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面对,走出失落告别伤痛,与生活约定一个崭新的明天!这不是简单的仪式,这是心灵的蜕变,是心智的成长,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面对那些自己一直在逃避的,放下那些一直耿耿于怀的,接受那些自己始终抗拒的……由此踏上一条通往崭新天地、精彩世界的道路。
遭遇是外界造成的,难过是自己造成的
生活中,没有人可以不经波澜、始终快乐地过完一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如意或让人受伤的事,有人且笑且行,有人咬牙撑过,有人因之难过,徘徊在痛苦的深渊。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是自己。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产生。
简单地说,遭遇是外界造成的,但心情却是自己决定的,难过是自己造成的。真正应该为我们的失落、伤心负责的不是命运,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己。
即使身处逆境,厄运降临,只要我们能够将之视为通往幸福与快乐的考验,就会充满斗志、希望、自信、乐观,进而谱写一段激昂的人生乐章;相反,身处顺境,倘若看到的总是自己没有的,想到的总是自己失去的,那么便注定了伤痛与失落。而渴望获得快乐生活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伤痛与失落太多,或许是心“病”了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是伤心、失落,还是宁静、幸福,与其说取决于个人的境遇,不如说取决于个人的心是否健康。如果心“病”了,那么即使很微不足道的事,也足以让人陷入痛苦与失落的泥沼;相反,如果心是健康的,那么,即使遇到的境遇不佳,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也能够快速地走出伤痛与失落,重享快乐的生活。
青藏高原拥有美丽的山水、变幻莫测的天气、古老而神秘的风土人情,美丽的景色会让人流连忘返,可是熟知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那片土地是天堂和地狱并存的世界。
赵佳是位进藏军人的随军家属,为了追随爱情,她毅然辞去了一份城市里的工作,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第一次进藏,除了新奇与震撼外,这位年轻姑娘感受到了更多酸和苦的滋味。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想到要长期居住在此,赵佳心中五味杂陈。
爱人所驻的部队交通条件不好,很多道路根本没有开通,雨季塌方或者大雪封山的时候,仅有的羊肠小道也会因为天气而被“封锁”,使赵佳居住的地方成为一座“孤岛”。高原上缺水缺电是常有的事情,又由于高原缺氧,赵佳每去提一次水都会气喘吁吁。再加上丈夫并不能时常陪在身边,在这个艰苦的环境中,赵佳觉得失落极了,她甚至迁怒地认为是丈夫让自己沦落至此;认为丈夫忙碌、忽视自己是不爱自己了;认为自己如此无能,在这样的环境里她只能痛苦,却无力做些什么来改变……她的内心充满了痛苦。
很多个深夜,她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信给自己的父母,却不知道父母是否能够收到,又或者要过多久才能收到自己的信。
几个月后,就在赵佳觉得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候,她意外地收到了父母寄来的厚厚的书信。父母并没有给予她太多安慰,只是对赵佳的成长经历回忆了一番:因个子矮小被人欺负后,小赵佳不仅没有怯懦,而且还乐观地吃着菠菜,希望能够像“大力水手”一样不被欺负;打针的时候,小赵佳明明很怕疼,却笑着唱歌给母亲听;高考因中暑而名落孙山,赵佳也没有抱怨,而是更加努力地复读,在第二年考上了更好的学校……
看着信,赵佳回忆起曾经的自己,她不禁想着:“我这是怎么了?不就是海拔高了一些,温度低了一些,人少了一些吗,我怎么就变得那样失落了呢?难道是我的心‘病’了吗?”
此后,赵佳开始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远离都市喧嚣的赵佳,在面对孤独和寂寞时,她会高唱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的藏歌,用纯净的歌声洗涤自己的心灵,为生活增添色彩;她不再把打水的艰难看做是一种痛苦,反而认为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她用亲手打来的水浇灌仅有的几盆植物时,内心被一种幸福的感觉充斥着,因为她在用心去浇灌着另外的生命;停电了,她就用黑色的眼睛去感受淳朴的黑夜;当丈夫没有执行任务时,他们会相拥去感受对方的心跳,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从赵佳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状态是影响个人情感体验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个人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相反,负面的、消极的心理状态则让人容易陷入失落中,甚至“自伤”。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因为抑郁的心理,才遭受了更多的伤痛与失落。父母的早亡、寄人篱下的境遇、舅妈王夫人的为难等,固然给她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但是,如果她能够及时地疏导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那么抑郁悲观,能够自信、坚强和独立一些,那么她或许就不会在无边无际的伤痛与失落中煎熬致死了。
很多时候,那些难事、伤心事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敏感、自卑、悲观、浮躁,就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健康,生病了,所以才会觉得自己伤得那么重,那样失落。当然,这并不是说挫折、苦难不会给人造成伤害,而是指健康、乐观、自信、充满希望的心,能够提升我们对伤痛、失落的免疫力。
一般来说,处于伤痛或失落中的人的心理状态,往往都存在着某种不健康的因素,我们要走出伤痛与失落,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健康的心。
不要心随境变,要境随心变
生活中,那些真正可以快乐生活的人往往都是强者,他们对生活的环境、自我的心理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主控力。相反,那些不能掌控自己心情、主动适应周围环境的人,则总是容易陷入失落与伤痛中。
一头骡子很得主人喜爱,日子过得也很舒畅。每当主人去打猎或是远行时,骡子的母亲——一匹骏马,就一定会陪同主人前往,而每当主人要接送特别的客人比如公爵亲王时,也一定是由骡子的母亲拉着装饰得美丽非凡的马车。骡子的母亲有修长的腿、光亮的毛皮,深受主人的宠爱。所谓“爱屋及乌”,毛色同母亲一样光亮的骡子,也赢得了主人不少的宠爱。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头骡子才逐渐忘却了自己生来就是要干重活的,它志向远大,总希望自己可以风光无限。
可能是因为主人非常喜欢骡子,也可能是因为骡子是骏马的孩子,总之,骡子可以每天待在屋里向狗、猫等动物们炫耀自己,而且什么都不必去做,因此它觉得自己十分快乐、无比幸福。
可是,骡子一天天长大了。有一天,一个人买走了这头骡子,这位新主人让这头骡子帮自己拉磨。骡子心里愤恨极了,不满新主人竟然要自己干这样的粗活儿,它消极怠工。于是,新主人时常鞭打它,以驱使其拉磨,并且因为内心不喜,给它的食物也非常糟糕。渐渐地,它的毛皮不怎么光亮了,每天精神委靡,郁郁寡欢,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地狱里。
一开始,骡子的境遇很好,因此它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然而,后来它跟了新的主人,境遇变了,它的心情也跟着变了。但是,如果它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那么它必然能够改变境遇,从根本上走出失落与苦难。比如,如果它能够控制住内心的消极情绪,如抱怨、不甘、抗拒等,它就不会消极怠工从而引来主人的鞭打;如果它积极进取、不慕虚荣,肯踏踏实实地为新主人干活,那么它也定能被新主人认可,进而将日子过得有意义而且快乐。
生活中,当我们在伤痛与失落中沉浮时,不妨自省一下,看看自己是否也像故事中的骡子一样,有一颗不智的心。要知道,总是被环境所操控的心灵是不健康的,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一般。要想走出伤痛、远离伤痛,我们就必须对自己的心具有主控的能力,让自己的境遇随着积极的心境而变得有利于我们的发展。
山不就我,我就山
在前面我们说让境随心变,但并不是说任何境遇都能够随心而变,而是指积极的心境能够有助于我们走出伤痛,迎来美好快乐的生活;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的、不可改变的伤心事,我们则应该积极调整自我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它。简言之,就是“山不就我,我就山”。
保罗在一家KTV里做事,收入不多,然而,他总是过得非常快乐。
保罗很爱车,但是凭他的收入想买车是不可能的事情,与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说:“要是有一辆车该多好啊!”眼中也尽是无限向往之情。
后来有人说:“你去买彩票吧,中了大奖就可以买车了!”
于是,保罗买了两元钱的彩票。可能是上天终于垂青他了,朋友们几乎不敢相信,保罗就凭着两元钱的一张彩票,果真中了大奖。
保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他买了一辆车,整天开着车兜风,经常有人看到他吹着口哨在林荫道上行驶,车子擦得一尘不染。
一天,保罗把车泊在楼下,半小时后下楼时,发现车被盗了。
刚开始,保罗有些遗憾,但更多的是气愤,他恨透了那个偷车贼。他晚上思考了很久,在第二天早晨时,他又变得很开心了。
几个朋友得到了这个坏消息,想到他那么爱车如命,这么多钱买的车,眨眼工夫就没了,都担心他受不了,就相约来安慰他。
此时,保罗正准备去上班,朋友们说:“保罗,车丢了,你千万不要悲伤啊!”
保罗却大笑起来:“嘿,我为什么要悲伤啊?”
朋友们互相疑惑地望着。
“如果你们谁不小心丢了两元钱,会悲伤吗?”保罗说。
“那当然不会!”有人说。
“是啊,我丢的就是两元钱啊!”保罗笑道。
是的,不必要为两元钱而悲伤。保罗之所以过得快乐,就是因为他能够驾驭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失去会带给人伤痛和失落,但是保罗能够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从而避免了产生失落的情绪。生活中,当我们同保罗一样失去某物或某种关系时,是否能够如此妥善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已经发生的伤心事呢?
或许很多人会说:“我失去的可是我至爱的人呀,是感情,是事业!哪里是失去车子可以相比的?”的确,或许失去一段感情的伤痛与单纯失去某物相比要深刻、强烈得多,但是,伤害越深、失落越多,我们不是更应该主动去调适心理,以减轻伤痛与失落带给我们的伤害吗?
审视自己的心灵
自私、虚荣、狡诈、贪婪、仇恨、愤怒、骄傲、任性、顽固……这些是心灵不健康的因素,是堆积在心灵里的垃圾;而希望、热情、友善、自信、坚韧、理性……这些都是心灵健康的表现,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而快乐的生活。造成心灵不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它们或多或少都会阻碍我们走出伤痛与失落。那么,我们是否了解自己心灵的健康状况呢?是否知道有哪些影响到我们心灵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去克服它们呢?
只有了解了自己的心灵状况,知道了自己的内心存在的那些拖住了我们走出伤痛与失落的腿的不良因素,并且找到正确的方法克服它们,我们才能更顺利地告别伤痛与失落;同样的,了解哪些积极的心理是我们所缺少的,并努力培养,将为我们走出伤痛与失落增添更多助力。简言之,省视自己的心灵是我们当下应该做的。下面,就几种与我们能否走出伤痛关系紧密的心理因素进行一番论述。
自卑与自信
所谓自卑,是一种由于过度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心态。产生自卑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通过自卑者对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形成的。在自卑者的意识里,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从而悲观失望、失去信心,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面对伤痛与失落,自卑的人自怨自艾,“这就是我的命运,我注定了无法得到快乐”、“大家一定是在嘲笑我”等念头频频出现在自卑者的脑海里,让自卑者不是逆来顺受地忍耐痛苦与失落,就是使伤痛与失落不断加深。相反,自信的人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打击,在经历过最初的无措之后,他们都会相信自己可以走出伤痛与失落,认为自己可以也应该快乐地生活,正是这种源于自信的信念,成为了战胜伤痛与失落的强大力量。遗憾的是,自卑正是那些处于伤痛与失落中的人,心中最容易滋生的;而自信,则是在伤痛与失落中尤其容易失去的。
乔治是一家大公司的行政助理,他勤勤恳恳地干了几年,因为工作认真,虽说没有什么太突出的表现,但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但是,让他深受伤害的事还是发生了——公司以他的学历过低为由解雇了他。
后来,经过努力,乔治拿到了新闻专业的大专文凭,他想成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他观察了业内的一些优秀人才,注意到那些人至少有学士及其以上的学位。乔治认为,自己没有学士学位,所以一定也无法成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于是,面对几次实习的机会,他都放弃了,因为他自觉不够资格。这样,他错过了很多磨炼自己技巧的机会,因为他不相信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自己可以做好那份工作。
可是,后来他才了解到,实践经验对他来说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资产。要想发现自己对于某份工作是否够资格,是不是可以胜任,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尝试。
一次被辞退的经历,一次他人的否定,让乔治陷入了失落与伤痛之中,同时也让他成了一个自卑的人。虽然他希望走出失落,也的确为此而付出了努力,但他内心的自卑、不自信还是把他困在了失落的世界中。如果他能够自信一些,敢于去尝试,也就有可能不再失落,有所成就了。
的确,自卑会让失落中的人更失落,伤心中的人更伤心,因此,对于处在伤痛和失落中的人来说,尤其要警惕自卑。一个人能否走出伤痛,告别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抛弃自卑,树立自信。如果我们抛弃了自卑,变得自信,我们就可以获得战胜伤痛与失落的力量。
一般来说,处于伤痛与失落中的人最好能够双管其下——在努力克服自卑的同时培养自信。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克服自卑:
第一,从小事做起。做小事容易获得成功,而不断成功就是自卑的克星。因此,我们应该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然后在这些持续不断的成就中肯定自我,一步步找回自信。
第二,从长处做起。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点,谁都不例外。不要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对比,这样只能是备受打击。我们也不妨做一些自己一直感兴趣的事情,也许这样不仅可以克服自卑,还可以找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从小时候想起。要克服自卑,就要知道自卑的根源在哪里。有些严重的自卑心理正是来自于我们小时候受到过的创伤,也许我们自己已经不记得了,不过我们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四,从经常鼓励自己做起。时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鼓励自己,可以帮助我们重树自信。例如,一直坚信:“我一定能走出伤痛”“我一定能快乐幸福”……这种方法只要成功了一次,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赶走自卑,甚至还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失落与伤痛。即使失败了也不必害怕,你可以接着这样自我暗示:“这次失败不代表我不能成功(幸福),只是运气不好。下次我有更多的经验,一定能够成功!”
第五,从加强交往做起。自卑的人常常伴有孤僻性格,不愿意结交朋友,自己一个人钻进自卑的“牛角尖”里出不来。多结交朋友,可以从朋友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在获得友谊的过程中,自信也就慢慢地找回来了。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自信。下面是心理学家给出的可以增加自信的事务清单。
早中晚各照一遍镜子,整理自己的仪表,以对自己的外貌衣着放心。
要想着自己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缺陷。人无完人,完美无缺的人并不存在,不要总把自己的缺陷放在心上。
很多时候你认为是窘态的状况,可能别人并没有注意到,因此你也无需过于在意。
不要总是批评别人,总是指责别人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学会沉默是金,不急于表现自己。多数人喜欢的是聆听者,而不是高人一头的演讲者。因此,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不要急着用插话来赢得别人的好感。你只要当个合格的倾听者,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懂装懂不但不能保全形象,还会让人觉得你不够诚实可靠。别人取得了成就,要给以赞赏,不要装作没看到,羡慕就说羡慕。
为自己找一个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陪伴自己的朋友,这样,无论遭遇到怎样的失意,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将走路的速度加快25%。心理学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昂首挺胸、适当加快速度的行走,能让人的心理状态变得积极自信。长期使用这种“走快25%”的方法,你的自信心一定会“爆棚”。
敢于当众发言。当众发言(不是随意插话)是信心的“维生素”,能够帮助你强化和巩固自信心。
不要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别人的同情也会打击你的自信心。
总的来说,自信是伤痛与失落中的人最容易缺少但又最需要拥有的,而自卑则相反。因此,如果我们正处于伤痛与失落中,一定要好好利用上面的建议和方法来克服自卑、提升自信。
乐观与悲观
与“自卑与自信”类似,乐观与悲观也是失落与伤痛中的人需要重视的两种不同心理。乐观能够为人在伤痛与失落的阴霾中保留一线阳光,让希望常怀心中,引导人朝着出口一直走下去,并最终开启美丽的新天地;而悲观则会让人绝望,让人永远沉沦于痛苦与失落的深渊。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有两位北欧的皮鞋推销员因不得上司的欢心,被发配到非洲去工作。
两人失落地来到非洲。由于炎热,非洲人习惯打赤脚。第一位推销员看到这种情况,立刻陷入了绝望之中:“我怎么可能在这样炎热的地方,把皮鞋卖给习惯打赤脚的非洲人呢?”于是,他放弃了,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底薪,在非洲熬日子。
而另一位推销员面对这种情况却没有失望,他看到了积极的一面:“这是一块还没有开发的市场,是没有人动过的奶酪。也许我可以在这里走出失落,重新意气风发。”随后,他想方设法地引导非洲人去购买皮鞋。两年后,他就因为业绩表现突出,重新被总公司调回了北欧总部,并委以重任,职位甚至比他曾经的上司还高,他走出了自己人生的失落阶段。
两位推销员都失落地来到非洲,但前者悲观,因此他一生潦倒、失落;而后者乐观,能在心中常怀希望,他依靠着希望的指引最终走出了失落,迎来了不一样的人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乐观,什么是悲观呢?心理学家对此做出了解释:乐观主义者总是假设自己是能够取得成功的,是幸福快乐的,这种信念让他更容易靠近快乐和成功;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就已经相信事情无可挽救,认为即使走出了今天的伤痛,明天也未必会快乐。这种灰心丧气的情绪以及否定自己的心态,会将自己阻隔在幸福快乐的大门之外。
面对伤痛与失落,我们尤其要乐观。这会增加我们走出伤痛与失落的积极性,也能缓解伤痛与失落带给我们的不良体验。
一个小女孩被妈妈要求去洗自己的衣服,但是小女孩感觉很委屈,因此连连叫苦。爸爸走过来问她为什么不高兴。
小女孩撅着嘴说:“妈妈让我洗衣服,但我不喜欢洗衣服。”
爸爸继续问:“如果不高兴,是不是就可以不洗了?”
“妈妈说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即使不高兴,也还是得洗。”
“那就高高兴兴地去洗吧。反正高兴是洗,不高兴也是洗。以后等你长大了,有很多事情都要你自己去做,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当你能够高兴地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你才能面对周而复始的新的挑战。”
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像“洗衣服”这样的事、伤痛与失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满怀希望、笑着是一种面对,绝望、哭泣也是一种面对,那么为什么不给自己多一点希望、多一点笑容,乐观地面对呢?
遇到伤心事的确容易让人悲观,要走出伤痛与失落也并非易事,但越是难、越是苦,我们就越需要乐观地看待,就越要像下面所建议的那样去做。
第一,不要害怕以后的旅途中会再出现灾难。要懂得积极的态度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要坚信希望和乐观能引导我们走出伤痛,走向快乐。
第二,以幽默的态度来接受现实中的伤痛与失落。有幽默感的人,才有能力轻松地克服厄运。
第三,在处境危难时,尤其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保持乐观,努力寻找走出逆境的办法,相信凡事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伤痛与失落总会过去。
第四,学会放弃。面对伤痛与失落,冷静地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环境,放弃应该放弃的,才会得到想得到的。
第五,无论多么严峻的形势向我们逼来,我们都要努力去发现其中有利的因素。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到处都有一些小的成功、生活中到处都有小的快乐,心中自然能够多点乐观,少点悲观。
第六,于伤痛与失落中,想想自己以前取得的成功和快乐的生活,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
第七,闲暇时间里,多接近乐观的人,以培养自己乐观的态度。
第八,我们必须相信,悲观不是天生的,就像人类的其他态度一样,悲观不但可以减轻,而且通过努力还能转变成一种新的态度——乐观。
第九,要意识到自己是幸福的。不要在烦恼袭来时,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其实上帝是公平的,在为我们关闭一扇窗的同时,肯定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只是,这扇门有时需要我们自己去找。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幸福快乐还是伤心失落,都是内心的一种态度,都是看问题的一个角度。倘若我们把脸朝向阳光,我们就不会看到阴影。所以,给自己一双乐观的眼睛,找回乐观的心态,那样我们才能感到生活是美好而光明的。
抱怨与解决问题
有一个人,原本生活虽说不上风光无限,但也绝对没什么伤痛或失落,但是他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爱抱怨。
在他自己看来,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顺心的事,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停地抱怨,而高兴的事则被他抛在了脑后。结果,在不停地抱怨中,他变得越来越不快乐,内心失落无比,仿佛自己真的是世界上最凄惨的那个人一样。他周围的人因为受不了他那无休无止的抱怨,也开始疏远他。妻子和他离了婚,儿子见到他就躲开,朋友也越来越少……
就这样,他真的成了一个有许多伤心事、很失落的人。
看过上面这个故事,或许你已经发现,抱怨会把伤痛与失落招惹上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但明智的人会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
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我们才能让生活多些如意、少些不如意;同时也能让自己成长起来,拥有足够走出伤痛与失落的能力。
而抱怨,则会让我们像上面那个爱抱怨的人一样,与伤痛、失落纠缠在一起。如果对每件不能称心如意的事都耿耿于怀,堆积在心里、挂在嘴上,自己的心态、情绪会变得很糟。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不难想象,我们做事做人必然很容易出错。这样一来,遭遇挫折与失落就难免了,就会陷入“抱怨—沮丧—出错—挫折—伤痛与失落—抱怨……”的恶性循环中。
抱怨是最愚蠢的!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他的书中写道:
在我的私人档案柜里有一个卷宗夹,上面写着“我所做过的傻事”。我把所有做过的傻事留下书面纪录,放在这个卷宗夹里。有时候,我会用口述的方式让我的秘书打字记录下来。可是有时候,这些问题太个人化,或者太愚蠢,这使我不好意思口述,就只好自己动手写下来了。
拿出那些“我所做过的傻事”的档案,重新读一遍对自己的批评,能帮我解决我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我就是这样控制我自己。
我以前常常把碰到的麻烦怪罪于别人,可是年岁渐长之后发现,归根究底,几乎所有的不幸都应该怪自己。很多人在年纪大了之后都会发现这一点。“除了我自己,再没有别人。”拿破仑在被放逐的时候说,“除了我之外,没有别人应该为我的失败负责。我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不幸命运的起因。”
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杜绝抱怨,即使遭遇了伤痛与失落,也要停止抱怨,以便将恶性循环斩断。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走出伤痛与失落的可能。
生活中的强者不会怨天尤人,不会把精力浪费在抱怨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上,他们会致力于解决问题,从而开启“解决问题—完善自我—出现的问题变少—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进而过得越来越顺心如意。换言之,遭遇了挫折与不如意,与其抱怨,不如立刻行动起来解决问题。
在好莱坞有这样一个激励人心的故事:
从他记事起,他就知道父亲是个赌徒,母亲是个酒鬼。父亲赌输了,打完母亲再打他。母亲喝醉后,同样也是拿他出气。
拳打脚踢中,他渐渐地长大了,虽然经常是鼻青脸肿、皮开肉绽。跌跌撞撞上到高中时,他便辍学了。接下来,街头鬼混的日子让他备感无聊,而绅士淑女们蔑视的眼光更让他觉得难受。
他一次次地问自己:难道自己一辈子就在别人的白眼中度过?
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追问后,他下定决心走一条与父母截然不同的道路。但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他长时间地思索着。
从政,可能性几乎为零;进大企业去发展,学历与文凭是不可逾越的高山;经商,本钱又在哪里……
最后,他想到了去当演员,这一行既不需要学历也不需要资本,对他来说,实在是条不错的出路。可他哪里又有当演员的条件呢?相貌平平,又无天赋,再说他也没受过相关的训练啊!
然而决心已下,他相信,即使吃遍世间所有的苦,他也不会放弃。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演员”之路。他来到了好莱坞,找明星,找导演,找制片人,找一切可能使他成为演员的人恳求:“给我一个机会吧,我一定会演好的!”
但是很不幸,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了,可他并未气馁。每失败一次,他就认真反省,然后再度出发,寻找新的机会……为了维持生活,他在好莱坞打工,干些粗笨的零活儿。
两年一晃而过,他遭到了一千多次拒绝。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不断地问自己:“难道真的没有希望了吗?难道赌徒酒鬼的儿子就只能做赌徒酒鬼吗?不行,我必须继续努力!”
他想到写剧本,如今的他已不是初来好莱坞的门外汉了,两年多的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学习和一次进步,他大胆地动笔了。
一年后,剧本写了出来,他拿着剧本遍访各位导演:“这个剧本怎么样?让我当主演吧!”剧本还可以,至于让他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做主演,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玩笑。不用说,他再次被拒之门外。
在他遭到一千三百多次拒绝后,一位曾拒绝了他二十多次的导演对他说:“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演好,但你的精神让我感动,我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就让你当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说;如果效果不好,你从此便断了当演员这个念头吧。”
为了这一刻,他已做了三年多的准备,机会是如此宝贵,他怎能不全力以赴?三年多的恳求,三年多的磨难,三年多的潜心学习,让他将生命融入到自己的第一个角色中。
幸运女神就在那时对他露出了笑脸。他的第一部自编电影《洛奇》在1976年票房成绩突破2.25亿美元,创下了当时全美最高票房纪录——他成功了!
后来,他成了世界顶尖的电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龙。
关于史泰龙,他的健身教练哥伦布曾经做出如此评价:“面对挫折,史泰龙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他是一个行动专家,他从来不让自己情绪低落,从不在消极的思想中等待事情发生,他主动令事情发生。”
相信,如果遭遇了史泰龙幼时的成长经历又或者事业上连续不断地遭受打击,大多数人都会就此沉沦在伤痛与失落之中,而不能战胜失落,取得辉煌的成就。生活中,面对失落和伤痛,如果我们也能够像史泰龙一样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也许伤痛与失落就会成为一种获得幸福与快乐之前必须要经过的历练。
钻牛角尖与转弯
人的思想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可以四处蔓延,可以广阔无边,也可以顺着某个方向一直向前。开阔的思路犹如蓝天、大海一望无际,也唯有如此,才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步履更加淡定。可是也正是由于它的无形,往往会让人一条路走到黑,钻进牛角尖而无力自拔,就像钻进瓶子里的章鱼:
神秘的大海中生活着千奇百怪的鱼类,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性,而各自的生活习性又往往决定了它们在海洋中的生存状态。章鱼就有一种怪癖,一只章鱼的体重可以达到70磅,然而它们的身体却非常柔软,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想去的地方。
章鱼没有脊椎,这使它可以穿过一枚硬币大小的洞。它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身体塞进海螺壳里躲起来,等到鱼虾走近,就咬住它们的头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顿。对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来说,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最可怕的动物之一。
然而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渔民的猎物。渔民们掌握了章鱼的天性,就将小瓶子用绳子串在一起沉入海底。章鱼一看见小瓶子,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在海洋里无往不胜的章鱼成了瓶子里的囚徒,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那只是表象。瓶子放在海里,瓶子又不会走路,更不会去主动捕捉。真正囚禁了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条路是死胡同。
生活中,遭遇了挫折、打击等伤心事后,有些人的思维就容易像那些章鱼一样钻进苦恼、烦闷、失落、痛苦、焦虑、忧愁的“瓶子”里,并且自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拼命往里钻,最终将自己囚禁起来,无力挣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已经钻进了痛苦的“瓶子”里,而且越陷越深?生活就如同广阔的海洋,蕴藏着那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却一味向失落与伤痛的“瓶子”里挤,自己为难了自己,自己毁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很多时候,在失落与伤痛中怎么都走不出来的我们,实际上是被自己顽固而且是扭曲的想法蒙住了双眼,自以为是地朝着错误的目标固执地前进,结果却钻进了痛苦的牛角尖。
例如,经历了妻子因自己赚不到钱而和自己离婚的伤痛,丈夫很可能会固执地认为爱情都是不可信的。那么,即使以后再婚,他也不可能信任妻子,这样生活又怎会美满如意呢?更有甚者,他可能会时刻猜忌自己的妻子是不是嫌自己不够有成就,进而让婚姻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再比如,在患有厌食症的人身上,也可找到这种极端想法的影子。患有厌食症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太胖,因此他们看到的事实就是自己太胖。当他们照镜子时,他们把所有否定这个想法的信息都排除在外。即使他们穿着一件宽松的衣服,或体重只有80斤,他们还是觉得自己很胖,结果他们看到的真的就是这样。而厌食症正是他们内心伤痛与失落的外在体现。
因此,当我们在伤痛与失落中彷徨无措,找不到出路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钻进了牛角尖,然后让自己的思维转转弯,或许就能看见出口了。比如,上例中的那位丈夫如果能够调整自己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他就会明白,妻子真正在意的不是他挣钱少,而是他没有给妻子足够的安全感;又或许他还能知道人有不同,并不是每个女人都只注重金钱,他定能找到真心与自己相伴的人。这样一来,他就能敞开心扉与新的妻子相处,也就有可能走出失落与伤痛了。
总的来说,伤痛与失落中的人,其思维很容易偏激,进而钻进了牛角尖,自己为难了自己,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让思维转个弯!
情绪应该释放,情节可以保留
当伤心事发生后,人们想要忘记的总是情节,想要隐藏的总是情绪。然而,这正是难以走出伤痛与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明白,负面情绪会腐蚀人的心灵,是将人困在伤痛与失落中的牢笼;而情节则是经历,是一种历练,能够帮助人成长,进而获得更加牢固、稳定的快乐生活。
遭遇了伤心事,沮丧、绝望、不平、愤怒等种种负面情绪都会来袭。懂得释放情绪,才能少一些难过、煎熬,多一些力量与勇气去走出它,多一些未来美好的可能。
经历伤心事,要让自己在痛苦中有所得。明白自己为什么会遭遇这些,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避免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才能将人生路走得更顺遂。
洒脱一点,让情绪释放!智慧一点,于情节中成长!这是走出伤痛与失落、进行快乐生活不可缺少的智慧。
把心中的伤痛与失落哭出来
目前,大部分人认为,面对失落与伤痛,痛哭、大吵大闹等发泄方式都是不坚强、无能的表现,对走出伤痛与失落来说是不利的。然而,事实却是,“乖,不哭了”是真正不利于走出伤痛与失落的;而选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负面情绪,对于伤痛与失落中的人是非常必要的。
要知道,在伤痛与失落中,人的内心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沮丧、担忧、怨恨等,压抑这些情绪或许可以暂时解决问题,但是却等于逐渐关闭了心门,让人变得越来越不敏感。虽然我们可以凭此暂时不再受到负面能量的影响,却会逐渐失去真实的自我。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关心别人,在不知不觉中,由于压抑的情绪造成的这种态度,终将反过来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伤痛、失落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不要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很多伤痛、失落中的人会不断地告诉自己,难过是不值得的,以此否定、压抑所有的负面情绪。其实,这样的做法十分不明智。虽然通过自我对话来处理问题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不应该一味强化理性,而压抑感情,这样在不知不觉间,人就会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等到自己发现时,往往已经不堪重负。
一个具有快乐生活智慧的人,能够定期排除负面能量,尤其是处于伤痛和失落中时,不会依靠压抑情感来解决情绪问题。快乐需要用心去体会,需要学会排解伤心事引发的负面情绪,而不能用压抑让心失去体会的能力。所以,积极地寻找适合自己情绪发泄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天深夜,一个陌生女人打了一个电话,她说:“我恨透了我的丈夫。”
“你打错电话了。”对方告诉她。
她好像没有听见,滔滔不绝地说下去:“我一天到晚照顾小孩,他还以为我在享福。有时候,我想让他陪我出去散散心,他都不肯;自己却天天晚上出去,说是有应酬,谁会相信!”
“对不起,”对方打断她的话说,“我不认识你。”
“你当然不认识我。”她说,“我也不认识你,现在我说完我想说的话,舒服多了,谢谢你。”她挂断了电话。
不得不说,上例中的女子是聪慧的,丈夫的冷落让她觉得失落、伤心,让她产生了猜忌、抱怨等负面情绪,她知道这样的心情不适合向丈夫发泄,也不能说给周围的人听,于是她给陌生人打了个电话,在电话中尽情地宣泄心中的猜忌、抱怨,进而平复了心情,减轻了失落所带来的伤害。生活中的我们,不妨也学一学这位女子的聪慧。
一般来说,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好的方法是“哭出来”。如果这与我们“不哭”的认知存在矛盾,那么我们首先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看法。哭泣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别人不会因为我们哭泣就认为我们能力不足或者不堪一击。很多时候,哭泣不仅是排泄情绪、宣泄痛苦的好方法,而且还有利于我们解决伤心的事。
首先,哭是维护健康的排毒武器,眼泪会将人体内的毒素有效地排出体外,尤其是当人极度悲伤或极度压抑的时候,其排毒效果更佳。曾经有研究结果表明,将蚂蚁丢进悲伤的人流出的眼泪中,蚂蚁很快就会被毒死。可见,人在哭泣的过程中,其身体内的毒素会随着眼泪被排出,从而减少身内的毒素,当然也就降低了毒素对自身的危害。因此,健康专家们建议,不要强忍泪水,那样实在跟“慢性自杀”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哭也是释放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武器。人有生以来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哭泣。既然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又何必非要弃之不用呢?专家指出,人在哭过之后,负面情绪强度会降低40%,也就是说,哭的确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舒缓。就像闷热、烦躁的夏天需要下一场雨才能让温度降低、空气清新,甚至出现彩虹一样,情绪压力也需要释放出来才好。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隐忍和麻木的状态,有时反而会哭不出来。那没关系,你可以采用物理方式让自己痛哭一场,比方说切洋葱、吃芥末、看悲情电影等,总之让自己的眼泪流出来就是目的。
最后,哭是一种示弱的信号,能缓解处于伤痛与失落中的人本能地散发出来的对周围人的抗拒和敌意。
因此,不要再去压抑自己的感情和天性,想哭的时候就好好哭一场吧。人生的阴霾总需要下一场雨才会放晴,心中的阴霾当然也需要眼泪去冲刷。不要害怕哭会摧毁自己的形象,要知道,形象只会随着泪水变得更加生动和鲜活。想哭就让自己痛快地哭,然后抬起头,微笑,带着阳光上路。
释放情绪但别跟着情绪走
处理伤心事引发的坏情绪,堵不如疏,疏导有利于走出伤痛与失落。但这并不是说任由坏情绪决堤、泛滥成灾。在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释放情绪不等于乱发脾气
杰拉尔德刚刚参加了一项公司组织的团队业绩竞赛活动,在这次活动中,他的团队惨败,而他不仅被扣掉了巨额的奖金,且名誉销售总监的头衔也被去掉了。他失落极了,想要大吼大叫,但他知道这不行。
回到办公室后,杰拉尔德试着喝些水,缓解一下,但拿起杯子才发现没水,于是他重重地放下杯子,开始工作。这时助手又告诉他,他需要的文件还没有准备好,他只好先联系客户,但客户的电话一直打不通……终于,他爆发了,他冲到办公室门口,把手上的笔朝下属们的工作区扔去,大吼:“都是吃白饭的吗?文件还没准备好?这个月的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告诉你们,混日子的最好滚蛋……”
办公室里瞬间异常安静。直到杰拉尔德重新冲进办公室,重重地关上门,下属们才又开始如履薄冰地工作起来。
此后,下属们明显与杰拉尔德疏远了,既不像以前那样与他闲话家常、开玩笑,也很少向他咨询或请他帮忙解决工作上的问题。就这样,杰拉尔德觉得,连一直跟随自己的下属也瞧不起自己,于是内心更加失落,同时,他所带领的团队因凝聚力下降,业绩越来越差,使公司以此为由解雇了他,令他陷入了更大的失落与伤痛中。
生活中,与杰拉尔德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不少,但引以为鉴、警醒的人却很少。诚然,一个人遭遇挫折、伤心事后,心情会不好,想要发泄,希望以此来引起他人的注意,获得一定的安慰和帮助,这无可厚非,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乱发脾气。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孩子脾气不好,常常向他人乱发脾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父亲告诉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相反,如果控制了自己不发脾气就拔出一颗钉子。一开始,篱笆上钉满了钉子。不过,这个孩子渐渐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慢慢地,篱笆上的钉子都被拔了出来,但仍然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洞。
就是这样,乱发脾气会极大地伤害他人,即使时过境迁,那个“洞”也不会消失,会让他人的反感、疏远,会减弱自己的社会归属感,让自己陷入更深的伤痛与失落中。
因此,处理内心因伤心事而淤积的负面情绪时,我们一定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排解方式,一定不能乱发脾气。
别成为一只刺猬
陷入失落或伤痛中的人,大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不愿意面对任何人,不愿意听他人对自己的任何评价,不愿意接近他人,整个人变得很敏感,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竖起全身的针刺准备防卫和反击,变成了一只不折不扣的刺猬,小心地防卫,生怕受到伤害。
遭遇伤心事后,有这样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但具有消极的影响。当我们因失落、伤痛而拒绝忠告,忽略问题,认为别人在挑剔我们时,自卫其实就变成了一种自我破坏。我们会拒绝检视有建设性的批评,因为我们把有建设性的批评当做攻击,而不是可能有助益的信息。这样,我们会失去那些真正爱护我们的朋友,甚至失去了走出伤痛与失落、获得快乐与成功的机会。史密斯先生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史密斯先生的生意进展缓慢,但他的朋友们不是已经成了高管就是坐拥数百万的资产。因此,史密斯非常失落,并且由此走入了一个误区:他的朋友或同事想要给他一些构想,但他把这些好意视为羞辱,好像别人是在说他自己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似的。他拒绝别人的帮助,甚至认为那是对他的攻击。久而久之,他失去了朋友,生意更是毫无起色,他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失落和痛苦当中。
史密斯因失落而强化了自卫的心理,过度的自卫让他无法看到别人给他建议的潜在价值。有自卫心理就像戴上耳罩和眼罩一样,会让人无法真正听见他人说的话或看到他人做的事,会以自己的看法错误地诠释他人的言行,以证明他人也在对抗。殊不知,大多数敌对关系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总是先忙着把自己的刺竖起来,做出一副要反击的样子,是很少有人会主动伤害我们的。
心理学中有一条规律:我们对别人所表现出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对方往往也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回答。如果事先就确认某人会伤害我们,则很可能会或多或少地用带有敌意的方式去接近他,在心中握紧拳头准备战斗。
经历了伤痛与失落后,敏感的心和不安全感让我们对别人充满了防备和敌意,我们害怕受到伤害,于是摆出一幅强势的姿态,可是这种姿态其实是很无力的,它只能将朋友吓跑,却不能击退强敌。世界真的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大都是可爱善良的人们,如果我们用芒刺针对他们,我们就会失去可以帮我们对抗真正敌人和困难的帮手,可能使自己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最后很可能让自己陷入一种可怕的绝望当中。所以,好好想一想吧,然后收起自己的芒刺,对生活报以微笑。
简单地说,过度自卫,将自己变成刺猬,不仅不能使自己从伤痛、失落中摆脱,还可能引来新的伤痛、失落。因此,自卫但别过度。
适当保留情节,让自己成长
知道吗?真正走出伤痛与失落的表现是不介意再提起。也就是说,当回忆起伤心事时,心情是淡定的,不痛苦的,能够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原谅他人带来的伤害。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释放情绪是走出伤痛、失落的方法,而适当保留情节则是获得自我解脱的有效途径。
在情节中培养自己获得快乐的能力
伤心事的发生或多或少都有自身的原因,是自身的某种缺陷所导致的。对于自身的缺陷,通常情况下,人都是没有察觉的,而失落与伤痛可以敦促人去发现自己的缺陷,并完善自身。
一个小女孩和父亲玩游戏,游戏需要小女孩从一米高的地方跳下来,父亲在下面接住,她玩得很高兴。跳了几次,父亲也都成功地接住小女孩。之后,父亲故意放手,结果她摔在了地上。小女孩坐在地上哭闹,她觉得非常委屈,为什么父亲不接住她,让自己摔下来呢。可父亲没有扶她,也没有对她进行任何安慰,而是站在旁边对她说:“你现在肯定非常讨厌我,但是我这样做就是要让你记住,所有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意外,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事都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还伴随着不幸与挫折。只有你经历过这些之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它们才有可能成为你前进的力量。”
这位父亲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女儿,不经历挫折、伤痛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人只有在伤痛、挫败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走好以后的路。
维也纳的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家海因茨·科胡特曾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适度的伤痛”理论:假如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伤痛与失落,那么他就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残酷的社会竞争以及未知的未来;相反,那些从未经历过伤痛或失落的人,从没有经历过任何风霜雨打的人,由于没有任何经验,没有应对伤痛与失落的心理准备和能力,那他们获得快乐的能力,甚至是基本的生活能力都相当薄弱。在后来的调查中,海因茨证实了自己的这种推论:那些能够持久地拥有快乐和幸福的人,大都是经历过伤痛或失落的。
伤心事发生,它引发的情绪带给我们伤害,但情节却让我们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处于伤痛、失落中时,如果能够专注于情节而非情绪,那么走出伤痛、失落或许会容易很多。
在情节中领悟幸福快乐的真谛
大多数人都有种心理——总是因得不到或失去而伤痛、失落,却很少因自己已经拥有的而快乐。不得不说,这不仅是让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失落和伤痛的心理误区之一,也是对幸福快乐的不正确认识,它让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如此稀有。
楚凡过着和大多数都市白领一样的生活,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他觉得他的生活虽然平顺,但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就连女朋友也是家里介绍的,相貌、才华都非常普通,自己并不是太满意。直到一次人生的惨痛经历,才让他改变了这种看法。
那是一个夏日的深夜,楚凡在公司加班到很晚,电梯已经停了,他只能走楼梯离开。这时,女友突然打电话来,因不喜女友再加上马上就要回家了,因此他并没接电话。谁知道女友竟然不停地打,内心烦躁无比的楚凡恼火地接起电话,准备好好说说女友。突然,他脚下踩空,从楼梯上跌了下去,摔伤了脊柱,导致他无法自救。
女友从电话中听到出了状况,急忙赶来把他送到了医院,并精心照顾他。但他却恨上了女友,因为他发现他的双腿一直都动不了,虽然医生和家人都告诉他这时暂时的,但他根本不相信。他时常无理取闹、折腾女友,但女友仍然每天都来看他、照顾他。
但是,这一天女友一直到深夜都没有来,他忽然意识到,女友已经嫌弃自己了,现在的自己不仅没有任何前途,而且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甚至连想去天台跳楼都做不到。内心巨大的伤痛与失落将他淹没,他痛哭失声。
第二天,彻夜未眠的他死气沉沉的样子把来看他的女友吓了一跳。原来,女友昨天工作太忙了。当他见到女友的那一刹,内心被恋人抛弃的失落不见了,并且,看着女友那样贤惠,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后来,楚凡伤愈出院,他觉得生活中充满了快乐:女友的电话、健康、阳光……这些都让他快乐;而原来那些自以为的失落——女友不够漂亮、不够出色,工作不够好等根本不值得一提。
经历过伤痛和失落的楚凡认识到,因不够好、未得到而失落是多么愚蠢,其实快乐一直都在自己身边。
一般来说,伤痛、失落带来的强烈心理体验能够让人从根本上认识到自己已拥有的是多么珍贵,从而重视、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并获得快乐。要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快乐的事值得我们去关注。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出现一些美好的、让人快乐的事,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接纳,便能获得满心的快乐。
承认自己逃避过
面对伤痛、失落,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都是逃避,甚至是一直逃避下去。
但是,要想走出伤痛与失落,就一定要面对它,承认伤痛、失落的同时,更要承认自己怎样逃避过。这是一种深度的自我检视,更是真正走出伤痛与失落的前提。
承认自己逃避过,是勇气的体现。当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逃避过,他便已经拥有了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的勇气,便拥有了走出伤痛与失落的决心。
承认自己逃避过,是重新认识自我。通过那些自己所逃避的,我们会更明白自己的心结所在,从而拥有更多走出伤痛与失落、获得快乐生活的可能。
承认自己逃避过,知道自己怎样逃避过,是走出失落、放下伤痛的第一步。
承认逃避过才有勇气面对
彼特聪明伶俐,全身散发着个人魅力,他热情洋溢,好动活泼,有种天生对生命的热情投注,这让家人和朋友深深着迷。他天资聪颖,跳级就读,一年到头在篮球场上厮杀比赛。
自从彼特的家搬到一个离原来较远的地方之后,彼特就和朋友们渐渐失去了联络。他的生活也变得不是很如意——以“低空飞过”的成绩从高中毕业,之后又从大学休学,只因他挣扎着想“追寻自我”。
一次婚礼,朋友们终于又能够见到彼特了,都期望见到一丝他之前的活力与朝气,也很希望再度和他取得联系,但让朋友们没想到的是,见到的会是那样一个彼特——他的那道光芒已经消失了。
在婚礼的前一天晚上,彼特始终与大家保持着距离。朋友们试着找他说话,他却以疲惫为由,躲进房间休息。隔天他出席了无法避免的结婚典礼,在接待时,他尽义务似的应酬交际,却一直避开朋友们的视线。以往总能在众人面前施展个人魅力的他,现在看起来却是既僵硬又了无生趣。他还是说着该说的话,但当他跟亲朋好友谈到未来的计划和自己的近况时,却给人一种过度开朗的感觉。
显然,随着时间的飞逝,彼特身上的光芒已经消失了。他虽还是假装世界就在他的脚下,但实际上是一种“心死”的状态,曾经那个意气风发、极富想象力、总是令人惊艳的小孩子已经不见了。
婚礼隔天,一位朋友把彼特叫到一旁,想知道为什么。一开始他闪躲着问题,但当那位朋友把对话转移到这几年的生活时,他紧咬着唇,低头强忍着泪水,终于开始说话了。
“我知道自己完蛋了,好吗?没想到我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彼特支支吾吾地道出了他的故事。他们搬家的前一年,他决定不再做个“完美的学生”。他深信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在中学时回归正常。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我老是告诉自己,明年一定好好念书,但总是做不到。”他说:“明年来到时,又觉得拿来念书很不值得。一段时间后我告诉自己,我根本不在乎。”
彼特不明白的是,当一个人放弃某件事之后,想要回头并不那么容易。当他决定不想再当个乖学生时,他便开始往不同的方向去了,把某部分的自己遗忘在一旁,没多久就再也不记得自己曾经是谁了。“篮球”是他唯一还在乎和拿手的事,但他再也无法靠天赋从比赛中脱颖而出。他加入球队练习,但在夏季联盟赛中却不怎么努力。高三时和他一样优秀却比他更努力的对手出现了。尽管如此,当年他还是郡内得分排名第三的主力球员。
但是后来,他竟然眼睁睁让一件毁灭性的事情发生。高中的球队晋级州冠军赛,但彼特这位主力前锋却因为成绩不佳而被禁止出赛。他的老师破例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写出两页任何和宪法有关的文章,就让他过关。可他没有写。
他说:“最让我痛苦的是,我并没有决定不写,但期限就那样过去了,之后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球队找人替代我,但在第一轮就被刷了下来。我让每个人失望——球队、家人,还有我自己。”篮球失利之后,彼特变得畏惧退缩,也没有试图振作自己。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生活中,像彼特这样在伤痛与失落中越来越迷惘、越陷越深的人不在少数。分析一下彼特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一直在不断地逃避,却又不肯承认自己是在逃避,直到朋友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他告诉自己“我根本不在乎”,他假装很开朗但却疏远他人,他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都是逃避的具体表现。那么,生活中的我们是否也曾这样的逃避过呢?
想要客观准确地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把自己每天的表现记录下来,至少持续一周,看看下面这些行为是否经常出现。
第一,改变话题:有人说了与自己的伤心事有关的话,就假装没听见,改变话题,似乎这样就不需要应付、直接面对那件事所产生的不良感觉了。其实,改变话题并不会改变情况和事情,只不过是把事情缓了一缓,反而让事情变得越来越严重。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很多时候就会在心里产生阴影,随着阴影的不断扩散,我们的内心也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
第二,身体上的病痛:小时候,成绩不好的我们如果跟爸妈说肚子痛,爸妈就会很关心我们,就可以不用去上学。这种单纯的反应很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以后,只不过已经转成下意识的了。如果我们的身体常常没由来地不舒服,那么很可能是逃避伤痛与失落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第三,用各种借口证明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伤痛和失落,很多人都会夸大伤心事以彰显自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其实,办法永远比问题多,是我们在下意识地逃避,于是自以为的“无能为力”将我们困在了伤痛与失落中。
第四,离开:当伤心事发生以后,许多人都会离开伤心事发生的城市,又或者可以“离开”与伤心事有关的情景、物品等。这种典型的逃避反应往往会让人陷入孤寂和自我否定中,从而更加痛苦。
第五,固执地坚持目标:有些人的逃避行为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或什么都不说,只是向着自以为的目标努力。比如,与恋人分手后,固执地以为恋人仍然爱着自己,自己一定能够留住恋人,于是做了许多荒唐的事去纠缠。这种执拗、偏激的坚持,其实是一种拒绝接受现实的表现,很容易让人钻进死胡同。
一般来说,逃避有许多表现形式,这里我们只列举了常见的几种。那么,我们是否意识到自己也有上述的逃避行为,或许我们已经知道逃避不是办法,可是就是无法强迫自己去勇敢面对,这让我们的内心十分痛苦。其实,面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逃避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无力完成,我们可以寻求帮助,朋友和家人都是支持的来源,可以帮助我们度过伤心和失落的时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战胜恐惧,没什么好逃避的
伤痛、失落会给人带来非常不愉快的体验,因此,人们很容易对其充满恐惧感,尤其是当痛苦的体验非常强烈的时候。简言之,遭遇伤痛、失落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但是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是难以避免的,比如年龄增长、投资失败、事故、分离、战争、疾病及生离死别等。但是,带着战战兢兢的畏惧心理对待它们,将会使它们变得比事实本身更加糟糕,会加剧伤痛和失落。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消除内心的恐惧,自然也就不会逃避,能更加从容、冷静地处理应对了,这对于走出伤痛与失落大有裨益。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恐惧呢?
首先,我们要战胜错误的记忆。恐惧的根源,可以追溯至一种错误的记忆。我们的大脑就好像银行,每个人都将眼睛所能看到的影像存入这个记忆的“银行”,这时记忆不断映入你的脑海中,不论快乐、悲伤还是恐惧,一幕幕的情景在往后的日子里将重现于你的眼前。
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有时会突然觉得这种情景似乎在哪里见过,或是曾经来过这个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你那么熟悉,可是已忘记什么时候来过这里或做过什么事,这就是记忆。小时候曾被某种动物攻击,长大时就会对这些动物产生厌恶的心理。恐惧也就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这些因素构成你从小的生活背景。同样,伤心事也以痛苦的经历、令我们恐惧的记忆的形式存入大脑这个“银行”,当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况时,又或者想要去碰触它时,“银行”就将这些事情一件件提出来,警告我们说:“你还想再试一次有多痛苦吗?走远一点,别碰我,否则,你就生不如死……”如果我们被这种错误的记忆吓到,势必就只会选择逃避。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修正错误的记忆,别把伤痛、失落“妖魔化”、“无敌化”,那么我们就可以勇敢前进,克服它,到达快乐的彼岸。
其次,我们要懂得通过回忆与伤心事有关的愉快的往事来增加自己的勇气,从而战胜恐惧。著名的广告心理学家莫文·哈维克在评论人们的记忆能力时说道:“读者和观众被激起的感觉是愉悦时,广告就容易被人记住。当激起的感觉是不愉快时,读者和观众便易于忘却那些广告内容,不愉快的事不是他们所想要的,他们不愿记住它。”
要记忆所有不愉快的过去实在容易至极。但如果我们能拒绝去回想它,在记忆里只保留美好的回忆,让其他的都消失,那么我们的信心便与日俱增,在征服恐惧方面,便向前跨了一大步。比如,失恋后,如果我们能够回忆与恋人曾经拥有的快乐时光,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美好的,是可以拥有幸福的,这样就可以让我们有信心去开始下一段恋爱,从而真正走出伤痛。
再次,无论是对带给我们伤害、失落的人还是对我们自己,都要有清楚的认识。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了解到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主体也有弱点,也是可以战胜的;认识到尽管我们被伤害、打击,但也有优势,也是有可能扭转劣势的,这样能让我们对于战胜伤痛、失落充满希望。比如,毕业后就一直处于失业状态,那份失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社会是需要不断有新的人才注入的,而自己也并非不是人才,只要找对了方向,就一定能获得广阔的发展平台。相信,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每一次面试一定都是充满希望的;因为充满希望所以积极、表现好,这样一来,我们彻底走出失落的概率也会大幅提升。
最后,要战胜伤心事带来的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马上行动起来:开始整理那些因为伤心事发生而一直被压在箱底的物品;开始重新进入那种让人伤心的环境;承认自己或多或少都曾经逃避过,并明确自己怎样逃避过……这些做起来或许有些让人难受,但即使是勉强自己,也请试着这样去做。要知道,做这些自己一直逃避的事,才是最好的战胜恐惧,积极面对伤痛、失落的最有效的方法。
坦然面对就好
“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为过去的事后悔。”已故的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曾在白金汉宫内的墙上悬挂着这句话,以警示自己。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也曾说过:“你踏上人生旅途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学会坦然面对。”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间15世纪的古老教堂的废墟上,刻着这样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别无他样。”所有这些蕴含人生智慧的哲言,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逃避是无谓的,我们也根本用不着逃避,只要坦然面对就好。
胡利奥·伊格莱西亚斯本是马德里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后来因车祸受伤瘫痪了一年半,他的球场生涯也就此告终。在医院就医时,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护士给了他一把吉他,帮助他消磨时间。虽然伊格莱西亚斯以前从来没想到要在音乐界发展,但自此之后,他竟然在流行音乐方面获得了重大的成就。那次车祸实在是伊格莱西亚斯人生的分水岭,是一个一切从此改变的转折点。
人生中总有许多我们预料不到的时刻,而危机很多时候也都是转机,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我们首先要想到的应该是要对自己负责。有句谚语说:“时间能治愈一切创伤。”可是人生的经验显示,许多人经受不了危机,即使经过时间的治疗也不能完全恢复元气。因此,对于疾病、死亡、离婚或失业等沉痛的经历,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有些人的应对方式是怨天尤人。然而事实很明显,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终须负起责任。
艾眉结婚24年之后,丈夫就和她离婚了。她既没受过从事任何职业的教育,又没有自力更生的信心,按理大有可能陷于自怜而从此一蹶不振。
可是,她并未如此。她奋力振作,对自己负责。“我要跨越创伤,替自己争一口气,”她说,“于是我去读经营房地产的课程,取得了房产经纪人资格,然后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我相信,不用多久,我就会成为这个城市中数一数二的独立房地产经纪人。”
其实,面对伤痛与失落,很多人都存在所谓的“难民心理”,他们否定自己,害怕打破现状,于是逃避。可是,问题是如果我们不亲自跨过这道坎,有一天我们最终还是会被河水淹没。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好的念头不会自动地在我们的生活中产生。我们之所以能够发展,是因为我们决心要发展,是因为我们积极应付我们的遭遇。能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跨越。
在繁杂的日常生活和漫长的岁月中,我们一定会碰到失落和伤痛。但我们应该明白,“存在即是合理”。如果我们不能够改变它们,那就把它们当做一种不可避免的情况予以接受,并学着适应。绝不能让逃避毁了我们的生活,阻止了我们的思想,甚至导致我们的精神崩溃;如果我们能够寻到挽救的机会,当然就得竭尽所能抓住它,并能为之奋斗。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坦然地去面对,千万不要学习那个“忧天”的神经质的杞人,为无法控制的事情自寻烦恼。
在英国伦敦市中心的一家办公大楼里,有个开货运电梯的人,他的左手早在几年前就被齐腕截断了,但他看起来没有丝毫的苦恼,反而总是面带微笑,做起事来也是力求完美。大家有些不理解,于是就有人问他:“你不为少了一只手而感到难过吗?”他幽默地说:“噢,不会,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它,怎么会影响我的情绪呢!当然在穿针的时候,是会有些别扭,但我没有能力为此再长出一只手啊。”说完之后,他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被他的豁达乐观感染,不由得发出一阵阵赞叹之声。
其实,每个人的接受能力都存在着极大的可开发性,如果有必要,几乎任何一种情况,包括最糟糕的,都能够为我们所接受,然后自己会逐渐地适应,久而久之,就会把那些不幸给淡忘掉。切记:千万不要认死理、一根筋,为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去“撞南墙”。
学会坚强坦然地去面对一切,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是最应该牢记的人生信条。当然,能够很好地运用此信条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拥有相当的定力。
面对事实、接受事实并不是要我们对什么情况都要放弃争取的机会。如果事情真的不可避免,我们已经失去或者根本就不具备控制和把握的能力,即使费尽周折也不可能再有任何转机,那么我们也不必自寻痛苦。我们应该像水能够适于一切容器一样,也要学会承受和适应一切不可逆转的事实。
翻找过去失落的记忆
伤痛、失落会让我们的心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填满,会斩断那些让我们愉悦的记忆,就仿佛人生只有痛苦,让人如此绝望。我们需要找回那些快乐的记忆,重新建立自己与快乐之间的联系。
同样的,伤痛、失落也会将那些不堪、太过痛苦的记忆碎片尘封,我们也需要找回它们,找回它们是为了在下一次遭遇痛苦的时候,使自己对痛苦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更是为了不给生命留下隐伤,为了于痛苦中重生、成长。
找到快乐的回忆,从而确信我们与快乐之间的联系,看到“原来我也那样快乐过”,开启“我要远离失落,走出伤痛,快乐生活”的渴求,获得从内心源源不断涌出的快乐生活的力量。
找回伤痛的回忆,寻回我们刻意遗忘的情节,是“坦然接受”的人生广度,是“把心酸当做笑谈说”的生命高度。
总之,去翻找那些过去失落的记忆吧!
原来我也那样快乐过
当让人伤心的事发生后,我们往往会感觉整个世界一片黑暗,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人,于是绝望、悲伤,而此时想寻找快乐则更是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奢望。最终,伤痛与失落占领了我们的内心,将快乐驱逐出境,切断了我们与快乐之间的联系。
希望能够让我们从伤痛与失落中超脱出来,并且帮助我们重新建立起与快乐之间的联系。唯有当这种联系建立起来以后,我们内心的伤痛与失落才能逐渐地被快乐替代,我们才能重回快乐。
晴澜的家中有一面照片墙,上面随意地罗列着晴澜各个人生阶段的照片。她说:“一面墙已经放不下了,正准备再弄一面墙出来陈列照片。”
“很不错,照片墙让你的家增色不少哦!看了这些照片才知道,你原来还有那样的一面。”朋友笑着说道。
“对啊,就是让你们看看,好加深对我的了解呢!”晴澜继续说道:“其实,这面墙不仅让我的家更有特色,它还帮着我找回了快乐,重新找回了自我。”
晴澜开始娓娓地诉说:“这面墙本来是我和我男友一起弄的,但是去年他说要和我分手。刚分开的那段时间,我难受极了,为了逃避痛苦,我一下班就泡在酒吧里,直到醉得心里不难受了才回家。那晚从卫生间吐完出来,忽然就觉得站不住了,我赶紧扶住了这面照片墙,我看到自己在照片里笑得那么开心,觉得心里突然平静了下来。我一张张地看,一点一点地回味曾经的心情。看着那个自信、快乐、无忧的自己,我忽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怎么会这样自我伤害。那天晚上,我对着这些照片发誓,我要找回开心的自己。就这样,你现在就能看到一个这样快乐的我。”
晴澜找回失落的快乐记忆是出于偶然,但这却将她重新与快乐联系在了一起。处于伤痛与失落中备受煎熬的我们或许没有晴澜的那种运气,但是我们可以化偶然为有意,有意识地去翻找那些快乐的记忆,以此来建立与快乐之间的联系。一旦这种联系被建立起来,走出伤痛与失落就会容易很多。
首先,从快乐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找到希望。因为自己曾经快乐过,所以相信人生还是有快乐的,相信自己也是可以获得快乐的。其次,快乐的回忆给人方向。一般来说,伤痛和失落会让人迷惘、彷徨,而对于伤痛、失落中的人来说,快乐的回忆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够指引着人朝光明、正确的方向行进,并最终走出失落与伤痛。最后,重新回忆那些快乐的片段,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开启自己的潜能,以战胜伤痛和失落。
总的来说,找回那些遗失的快乐回忆,是我们重新建立与快乐之间的联系的有效方法,也是克服伤痛与失落的捷径。
翻找失落的记忆,重塑自我
在自己心情愉快时重新回忆起伤心事,尤其是翻找那些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忘记的记忆,不得不说是在揭伤口。然而,与失去自我,甚至彻底摧毁自己心灵相比,这不等于为自己今后可能遭遇的痛苦打上一针“免疫”针吗?
试着去回忆那个歇斯底里的自己,那个荒唐的自己,那个绝望的自己,问问自己“我当时是怎么了,我还是平时的那个我吗”;回想当时心中的怨、恨、不平以及想法,然后质疑一下自己当时的消极表现,从另一方面来思考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沉陷痛苦失落当中。在这个“情景重现”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收获一个崭新的、与快乐相连的“我”,一个能抗拒痛苦失落的自我。
1948年,21岁的麦克去参加以阿战争。在一次战斗中,他双目受伤。痛苦瞬间降临,但他仍能坚强地活着。怀着治愈的希望,在医院里,他跟其他病人说笑,常把他应得的香烟和糖果配额分送病友。
为治好麦克的眼睛,医生尽了全力。一天早上,主治医生来到麦克的病房。“你好,麦克,”主治医生说,“我不喜欢对病人隐瞒实情,欺骗他们。麦克,我不得不沉痛地告诉你,你将永远失明了。”
麦克沉默了,时间也仿佛停止了,他绝望了,瞬间跌入了痛苦、冰冷的深渊。不堪承受这种伤痛的他,选择在当天夜里离开了人世。
处在伤痛与失落中的我们不就是这样吗?如果你正因记起伤心事而伤感,请提醒自己放下悲伤,将注意力转移一下,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一想,或许你就有可能重塑快乐的自我。就像上面的麦克,如果他能将经历过的痛苦和遭遇的伤痛对比一下,他就可以有另一个结局,只要他问问自己“我应该绝望吗,我有什么理由绝望呢”、“看不见就应该去死吗”。这另一个结局如下:
过了一会儿,麦克平静地说:“很好,医生,我想我早有准备。谢谢您为我做了这么多。”
几分钟以后,麦克转头对他的朋友说:“毕竟,我还找不出绝望的理由。我没有了视力,却还能听和说、有脚能走路,还有一双手,政府会帮助我学会一门技艺让我安身立命。我要改变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麦克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失明了,但对未来充满憧憬,宁愿为幸福奔忙,而不去诅咒不幸的残酷。如果进行快乐力测试,他定能获得满分。
每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类似于麦克的经历,那么我们不妨也像麦克一样,质疑一下那个不快乐的自己,然后重新分析境况,这样,快乐的前景也许能因为我们对痛苦遭遇有免疫力而变得豁然开朗。
比如,记忆中的我们充满不平地问:“为什么这种事要发生在我的身上?”,那么这时,我们不妨问一问自己“为何不能”?上天不偏爱任何人。只要是人,都难免经历痛苦和欢乐。悲伤、死亡、烦恼和不幸来临时,国王和乞丐、诗人和农民,经历的是同等的折磨。只有不成熟、愚蠢的人才会怨恨愤懑,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悲剧的产生与出生、成长及死亡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位妇人,她几乎经历了一个普通女人所能经历的所有不幸:幼年时候父母先后病逝,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又因不同意做厂里某领导人的儿媳而被挤出厂门。嫁了个当官的丈夫,婆婆却对她十分苛刻,婆婆过世后丈夫又因外遇弃她而去。她一度于伤痛、失落中挣扎。然而现在,她领着女儿独自度日,过得十分平静。
一个阳光很好的日子,她的朋友去她家闲坐,女儿在一边玩耍。她们边聊天边和小女孩逗笑,不经意间触动了往事。朋友赞叹她遭遇这么多挫折却活得如此坚强平和,她笑了笑,给朋友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老裁缝去非洲打猎,路上碰到一头狮子,其中一个裁缝被狮子咬伤了,没被咬伤的那位问他:“疼吗?”受伤的裁缝说:“疼,狮子就不会咬我吗?”
“我也是这样的。”妇人对朋友笑道,“当我回忆起伤心事时,我会问自己‘痛、哭闹、绝望可以让我好过一点吗’,然后我就会觉得,只要有感觉就有生命,只要有生命就有灵魂,只要有灵魂就有生存的意义,就有希望和幸福。”
朋友惊讶地望着她沧桑的脸,仿佛那是一方视线极阔的天窗。
像故事中的那位妇人以及被咬伤的裁缝一样,去掉记忆中的不快乐吧,然后,我们会发现快乐为我们打开的那一扇窗。
别在回忆中懊悔
在翻找记忆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原来伤痛与失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于是,我们开始懊悔,尤其是在一些看似能够改变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上又或者伤痛失落太过强烈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失误让自己在伤痛、失落中煎熬,我们往往为自己当时的行为和决定而后悔,而且这种懊悔的情绪会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思考,犯错误的那一幕时时都会跳出来扰乱我们的情绪,它让人们变得不开心。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在各种各样的懊悔中度过的,他们亲手毁掉了自己本应幸福的一生。
为了走出伤痛、失落,获得快乐,我们不能让自己总在记忆中懊悔,而要试着用另一种方式来处理这样的境况。
有一位成功的精神病学家,他执业多年,在精神病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将要退休时,发现在帮助自己改变生活方面最有用的只是不起眼的“四个字”。头两个字是“要是”。他说:“我有许多病人,把时间都花在缅怀过往上,后悔当初该做而没有做的事,‘要是我在那次面试前准备得好一点……’或者‘要是我当初进了会计班……’”
在懊悔的海洋里打滚是严重的精神消耗。矫正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在你的词典里抹掉“要是”二字,改用“下次”二字即可。当我们开始感到懊悔时,应该对自己说:“下次我会……”
人的一生当中,最浪费时间的莫过于懊悔。懊悔具有相当大的破坏力,它可以将人积极上进的好心态彻底摧毁,让人变得委靡不振。所以,千万不要老是惦念已往的过错,已经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因我们的后悔而有丝毫的改变。当我们又在后悔过往时,要记得对自己说:“下次我不会再做错。”这样做就能摒弃懊悔,把时间和心思用于现在和将来。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那又能怎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也因错误而失落、痛苦过,在经历过的所有重要的战役中他也输过三分之一。
何况,即使竭尽所能,也不能再把过去的错误和损失挽回。就算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头把它纠正过来——可是却有很多的人正在做这样不可能的事情。说得更确切一点,我们可以想办法改变刚刚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影响,但是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唯一可以使过去的错误产生价值的方法,就是从错误中得到教训,然后再把错误忘掉。
即使我们能读尽各个时代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伤痛与失落的书,也不会看到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
有一个学生常常为自己犯过的错误自怨自艾;考完试以后,他常常会半夜里睡不着,害怕没有考及格。他总是想那些做过的事,希望当初没有这样做;总是回想那些说过的话,后悔当初没有将话说得更好。
他的老师看到了这一切,想要帮他从懊悔中解脱出来。于是一天早上,老师召集了全班同学到实验室,并把一瓶牛奶放在桌子边上。大家都坐了下来,望着那瓶牛奶,不知道它和这堂课有什么关系。
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师突然站了起来,一巴掌把那牛奶瓶打翻在水槽里,正当学生们错愕之际,老师大声叫道:“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然后,他叫所有的人都到水槽旁边,好好地看看那瓶打翻的牛奶。
“好好地看一看,”他对大家说,“我希望大家能一辈子记住这一课,这瓶牛奶已经没有了——你们可以看到它都漏光了,无论你怎么着急,怎么抱怨,都没有办法再救回一滴。或许只要先采取一点措施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可以保住。可是现在已经太迟了,我们现在所能做到的,只是把它忘掉,丢开这件事情,注意下一件事。”
所以,一定要记住: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把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件事情上,告诉自己,下次一定要将事情做好,这样会让我们的生活轻松、快乐得多。要知道,翻找记忆不是为了懊悔,而是为了在“下次”时做得正确;翻找记忆不是为了顾影自怜,而是为了成功捕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