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你了解创意思考吗:了解创意的10个基本认知2

一个在旧金山居住的日本人得知造纸厂的状况后,他想出了一个好创意:在轮船起航之前,船上的人和港口送别的亲人分别握着纸带的两端,以此来表达彼此的恋恋不舍之情。就这样,世界上首次出现了“用纸带送别”的活动。很快,造纸厂的纸带成了畅销品,造纸厂不仅把在世界博览会展馆的库存销售一空,而且将“用纸带送别”的活动推向了全球,为纸带打开了一条新的销路。

倘若造纸商的纸带卖得不错,那么造纸厂就不需要新的销售创意;正是由于纸带的严重滞销使造纸厂面临破产的危险,造纸厂老板对新创意的渴望才会非常强烈。因为想不到创意,他就可能成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因此,造纸厂对创意的渴求是亟须的、迫切的。

渴求是创意之母。如果你总是缺乏创意,你不妨自查一下,你是否对创意有着强烈的渴求呢?

林西在广州某广告公司担任策划文案一职,最近她非常焦虑,因为自己的创意越来越少,写出的稿子像记流水账似的,毫无新意。不要说老板对她不满,她自己对自己也特别不满。一次偶然间她发现自己的大学室友黎娜居然登上了一家知名创意杂志的封面,成了业界有名的大设计师。林西记得上大学时的黎娜就是满脑袋稀奇古怪的想法,如今成为创意界的达人也就不足为奇了。思来想去,林西决定向自己的同学黎娜求教,很快她和黎娜相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

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一见面自然分外激动,两人一起回忆了大学里的点点滴滴,感慨良多。聊到近况的时候,林西说:“我现在过得不怎么好,写稿子一点创意也没有,再这样下去,我估计快被老板炒鱿鱼了!”黎娜自然明白好友的意思,她认真地跟林西说:“以我对你的了解,你一定是每次接到稿件都愁眉苦展,然后被迫地去想一些创意吧!实际上,创意来源于自身对它的渴求,只有你心里真的渴望创意的到来,你才能想到好点子。你说呢?”

林西听完黎娜的话之后,觉得黎娜说得非常有道理,自己确实对创意的渴求不够,每次都是接到工作任务后才被迫去想一些点子,一旦交了差就不再思考了。

大学生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很少有人会思考创意、灵感等事情。因为学校日常的学习、考试并不需要创意,学生只要认真听讲、消化吸收教授所传授的知识就行了。而写毕业论文就不一样了,这需要学生们自己想题目、构思内容,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论文题目就是一种对创意的渴求。此外,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不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学生们只要反复记忆和练习,就能够取得好成绩。学校教育需要学生思考的地方太少了,学生们缺乏对创意的渴求精神,因此没有创意、发明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企业在正常运转的时候,对创意的需求度也不高。只有当这个公司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希望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以打败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创意的重要性,并对创意产生一种强烈的渴求。这就是为什么企业在平时创意很少,危难时刻创意层出不穷的原因。这就好比一个人吃得很饱,一个馒头对他来说就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如果他饿了三天,那么一个馒头对他来说就是救命的东西,他对馒头的渴望就会异常强烈。

总而言之,人们对创意的渴求程度决定了创意出现的概率。如果你心里对创意的需求是可有可无的,它又怎么会光临你的大脑呢?

创意只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吗

先不说发现。实际上,很多发明创造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渴望通过这些发明创造获得经济利益,比如,实现一夜致富的美梦。基于这个事实,人们才会质疑发明家们思考创意的动机。但是,无论人们思考创意的动机是什么(经济利益或是兴趣),我们都需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利益确实能够刺激创意的产生。

1869年10月,爱迪生和波普共同成立了“波普—爱迪生公司”,为了改善经营状况,爱迪生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本来想以5000美元的价格把这台印刷机卖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经理,但是他不确定自己的发明是否值这个价钱,他让那位经理给开个价,结果那位华尔街经理付给了爱迪生4万美元。

这个经验让爱迪生意识到了发明创造的价值,很快他在纽瓦克市建立了一个专业制造电器机械的工厂,自己也废寝忘食地开始思考新的创意,在这里他又发明了蜡质、油印机等,这些发明也给他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1872~1875年,他又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并和别人一起发明了英文打字机。之后他又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让他举世闻名的是电炽灯。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家,实际上他也是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尽管并不是每一项发明都能给他带来利润,但是这些发明创造确实让他成了富甲一方的富翁。毫无疑问,经济利益的驱使确实会推动创意的产生。试想一下,倘若爱迪生发明的印刷机没有卖出去,这项发明没给他带来4万美元的后续发明资金,爱迪生可能不会认为创意能够带来财富,说不定他会迫于生计而转行。没有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经济利益对创意的刺激作用体现在各个领域。比如,很多私立学校会设立一项创意奖学金,学生们可以自由竞争,创意优胜者可以获得奖学金,尽管不乏纯属因为兴趣而参加比赛的学生,但是对于那些家境不宽裕的学生来说,奖学金确实是个很大的诱惑。再比如,有的公司为了鼓励员工多提创意,也会通过多发奖金的方式来刺激员工的创意。

汪涛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总监,他在一次公司高层会议上提出建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创意激励机制”,他认为利益、信念、心理状态是决定员工创意表现的三大因素,而经济利益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刺激创意产生的手段。最终董事会表决同意了他的建议,先在设计部门试行,具体薪酬由王涛确定。

会后王涛将早已准备好的邮件发给了自己部门的下属,大意是今后将会根据每个人提供创意设计的水平和数量来为大家额外发放奖金。新政策实施第一个月,一个之前名不见经传的设计助理便脱颖而出,以一个月提供4个创意策划案,且均通过客户验收的成绩获得了4000元奖金;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设计部门的创意层出不穷,因为每个创意都会得到丰厚的奖励,在诱人的奖金驱使下,设计部门的业绩屡创新高。

公司其他部门的员工都非常羡慕设计部门的新制度,纷纷上表,希望自己所在的部门也能实行这样的制度。半年后,这家设计公司重新调整了员工的薪酬制度,除了固定工资外,每月根据每个人对公司的创意贡献发放相应的奖金。因为多思考创意就能多得奖金,这家广告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虽然公司发给员工的报酬增加了,但是公司整体效益增长得更快。

尽管发明创造有时候确实能够为人们带来不菲的收益,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认定一切发明创造的动机就是为了经济利益,不能认定一切创意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这一点是人们必须记住的。

实际上,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专利制度的国家,而且这种保障发明者利益的专利制度的确鼓励了更多的人思考创意,带动了更多发现、发明的产生。不夸张地说,这些发明创造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即使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创意的产生,但是创意并不只是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

创意和模仿是双生姐妹

提到创意,就不得不提模仿。创意和模仿之间的关系好像一对孪生姐妹,有创意的地方经常会出现模仿,模仿的出奇、出新也会出现创意。有时候因为创意和模仿太过相似,人们甚至分不清到底哪一个是原创,哪一个是模仿,只能根据公众了解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判定,然而根据这个时间标准判断的结论并不见得就是准确的。

创意和模仿都是无形的思想,它们和物品不同,没有具体形状,人们没有办法用肉眼区分它们,只能通过理性思维和一些外在客观因素来判断。虽然人们绞尽脑汁,制定各种专利制度,但对于那些相似度超过90%的模仿,仍然难以分辨真假。

有人说:创意死于模仿。然而在现实中,模仿是很多广告策划者寻找创意的主要思路。

广告业的这种模仿行为大大降低了广告的商业寿命。目前,在中国一则电视广告的商业寿命平均不超过半年,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广告的商业寿命平均有1~2年。

然而模仿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吗?也不尽然,其实很多创意都来源于模仿,由模仿走向创新是必然的规律,模仿得有新意、有彩头、有看点,就是创意。模仿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或其他利益而进行的恶意抄袭、模仿。

总而言之,创意和模仿之间只有一线之隔,重视知识产权才会有优秀的创意不断产生。创意是有价值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创意午餐。

左手创意,右手模仿

创意和模仿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我们模仿别人的某个想法,并且这个想法又是与众不同的,这种行为跟剽窃有什么区别呢?这就取决于你对创意价值的看法了。倘若别人主动跟你分享自己身边的趣事、自己脑袋中新奇的想法,你被动地听到了,这并不算是剽窃;倘若你明明知道别人的某个想法具有经济或其他价值,为了自己的某种利益,你仍然模仿,这就可以称为剽窃了。也就是说,没有得到创意所有方的许可,私自模仿其创意或发明创造,就是明确的剽窃犯罪行为,这触犯了法律,必将受到严惩。

通常来说,只有金钱、物品、土地等有形财产才拥有财产权,但是当创意、发明等具有某种价值时,比如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等,这些无形的想法也同样具有有形物品的价值特征,那么这些无形财产也便拥有了财产权。创意、发明等可以称为智慧财产,这些智慧财产的创始人可以称为智慧财产权拥有者。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出台明确的法律条文来保护智慧财产,以促进和鼓励新创意的诞生,比如专利制度。国家为什么要用强制的法律手段来控制模仿行为呢?

李雷是国内一家知名高级珠宝定制公司的设计师,他设计的首饰款式新颖、独特、富有创意,并且每一款首饰的设计都有特别的寓意,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让每个女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贴心设计”。许多富豪家中的女眷、知名明星都是他工作室的常客,她们喜欢这种“量身定做”的创意设计,享受“特殊对待”的优越感。

李雷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设计创意,每一个款式和特殊的标识,他都会申请专利,以防止因为恶意模仿给自己造成经济、名誉上的损失。但是,李雷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防备被模仿的,这要从他刚当珠宝设计师时发生的一件事说起。

五年前,他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时,很快便进入一家珠宝生产企业做设计师。为了迎接那年的情人节,李雷以“love”中的几个英文字母为主题设计了一款情侣对戒。公司的设计总监很欣赏他的创意,决定将“love情侣对戒”作为情人节的重推产品。正在李雷为自己的创意设计得意之时,一件让全公司震惊的事情发生了,李雷设计的戒指款式刚摆上柜台没两天,公司的竞争对手也陆续推出了跟李雷设计款式极为相似的情侣对戒。由于李雷没有为自己的设计申请专利,所以竞争对手钻了这个空子肆意模仿,李雷的公司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原本的优势由于被竞争对手同化了,李雷公司的情节人促销活动失败了。

从那以后,李雷就养成了只要有了新的创意设计,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专利。

对一个创意者来讲,他人的模仿往往会使自己一个特别好的创意失去价值、失去生命力。

每一个创意者都讨厌跟风的模仿者,因为这些劣质的模仿会让自己的创意变得烂俗,且大幅跌价。李雷的高级珠宝定制服务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就是“独一无二”,倘若他的创意被肆意模仿,客户就会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李雷的信誉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客户的不信任感增加,客户就会不断流失,李雷的损失就会非常严重。但是因为他重视保护自己的设计创意,为自己的每个设计都申请了专利保护,一旦有人恶意模仿侵权,李雷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弥补因为模仿给自己带来的损失。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模仿。

制造创意常见的方法中,就有一种始于模仿的创意制造策略,即借鉴创意法。所谓的借鉴创意法,顾名思义就是借鉴那些成功的创意,从成功案例中的某个点或某个思想出发,发散思维,延伸自己的创意思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新的创意。比如,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上网查看各种创意设计、创意思路非常方便,学习这些成功的创意经验,也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创意,通过借鉴法激发新的创意。由此可见,模仿也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可怕。学会理性正确地利用模仿来丰富自己的创意思路,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制造法。

总而言之,正确把握创意和模仿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创意,不让他人的恶意模仿伤害自己的创意,也要学会利用模仿来拓宽自己的思维,进而由模仿衍生出全新的创意。

知识产权是创意的保护伞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立法保护创意、发明的国家。1449年,英国授予了第一件专利。约200年后的16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垄断法案》,这是世界上首部专利制度法案,其中的多条原则和定义至今仍在沿用。比如,第6条规定“第一个真正的发明人”是唯一专利权人。大约过了90多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在相对成熟和完善的专利制度帮助下,发明创造不断增加。很快,英国成为世界上工业技术最发达的国家,成为领先全球的“世界工厂”。

知识产权是创意的保护伞。很显然,保护创意是鼓励更多创意、更多发明创造的最佳策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专利制度的出现,促进了整个社会技术创新发展的速度,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

为了保护发明创造者的权益,鼓励创意发明,19世纪初期,法、德等欧洲国家也先后颁布了专利制度。到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利制度法案。由此可见,保护知识产权是鼓励创意的最好方法之一。

日本明治初期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信州宗门有个叫做卧云辰致的人,为了提升纺织效率,他绞尽脑汁,最终发明了一台全新的优质纺织机,并将它命名为喀拉纺。他的这项发明在当时轰动了整个日本。很快,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便私自大规模生产销售这种喀拉纺,全日本的纺织户都购买并使用这种新机器。由于当时日本没有保护发明者利益的专利制度,结果那些剽窃卧云辰致创意的商人赚的盆钵满溢,而卧云辰致却一毛钱也没拿到。

据民间流传的说法,卧云辰致一生穷困潦倒,因为他发明研制喀拉纺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钱以至负债累累,虽然自己的发明很受欢迎,但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自己的成本没办法收回。这件事情极大地打击了其他创意者的创意热情。

据说,因为卧云辰致的悲惨遭遇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同情和对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满,日本政府于明治十八年颁布了专利制度。此后,那些热衷创意发明者的创意热情才又回归正轨上,积极研发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

试想一下,如果你辛辛苦苦想出来的创意,却被别人无偿使用了,你却一毛钱利润也拿不到,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谁还乐意做呢?

海丽是深圳时装公司的配饰设计师,由于她对色彩、材质以及服饰搭配具有天生的敏感性,加上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海丽的创意设计很快赢得了业界的好评。当然,海丽的优秀自然也免不了招致一些心胸狭窄人的嫉妒,和海丽同公司的丽娜就是其中的一个。

丽娜比海丽上班时间早一年,但是她当初进公司就是靠走后门,尽管她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公司同事对她的设计品位都嗤之以鼻。海丽入职后,跟丽娜同属一部门,虽然是个新人,但是因为品位独特,设计富有创意,为人亲切有礼,公司的同事们都很喜欢她,每周例会上主管和同事们都会夸奖海丽的作品,这让丽娜非常不满,于是她心中萌生一计。

一次周五下班后,海丽把设计好的图片存进自己的电脑里,便回家了。丽娜打开海丽的电脑,利用早已存在U盘里的病毒破解了海丽电脑的密码,她把海丽新设计的图片拷贝到自己的U盘里,并把原件删除。周一上班后,海丽打开自己的电脑找上周设计的图片,结果怎么找也没有找到,她很着急,因为这个设计图是客户下午就要看的。丽娜看到海丽惊慌的样子心里暗喜,她心想:“哼,你不是厉害吗?有本事你现在立刻重新设计一个图!”后面的剧情如丽娜预想得一样,下午客户来的时候海丽没能拿出方案,令客户很不满。丽娜拿着之前窃取海丽的设计图“雪中送炭”,最终获得了客户的谅解。

尽管海丽知道丽娜给客户看的设计图是自己的,但是她却没有证据证明。海丽把这个情况私下告诉了自己的主管,并确凿地表示自己上周五下班后就存在电脑里了,丽娜拿出的设计图正是自己的。主管了解海丽的性格,她知道海丽工作态度极为认真,她说出这话自然不是空穴来风。

表面上主管公开批评了海丽,私下里却暗暗调查这件事情,因为公司有责任保护每个员工的知识产权。丽娜看到海丽的“失意”非常高兴,殊不知自己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一个月后,丽娜接到了公司的辞退信,理由是“职业操守有问题”。最终丽娜因为剽窃他人的创意被辞退,而海丽的知识产权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倘若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意提出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辛苦付出没有回报,长此以往人们思考创意的热情就会降低。所以说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维护创意市场的秩序,保护智慧财产拥有者的知识产权,打击抄袭、剽窃他人创意、发明的行为。

创意需要物质回报

承认优秀创意的价值和所有权,是一个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普遍不认可创意的经济价值,那么这个国家的先进性就要大打折扣了,而这个国家的创新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英国最早颁布了专利制度,英国民众懂得尊重创意,愿意为使用他人的优秀创意而付费。尊重创意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此外,要想鼓励创意,使用者以物质回报创意拥有者也很重要。

一个优秀创意的产生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换言之,创意拥有者为了思考创意都会付出一定的成本。倘若创意使用者无偿地使用他人的创意成果,创意拥有者就无法收回自己为之付出的成本。比如,前面提到的卧云辰致发明喀拉纺的故事,因为当时的日本不尊重创意的价值,无偿使用喀拉纺的创意,就造成了卧云辰致无法收回为研究喀拉纺付出的成本,从而一生贫困,再也没钱研究新的发明创造了。

尊重创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尊重创意的价值,甘愿为使用创意付费,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尊重创意的文化氛围。只有在尊重创意的文化氛围中,创意才会层出不穷。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此外,物质回报是鼓励创意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当创意拥有者发现自己的创意具有经济价值的时候,他就会更积极地思考新的创意。

1868年,世界发明大师爱迪生发明了一台能够自动记录投票数的机器,获得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发明专利权,他本以为自己的发明会大受欢迎,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位国会议员对爱迪生说:“慢慢投票是一种政治策略,国会根本不需要提高工作效率。”这项发明没有给爱迪生带来任何物质回报。此后爱迪生决定:以后只搞人们需要的发明创造,再也不搞那些没有价值的发明了。

爱迪生认为使用者为创意付费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倘若人们都无偿地使用爱迪生的各种发明,而不付出金钱,那么爱迪生可能就没心思继续思考创意了,因为他首先要赚钱养活自己。

创意是一种有偿思考,发明者思考创意需要付出成本,使用者使用创意需要付出必要的费用。英国有很多诺贝尔奖得主,也有很多影响世界的发明创造,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因为英国民众尊重创意,英国政府重视保护创意拥有者的权益。

总而言之,创意需要物质回报,一个没有物质回报的社会氛围是很难激发民众思考创意的。

专业创意、业余创意

人们都知道运动员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但你知道吗,创意也有专业和业余之分?专业运动员是以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为目标进行运动的人,而业余运动员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目标进行运动的人。从有无功利性目的这一点来说,专业创意和业余创业的主要区别或许也在于此。

专业创意是由那些专门从事思考创意工作的创意机构、创意智囊团、创意部门等工作的人思考出来的想法,专业创意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进行思考得出的结果,即便想不出理想的创意,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想出一些能够让人觉得新颖的点子。比如,现在很多公关企业都会设有企划部,企划部的工作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思考创意,时间到了必须要提交某个想法,这个想法就是专业创意。

业余创意是为了创意而寻找创意,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发现灵感,进而产生创意,业余创意常常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比如,我们平时周末在家休息的时候,有时候午后躺在躺椅上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也许突然间灵机一动,想到了某个关于装修的好点子,这个点子就是业余创意。

什么是专业创意

提到要思考创意,人们经常会说:“我要忘掉以前的一切,清空大脑,从头开始想新创意。”尽管人们想要得到创意的意愿是明确的,但没有一个具体目标能想出优秀的创意吗?

确定了具体目标之后想出的创意叫做专业创意,比如发明,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找到一根能够持久耐高温的灯丝。但是实际上专业创意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发明创造上,其他创意想法、发现对于工作和生活也是有好处的。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企业都会设置自己的企划部,他们雇佣一批善于思考好点子的人为自己的企业思考各种创意,他们或个人独立思考或集体思考,最终汇集群体的智慧,集思广益,最终总能够想出不错的创意。

公司企划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思考创意,而企划部的成员就是职业创意人。但是创意毕竟是个偶然的东西,尽管职业创意人的工作任务就是思考优秀的创意,但是思考创意和其他工作并不相同,它不是简单的生产,有时候即使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可能什么也想不到。也许职业创意人这个职位本身就是个值得商榷的工作:灵感是飘忽的,但是老板不可能无限期地等待创意光临企划人员的大脑,他往往会限定某一个时间让企划部提交创意策划,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限定时间提交的创意结果都是不太理想的。

司徒静是一家社交网站的企划,老板要求她每周必须完成一个创意企划方案。她每天除了处理公司其他的日常琐事外,还要想各种各样的创意,然后将这些创意用文字、图表等表现出来。看起来她的工作不多,只需每星期完成一个策划案就OK了,但是事实上她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别的同事完成具体的工作后就能轻松了,但司徒静不行,她每天上班、下班、吃饭、走路,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创意。创意本身就是个很难捉摸的东西,不是你想要它来它就乖乖到来的。从事企划工作一年后,司徒静觉得自己的身体都有些撑不住了,而且公司给她的薪水并不高,最终她选择了辞职、转行。

企业的企划部是公司的灵魂部门,企划部的创意决定了公司其他部门的活动影响力。但是企划部的业绩也是最难计算的,因为他们的方案几乎都是需要别的部门来执行的,有时候一个优秀的创意因为执行偏差会毫无影响力,有时候一个平凡的创意由于优秀的执行也会产生很广泛的影响。

由于公司的企划部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创意,一些中小型公司索性不建立企划部或解散自己的企划部,直接花钱购买那些由专业企划公司、企划智囊团或创意研究机构等提供的创意。尽管这些专业企划机构比公司内设的企划部门更加专业,但是他们也无法避免公司企划部门遇到的问题——有时候倾尽全力却依旧找不到好的创意。而这些机构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维护他们的声誉,有时候就算是找不到好的创意,也要提供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点子,这样才不会毁坏他们的专业名声。

比如,很多广告公司在想不到优秀的创意时,他们就掏空心思地构思一些引人注目的广告词、宣传语等。但是就算是只在文字上下工夫、找创意,也不那么容易。比如,日本广告界很喜欢用片假名、外来语做广告词,这是因为日本民众对这些词语的深意并不熟悉,这就方便了广告商的穿凿附会。事实上,日本大部分职业创意人的工作任务就是重新排列组合片假名和外来语。

就这样,当创意机构想不到好创意的时候,他们就拿一些国人不熟悉的点子来应付客户,倘若客户满意就赌赢了,倘若客户不满也为他们继续思考创意赢得了时间。

韩梅梅是一家创意工作室的经理,她曾经在英国留学、工作了十年,这十年的海外生活使她拥有了非常丰富的海外创意素材。每当工作室的企划人员一筹莫展的时候,她就会丢给大家一堆国内人不熟悉的外国素材。

有一次,工作室接到了一个为某摇滚乐队宣传造势的任务,眼看十天的期限要到了,企划人员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点子,大家只好商量着求助经理。经理给他们发了一个19世纪7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乐队的宣传方案,告诉他们说:“这个方案国内很少有人知道,你们把这里面的要素改一下,做一个新的方案试试。”后来这个改良版的方案以复古、新鲜的特点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虽然创意出现的偶然性成分居多,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板不可能无休止地等待那些虚无缥缈的偶然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他必然会要求员工无论如何也要限时想出创意方案,否则公司垮了,员工的饭碗也会不保。职业创意人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个好点子,实在想不出来好点子,模仿也行,虚构也行。由此可见,职业创意人想出来的创意未必就是真的创意。

什么是业余创意

我们知道职业创意人想出来的创意不一定就是真的创意,这样一来,真正创意的价值就越来越高了。由于创意的价值非常高,这就造就了另一个新的兼职行业,即业余创意人。

创意本身是毫无目的的,为了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而产生的专业创意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创意本来的样子。

以运动喻之。运动本来是为了健身,不是为了某些利益;那些以经济或其他利益为目标而进行的运动,并不能算是真正的运动。为了获得荣誉或奖金而运动的职业运动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运动员;实际上,无目的性的业余运动更接近运动的本质。遗憾的是,在商业经济为主流的今天,业余玩票性质的运动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原本是一个业余运动的娱乐盛会,现在俨然已经成了以经济、政治利益为目的的专业比赛。

与运动一样,创意本身也是无目的性的。在全球商业经济为主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而制造专业创意,这就使得创意的本质慢慢被高速发展的经济掩埋了。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专业创意的价值,事实上专业创意为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带来了很多好处,这里只是强调人们应该重视类似业余运动性质的业余创意。

罗璟是一家私人幼儿园的幼师,工作轻松惬意,闲来无事的时候她喜欢想一些好玩的点子,逗自己的学生们开心。她丈夫罗格是某外企的企划,工作压力很大,经常把工作带回家,对此罗璟很不满。

一次周末,冯格又把企划案带回家来做了,罗璟不高兴地说:“你这是个什么工作啊?完全没有私人空间。”冯格无奈地伸了个懒腰,接着说:“要为一家生产指甲油的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下周一要交的。老婆,委屈你了,等我做完陪你去逛街啊!”

罗璟心疼老公,她突然想到自己之前想到的一个点子,她说:“老公,我给你说个创意,要是通过,你就答应我不加班了。”冯格应付地说:“你能有什么好点子啊?说说。”罗璟接着说:“不就是指甲油嘛,你就搞个‘千手观音’就好啦,这么多双手,每个颜色都能派上用场。”冯格听了之后觉得茅塞顿开,他将这个创意改进后写进策划里,客户一下子就选中了这个创意。

在这个案例里,如果说冯格是职业创意人,罗璟就属于业余创意人了。有时候职业创意人的创意反倒不如业余创意人,因为相比较来说,业余创意人由于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时间限制,他们的思维更自由,想到好点子的概率更大。

那么,什么是业余创意呢?业余创意就是说没有具体目标,单纯因为好奇和兴趣而寻找新创意、新发现、新发明创造。业余创意是为了创意而创意,它没有任何功利性目标,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创意的过程。业余创意人更享受突破常规、找到新事物的乐趣,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能够更加用心想,拓展思维,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不因几次的失败而灰心,不因找不到创意而担心利益受损。

这样说来,业余创意人在思考创意的时候,其思维要比职业创意人更自由,因为他们不受任何约束。倘若业余创意人能够占据主流,说不定创意产业会发展得更好呢!

以业余创意人的心态思考创意

职业创意人思考创意是以经济、社会或其他利益为目标的,而业余创意人则是为了创意而创意,他们没有任何功利性目标,只是单纯地在生活中寻找新点子、新创意。目标不同是这两类人群的最根本区别。当然,他们也有共同之处,无论是职业创意人还是业余创意人,都能够产生创意。

那么,究竟哪一种创意思考方式更利于产生真正的创意呢?我们都知道,思维方式是决定创意产生的关键性因素,思维越自由,越无拘无束,越容易打破常规,发现全新的观点、事物。与职业创意人相比,业余创意人由于没有目标和时间的限制,用心更加专一,思维更加自由,心态更加平和。也就是说,以业余创意人的心态进行思考,产生创意的概率更高。

那种随便转转思维、随便动动脑就得出结果的人不能称为业余创意人;只有用心想、一心一意转动思维得出新点子、新创意的人才是真正的业余创意人。任何人都能成为业余创意人,不论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性别、不论国籍……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随时随地都可以思考业余创意。思考业余创意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这一点是强制挤出的专业创意所无法比拟的。

琳达是北京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微博推广专员,她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微博平台宣传公司的团购网站。由于微博是近两年来新兴起的一个网络平台,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微博推广理论体系,因此琳达只能在工作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和琳达同部门的林涛、玛丽分别是论坛推广专员、邮件推广专员,因为论坛和邮件推广已经发展了近十年,很早就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推广策略,所以林涛和玛丽的工作做起来相对容易得多。

最近,公司团购网站新上线了一款防晒霜,推广部主管让每个推广专员都提交一份创意推广方案。林涛和玛丽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再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很快就都提交了专业创意方案,尽管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但是方案创意不足。而没有工作经验的琳达却想不出好创意,于是她只好跟主管实话实说,希望能够再给自己两天时间,主管不太高兴,但也表示理解,微博目前尚属于新鲜事物,确实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思考。那两天,琳达每天下班后都跑到商场观察各种防晒霜的宣传情况,最后她结合自己的日常观察提出了一个“白雪公主变身记——赠送防晒霜试用品”的创意方案,并联合几个知名草根“微博”推广这个活动。

活动执行后,李涛和玛丽业绩平平,没有明显的涨幅也没有明显的跌幅,而琳达的活动由于富有新意,吸引了几万微博用户的参与,为公司官方微博带来了几万名粉丝,大大增加了团购网站的浏览量和订货量。

在这个案例里,林涛和玛丽是成熟的职业创意人,拥有丰富的专业创意策划经验,但是由于长期从事专业创意工作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得他们的思维僵化,因而他们得出的专业创意并不是真正的创意。而没有工作经验是琳达的劣势,同时也是她的优势,由于没有经过长期专业创意的工作训练,琳达在思考创意时的心态仍然是一种业余创意人的心态,她的思维自由、开放,因而她得出的创意更富有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小孩天生就是创意达人,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知识积累,这就使得他们的大脑活动非常自由,思维非常灵活,更能够敏感地洞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捕捉到真正的创意。与此同时,孩子们在思考创意的时候是漫无目的的,他们只是单纯的因为好奇和兴趣去追求创意,他们的心态非常平和。对孩子来说,得不得到创意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追求创意的过程中享受到的乐趣。换言之,儿童是天生的优秀业余创意达人。

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反,成年人在思考创意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功利性目的。这些目的就成了束缚他们思维灵活转动的阻碍,他们更加看重是否得到创意的结果。因此,如果实在想不出好的创意,他们就会自动从旧的知识库中提取一些看起来引人关注的点子,这些点子就是专业创意。简单来说,成年人更像职业创意人,而他们想出的专业创意有时候并不是真正的创意。

当然,这并非全盘否定职业创意人。事实上,职业创意人确实具有业余创意人不具备的某些素质,他们长期以绩效为目标进行限时思考训练,锻炼了思维的应急能力。尽管业余创意人思维更自由、开放,心态更加平和,但是就像业余运动员很难成为职业运动员一样,没有绩效目标的业余创意人要想成为职业创意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而且,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职业创意人想出的专业创意对工作有很大的好处,尽管有些专业创意并不是真正的创意,但是与其等待虚无缥缈的创意,或许采取一个引人关注的点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企业需要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益。

让职业创意人学着用业余创意人的心态去思考创意,可能是未来创意产业的一条好出路。不过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事。

创意无处不在

创意真的离你的生活很远吗?创意能为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呢?有些人将创意比做汽车的安全气囊,不出事的时候它好像没什么用,但是一旦发生状况,它的质量好坏将会决定你生死的命运。创意能在关键时刻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上,那些脑袋中装满创意的人总是能把生活过得充满趣味和快乐,而那些懒于思考的人的生活往往枯燥乏味。

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琐事到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来源,任何事物中都潜藏着创意。清晨初升的太阳、傍晚迟暮的落日、夜晚皎洁的月亮……每一秒钟都可能出现灵感,任何时刻都可能会产生创意。

创意就是要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比如,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尺子是直的,但是一位设计师打破常规地设计了一个“拱形”尺子,这个造型特别的尺子一经问世就备受顾客的喜爱。

创意不深奥,也不会凭空出现,它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皆有创意,创意无处不在。只要了解一些拓展思维的方法,懂得如何激发自身的创意思维,创意就会自己跑到我们的脑袋里来!

创意藏在哪里

如今,创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到底藏在哪里呢?我们要到什么地方才能发现创意呢?事实上,创意往往隐藏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越是不可能出现的地方越有可能产生创意。比如,在潜水艇发明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轮船只有浮在海面上才是最安全的,一旦沉到海底,船上的人将必死无疑;然而那些富有创意思维的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实现船在海底航行的设想。潜艇的创意正是掩藏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地方。这就是创意的一个重要特征——出人意料。

所谓“出人意料”就是出乎人们的预期,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或是想到了却并不相信。要想获得创意,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因为创意并不会凭空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你能把马桶和咖啡联想到一起吗?你能想象喝饮料的吸管可以当话筒使用吗?你觉得饮水机里能够打出番茄酱吗?可能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它们确实都是真实发生的。

一位广告策划师为了标新立异,他将一个超精装滑雪型厕所作为咖啡广告的主题元素,马桶和咖啡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呢?原来当人们坐在这种马桶上如厕的时候,坐在马桶上的人会变身为冲下滑雪坡的滑雪者,这真是惊险的设计,于是绝大多数人都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回头,这个创意的关键即是回头的一瞬间。你猜对了,后面就是一个巨型的咖啡广告牌。

创意就是把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调整、组合。创意就藏在那些人们很少关注的地方,当我们每天行色匆匆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回头看,殊不知创意可能就在身后等着我们去发现。

丽莎是一位时尚杂志的编辑,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让她感觉十分疲惫,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被繁重的工作消磨得所剩无几,思维也变得越来越迟钝,创意处于将要枯竭的边缘。她不满自己的现状,然而却始终没有勇气改变。

一次,丽莎做的杂志封面连续改了三次都没有过关,总编辑生气地说:“丽莎,你是不是不想干了,拿这些毫无创意的东西来糊弄我?你的设计连刚毕业的新手都不如!”面对总编的指责,丽莎觉得羞愤难当,一气之下第二天就递交了辞职信,离开了自己工作了三年的公司。

本以为离职后的自己会特别难过,然而让丽莎没想到的是自己非但没觉得难过,而且还觉得全身轻松,心情也好了起来。于是她决定在家休息一阵,顺便找找工作灵感。平时她就在家看一些以前收集的工作资料,上网看那些之前没时间看的时尚杂志,周末和三五好友相约逛街购物,轻松的生活让丽莎的大脑清晰了很多。

她发现,虽然现在的时尚杂志很多,但是专门为普通消费者介绍如何“淘时尚”的杂志却很少。闲来无事的时候她自己在家独创了一个取名“淘时尚”的时尚杂志架构,并将自己做的电子杂志样刊公布到了网上。

有一天,丽莎正在家里看时尚杂志,一家业内知名的时尚杂志公司给丽莎来了电话,问她是否愿意去他们公司工作,职位是副总编。丽莎喜出望外,他询问对方为何招聘自己,对方回答说:“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你做的电子杂志,感觉非常有创意,认为你是一位优秀的时尚编辑。”

丽莎这才意识到,以前自己上班的时候总是关注那些名牌奢侈品,形成了思维定式,每次做策划的时候都是以香奈儿、LV等品牌为主体,怪不得没有新意呢!自从离职后,她的思维更灵活了,她开始发掘自己身边的创意,进而发现了以前被自己忽略的适合普通消费者的时尚购物需求。

如果丽莎没有辞职,可能她仍然陷在奢侈品购物是时尚杂志主体的思维定式中,发现不了新的创意。事实上,普通消费者根本买不起奢侈品,以介绍奢侈品为主的时尚杂志势必会失去一大部分普通消费者,而专门为普通消费者定制的平民时尚杂志则是一种弥补奢侈品杂志缺陷的有效手段。

丽莎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白领,“为普通消费者介绍时尚购物”的创意一直就隐藏在她自己身上,只是她以前忙于工作没有发现罢了。

很多人都以为创意更多地出现在广告、设计等行业中,其实不然。很多创意都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在那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地方。比如,普通的闹钟都是靠声音来吵醒主人,主人只要关掉闹钟就能够立刻入睡。闹钟能有什么新创意呢?一位国外的设计师将闹钟和地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当闹钟响起的时候,主人只有双脚踩在这块地毯上,闹钟的起床音乐才会停止,这样一来,想赖床就变得更难了。地毯闹钟的构造很简单,然而却很少人想到。

也许你不是创意策划师,也不是时尚广告人,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但是你依然可以在自己身边发现创意。重视那些被你忽视的地方,保持一颗好奇心,抛弃那些“不可能”的观念,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创意往往就会出现在你意料不到的地方。

创意应用:穿衣搭配的创意

我们每天早上都会打开衣橱选择当天要穿的衣服,这看起来好像是很普通的行为,事实上却没有那么简单。穿衣搭配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穿衣搭配的创意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整体气质,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穿衣搭配创意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接受程度。你的被接受程度越高,你的机会也就越多,机会越多也就意味着成功的概率越高。

事实上,从我们在商店里选购衣服开始,影响我们决定是否购买的因素,除了价钱、预算等经济因素之外,我们自身的情绪知觉系统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件衣服的款式是否时尚,颜色是否是我们喜欢的,花色图案是否流行等,都取决于情绪知觉系统的运作情况。此外,我们每天早上在衣橱里挑选衣服的时候,当天空气中的温度、湿度、明亮度,以及我们心中的温度、湿度、明亮度都会影响自己穿衣搭配的最终决定。

在穿衣搭配创意中,色彩搭配创意对创意搭配的整体创意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颜色的最直接和最主观运用当然是在自己五颜六色的衣服上面。智慧的人懂得如何根据自己的肤色、发色来判断自己的色彩季节属性;懂得利用色彩的心理知觉来进行服饰方面的创意,从而使自己在人群中“大放异彩”。因为他们知道正确的颜色不仅仅可以“内向地”改变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能“外向地”影响别人的情绪,进而“操纵”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因此所做出的反应。

湘湘和林安恋爱五年了,感情热度也逐渐从最初的热情如火走向平淡似水。湘湘以为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恋爱变得平淡也是很正常的,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好。但是有一次她和男朋友去逛街,她发现男朋友总是时不时地看大街上那些穿着打扮时尚的女孩,而很少把目光投向自己。

湘湘很生气,回家后,她跟林安说:“你现在根本不爱我了,以前你的目光都是追随我的,现在你宁愿看大街上那些不相干的女孩,也不看我……”林安觉得湘湘这脾气来得真是莫名其妙,他生气地说:“你不要总是无理取闹。再说了,我看别人也怨你啊!你看看你,从我认识你的时候就是黑色的直发,万年如一日的蓝色牛仔裤和白色T恤,你不腻我都烦了……”

湘湘觉得委屈极了,她跟自己的朋友哭诉说:“当初他说就喜欢我这样清纯的打扮,但是现在我们在一起才五年,他就嫌我烦,说懒得看我,明明是他变心还要把责任赖在我身上,我怎么会喜欢上这样的男人?男人真是……”朋友先是安慰了湘湘一番,然后对湘湘说:“其实这不完全是他的问题,你也有很大的责任,他每天对着同样的你,一开始新鲜时会觉得这是可爱、单纯,可是时间久了当然就会不耐烦。你不注意在穿衣搭配上开发点新创意,他就只好看别的女人了。”

每个人都喜欢新鲜的刺激的事物,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一成不变的穿衣搭配,势必会造成视觉疲劳。即使再清纯的装扮,看上几年也会不耐烦。湘湘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穿衣搭配创意的重要性,林安才会忽视对她的关注。

穿衣搭配创意对人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想想看,在喜庆的场合里,我们穿上大红色的衣服,大伙儿都感觉喜气洋洋、开心极了;到了相对肃静的医院里,我们看见大夫、护士们的白制服,即使只是来探望病人,心里都会觉得悲伤、压抑。至于黑色,那就更不用多说了,如果在某个不该穿着全黑的场合,某人不识相地偏偏穿了个一身黑,那么大伙儿一定觉得心里非常别扭。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人们会有这些既定的印象?难道这只是约定俗成的事实,还是老祖宗们传下这些规矩时,已经发现了它们的心理效应?

答案是后者。因为当我们选择某种颜色的服饰创意时,这个颜色的色光不仅会被吸收进我们体内,影响我们的器官运动和腺体分泌,它同时也会经由对视网膜的刺激,影响“看见它”的人的神经系统反应,而这个“看见它”的人,既包含了我们自己,也包含了当天我们接触的人。所以,穿“对”什么颜色,是关乎生理、心理、情绪,甚至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当然,服饰的款式也很重要。20世纪80年代流行夸张的喇叭裤,那时候谁穿了一条喇叭裤,大家都会觉得他时髦得不得了;但是到了现在,如果谁穿了一条夸张的喇叭裤,大家不是把他归为异类行列,就是把他归为“土包子”行列。因此,关注流行趋势,对于穿衣搭配创意来说也非常重要。

总体来说,有了各种各样呵护人们心理的创意,人们才能够将事情办得更加漂亮,更能获得他人的认可,更能脱颖而出。试问,一个穿衣搭配特别富有创意的人,怎么可能不吸引他人的目光呢?

创意应用:取名

实际上,创意随处可见,只是很少有人发现那是创意罢了。只要用心观察,创意就在那些被我们忽视了的地方隐藏着。取名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意。

相信很多父母在孩子没出生之前,就开始忙着为其取名字了。为了取一个既好听又有寓意,且与众不同的名字,翻阅古书、翻阅古词典、上网搜索跟起名字有关的信息、花钱请专业的取名公司来帮忙……父母们真可谓煞费苦心。他们绞尽脑汁寻找各种创意来为孩子取名,也许他们自己并没有注意到,但是给小孩取名字确实是一件需要非常用心的事。

以前小孩的名字都是请家里的长辈来帮忙取,并且同一家族的小孩都会根据辈行遵从同样的字,比如大伯家的长子取名叫“家明”,大伯家的其他孩子以及叔叔家的孩子们的名字首字一般也是从“家”字,比如“家华”“家敏”等。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由自己帮小孩取名,并且打破过去那种家族里同一辈行里的小孩名字遵从同一个字的规定。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的小孩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他们会将这种情绪延续至取名上面,希望小孩的名字也是独一无二的、富有创意的。

以前,日本女性的名字基本都是那些发音能够暗示女性柔弱、娇小的字词,比如百合子、幸子、雪子等,或是字义象征传统女性贤淑贞洁的字,这是那个时代父母为女儿取名的不成文规定。到了近些年,日本女性的名字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还能看到那些代表传统女性特点的“信、静、规、节、良”等名字,以及读音暗示柔弱的“秋、百合”等名字,但是这些名字的使用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大多数父母在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字的时候不仅开始重视字形,也开始重视字的读音,他们希望自己女儿的名字好听、独特,“美、爱、知、真、优”等字的使用率大幅提高。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子”的使用率虽然依旧占女性名字的大多数,但是“美”开始逐渐取代“子”,如“惠美、美穗”等。

此外,现在日本父母为自己的女儿取名字的时候不仅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思维,而且开始运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以前父母在取名字的时候重视字的含义,比如“操子”,这个名字主要取节操的意义,到了现代,父母在取名的时候更注意美感,他们会选取和“操子”同音的“美沙子”作为女儿的名字。日本人的这种取名新思维方式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意。

从日本女性名字的转变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现在很多女性的名字依然或多或少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对女性名字的重视和改变依然体现了父母的用心。毫无疑问,现代日本女性的名字要比以前有创意多了。每一个名字都是父母用心想的结果,每一个名字都是父母的创意结果。

说到取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绰号。我们小时候经常会给老师和小伙伴起绰号。实际上,起绰号和取名一样,也是一种创意。倘若老师很严厉,学生们可能会背地里叫他“大魔头”;倘若老师经常穿一身灰衣服,学生们可能会称他为“大灰狼”;倘若老师带着一副老式的厚底眼镜,学生们可能会叫他“瓶底老师”,因为这种眼镜的镜片从侧面看很像玻璃瓶底。对待小伙伴也是一样,如果有个小伙伴很胖,别的小孩可能会叫他“小胖猪”;如果有个小伙伴很瘦,别的小孩可能会叫他“瘦猴”;如果有个小伙伴脸很长,别的小孩可能会叫他“马面”。绰号的创意几乎都是取材于被取绰号的那个人,而且往往非常有趣。

从绰号这点来看,小孩子的创意非常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创意达人。这一点是成人比不上的,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幽默、玩笑与创意有何关系

前面已经说过,创意是发现与发明的基础,先有创意,后有发现与发明。因此,通常情况下,创意往往具有经济、学术、思考或是其他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业余创意中有没有一些创意是不以任何实际价值为目标的呢?有没有一些创意虽然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对人们来说依然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人们平常生活中都会接触到的幽默、玩笑,甚至讽刺,这些也是创意。

一个幽默的人往往充满人格魅力。现在,女性在选择男性伴侣的时候越来越重视幽默这一特质,她们不希望和一个总是正儿八经、死板的人生活一辈子,因为那实在太无趣了!而且幽默的人往往都是创意达人,他们总是能够带给身边的人惊喜,比如,自己动手做特别的礼物给女朋友、将婚房装修得浪漫温馨等。

一个幽默的设计往往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实际上,除了利用技术含量的要素增加设计的创意之外,还有很多别的性质的创意也能让设计耳目一新,比如幽默。美国一家胶带厂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款胶带,曾经请设计公司设计了一张宣传海报,海报的内容很简单:一张布什的照片,用红色胶带贴住布什的嘴。这就是一个带有幽默、讽刺色彩的创意设计,因为有时候布什那张嘴确实很让美国民众反感。

一句幽默的玩笑话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有时候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开玩笑是个不错的选择。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前CEO是一位女强人,一次她和对方谈判的时候,自己上衣的纽扣突然掉了,露出了内衣,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尴尬。结果这位女士开玩笑似的说:“我想我们要快点跑了,好让我有时间回家换件衣服。”事实上开玩笑也需要创意。

幽默、玩笑和讽刺,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的一种创意化处理。

没有创意的幽默不是好幽默

有些创意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价值,比如,带给我们欢乐的鬼点子。我们经常说“这个鬼点子挺有趣”,实际上有趣不是这个点子中的创意本身,而是这个创意使这个点子变得有趣,能够让人们开怀大笑。幽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什么是幽默呢?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指某种事物所具有的出人意料、违反常规、荒诞离奇的、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令人意味深长或含蓄的特征。而出人意料、违反常规也恰好是创意所具有的特征。幽默是建立在创意基础之上的,没有创意的幽默一定很无聊、也很无趣,幽默因创意而充满乐趣。就算只是简单的陈述知识、事实,只要陈述的时候富有创意,也可以成为非常好笑的幽默。不懂创意精妙之处的人们,一定没什么幽默感,也一定不懂得何为幽默。

创意是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幽默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此。

林枫是北京一家创意工作室的员工,最近他很苦恼,因为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出好的创意来写一个花生豆的广告策划。他上网看了很多关于花生豆的广告策划,但仍然毫无灵感。眼看还有两天就到了跟客户交流创意的日子了,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林枫的上司是一个特别幽默的人,他看着楼下坐立不安的林枫觉得有必要跟他谈谈,于是他在公司QQ交流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楼下那只没头的苍蝇到我办公室来一趟。这条消息一发出来,公司的人起初很疑惑,随即都把目光聚集到坐立不安的林枫身上,然后集体爆笑。林枫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就是老板口中那只“没头的苍蝇”。

林枫尴尬地笑了笑,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了上司的办公室。林枫说:“头儿,您找我?”上司说:“我是想提醒那只找不到脑袋的苍蝇,别那么焦虑,淡定一点,幽默一点。”林枫这才意识到自己的状态确实太糟糕了,他平静了一下心情说:“头儿,我想请假回家休息半天,好好想想我的广告策划方案。”他的上司准了林枫的假。

在回家的路上,林枫仍然在思考那个创意,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完全可以加入一些幽默创意在广告方案里,老板刚才说自己的寓意不正是提醒自己要有些幽默感嘛!最后他设计了这样一张图片:一头大象抱着一头小象,小象不停地咳嗽,终于咳出两个花生豆。这个画面的寓意是花生特饱满,连大象那么大的嗓子眼都能噎住。这则幽默创意最后轰动了整个广告界。

幽默元素也可以成为设计中的创意。大象当然不会被一粒小小的花生米噎住,但是这种夸张的幽默创意,既展示了花生豆颗粒的饱满,又富有趣味。正如没有创意的幽默一定不好笑一样,没有幽默的创意设计也一定没有趣味。

“一战”之后,英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有一天,记者们终于逮到机会询问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博士的意见,面对将自己团团包围的记者,凯恩斯内心有些烦躁。这时候一位大嗓门的记者劈头盖脸地向凯恩斯博士丢过来一个问题:“亲爱的凯恩斯博士,您认为从长远来看,我们会怎么样?”凯恩斯看了看那位记者,慢条斯理地说:“从长远来看,我们都会走向死亡。”

经济危机并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可能就连上帝都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何况是普通人。这么一个根本没有答案、毫无意义的问题,凯恩斯博士幽默地将它从经济问题转换为人生问题,即将“我们的经济会怎么样”变成“我们的人生会怎么样”。从人生的角度来说,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死亡的结局。当然,凯恩斯博士这句充满创意的幽默回答,其实也暗示了不乐观的经济未来。

围观的记者们听到凯恩斯博士的回答之后哄堂大笑,皆佩服他的幽默。当然也有一位来自德国的特派记者对凯恩斯博士这种富有创意的幽默式回答不以为然,他说:“我不想听到这种没有实际价值的玩笑话,经济问题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结果其他英国记者纷纷讥笑德国记者的死板、不懂幽默,因为他们认为不懂幽默的人,不可能懂欢乐,一个不懂欢乐的人还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幽默的创意来源非常广泛,从吃饭、喝水、睡觉这些最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到出国留学、工作、结婚生子这些人生大事,一切事物之中都可以发现创意,都可以成为幽默的素材。比如,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视温饱问题,就连幽默创意中也充斥着各种关于吃的语句,诸如“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意思是收了别人的好处就要被人挟制;“喝凉水都塞牙”,意思是形容一个人非常倒霉,这是一种夸张的幽默。

在现实生活中,幽默的应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比如日常言谈中常有幽默元素、文学作品中有幽默元素、漫画中有幽默元素、报纸杂志中有幽默元素、创意设计中有幽默元素……幽默无所不在,创意无处不在。

玩笑话也是一种创意

语言是一个非常巧妙的东西,只要稍加用心,懂一点技巧,在玩笑间就会收获无限欢乐。比如,很多人在表示自己单身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再比如,人们在说收了别人的好处就要受别人的挟制时,不会说“受贿于人,就要受制于人”,而是更喜欢自嘲地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实际上这种玩笑话本身就是一种创意。

一场再平常不过的谈话,只要刻意用心曲解,就一定会发现有趣的地方。这就是创意的特别之处,能够化平凡为神奇。

一位台湾工程师本来要出差,但是因为公司冗长的会议使他错过了订好票的新干线,他气愤地大喊:“这下彻底错过‘光明号’了!气死我了!”这时他身边一位同事幽默地说:“没事的啦,赶不上‘光明号’,还有‘希望号’嘛。”这时那位错过新干线的工程师哈哈笑了起来,他说:“嗯,你说得对,还有‘希望’嘛,不怕了。”

在这场对话里,谈话双方巧妙利用新干线的名字“光明号”“希望号”,暗示现在的情况还不算太糟糕,还有转机,这就体现了那位工程师的同事说话非常用心;当然了,说者有心,听着也要有意,要能够领会对方说话中的创意,这样才能让本来沮丧的对话变得充满乐趣。将创意融入玩笑话里,生活中自然会充满了欢乐。由此可见,创意的功劳是不可小视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创意幽默的感受能力跟他的智商呈正相关,人们使用的语言和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呈正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商越高,他对玩笑话中的幽默和创意的感受力会越敏感;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储备量越大,他使用的幽默语言量越大,对玩笑话的使用也越灵活。

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他对于语言的掌控有深厚的造诣,这也使他非常善于说一些富有创意的玩笑话。马克·吐温对玩笑话的使用不止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宴会中途,他被介绍给一位贵妇,为了体现自己的绅士风度,他对那位贵妇人说:“尊敬的夫人,您今天非常漂亮。”结果那位贵妇却刁钻地回答说:“尊敬的先生,我感到非常遗憾,我无法用同样的话回复您。”言外之意就是说马克·吐温长得丑。换成一般人早就尴尬、恼火了,然而马克·吐温却非常有礼貌地回答说:“夫人,没关系的,其实你也可以和我一样说假话。”就这样,马克·吐温轻轻松松地用一句玩笑话为自己解了围,还顺便让那个刁钻的贵妇尝到了自食其果的不快感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说一些富有创意的玩笑话,但是如果只是“说者有心,听者无意”,听者对创意的感受力太慢,就算是最好笑的笑话也会变得完全不好笑了。

我们都知道小孩是天生的创意达人,他们很诚实,但是由于其了解的文化知识有限,他们的思考范围相对来说也比较狭窄,因此他们顶多能听懂一些谐音玩笑话,对于大部分成人的幽默是难以领会的。还有一部分女性天生对某些方面的创意幽默感受力迟钝,她们听不出对方是开玩笑还是当真,因此经常把玩笑当真话,然后情绪激动,甚至恼怒骂人。

一般情况下,性格单纯、为人耿直、做事严肃认真的人往往都缺乏幽默感。比如,小孩子因为单纯所以没有幽默感,有些女性因为性格单纯、涉世未深等原因也缺乏幽默感。而那些拥有自由思维、充满好奇心、追求趣味精神的人往往更容易想出创意,成为创意达人。在成人的人际关系世界中,那些富有幽默感、喜欢开玩笑的人往往喜欢跟同类人交往,讨厌和那些刻板、死脑筋的人交往。他们以找到创意为衡量成熟生活品质的最重要标准,学习知识是次要的。

此外,由于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很多玩笑话都是建立在本国文化常识基础之上的,因此本国人理解本土的笑话轻而易举,理解外国的笑话则需要考虑一下了。比如,中国的语言、文字与西方国家的拼音组合语言大不相同,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读音和意义,同音字和近义字非常多。我国老百姓喜欢用谐音说玩笑话,外国人听起来就非常费解。我们说一个男人是“妻管严”,只要会说普通话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幽默和创意,但是外国人根本听不懂,他们顶多以为是“气管炎”,听不懂就更不可能理解其中的笑点了。

而建立在那些我们所了解的文化基础上的创意笑话我们就能够听懂,比如我们都知道法国人天性浪漫、爱情至上,所以当我们听到一些关于法国人因为追求爱情闹出的笑话,我们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创意,甚至捧腹大笑。

讽刺中的另类创意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幽默和玩笑都是以创意为基础的,那么讽刺作品是不是也是一种另类创意呢?当然是的。打破对人或事物固有的观察角度,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扭曲、批评或嘲讽,不按逻辑,也不讲道理,而是要用心思考,这样才能产生优秀的讽刺作品。讽刺最富趣味的地方是,它经常将那些站在高处的高尚、高雅事物拉到低劣、低贱的程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关于老龄化问题的讨论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日本知名评论家樋口惠子在谈到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妈不是一天造成的”,结果这句话很快成为讽刺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名言。实际上,这句话来源于古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日文中“罗马”和“老妈”的发音是类似的,而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一件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正好契合“老龄化社会问题是积存已久的历史问题”这一意义,因此,樋口惠子才把这句话用来讽喻老龄化的历史。

本来讨论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个很严肃、很枯燥的问题,但由于引用了富有创意的讽刺,单调的讨论也突然变得有趣起来,甚至引得众人开怀大笑。

关于讽刺的例子有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中的平房越来越少,楼房越来越多,人们经常戏谑地用“钢筋水泥”来描述城市的冷硬。于是,一位创意达人用订书钉解释了这个概念。他用10万个订书钉制作了一个城市模型,这个城市模型做得惟妙惟肖,小平房、别墅、高楼大厦等各式建筑一应俱全,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真实的城市鸟瞰图。这个订书钉微型城市模型既是一件极富创意的设计作品,也是一件对城市的讽刺作品。他用订书钉的冷硬特征讽刺了城市的强硬和冰冷。

讽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日常言谈、设计作品,还包括绘画、漫画、文学作品、报纸杂志等多个领域。讽刺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我们经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运用富有创意的讽刺来批评一些我们看不惯的人或事。

刘子木是广州某艺校美术系的大二学生,最近他画的一本漫画成为学生们争相传阅的读物,这本书里的人物全部取材于现实,这所艺校的校长、训导处主任、各系知名教授都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漫画的主要内容是记录校长以及教授们在学校发生的各种趣事、囧事。其中最为学生津津乐道的是校长的漫画形象,秃顶、大肚子、小短腿、灰色西服的形象滑稽又搞笑,尤其是校长在学校某届毕业典礼上因为忘词而尴尬的样子,脸红得像个番茄,让人忍俊不禁。

然而,由于漫画中涉及到有损学校领导、教授们的形象和声誉,这本漫画很快就被禁了。

由此可见,尽管讽刺是以将高尚的人拉近低劣的阶级创意来取胜的,但是过度的讽刺却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不仅低级趣味,而且可能不仅不好笑,还会惹怒很多人。

其实,创意的趣味性非常重要,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渴望欢笑和乐趣。只要用心观察,生活处处有创意;只要用心思考,人生处处也欢乐。

创意出现的选择性

灵感派们普遍认为创意的出现是可遇不可求的,然而创意的产生真的是纯偶然现象吗?创意的出现真的毫无规律可循吗?当然不是的。只要用心思考、用心观察就会发现,创意的出现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选择性规律。

比如,有些设计师喜欢通过改变生活环境来捕捉灵感,在不同的风土人情中感受不一样的自我,感受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思考平时想不到的问题,也许只是在幽静的乡村中漫步就能够找到下一季时装周的设计主题。这就是挑地方找创意。

尽管创意在任何地方都有可能出现,但是大多数时候创意会挑选一些特别的地方出现,不过这种“特别地方”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到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创意,有的人在熟悉安逸的环境中更能够放松心情,不过大多人都认为干净的地方总比肮脏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创意,变幻的空间更能够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灵感……总之,创意出现的选择性会因人而异,但可以肯定的是,创意的出现的确会挑地方。

什么地方更容易产生创意

创意是虚无缥缈、神出鬼没、无可捉摸的,但是创意的出现仍然是有迹可循的。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地方一样,创意也有喜欢出现的地方。那么,创意究竟喜欢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这个问题也许世界上最权威的创意大师都给不出标准答案,因为创意喜欢出现的地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根据创意者的思维、知识和阅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比如,一个人30岁的时候可能在陌生的地方容易产生创意,但他50岁的时候可能在熟悉的地方(比如在温暖的家里)更容易产生创意。

不过,只要用点心依然可以发现创意出现的一些规则。比方说,外出散步总比在家里闭门造车要好,来回溜达要比呆坐在书桌面前苦思冥想要好,走在公园里要比走在嘈杂的马路上要好,走在歪曲的小路上要比走在笔直的大道上要好,走在平缓的斜坡上要比走在平地上要好,走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要比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要好……如此说来,确实存在创意喜欢出现的地方啊!

据说,赌王们总是能够嗅到好运的味道,投资大师也总是能够闻到那些可以让自己资产翻倍的赢钱味道,“万人迷”总是能够闻到桃花运的味道……尽管这些说法听起来有些迷信,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创意达人应该也总是能够根据创意的味道寻找创意更容易出现的地方吧!

在旅行中寻找创意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浪迹天涯,游走天下,他的很多诗歌表现的都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讴歌,其情感诗也多是描述在各地游历过程中的经历。自由的游走使李白的思维自由、开放,想象力丰富,创意无限,他的歌行体和七绝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日本古代著名诗人松尾芭蕉为了寻找写诗的灵感,也曾和自己的弟子河合曾良一起外出旅行,其代表作《奥之细道》记述的则是从江户出发,取道东北、北陆,最后到大垣,文章的创意皆来源于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

有时候改变环境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很多人在新鲜的环境中更容易产生创意。

2006年11月,李琳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系毕业,同年她回国应聘到北京的一家心理诊所做心理医生。她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对每一位心理咨询者都怀有爱心,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每一位咨询者都能够走出自己的心理创伤区,拥有阳光、美好的人生。

最近一位名叫王学华的高中女教师每周都会来找她做心理咨询,但是由于对方心理警惕性很高,治疗进展得很慢。王学华年近四十,打扮保守,常年是灰黑色的职业装,黑框眼镜,至今单身。本来未婚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王学华却从未谈过恋爱,由于童年时期长期生活在父母感情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她对异性、对婚姻充满了恐惧。

为了打开咨询者王学华的心结,李琳希望自己能够给对方提供一些更有创意性的建议,而不仅仅是普通的专业心理疏导。但是由于工作繁忙,她很少有时间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创意,要到哪里去寻找创意呢?

一次周末,好友邀请李琳到郊外野餐,久不出游的她发现郊区的环境原来这么美丽,幽静的石子路、缓缓流淌的小溪、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每一处都让她流连忘返。这时候,她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创意:如果让那位女教师来这里野餐几次,或许能够让她放松心情,早日打开心结。

这个创意执行后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王学华对李琳的警惕性逐渐放松了,加上专业的心理辅导,很快这位女教师克服了心理恐惧,并相亲成功,顺利地结婚了。就这样,李琳在办公室苦想几天没得到的创意,因为一次郊游改变了生活环境,在娱乐中找到了创意。

然而,改变环境并不像说得那么简单。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似乎很难分出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和感受新的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改变环境是一种奢侈行为,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又有钱的时候可能又没有心情,每天上班都累得要死要活的,周末再出去折腾,身体和钱包都吃不消了。

看来,外出旅行并不是能够常用的方法,我们只能选择那些省时省力的方法。为了思考创意,每天下班后外出散散步也可以算是改变环境。散步是最简单的、最适合大众的改变环境的途径。人人都能散步,很多著名的作家、哲学家、发明家、心理学家等都有散步的习惯。比如,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每天清晨都会到室外散步,思考新的小说创作创意。不过固定走一条路线也是不行的,经常变换不同的散步路线才能实现改变环境的最佳效果,才能让散步更有趣味,才更容易产生创意。

此外,散步的路线也要考察清楚,要挑选那些风景优美、干净整洁、幽静的地方,避开肮脏、喧闹混乱、繁杂的地方。走在令人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地方,一定比那些让人压抑、不高兴的地方更容易想到优秀的创意。

陌生的地方适合思考创意

改变环境中最彻底的做法就是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比如,从繁华的都市搬到陌生的深山小村庄,从自己的国家乘飞机到另一个从未去过,甚至语言不通的国家,从自己的家乡跑到一个和自己熟悉的风土人情完全不同的陌生地方……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完全摆脱那些平时束缚自己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性格角色,在这里人们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卸下应付熟悉环境的面具,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而不必担心其他人和社会的评价。

有些人到外地旅行的时候身体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变得虚弱甚至生病,既然陌生的环境会让人的生理发生变化,那么陌生的环境也一定会影响人们的头脑吧!这样说来,人们的思维一定会发生变化,思维决定创意,当人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还怕创意不会来吗?

很多作家都不喜欢在舒适温馨的家里写作,他们更喜欢在陌生城市的小旅馆或是陌生小村庄的简陋房屋里写作。他们认为陌生的环境能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灵活、大脑也会比平时转动得更快,观察力和想象力都会大幅提升,这样一来创意就会更多。

芜殇是某网络小说网站的签约作家,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他写的武侠小说既有江湖风云的尔虞我诈,也有断肠刻骨的儿女情长。跟一般的网络作家相比,芜殇是一个高产作家,也是一个创新高手。他笔下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性格迥异,小说情节也是如此,这对于一个高产作家来说实属不易。芜殇从哪里找到那么多创意呢?

据了解,他从不在自己的家里写作,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从一个城市中的陌生旅馆辗转到另一个城市中的陌生旅馆,他喜欢在陌生的地方思考创意,因为这会让他非常放松,很多不熟悉的人和事都会成为他写作创意的来源。

芜殇曾经这样说过:“安逸是扼杀灵感的最可怕杀手,陌生和动荡反而能让人警惕、思维灵敏,灵感层出不穷。”

英国著名女作家瓦侬恩·李认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灵力,这种灵力能够让人的创意层出不穷,于是她一直行走在路上,写在路上,她的作品独特而神秘,让读者爱不释卷。

日本理论物理学界的泰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朝永振一郎也认同“陌生的地方适合思考创意”这一观点。他曾经说过:“我的理论物理学基础要归功于我留学时的学习,我的创新能力要归功于我留学的研究所,在那里我脑袋里充满着各种创意。”朝永振一郎将这种现象称为“哥本哈根之雾”。他觉得可能是那个地方的空气里隐藏着一种人们肉眼看不到的气氛,这种气氛让自己更容易产生新的创意。也许陌生的地方之所以适合思考创意,正是因为陌生的气氛能够刺激人的思维,从而产生好点子吧。

近年来,比较出名的网络小说作家安妮宝贝,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我经常是在觉得无法写作的时候去旅行,因为旅行的过程,是一个把你自己放空的过程,你把自己心里、脑子里、身体里,积存的所有负担你的、干扰你的、阻碍你的东西,一点点地放出来,直到完全虚空,这样,整个人就能充分吸收到来自外界的新的能量。这样,当你觉得自己无法写的时候,恰恰有时候突然就觉得可以写作了,这是旅行带来的灵感,但你不可能是为了写作去筹备一次特意的旅行。这样的旅行显然是不自由的。”旅行是安妮宝贝寻找写作创意的一个重要途径,《莲花》的写作创意即来源于一次去西藏墨脱的旅行。

陌生的地方真的容易产生创意吗?看样子是这样的。尽管我们无法断定陌生地方对思维的影响有多大,但是我们可以确定陌生的环境确实会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思维变了,创意也就更容易产生了。 bK+6GPe977y/AW8r+0LzHRLUF/fq8olpzleN5GvXFu9zb/dgMrjv6Yws9POXyGh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