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着手跟自己的心碎告别

伤该如何愈合?痛该如何抑止?爱要如何偿还?恨要如何遗忘……生命中,因为失去、因为蹉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心碎的自己。那个“自己”一直与我们同在,却束缚了我们灵魂的自由,只有告别了他,我们才能拥有自由的灵魂与幸福的人生。

伤痛,我们常轻忽和误解

关于伤痛,我们或者曾经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或者可能将要经历。伤痛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们讨厌却又不得不接受的存在。

遗憾的是,我们对其往往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轻忽了它,认为它能够不“治”而愈,就是误解了它,认为它只会带给我们灾难、痛苦。在这种偏差心理认知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想要走出伤痛,不被它所影响,是非常困难的。

认为伤痛是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和捉弄,于是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怨天尤人;觉得只要告诉自己要充满希望、要快乐生活就能够走出伤痛了,殊不知,内心的隐伤在一点点侵蚀着美好的生活;以为拥有了他人的关心,便没有了伤痛与失落,却因为这种不独立、依赖而陷入另一段伤痛与失落……这种种都是轻忽或误解伤痛的表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树立对伤痛的正确认识,为摆脱它、迎接美好打下基础吧!

伤痛不只是伤痛,更带来成长与重生

在许多人看来,伤痛与挫折是不一样的。挫折能够帮助人们积累经验,最终取得成功。相比起来,伤痛就让人讨厌多了,因为伤痛除了带给我们痛苦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失去所爱的人、事、物之外,似乎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好处。其实,这种认知是存在偏差的。伤痛同样能带给我们成长与重生,当然,其前提是我们能够克服它、走出它。

伤痛让我们学会珍惜。生命无常,无论我们多么热爱,那些人、事、物都不会永远存在,它们的逝去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失落与伤痛。然而,正是伤痛的刻骨铭心,才让我们更加懂得拥有的可贵。经历过伤痛的人,会更懂得如何去珍惜、把握、品味拥有的幸福与快乐。

柳漾有过一段非常失落而伤痛的经历。那时,他在一家大型旅游公司任客户部经理,很得老板的赏识,因此,他将一位落寞的好友引荐进了公司,做自己的助理。

很快,好友就熟悉了各种业务,在公司站住了脚。一次,柳漾为公司联系了一个上千人的旅游团,眼看着就要为公司创造数百万元的利润。然而,此时他的好友却背叛了他,将旅游团的资料转给了另一家旅游公司,从而成了那家公司的客户总监,却给柳漾所在的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而柳漾也因此次客户资料泄露事件而被公司辞退。

这件事给柳漾造成了难以言喻的伤害。此后,他对谁都是冷冰冰的,再也无法敞开心扉待人。深夜时,他每每思及好友的背叛,心中郁闷难当,痛苦非常,对好友充满了怨恨,很想当面质问好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两人很是投机,随着交谈的加深,柳漾向对方说起了自己的伤心事。在这位心理咨询师的有意引导下,柳漾回忆了与朋友相处的情节,对方的好、对方的坏、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得到,他渐渐明白,原来好友会背叛自己除了是为利益所惑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自己待人的方式不对,自认为有恩于对方,因此很多时候自己都是高高在上的。

就这样,柳漾解开了心结,走出了失落。更可贵的是,他更加懂得该如何与友人相处,如何去经营、珍惜友情。

若不是经历过一段伤痛,柳漾不会认识到自己处世方面的缺陷,也不会因此成熟起来。由此可见,伤痛与挫折同样能够让人反思,带给人成长。更重要的是,伤痛与失落还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可以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涅重生。

伤痛与失落会磨砺我们的心性,教会我们忍耐,赋予我们更加坚韧的生命。于伤痛中,我们可以完成生命的蜕变。

泰勒·本·沙哈尔,全球知名的积极心理学家,有“幸福教父”之称。他曾经历过失去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此段经历在下篇中有详述),也曾经历过内心空虚的失落。

1992年,沙哈尔像无数哈佛学子一样通过了重重考核,带着满心的喜悦和希望进入哈佛大学的计算机系进行学习。在同学和老师看来,沙哈尔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因为他有足够的理由幸福: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社会活动上他都得心应手;他的现在是顺风顺水,他的将来也会是一片光明。然而,在沙哈尔看来,顺风顺水、成绩优秀并不等于幸福,虽然他也认为自己应该幸福,但事实上他并不觉得自己幸福。

沙哈尔在失落中苦苦挣扎,渴望找到出路。他学习哲学、心理学,积极地与心理专家交流。终于,他走了出来,并且完成了蜕变,使自己能以博大、无私的胸怀,投身于人类的幸福事业。

通过伤痛与失落的磨砺,沙哈尔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为整个人类的幸福而努力,他说“幸福不拒绝痛苦”,由此我们足可看出其心灵的成熟。而这种蜕变、这种博大,正是他在经历了伤痛与失落的洗礼后重生的结果。

总的来说,失落、伤痛是人生的必然,它让我们备受煎熬,同时也让我们成长、重生。既然无法避免伤痛与失落,就让我们像浴火的凤凰一样,从涅中获得重生吧!

伤痛不会自愈,我们必须及时正确地处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

(节选自海子《春暖花开》)

这首充满温暖与希望的诗传遍了大江南北。在我们的猜想中,能写出这样温厚、光亮、安详的诗的作者一定是幸福、快乐的,没有伤痛,活得很自由。然而,事实却是,其作者——海子,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毅然地选择了卧轨,离开了人世,方法决绝。

与许多人一样,海子经历了许多伤痛、矛盾,他一生爱过6个女人,却始终未获得灵魂的圆满;他一生落寞孤寂,心中充满了失落与伤痛。即便他用“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这样的话来给予自己安慰与力量,但仍然败给了失落与伤痛,最后选择用死亡来逃避。

生活中,面对伤痛、失落,许多人会像海子一样,认为只要自我安慰,把伤痛与失落丢开,“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暂时避开痛苦,但“结”始终在那里,终须去解,否则心中的“结”就会越来越多,生命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甚至压沉我们的生命之舟。

当让我们伤心的事发生时,我们可以暂时转移一下注意力,这一时的逃避是为了积蓄力量去更好地面对。但是,这个积蓄力量的过程不宜过长,否则,我们很容易失去面对伤心事的勇气,从而让我们的生命多一个隐伤。

逃避不仅会增加痛苦,而且还会延长痛苦的时间。身体的疾病没有治疗好,如果再次生病,这些疾病就会累积起来,给健康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

同样,没有被正确处理过的失落也会累积,给心灵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摧残着已经破碎的心灵。试问,如果海子面对每一个伤痛都能及时地正确处理,那么他又何至于走上绝路呢?而那些真正懂得正确而及时地处理伤痛的人,不论生命中遭遇过多少伤痛,他们总能很好地生活,享有幸福与快乐。

泰勒·本·沙哈尔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然而这份幸福与快乐并不是因为他的人生从未经历过伤痛,而是因为他能够及时而正确地处理那些伤痛。

有一段时间,沙哈尔感到痛苦非常。因为一个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人去世了。他时常会想起两人一起共度的快乐时光,而越是怀念逝去的人,他就越是失落、痛苦,他觉得自己变得非常孤单。就这样,不久之后,他就病倒了。在病痛的折磨中,他甚至觉得,就这样让生命流逝也不错。

值得庆幸的是,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心灵出了问题,自己必须解决内心的失落与伤痛。

于是,他向伤痛治愈方面的心理专家求助,在专家的引导下,他终于走出了伤痛,重新开始了幸福而快乐的生活。

是的,每一个伤痛、每一段失落都必须经过处理才能治愈。要知道,我们迟早都会再度遭遇失落和伤心。如果没有好好处理过去的伤痛,下一次伤心来临时,失落感会让我们更加难以承受。所以,不论现在是否正经历一段心碎的失落伤痛,都需要正确面对,并处理好过去所有的伤痛。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会本能地想要逃避。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伤痛不会自愈,我必须及时正确处理”。在勇敢面对、坦诚处理之后,终将带来解脱的喜悦。就如同登山一般,登山的过程当然很辛苦,但在登顶之后,却会觉得为之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山顶的风景如此美好。

他人的安慰并不能帮助我们走出伤痛

当我们遭遇伤心与失落的时候,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安慰,似乎有了他人的安慰,我们便更有可能走出伤痛。他人的安慰或许能够让我们觉得好过一些,但对于让我们走出伤痛却没什么太大的帮助。

生活中,许多人遭遇伤痛时,往往会在朋友的劝慰下越哭越伤心。伤心时,亲友的劝慰固然能够带给我们温暖,但是往往也让我们更加脆弱,更加依赖,因此并不一定能使我们完全走出伤痛。他人的劝慰能帮助我们舒缓伤痛带来的负面情绪,但完全走出伤痛的阴影,还需要我们自己从心理上找到平衡点。

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关注,当他人越是安慰我们,我们所感受到的关注就越强。这样一来,我们的潜意识就很容易沉湎于伤痛中,以期得到他人持续的关注。这种爱上伤痛的心理,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人生导向悲剧。

筱琳把绝大多数时间与精力都放到了男友的身上,因此,她和朋友们的关系都不怎么近。后来,男友背弃了她,和一位上海本地的颇有家世的女孩子结了婚。那段时间,筱琳不断地问着为什么,甚至连未来都不想有了。连着好多天,她都不上班,不吃饭,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流泪。

那天,当朋友程岑好不容易敲开了她的门,看见她时,被她的憔悴吓了一跳,焦急地问她怎么了。而筱琳见有朋友关心自己,顿时趴在对方的肩上失声痛哭,一点一点地倾诉自己的委屈和伤痛。而程岑则像哄小孩子一样,一边轻拍着她的背,一边安慰说:“别哭了,别哭了……不就是失去了一个不爱你的人吗,你还有我们啊,我们这些朋友会陪着你的……”

在程岑的安慰下,筱琳终于又对人生有了一些希望,渐渐振作起了精神。而她与程岑也因为此事而亲近起来。每当她遇到什么烦心事,她就会向程岑等好友寻求安慰。然而,面对总是抱怨、诉苦的“林妹妹”——筱琳,朋友们却越来越不喜欢,都开始刻意地疏远她。这样一来,她变得更加依赖程岑,而程岑的正常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无可忍耐之下,程岑只好对筱琳言明自己的苦衷。

这使得筱琳感觉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伤心至极的她选择了用吞食安眠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后来被及时救回,但她的整个人仍然了无生气。

筱琳的遭遇固然让人痛惜,但她自己本身选择的面对伤痛的错误处理方式,才是让她更加痛苦的根源。要知道,他人的安慰固然是人间有情的表现,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但如果我们想要依靠它来走出伤痛,往往是极难实现的。

他人即使再关心我们,也未经历过我们所经历的伤痛,根本不可能明晰伤痛带给我们的感受,更不会明白我们心里的症结所在,这样一来,他人的安慰往往不仅不能将我们引上一条正确的走出伤痛的路,反而有可能会误导我们。就像程岑对筱琳的安慰之言——“……你还有我们啊……”这虽然给了筱琳温暖、安慰和力量,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误导。

总的来说,一段至关重要的关系的终结,每个人都会碰到,也都需要他人的安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他人的安慰并不足以让我们走出伤痛。要走出伤痛,我们只能依靠自己,梳理自己的心绪,找到症结,解开心结,这才是走出伤痛的正途。

你是否在用错误的方法处理伤痛

面对伤痛与失落,许多人常常会本能地采用一些错误的方法加以处理。那么,我们是否也在采用错误的方法应对伤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反省一下吧。

首先,抱怨是走出伤痛的最大敌人,因为一味地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当在生活中遇到伤心事时,只有放弃抱怨,积极调整心态,才能彻底改变自己所处的不利境遇!

面对伤痛与失落,只会抱怨是一种缺少乐观与希望的表现。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幸运,面对一时的坎坷,很多人都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感觉是命运捉弄了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正视自我,冷静地剖析自己,找到症结所在,并通过伤痛与失落磨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往往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总是将自己的伤痛归结于外界因素,对他人充满怨恨,怨声载道。

然而,这必然导致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无法与他人好好相处,从而使自己更加孤寂,心门更加紧闭,进而进入恶性循环中,不断地加深自己的伤痛与失落,最终使自己完全淹没在抱怨和愤恨之中不能自拔。

其次,自卑自怜也是我们走出伤痛的一大阻碍,因为自卑自怜会让我们缺少走出伤痛的勇气和动力。

“我注定了命运多舛,伤痛便是我的宿命”、“我是全世界最不幸的人,只能与失落为伍”、“我不可能走出伤痛,不会再拥有快乐和幸福了吧”……这些想法是许多人遭遇伤痛时常有的,也是自卑自怜的典型体现。这种将伤痛与失落“神化”的心态,会彻底地将我们与伤痛绑在一起。

当然,除了抱怨与自卑自怜,拒绝接受也是一种常见的错误的伤痛处理方式。例如,恋人已经离开,却不肯承认对方已经不爱自己;自己已经失去这段感情,却总是想着“明天他就会回头找我”。这种拒绝相信、拒绝接受伤心事已经发生的心理,只会让伤痛如蛆附骨。再比如,自以为满腹才华,却郁郁不得志,于是大呼自己时运不济,却不肯承认自己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足。这同样也是不肯接受伤痛的现实的表现,往往也会让我们就此深陷于失落,再无意气风发之日。

总的来说,抱怨、自卑自怜、拒绝接受都是我们在应对伤痛与失落时常犯的错误,甚至是在不知不觉就这样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们保持足够的警惕,注意调适自己的心理,避免在伤痛与失落中越陷越深。

写给越被安慰越伤心的你

面对伤痛或失落,无论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我们最先想起的往往是安慰——给予安慰或寻求安慰。然而,事情的结果往往是越被安慰越伤心。这的确让人费解,但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切身感受。弄懂其中的奥秘,不仅是为了解答这一疑惑,更是为了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走出伤痛。

一般来说,当一个处于伤痛、失落中的人越被安慰越伤心时,其内心往往就已经开始产生一些负面、错误心理,或开始受到某种误导了。

比如,之所以越伤心,很可能是潜意识在寻求更多的关注和安慰,而这很容易让人失去独立、过度依赖,甚至是“爱”上伤痛;又或者安慰之言带来的不是安慰,而是伤上加伤,让人更加失落与痛苦……理性地认识到“越被安慰越伤心”背后的潜在心理后,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乃至走出伤痛与失落。

人的奇怪心理:越被安慰,越在伤痛中沉湎

小孩子摔了一跤,很痛。如果旁边没有大人,他往往会自己爬起来,接着不亦乐乎地玩耍。然而,如果大人在身边,尤其是父母紧张地给予抚慰时,他往往会号啕大哭,而且越哭越带劲儿。成人后,这种幼稚的行为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一种心理反应——伤痛、失落时,越被安慰就越伤心。

这种心理存在于我们大多数人身上,因此人们不禁想要知道为什么越被安慰越伤心。

从主观方面来说,这主要是自我意识驱动的结果。人对“自我存在”大都是无条件地珍视和保护的,这样一来,人就有强烈的证明自我价值的欲望。具体地说,这种欲望需要他人的关怀、疼爱、称赞、尊敬等正面态度来满足。而且对于处于伤痛、失落中的人来说,其证明自我价值的欲望会更加强烈,这时,他人的安慰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但这远远不够。于是,为了得到他人更多的安慰和关爱,伤痛、失落中的人便会下意识地表现得更加伤心。

同时,人的表现欲也是重要的主观原因之一。他人的安慰是一种回馈,传递着“我在关注着你”的信息。这样一来,人的表现欲就会被激活,进而更加投入地扮演伤痛者、失落者的角色。

从外界因素来说,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他人的安慰即使是出于好意,或多或少都会勾起自己对伤心事的回忆,这在某种程度上等于再经历一次伤心事,如此一来,心中伤痛、失落的感受必然会增加。第二,经历某件伤心事是怎样的感受,往往是他人无法全然了解的,这就导致了他人安慰的方式方法往往有偏差或不正确,会进一步引发失落者、伤心者的负面情绪。比如,“乖,不哭了!明天会更好的”,这本是很常用的安慰他人的语言。然而,这样说通常只会勾起伤心者、失落者对未来的担忧、焦虑,却达不到安慰、缓解其痛苦的效果。要知道,人处于伤心或失落时,往往很难做到乐观、积极,此时若提起未来,他们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无依无靠,如此一来自然会更加忧虑、伤心。

总的来说,越被安慰越伤心这一心理反应虽然看似有违常理,但却是合情合理的。从中,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当遭遇伤痛、失落时,寻求安慰的确是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但显然,其收效甚微,与其如此,不如自我调整心态,准备好自我疗愈,从而走出伤痛与失落。

那些对的、错的安慰方法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时刻——痛失亲人、事业滑坡、失恋离婚……因此就有了伤痛、失落的心需要安慰。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接受到的安慰的方法是错误的,于是,我们在他人的安慰中更加失落、伤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是否也在用错误的方式给予他人安慰呢?了解常见的安慰方法的对错,不仅有利于减弱他人错误的安慰方法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安慰方法中,有一些是错误的。比如,安慰失去爱人的女人说:“我知道,你的爱人死了。没关系,以后还可以再找。”安慰车祸中脸被划花的男士说:“其实,你已经够幸运了,起码还有胳膊有腿呢。”安慰哭泣的同事说:“别哭了,哭不是办法。”安慰失恋的朋友说:“失恋的人多了,又不止你一个。”安慰事业不顺的亲人说:“你要坚强,以后会更好的。”……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安慰方式没有和被安慰者形成感情共鸣,只是以其他的社会标准来衡量被安慰者,并鼓励他们去达到标准。这样的安慰无异于再次割裂伤口的刀子,完全不能给予被安慰者帮助。

那么,正确的安慰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应该怎样安慰他人才算是为其心灵包扎、抚慰其伤口呢?具体地说,正确的安慰方法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自然地流露情绪。很多人认为劝慰别人时自己必须冷静,其实这是不对的。在目睹了别人的伤痛,想要给予安慰时,一方面要允许他们发泄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陪着一起流泪、难过。这会让对方觉得,我们是其能够感同身受的朋友。

其次,我们要让对方当“英雄”。我们常常告诉朋友“要”怎样、“应该”怎样,这时,其实是我们在扮演“英雄”的角色来指导对方,在无形中就给了对方压力。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让对方来当英雄,这样他们才有走出伤痛的勇气和力量。我们最好说“我们知道你很坚强”、“你有能力战胜软弱”。这样的安慰才能让被安慰者明确地知道,自己被朋友无条件地接受和肯定,进而有力量走出目前的困境。

再次,我们要给予对方足够的倾诉空间,而不要急于追问。特别是在朋友无法清晰表达时或不愿意披露原因时,一定不要急着追问。即使对方什么也不说,我们也可以告诉对方:“我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但我真的很关心你。”这样的安慰,等于给对方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尊重你的伤痛,并且乐意随时伸出援手”,这可以给予对方充分的心理安慰。

最后,我们要适时地给予对方拥抱。拥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动作,能传递给对方爱、友善和温暖。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在心灵受创后,往往会本能地逃避亲密行为。因此,我们最好先试探性地轻轻握住对方的手,如果对方没有明显的抵触表现,我们就可以加大握手的力度,把对方的手握实,传递给对方一种可靠的感觉;然后,我们可以靠近对方的身体,轻轻地抱抱对方,或试探性地问对方一句“抱一下,你会不会舒服一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对方有抵触,我们就必须停下来,只静静地陪着他,这也同样是一种安慰。

此外,除言语和肢体安慰外,诸如礼物、短信、电话等安慰方法也很不错。我们可以给朋友送礼物、发短信,让他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还有人惦念着他们。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朋友提供一些富有哲理的小品文或情节轻松的小故事,让他们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有充分的时间自我修复受伤的心。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他们什么话都不想听,什么事也不想做,那么就不要再打搅,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暂时躲避现实世界,自己慢慢去解开心结,走出伤痛。

走到镜子前,找到能疗愈你的伤痛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恃人不如自恃也。”简单一点说就是“天助自助者”!

在生活中,我们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向他人寻求安慰和帮助,但却忘记了自己。

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出路,自己多想办法才是正确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未被开发的潜力,为什么不去主动主宰自己的命运,却要去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呢?

有一天,一大早卡耐基的秘书就走进办公室说,有一个流浪汉急着要见他。起初卡耐基只想给他一点儿钱,让他买一份三明治和一杯咖啡,不想耽误时间,但后来还是让他进来了。流浪汉大概有一个星期没刮过胡子,衣服皱成一团,好像是从破布堆里捡到的。

“看到我的外表这么惊讶,我并不怪你,”他说,“但是你恐怕完全误会了。我不是来向你要钱的,我是来请你帮助我走出伤痛的。”

“一年前我和妻子感情破裂,离婚之后,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心。我的事业垮了,现在更是贫病交迫。”

“在我准备跳河自杀,一了百了的时候,被一位警察拦住了。他给我两条路,来找你或是去坐牢,让我自己选择。他在外面等着,看我是否言而有信。”

从那个人说话的语气和措辞,很清楚地看得出来,他受过相当好的教育。卡耐基问了几个问题,知道他曾经是芝加哥一家知名餐馆的老板。卡耐基记得一则新闻说那家餐馆在几个月前被拍卖掉了。

卡耐基请秘书帮他准备了一份早餐,因为他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时,他继续说完他的故事。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他只怪自己,完全没有理由去责怪任何人。这是一个有利的信号,也是一个线索,卡耐基从中知道要如何帮助他了。等他吃完早餐,卡耐基说了以下的话:

“我非常仔细地听完你的故事,也深受感动。我尤其感动的是,你没有找任何借口推卸责任。离婚的事,你也没有怪你的前妻,言谈之间,对她仍然非常尊重。”

此时,那个人已经恢复元气。卡耐基要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议了:“你来找我帮忙,但是很抱歉,我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帮助你。”

“不过,”卡耐基又说,“我知道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如果你愿意的话。这个人现在就在这个屋子里,我来替你介绍。”卡耐基扶他站起来,带他到隔壁的私人书房,让他站在落地的布帘前面。卡耐基把布帘拉开,那个流浪汉从布帘后落地的穿衣镜里面看到了自己。卡耐基指着镜子中的人说:“这一个人可以帮助你。只有他能够帮助你,让你走出伤痛,脱离目前不幸的窘境。”

流浪汉走向前,仔细地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擦擦满是胡须的脸,然后转过身来对卡耐基说:“我明白你的意思。感谢你没有对我滥施同情。”

然后,他转身离去。大约有两年的时间,卡耐基再没有听到他的消息。突然,有一天,他又来找卡耐基。但和上次判若两人,卡耐基根本认不出来了。他说,后来他找到工作,在一家类似自己以前开的餐馆担任领班。在那里无意间遇到一位以前的朋友。朋友出资,让他又开了一家餐馆。

现在,他拥有芝加哥数一数二的餐馆,生活十分富裕。但是他更大的财富是能够发挥自己意志的力量,运用自己内心无穷的智慧。

没错,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走出伤痛的那个人正是我们自己,也许我们的生活中会出现许多能够帮助我们的人,可是这些帮助都只是表面的,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那个人始终都是我们自己。所以,面对人生的伤痛与失落,与其千方百计地去别人那里寻求安慰和帮助,不如走到镜子面前去照一照,镜子里的那个人才是真正能帮助我们的人。

从前,有一头驴不小心掉到了一口枯井里,它在井里不断地发出悲哀的声音,期待主人能够尽快把它从井里解救出来。此时,驴子的主人也焦急万分,他把邻居都召集到一起出谋划策,可是最终也没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大家劝慰主人说:“反正这头驴子已经很老了,即便是把它救上来又能为你干什么呢?况且就这样活生生地看它在里面受罪,我们都于心不忍,干脆还是把它埋了吧。”主人听后,虽然内心有万般的不舍,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忍痛割爱了。

于是,大家拿起铲子开始往井里填土。当第一铲泥土落到井里之后,驴子的叫声更凄惨了,它好像已经明白了人们的意图,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结局,众人也忍不住连连叹息。

第二铲、第三铲……泥土不断地落到井中,大家本以为驴子会不断地哀怜求救,可是出人意料的是驴子居然意外地安静了下来。人们不禁低头向井里看,而井中的一幕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他们发现,当此后的每一铲泥土落在驴子的背上的时候,它将身上的泥土抖落掉,然后再踩在自己的蹄下。就这样,人们不断地往井里填土,驴子就不断地抖落身上的泥土,而它所站的位置也越来越高,直到上升到了井口。

在人们惊讶而兴奋的目光中,驴子好像是一个胜利者一样,从容地走出井口,主人也异常激动地将自己的驴子牵回了家。

假如,我们现在也身处一口“枯井”之中,而我们奋力的求救声唤来的却是埋葬我们的“泥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驴子身上找到走出伤痛与失落的秘诀呢?

不错,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人的伤害,不要灰心丧气,也不要悲观绝望,我们要学会用埋葬自己的“泥土”来解救自己,也就是说,要善于将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的因素,在伤痛中磨砺心志,在失落中完善自我。当我们走出困境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走出困住自己的“枯井”是如此简单。而且,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下一次的挑战。

写给藏起伤心、假装没事的你

有人说,再苦再痛也要笑一笑。似乎只要藏起失落与伤痛,假装自己没事、是快乐的,便真的不伤心、不失落,变得快乐而幸福了。

事实上,伤痛、失落虽然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带来痛苦的感受,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伤害是一定的,而这种感受和伤害,不是我们假装没事,藏起伤心就不存在的。

虽然人前竭力欢笑,仿佛自己真的是一个没有失落与伤痛的人,但当独自一人,内心的伤痛、失落会加倍来袭。又或者,我们将伤痛与失落尘封得彻底,但只要一阵微风将尘埃吹散,它们就又出现在我们眼前。藏起伤心、假装没事,并不是真的不伤心、不失落,没事了。

因此,如果你也总是将伤心藏起、假装没事,那么,你需要读读下面的内容。

藏起失落只会埋下心理隐患

心理学家指出,对那些给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人往往会下意识地不愿想起,假装它不曾发生过,将伤心深深地藏在内心的某个角落里。这样一来,平时就像什么都未曾发生一样,但是一旦受到某种外界刺激,被封锁在潜意识中的伤痛就会被激活,如洪水般地涌来,给心灵造成更加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在那次意外车祸中,陈峰目睹了他最爱的妻子被卡在车子里,终因流血过多、无法抢救而死去。他非常伤心,那种只能眼睁睁看着所爱的人死去的伤痛让他几乎不能呼吸。那段时间,每每想起已经逝去的妻子,陈峰便心痛难当。于是,他只能强迫自己不去想起,假装自己已经好了。之后,他又娶了妻子,与妻子也相处得非常和谐。

然而,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他看到路旁一辆被撞得不成形的车子,旁边的公路上还有红色的血迹。瞬间,一阵让他窒息的疼痛涌上心头,他闭着眼睛,平复了好久才恢复。当晚,梦中前妻死去的场景让他大汗淋漓。

此后,陈峰时常会觉得恐慌、焦虑,就像下一刻就要失去什么至关重要的东西一样。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通过催眠治疗,心理医生发现,这是当年他前妻逝去的伤痛所留下来的后遗症。陈峰因无法拯救前妻而内疚、否定自己,他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失去至亲本身所带来的伤痛,根本就不是他所能承受的。于是,他选择了把伤痛藏起来。而再次目睹车祸现场,那段封存的伤痛便被激活,引发了他强烈的身心不适。

由此可见,将伤痛、失落藏起来,不去提、不去想那些伤心事,并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要知道,真正走出伤痛与失落,是不会介意再提起的。遗憾的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或是为了“不想、不见就不心烦”,又或者因“家丑不可外扬”,总是将伤痛、失落藏得严严的,怕别人知道,介意被提起。直到某一日,那些被藏起来的伤痛或失落更加猛烈地袭来,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让人更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没有走出那段伤痛或失落。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大的伤痛与失落不能采用藏起来的处理方法,小的伤痛与失落同样如此。因为“藏起来”的处理方法,同样会让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当然,这一点或许许多人并未察觉,但只要提一下,就会觉得的确如此。

比如,在学生时代,有一次考试失误,成绩非常差。母亲非常生气,于是责骂道:“你连这么简单的考试都考不好,你还能做什么?简直就是废物!”显然,这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事件,但如果不进行梳理,通常会在你的潜意识中埋下隐患:自卑、不善于表现自己、约拿情结(所谓约拿情结是指面对成功时胆怯害怕的心理,源于人小时候因本身条件的限制和不成熟而产生的“我不行”、“我不可能做到”等消极的念头,而周围环境又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机会供其成长)等。

因此,在遭遇伤痛或失落时,我们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以平复心情,但一定不能就此将它藏起来,不去处理。

不妨试着让伤心事“晒晒太阳”

不可避免的,很多人都会受到以往不愉快经历的影响。伤痛、失落的经历如果没有“晒太阳”,没有被正视和被处理,则很容易将我们以后的人生导入歧途。就像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詹波斯基在他的一本书中描述的那样:

如果我们不愿意突破,就会发生这样的事:常会想到一部部与过去不愉快经历有关的影像。这些影像不仅彼此重叠,而且还会叠在我们体验现在的镜头上。因此,我们一直无法真正看到或听到实际的状况。我们透过大量覆盖在现在的变形的旧记忆,看到现在的片段。

面对伤心事,如果不让它“晒晒太阳”,我们就无法摆脱负面情绪,也势必会一直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在其影响下,我们往往会从错误的角度看待事实,以配合已经扭曲的人生观。

孟眉的婚姻在结婚后的第五个年头告终了,痛定思痛,她对婚姻甚至对男人都开始敬而远之。这时,比她小4岁的志军走进了她的生活。志军为人忠厚善良,待她也体贴入微。孟眉4岁的女儿也非常喜欢志军。因此,当志军提出共组家庭时,孟眉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

也许是那段失败的婚姻留下的后遗症,孟眉对志军总是不太放心。于是,她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来考验志军。如果对考验的结果满意,她就可以安心几天,但没多久她又会觉得丈夫的行为有问题,疑虑又会出现,于是新一轮的考验又开始了。如果结果不能让她满意,她就会和丈夫大吵大闹。没多久,这段婚姻又结束了。

婚姻失败造成的伤痛与失落,孟眉没有能正确地梳理,于是让她产生扭曲的人生观——丈夫是不能够100%信任的。这样一来,即使志军的言行完全正常,孟眉也会误解或曲解,从而不断地产生疑虑,最终再次与幸福失之交臂。孟眉的第二次婚姻,又一次变成了“伤心事”,使她本来受伤的心雪上加霜,关键就在于她在处理伤心事上没有“晒晒太阳”。倘若她和志军多沟通,把自己上次的失败“晒”给志军,她就不会再次遭遇伤心。

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必须让伤心事“晒晒太阳”,以释放伤痛与失落。例如,如果曾经经历过“面霸”的失落,总是被招聘公司以“请等候我们的消息,如果决定聘用你,我们会打电话给你的”的话打发掉,那么,最好能够用一定的方法来整理事件、调整心情,以避免自卑或以偏概全的想法。这样,当我们再次为一份好工作面试时,当对方再说出“一个星期后我会给你消息”的话时,我们才有自信、有勇气说:“我可以一个星期后打电话来吗”,而不会把这句话当做是不识趣,才更有可能得到这份工作。相反,我们则会产生“看,我就知道没戏”的想法,进而主动放弃。但事实却常常是,如果我们再主动一些,对方就会把那份工作给我们。

总的来说,伤痛、失落不可能因时过境迁而自愈,除非能够彻底斩断自己与过往经历的所有联系。伤痛、失落必须经过处理,必须“晒晒太阳”!

越是失落,越要敞开心扉

人处于伤痛和失落中时,内心往往充满阴霾,缺少希望和温暖。并且,或是因为迷茫,或是因为恐惧,又或是因为担忧,大多数人都会将心门紧闭。然而,在我们避免再次遭受伤害的同时,也将他人给予的温暖、慰藉挡在了门外,让自己在孤独、寒冷中备受煎熬。

要想走出阴霾,享受美好的人生,我们就一定要敞开心扉,并且,越是失落、伤心,就越要敞开心扉。

杰克和约翰兄弟两人住在阁楼上,由于年久失修,卧室的窗户只能整天密闭着。厚厚的窗帘遮蔽住了阳光,整个屋子十分阴暗。

兄弟俩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十分羡慕,于是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于是,兄弟俩就拿着扫帚和簸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了。

他们很用心地将照在地上的阳光扫进簸箕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搬进阁楼,可是一进楼梯口的黑暗处,阳光就没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扫,小心翼翼地搬,但依然是徒劳,屋内还是没有阳光。

“为什么我这样努力都无法将阳光弄到屋子里呢?”这个问题让他们困惑不已。

正在厨房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后,问道:“你们在做什么?”

他们回答说:“房间里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母亲笑道:“只要把窗帘拉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

人生也是如此,温暖、光明的阳光并不需要刻意地去扫,也扫不进心里,我们只要将心门向外开启即可。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伤痛,开启新的美好生活。

贝莉和丈夫有两个孩子,他们一直在一起过着拮据的生活。丈夫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患上了癌症,不仅家里仅有的一点存款被昂贵的治疗费用耗光了,而且还向亲戚朋友们借了许多外债,可是丈夫的生命依然没能挽回。在丈夫去世之后,家里已是一贫如洗,贝莉不得不努力地赚钱养活自己还有她的两个孩子。她先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部旧车,为一家出版公司推销图书,可是这份工作没有固定的薪水,全靠业务提成,收入是毫无保障的。

失去爱人、生活拮据的贝莉痛苦、失落,而且每天都在担心:怕没有足够的东西吃,怕付不起购车的贷款,怕付不起孩子的学杂费,怕交不起房租,怕自己和孩子突然生病而没有钱看医生……她沉浸在自己的痛苦和忧虑中,看不见其他。她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甚至想到了用自杀来为自己解脱,可又怕自己的孩子沦为可怜的孤儿。

有一天,贝莉在一本书上看到了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这句话是:“聪明的人会主动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那样每天生命都会是崭新的。”她忽然惊醒,终于意识到自己一直生活在昨天的不幸和对明天的恐惧中,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今天。

这简单的一句话让贝莉深省,她将这句话打印了两份,分别贴在自己的床头上和车子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每天起床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她就会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开车的时候,她也会对自己说:“今天又将是美好的一天。”然后满怀着希望开始一天的工作。

贝莉努力干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情,用笑容和乐观感染着自己的客户,旅行、结交新朋友……就这样,她的销售业绩和个人收入开始成倍地增长。她不仅还清了外债,经济状况也得到了改善。后来,她还结识了一个善良的男人,重新披上了婚纱,走进了教堂,带着两个孩子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

敞开心扉的贝莉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再次获得了快乐和幸福。然而,倘若她紧闭心门,她怎能赢得客户的支持,怎能改善生活;怎能找到真爱,重新拥有幸福的家庭呢?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扇窗,很多时候为了所谓的自我保护,我们下意识地将那扇窗关得死死的,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受伤害,可谁知道自己的心灵却因没有阳光的照耀而开始腐朽了。所有的人都需要敞开心扉,让阳光照进来,以迎接新的美好生活;不要惧怕风雨,风雨将使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没有“走不出来”这回事

伤痛与失落带给人的煎熬,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难受。或因恐惧,或因自卑,又或因对伤痛的“眷恋”,让伤痛、失落中的我们感叹“走不出来”。殊不知,正是这种“走不出来”的心理阻碍着我们走出伤痛。

换言之,重新认识自己“走不出来”的心理,扭转这种错误的认知,才能让我们重新回到走出伤痛的正确道路上来。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再也“走不出”伤痛,那么他就再没有勇气,没有信心,没有动力去克服伤痛,只能在伤痛与失落中沉湎,煎熬着或麻木着等待时光流逝。

找到“走不出伤痛”的根本原因,破除伤痛的“神化”或“妖魔化”,真正明白没有“走不出来”这回事,心中便会升起新的希望,我们将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更有勇气战胜伤痛与失落,也早一天收获快乐与幸福。

为何“走不出伤痛”

高飞本是事业有成,经营着一家中型IT公司,有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然而,一次车祸改变了高飞的人生。他的妻子和女儿都在那次车祸中丧生,带给了他刻骨铭心的伤痛。

时常,高飞都会想起自己与妻子、女儿相处的片段。他在回忆中寻求温暖与慰藉,但又在回忆后更加痛苦。他试着相亲、重组家庭,试着开始新的生活。但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将对方与自己已故的妻子对比,然后将对方否决掉。

渐渐地,虽然每每想起妻子的逝去他仍然心痛难当,但是他开始觉得这样的伤痛也是美丽的,于是他开始有点儿享受伤痛了。当然,与此相伴随的,高飞开始甘于这种生活,越来越少和人接触,变得孤僻、安静。

生活中,与高飞相似的人不少,认为伤痛也是人生的一种美妙的风景,他们甚至享受伤痛。其实,伤痛固然是人生的一种可贵经历,通过它我们将获得成长,甚至重生。然而,伤痛毕竟是伤痛,它带给人的心理体验毕竟是痛苦的、负面的,沉溺其中享受所谓的伤痛的“美丽”只会让自己内心变得阴暗。而我们之所以沉溺于伤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种负面心理造成的。

首先,伤痛也会变成一种习惯。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心理学家们明确指出,任何一种行为(包括心理的)经过多次的重复就会变成习惯,而习惯一旦形成,就如同铁轨,而人就如同在铁轨上行驶的火车,只能服从于它的轨迹。除非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及时调整自我,将自己从既定的轨迹中拉出来。当然,其困难程度随着习惯的惯性、重复次数的增大而加深。

当伤痛变成了习惯,我们往往就会依照伤痛的生活模式去生活,甚至是享受,而不想改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走出伤痛越及时越好。

其次,“挫折吸引力”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走不出伤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面对伤痛,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抗议”阶段,第二阶段是“放弃”阶段。在抗议阶段,人们拒绝接受现实,用各种方式来制造自己希望看到的“假象”,也就是通常人们常说的“自欺”。比如上例中,高飞沉溺于过往的回忆中,就是一种“抗议”的表现。在这一阶段,人往往表现出越是得不到越想要得到,越是遗憾越是怀念,越是受阻越是沉溺的心理特性。这种大多数人都固有的心理现象被称为“挫折吸引力”。

精神病学家也为这种奇怪的现象找到了生理学基础,在抗议阶段,为了缓解心理不适,人体内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控制肌肉运动,并让人产生满足感的化学物质)会增加,从而让人对伤痛有一种莫名的眷恋。

值得注意的是,挫折吸引力能够跳过人的显意识,直接作用于潜意识,使得我们很难察觉,于不知不觉中就将伤痛当做一种“美丽”。

此外,伤痛极容易引发抑郁症,而抑郁会让人沉浸在导致自己抑郁的那件事情中不能自拔。

由此可见,所谓“走不出伤痛”,不过是各种负面心理在作祟,是我们产生的一种心理错觉。只要我们能够调整心态,就一定能够走出伤痛。

一切都会过去

积极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幸福基准线”理论,说的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幸福基准线,而心理感受往往沿着幸福基准线上下波动。

例如,某人长期购买彩票。有一次他运气很好,竟然中了50万元,虽然不是头奖,但足以让他兴奋、幸福得睡不着觉了。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也过得幸福极了,他买车、旅游、享受美食……然而,很快一个星期过去了,他那热烈的幸福感慢慢地冷却下来,又回到了当初的水平,即使他现在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钱,但幸福感却没有增加。

又比如,某人遭遇了一次沉重的失恋打击,心碎的他以为自己这一辈子再也不能幸福了,将从此在伤痛中煎熬。然而,他主动调整自己的幸福基准线——即使没有爱情,只要知足、充实地生活也能幸福,那么,他的个人体验就能很快地回到幸福基准线附近,他便能重获心灵的安详。

简单地说,人的心理是具有自愈能力的,只要我们恰当地调整自己的幸福基准线,心理自愈力便能够带领我们走出伤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采用措施来加快这一进程。

生活中,有很多不该发生却又发生了的事,我们无法在乎,也在乎不起,那就选择让它成为过去吧,要相信,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人生在世,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身处顺境时,要学会珍惜和感恩;身处伤痛和失落时,要学会坚强和等待。一切都会过去,是面对伤痛时,我们最应该拥有的“幸福基准线”。

古希腊有一位国王,他要求智者苏菲给出一句人间最具有哲理的箴言,这句话必须浓缩了人生智慧且能够一语惊人,还能让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得意但不忘形,失意但不伤神。

苏菲沉思了一下,答应了国王,他要国王将自己佩戴的那枚戒指赐予他,他会把箴言留在戒指里。几天之后,智者苏菲就将戒指还给了国王,并再三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取出戒指上镶嵌的宝石。

没过多久,邻国大举入侵,这位国王亲自率领部下拼死抵抗,然而寡不敌众,最终整个城邦沦陷于敌军手中,国王只得逃亡。有一天,国王在河边的茅草丛中掬水解渴时,看到自己的倒影,不禁伤心起来——当初那个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国王,现在变成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乞丐,国王越想越伤心,竟双手掩面想要投河自尽。这时,他看到了手上的那枚戒指,想起了智者苏菲的话,于是他急忙摘下戒指,抠下了上面的宝石,只见宝石里侧刻着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就是这句话救了这位国王,使他的心头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对啊,自己的困顿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从此,他渐渐地平复了心情,对未来又有了希望。后来,他重新召集部下并东山再起,最终赶走了外敌,夺回了自己的国土。

这位国王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伤痛,是因为他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幸福基准线,缓释了心中那足以将自己压垮的伤痛。

生活中,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心理自愈能力,要引导自我像事例中的国王那样去自愈,要相信一切都会过去,虽然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伤痛与失落,但是这也没什么,一切总会过去。

只要你有信心,你就能走出伤痛

如果此刻你正沉浸在伤痛与失落中忍受煎熬,那么你是否相信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能够走出伤痛,获得幸福?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请从此刻开始有意识地树立起自己走出伤痛的信心。因为,只要你有信心,你就能走出伤痛!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走出伤痛,我们必须有完全和绝对的信心,我们应该时刻怀有这样一种心态——似乎自己已经走出了伤痛,幸福和快乐在下一刻就要到来,用这样相信自己能走出伤痛的心态去面对伤痛。不要终日为能否得到幸福、走出伤痛而纠结,或者因其可能性小而悲观、失望、伤感。

简言之,我们要相信这样一条——相信自己能够走出伤痛,相信能过得更好。在传统心理学中,这种信心就是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美国心理学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曾经说过:“我们的神经系统有时候是很‘听话’的,当你给予它‘幸福’的指令或让它看到、感受到某件喜悦的事时,它就会作出喜悦的反应;相反,它就会作出悲伤、不幸福的反应。”这种来自内心的“相信”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一位铁路工人到冷冻车厢查点货物,却意外地被反锁在里面。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后,他开始拼命地敲打门,拼命地喊叫、求救。然而,在无人的黑夜,他的求救注定是徒劳的。他筋疲力尽了,他绝望了,他知道自己一定会被冻死在这里了。就这样,他渐渐地失去了意识。

十几个小时后,冷冻车厢被打开了,人们发现他已经死去,是被冻死的。但是让人们觉得奇怪的是,冷冻车厢的冷气并没有开,其内部的温度最低不过10℃。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一晚或许会感冒,但却绝不至于被冻死。

后来,心理专家们给出了答案:正是因为这位铁路工人坚定地相信自己会被冻死,所以才真的被冻死了。试问,如果他不是那样坚定地相信自己会被冻死,不是那样执著地绝望,他怎么可能在10℃的环境中失去生命呢?

这就是“相信”所带来的力量。同样的,你有多相信自己能够走出伤痛,获得幸福,你就有多少走出伤痛、获得幸福的可能。

当你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走出伤痛与失落时,你就拥有了飞跃伤痛与失落的翅膀。

一个女人,一直生活在纽约,她习惯了大都市的生活。然而,她的军人丈夫却被派到沙漠中驻军。为了拥有与爱人相守的幸福,她毅然地选择了随军,跟随丈夫踏入了那片满是黄沙的土地。

很快,这个为幸福而来的女人对幸福产生了怀疑,她痛苦万分,似乎人生只剩下阴霾的天空。她写给父母的信上泪迹斑斑,她在信中说:“亲爱的父亲、母亲,我似乎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也许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幸福了……”她向父母抱怨漫天黄沙的荒芜、用水的不便、语言的不通、丈夫的繁忙和对她的忽视等。

然而,父母在给她的回信中并未表现出任何的怜惜,母亲鼓励她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是幸福的,而父亲更是直接斥责了她对幸福的信念不坚定。

看着母亲写下的话——“你是上天赐给我和你父亲的宝贝!我们一直坚信你是最幸福的孩子,因为你从来都是那么乐观、相信幸福。亲爱的孩子,你有爱你的丈夫、有父母和牵挂你的朋友,有健康的身体,有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想想这些,你怎么能够质疑自己的幸福呢?难道因为那一点点的失落,你就要丢掉你的幸福吗?”于是,这个女人顿悟了。

此后,她调整心态,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失落,坚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她看见的不再只是黄沙,更有了灿烂的星空;那完全听不明白的语言,也有了另一种味道;而丈夫百忙之中的抽空陪伴,虽然时间短暂,但也让她觉得自己是被珍惜、被关爱的。

因为有了相信自己能够走出失落的这一心理前提,这个女人的爱心被调动了起来。她主动学习当地的语言,与当地的女人们交往,跟着她们学习烹饪、女红;与丈夫在闲暇时仰望星空……就这样,虽然沙漠依旧荒芜,黄沙依旧漫天,水依旧少得可怜,但她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失落,成就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上面故事中这个女人的身上,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道理:走出伤痛与失落,需要我们去相信,需要我们去信任,它拒绝我们的质疑、焦虑、担忧。

那些能够走出伤痛与失落的人,几乎不曾怀疑自己走出去的可能,而那些始终在伤痛与失落中煎熬的人,肯定从不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伤痛与失落。那么,同为在伤痛与失落中沉浮的我们,是否也是这样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走出伤痛与失落呢?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巨大的力量,当我们用信心将其激活时,走出伤痛与失落就变成了现实的、触手可及的事情。

谢谢“你”,听“我”说

很多时候,伤痛与失落并不是真的那么让人难以忍受,真正让人难受的是,无处可以倾吐的孤寂与凄凉。当我们将心事向他人倾吐,即使对方什么都没说,我们也会觉得有人分担我们的痛苦与失落,心情也就会轻松许多。

现在就开始诉说,说出内心的委屈、不甘、不解,这是一种对痛苦的排解,能释放内心积压已久的各种负面情绪,能让我们步履轻盈地踏上走出伤痛之路。

现在就开始诉说,向身边值得信赖的智者诉说,我们将不再孤单,我们将获得克服伤痛与失落的动力。

现在就开始诉说,向正确的对象诉说,以获得积极的引导和帮助,早一天走出失落、告别伤痛。

现在就开始诉说,细数过往,这种回顾将助我们理清心绪,发现症结所在,找到走出伤痛与失落的正确道路。

别怕说给别人听

当我们遭遇伤痛或失落时,对外界往往是失望、戒备和不信任的。这样一来,或者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或者由于不愿示弱而有失面子,不愿在他人面前吐露心声,宁可自己一个人默默地难受,偷偷地哭泣,心中却越发的凄凉、酸涩:“我竟然连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都没有!”

因为对他人的不信任、自己的不甘示弱而压抑内心倾诉的欲望,将心门封闭,将倾吐心绪的欲望抑制,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从眼前来看,这会加重内心的负面情绪,让我们备受煎熬。从长远来看,这回阻断我们与外界的联系,让我们如同生活在孤岛上的人,越来越寂寞,进而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自从因妻子有了婚外情而离婚后,赵磊一直非常失落,但在他人面前始终装作若无其事。他认为妻子的背叛是不能说的家丑,是他人嘲笑自己的话柄,他一定不能让别人知道。

当朋友问起他离婚的原因时,他虽然愤怒、怨恨、苦涩等百般滋味在心头,想要向他人痛斥妻子的行径,一抒心中的郁闷,但是他却咬紧牙,抑制心中的种种情绪,装作若无其事地说:“这些年,我和她都改变了不少,我们的性格越来越不合,分歧也越来越频繁,与其这样下去成了一对怨偶,不如给彼此自由。”

这番合情合理的说辞,让他人赞叹赵磊的“拿得起放得下”。然而,这样的称赞却让赵磊想要逃避,因为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可笑——那么爱妻子,为了给妻子更好的生活甚至做着两份工作,而妻子却因为缺少自己的陪伴而背叛了自己。有时,他甚至觉得那不是赞叹,而是一种变相的讽刺,于是就会不自觉地口出刺耳之言:“如果你碰上和我一样的情况,你会比我更‘拿得起放得下’。”因此,很多亲友对赵磊都颇有看法,不再愿意和他来往。而赵磊的脾气也越来越暴躁、易怒。

几年后的一天,他偶遇了前妻与其丈夫手拉手逛街,内心无比痛苦的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车祸,落了个半身不遂的悲惨结果。

赵磊的遭遇让人同情,似乎命运对他有些不公。但如果他能坦然地倾吐心绪,或许他便不会与身边的人交恶,不至于让内心的负面情绪堆积,迟迟走不出伤痛,也不至于再见故人便情绪崩溃、酩酊大醉,从而出了意外。

对于伤痛中的人来说,压抑会让问题更加严重,而倾诉则大有裨益。

其实,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一方面,人都是社会人,交往是人的心理需要,倾诉是人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倾诉是人确认自我社会地位,从而感受归属感与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当人受到伤害时,更需要确认自己的社会属性。这样一来,倾诉的欲望就更加强烈了。另一方面,倾诉是展现自己内心感受,获得他人关注的重要途径,能够提升自我存在感,而自我存在感则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对战胜伤痛和失落非常有益。

在伤痛与失落中,压抑自己倾诉的欲望是人之常情,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然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及时以适当的人为对象,“说”出心中的伤痛与失落。

找对倾诉对象

处在伤痛与失落中时,倾诉是对内心各种负面情绪进行疏导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以“找对”诉说对象为前提的。要知道,提倡倾诉,并不等于对谁都可以倾诉。

其实,对外界保持一定的戒备心理是必要的,毕竟,在如今这个各种利益和诱惑充斥的世界,谁也不能保证他人不会为了私利而利用我们的伤痛或失落打击我们,又或者给予我们错误的诱导,进而让我们的处境更加困难。

所以,对于舒缓伤痛和失落来说,倾诉很重要,而找对诉说的对象则是关键。

倾诉的对象不能滥找。听众最好是真心关怀我们的人,与我们不存在利益冲突,而诸如同事、生意合作伙伴等就不是倾吐伤痛与失落的好对象,因为彼此间存在利益关系。如果我们向他们倾诉内心的伤痛与失落,无疑是给予他人攻击我们的把柄,对于个人生存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肖扬的父亲是个执拗、倔强的老人,总是希望儿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行事;而肖扬却颇有主见,向往自由。因此,他与父亲之间总是有着这种或者那种矛盾,每次他与父亲相处后,便会觉得非常失落。

最近,肖扬回老家看过父亲回来后,整个人显得很颓靡。终于,在下班后,当他与同事一起泡酒吧时,他发泄一般地倾吐了内心的伤痛与失落。原来,肖扬的父亲希望儿子顺从自己的安排,留在当地的财政局工作,而不是跑到千里之外的城市做一个平凡的公务员。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回到自己身边,但是肖扬却无法想象整日与父亲待在同一个屋檐下彼此大吵小闹不断的情况,再加上肖扬很想凭自己的实力开创自己的明天,于是,他忤逆了父亲的要求。对此,肖扬的父亲当然是勃然大怒,更是将肖扬赶了出去,并说:“有你这样的儿子等于没有,从此以后,我就当没你这个儿子!”

倾吐之后,肖扬的心情好了许多。

然而,正是这次倾吐让他失去了不久后的一次晋升机会。同事将“肖扬不孝顺父母,与父亲矛盾重重”作为舆论话柄,使得肖扬失去了晋升的资格。而那位同事因为少了肖扬这个竞争对手,顺理成章地晋升了。

伤痛、失落让人需要倾诉,一吐心中的郁结。但是,如果我们不辨倾诉对象,就可能像肖扬一样,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的失落与伤痛。

我们需要谨记,伤痛与失落确实需要通过诉说来排解,但一定要说给值得我们信任的人听。这样才能避免雪上加霜。

此外,不合适的听众很可能还会给予我们错误的引导,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有些性格不够稳重,偏激、执拗的人即使对我们很真诚,也不适宜作为我们倾吐的对象。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倾听之后做出不恰当的反应,进而将我们引入歧途。比如,一个不够稳重但又足够关心我们的人,听我们说了伤心事以后,很可能愤愤不平地大骂特骂相关的人,甚至鼓动我们去给对方点儿颜色瞧瞧。而本来心中就有愤恨的我们,则很可能在这种鼓动下做出过激的报复行为,让事态更加严重。

当然,一个人在伤痛中、失落时,往往不能清楚地判断对方是否稳重,这时,我们不妨相信自己在平时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感觉”。

如果觉得对方可靠、是优于自己的,就可以向对方倾诉,因为一个让人觉得可靠、可以为“师”的人,通常稳重,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待人处世的方式。这样的人带给我们的往往不是误导,而是正确的引导。 TUDa+nJA0y0yH5ZeU7vJZmfYCcL//L661oFrVhpwaH6AYj8iGMzIczZ32XVIl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