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言为心声,洞察他人内心先要用心听

语言和心理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人的心声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借助语言来掩饰。至于哪句是真、哪句是假,说话的人是什么个性、有什么意图,都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看起来似乎很难,但也并不是全无章法可循,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内容、身体语言、语速语调、口头语等信号判断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暗藏的心理玄机。

听其言、知其想、量己行

语言反映人的内心,人的喜怒和心理活动都可从语言中体现出来。

人的语言能反映的心理活动有很多。例如:有的人喜欢在言谈中引经据典,说明这种人在内心对权威非常推崇;有的人在谈话当中过分使用恭敬的语言,说明他怀有很强的警戒心;有的人在说话时经常使用“我妈妈说”,说明这种人在思想上还比较幼稚;有的人会突然有意识地使用粗暴的言辞,说明他此时很可能希望在彼此之间占有主动地位;有的人即使和交情非常深厚的人交谈,依然非常客气、礼貌,说明其很可能在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自卑感;有的人无缘无故就会很小声说话,说明其个性方面有柔弱的一面或者是对于所言事物缺乏信心;有的人的谈话内容过于偏重自己,对于自己的家庭、事业等方面滔滔不绝,说明其有自我意识的倾向;有的人在谈话时故意把一个话题拉得很长且说个没完没了,反映出其害怕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有的人说话声音非常高昂,表示此人在性格中有任性的一面;有的人喜欢打探别人的消息,并且对于某些传闻非常感兴趣,表明其内心非常孤独空虚,缺少真正的朋友;有的人喜欢谴责上司或老板的过错,指责他们的无能,这种人通常在心中有出人头地的强烈愿望。

总之,每个人的言谈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其内心的起伏和变化。如果能做到听其所言,知其所想,进而衡量自己的言行,就能够把握语言的进退尺度,从而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

福音书说:“听话要快,答话要慢。”希腊有句谚语:“人有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是叫人要多听而少说。”这些都是在总结了言谈当中的语言心理后得出的处世良言。说话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和人的心理之后,才能真正成为言谈中的智者和掌控者。

所以,无论你是一个语言高手,还是一个对语言存在着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或者是一个本来存在语言心理障碍而想成为语言操控高手的人,都请从这一刻起开始通过交谈来掌握别人和自身的心理吧,去发现它、接受它、改变它、运用它,让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言领导者和心理操控者。

行为密语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正确的表达和倾听方式,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除此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当你掌握了说话的艺术时,你就可以很好地与人交流,从而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

找到“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

生活中,碍于情势、面子等,人们往往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说很好,可能心里却认为不值一提;他说还可以,说不定心里已经打了100分;他说不满意,其实并非真的不满意,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那么,这些“珠玑诤言”所蕴含的真意到底是什么?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你怎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他:“你确定吗?”“真的是这样吗?”对方都不可能会改变最初的话。想要知道对方的心里话,不用点技巧怎么行呢?

人类的心理大都会遵循这两个规律:一是一致性,即人类有“想法连贯一致”的需求。二是期望,即在没有心理防御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依照他人的期望行事。因此,如果你怀疑对方的“珠玑诤言”与其内心想法的一致性,不妨将这两个规律技巧性地用上一用。

具体到实例,例如针对第一种情况,即使你觉得他说的不是真心话,也不要直截了当地说他在骗人,与他争辩;也不要反复地向他确认,以奢望他改变初衷、说出真心话。这些不仅不能让对方跟你说掏心话,而且还会坚定对方不说真心话的决心。

心理学家认为,正确的做法是赞同他,与他保持一致的观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打消对方的心理防御,为接下来的“暗渡陈仓”做好准备。“暗渡陈仓”的具体做法有二:其一,故意把话说一半,利用对方说话连贯性的需求,让他不自觉地说出心里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说:“我也觉得很不错,不过这里似乎换一种会更好,还有……”其二,用希望把对方的话套出来,比如你可以说:“能获得你的认可真是太好了!不过我心里隐隐觉得似乎应该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却说不太明白。你是这方面的高手,不如你再帮忙看看吧!”这样一来,他就能自如地提出批评了,因为他觉得你在希望他这么做。

举一个例子:你与同事讨论你的新营销构想,他说他觉得你的想法很棒,但你不确定他是否真的这样认为,或者认为他有更好的主意,只不过想藏起来,舍不得告诉你,怕你抢了他的风头。那么,你可以说:“你喜欢,那真是太好了!不过我现在担心的是经理们能否‘爱’上这个构想,不如你再给我点儿意见吧,以你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我的完美理论,双剑合璧的话应该就万无一失了。”相信,你会得到很好的建议。

有了这些技巧,你还会觉得别人“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扑朔迷离吗?先认可对方的观点,即使你知道那未必是真实的,与对方站到同一战线上,打消对方的心理防御和疑虑,然后再技巧性地提问、阐述,让对方道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将“珠玑诤言”后面的真相全盘托出。

行为密语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语言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语言的魅力和蕴含的力量,这样我们就能提高与对方交流的效率了。但是对方所说的话,有时也未必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找到对方话语中的真相就格外重要了,只有发掘了对方说话的真实意图,才能更加有利于我们做出自己的决定。

从说话的声音判断人的个性

“言为心声,声如其人。”语言与心理有着亲密的关系,而声音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化。一个人的个性如何,是可以通过其说话声音反映出来的。不信的话,可以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发声习惯或家人亲友的说话声音,看看是否能印证“声如其人”这条奇妙定律。

1.说话声音急促、语速很快的人通常性子很急

这类人为人一般很热心,非常重视朋友间的友谊。其做事速度和说话速度成正比,属于雷厉风行的类型。这种人大多记忆力不会特别好,对于烦恼的事更是很快就会忘记,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个乐观主义者。和这种人相处通常会比较轻松。

2.说话声音沉稳温和的人通常个性比较压抑

他们通常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这种人通常较有主见,对人、对事、对物有自己的看法,不会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他们一般比较独立,是“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处世哲学的坚决拥护者和执行者。所以,别看他们表面一派温和,但想通过言谈说服这种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说话声音沙哑的人通常属于强硬派

他们的个性一般比较强硬,甚至比较固执。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品味,除非他们自己愿意,否则不会轻易改变。同时这种人虽然固执且特立独行,但他们的思维却非常活跃,创意总是能领先别人一步。如果单从穿着打扮上来说,他们的每次出现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基本上属于“潮人”一族。

4.说话声音嗲声嗲气的人通常依赖心比较强

他们基本属于认为“天塌下来有高个子人去顶”的一种人。这种人比较喜欢群体生活,享受热闹的感觉,害怕孤独。虽然依赖心较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却也是个能说会道的社交高手。所以,尽管他们习惯依赖别人,但是听到他们嗲嗲的声音,别人也是很愿意为之效劳的。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诸多先天和后天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说话的声音伴随着一个人个性的成长而逐渐明朗化,也越来越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声音去了解一个人的个性,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彰显自我的个性。就如每件商品都有商标一样,让声音成为展现自我个性的独特“商标”,让人们听到这个声音就想起这个人,这便是对声音标志的成功运用。例如,能在美女如云的演艺圈脱颖而出的台湾第一名模林志玲,就是以她嗲嗲的声音作为最主要的标志的,嗲就是她的“商标”。她就是能让你记住,无论你喜不喜欢。同样,杨坤和阿杜等歌手也是以沙哑的嗓音形成自己的特色,受到歌迷的追捧而走红歌坛的。

声音虽然只是一个媒介,但是它所传达的信息却是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人的个性可以通过声音来反映,个性的声音同样可以让人铭记一个人。你可以通过声音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声音树立自己的个性与特色,这就是声音与心理的玄妙关系。仔细聆听身边每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这不仅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你掌握别人心理、展现真我个性的一门艺术与技巧。

行为密语

声音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能够反应出一个人的心理。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声音,从这个人的声音的高低、大小、强弱中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的大致性格,这样我们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就可以摸清这个人的脾气,双方就可以很好地发展友谊了。

口头语也能透露一个人的心理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这样的口头语,如“嗯嗯”、“讨厌”、“烦死了”、“真没劲”、“对对对”等。口头语是一个人的某个习惯的表达方式,这些口头语有的谦虚委婉、有的傲慢主观、有的激进焦躁,总之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个人特色,因而也就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口头语反映的是人的内心对某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对外界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后的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在出现一些类似的情境时便会脱口而出。口头语是人的一种下意识的心理表现,它不仅反映了使用者当时的情绪和心态,同时其个性和心理倾向也能从中看出端倪。

1.喜欢使用“应该、一定、必须”的人

这种人通常都非常自信,他们一般为人冷静,做事理智。他们相信自己所说的话,也相信这些话会被别人认同,相信自己能够说服对方。很多担任领导工作的人容易产生这样的口头语,很多时候这些口头语反映出他们的做事风格和潜意识的主导作用。

2.习惯说“老实说、说真的、不骗你”的人

这种人往往害怕别人会误解自己,他们的内心往往有急躁不安的成分。对于别人对自己所发表言论的评价十分在意,希望得到听者的信赖和认可,所以才会一再用“不骗你”来强调其所说事件的真实性。

3.常常把“可能、或许、大概”挂在嘴边的人

这种人的自我防卫意识非常强,他们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他们用有所保留的语气为自己准备好退路,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采取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这种人待人处事一般都很冷静,人际关系一般都很好。

4.总是以“听说、听人讲、据说”开始发言的人

这种人一般见多识广,但缺少决断力,他们使用“听说”之类的词语为自己的发言留出伸缩的余地。这种人一般处世圆滑,在做事时会随时为自己准备好台阶,但也因为不够决断而常常出现矛盾心理,影响自己的判断。

5.话里总是带有“嗯、啊、这个、那个”的人

这种人的口头语是由于词汇量较少或者思维较慢造成的,他们需要通过这些语气词的穿插和停顿为自己组织语言预留足够的时间。因此,习惯使用这些口头语的人不是反应比较迟钝就是为人比较有城府。这种人往往害怕说错话,因而采用此类口头语进行间歇性思考。

6.习惯使用“但是、可是、不过”等转折词语的人

这种人大都有些任性,使用这些转折性词语常常是在为自己或某件事做辩解,具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但是,这种任性通常又是比较温和的,它会显得比较委婉,不至于因为断然的否决而让人有冷漠感。所以,在人际交往和公共关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辞令。

7.常说“郁闷”的人

这种人未必就是真的郁闷,多数情况下这个词语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心理变化快,通过这种看似消极的口头禅来为自己倒倒苦水,让心理有一个得以舒缓的通道。因此,这句口头语经常能从忙碌的都市白领嘴里说出来。

8.爱说“这下完了、这下死定了”的人

这种人通常是学生,在考试过后尤其能听到这样的话。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他们使用这种方式将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出某种积极的适应性的改变,使自己更加容易接受不好的结果,在不幸的事情发生前通过口头上对恶果的强化,一定程度上能从心理上减弱伤害可能带来的巨大紧张感和痛苦感。

口头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处世风格,它是受重大事件和积累效应两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口头语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之内就很难改变,你甚至可以从中看出某个人在某一时期的精神状态和处世态度。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口头语的变化来掌握自己的内心变化,通过改变口头习惯来改变消极的心理。不过,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受到口头语的束缚,很多时候无论口头语与你想表达的内容是否适用,它都会不自觉地跑出来,破坏你的发言质量,影响你的个人形象。因此,如果你的口头语和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毫无关联,还是尽量避免的好。

行为密语

口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它往往出现在某个人不经意的时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这个人的内心状况和处事风格,它是一个人内心想法的流露。因此通过对口头语的观察,我们能看出对方的个性特点和行为习惯,如果我们想要与对方很好地相处,那么我们一定不要忽视口头语这个重要的信号。

说话的速度暗含着心理玄机

人的语言表达同时也是心理、感情和态度的流露,而其中,语速的快慢缓急更直接反映发言者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说话速度是了解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说话方式和速度。而通过对说话速度的仔细观察,就不难掌握一个人的个性和真实心理。

说话速度很快的人,往往是急性子,他们说话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口气说完,没有别人插嘴的份儿。这种人一般比较精明能干,性格热情外向,大都属于个性比较张扬的类型。这种人在气质类型上通常属于多血质,他们虽然性格开朗活泼、不拘小节,但是有时候却容易急躁、做事冲动。

说话速度较慢的人,一般都是慢性子,他们反应相对迟钝,说话慢条斯理,事情再急也不慌不忙,反而让听的人替他们着急。这种人通常比较老实厚道,性格安静内向,可能还会显得有些木讷。这种人在气质类型上多为黏液质,他们性情温和、做事认真,但是又比较爱面子,有点儿小脾气,常会为一些小事生气。

语速是每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语言特色,也是每个人独有的性格特征,它是客观固有并且会长期存在的。当然这种固定的说话方式有时候也会突然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则能准确地显示出说话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诉求。

1.语速由快转慢

一个平常心直口快、伶牙俐齿的人,在某一时间或者面对某一个人时,突然变得反应迟钝,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这种情况通常说明这个人对一些事情有所隐瞒,抑或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而感到心虚,从而导致说话时底气不足。

当然,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恋爱中的男女身上。平常口若悬河、幽默风趣的男子和伶牙俐齿、热情爽朗的女性,一旦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就可能突然变得不知所措、害羞起来,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语速就由平时的又快又急变成了含含糊糊、断断续续。这无疑就是一种“我喜欢他(她)”的心理信号。

还有一种可能是,说话者一般是在强调某种观点或某件事,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听者的注意。

2.语速由慢转快

一个平时说话慢条斯理的人,语速突然加快,而且音量也明显提高,说明他可能是遭遇了无端的猜疑或诽谤,这些让他情绪激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尊严,他不由自主地提高了音量和说话速度。相反,在受到别人指责时,如果他的反应是无言以对,那么这种指责就很有可能是真的。

一个人的语速比平时快,也多出现在撒谎的时候。虽然,撒谎的人通常会因心虚而使语速减慢变得支支吾吾,但是如果谎言事先已经捏造好,撒谎者的语速就会明显比平常快,因为他急于把整套谎言尽快说完,同时不愿意自己的谎言被打断或者被拆穿。

语速突然加快也可能出现在辩论或者演讲当中,这种情况则是由发言内容造成的。发言者由于情绪被调动起来,语速就会不自觉地加快,潜意识是为了不给对手或听众反驳和思考的余地。

说话速度能微妙地映射出一个人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用心留意一个人语速的变化,就不难发现他的内心起伏和心理玄机,这是掌握心理操控术的一种有效方法。

行为密语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说话速度,说话速度能够很微妙地反映出一个人说话的心理状态,也能够反映出这个人的个性特点,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话语的速度蕴含的意义,那么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个人的兴趣和喜好,这样我们就能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与对方进行更好的交往了。

粗俗谩骂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语言的心理表现形式不全是隐晦难以觉察的,它有时也表现得非常激烈,如言辞粗俗的谩骂。这些言辞粗俗的谩骂往往不是因为真的和自己所谩骂的对象有什么深仇大恨或者对其深恶痛绝,他们很可能只是想借此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而这种不满往往是由于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心中的不满时刻都在堆积,有了情绪就需要宣泄,只不过人们采取的方式不同,而谩骂则是一种不可取的过激的行为方式。

我们有时可以在大街或公交车上看到这样的情景:

一些打扮入时、穿着得体的女性因为拥挤或被踩了脚而大吵大闹,其骂人的粗俗程度和分贝高度有时令人难以想象,与她们给人的形象相去甚远。

她们为什么会在公共场合如此不顾形象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在某个方面欲求不满,她们这样做是为了发泄自己心中堆积的情绪。

这些人在心理上常常会感到焦躁和不安,但是却没有办法消除,只好积压在心中。拥挤或踩脚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而这条导火索也正是她们所需要的,这些小事件只不过是她们借题发挥的一个工具。一旦被她们逮到这样的机会,长期堆积的情绪就会即时爆发,而且用非常极端的方式,不管时间、不论地点、不分对象、不计后果。

这种现象往往因生活和工作压力所致。曾经有一则报道称有一位白领女性为了宣泄压力,曾多次扮成农妇专门挤公交车跟人吵架。所以,如果遇到了这样一个对你无礼谩骂者,一定不要往心里去,最好采取无视的态度不予理睬。因为那些恶毒的脏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她针对的人不一定就是你。如果你真的生气而与之对骂,并不一定能在口头上占到便宜,反而会让事态扩大,得了她的意却坏了自己的形象。即使她就是针对你的,你也同样可以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冷处理方式或者更加礼让谦恭的方式让问题自动解决。

我国古代心理学分析中有这样的例子:

一天,一个读书人去庙里拜见方丈,他对方丈说:“我今天骂人了,感觉真痛快!”

方丈问他缘由。他说:“我今天碰到一个我非常讨厌的人,他与我讲话,我没理他,他居然不生气。于是我就骂他‘你就像一坨屎’。他愣了一下看看我说‘你就像一尊佛’。我非常惊讶,但是我心里还是感到很高兴!”

方丈说:“你需要好好反省一下。他说你像佛,说明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屎,说明你心中有屎。”

这是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体现的精神分析内容,古人就已经发现了谩骂者的潜在心理特点,而现代人却浑然不觉,实在是有些遗憾。语言的心理操控术就是要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解谩骂者的心理特征,从而能很好地把握人和事,当然其中也包括操控自己的情绪。

行为密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粗俗地谩骂别人。这时,我们会对这样的人产生很大的反感情绪。事实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是因为这个人的素质不高,不会在意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其次可能因为这个人不能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产生一种极端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谩骂者的心理特征,就能很好地处理突发的情况了。

吹嘘是一种内心焦虑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话,如“要不是我……”、“他还不是靠我啊”、“就他那样的”、“这算什么啊”等。

听到这些吹嘘自己、贬低别人的话,人们大多会一笑置之,并不会真的在内心去佩服说话者的能力和才干,甚至有时候还会打心眼儿里鄙视这种人。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毛病。

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这通常是由于我们内心的焦虑和不自信引起的,有时候也是急于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人们吹嘘和说大话的两种常见心理因素。

有的人喜欢夸耀自己的能力和身份。

例如,一位股票代理一开口不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就是领导多么器重他,可是这些并不是事实。

这种吹嘘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我、引起别人认同和关注;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心理落差,在心理上实现理想自我的诉求。

兰琪现在对丈夫王荣越来越厌烦,因为她发现王荣最近越来越喜欢跟别人吹嘘。

兰琪和王荣两人也只不过算是公司中层,但是王荣却喜欢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家产有多么丰厚,自己的工作如何出色,自己如何受老板赏识,前途如何无量等。这一切都让兰琪非常反感,因为丈夫根本就是在讲大话。

有一次,王荣甚至还嘲笑收入不如自己的朋友小赵,说什么在他看来月薪如果低于8000元就基本上算是下等人了,气得小赵摔门走人,朋友聚会也不欢而散。

王荣的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以过分吹嘘来取得心理补偿的症状。通常,人们吹嘘是为了掩饰和消除内心的不安,弥补心理落差。这种行为在男人身上尤其明显,他们习惯用语言来消除心理的压力和包袱,抵御社会和家庭对他们的期望,能力弱的人更容易将吹嘘当做一种麻醉剂,他们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大话可以让人获得心理博弈的优势,刻意蔑视自己的对手,从而使焦虑情绪降低。人们往往会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需要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这一般属于心理正常范围。但如果吹嘘得完全不合逻辑,甚至于有妄想的倾向,那就是精神异常的表现了,需要心理医生来进行心理辅导,以免出现精神问题。

所以,在日常生活的对话中,我们应该注意吹嘘反映的心理问题,对于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吹嘘现象有所觉察。一方面防止自己的夸夸其谈让人反感,给别人留下不良印象;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现象,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

行为密语

吹嘘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人的焦虑或者是自卑心理,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某种方式来调节。当我们发现了某人很喜欢吹嘘的时候,我们不要嘲笑他,因为他也许是在隐藏某种焦虑的情绪,而是要抱着理解的态度与对方交往,同时在私下里善意地提醒对方注意心理的保健。

语言尖酸刻薄的人有着不幸的内心

语带讽刺、贬低别人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些人常常拿话噎人,话里总是带着锯齿,而且保证句句割到他人的痛处。例如,一胖一丑两个女人在街上吵架,丑女骂胖女:“你就是吃了激素的猪!”胖女回敬:“起码我曾经瘦过,可是你,美过吗?”可以说,语言尖酸刻薄的人都很有语言天赋,他们对语言技巧的掌握可谓出神入化,能够非常自然、纯熟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说起话来更是极尽讽刺、挖苦、揶揄、嘲笑,捧人会捧上天,贬人能贬入地。

语言刻薄的人爱走极端,喜欢拿着放大镜寻找别人的毛病,小问题他们会放大了看,没有问题他们也会找出问题,谁也别想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谁也无法躲过他们的唇枪舌剑。即使今天他们正在表扬着的人,明天也照样可能成为其讽刺、嘲笑、揶揄、挖苦的对象。由于他们的语言描述绘声绘色、入木三分,他们可以做到一句话就能让你无地自容、冷汗直冒。

《红楼梦》中的晴雯就是个典例,晴雯风流俊俏、敢做敢当、口齿伶俐、针线尤好,非常受宝玉喜爱。只不过晴雯尖酸刻薄,得罪了不少人。看到宝玉给麝月梳头,就讽刺他们:“交杯盏儿还没有吃,就上了头。”她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宝玉为妾,既羡慕又嫉妒,当她因跌了扇子顶撞宝玉,袭人出面好意相劝时,她却讽刺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得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又说:“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这些无不尽显其言语刻薄、不会笼络人心的本色。

晴雯心灵手巧、光明磊落、不畏权贵的形象的确值得人们赞颂,最终的凄惨结局也确实让人同情,但她的凄凉收场也的确跟她的清高刻薄不无关系。

刻薄让人产生距离感,感受到的是阴冷,没有爱的温度。无爱的人,心是冷的,唇是冷的,话自然也是冷的。

语言尖刻的病根归根结底是在心理上。

首先,说话刻薄的人在思维上遵从的是形而上的哲学,他们往往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抓一点而忽略全面;其次,这种人往往心理阴暗,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往往只看到坏的一面,并且看谁都不顺眼;最后,这种人通常都比较自私和狭隘,他们心胸狭窄,没有容人之量,他们攻击别人,常常只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人的刻薄更大的可能是源于内心的不幸福和没有安全感。外在表现出的是攻击,而内心实际是自卫。刻薄的人表面夸大对方的“坏”,其实可能是不能适应对方的“好”,那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在作怪的表现。

基于以上种种,在面对那些语言刻薄的人的时候,我们不妨抱着一颗宽容的心,你宽容了他的刻薄,他就没有办法伤害到你。对待这些人最绅士、最优雅的策略就是怜悯、忽略、原谅、微笑、离开。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如果你就是那个喜欢刻薄别人的人,那么从今天起就将它“戒掉”吧。

逞一时的口舌之快除了为你树敌无数,并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好处,而你内心的幸福也会被不安、不满和不幸一点一点地蚕食。试着去做一个充满幸福感的人吧,内心幸福的人是不会吵架的,因为他的内心是圆满温润、平静祥和的。

行为密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尖酸刻薄的人,他们说话从不给对方留情面,总是喜欢挑对方的毛病,并且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喜欢用各种方法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要知道,这样的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中遭到了某种不幸,让他无法相信温情、相信爱。因此在面对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要抱着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让对方重新找到信任和爱的感觉。

谈话过于礼貌客气是为了保持距离

礼貌是一个人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礼貌用语如果运用得恰到好处,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生活当中也有些非常礼貌的人让我们对他们亲近不起来。因为过分的礼貌和客气有时候是为了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甚至是一种拒绝的信号。

大多数有推销经验的人往往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所推销的客户当中有一种人不像大部分客户那样直接摆出一种排斥拒绝的方式。他们对你非常客气,非常和善地听你说话,与你交谈时也表现得十分礼貌。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以为这笔订单已经十拿九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这种人往往最后不会给你肯定的答复,他们会礼貌地对你说:“让我考虑一下好吗?过两天给你答复。”这时,大部分情况下你会基于他之前的礼貌态度而不会再采取更主动猛烈的销售攻势,而是答应他的要求。可是到最后,这种客户一般都会“杳无音信”,当你再次询问他的时候,他会很礼貌地拒绝你。

所以,如果你受到别人的“过分”礼遇,先不要高兴得太早,因为那很可能是一种拒绝的信号。而且通常受到“过分”礼遇的人,自己也会感觉到不自在,因为始终被客气对待,说明对方并没有从内心接受你,没有把你当成自己人来对待。

例如,有个人想要跟自己的女朋友分手,又不想对她造成太大的伤害,他很可能在这段时间突然对自己的女朋友彬彬有礼,态度变得礼貌而冷淡,在彼此的对话中客气地加入“你好”、“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而这种过分的礼貌就是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信号。

事情发生在女孩子身上也是一样。她们也常常用这种方式拒绝自己不喜欢的男士的追求。所以,如果你心仪的那个女孩跟你说话时始终很客气、很有礼貌,她实际就是在刻意跟你保持距离,对你的爱意采取一种遏制的态度,使你不好意思再往前迈一步。

除了男女关系,人际交往中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去找朋友帮忙的人,如果遇到朋友不想帮忙的情况,那位朋友就会突然之间对你非常客气,为你递烟、倒茶、让座,说起话来不像平常那么无拘无束,而是非常有礼貌、有分寸。

这种情况就会让求助者产生一种拘束感,因为对方已经对你开始见外了,他是在拒绝你的请求。

总之,对你态度和善、礼遇有加的人并不表示你们的交谈有了共鸣,也并不表示对方已经接纳了你。相反,那很可能是一种拒绝暗示。人们遇到让自己感到不安或不情愿的话题和事件时,为了掩饰这种不安或不情愿,就会采取一种过于礼貌的态度,心理学中称之为防卫手段。

所以,如果你因为对方的言谈礼貌和善而认为他接受了你,那你就很可能被假象所蒙蔽,而错过了他内心拒绝的信号,造成以后更加难以解决的困扰。

因此,看清礼貌言谈背后的真实意图非常重要,它能让你知难而退,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当然,基于以上种种,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如果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就不要在言谈举止上表现得过分客气。因为人的本性当中更加钟爱轻松自然的相处模式,过分的客气只会让别人感到拘谨,从而本能地产生距离感,不愿意和你靠近。只有以一种健康自然的心态在言谈中正确地运用“礼貌”这个工具,才能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

行为密语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与你熟络的人,你会无所顾忌地与其开玩笑,与其第一时间分享你的心情。但是对与你不熟悉的人,你就会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考虑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并且也会表现得十分礼貌和客气。因此在与对方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好礼貌的分寸。

爱唱反调者往往具有自卑心理

“这条裙子漂亮吗?”“不漂亮。”

“这部电影好看吧?”“糟透了!”

“今天的烤鸡不错!”“不好吃,太腻了!”

“天气真好,我们出去爬山吧?”“太晒了,我不去!”

“这幅画好有意境啊!色彩搭配也很完美!”“是吗?我觉得一点内涵也没有!”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好唱反调的人。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总是在你耳边萦绕,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感觉舒服。和这样的人谈话很累,也很让人生气,相信很多人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偏偏喜欢和自己唱反调,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和他们的对话。那么,不妨先从对方的心态来分析一下,然后对症下药。

心理学家曾经对好唱反调的人做过实验,发现大部分好唱反调的人都是因为自卑心理在作祟。在这些人的潜意识当中缺乏自我价值感,为了能够建立起一种对脆弱心灵和自尊心免受伤害的自我保护机制,他们往往会试图形成一种自我专制的价值评判标准,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优势。他们的反调让他们看起来似乎比别人更有主见、比别人更加强势。例如,他们会故意将别人具有而自己不具有的特长压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打压不如自己的人,发表一些奇谈怪论和奇闻趣事,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引起别人的注意,获得一种“鹤立鸡群”的自我满足感。

爱唱反调是自卑者自我保护的一种心理防卫意识,当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时,就想方设法在心中故意贬低某人、某事、某物的价值以求得心理平衡。

当然,具有逆反心理的人也会表现出喜欢唱反调的倾向。他们对于你所给出的答案不论对错,都会一概否认,哪怕他们自己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也同样会给出相反的答案。他们试图从对话当中找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希望通过自己的“高明”见解来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对待喜欢唱反调的人,人们一般会有三种反应:愚者多怨,仁者不言,智者不计。其实,这些反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法。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仁者和智者,即使是,面对唱反调的人不说话和不计较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对待唱反调的人除了要有不放在心上的态度外,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依据不同心理采取不同方法,进而去解决面临的困扰。

1.试着沟通

在很多情况下,唱反调并不是一个严肃的原则性问题,有时甚至是有利于事态发展的。这时候你先要做自我反省,然后用自己的诚意去打动和你唱反调的人。通过每一次的真诚沟通和互动,相信这种反对之声会越来越少,和谐之声会越来越多。

2.答应甚至赞同对方的反对言论

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先将对方的反对言论应承下来,避免产生矛盾使问题扩大化,然后再通过慢慢磨合、温和说服,使对方最终接受自己的意见。

3.直接反击

对待存心找茬或言谈过于偏颇的人,有的时候就是需要采取严厉回击的方法,否则,他们的自卑心理会膨胀成为自负甚至傲慢,这样下去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对于唱反调的人自身也没有好处。通过有力的反击让他们惊醒,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4.旁敲侧击

让唱反调的人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所在,在谈话当中尽量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抛开自卑感的束缚,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唱反调的概率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小。

总之,好唱反调是一种自卑的不良心态在作祟,唱反调的人应该意识到自身心理的薄弱环节,找到问题的根源,重塑自己的信心。与此同时,对待好唱反调的人不能一味地生气或回避,良好的沟通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进而建立起一种健康有效的沟通模式。

行为密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爱唱反调的人。这样的人多半心理上都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不自信的,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们就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掩盖或者弥补这种缺陷,因此在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以此来引起对方的重视。因此,我们在遇到这种人的时候,要真诚地与其交流,建立一种正确的沟通方式。 Jid4H8lV0UQhFgUcWAeGatRPSFbTVFPh5mafsTORRMGKsoGabRGSoaUwkaZhesk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