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正视缺憾,不完满才是人生真相

真正的人生是不完满的。假如人生是一个既定的圆,那么它总是会在某些地方有缺口,而之于人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缺憾。雕塑维纳斯之所以美,美在她的断臂;月亮之所以美,美在它的圆缺;而生命,也会因为它的缺憾而美。

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先生语录: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先生认为,不完满才是人生,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子也包括在里面。事实亦如此,对于任何人来说,人生都是有一点遗憾的。所谓功德圆满、死而无憾,可能是因知足而有的达观,亦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和期望。

漫漫人生路上,就算我们再努力、再用心,也有到达不了的彼岸。跌跌撞撞,风风雨雨才是人生的常态。一路走来,有失败,有遗憾,有打击,有痛苦,还有成功和快乐。所谓的“一帆风顺”,几乎是不可能的。试看,从古至今,有哪一个最后取得卓越成就、获得成功的人没有经历过一番挫折?有谁的人生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又有谁,一生的成功能面面俱到,没有任何缺憾?

事实上,是没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总是要受点磨砺的,也总是要带着些许遗憾而去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就拿季先生来说,他的一生,正所谓“风雨雷鸣”,无所不有。如今,他是众所周知、广为称颂的大作家,大思想家、大学者,但是季先生的一生,是非常坎坷,更是有缺憾的。

季先生常提到母亲,他说自己是一个缺少母爱的人。这未免不是人生的一种缺憾。而一向爱赌的父亲,对季先生付出的爱,也是极少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人生的一种缺憾。

如此看来,缺憾应当有主观与客观之分。像季先生小时候缺少父爱母爱这样的缺憾,属于客观的缺憾。而所谓客观的缺憾,是既定的事实,是自己无法弥补的缺憾。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缺憾,所以,人的一生,难以圆满,甚至无法完满。就连皇帝老子也逃不过这一定律。生来富贵的帝王将相,一生享尽荣华,但是一生当中,也有众多的烦恼。拿皇帝来说,纵然他们君临天下,举天之下,没有人敢违逆他们的意思,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江山被别人掠夺而去,皇权不保。自古宫廷斗争惨不忍睹,如此,他们人生中的缺憾可见一斑——一生几乎毫无宁日。而面对生死这样的大问题的时候,他们更是难逃一劫,不论是功绩显赫的李世民,还是暴戾恣睢的商纣王,终究不能长生不老。

而主观缺憾主要来自个人的某个错误的选择或是决定。这样的缺憾,一想起来可能让人捶胸顿足,人们常说的“把肠子都悔青了”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然,抱着“往事随风”的心态一笑而过的情况也不少见。历史上,项羽没有在鸿门宴上杀刘邦,导致最后自己失去了江山,就属于其人生中的主观遗憾。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缺憾,比如由于学生时代没有认真对待学习而导致错失了最佳的学习机会,这也是因为主观原因而让人生产生的一种缺憾。

总而言之,真正的人生是难以圆满的。正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一个我们必须了解的道理。对于这一点,季先生说:“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但是真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对己对人都有好处。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这会大大地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

的确如此,人生旅途中,我们若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对很多客观上的遗憾,也就不会那么耿耿于怀了,相反,会转而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眼下所拥有的事物或者是人身上,幸福、快乐、认真地去生活。而对于因主观原因而产生的缺憾,我们也不会活在后悔和自责中,而会寻找弥补缺憾的机会。如此一来,人生,反而会因为缺憾而更完满。

事实上,很多时候,反而是缺憾成就了我们。换句话说,人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缺憾而改变。比如,作家史铁生,当他残疾之后,曾几度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经受了一番又一番心灵的磨折之后,他反而悟出了一个要活下去的理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残疾是他的缺憾,但是,正是在这样的缺憾的磨砺中,他用笔杆子写出了铁铮铮的生命气质,也为自己的人生写出了新的一片天。

对于季先生来说,这样的缺憾,更是数不胜数。从他的《牛棚杂忆》中我们能略知一二。在那十年中,季先生被人打得鲜血直流,苦不堪言,一度想过要了断自己。但是,有一天,当他又被人打得在地上打滚、血流不止的时候,他决定,还是活下去吧,活下去才有希望。后来,季先生自己坦言,正是因为人生当中有这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才成就了他后来受用一生的好性格。

可见,缺憾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人生也会因缺憾而更美。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明白,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对于缺憾,我们要有正视的勇气,还要有弥补的决心和行动。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如季先生一样在不完满中不断地完满自己的人生。

福祸相依,凡事切莫强求

季先生语录:

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绝不想倒霉。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古时候,有位老人因常年居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而被来来往往的行人、过客称为“塞翁”。一天,塞翁无缘无故丢失了一匹马。塞翁思来想去,觉得可能是因为那匹马掉队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邻居知道这件事以后,都深表惋惜,并劝塞翁不要难过。谁知,塞翁却说:“谁知道丢了马究竟是坏事还是好事呢?说不定反而会带来好事呢。”

结果如塞翁所言,不久以后,那匹丢失的马自己回来了,身后还跟了一匹胡人的骏马。邻居们听说了这件事,纷纷过来贺喜,并夸奖塞翁很有眼光,说话也有预见性。这时候,塞翁说:“谁知道这是不是一件绝对的好事呢?天知道它带回这匹马来会不会惹上什么麻烦?”

塞翁的儿子非常喜欢胡人的那匹马,一段时间相处下来,主人与马之间非常有默契。于是,塞翁的儿子经常骑着这匹骏马去外面奔跑、驰骋,并且乐此不疲。这天,塞翁的儿子照旧骑着马出去兜风,谁知,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结果摔断了一条腿,导致终生残疾。

邻居们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很痛心,过来安慰塞翁。塞翁又说:“说不定反而会带来好事呢。”

果然,第二年春,胡人侵占中原,为了抵抗胡人的进攻,国家到处征兵。后来士兵们大都战死沙场。但是,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是残疾而没有被拉去服兵役,父子俩相依相靠,反倒其乐融融。

这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说,凡事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福与祸亦然。因此,人生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人生的缺憾,也要看到人生圆满的那一方面;既要看到“福”,也要看到“祸”,不能用静止与片面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这是为人处世的技巧,也是季先生所要告诉世人的人生智慧。

季先生认为,上至天皇老子,下至吾辈小民,“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进而季先生认为,祸福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而这,也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所体现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所以,季先生劝诫世人: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这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人生态度。要知道,人生在世,憾事有许多,圆满之事亦如此。倘若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那么,“福”应当属于人生中的“完满之事”,而“祸”则属于人生中的“憾事”。事实表明,人生不可能只有“圆满的事”,而没有“憾事”。诚如季先生反复强调的,“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福祸乃常事,我们不能因为生活中有“祸”而一蹶不振,相反,我们应当如季先生所建议的那样,始终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与稳定的情绪,而非一味地强求“福”,接受不了半点“祸”。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因此,季先生对那些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福祸”的人,不予以肯定,更不予以赞扬。所以说,人生中,不论是走运碰到了大福,还是因倒霉遇上了大祸,都不该让心态随之大起大落,相反,应当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正视人生中的缺憾,才能因祸得福,才是真正领悟“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一道理,才能做一个“宠辱不惊”的人。

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

季先生语录:

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谈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季先生痛心地慨叹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可见,人活一世,要活出人生价值和意义来,这才不枉费为人一场。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非体现在财富的多寡、活得快乐与否上。纵然家财万贯,但是若活得浑浑噩噩,在世时做尽坏事和恶事,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国家和时代没有一点责任感,那么这样的人,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无从谈起的。因为他们除了为非作歹、吃喝玩乐、追名逐利以外,不会思考应该为社会、国家和时代做些应有的贡献。换句话说,他们活着,没有责任感,没有使命感。

所以说,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不然,就如季先生评价的那样:“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

如此看来,人生在世若是没有责任感,就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充满实在的意义和价值,每天都过着同样的昏昏沉沉和浑浑噩噩的日子,一生如此。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才知道人生缺乏实在的意义和价值。

既然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那么责任感又是什么呢?对此,季先生也给予了中肯的解释。季先生说:“我觉得,在人类前进的极长的历史过程中,每一代人都只是一条链子上的一个环。拿接力赛来作比喻,每一代人都是从前一代人手中接过接力棒,跑完了一棒,再把棒递给后一代人。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这一棒的任务。做到这一步,就可以心安理得了。”

由此可见,人活着,要与社会、国家乃至时代紧密地联系着。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又并非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换句话说,人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与一个社会的人,无论何时,无论做什么,总是与他所处的大背景、大环境紧密联系着。一个人,若是赋予他自己的人生以高度的责任感,那么他不仅能完善自己个人的人生,更能对社会、国家、乃至他所处的时代做一定的贡献。这样的人,便能成为“国家的脊梁”,而不是国家的蠹虫。

一个伟大的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这个民族以及整个国家的人民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何近代中国曾遭受各种疯狂的侵略甚至吞噬,而中华民族依然能岿然不动呢?这就与中华大众坚韧不拔、强烈的爱国心和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密不可分。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生活背景和条件下,我们可能容易忽略对时代、国家和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有很多人对此会嗤之以鼻,不以为然。

其实不然,越是安宁,我们越要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要做民族和国家的脊梁,奔走呼号,死而无憾。民族兴旺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做国家脊梁的准备,认真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如此一来,在和谐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而不至于每天都稀里糊涂地度过,一生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抑或是每天都欢天喜地,却又无所事事。这样的人生是华而不实的,也是非常可悲的。

试想,若是每个人都这样,那社会、国家或是时代遇到危险的时候,该怎么办?因此,每个人活着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看到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并且用自己的责任感勇敢地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在大事上能有这样的胆识、眼光和战略的人,哪里又会每天都浑浑噩噩地度过呢?这样的人,之于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哪里又会找不到呢?

人类的共同理想,不是一个时代中的几个人倡导一下、实践一下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无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诚如季先生所言,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

所以,人生在世几十年,我们要争取一个更为完满的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不可不知。而要了解并且收获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应该做一个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总而言之,人生在世要有责任感。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地正视人生的缺憾,并且不断地完满自己的人生。而这,也正是季先生寄予后辈的期望。

缺憾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季先生语录:

我认为,“机遇”(在一般人嘴里可能叫做“命运”)是无法否认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事,读书,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机遇”的成分。

人并非生来就什么都有,也不是生来就什么都没有。同样,人生不会因为个人自身的努力而变得圆满无缺,也不会因为无所事事而自动完满。诚如季先生所言: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人这一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的。具体地说,如果人生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圆中的缺口会因为个人的努力与付出而减少。总而言之,命运可以改变,哪怕是缺憾,也可以当做是机遇来加以利用。只要积极去行动,任何时候都存在转机。

季先生将成功描述为天资、勤奋与机会之和。由此可见,成功的人生少不了机遇。

季先生说:“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如果将人生比作一条路,那么机遇就是这条路上的岔口,而通过这些岔口,人的一生则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若是没有机遇,那就算天资再高,再勤奋,可能还是无法拥有成功的人生。季先生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大起大落”,除此之外,还是坎坷不堪的。但是,让人佩服的是,季先生并不因人生中的缺憾而沉沦,相反,他善于在缺憾中寻找或是抓住机遇。

季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童年的伙伴评价说“你家连贫农都算不上”。在这样的条件下,连饭都吃不饱,何况是上学?但是,季先生在济南有个“九叔”,叔叔家境较好,而且膝下无子。因此,季先生离开家乡,被“九叔”接到济南,并开始读书。

由于家境贫寒致使少小离家,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种缺憾,但是季先生却并未在这种境况下消沉,而是很好地利用了这次机会勤学奋起,从而为季先生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这是季先生人生中因缺憾而得到的第一大机遇。

后来季先生报考清华与北大,同时被录取,但是季先生选择了清华。大学一毕业,“立即失业”,最后季先生回济南教了一年书。这时候,清华正在与德国交换留学研究生。这对大学期间主修德文的季先生来说,又是一个“绝处逢生”的大好机遇。用季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而留德期间,本来留学的期限是两年,但是由于日本的侵华战争,季先生被迫滞留在德国。表面看来,“有家(国)不能回”是一场灾难,亦是人生中的一种莫大的缺憾。但是客观上正因为这样的滞留,他才得以继续留在德国深造,在学术上更加精益求精。后来的事实也有力地表明,季先生后来的成就离不开他滞留在德国的十年苦读。而这,可以说,又是季先生因缺憾而得到的另外一个机遇。

……

谈到机遇,季先生常说:“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机遇’不垂青,我至今还恐怕是一个识字不多的贫农,也许早已离开了世界。”

虽然季先生将自己的一些成就归功于是机遇的垂青,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机遇并不会垂青所有的人,季先生之所以有幸成为机遇的宠儿,是跟其善于把握机遇密切相关的,即使是在很多人看来是痛苦和灾难的境遇下,季先生也能够将这种不利的情况很好地利用起来。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缺憾有时的确是一种机遇。只要你能够擦亮眼,敞开心,就能够利用这缺憾中隐藏的机遇,让自己曾经的和正在经历的人生缺憾也变得有意义,让自己今后的人生少一些缺憾。

尽人事,听天命

季先生语录:

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饼绝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云谲波诡,因果错综。只有能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

季先生在《缘分与命运》一文中写道:缘分和命运可信不可信呢?我认为,不能全信,又不可不信。

比如说,真正的爱情,不是和每个人都能发生的。须得是某一个人,才会对上眼,才会有感觉。又如,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人群中,那么多人,偏偏就是那两个人,在一起结婚生子,而不是与其他人。这其中,需要缘分,亦是某种命中注定。

人生是有一定的缺憾的,我们须正视人生中的缺憾,须知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是我们不能借此故而对自己的人生坐视不管。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该努力的还得努力,该付出的还得付出。总而言之,须得“尽人事”。

但是,也不要以为“尽了人事”就万事大吉,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还要相信“缘分与命运”,即要“听天命”。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尽了人事”,要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要能“听天命”,如此一来,也没什么值得悔恨的了。

事实上,“尽人事”与“听天命”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甚至缺一不可。试想,若是“尽了人事”,便想心想事成,那么世上只要努力了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了。这样一来,人世间,哪里还会有那么多的怨恨与抑郁不得志呢?另一方面,如果企图“尽人事”就能让梦想成真,取得一个完满的人生,那么当触碰到残酷的现实的时候,就可能会因此而让心灵受挫,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便是苦果了。

而若是完全“不尽人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完全听天由命,也是不行的。这样只会让自己人生的缺口更大,毫无完满可言也是可能的。可见,“听天命”并非听天由命的意思,而是秉着按规律办事的心态,泰然处之。一句话,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事实。

所以说,“尽人事”与“听天命”是一张纸的两面,没有谁都不行。

我们要“尽人事”,因为只有努力了,付出了,才有成功的可能;而不努力,不付出,就一定没有收获。就算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得弯腰捡起来,才能成为自己的,不然就可能会成为别人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尽了人事”而想一步登天,一劳永逸,世上是没有这么好的事的。凡事都是有缘由的,成功也是如此。

假如我们能很好地将“尽人事”与“听天命”结合起来,那么,我们至少能做到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命中注定,是你的就是你,该是你的总会来。而不是你的,也不必为之而过于伤悲,凡事莫强求,过于强求,累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心。轻则,只是一时沮丧,重则可能失去自信,失去信念。这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无法决定和改变“天命”。但是我们能左右我们自己。因此,在行动上,“尽人事”要竭心尽力。生活中,我们不妨时常问问自己:“我到底有没有‘尽人事’?”

为父母的,对子女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养之、教之?

为子女的,对父母有没有竭心尽力地侍奉、赡养?

为学生的,有没有用心学习,并且尽力学到最好?

为老师的,有没有几十年如一日,诲人不倦,教好每一个学生?有没有严谨治学,用心教学?

为官的,有没有秉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

如果“尽了人事”,那么,即便失败了,还是会问心无愧,内心还是能平静。否则,将终日悔恨。

真正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但是,为了让它更圆满一些,为了让遗憾更少一些,我们须得“尽人事”,也得“听天命”。

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季先生语录:

我越过第一阵强烈的风暴,问题算是定了。我逍遥了一阵子,日子过得满惬意。如果我这样逍遥下去的话,太大的风险不会再有了。我现在无异是过了昭关的伍子胥。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这是常态;但是有时候我胆子又特别大。在我一生中,这样的情况也出现过几次,这是变态。及今思之,我这个人如果有什么价值的话,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向来,世人对季先生的评价也毁誉不一。诋毁他的人说季先生是个懦弱的人,而季先生也一向强调自己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他说,这是他的常态。但是,有的时候,他的常态会发生变化,导致“变态”。此“变态”,非今天我们所说的变态,而是一改常态,实现某方面的自我突破与自我超越。季先生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体现在变态中。

事实上,不仅仅是季先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变态中,几乎每个人都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人若是不一改常态,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人生就没有价值可言。何况,要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超越,不是自己想就能实现的,也不是光靠自己的行动就能实现的,还有一定的客观因素,比如时机。

但是,人生最突出的价值,或者说,生命最突出的价值,还是体现在一个敢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的“非常态”,即“变态”中。因为在“变态”中,人们能克服自己固有的缺点,甚至是不好的习惯,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季先生之所以说他的“变态”体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就是因为他在“变态”中克服了自己“胆小怕事”的性格。“文革”期间,季先生敢主动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位“没有人性,只有兽性”的反动派的“老佛爷”,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被扣上各种莫须有的帽子,誓死捍卫“人间正道”。这样的行为,在当时那样的形势下,几乎是没有人敢做出来的。但是,季先生“为了保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虽粉身碎骨,在所不辞”,这不正是体现季先生高尚的一面吗?

人生在世,个人的人生价值,也一样主要体现在“变态”之中。人生中,我们必须看到,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更有甚者,就像俗话所说的那样,倒霉的时候喝凉水也塞牙。所以说,人生中,其常态是磨难重重,考验重重。没有谁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没有任何波折。从这一点来看,更能说明人生的缺憾性。而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能在逆境中爆发自己的威力,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人们为什么赞扬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就因为他的“变态”价值。阿姆斯特朗在屡遭重创,如痛失队友,被诬陷在比赛前服用药物等后,又碰上了一个致命性的打击——他被医院告知患上了睾丸癌,并且,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了肺部与脑部。这对于当时只有24岁的阿姆斯特朗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晴天霹雳。医生告诉他,治疗也只有30%的希望,并且治疗过程非常痛苦,例如,要进行开颅手术,还要作切除,要化疗。但是,阿姆斯特朗并没有放弃,也没有被吓倒。两年以后,阿姆斯特朗痊愈了,重返自行车赛场。阿姆斯特朗说:“患上癌症,可能是我生命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因为经历了痛苦,就能使你变得更加坚强,而自行车运动需要坚强。”

若是没有那一场变态,阿姆斯特朗可能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正因为阿姆斯特朗能在那场变态中超越自己,突破自己,所以他才能奇迹般地活下来,才能重返赛车道。

人生几十年,不论是微风细雨,还是狂风骤雨,几乎人人都难以避免。纵然如此,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气馁,更不能因此而放任自我,或者干脆一蹶不振。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若想克服自身的某种顽固的缺点,或者是战胜人生中的某种挫折,就必须做一个一反常态的“变态”的人。这样才能战胜自我,也才能赢得自身的价值。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充满缺憾的。因此,人生中,面对挫折、打击、困境等,我们要敢于去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该大义凛然的时候,决不能因为自身的懦弱而忍气吞声,做一个没有良知与正义的人。须知,价值就表现在“变态”上。

不要虚度此生,凡事要认真

季先生语录:

在千百亿万年中,我们仅有这一次生命,其可贵便可以想见了。我们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坐失良机。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十分严肃而又慎重地度过这一生。但是,什么叫“好好地”、“严肃而又慎重地”呢?当然就是不要虚度此生。

季先生说:“对于人生,我曾有过一些考虑。我认为,每个人的诞生都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除了佛祖释迦牟尼以外,能够预先制订计划,然后选人、选地、选时,再诞生。至于死,绝大部分也是被动的……”对于季先生的这句话,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我们的生命是极为可贵的,我们的人生亦如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讲,人没有上辈子,也没有下辈子,只有这辈子。因此,季先生建议人们,面对这难能可贵的一生,不要掉以轻心,坐失良机;而应当认真地过好这一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们常说,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这也正是缺憾人生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以及改变生命的深度。毋庸置疑,若想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所以说,面对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与生命,我们不能不认真,不能虚度光阴,更不能虚度此生。否则,人生便不是存在缺憾,而是一无所有,遍布荒凉了。

生活中,浪费时间,不认真对待生命,不认真生活的人,大有所在。比如,有人认为,自己还年轻,可以随意挥霍大把的时间。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便是:我一无所有,只剩青春可以挥霍了。再如,有的人觉得自己离死亡还很远,因此,不必瞻前顾后,让自己活在忙碌中,甚至成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地度过。又如,有人对“转世轮回”说深信不疑,因此,他们认为,这辈子就这样了,下辈子投个好胎,过这辈子想过的生活。还有人认为,小事上不值得付出过多的精力,敷衍了事就可以了;而大事上则应当尽心尽力,认真对待……

以上种种情况,无不是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的人生才会有更多的缺憾,才会出现“把肠子悔青了”的后果。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纵容自己敷衍了事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我们虚度此生,幻想完满的下辈子的理由。事实上,就算有下辈子,下下辈子……但是,连这辈子都不能认真对待、处处是缺口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拥有一个完满的下辈子呢?

季先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不论是读书,还是治学,抑或是为人,季先生都能做到一丝不苟,毫不马虎。季先生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季先生坚持“讲的全是真话,假话全不讲”的处世原则,如此认真,事事讲依据,绝不信口开河,说假话。正因为如此,所以季先生才能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才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最重要的是,正因为季先生秉着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所以他才能收获一个令自己“满足”的人生。

因此,人生中,我们当如季先生一样,做一个认真的人,不虚度此生,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本来充满缺憾的人生尽可能地更完满。

当然,我们说,要认真地对待生命,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人生中的大小事,并不是说不分好坏、千篇一律地要认真。比如,对待坏事,我们要认真,但是这样的认真不是说要认真地将坏事进行到底。而是认真地辨别,做到好事多做,认真做;坏事不做,认真地规避。而对未能及时辨别的坏事,我们应当“悬崖勒马”,立即停止,更要认真地反省与改正。这样才是真正的认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不虚度此生有所建树的人。

而对于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努力实现生命价值这一点,季先生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必须走正道”。季先生说:“做坏事,伤天害理,损人而不利己,这是地地道道地破坏人生的价值。正确的人生价值在能利人、能推动社会前进,而又不损害自己。”季先生的这种观点是非常符合现实情况的,毕竟,对于个人的利益,大多数人都是难以将其完全否定的,用季先生的话来说就是“非常难”,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符合人生价值的要求呢?还是谨遵季先生的教导吧——无损于别人,无损于社会。在季先生看来,这是无可厚非、可以容许的。只要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谨记不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即可。像历史上的曹操那样‘宁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的观点和行为,是万万要不得的。

人生在世,我们要明白,生命是极为宝贵的,我们不能虚度此生,凡事要认真。这样,才是正视缺憾人生的可取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无须叹老嗟老

季先生语录:

叹老嗟贫,在中国的读书人中,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们中,更是特别突出。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它是中西知识分子比较学的重要内容。

季先生在《老年十忌》中将“叹老嗟贫”列为第八忌。由此可见,季先生是反对“叹老嗟贫”这样的行为的。在此,我们则专门针对“老之将至”的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

俗话说,叶有荣枯,花开花亦谢。一切都在变动之中。人的生命也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的,因此,人会慢慢长大、成熟,最终变老,终究逃不过一死。而这,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缺憾——人终究逃不过自然规律的控制。

自古就有幻想长生不老的人,为此,人们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了。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很多人到了老年,不得不服老,为此叹老嗟老,忧心忡忡,害怕死去。

诚如我们反复强调的,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正因为有死亡这一步,所以,世界才会更新,不断地变化发展。否则,将不堪设想。

然而,人一旦老了,会害怕死亡,会叹老嗟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因此而夜不能寐,食而无味,整天愁眉苦脸,那就是不能正视人生的缺憾,不能接受现实的表现了。而这样的心态,势必也会影响自己晚年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对整个人生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老年,不应叹老嗟老。

谈到老,季先生非常欣赏古罗马西塞罗的观点。西塞罗认为,老年之所以被认为不幸福有四个理由:第一,它使我们不能从事积极的工作;第二,它使身体衰弱;第三,它几乎剥夺了我们所有感官上的快乐;第四,它的下一步就是死亡。对于第四点,季先生补充了一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诚如中国的一句古话所说“黄泉路上无老少”,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死,也可以说,任何人的下一步都是死。

这样看来,老与不老,其实都逃不过死这一劫。所以说,无须叹老嗟老,这是其一。

其二,老年,也应当有老年要做的事。老年的生活,依然是生活,依然是跃动的生命。因此,老年生活中的光阴,也是不应当轻视的。换句话说,与其叹老嗟老,不如好好享受老年的时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该做的事,进而充实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在缺憾中尽可能地更加完满。

对此,季先生的做法是:“我总不让自己的脑筋闲着,我总在思考着什么,上至宇宙,下至苍蝇,我无所不想。”进而季先生指出,“思考锻炼看似是精神的,其实也是物质的。我之所以不感到老之已至,与此有紧密关联”。

季先生这样的做法,并非是不服老,更不是无所事事,自我封闭,相反,他是以服老的心态,泰然处之。不像有些老年人,整天想到死,担心这担心那,人还好好的,就开始安排身后事,譬如给自己选墓地,买陪葬品等。这是非常无趣的事。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给自己套上众多的枷锁,活在沉重与荒芜里?

除了思考之外,老年人还能做许多事。比如拾起自己年轻时未能坚持的某项爱好,例如跳舞、打太极、读书等。季先生除了思考之外,还常常搞研究,写作。只要身体允许,他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更不会偏执于叹老嗟老之中。季先生这样的心态与精神,从他的《病榻杂忆》中便能一目了然。

人的一生,生命难免会走到终点,生命之灯会油尽灯灭。所以,无须害怕死亡,也不必因为死亡而心惊胆战。泰然处之,生死有命。当然,这并不是说,害怕死亡就是犯罪,就十恶不赦了。众生好生恶死,此乃世间常态,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年纪大了,即将遇上死亡,所以成天叹老嗟老,这是老年的一大禁忌。须去之,方能拥有一个充实的、快乐的、怡然自得的晚年,甚至让自己的生命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同样,也只有停止叹老嗟老,做老年该做的、可以做的事情,才是真正正视人生缺憾的表现,也才是完满人生的可取之道。

牢骚不宜太盛

季先生语录:

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毛泽东的两句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常宜放眼量。”

生活中,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人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万事如意,事事顺心的。相反,是波折不断的。俗话也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所以,人们的心情难免会为此而起伏。这是人之常情,更有甚者,会表现为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终日满腹牢骚。

但是,要知道,不完满才是真正的人生。因此,我们应当正视缺憾。人生旅途中,碰到波折,要泰然处之;遭遇失败和打击,要有承担的勇气,要有打不倒的韧性,要有重新振作和崛起的决心与胆量。而不是终日牢骚满腹,向众人诉说自己的不如意,抱怨社会与现实的不公平。如此,不过是顾影自怜,摇尾乞怜。于己于人,都是一种负担。因此,人生在世,须懂得,牢骚不宜太盛,牢骚太盛肠易断。

季先生的一生坎坷起伏,但是他始终没有满腹牢骚,终日抱怨这抱怨那。例如留德期间,不论是学习上遇到困难,还是生活上碰到经济困难,他都没有怨天尤人,大发牢骚,而是尽力去改变,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静心学习,勤奋读书,最终为自己的学术素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再如,季先生在“文革”期间,由于自己主动跳出来说真话,而被拉去牛棚批斗,遭受各种惨无人道的折磨,但是,当这一切都过去时,季先生并没有怨恨,也没有逢人就说那些人的残忍,更没有因此而满腹牢骚,甚至大力报复。相反,季先生将这样的遭遇静静地放在了记忆的角落里。

为人处世,能如此淡然、平静,是因为季先生深谙人情世故,更明白牢骚过盛的坏处。试想,若是季先生一直沉溺在满腹牢骚中,那他怎么能找回失去的笑容呢?又怎么能拨云见雾,开启新的人生呢?

人生是不完满的,况且,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现象,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过去的哀伤和疼痛,才能让明天充满意味,让人生更完满呢?

答案之一便是,牢骚不宜太盛。

人活一辈子,要做到没有牢骚,是不可能的。因为人非草木,人有情,有感受,有脾性。但是,牢骚过盛,那就可能难以从过去中走出来,更别谈走向明天,走向未来了。自然也难以完满余生。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一个牢骚过盛的人,因此,她走不出丧子丧夫的阴影,世人给予她再多的理解与同情,终究救不了满腹牢骚的她。可以说她死于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也可以说她死于自己的满腹牢骚中。

还有这么一则故事,教我们放下对不完满人生中波折的牢骚。

相传,有个寺庙的住持,给寺庙定下了一条规矩:岁末的时候,寺庙里的每一个弟子都要面对住持说两个字。

第一年岁末,住持问其中一个弟子想要对他说什么。这个弟子说:“床硬。”

第二年岁末,住持问他今年想说什么。他说:“食劣。”

第三年岁末,主持还没来得及问他,他就主动说:“告辞。”

住持望着这个和尚的背影,无奈地摇头说:“心中有魔,难成正果,可惜!可惜!”

故事中,这位弟子总是不知足,总是在抱怨,总是满腹牢骚,这样心浮气躁,哪里又能安心修佛呢?哪里又能修成正果呢?这对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借鉴呢?

泰戈尔说: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要错过群星。的确如此,牢骚太盛,害的终究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秉着乐观与豁达的心态,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做一个有实事可做,有梦敢追,知足知止的人,切莫让过去和现实中的浮云遮望眼,阻挡人生中来时的路。

无疑,季先生是我们的楷模。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惑乱的年代,他放下牢骚向前看,做实事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须知,牢骚太盛肠易断,牢骚太盛人生难以有成就。如此一来,不但不能正视已有的缺憾,反而会增加更多的缺憾,得不偿失,实不可为。

人生需要“想得开”

季先生语录:

你现在还太年轻,不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不如意,有大有小,要紧的是要想得开。我了解的人生是,活着,就得有工作,就得有烦恼,毕竟我们活着的地方不是天堂,现在有些人想不开,去自杀,没有必要。我都活到快100岁了,就是因为想得开。

人生是一条路,路上有鲜花,有嫩草,也有荆棘。生命是一朵花,会含苞待放,会绽开,会凋谢。生活是一只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不论现在天有多阴霾,总有放晴的一天;不论现在的夜有多黑,都有天亮的时候;不论暂时的路多么泥泞与坎坷,总有平坦的时候。

这都是人世间的常态。但是,很多时候,遇到一时的阻滞,我们会想不开,会觉得天无明日,生命没有了价值;会放弃自己,会放弃生活,甚至会放弃生命。再不然,就可能在沉沦中沉醉不醒。这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对此,季先生劝诫人们,要“想得开”。

季先生说:“我最近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人类历史5000年,我活了快100年,算起来也在人类历史中占了五十分之一。近100年中,我最满意的是眼前,我们国家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以前从没有过。解放前就不要说了,解放后有一阵也很难说,可现在的发展就很不一样了。我们要知福。”

从季先生的这句“我们要知福”中,可以看到季先生豁达的生活态度——想得开。一生中,不如意之事,季先生比我们遭遇的多得多,但是季先生能想得开,所以他快乐、充实、大有成就,所以他长寿。而这,不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希望的吗?

因此,要知道,人生需要“想得开”。

当然,想得开并非是对任何事情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比如,明知道自己生病了,也不及时进行治疗,以为生病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认为应当想得开,结果导致发生不该发生的事。事实上,这并非是真正的“想得开”,而是不珍惜生命、爱护自己的表现。

想得开,是一种辩证思维。见此,也能见彼。从无能见有,从非能见是,从死能见生,由近能及远,自失能知得……例如,季先生所说的“我们要知福”,就是由无见有、自失能知得的想得开的表现。

的确如此,生活中,我们看似一无所有,可是又似乎拥有很多。相信很多女性朋友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衣服很多,可是却总是觉得没有衣服穿。每次打开装得满满的衣柜,却喊着:“啊,没衣服穿!”人生中,很多时候,在很多方面,人们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觉。

例如,有家的人说家不幸福;没家的人说自己一无所有,想要有个家。有钱的人说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凌乱,只有钱,没有爱;没钱的人说家里没有钱,再幸福又能怎么样呢?

再如,祖辈一餐能吃上“白的”就是幸福,现如今,吃什么都觉得不幸福;父辈只要能穿得暖就觉得幸福,现在,一定要穿哪个牌子的才幸福,穿不起,就苦闷……

以上种种都是“不知福”的表现,也是轻度想不开的表现。人若总是这样,就难免会不快乐。所以,要“知福”,要想得开。可能你是一个漂泊天涯、没有家的人,但是,要看到,你身边可能有很多很多情同手足的朋友,这也是一个家。

可能你的家中常常会有一些小吵小闹,但是一家人过日子,要知道,这也是一种幸福。有钱的人,有钱,可以去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随心所欲地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比起没钱的人,在物质上,更有选择的主动权,这也是一种幸福。而没钱的人,一家大小其乐融融,是人生难得的温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因此,何必为某种不足而抑郁而悲伤呢?若是为此想不开,就更不应该了。须知,人生需要想得开。

再有,人生中,总是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打击。但是有的时候,人们难以做到豁达,难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难以“想得开”,也就是说,想不开。比如说,你可能是一个从拥有亿万资产到一无所有的人,可能会因完全破产而想不开,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了,完全垮了。其实不必,要知道,因祸可能得福,你可能失去财产,甚至全部财产,但是你也可能因此换得一身轻松,你的生活可能将会是一番新的样子,而这番新样子,可能就正好是你期许中的生活的样子。

所以说,人生需要想得开。想得开的人,才能获得一身轻,才能以豁达的态度与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能感知生活的美好,才能活得快乐。要使自己想得开,我们可以学学以下这些人的做法:

有一位女子对她的闺蜜说:“将来我的丈夫,如果他很懒,说明他有更多休息的时间,那么他会是一个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人;如果他长相不好看,而且性格又比较内向,说明他不容易红杏出墙;如果他没有很多的钱,但他的为人、他的脾气性格可能很好。”

有一位知名导演拍了一部电影,拿到威尼斯电影节上去比赛,结果落选了。但这位导演却说:“输给李安不算输。”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李安是华人导演中唯一一个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人,他还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因此,这位导演认为,输给李安,虽败犹荣。

人生中,不如意是难免的,这也是缺憾人生的表现,但是我们应当懂得,人生要知福,更要想得开。因此,我们应当向季先生学习,正视人生中的缺憾,做一个凡事能用豁达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的人,这样才能做一个想得开的人,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上,才会懂得知福,懂得珍惜。

量力而为,竭心尽力,不留遗憾

季先生语录:

面对人生,要努力提升生命的质量,凡事量力而为,既不能轻言放弃,也不能过分执著。

季先生在《老年十忌》一文中谈到第四忌“不服老”的时候,给我们讲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那一年,季先生84岁。纵然已经高龄,但是他仍然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写作。这天,季先生照例四点半起床去写作,等到他觉得肚子饿了要回去吃饭的时候,他发现,门不知被谁从外面锁上了。无奈,季先生回头看到一扇可以打开的玻璃窗,他不假思索地打开了,并且跳了下去。而这窗台有一米八高。当时季先生并没有觉得害怕,等到事情过去之后他回想起来,觉得后怕不已。而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也为季先生捏了一把汗。

用季先生的话来说,这是不服老的表现,也是自不量力的表现。从中,我们不难知道,季先生想要告诉人们的是,凡事要量力而为,不要逞能。逞能可能就会吃亏,而量力而为,并且竭心尽力,那么就可能把事情办好,不留遗憾。

人生中,若是不能量力而为,不知天高地厚,自不量力,轻则可能会闹出“螳臂当车”的笑话;重则可能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就算能够量力而为,却始终做不到竭心尽力,也难以把事情办好。因此,人生旅途中,我们要做一个量力而为,并且竭心尽力的人,这样才能少留遗憾,甚至不留遗憾。

有一位牧师带着孩子们祷告完之后,微笑着向大家承诺道:“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我就邀请他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聚餐会。”

孩子们听完之后,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参加这样的聚餐会是每个孩子梦寐以求的事;难过的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内容有几万字,并且很拗口,能顺畅地读出来,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是背出来。

因此,大家都放弃了。但是,几天后,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站在牧师面前,开始背起了《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内容,并且越背越有感情,几乎能与声情并茂的朗读媲美。最后,小男孩成功地背完了所有的内容,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后来,其他的孩子们问他怎么背出来的,这个小男孩说:“我只是量力而为,并且竭心尽力罢了。”

这个小男孩就是比尔·盖茨。如牧师所承诺的,最后他带着盖茨去参加了聚餐会。

若是盖茨不量力而为,那他可能不但背不出牧师要求背的内容,还可能会让自己在背诵的过程中陷入尴尬的境地。而若是盖茨能量力而为,却又不能竭心尽力的话,那他也不可能成功地背出那几万字的内容。所以说,要成功地做好某件事,需要量力而为,也需要竭心尽力。

一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山上打猎。走着走着,猎人发现了一只兔子,他瞄准兔子一枪打过去,正好击中兔子的一只后腿。这时候,猎人叫猎狗去追受伤的兔子。

猎狗飞快地跑向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反而离自己越来越远了,最后消失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主人的身边。看到猎狗空手而归,猎人大声骂道:“你怎么这么没用?连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很委屈地回答说:“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兔子回到家后,邻居们看到它都很吃惊,连忙问它怎么脱险的。兔子说:“我竭心尽力地往前跑啊!猎狗可以尽力而为,追不上我最多挨一顿骂。但是倘若我也只是尽力而为,就会成为它口中的猎物了。”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知道,办事要竭心尽力,才能成功,否则将可能前功尽弃,最后如“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样一来,自然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众多的遗憾。

综上可知,人生在世,要正视缺憾,也要弥补缺憾、减少缺憾。因此,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如季先生所建议的那样,做一个量力而为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有质量;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要减少遗憾,不留遗憾,尽心尽力可能还不够,还得竭心尽力。总而言之,人生中,要量力而为,竭心尽力,不留遗憾。 sCpuNENn+Tt+sISQpWJxZ9vc6qW4FC9zwJg8kGu+1+zFJl0fyeEFVeKxxAZIR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