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供需与经济学:“市场先生”是好友还是损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先生”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了解市场规律,如价格供需法则、价值悖论等,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比如食盐为什么不降价、钻石为什么比水贵等。然而,“市场先生”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市场先生”的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产权:国王也没办法拆除的磨坊

近些年,政府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全国各地都开始了“拆迁热”,政府口号是:大拆促大建,大建促大变,拆出空间,加快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原本拆迁是一件好事,但是因为各方利益无法达成和解,经常发生强拆事件。那么强制拆迁合法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理论上讲,只要拥有合法的产权,就不能强制拆除。

1966年,威廉一世刚完成德意志统一大业,兴致很好,于是他决定到波茨坦行宫休闲度假。他站在行宫的露台举目远眺的时候,发现一座破旧的磨房挡住了他的视线,这让他感到非常不悦。的确,这座磨房确实跟华丽的宫殿格格不入。于是他让身边的随从找磨坊主交涉,想高价买下磨房,然后把它拆了。然而,这位磨坊主却说什么也不肯卖,他不想祖业在自己手里消失。威廉一世对此非常愤怒,于是他下令让侍卫强拆了磨房。

本来没把这件事当回事的威廉一世,很快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原来磨坊主把他给告了。状告国王的事情在当时引起了举国的关注,最终法院宣判:威廉一世违反了《帝国宪法》第79条第6款,犯了滥用王权罪,判决他在原址为磨坊主重建一座磨房,并且赔偿磨坊主的经济损失。最后威廉一世遵照法院的判决在原址建了一座新磨房,并且赔了钱。

威廉一世和磨坊主去世后,老磨坊主的儿子因为家道中落,想把磨房卖给威廉一世的儿子威廉二世,于是他给威廉二世写了封信表达了此意。但是,威廉二世并没有买下磨房,而是给了对方3000马克帮他渡过难关,而且为了怕对方不接受,还说成是借款。威廉二世在回信中说,他希望磨坊主保护好祖业,因为这座磨房是民主法治的象征。直到现在,这座磨坊依然屹立在波茨坦行宫前面。

在国王和磨坊主的故事里,磨房是磨坊主的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必须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国王,也必须遵守法律。磨房的产权是属于磨坊主的,国王没有权利拆除,换言之就是产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

那么产权的定义是什么呢?经济学上普遍认为,产权并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物的存在和使用所产生的人们之间互相承认的关系。产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2008年,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在“阐述反倾销与知识产权保护并答疑”中,萨默斯说:“倘若政府觉得鼓励创新重于增加消费者剩余,政府就会规定在长时间内保护知识产权,相反,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就会相对短一些。假如你问布什总统,他一定会说‘无论在哪个国家保护知识产权都应该是真理’。假如你问民主党众议员Barney Frank,他就会说:‘美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太严厉了,而在保护劳工与环境上做的还远远不够。’”萨默斯认为保护知识产权对国家的长期利益是有利的,相反,倘若一个国家只看眼前利益,这个国家就不那么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事实也是这样。产权直接影响经济效率,一旦产权失去保护,就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社会生产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

以我国古代“竹林七贤”其中之一的王戎的一个故事为例:

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一天,他和同村的伙伴看到路边有一颗李子树,树上长满了又大又漂亮的果子,伙伴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而王戎则表现得非常淡定,他说:“这些李子肯定非常苦涩难吃。”伙伴们不相信,结果他们尝了好多果子都是苦涩的。他们好奇王戎怎么知道的,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树没人管,每天很多人从这路过,倘若李子好吃,别人早就吃光了,根本不会剩下这么多。”

这棵李子树是公共财产,也就是说它不具备个人产权。因为不属于个人所有,所以不会有人修理这棵树,树上的果子因为非常苦涩才得以保留。没有产权保护,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吃光了。

所以说,唯有通过明确的产权界定,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我们可以发现,但凡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把产权保护纳入国家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中。产权拥有一个特性——产权所有者是权责统一,也就是说所有者既有权利使用自己的资源,从中获得合法收益,同时,一旦使用不当,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这一特性,产权的所有者就会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在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财产权利的保护。比如在购买住宅之后,要妥善保护好房产证,因为它是证明你是房屋所有者的唯一凭证,无论你想要出租、出售或是抵押这个住宅,都需要使用房产证。再比如,在你有一项创新发明之后,一定要注意申请专利,以使自己的发明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被他人盗用。

经济启示录

威廉一世国王最后为自己强拆的行为付出了代价,不仅帮磨坊主重建了磨房,而且做出了经济赔偿。由此可见,产权保护对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是非常重要的。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明晰产权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所以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拥有一套完善、有效、可行的产权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价格:理发为什么花这么多钱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许多东西的价格一再创下历史新高,诸如大蒜10块钱一斤,绿豆8块钱一斤,牛羊肉更是早就突破了20块钱一斤的大关。不过这些价格都还在人们可接受范围之内,曾经有两名学生在郑州遭遇天价理发,理发均价达到了6000元。为什么理发需要花这么多的钱呢?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价格的本质以及影响价格的因素。

经济学上普遍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越来越短,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不断降低,商品的价格也就会不断降低。因为根据价值规律,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释本节开始提到的天价理发事件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手中的钱永远是不够的,尤其是在我们消费的时候,诸如一个包几万块、一件衣服十几万等,这些天价都让人们无法理解。理发最高可以定多高的价格?这个价格的制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郑州的天价理发事件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根据价值规律,价格高于或低于商品价值都是正常的,但是虽然价格有升有降,但是仍然以价值为轴心而变动,也就是说价格不能过分偏离价值。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少数生活必需品为国家定价,大部分商品主要依靠市场进行调节。

正因为这样,有些经营者误以为自己可以随意定价,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提到的6000块天价理发事件了。很显然,6000元的价值已经远远偏离了理发这项服务的价值了,这种行为已经属于消费欺诈犯罪了。虽然,国家没有明确理发的价格,但是他们的定价也必须要遵循价值规律以及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

影响价格的两大因素是生产成本和利润。商品的生产成本是指生产单位在生产商品或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商品的利润是指生产单位销售商品获得的收入去掉成本价格以及税金之后的余额。需要强调的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应该和社会平均成本接近,商品的利润应该是社会的平均利润。社会平均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就是商品的市场价格。

在郑州天价理发事件中,受害者张怡的消费清单有一项是电发1680元,但是根据工商部门的调查,理发店使用的资生堂电发水,进货价为27.2元/盒,这和卖给客人的1680元相比,整整多出了六十多倍。显而易见,理发店的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这直接导致了客人理个头居然要付6000元的巨额账单。在价值规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等价交换,理发服务和6000元理发费明显是不等价交换。据了解,这家理发店很快被停业整顿,罚款50万元,其法人也因为涉嫌故意欺诈消费者而被关进监狱。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在决定商品价格的时候要严格遵循价值规律,以社会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的价格为参照标准,切不可漫天要价。否则,不但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会受到道德的审判和法律的制裁。

经济启示录

郑州天价理发事件说明,在确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时,一定要遵循价值规律和国家相关法律。反之,违反价值规律定价,将会自食其果。在经济学中,价格绝不能偏离价值太远,它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供需法则: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在旺季价格上升

许多商品的销售都有旺季和淡季,一般情况下商品在旺季的销售会有所下降,比如苹果、橘子、西瓜等时令水果。但是,海边的别墅、应季新款服装等却在旺季价格上升。为什么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谈及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

赫尔曼·西蒙,德国著名管理学思想家,他的《生机》一书中曾经谈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谈到需求或者说是销售危机,我们首先要了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唯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现在的处境,我们首先一起看一下经济景气时的供求关系。”

“在经济景气时期,许多行业的需求都比供给高,需求持续高于供给的情况叫做卖方市场。涨价很容易实施,而且价格的确上涨了。需求高于供给这个情况说明商品的市场价格偏低,商家对涨价时机的利用还不到位。”

“理想市场的供求关系应该是平衡的,不过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经济要么生产效能过剩,要么就是生产效能不足……在经济危机的境况中,需求突然大幅度下降。这种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呢?原先的卖方市场演变成了买方市场。这时候企业就会面临减价的压力——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持续下降和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此外,企业本身也会由于想要尽快减少剩余物资而主动减价。”

从西蒙教授的论点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两点,一是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即成为卖方市场,这时候商品就会涨价;二是当供给大于需求时,即成为买方市场,这时候商品就会减价。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其实非常简单,你只要掌握两个概念就可以了,一个是供给,另一个是需求。”那么经济学上是如何定义供给和需求的呢?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可以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只有当生产者有供应的愿望以及能力时,这种供给才是有效供给。需求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在某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可以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只有当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和能力之时,这种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关于供需关系,通常人们都以为是需求决定供给,比如冬天天气寒冷,人们需要羽绒服,市场上才会有羽绒服的生产和销售。但是,经济学者普遍认为需求能够主动适应供应。通常来说,供需平衡时,商品的市场价格即正常价格;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低;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市场价格就会比正常价格高。

比如我国古代“洛阳纸贵”的典故就是供不应求的案例。在当时京都洛阳,很多人都抢着抄写左思的《三都赋》,这时候对纸张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大,当地纸张供不应求,如此一来造纸商和销售商就开始大幅提高纸的价格,造成了“洛阳纸贵”。再比如许多南方的水果蔬菜,诸如火龙果、芦荟、椰子等,运到北京价格增长数倍,椰子能卖到10块钱一个,而在当地却只卖5毛钱,这就是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结果。当地产量高,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很低,而在北京,因为不是产地,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就高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决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苹果在旺季销售下降,海边别墅却在旺季价格上升呢?苹果和海边别墅的消费旺季虽然均在夏季,但导致它们消费量增加的原因是不同的。对于苹果来说,苹果的消费量增加是因为供应量增加所导致的,此时属于供大于求的情况,所以价格下降;而对于海边别墅而言,海边别墅的消费量增加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需求量增加所导致的,此时属于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价格才会上升。

一般而言,需求与价格成反比,也就是说价格上升,需求量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比如,在夏天我们都会吃冰糕,售价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哈根达斯销量很少,而一块钱一根的普通冰糕则销量非常的大。价格和需求的这种关系被经济学者称为需求规律,即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物品的价格上升,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此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供需的变化。比如,2011年日本发生大地震和核泄漏事件,菠菜、莴苣等蔬菜价格急剧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核污染使得消费者对这些蔬菜的需求降低。再比如,很多季节性度假村,在天气特别冷或是特别炎热的时候,房价就会降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绝大多数商品都适应供需法则,但是有些炫耀性消费不适应这些法则。比如钻石、珠宝、古董等,它们的价格越高,很多富人对它的需要量反倒会上升。

经济启示录

西蒙教授阐述了供需关系的法则,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的时候价格上升。苹果在旺季价格下降是因为产量增加,供大于求;而海边别墅在旺季价格上升是因为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

均衡价格:为什么航空公司机票发售采取先到先得的政策

理想市场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衡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比如人们很少在工作日出行,总是倾向于周六日以及法定节日出游,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节假日就会非常繁忙,热门航班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面对乘客对热门航班座位的超额需求时,航空公司的机票发售采取了先到先得的政策,那么航空公司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政策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当市场价格达到均衡价格时,市场供需平衡更加有效率。

曼昆说:“在均衡价格状态下,消费者愿意并且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恰好和生产者愿意并且可以售卖的数量相平衡。”

曼昆以冰激凌蛋卷为例,分析了市场价格不等于均衡价格时的情况。假设现在市场上的冰激凌蛋卷总供给量为10个,市场的均衡为2.0美元,商品的需求量为7个。

当每个冰激凌蛋卷售价为2.5美元时,此时市场价格比均衡价格高,商品的供给量增加(10个冰激凌蛋卷),超出了总需求量,即4个冰激凌蛋卷。这个时候就存在商品的过剩——在目前价格下,供给者不能按照意愿卖出所有的商品。过剩实际上就是超额供给的状态。当冰激凌蛋卷市场上出现超额供给状态时,冰激凌蛋卷的出售者就会发现,他们的冰箱里到处都是卖不出的冰激凌蛋卷,尽管他们非常想卖出去。这种状况下他们就会采取降价的决策来应对过剩。相反,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冰激凌蛋卷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并且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价格就一直下降,直到市场实现均衡才会停止。

当每个冰激凌蛋卷售价为1.5美元时,此时市场价格比均衡价格低,商品的需求量比供给量高,这时候就存在短缺——在目前价格下,需求者不能按照意愿买到他想要的所有商品。短缺实际上就是超额需求的状态。当冰激凌蛋卷市场上出现超额需求的状态时,消费者就只有排队抢购现有的10个冰激凌蛋卷。这时候因为购买者太多,商品太少,冰激凌蛋卷销售商就会提高价格。在价格持续上升的时候,需求量就会不断减少,供给量也会增加,最后市场再次实现均衡。

曼昆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均衡的概念有详细的定义。他认为均衡是指商品的市场价格达到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时的状态;均衡价格是指使供给量和需求量实现平衡的价格;均衡数量是指当市场价格达到均衡价格之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航空公司的政策。航空公司的航班接受的机票预约,经常要比航班上的座位多。这主要是由于很多预约的乘客最后并没有上飞机,这种做法一般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麻烦:一个航班有150个座位,但是却有160名乘客来登机。20世纪70年代以前,航空公司采取先到先得的政策,解决机票预订供不应求的情况。实际上,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他们最为理想的情况是来登机的顾客数量刚好等于航班的座位数,但是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不过这种政策对于一切有迫切登机愿望的乘客,有些考虑不足。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后,民用航空委员会做出了这样一个规定:倘若来登机的乘客超员,航空公司有责任找到愿意让出座位的乘客,以免费机票或是现金等方式对其进行补偿。航空公司要做的就是一直出高价,最终找到足够数量的愿意让座的乘客,此时航空公司的出价就是均衡价格。

这一规定可以让乘客自主判断航程的迫切性,如果并不迫切,让座得到一份客观的赔偿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在乘客超员的情况下,乘客对航班的座位需求大于供给,这个时候让位赔偿建议实际上就是提升机票的价格,随着赔偿金额的上升,低收入群体或是不迫切登机的乘客就会选择接受赔偿让座,乘客对座位的需求量就会减少,最终就能均衡。毫无疑问,先到先得的政策可以保证航空公司的最大利益,而让位补偿建议可以满足各个收入阶层乘客的利益,一举两得。航空公司的这种先到先得的政策和让位补偿提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属于按照供需法则深入机制运作的成功案例。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运用均衡价格原理。比如某知名歌手开办演唱会,起初票价都在千元之上,因为票价过高,观众的需求量就变小了,多一半数量的票都没卖出去。最终在开演前一周,无奈的主办方只能不断降价,如此一来观众的需求就增加了,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多,直到最终降到一个价格,票数和观众购买需求量刚好相同,这时的门票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综上所述,均衡价格是市场经济规律自发调节供需关系的结果。正如曼昆教授的冰激凌蛋卷案例表明,当市场价格比均衡价格高的时候,市场需求就会不断减少,只有通过降低价格才能使产品卖出,这样一来价格就降到了均衡价格;当市场价格比均衡价格低的时候,市场需求就会不断上升,生产者自然会涨价以回到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市场价格始终围绕均衡价格上下波动,趋于均衡。

经济启示录

曼昆的冰激凌蛋卷案例显示;当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就会减少,这时候生产者只能采取降低价格的方式卖出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就会增加,这时候生产者自然就会涨价,以使价格回到均衡价格。由此可见,供需双方的竞争形成了均衡价格,市场价格不会偏离均衡价格太远。

信息不对称:无名小卒可以成为洛克菲勒的女婿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发生很多让我们感觉惊奇的事情,假如你有一个不学无术的穷邻居,突然娶了一个学历、外貌、人品、家世都非常优秀的妻子,你觉得不可思议吗?在美国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穷小子一夜之间成了洛克菲勒的女婿和世界银行的副总裁,这当然不是因为洛克菲克不看重门当户对,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洛克菲克的女婿的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迈克尔·斯宾塞,美国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斯宾塞因为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斯宾塞教授就致力于不对称信息的理论研究,也就是分析不同数量的信息是如何影响各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的。

斯宾塞教授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在我们谈论经济的时候,我们总是以为每个人都懂得其中的道理,比如,消费者能找到销售者,或是商品非常复杂,所有的人都知道价格,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对这个现象的发现非常的重要。跟我一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乔治·阿克尔洛夫,1970年写过一篇深入透析二手车的文章《柠檬市场》,他认为二手车卖方比买方了解更多有关二手汽车的信息,这样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这样,卖方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就会用质量差的汽车充当质量好的汽车卖给消费者,最终使得质量最好的商品首先被驱逐出市场,接着是那些次好的,最终市场上剩下的商品都是质量最差的,这就会使得市场陷入崩盘的状态。又比如,我尝试找到某种方法向你表明我有一辆质量非常好的车,这就是我提出的信号理论。倘若我的车从来没有抛锚过,不需要维修,可以提供担保书表示我的车质量非常好,如此一来,这种担保也许没什么价值,但是却向你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我有一辆好车。在我能够提供别人没有的商品时,就是依靠信号的作用。”

从斯宾塞教授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提炼其中的两个关键词,即信息不对称和信号理论。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是不对等的,双方处在不平等的状态,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经济学上普遍认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中买卖双方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占有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使得优势信息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损害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传递怎样的信号可以说是谁能取胜的关键。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解释无名小卒为什么能够成为洛克菲克女婿了。

在美国的一个乡村,住着一个非常贫穷的老头,老头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在城里打工谋生,小儿子在家照顾自己。一天,一个人找到老头跟他说:“我要带你的小儿子去城里。”老头生气地拒绝了他。这个人又说:“只要你同意我带你的小儿子走,我保证让洛克菲勒的女儿给你当儿媳妇,你觉得如何?”老头被“成为洛克菲勒女婿”这个诱惑打动了,同意了这个人的请求。

这个人回到城市,找到了美国首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对洛克菲勒说:“您好,洛克菲勒先生,我为您的女儿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对象。”洛克菲勒不耐烦地说:“你现在可以滚出去了。”这个人又说:“倘若我给您女儿介绍的这个对象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呢?”洛克菲勒被“世界银行副总裁”的职位打动了,同意了他的建议。之后,这个人又找到了世界银行的总裁,他对总裁说:“您好,尊敬的总裁,我想为您推荐一位副总裁人选,而且您必须马上任命他。”总裁愤怒地说:“你快滚出去,不要胡说八道。”这个人又说:“倘若这个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你觉得怎么样?”世界银行的总裁想了想,同意了。

就这样,在这个人的引荐下,老头的小儿子,一个普通的农村穷小子,不但成了洛克菲勒的女婿,而且成了世界银行的副总裁。

在这个故事里,这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对称原理。他掌握着老头小儿子的全部信息,而洛克菲勒和世界银行总裁并不知道这些信息,他们都只能从这个人口中获取信息。当然这件事成功的前提是洛克菲勒和世界银行副总裁并不相识,他们都只能通过这个人了解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就像前面提到的购买二手车、寻找结婚对象的案例一样,我们时刻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懂得规避信息劣势带给我们的决策风险。比如买二手车的时候可以寻找私人售车者,需找结婚对象的时候可以找熟人介绍等。

经济启示录

斯宾塞的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了无名小卒能够成为洛克菲勒女婿的原因。由此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信息优势,有利于在买卖交易、寻找婚姻对象等许多问题上处于优势地位。

价值悖论:钻石为什么比水更珍贵

我们都知道钻石是非常昂贵的奢侈品,而水则非常廉价,但是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钻石的用途非常有限,那么钻石为什么比水更珍贵呢?

这个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谈到这个问题,就涉及经济学中的一个悖论——价值悖论。

曼昆,从边际利益的角度阐释过这个问题,他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钻石那么昂贵,而水却非常便宜?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们离开水将无法生存,而钻石并不是必需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人们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钻石,却只愿意拿出很少的钱购买水。这是因为人们对任何物品的支付意愿都源于边际利益,也就是物品带来的额外收益。相反,一个人拥有某种物品的数量可以决定边际利益。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增加一杯水的边际利益非常微小,因为水资源比钻石资源多得多。人们生存并不依赖钻石,但是因为钻石数量很少,人们觉得增加一单位钻石的边际效益非常大。”

曼昆认为只有当某种行为的边际利益比边际成本大时,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才会选择这种行为。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愿意支付高价格购买钻石,而只愿意为水支付很少的钱。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它的价值应该高,钻石对于人的生命来说可有可无,所以它的价值应该低,因为水为人们提供的效用要远远大于钻石。然而事实上钻石确实比水贵。

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中这样写过:“没有任何东西的用途比水用途大,可是它却不能用来交换任何东西……与之相反,一块钻石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却可以购买到很多别的商品。”水对人们来说非常有用,不可或缺,但是水很廉价;钻石对人们来说用途有限,但是价格非常昂贵,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钻石与水的悖论,也就是价值悖论。

实际上,价值悖论反映的就是市场条件下的供需法则,这是由于价格是由供应与需求一起决定的。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人们愿意为水支付的价格,因为水的供应量非常充足,所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就可以;但是,钻石的供应量很少,人们对钻石的需求又非常大,要想得到钻石就需要支付很高的价格,如此一来,供给和需求才能实现平衡。换言之,较低价格是水的均衡价格,而很高的价格是钻石的均衡价格,这是由于供应和需求的竞争造成的。

从人们的需求来看,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格,跟商品对人们产生的效用无关。对于人们来说,水源供应充足,人们对水的消费量非常大,因此一杯水的边际效用非常小,这就是水便宜的根本原因。同样的,钻石供应不足,人们对钻石的需求很大,一颗钻石的边际效用非常大,因此钻石的价格非常昂贵。

从商品的供应来看,因为水源供应充足,生产人们饮用水的成本很便宜,所以水的价格很低;钻石数量很少,很稀缺,生产装饰性钻石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钻石的价格很贵。换言之,物以稀为贵。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商品都存在价值悖论。比如黄金、白银、铂金以及古董等商品的价格很昂贵,但是它们只有炫耀性和收藏性用途,对人们的生存没什么作用;而大米、白面、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离开它们人们将无法生存,但是它们的价格很便宜。这和水与钻石的悖论原理是异曲同工的。

不过,价值悖论只有在市场条件下才能生效。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穷人,全部家当只有一只破旧的木碗。有一天,穷人跟随一条渔船出海,渔船在海上遭遇了海难,除了穷人,剩下的人都被淹死了。穷人被海浪冲上了一个海岛,岛上的部落首领看见穷人破旧的木碗,非常喜欢,于是用一大箱上好的珠宝换了这只碗。穷人回到家乡后,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一个富人听说了穷人的故事,就想:“一只破木碗就可以交换一大箱珠宝,倘若我给岛上送许多美味的食物,一定能换回更多的财宝。”富人装了一整船美味的食物和酒,千辛万苦才找到那个海岛。部落首领对富人的礼物也赞不绝口,表示要送给富人最贵重的礼物。富人以为自己能得到很多珠宝,但是部落首领居然把穷人的那只破旧木碗拿出来要送给他。原来这个海岛上多的是珠宝,但是这只木碗确实是唯一的,所以这只木碗就成了岛上最贵重的物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悖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饮用水很可能比钻石珍贵的多,在荒漠中一瓶水也比钻石要更为贵重。因为在海岛和荒漠中,最重要的是生存,而不是炫耀性消费。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黄金、珠宝、钻石等奢侈品的边际效用很大,但是对于远离社会的个体人来说,钻石和石头无异。

总之,掌握价值悖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很多常见现象:生活必需品使用价值大,却很廉价;奢侈品使用价值小,但是价格很昂贵。

经济启示录

曼昆认为边际效用的大小决定商品价格的高低,事实也确实如此。钻石之所以比水的价格贵很多,就是因为钻石的边际效用比水的边际效用大。不过,价值悖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荒漠等特殊环境中,水的价格也会超过钻石。

需求弹性:食盐为什么不打折

为了吸引顾客、提高营业额,超市经常会搞一些促销打折的活动,比如酸奶买二送一,饼干买一送一,等等,但是我们从来没见过超市对食盐进行促销打折,因为国家对食盐的监控非常严格。食盐为什么不打折?这其中隐含着什么道理吗?

实际上,从古至今食盐的价格都是国家控制的,不能随意涨价或是打折。促成国家对盐严格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需求弹性是造成国家对盐严格管制的主要因素。食盐不打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食盐的需求弹性很小。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中详细阐述了需求弹性。他说“倘若一种产品的价格波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很大,这就表明这种产品富有需求弹性,倘若一种产品的价格波动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很小,这就表明这种产品缺乏需求弹性。”

曼昆教授总结了四类决定需求弹性的普遍规律:

一是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有相似替代品的商品往往具有需求弹性,比如黄油和人造黄油是相似产品,一旦黄油涨价,而人造黄油维持原价,人们就会选择人造黄油,黄油的销售量就会大幅减少。而鸡蛋没有相似替代品,所以鸡蛋的需求弹性就比黄油小得多。

二是奢侈品和必需品。奢侈品具有需求弹性,必需品缺乏需求弹性。比如,就算医院看病涨价,人们生病后仍然必须去医院看病,所以看病人数不会大幅减少。但是,游艇涨价后,游艇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很多。因为看病是必需品,而游艇是奢侈品。

三是市场的大小。市场的需求弹性取决于我们所界定的市场的大小,小的市场需求弹性较大,大的市场需求弹性较小。因为小的市场上的商品比大的市场上的商品容易找到相似替代品。比如食物市场很大,找不到相似替代品,所以它缺乏需求弹性;冰激凌市场相对较小,很容易找到别的冷饮或甜品来替代,所以它富有需求弹性。

四是时间长短。产品的需求往往在较长时间内更富有需求弹性。比如汽油上涨后,短时间内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但是时间久了,人们会选择购买省油汽车或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开或少开汽车,几年内,人们对汽油的需求量会大幅减少。

需求弹性是指价格变化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也称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需求变动量与价格变动量的比值,如果这个比值大于1,那么就可以说该商品需求富有弹性;如果这个比值小于1,就称这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

比如,一种香水价格升高10%以后,需求量减少了20%,那么需求弹性就为2,这种香水需求富有弹性。相对而言,食盐即使升价10%,其需求量也不会怎么变化,其需求弹性远远小于1,是一种非常缺乏需求弹性的商品。

对于超市来说,食盐缺乏需求弹性,降价与否都不会影响其市场需求量,商人以牟利为根本,所以超市只会选择那些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诸如饮料、牛奶等进行打折促销,而不会对食盐进行打折。国家之所以对食盐进行严格监管也是基于此。由于食盐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即使价格高昂,市场需求量也不会下降,为了防止商人逐利而引发市场混乱,从而给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社会动乱,为了国计民生,国家才对其实行严格的监管。

食盐为什么缺乏需求弹性呢?这主要是因为食盐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并且食盐没有相似替代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食盐,没有食盐人们将无法健康生存,食盐打折也不会大幅增加需求量。与之相比,黄金、钻石、靓丽时装都属于奢侈品,它们富有需求弹性,商家对这些商品打折,可以增加人们的需求量,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那么,影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般来说,决定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消费者的需求程度。需求程度越大,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需求程度越小,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比如,人们对食盐、蔬菜等需求程度很大,因此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小;相反,对奢侈品的需求程度小,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大。

第二种,商品的可替代程度。如果有许多商品都能替代一种商品,那么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大,比如饮料;相反,能够替代它的商品越少,其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比如一些特效药品。

第三种,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商品用途的广泛程度与需求价格弹性成反比,比如水电用途很广泛,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很小,即使价格上涨,其需求量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第四种,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一种商品能够使用的时间越长、越耐用,那么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大,比如电视、汽车等;相反,如果具有时效性,其需求价格弹性就小,比如日报。

第五种,商品所占的消费者支出的比例。比例小的,如牙膏、纸巾等,需求价格弹性就小,反之则大。

需求弹性对企业营销方案的制订是至关重要的。例如,由于饮料的需求弹性很大,因此生产厂商对于价格的调整就非常谨慎,如各种可乐、各种果汁、各种奶茶等饮料,除非做特别的品牌包装促销,不然价格一般不怎么变动。一种饮料的价格上涨,势必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导致销量迅速下降,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而适当降价,则会使销量大幅提高,反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相反,如果商品需求弹性很小,企业即使提高价格,销量也不会大幅下降,这样就能够提高企业收益;而降低价格,也不会让销量有什么增加。因此,企业在制订价格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产品的需求弹性。

经济启示录

根据曼昆教授关于需求弹性原理的阐述,食盐之所以不打折是因为它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缺乏需求弹性,打折与否都不会影响人们对其的需求量,所以商家为了谋取最大的利益,只会选择那些富有需求弹性的商品进行打折促销。由此可见,掌握需求弹性原理,有利于企业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营销计划,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竞争:雷克公司为什么会昙花一现

现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倘若经济领域没有激烈的竞争,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就不会有生机勃勃的市场,也就不会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然而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成功和失败,雷克公司曾经是风靡一时的航空公司,然而仅仅五年时间雷克公司就宣布破产了。那么雷克公司为什么会昙花一现呢?

要解析雷克公司失败的原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竞争。

迈克尔·波特,著名管理学家,被商业管理界誉为“竞争战略之父”,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波特教授最为著名的是他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三种竞争战略”,这五种竞争力量分别为供应者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潜在加入者的威胁、相似替代品威胁以及行业内部现有其他企业的竞争力;这三种竞争战略分别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专一化策略。波特认为“竞争优势是企业一切战略的核心,要想得到竞争优势就必须决定在哪一个范畴获得优势,并且做出明确的选择。全方位出击的想法不仅缺乏战略特点,也会让企业表现失常,换言之企业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那么什么是竞争呢?在市场上,经济主体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既定目标持续斗争的过程,这就是竞争。在经济学上竞争又称为完全竞争,是指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即价格来调节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完全竞争存在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销售的全部是标准化的商品。也就是说同一种产品之间没有差别,它们都是同质的,既然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么消费者便不会比较不同厂家商品的质量,对他们来说,购买哪家厂商的商品并无差异。

第二,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每一种商品都具有足够多的需求者和供给者,那么其中任何一个供给方的卖或不卖、需求方的买或不买都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

第三,市场资源可以完全自由流通,企业可以自主选择进入或退出市场。

第四,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掌握了市场的全部相关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既然信息是非常充分的,那么就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因为信息充分,如果价格高出同类商品,那么其厂商势必被市场淘汰。

换言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是唯一能够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而且每种产品的价格必然是均衡价格。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四种情况都很难满足。首先,多个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其次,市场上的供求实现平衡的情况也非常少见;再次,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并不那么自由;最后,生产者和购买者之间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

雷克公司的破产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1977年,英国人弗雷迪·雷克看到航空市场的利润空间,创办了雷克航空公司。雷克公司的飞机主要经营从伦敦直飞纽约的航班,单程票价135美元,当时航空市场上的最低票价是382美元,与之相比,雷克的机票相当的便宜。毫无悬念,雷克公司依靠价格优势生意兴隆,1978年雷克获得英国爵士荣誉。到了1981年,雷克公司一年的营业额超过了5亿美元,这让他的同行们感到非常不安,甚至有点气急败坏。1982年,红火了五年的雷克公司突然破产,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他的竞争对手们,包括环球公司、英航公司、泛美公司以及其他一些公司在内,采取了联合对抗政策,这些航空公司统一降价,甚至比雷克公司的票价还要低。这样一来,许多原本是雷克公司的乘客都转向了其他公司,雷克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此外,这些公司还联合向各大银行、金融机构施压,以阻止雷克公司获得贷款,最终以破产告终。等到雷克公司消失后,它们又将机票售价恢复到了先前的高价水平。

在雷克公司和其他航空公司的竞争中,雷克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低价,当其他航空公司联合降价,甚至比雷克公司的票价更低的时候,雷克公司就完全失去了竞争优势。由于大量私有信息的存在,使得雷克并不知道其他航空公司联合协议抵制自己的事情,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毫无准备;当然,即使他知道竞争对手们的全部信息,他也很难取胜,因为公司要面对的几乎是整个航空运输行业的联合制裁。

雷克公司的竞争对手们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的寡头。在一个市场上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供给某个产品或服务,它们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同意协议定价,这些企业就叫做寡头。寡头们往往会利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打压其他公司,以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总的来说雷克公司之所以昙花一现,一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二是被寡头打压。

竞争可以使得经济充满活力,促进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降低价格。完全竞争市场对于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企业可以获得正常利润,消费者能够用接近商品价值的价格买到称心的产品。雷克公司的低价售票对乘客和雷克来说是双赢的,而寡头联合打压雷克公司,等到雷克公司破产后又提高票价的行为,是对乘客利益的损害。

在实际生活中,农贸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模型,那么在完全竞争市场或者近似的市场里,面对同质同价的状况,商家应该怎样才能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呢?在这样的市场里,竞争激烈,卖家要想多获得利润,就只能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如可以想办法降低运费、减少商业开支等;此外,商家还可以进行价格外的营销竞争,你可以用自己热情周到的服务、给产品贴上标签、精美包装等方式来招徕顾客。

经济启示录

正如波特教授所言,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核心,雷克公司之所以昙花一现就是因为它选错了竞争优势策略——低价策略。由此可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还要避免成为寡头的对手。

柠檬市场: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

在市场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质量好的产品反倒不如质量差的产品销路好,人们本来的意愿是买好的产品,结果总是事与愿违,花了冤枉钱买了个次品回家,最终质量好的产品无人问津只能撤出市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经济学中的一个效应,即劣币驱逐良币定律。

2006年8月25日,著名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在美联储年会上指出美元现在正在经历着“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美元正是这一效应中的“劣币”。

2006年美元对日元、欧元等货币贬值超过7%。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结束零利率政策之后,美联储面临很多困难,这就让非美元货币的前景更加不好。大家手中的美元随时会贬值,能买到的东西也变得更加少,这时候,世界消费者就更愿意首先使用账户下的美元进行结算消费,选择其他货币,诸如欧元等,进行储蓄投资,从而使自己的财产能够保值。如此一来,国际消费者在消费时就会以美元作为首选,大量美元用于国际结算,美元就进一步扩张到全世界各个领域,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劣币驱逐良币定律是经济学中的著名定律,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于1559年提出,所以也叫做格雷欣法则。从经济学的角度是这样来定义它的:在双本位货币制度条件下,若把质量好的货币叫做良币,那么质量差的货币则叫做劣币,如果这两种货币一起在市场流通,那么良币的功能会由流通变为收藏,最终会被劣币驱逐出流通流域。

市场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存在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倘若市场参与者对于货币的真假都非常了解,没有人会愿意接受劣币,劣币也不可能在市场上流通。

197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发表了一篇关于深入解析二手车市场的论文《柠檬市场》,这篇文章对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2001年他因此与经济学教授迈克尔·斯宾塞、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共同分享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卖方往往比买方拥有更多关于产品质量的信息,这时候买卖双方之间的信息就是不对称的。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柠檬市场效应,这时候质量好的商品或服务会被淘汰出局,而劣质商品或服务则会占领全部市场。原本按照经济学需求法则,降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这种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与机会主义行为,有些情况下,降低商品的价格,也不会出现增加需求的结果,提高价格,也不会增加供给。阿克洛夫教授提出的二手车模型可以说明这个现象。

假定在一个二手车市场里,买卖双方关于汽车质量信息的了解是不对称的。买家只能通过观察车的外形、简介以及简短的试驾来判断汽车的质量,这样很难确定一辆车的真实质量。所以,买家在买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车质量好、哪辆车质量差,他只了解汽车的平均质量。倘若买家了解二手车市场中质量好的车最少6万元,质量差的车最少2万元,那么,买车人在对汽车质量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有谁愿意为他所选的车支付更多钱呢?几乎所有的典型买家都只想出4万元,也就是说按照他所知道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出价。但是,这样一来,拥有质量好的汽车的卖方就无利可赚甚至会赔钱,因此他们就会将质量好的汽车撤出市场,只剩下质量差的汽车。如此往复,二手车市场里质量好的车就会逐渐减少,最终彻底消失。

一般情况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优胜劣汰,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的竞争机制就会失效,最终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之间有密切关系,高价格才能引出高质量,低价格只能导致低质量。这种逆向选择使得市场上出现了劣胜优汰的不正常现象。因为消费者处于信息的劣势一方,他们并不能完全掌握产品质量的准确信息,这就让卖家有了以降低产品质量来降低产品成本,进而通过降价来促进成交的可能,这就是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原因。

实际上,柠檬市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轻信了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就是很好的说明。市场上那些销售所谓奇效药的商家,常常利用“神奇的”医药广告,甚至是一些“医学权威”的幌子来诱导患者购买他们的产品。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产品的了解比较详细,而对于医疗动态等相关信息也掌握得比较多;另一方面,患者们往往缺乏对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动态的了解。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们就很容易轻信那些虚假广告,进而购买商家的产品。

在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们总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决策,一个人掌握信息的程度决定了其采取相应的选择的优劣。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掌握的信息处于劣势,谁就会处于被动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不仅能够影响市场参与者个人的决策,而且对市场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是不利的,因为市场的能力会被它限制。

因此,要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地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占据信息优势,这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经济启示录

马丁·费尔德斯坦认为美元贬值带来的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因此,为了避免柠檬市场效应,掌握更多有用的信息是关键。

市场失灵:雷曼兄弟公司为什么破产

在现实生活中,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很难产生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很难产生公平的社会分配。2008年美国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总裁理查德·福尔德一夜之间从商业巨擘成为败军之将,从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成为穷汉。是什么力量让实力雄厚的雷曼公司快速崩盘?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要想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了解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市场失灵。

曼昆教授如是说:“市场势力与外部性是市场失灵这一普遍现象的例子,市场失灵通常是指某些不受管制的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一旦发生市场失灵,公共政策能够纠正这些错误并且可以提高经济效率。”换言之,当市场无法依靠价格机制调节供需关系,政府干预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问题。

经济学博士查尔斯·沃尔夫在《市场政府失灵真相》一书中明确指出:“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挽救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效率低下的时候,市场竞争的刺激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曼昆教授认为在某些市场上,只有一个(或一小群)买者或卖者能够控制商品的市场价格,这种影响价格的能力叫做市场势力。市场势力能够让供求失去均衡,使得市场毫无效率可言。此外,他认为在现实市场中,买卖双方的决策不仅会影响买者和卖者,而且会影响不参与市场的其他社会人,比如污染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负作用就叫做外部性,它使市场福利不仅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成本和利益。因为买卖双方在决定消费量与供应量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种外部性,因此从整体社会利益来看,这种市场均衡也是没有效率的。

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不过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条件非常苛刻,现实中很难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因为外部性、垄断(市场势力)、信息不对称以及在公共物品领域,单靠价格机制调节供求,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时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现象。依据曼昆教授和沃尔夫博士的观点,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的调控和挽救是非常必要的。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真实过程:

2008年对于全球金融市场来说都是一个灾难之年,这一年美国的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收购、雷曼倒闭、美林被收购,只剩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从9月9日开始,雷曼的股票跌的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一周股价暴跌77%,雷曼公司的市值从112亿美元缩水至25亿美元,9月15日美国四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意味着这家拥有158年历史的银行从此以后就成了历史。

金融创新出现之后,金融投资过于依赖数量化模型,然而市场理论的假设和市场现实严重脱节,投行对未来的业绩及资本收益的预测也过于理想化,严重偏离了现实。雷曼公司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福尔德以及高管们把现实市场看成了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加上雷曼公司对于衍生工具市场设计过于复杂,也使得问题出现后需要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这样也使雷曼公司错过了挽救的最佳时机,最终因为政府拒绝援助而崩盘。实际上,雷曼公司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而美国政府的袖手旁观加速了它的灭亡。

那么美国政府为什么对雷曼公司袖手旁观呢?事实上,在美国政府援助和收购了贝尔斯登之后,美联储就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大量批评。民众普遍认为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援决策失误的私人金融机构是不可理喻的,何况谁也不能保证政府的救援行为不会使金融机构在投资的时候更加肆无忌惮,因此美国政府拒绝了雷曼公司的救援申请。美国政府认为投资失败就得承担责任,接受惩罚,这是自由市场的重要原则。

在现实经济中,市场失灵存在各种领域中,包括医疗领域、金融领域、工业领域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要慎而又慎,根据真实情况,而不是依赖对理想市场的假设。一旦市场失灵,人们往往立刻想要通过政府干预来挽救危机。不过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自主调节机制是主角,政府只是辅助的配角,有时候政府干预也会造成市场失灵。

经济启示录

曼昆教授认为在现实市场中,不仅要依靠市场自主调节机制,而且需要政府的干预,因为在很多时候会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企业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切忌过度依赖理论市场的模型,要根据真实情况理性决策。 z7Z18CuU6XtsDACLPcpy6dP6ZWo4kvDm3LwVMmfEHAUFOoPJJ+f22G2K1vKmcF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