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篇 远离“愤怒”从了解“愤怒”开始

愤怒是因强烈的不满而引发的一种负面情绪,不仅让我们的内心不悦,还会引发人际纠纷,是我们必须远离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然而,在远离它之前,我们是否了解了愤怒是怎样产生的;是他人惹我们生气,还是我们自己爱生气……只有在弄懂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远离愤怒。

看事情的角度不对容易心生愤怒

角度不同,我们看到的世界就不同,内心产生的情绪自然也就不同。愤怒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看事情的角度不对。

比如,当费尽心思为恋人做了一桌菜,而恋人不是说这个菜太淡,就是说那个菜烧过了。有的人看到的是恋人的不体贴、爱挑剔,有的人看到的则是恋人的坦然,是彼此相处的亲密、随意。这样一来,前者自然会心生愤怒,而后者却觉得欢喜、幸福。

从积极的角度看事情,心生欢喜;从消极的角度看事情,心生愤怒。用同理心看事情,便能谅解;自私地看事情,则怒火中烧。豁达地看事情,心境平和;斤斤计较地看事情,愤愤不平……那么,我们该从怎样的角度看事情的呢?

生活中,是幸福、欢喜,还是愤怒、苦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从正确的角度看事情、思考问题。被愤怒缠身时,不妨换个角度看事情,也许就会柳暗花明。

对相同事物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

面对一个酸溜溜的柠檬,幸福的人会说:“多么令人惊喜,这个柠檬这样新鲜。不过有些酸,我应该怎样让它变得酸甜适口呢?”于是,他把柠檬榨成一杯柠檬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使用:或者把柠檬汁和其他饮品混合,调制成一杯流光溢彩的鸡尾酒;或者在烹饪的时候添加少许,使菜肴更加鲜美可口。不幸福的人的做法正好相反,当他发现生活给他的只是一个酸柠檬,他就会忿忿不平,随即自暴自弃:“我完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这就是命运,我无能为力。”他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愤怒和自我怜悯之中备受煎熬。

面对同样的遭遇,有的人在愤怒中煎熬,有的人在释然中获得幸福。那么,如果你把红酒弄洒了,沾染到漂亮的衣服、桌布甚至地毯上,更糟糕的是,酒渍根本无法清除干净,你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或许,大多数人都会懊恼不已,甚至大动肝火。现在,让我们看看列奥诺夫的反应是什么。

某一天,列奥诺夫正在吃饭,不小心把葡萄酒洒在了桌布上。事后,无论他怎么用力搓洗,都无法将葡萄酒的污渍洗掉。无奈之下,他坐在沙发上慢慢平息心中的气闷,当心平气和之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这件事:既然葡萄酒洗不掉了,那么这件事可以从糟糕变得富有价值吗?忽然,他的脑海中灵光一闪:这很难洗掉的葡萄汁正好可以用来做染料。于是,他研制出了着色更加稳定的“葡萄染料”。

同样一件事情,因角度不同、态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形成不同的认知。看待事物应该多用积极的思考方式,这样生活中就会少一些愤怒和痛苦,多一些欢喜和幸福。

世界在每个人的眼中各不相同,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姿态。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心情也会不同。盯着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内心就会充满愤怒;关注自己的幸运,内心自然觉得幸福。试着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思考,我们会拥有更多的幸福和好心情。

蟑螂恶心与否,取决于自己怎么想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蟑螂是一种令人厌烦的生物,它们无孔不入,无恶不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并且,蟑螂的生命力顽强,号称“打不死的小强”,人们束手无策,不胜烦恼。然而,蟑螂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可以养阴生肌,提升免疫力,散结消积。目前,入药效果较好的是美洲大蠊,美洲大蠊的醇提取物对癌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明显的疗效。美洲大蠊以干燥的和鲜的成虫入药,能治儿童疳积、扁桃腺炎、身体包块、痈疮肿痛和蜈蚣、毒蛇咬伤等。因此,对于医学研究者和某些病人来说,蟑螂并不恶心,相反,他们很欢迎这种生物。蟑螂是否恶心,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看待它的角度。

在生活中,与其看见“蟑螂”就生气,不如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看“蟑螂”,发现它的好处,收获一份好心情。

一个商人开了两家店,一家是洗衣店,另一家卖雨伞。一开始,他总是发愁:大晴天,他担心雨伞卖不出去;到了下雨天,他又因为不能晾晒衣服而苦恼。他的妻子发现他总是愁眉苦脸,经常发脾气,就向他询问原因。在得知缘由之后,妻子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烦的,大晴天的时候洗衣店生意好,下雨天的时候买伞的顾客多,这不是很好吗?”商人恍然大悟,便高兴起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天气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取决于个人的想法。

还有这样一个事例也很值得我们思考。

有一个巨人总是欺负村里的孩子。一天,一个17岁的牧羊少年来看望他的兄弟。他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不联合起来和巨人作战呢?”他的兄弟们吓坏了,回答说:“难道你没看见他那么大,是很难被打倒的吗?”

但这个少年却说:“不,他不是太大而打不倒,而是太大逃不了。”后来,这个少年根据巨人的特点,用一个投石器打败了巨人。

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巨人高大、难以战胜,因此他们只能无奈地忍气吞声,而对于牧羊少年来说,巨人是笨拙、行动迟缓的。正是由于换了一个角度,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从而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而非无奈地生气。

面对生活中那些让人生气的事,换一个角度,看一看,想一想,或许便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和结果。

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容易“愤怒”

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与周围的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社会化的人,我们从与他人的联系中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从他人的认可中确认自我的价值,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因此,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倾向。

但是,如果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往往会心生“愤怒”,进而破坏了幸福的生活。

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一方面往往很难达到要求,很难拥有成就感,进而跟自己生气,气自己没用、不够优秀,甚至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会束缚了内心的真实渴求以及情绪,让自己变得非常压抑,进而在压抑中愤怒地爆发,气他人对自己太过苛刻、不公。

生活中,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太过在意他人的评价。我们不可能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可。我们只要遵从本心的热情、积极地活就好。

“言听计从”不可取

有一对父子,他们高高兴兴地赶着毛驴进城,走着走着突然听到别人讥笑他们:“真笨,有驴不骑!”

为了让自己显得“聪明”一些,父亲赶快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一个老人上前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于是,父亲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谁知,一个妇女又跑过来说:“真是个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这时,父亲开始烦躁了,也有些生气了,他一把把儿子拉到驴背上。谁知又有人指指点点地说:“太过分了!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这次,父亲愤怒了,心想:“难道我们父子两人还没有一头驴重要吗?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世人的理解呢?”尽管内心充满了不悦,但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他与儿子还是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走。然而,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大力挣扎,结果掉到河里淹死了。

顿时,父子二人都傻了眼,充满了绝望,他们不知道没有了驴家里那么多的农活要怎么办,想到从此以后自己每天都要像驴一样干活,就觉得日子没有了盼头。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那对父子的行为也的确愚蠢至极。可是,我们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时候,也在做着同样的蠢事呢?

很多人做人做事就像这个故事中的父子,太过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论自己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总是言听计从,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做人做事。遗憾的是,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获得他人百分之百的好评,因此,心生愤怒、怨恨、惆怅,甚至因此而走上一条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道路,进而毁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总会违背某些人的意愿。想面面俱到,讨好每一个人,获得每一个人的认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如果强求这种不可能的认可,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矛盾,失去平衡,生出愤怒、怨恨、不平等种种负面情绪,因自己无法获得他人的正面评价而对自己生气,因他人不理解自己而对他人生气,如此,内心便纠结万分,又怎么可能获得心平气和的幸福人生呢?

让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

生活中,当我们做出一些成绩时,总会迎来正反两面的评价。一种评价肯定了我们的努力,让我们欢喜;而另外一种评价质疑我们的能力,让我们感到愤怒。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对于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我们满意,否则我们将永远也得不到幸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完美的维纳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人指责的地方,说不定到了那个人眼中反倒成了优点。所以,不管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美好的。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见人爱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一幅相当不错的画完成了。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人流量很大的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有欠缺之处,请赐教,并在你认为不满意的地方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心中非常郁闷,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不相信自己的作品是如此的差劲儿,决定换一种方式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曾被指责的地方,如今却都被赞美。

这位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陋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未来的生活是无法预知的,当我们下定决心去探索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所有人都支持我们,所有人都认可我们的想法,因为那样只会给我们增加更多的气闷。无论做什么事,永远记住一句话——让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标准和角度。为了获得别人的肯定和支持,我们可以迁就别人的意愿和需求,但是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对我们都满意。不管我们正在做什么,打算怎么做,总有人对我们表示质疑和失望。如果非要顾及每个人的感觉、看法,只会让自己感到挫败,进而陷入愤怒的深渊不可自拔。

在某些重要的原则问题上,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少一些不平、愤怒,多一些平和、欢喜和幸福。

“我执”是愤怒的来源

“我执”是愤怒的来源,它让我们心中时常滋生无谓的妄想,并由此开始陷入愤怒、怨恨之中,难以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幸福的生活。

因为无谓的妄想与现实背离,没有实现的可能,我们不满足、挫败,却不认为是自己太过好高骛远,只认为是命运不公,因此忿忿不平,一天不得偿所愿,一天忿恨难平。

比如,有人与我们意见不合,这本是平常事,没什么值得生气的。但“我执”会让我们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是在和我们作对,进而心生愤怒。

相反,如果能够放下“我执”,就能够容纳他人的反对意见,心平气和地与对方交流。

生活中的你是否常常陷入“我执”之中,因无谓的妄想而愤怒,进而破坏自己的幸福生活呢?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并自我反省吧!

“我执”=固执己见,制造妄想思维

我执,是佛家的一种说法,在心理学上是指执著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婪等,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简单地说,我执,就是自我意识太强。而自我意识太强,就容易过度计较得失、过于在乎自我感受。这样一方面因为太过自以为是,而总是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一旦不合心意的事情发生,就会心生愤怒。

“我执”让人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只要是自己的愿望,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无条件地配合让它实现。这样的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自己所有的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看不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对自身的错误视而不见,对别人善意的劝告和提醒,他们不以为然,甚至会觉得别人的告诫是恶意的。

“我执”让人自我感觉空前良好,自信心极度膨胀,他们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于是在心中形成各种不切实际的欲望。无论是什么事,他们总是好高骛远。长此以往,这样的思考方式成了习惯,于是形成了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

而当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在脑海中形成后,便开始了与“愤怒”的常来常往,难以保持心平气和。

当制造妄想的思维模式形成之后,一个人的心中很容易就会滋生各种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的自信过度膨胀,同时又过于固执,对别人的建议和告诫听而不闻,又怎么可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欲望呢?“我执”让一个人变得不自量力、好高骛远,让人从来不会认真考虑自己实际拥有多少实力,也不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做一个切实有效的计划;会做的只有异想天开,守着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做白日梦。这样的人不会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付出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他们看来,既然那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所有的事物都会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那件东西迟早会到手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世界并不是以某一个人为中心的,而“我执”的人的愿望异想天开,计划不切实际,执行过程也好高骛远。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很明显,他的那些妄想注定半途夭折,根本没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样的失败简直是晴天霹雳。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他们看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根本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但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大耳光”。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他们固执己见同时极度自负,根本不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于是,他们怨天尤人、忿忿不平,整日沉浸在愤怒的情绪中不可自拔,幸福的生活、平和的内心也再难拥有。

别让过强的自我意识赶走幸福

自我意识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如果过强,人就会自以为是、好高骛远,易怒。因此,当我们生气、无法保持心平气和时,不妨提醒自己适当调整自我意识,这将更有利于我们心平气和,获得幸福。

小墨同小丁恋爱了,两个人感情很好,但是一到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两个人就生气。小墨是上海人,爱吃放糖的饭菜;而小丁是湖南人,爱吃放辣椒的饭菜。

吃饭的时候,小墨看着小丁点的菜,没有一样不辣的,就忍不住生气,气小丁不呵护、迁就自己;同样,如果是小墨点菜,小丁也会因为女友没为自己点辣口味的菜而生气,一开始,他们还能够压抑心中的愤怒,但是随着次数的增多,他们开始争吵,并且越吵越凶,最后只得分手。

一年后,又有一个男子小马对小墨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小马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有一点让小墨很犯难:小马是四川人,也是个吃辣大王。

第一次失败的恋情记忆犹新,小墨犹豫不决,想接受小马,却害怕重蹈覆辙。然而,一次约会彻底打消了小墨的顾虑。

那天,当小墨走进餐厅的时候,有些惊讶,因为她发现小马选定的这家餐厅竟然是专做上海菜的。吃饭的时候,小马笑着为小墨张罗,但自己却没怎么吃。

小墨觉得自己心里暖暖的,问道:“你不爱吃甜的,为什么还要选这种地方吃饭呢?”

小马笑着说:“我想着你是上海人,一定比较喜欢吃上海菜,所以就订了这家餐厅。难道我在你心里就是一个只顾自己的男人吗?”

随即,小墨又问道:“那如果以后我们在一起,我每餐都做上海菜,你会生气吗,能受得了吗?”

小马笑着答道:“呵呵,其实,我现在已经在培养自己对上海菜的喜好了。不过,如果你能偶尔赏一顿川菜给我,我一定会惊喜万分的。”

听着小马的回答,小墨开心地笑了,她知道这一次的恋情与上次的截然不同。

此后,他们两人相处得非常愉快,感情也越来越好。小墨不再只想着自己,开始体贴地为小马张罗川菜,而小马也很关注小墨的感受,包容、迁就她,两人你来我往,别提多甜蜜、幸福了。

小墨与前男友小丁两人的自我意识都很强,不懂得宽容、理解他人,因此总是因为对方不如自己所预想的对自己好而生气,最后恋情在争吵中结束。

而小马却是一个很懂得降低自我意识的人,他懂得为他人着想,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而他这种智慧也影响了小墨,让小墨也学会了降低自我意识,学会了宽容和付出,不再动辄愤怒,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很容易动怒、生气。比如,当你发表意见时,如果你的自我意识太过强烈,你就容不下他人不同的声音,一旦有人不赞同你,你就会动怒,认为对方有意针对你,甚至敌对他,而他人也会因此而远离你。

这样一来,内心充满敌意、不平、愤怒以及孤独的你,又怎么会幸福呢?

很多时候,如果能够稍微降低自我意识,少考虑一些自己,多一些非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你的意识关注的是你的外界,如你听取对方的意见,思考对方的意见是否正确,你就不会认为他人针对你了,而他人也会因你的心胸而认可你,你的心便会更加充实、愉悦。

正如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在其著作《正念》中指出的那样,非自我意识能够模糊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线,在这种心理意识的作用下,人很可能把自己当做人类的一部分,甚至更广阔的宇宙的一部分。这种如佛家所说的“与万物合一”的心理状态是宁静的、平和的,非常让人享受。

抗拒是愤怒的催化剂

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失去好友及亲人的陪伴,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挫折,这些重大打击会使你不自觉地产生消极情绪。如果一个人放任这样的情绪而不加以调整控制,就意味着他并不甘愿接受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他的潜意识采取了抗拒的态度,这样一来,他就很容易被不如意的事挑起心中的不平和怒火。

对于生活中不合心意的事物,抗拒态度是要不得的,越是抗拒就越是愤怒。如果不及时调整,持续抗拒,就会让愤怒从一点小火星壮大成一簇火苗,继而发展成燎原之势,焚毁我们幸福的生活。

面对不合心意的事,与其抗拒、愤怒,不如接受、包容。比如,有人说我们没品位。如果抗拒,就会心生愤怒,甚至引发人际纷争;但如果能接受——“看来,我是应该提升一下自己的品位了”,又或者包容——“或许他是错的,但那也没什么”,就能远离愤怒,保持平和。

想抗拒=有愤怒的念头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有的人抗拒,从而大动肝火,结果把事情搞得越来越糟。而有的人则接受、放下不如意的事情,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给予自己的各种刁难,解决它们,进而享有幸福的生活。

新的一届竞选又开始了,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的候选人向自己的参谋们讨教如何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其中一个参谋说:“我可以教你一些方法。但是我们要先定一个规则,如果你违反了我教给你的方法,要罚款10元。”

候选人说:“行,没问题。”

“那我们从现在就开始。”

“行,就从现在开始。”

“我教你的第一个方法是: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上。”候选人轻松地答应道。

“你能这么认为最好。我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戒条,要知道,这是我教给你的方法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不过,像你这种愚蠢的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记得住。”

“什么!你居然说我……”候选人气急败坏地说。

“拿来,10元钱!”

虽然脸上的愤怒还没褪去,但是候选人明白,自己确实是违反规则了。他无奈地把钱递给参谋,说:“好吧,这次是我错了,你继续说其他的方法。”

“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

“你这个骗子……”

“对不起,又是10元钱。”参谋摊开双手道。

“你赚这20元钱也太容易了。”

“就是啊,你赶快拿出来吧,你自己答应的。你如果不给我,我就让你臭名远扬。”

“你真是只狡猾的狐狸。”

“又10元钱,对不起,拿来。”

“呀,又是一次,好了,我以后不再动怒了!”

“算了吧,我并不是真要你的钱,我知道你有多么吝啬。你出身那么贫寒,父亲也因不还人家钱而声誉不佳!”

“你这个讨厌的恶棍。怎么可以侮辱我的家人!”

……

候选人每一次生气都是因为他无法接受对方的言论,他对对方的言论非常抗拒。他无法接受别人说他“愚蠢”,说他出身贫寒、家传不良;无法接受在他以为还有更值得学习的规则时,别人告诉他“这条规则最重要,其余的规则也差不多”;他无法容忍别人要让他“臭名远扬”……他一次次抗拒,一次次动怒。试想,如果他不是与自己的参谋在做训练,而是真的面对选民,那他势必无法获得选民的支持,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只能郁郁不得志地过完不幸福的人生!

越是抗拒,越是愤怒

愤怒与内心抗拒的态度联系紧密,一旦抗拒,愤怒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并且越是抗拒,就越是愤怒;而越是愤怒,就越是痛苦。

她很爱自己的丈夫,因此十几年来,无论日子多苦,她都陪在丈夫身边,不离不弃。渐渐地,丈夫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们总算是苦尽甘来。然而,这时,她的丈夫却向她提出了离婚,因为另一个女人已怀上了她丈夫的孩子,而她的丈夫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私生子。

她完全不能接受丈夫的背弃,她不能容忍这些事:自己因为持家太累而小产,从此不孕,可丈夫却因为孩子要抛弃她娶别的女人;自己辛辛苦苦操持起的家业白白给了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她不甘心。就这样,她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对现实的抗拒,她甚至将这种愤怒变成了恨,不只是对丈夫的恨,甚至对不相干的陌生人她也会觉得愤怒。在街上看着别人一家三口幸福地逛街,她的愤怒便油然而生,因为她不能接受任劳任怨的自己如此痛苦而其他人那么幸福。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平、愤怒与怨恨,在愤怒的驱使下,她开着车撞向了那个女人……后来,她因严重伤人而身陷监牢,但她的愤怒却更深了,因为丈夫与那个女人在外面快活,而自己却在监牢里受折磨,更让她愤怒的是她无法报复,无法宣泄心中的愤怒,于是她痛苦万分。

在一个深夜,她用刻意打磨锋利的牙刷割断了自己手腕的动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上例中的“她”的确遭遇了常人难以接受的事,然而,她最后不幸的结局,她自己也要负上一部分的责任。如果她不是任由自己越来越激烈地去抗拒,而是调适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慢慢去接受,那么,在这一段伤害之后,她还有新的生活和幸福的可能。遗憾的是,她选择了抗拒到底,于是身陷在愤怒、怨恨、痛苦之中,最后只得用结束生命来逃避。

这个实例警示我们:当我们愤怒时,不妨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是否抗拒得过激了。也许,这样我们便能找回心平气和的自己,找到幸福的路。

接受才能放下,才能远离愤怒

“万事如意”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那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真正的生活之中不如意之事常常发生。对此,与其抗拒,让自己在愤怒与痛苦中煎熬,不如积极地接受,远离愤怒,走进幸福。

一个女孩曾有一次非常悲惨的遭遇。一天夜里,长期患有精神病的妈妈失踪了,爸爸出去找了,留她一个人在家。她想把饭菜准备好,等父母回来吃现成的,却不小心打翻了灶台上的煤油灯,酿成了火灾,失去了双手。

对于这次遭遇,女孩非常伤心,但她想:既然已经无力改变了,那就坦然接受吧。于是,她恢复了以往的乐观开朗,同时比以前更加勇敢,也更加坚韧。

在外地读书的姐姐主动提出要照顾她,但她坚持自己独立。在日记中她曾写道:“我是幸福的,既然失去了双手,那就训练双脚;我是幸福的,既然折断了双翅,那就培养一颗自由飞翔的心……”

面对人生的灾难,女孩没有愤世嫉俗,而是坦然地接受了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在已成事实的客观环境中积极地生活、努力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生活中,学会接受挫败,就不会恼羞成怒,就会多一分理智,多一分跨越挫败的可能;学会接受他人给予我们的伤害,就不会恨意难平,就会多一分宽容,活得更洒脱;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就不会气愤地自己为难自己,就会过得更加轻松……接受,是远离愤怒、保持心平气和的智慧,是值得我们去领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接受”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理性地认识到烦恼和缺憾的存在是正常的。

在此基础上,确定烦恼和缺憾是否可以改变,以及以什么样的频率、方式来进行这些积极的改变,从而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幸福潜能。

愤怒会传染

愤怒就像流行性感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第一个人发火了,他的怒气便会传给身边的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会把糟糕的心情传给他旁边的第三个人……于是,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愤怒被一个人接一个人地传下去,最后,愤怒的这种连锁反应让所有的人都受到了影响,让本该美好的生活变得晦暗。

因此,对愤怒的这种传染特性,我们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警惕被传染,也要避免传染给别人。

一方面,当自己气闷时,不妨一个人待会儿,以平复心情,避免充满怒气的生活氛围的形成。比如,气闷时,最好不要与家人谈论让你气闷的事,否则那不觉中带出来的怒气会引发对方的怒气,进而使整个家庭都“烽烟弥漫”。另一方面,当别人生气时,我们最好不要凑上去,给对方留些空间和时间,否则我们很可能成为他人发泄愤怒的对象,进而也心生愤怒。

拥有权力的领导者是最危险的一类人

一天,一位老板在家里和妻子吵了架,心里非常生气。碰巧这个时候,销售部经理来汇报工作,说:“老板,昨天我们有一笔眼看就到手的单子被别的公司抢走了。”老板一听,当下就火冒三丈:“你这个销售部经理是干什么的?当摆设的吗?白拿这么长时间的高薪了?”销售部经理被老板一顿训斥,本来心情就不好,这下就更加愤怒了。

于是,销售部经理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来,秘书就进来告诉他,下午有个重要会议需要他参加。销售部经理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随口问道:“早上我让你录入的那几份文件完成了吗?”秘书回答说:“还没有,因为……”谁知话还没有说完,销售部经理就发火了,说道:“因为什么,别找借口,没完成就是你失职!别以为你在这里干了三年就没有被解雇的可能!”

秘书被销售部经理训斥完以后,回到座位上,心里想:“这三年来,我为公司没日没夜地干,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不就是几份文件吗,竟然拿解雇来威胁我,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秘书怀着一肚子气地回到家里。刚打开门就看见儿子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浑身脏兮兮的,裤子还破了个洞,怒气便不打一处来,她对儿子大吼道:“你干什么去了?叫你放学后别到处乱疯,你还疯成这个样子回家?是不是又找打啊?还不回房间学习去!”

儿子转身回到房间后,心想:“不就是踢了会儿球吗,就这样骂我……”儿子越想越生气,刚好这时,家里的猫从他脚边跑过,他一脚踢过去怒喝道:“死猫,成天在我跟前晃来晃去,烦死了,滚开!”

老板的怒气波及销售部经理,销售部经理的怒气又影响了秘书,秘书的怒气又带坏了儿子的情绪……由此可见,愤怒的传染性有多么强。当然,这种传染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从上例中我们可以知道,愤怒能够快速传染是因为被行为化,而这种行为化的愤怒作用于他人,使他人感到不平、委屈,进而心生愤怒,并且在愤怒的传递过程中,大都是地位高、资格深、更具有权力的人向弱势者发脾气。也就是说,愤怒的传递过程往往是由地位高的人传递给地位低的人,又或者是平级传递;而由地位低的人传递给地位高的人的情况则比较少见,因为迫于形势,地位低的人往往会压抑心中的愤怒,不会将其直接发泄出来,将之行为化。

生活中,如果我们身处高位,则尤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否则极易让自己的周围都弥漫着火药味,这不仅不利于做事的效率,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相对地,如果我们身处低位,则容易被他人的怒气波及。此时,我们要注意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别因过度压抑而损伤了身心。

做一个不生气的领导者

领导者是一个企业、一个集体的代表和灵魂,因此领导者的心态、行为、气度都是向外界述说企业形象的一种语言。试问,一个动不动就发怒的人能管理好一个企业吗?而你又会和这样的企业合作吗?因此,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学会制怒,使自己免受愤怒的干扰。

制怒要求领导者有高度自觉的能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这种自觉能力让领导者掌控自己的情绪之余,也了解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和前进的驱动力,从而对外表现出一种常态,给人以高深莫测以及如泰山一般稳重的感觉。培养高度自觉与自省能力的前提是领导者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强度、维度的体验与认知。这就要求领导者除了要有文化素养外,还要有德行修养,要求领导者要拥有比旁人更宽阔的胸襟,要知道,“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当一个领导者处于愤怒状态的时候,他是不可能冷静理智地寻求解决问题或者弥补漏洞的方法的。一位总裁因为下级未能准备好给董事会的书面报告而暴跳如雷,这时他的做法倾向于把下属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顿,于事无补,甚至让情况更加糟糕;但是如果他没有愤怒,而是通过自己的冷静思考,询问报告迟交的原因、什么时候能准备好,他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更改董事会召开的时间,或者将董事会的报告内容做适当调整,从而将事情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少。

当事情超出我们预料和控制的范围时,对于已定的事实我们要接受它,告诉自己愤怒除了气坏自己的身体外,并无半点好处,然后试着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问问自己“还有什么是我能做到的,是我能够控制的”,接下来就去做那些事情,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开始想得那么糟。相反,如果大动肝火,就会彻底失去对事件的控制力,其结果往往是最坏的。一个人如果过于在意那些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就会生气愤怒;同时,越发怒,事情就越无能为力。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无法控制的事物上转移是解决愤怒的关键所在。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者,正赶着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但是被堵在了交通长蛇阵里,这下是非迟到不可了。虽然你气得捶胸顿足,可是仍然没有丝毫办法准时参加。与其如此,不如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问问自己:“在这场交通堵塞中,迟到的人会只有我一个吗?”显然不是。好了,这下心理平衡多了,接下来再问问自己:“那么在这场混乱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么至少要降低这次混乱所带来的危害。你不妨为会议做一下准备。例如,你将事先准备好的内容再过一遍,如果运气好的话,你可能还会弥补几个漏洞。等你做完这些,也许汽车已经“爬”到了会场。这时,你就可以心境平和、满怀信心地下车,为自己的迟到做最真诚的道歉,会议也可以顺利进行了。

生气都是无谓的

别人的指责、欺辱、窃取,加上自己遭遇的挫败,心绪必然难以平静。此时,大多数人都会怒发冲冠,气愤难平。然而,愤怒除了让自己更加痛苦,别无他用。

其实,无论遭遇了什么,生气都是毫无意义的,是无所谓的,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之所以生气,是因为我们太过关注自己的感受。我们也可以不生气,当我们关注事情本身,关注如何积极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便能够心平气和了,而我们也终将因此而迎来幸福的生活。

被人指责,无须生气,生气是心虚的表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豁达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被人欺辱,不必生气,最有力的回击不是生气,而是自强。被人窃取,不用生气,无能者才会窃取,他盗不走你的智慧……

别因被指责而生气

威廉·麦金莱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因一项人事调动而遭到许多议员及政客的强烈指责。在接受代表质询时,他遭到一位脾气暴躁的国会议员的责骂,但麦金莱却没有因此而动怒,反而若无其事地一声不吭,任凭这位议员大放厥词。待这位国会议员发泄完,稍微平静一些之后,他才用极其友好的口气说:“现在你的怒气平和了吧?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最后,他说得那位气势汹汹的议员心服口服,羞愧地低下了头。

在生活中,遭到别人指责的事常常会发生,虽然这是很让人恼火的事,会使人觉得很郁闷、很尴尬,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无情的指责,更是让人不堪忍受。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认识到别人的指责对我们并不是没有丝毫益处的,心情便能平和下来。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无论遇到何种方式的指责,都不会愤怒,他会选择心平气和,然后深刻反思。一方面,心平气和能显示出自己的涵养和大度,为自己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心平气和有助于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了,自然就没必要生气了。更重要的是,这是对自我心性、修养的一种修炼,我们可以借此于自省反思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错误,然后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让自己更加完美,更能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性,更加接近幸福。

梅兰芳是著名的艺术大师,他不仅在京剧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有一双丹青妙手。他曾拜名画家齐白石为师,虚心求教,坚持执弟子之礼。当齐白石指责他用笔力度欠火候,或者着色不恰当时,他从来不生气,总是认真请教改进的方法。

梅兰芳不仅能接受名家的指责,而且能接受普通人的指责。

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他从众多的叫好声中听到一位老人说“不好”。演出结束后,梅兰芳来不及卸妆更衣,便赶忙找来那位老人请教。他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您说我不好,想必有高见,还望先生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按梨园规定,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应是上七下八,可是先生您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一听,连声称谢。从此以后,梅兰芳便经常请这位老先生看他演戏,并请他指正,称他为“老师”。

听到观众说“不好”,梅兰芳并没有生气,而是恭敬地向对方请教,以求精益求精。这种面对他人指责不生气、心平气和的幸福生活智慧,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别因被欺辱而生气

韩信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自己又没有谋生的能力,只得时常四处漂泊,以乞讨为生。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被一个富家子弟看见了。这个富家子弟看到韩信贫寒,就径直来到韩信的面前,故意挑衅:“虽然你有那么大的个子,还装模作样地在腰上挎着刀剑,但一看就是个没有多大能耐的熊包!你表面看似强壮,实际上是外强中干,虚弱得如同兔子。”

这时立刻围过来好多看热闹的人,他便更加嚣张,当众欺辱韩信说:“如果你的胆子大,就用你的宝剑把我杀了,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都幸灾乐祸地看着韩信,教唆他不要做胆小鬼。

韩信知道,自己如果因为愤怒杀了他,必会惹下祸端,于是他摇摇头,叹了口气,俯下身子从那人的胯下爬过去。

此后,韩信将自己受到的欺辱当成了人生的动力。后来,他成了一代名将,被刘邦封为齐王,后又封为楚王。

韩信在被欺辱时没有愤怒、生气,因为他知道生气和愤怒是无谓的,不仅不能带来任何改变,还可能毁掉自己。

因此,他坦然、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他人的欺辱,并以此来鞭策自己,最终功成名就。

被欺辱时,生气、愤怒是毫无意义的,往往会让我们丧失理智,进而失去更多。

相反,如果能够心平气和,则有利于我们认清事实,找到扭转劣势、摆脱困境的方法,进而成就自己的幸福生活。

因此,在被别人欺负或者侮辱时,不要只顾着愤怒,只想着报复,我们应该尽量向前看,带着坚韧和希望前行。否则,人生中只会充满愤怒,看不到快乐和幸福的身影。

别因遭挫败而生气

人生就像是一艘注定要远航的船,不可能永远停泊在港湾。既然要出航,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天气,有风平浪静,自然也就有暴风骤雨。风平浪静时,不得意忘形;风吹浪打时,也不暴跳如雷、愤怒绝望,“我自坦然对天笑,劈风斩浪踏涛尖”。只有这样,人生的大船才能顺利地驶向成功的彼岸。遭遇挫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挫败的打击下一蹶不振。学会正确面对人生的挫败,才能走出人生的低谷,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无可厚非。但失意时也不能愤怒不甘,颓废绝望,更不能失去前进的斗志和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努力,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处在人生的低谷时,愤怒、绝望、怨天尤人都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当遭遇挫败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理智,并借此机会反省一下自己,以便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让心情归于平静,重新鼓起勇气,走出低谷。发现自己的弱点与缺点,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超越,有利于过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蒲松龄的仕途充满了挫折和不得志,然而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不被赏识而愤怒,没有因为命运给予自己太多挫折而不平,他明智地调整了人生的方向,沉浸在写作的乐趣中,不仅使自己获得了幸福,也给后人留下了《聊斋志异》这一传世佳作。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有两次经商失败、两次竞选议员失利的经历,但他没有整日沉浸在愤怒中,而是沉浸在追逐梦想的快乐之中。遭遇挫折时,他看到的不是挫折,而是梦想;感受到的不是愤怒,而是斗志昂扬以及能够为了梦想而拼搏的幸福。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由此可见,因遭受挫败而愤怒、绝望是多么无谓!其实,即使遭遇了挫败,只要我们能换一种方式生活,换一个角度去感受、体验,我们就能够获得快乐和幸福。

别因被窃取而生气

有个姑娘举办音乐会,在宣传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看到了宣传海报,便出现在这个姑娘面前。这个姑娘认出李斯特后惭愧万分,惊恐不已,她抽泣着说是出于生计,并没有窃取名声的意思,她诚恳地道歉,请求李斯特的宽恕。李斯特没有生气,反而要她把准备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认真地做出了点评,无私地给她指点。姑娘根据李斯特的建议做了改进,向他询问效果如何。李斯特微笑着鼓励她:“你演奏得很好,曲子很动听,大胆地上台演奏吧。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告诉剧场负责人,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

当自己的成就、名声被他人窃取时,李斯特没有生气,这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幸福生活的智慧。愤怒、生气能够带来什么呢?没完没了的人际纷争、糟糕的心情……这些都会破坏我们生活的宁静与幸福,让我们得不偿失。而不生气、心平气和则完全相反,不仅能够避免人际纷争,而且能够彰显我们宽广的心胸、高尚的修养,助我们赢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尊敬,进而让我们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内心变得更加充实、愉悦。正是深刻地明白了这些,李斯特才没有愤怒,而是心平气和地收了那位颇有才华的姑娘做学生,进而赢得了世人的赞美,谱写了一段佳话。

生活中,自己的东西被他人窃取,大多数人都会本能地心生愤怒。然而,这显然是无谓的,是应该避免的。其实,此时我们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然而,愤怒就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时候,保持心平气和、保持理智往往更有利于我们维护自己的利益。

在广州的一家五星级酒店中,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肴,顺手就把精美的景泰蓝筷子悄悄地插进了自己西服的口袋里。这一幕正巧被服务员看到了。她不动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一双景泰蓝筷子的小盒子,对这位外宾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国的景泰蓝筷子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饮部主管批准,让我代表酒店,将这双质地精良、图案精美,并经过严格消毒的景泰蓝筷子送给您,并按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这位外宾自然听出了服务员小姐的言外之意,在表示了一番谢意后,说自己多喝了两杯,头脑发晕,误将筷子当钢笔插入了口袋,遂取出口袋里的筷子,恭恭敬敬地放回桌上,借此下了“台阶”。

试问,如果那位服务员发现外宾的窃取行为时,即刻愤怒地指责,而不是心平气和地委婉提醒,那么他还能如此顺利地维护自己酒店的利益吗?恐怕难以避免一场纠纷的发生。

总的来说,当我们的东西被他人窃取时,无论是从长远影响来看,还是从事件本身来看,生气都是无谓的,明确这一点,有利于我们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 iN8zyzzJE2VUoBdloPJ7Cd+5+J86smPfLToL10BzIU8Bq5Tw7J+/zjXDewvkcP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