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我们害怕任何不确定的东西,害怕承诺,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如何变幻,害怕自己不能遵守;害怕遭到拒绝,因为那意味着自己要面临一次抉择,而掌控权在别人手里;害怕去爱,因为怕爱的结果是受到伤害;害怕付出,因为害怕付出后将永远失去……

我不知道你在害怕什么,也许是所有的一切,可是你的害怕并不能改变事实的存在,与其保守各种恐惧心理的煎熬,不如勇敢一点去面对,你会发现真的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对于害怕危险的人,这个世界上总是危险的。

——肖伯纳

掩饰对自己没好处

掩饰是一个连环套,最后被套住的往往是想掩饰的那个人。

有时候,我们犯了错误或是发现了自身的缺点,但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甚至会用各种方法去掩饰,我们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窘迫和尴尬处境,于是便制造出一些谎言来欺骗别人,其实更主要的是欺骗自己。然而,你是否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因为谎言的得逞而好过,反而还要为了掩饰这个谎言再去编造另外一个谎言,一连串的掩饰不仅没有让我们轻松,反而感到身心俱疲。

有一只猫,对于自己的过失总是百般掩饰。老鼠逃掉了,它说:“我看它太瘦,等以后养肥了再说。”到河边捉鱼,被鲤鱼的尾巴打了一下,它说:“我不是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利用它的尾巴来洗洗脸。”

后来,它掉进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在游泳……”话没说完,它就沉没了。“走吧,”同伴们说,“它又在表演潜水了。”

这是一只可怜而又可悲的猫,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和它很相似。他们自欺欺人,生活在虚无之中,认为自己的缺点是见不得阳光的,不能勇敢面对,于是极力去掩盖。

人的优点有的是与生俱来,无法加以改变的;有的则是被后天环境诱发而成的;有的则与性格无关,纯粹是一种外在的条件,例如长相的美与丑。每个人身上都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可怕,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当然,不论你愿不愿意,这些优缺点都将会伴随你一段时间,甚至是你一辈子,对你产生重要影响,并且决定别人对你的态度,成为你在社会上求生存的助力或阻力。一个人如果能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这些优点和缺点在不同时段对自己所代表的意义,那么他就差不多接近完美了!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们不怕有缺点,可怕的是有了缺点却百般掩饰。百般掩饰自己的缺点,无疑是让蛀虫在自己身上蛀洞,最终只能毁了自己。而且掩饰其实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了解我们的人,甚至不是很了解我们的人,常常都会很清楚地看到我们的问题。可能你的邻居、同事和亲近的朋友及家人已经知道你的问题,或许他们看到你终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时,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掩饰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除了自己之外,欺骗不了任何人。

可能你没开口,别人就会依据你所传递的信息来判断你。有时候我们因为羞愧而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我们不承认问题,拒绝向别人求助,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独自处理,然而实际上我们都需要帮助。如果你对自己或对别人都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问题,你就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你要首先承认存在问题,才能得到改变,否认会让你永远无法进步。有时候,拒绝承认问题是一种骄傲的假相。如果你的生活乱七八糟,但你假装没有这回事,这就叫否认。当你的目光局限在某一点,同时忽略了大局,很容易否认事实。否认并不会让事实消失。

对于你,身上有缺点并不可耻,要敢于面对,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和缺点,这是智者的心态,也是勇者的行为。那么,从现在开始,检视自己身上的缺点吧,别像那只猫一样,最终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掩饰一个缺点,结果会暴露另一个缺点。

——伊索

心理暗示的作用

你心里想的事往往会变成现实,那不是奇迹也不是巧合,它只是你按自己所想去做的结果。

思想作用于人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你想得越多的事,对你的吸引力越大,最后落入自己织好的圈套里难以自拔。

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就是他将要成为的。爱默生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想什么,你就是怎样的一个人。在生活中,总说“我不想生病”的人,可能会面临一场格外艰苦的奋斗,老想着“我不要过寂寞的生活”、“我不想破产”、“希望这次事情不至于搞砸”的人,往往就会落入他们一心想避免的困境。

你是否也常听说类似的事?你是否也曾陷入完全违背你心意的处境?如果有,你可以回味,其实这就是心理暗示。即使你想的是不希望这件事成为事实,你还是会朝着它走去。这是因为心灵只能被诱导去做某事,却不能接受诱导不去做某事。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你为什么会把一件伤心事牢记15年,没忘掉半点细节。你开新车的第一天,就把车头撞得稀烂,你当时心头多半是想着:“我千万不可把车身撞出凹痕!”这个念头非常危险,你最好只提醒自己“小心驾驶”就够了。

具有自信主动意识的人,会长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而具有自卑被动意识的人,却总是使用消极的自我暗示。经常进行积极暗示的人,会把每一个难题看成是机会和希望;经常进行消极暗示的人,却将每一个希望和机会看成是难题。因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而来的,每个人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他的心理状态。如果你心里都是快乐的念头,你就能快乐;如果你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你就会悲伤;如果你想的全是失败,你就会失败;如果你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你就会害怕;如果你有不好的念头,你恐怕就会不安心了;如果你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你。

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强大到可以左右一个人的命运和生活。如果我们被它左右,结果就像是被命运主宰了,如果我们能够掌控它,那么我们就主宰了命运。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之所以说心态决定命运,正是以心理暗示决定行为这个事实为依据的。

所以,现在赶快从你消极的心理暗示中逃脱出来吧,不要在那里杞人忧天或者自怨自艾了,如果你真的不想成为一个不幸的人,就勇敢地走出来,然后告诉自己:没问题,我可以!

你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可以办到某件事,假使这事是可能的,你便办得到,不论它有多艰难。相反的,你若认为连最简单的事也无能为力,你就不可能办得到,而鼹鼠丘对你而言,也会变成不可攀的高山。

——艾蜜莉·顾埃

无止境的担心

明明知道人生无常,却又束手无策、随波逐流,无止境的担心慢慢把自己逼到死角。

人生无常,令人焦虑、恐慌,面对时刻都在变幻的世界,许多人都有一种无力感,太多的事情让我们担心了。

有一位曾经乐天知命的母亲得了焦虑症,她的女儿说母亲现在变得非常神经质,总是一会儿担心这个一会儿又担心那个。她举了三个例子:

有一天,妈妈独自一人开车去买东西,她把车停在停车场,然后到百货公司去采购。等她带着大包小包东西出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见到几位警察等在她的车子旁边。她慌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慌乱之下,脑袋竟然一片空白,愣了好半天,才想起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儿。

“我是妈妈啊!现在在××百货公司的停车场,你赶快来!有好多警察围住了我的车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你赶快来啊!”妈妈焦急地对着电话喊。

女儿正在开会,听到妈妈的声音已经变得颤抖,立刻对所有开会的同事道了歉,向总经理请了半天假,朝着不远的百货公司停车场急驶而去。当女儿赶到的时候,发现妈妈脸色发白,神情紧张。

女儿陪妈妈走到自己的车子旁边,气喘吁吁地问那几位警察:

“警察先生,发生了什么事吗?”

几位警察愣了一下,其中一位说:“会发生什么事?警察也得有个地方站一站啊!”

第二次发生在家里。女儿夫妇刚生了个女儿,父母都非常开心,每天乐呵呵地含饴弄孙。

几个月大的小孩子手指甲特别薄,就像刀片一样,把外公的脸上抓得伤痕累累。

“天哪!你的脸怎么给抓成了这样!”母亲看到自己丈夫的脸叫了起来。

“那有什么办法!我要出门了。”父亲轻描淡写地说。

可是母亲可没有因此罢休,她把孙女抱过来贴在丈夫脸上说:“快,咬外公!”

孙女刚长了几颗牙,恰是见了什么东西都咬的时候,一张口,就在外公脸上咬了个齿痕。

丈夫不明所以,问妻子这是做什么,妻子理直气壮地答道:“哼!我可不能让人以为我欺负你,坏了我的名声!如果有人问,你就让他看看这小牙痕。”

还有一次,母亲感染了流行性感冒住院,她躺在病床上沮丧地对家人说:“我……我可能不行了!”

原来母亲发现医生在自己的病历上画了一个惊叹号,她认为自己肯定是得了绝症。女儿无奈只好去找来护士,当着母亲的面问她:“护士小姐,我妈说,她看到医生在病历表上画了个大惊叹号?”

护士回答:“是啊!那是指要打点滴,怎么啦?”

这位母亲从乐天知命,变成无时无刻都焦虑、恐慌,只是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许多烦恼。人生的“无常”有些来自环境的变化,有些来自本身疏于管理。凡是我们事先预料不到的都称作变量,凡是由平顺突然走逆的都是无常。

无止境的担心也就是人生无常、时起变量,所以引起我们焦虑、恐慌。这点在医院里就可看得出来,世界各地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心理疾病等等的病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些病症多半都和自身的情绪、压力息息相关。也许你也像大家一样,或多或少有这方面的问题,现在你需要了解治病要治疗它的根源,它的根源就是——头脑。

焦虑、恐慌的天敌是你的自信,一旦你懂得怎么思考,知道怎么运用的时候,你就有了自信,这个时候,就能够掌控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完全交给命运。就像下面的松鼠夫妇:

“睡觉吧,别再想了,明天还是一样能过去的。”松鼠妻子劝慰丈夫说。松鼠丈夫辗转反侧,一直没有入睡。

“你说,我能不急吗?”松鼠丈夫满面愁容,“为了办我们的坚果加工厂,我向邻居松鼠苦苦相求,好不容易才借了一笔钱,眼看明天就要还钱了。可是,我们的加工食品还没有出厂呢,我拿什么还啊!那个邻居爱钱如命,催得比什么都紧,明天可怎么过啊?”说完又叹了一口气。

松鼠妻子说:“睡吧,到了明天自然会有办法的。”

“可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丈夫抱着头闷声闷气地说。

松鼠妻子忍无可忍,她跳出树洞,对着邻居高喊:“我丈夫明天可是没有钱还你们的!”

她又回到床上,对丈夫说:“我想现在是他们睡不着了!”

不一会儿,松鼠丈夫就睡着了。

松鼠妻子的做法是非常高明的,她早就明白,只要调整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现别人比自己更烦恼。担心不会让现实有任何改变,与其无止境的担心下去,不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生活才不会那么累!

最难忍受的不幸是那些从未来临的不幸。

——洛威尔

我可以吗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

怀有自卑情绪的人,往往遇事总是认为:“我不行”、“这事我干不了”、“这个工作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其实,他还是没有试一试就给自己判了死刑。而实际上,只要他专注努力,他是能干好这件事的。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自己处处不如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自卑。在实现愿望的过程中,这种心理是非常有害的。 ZI9+7L5rtMOhs0PTAfZaMg29wlkoA+JP5bOoUCHYUphdOKVR7Bzrg23GarN1em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