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平衡你的内心——做一次心灵大扫除

种种烦恼杂陈于内心,人们很容易成为烦恼的附庸,被烦恼绑架,内心失去平衡……这时就需要我们给心灵洗洗澡,做一次心灵大扫除,把烦恼清除出内心,将积极、乐观、从容留在心中。

为疲惫的身心寻找一处栖息地

一个发条上得十足的表不会走得很久,一辆速度经常达到极限的车往往会坏,一根绷得过紧的琴弦往往容易断,一个心情烦躁、紧张的人往往容易生病。而一个人背负的心灵包袱越重,那就代表着他前行的阻力越大,这样就容易使他的内心失去平衡,内心的天平就倾斜于对过往的遗憾、悔恨等,最终变得举步维艰,也难以抓住快乐和幸福。相反,如果在感到疲惫时懂得给自己的身心寻找一处栖息地,便会使身心得以调整,使长期压在心灵上的包袱得以放下,如此这般,再次上路时,才能轻装前行。

世界著名航海家托马斯·库克船长,曾经在他的日记里记录了一次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遇。

当时,他正率领船队航行在大西洋上,浩瀚无垠的海面上空出现了庞大的鸟群。数以万计的海鸟在天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

更奇怪的是,许多鸟在耗尽了全部体力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茫茫大海之中,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

鸟类学家们对这种现象十分惊奇,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来自不同方向的候鸟,会在大西洋中的这一地点会合,但他们一直没有搞清楚,那些候鸟为什么会一只接着一只地心甘情愿地投身大海。

这个谜团终于在上个世纪中期被解开了。

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很久以前曾经是个小岛。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们来说,这个小岛是它们迁徙途中的一个落脚点,一个在浩瀚大海中不可缺少的“安全岛”,一个在它们极度疲倦的时候,可以栖息身心的地方。

然而,在一次地震中,这个无名的小岛沉入大海,永远地消失了。

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在这里能够稍作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满身疲惫,积蓄一下力量开始新的征程。

但是,在茫茫的大海上,它们却再也无法找到它们寄予希望的那个小岛了。早已精疲力竭的鸟儿们,只能无奈地在“安全岛”上空盘旋、鸣叫,盼望着奇迹的出现。

当它们终于失望的时候,全身最后的一点力气也已经耗费殆尽,只能将自己的身躯化为汪洋大海中的点点白浪,营造出一个个瞬息即逝的“小岛”。

故事中的候鸟在劳累时尚且需要一个休憩身心的海岛,更何况背负着众多生活压力的人呢?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在人生漫长的“迁徙”旅途中,谁都可能有身心疲惫的时候,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憩息身心的地方。否则,当你感到疲惫时,便无处栖身休息,如此会使身心不堪重负,那么,我们也会成为长途飞行后精疲力竭的海鸟,在绝望中坠入大海。

那么,怎样做才能为自己的身心找到理想的栖息地呢?

首先,要意识到身心需要适时地放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因此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坏情绪,比如沮丧、失望、疲惫。这也正是时下很多人总是把“活的太累”挂在嘴上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人虽然知道很累,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心累”的感觉需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这种“心累”的感觉非但没有减轻或消失,反而愈发强烈。其实,当你感到“心累”的时候,就应该马上提醒自己,是时候给自己的心灵安排一个歇脚的地方了。只有适时地放松身心,才能使整个人积聚更多的力量前行。

其次,要为放松身心找到切实有效的方法。单单意识到身心需要适时地放松远远不够,关键还要找到为身心减负的有效方法,找到那处真正可以使自己身心得以放松的栖息地。比如繁忙的工作之余,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个下午茶,边喝茶边聊天,工作的疲惫和生活的烦恼都会被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调侃挤走;难得的假日里,只身去一个书吧或图书馆,让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也让哲理开解自己的心胸。其实,方式有很多,即使是打打球,爬爬山,购购物,聊聊天,都比始终埋头于繁重的工作中或固执地将自己置身于无尽的烦恼中要好很多。

从昨天的风雨里走过来,每个人身上难免沾染一些尘土和霉气,心头多少会留下一丝疲惫和烦恼,这是不能完全抹掉的。但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心灵包袱,持续地焦躁、愤懑、后悔,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那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未来。正如一位名人所说:“心灵有时应该得到放松,这样才能更好地回到思想及其本身。”为了让自己的身心重新找回久违的宁静,就不要把自己的神经之弦绷得太紧,适时地为自己的心灵放假或松松绑,才能平衡好自己的内心,而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犒劳和奖赏。

心理平衡小课堂

要想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在适时的地方暂停下来,把心灵的包袱放下,把痛苦和烦恼驱除出自己的内心,然后轻装前行。再次感到疲惫时,再次找个栖息地,再次清理掉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再次轻装前行。

走泥泞的路,才能留下脚印

曾有人说:“晴天的路走过一百遍也不会有足印,而阴雨天的泥泞中却可留下哪怕是走过一次的脚印。”的确是这样,如果只走在平坦顺畅的柏油路上,的确少了泥泞和坎坷,你的腿脚也会轻松很多,甚至会健步如飞,然而当你回头看的时候,却没有一丝印迹。可见,坦途固然有坦途的好处,但是泥泞之路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强健人的步伐,并且往往正是因为举步维艰,才会让人在以后回头看时,发现那坚定而清晰的脚印,这时,成功会因为来之不易而显得弥足珍贵,喜悦也会比一帆风顺后的喜悦多很多。

泥泞就是生活中的挫折、失败等任何阻碍我们前行和成功的消极因素,我们不能因为处于这样的情境中而感到悲伤、沮丧,致使内心失衡,要以坚定的态度迎着挫折走过去。只有走在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深深的足印,也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走过的人们,才知道痛苦、快乐、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高考失败,之后他当过秘书、做过搬运工,后来,因为读了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决心再次参加高考。

1983年,再次高考,再次落榜。

1984年,马云又参加了高考。这次他终于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英语系。毕业后,马云当了一名英语教师。

1994年,30岁的马云开办了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互联网,就认定这是一个金矿。

1995年4月,他投入7000元,并向亲戚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产品就是“中国黄页”。营业额上去了,互联网普及了,马云却因为与杭州电信实力悬殊,而被迫与之合作。之后,马云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放弃了自己的中国黄页。

他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紧接着,他又遭遇了第二次创业失败。但是这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让马云放弃创业之路。

1999年2月,马云开始向18位创业伙伴发表了激情洋溢的创业演讲。这次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注册资金只有50万元,办公地点就设在马云家中,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

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站创办,并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

马云两次高考落榜,做过搬运工、蹬过三轮、当过小贩,也曾两次创业失败,推出中国黄页的时候被人称为骗子,创建“阿里巴巴”的时候被人称做疯子……这些挫折在他的生命中都留下了痕迹:顽强、肯吃苦、不认输、不放弃。正是这无数次的挫折和失败,才成就了一个成功的马云。马云的内心并没有为挫折所占据,而看不到人生的重大意义,更没有因之内心失去平衡,正是他人生路上的脚印才成就了他的事业。

实际上,当你回望挫折——这泥泞人生路上的脚印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必要,如此地丰富了你的人生。一个人若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他的内心往往是脆弱的,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经不起任何的风吹雨打。唯有经历了失败的磨砺,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扛得住巨大的打击。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自己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交战,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命运总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跟你开个玩笑,让你栽个跟头、跌一跤。没关系,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让挫折和苦难没有机会再来打扰你。不要惧怕人生的泥泞,挫折之泥泞和价值之脚印在内心应该是平衡的,不应偏颇于任何一方面,否则,泥泞就会成为无底的深渊,脚印就会成为得意忘形的资本。

心理平衡小课堂

尼采说:“命运啊!请你让开,我充满信心地走过来了!”这是对生命中那些挫折的蔑视,他不相信命运,充满信心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走过了泥泞,以后的人生路才能更平坦;从泥泞中爬起来,才能拥有面对一切的勇气。只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才能平衡好自己的内心;只有走过了风雨,才能知道风雨过后的天空是多么美丽。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天都会有得有失,其实这也是必然的,“得”与“失”,这是一对矛盾的整体,只有“得”就无所谓“失”,而只有“失”也就无所谓“得”。人生是无常的,世界上没有永不凋谢的花儿,金钱、名誉、地位等也不会永远存在,因此,我们也不要为此而患得患失。而关键要做的是,培养自己“得不喜,失不忧”的心怀,正视“得”与“失”,努力做到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的发生,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愿望为依据的。不管你乐不乐意,该发生的自然还是要发生。如果是令你高兴万分的事情发生了,也大可不必得意忘形,因为得意背后也可能有失意随行,面对你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时,也大可不必懊恼沮丧,因为坏事的另一面往往是好事。所以,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不如平静而坦然地接受、冷静而理智地面对。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都不应该是让你感到欣喜若狂或低落悲伤的理由,因为这些都可使你的心偏离轨道。

通常情况下,得之太多心便会飘飘然,失之太多心又会漠然,而这两种情况都属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种状态自然不利于我们平衡内心的悲喜,那么,在这种忽喜忽忧的情况下,还怎能奢望得到内心的宁静呢,更不要谈取得成功。

其实,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者,都是那些能够使自己的内心保持平衡的人。他们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不会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好事情发生时,他们不会得意忘形,坏事情发生时他们也能看到充满希望的一面。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人。

爱迪生的工厂发生了火灾,近百万元的设备化为乌有。七十多岁的爱迪生闻讯赶到火灾现场,员工们都认为面对废墟一片,他一定会暴怒至极。然而当爱迪生的儿子在失火的地点寻找到他的父亲时,发现爱迪生站在火堆旁。火光照着爱迪生苍老的脸,他的白发和胡须在火光中随风微微飘动,他沉默地注视着无情的火焰吞噬着自己多年的心血。

他的儿子想把他拉开,爱迪生却对他儿子平静地说道:“快去把你的母亲叫来,让她也看看这罕见的场面!恐怕她以后再也没机会见到这种壮观的景象了。尽管烧吧,让我们的过失也一同被大火烧得一点不留!如此我们便又有了重新开始的机会。”

在大火吞噬了自己费尽心血才建立起的工厂时,爱迪生没有像众多遭遇如此灾难的人那样气急败坏,也没有悲伤惋惜,更没有被火灾吓倒,而是以一种平静淡然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这种得失,甚至还从中看到了希望——又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了。

这是何等睿智的人,而他的这种睿智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可以拥有。细想来的确是这个道理,既然已经不可挽回,何苦还要让自己的内心失衡呢?因失衡而引起的悲伤、生气、抱怨又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好好欣赏一下奇观,也算是一种不错的经历,更不如试着去发现坏事情里体现出的好的一面,从而激励自己重头再来。

其实何止是失去的回不来,人生中的很多已经拥有的东西,总有一天也会失去,这些皆由不得我们,既如此,还要计较那么多做什么?

心理平衡小课堂

面对“得”与“失”,人们的内心常常会失去平衡,变得焦躁不安,甚至悲观绝望,只有拥有了“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心态,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因此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吧,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从容不迫地恣意畅快地去抒写幸福人生!

淡泊名利方可心境平和

据《清代皇帝秘史》记载:

乾隆帝下江南时,曾来到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随口问身旁的法磬禅师:“你在这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只船?”

法磬禅师答道:“我只看到了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法磬禅师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的确,名利是很多人终其一生的追求,在他们看来,名利是实现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会有人常常以名誉和财富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其实,适当地追求名誉和财富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名誉和利益看成是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方式,那就有些过了,如此一来,不仅不会从名誉和财富中获得满足,反而会因为对名誉和财富的长时间过于执著地追求而导致身心疲惫,更有甚者会理智全失,铸成大错,遗恨终身。

古今中外,这样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

物理学家焦耳就曾为争夺“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名号而猛烈地攻击过当时他的竞争者迈尔。后来,迈尔终于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虽然有幸被救,却成了疯子。

一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就这样成了一位精神病患者,而这也成为焦耳一生的污点和遗憾。

仅仅因一个名号,就中伤他人致使他人失去才华甚至险些丧命,而焦耳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呢?本来他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对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击却让人看到了他鲜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利欲熏心。

且不说焦耳因追逐名誉而伤害到他人,单就他自身而言,追逐名誉并未给他带来多好的声誉,反而影响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光辉形象,这一点,甚至贯穿他的一生。试想,如果焦耳怀着一颗平常心,还会为了争夺“发现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第一人”的名号而不择手段吗?显而易见,焦耳的内心因为过于看重名利而失去了平衡,因此再也保持不住平和的心境,这样的后果是既害了他人,又累及自身。可见,过分看重名利,就会导致内心失衡,产生抱怨、怨恨、嫉妒等不良情绪。

名利可以成为追求事业成功的人的动力,但是如果过分看重,少了淡泊从容的心态,则容易导致内心失去平衡,产生抱怨、愤恨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其实,除了名利之外,还有许多东西能够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能够让人获得满足,所以说,如果只为名利而努力并不能让一个人过得更轻松和幸福。人生如此短暂,何苦要被名利牵绊住呢?不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做个追求成功而又淡泊从容的人,只有这样自身的心境才会平和。

让我们来看一个做到淡泊名利的例子:

我国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学术上的成就、追求更大的成功,但是却从未为名利所累。

马老曾经因“新人口论”而被批判,甚至被撤了北大校长职务。那天,他正在家里接受“隔离审查”。得到消息的儿子匆忙从外面回来,气愤难平地说:“爸,你被撤职了?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冤枉你?”

马老当时正在看一本书,就淡淡地答了一声:“噢!”

儿子当时看到自己父亲一副“没事儿人”的样子,也就没了脾气。

十几年后,国家为马寅初先生平反昭雪,同时也恢复了他北大校长的职务。

他的儿子一听说,马上高兴得从外面赶回家,告诉他:“爸,你官复原职了!”

他同样以淡淡的一声“噢”做了回答。

事例中的马寅初先生无论是被撤职还是官复原职,都以淡淡的一个字“噢”回应了一下,可谓是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也正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所以才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心境平和地度过一生。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只有拥有淡泊从容的心态,才能不因一时成功而得意忘形;不因一时失意而自暴自弃、丧失信念;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惊慌失措、自乱阵脚。无论条件如何变化,都能一如既往地充满希望,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信念、追寻自己的梦想……

所以,让自己保持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吧,这样才能使自己远离名缰利锁,才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幸福。

心理平衡小课堂

淡泊名利需要一个人平衡自己的内心,需要心境平和,这样你就能在生活中少一些名利上的争夺,让你活得更加轻松。拥有了平和的心境,你就不必羡慕他人头上的那顶美丽的光环了,因为天使也赋予你同样的光环,只要你尽自己所能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你的光环自然就会显现出来。

越自省越清醒

现今许多人懂得“自加”,却不懂得“自减”,总认为自己是对的。“长于责人,拙于责己”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例如,在工作中,虽也勤勤恳恳、忙忙碌碌,却不分主次,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有效的方法,最后使工作进度停滞,甚至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以至于遭到他人的指责或是领导的批评。这时,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比窦娥还冤呢!付出如此多的辛苦,非但不落好,还要听到如此多的批评之声。其实,如果你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正在遭遇这样的情况,大可不必生气懊恼,不如进行一下自我反省吧,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

自我反省,是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只有能够做到自省的人,才会避免诸多不良心理的产生。诸如抱怨、愤怒、悲伤、沮丧等,同时,也可能会因此而影响到人际交往。所以,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勤于自省,如此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摸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明确自己的不足的人,才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这样的人才会避免更多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够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向良性发展。

关于松下前总裁松下幸之助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由于一位下属缺乏经验而导致公司的一笔巨额货款难以收回,松下幸之助知道后勃然大怒,在大会上狠狠地对这位造成损失的下属进行了批评。但是会后不久,松下幸之助认真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过激行为深感不安。在那笔货款发放单上自己也是签了字的,下属经验欠缺没有摸准情况,但是自己却也因为疏忽而签了字。所以,自己也应该负责的。既然自己也有一定的责任,那么就不应该这么严厉地对下属进行批评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马上给那位下属打了电话,诚恳地向下属表示了自己的歉意。恰巧那天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登门祝贺,还亲自为下属搬家具,忙得大汗淋漓。而且,在这之后,松下幸之助也没有把这件事情置于脑后,一年后的这一天,这位下属很意外地收到了松下的一张明信片,上面留下了松下的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那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到松下的亲笔信,这位下属的心中感到无比温暖。

作为领导,对下属发怒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别说下属的确犯错了,即使下属没有过错,领导在心情不好时也可能会没事儿找事儿,这虽不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也被很多人接受了。像松下幸之助这样的领导,对下属发火也无可厚非,毕竟那个下属也的确有过错。但是松下幸之助在批评完下属后,并没有觉得心安理得,而是开始反省自己在这件事中也是有责任的,不应该全怪下属。经过反省后,他又主动地给下属认错。这种积极自省又不端架子的行为使得松下幸之助的领导形象更为光辉。可以想象,那位下属在以后的工作中必定会尽职尽责。也会对松下幸之助更为忠心、更为敬重。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缺点,也可能会在生活或工作中犯下各种错误,对于自己的过错,一定要积极反省,这样才能避免错误蔓延。对于他人的过错,也要首先自省,看看在他人的过错中自己是否也有失误,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才会成为一个自知的智者,才会成为一个被他人尊重的人。

当然,自省的内容不一定全部是反面内容,有时候正面的内容也需要加以总结巩固,因为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会使你变得更加理智。所以说,自省不仅是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蜕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自我肯定中让自信和希望成长的过程。一个懂得时刻进行自我反省的人,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地进步,甚至趋向完美。

心理平衡小课堂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者无不经历过几番蜕变,蜕变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觉醒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自省则是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我们的内心会因之更加轻松、平衡,心智也会因之不断提高,心灵也会随之不断升华。

别随波逐流,做本色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便是一种本色。每一位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注意到了自己的本色,保持住了自己的本色,并把它发挥到极致。

而那些总是随波逐流的人,却往往在模仿或追随他人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恰如“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故事里的那个去学邯郸人走路的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连自己本来的走路步法都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其实关于模仿跟风的现象,娱乐圈里颇为突出。无论是影视题材方面的模仿,还是刚出道的艺人对已经成名的艺人的模仿,都是极其常见的。

但是,这样的模仿就真的有效吗?有谁见过模仿秀会比他模仿的那个人更出名的?倒是那些做真实的自己的人,反而个性鲜明,引人注目。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不追随他人,做本色的自己需要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赏识,这样的自信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是最容易赢得他人的喜爱的。

美国伟大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在刚开始踏入影视圈时,导演坚持让他模仿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德国喜剧演员,可是卓别林不为所动,潜心研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终于成为喜剧大师级的人物。

卓别林正是因为坚持做本色的自己,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方式,成为影响世界的喜剧大师。

所以说,无论生命最初是怎么开始的,最终我们都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做本色的自己。

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而他人又极有可能成为自己的模仿对象。追随大众可能迷失自己,丧失自己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使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所以你应该标榜个性,做最真的自己。

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丛灌木;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丛灌木,就做一棵小草。

不可能所有人都是船长,必须有人当水手。只要你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水手也一样能成为他人眼中的优秀者。

不模仿他人,也许你不是最好的个体,但却是独一无二的。

保持本色并不是鼓励你抱残守缺,不思进取,陷入从众的轮回,而是要你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在随波逐流地模仿他人的过程中迷失自己。

就像爱默生在其散文《自恃》里所说的:“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之中,他一定会在某段时间确信,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纵使宇宙之间充满了好的东西,不努力什么也得不到。你所具有的能力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的,除了你之外,没有人知道你能做什么,而这都是你必须去努力才能找到答案的。”可见,要想活出一个真实的自己,就需要保持本色。本来的才是真实的,真实的才是有价值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时捡到一件稀有的青铜器。由于年代久远,青铜器的外表看起来锈迹斑斑,有些污渍。村里人听说后纷纷跑来观看并争着要买农夫的那块青铜器,农夫暗地里在盘算着怎样才能让他们把价格出得更高。

回到家里,农夫找来打磨青铜器的工具。他想,如果将青铜器外表的污物去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他又洗又刷,用砂纸耐心地打磨。随着污物的层层脱落,一个干干净净,锃光瓦亮的青铜器出现在他眼前。

当地最懂古董的一位收藏家闻讯赶来,他把玩良久,然后轻轻地摇了摇头:“这东西现在充其量只是一个铜器,没有了任何古董的价值。失去了本来面目的东西,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我们当然不是古董,我们要与时俱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本色。

其实,模仿他人的人又何尝不像故事中的那个青铜器呢?磨掉了自己的本色去做他人,却不曾想,变得毫无特色了。如果我们失去自己的本色,失去自己的个性,我们的内心又怎能平衡?又怎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呢?

保持自己的本色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存的根本,是你得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力量。当你做自己时,你就是在尊重自己,你就是强者;当你失去自己的本色时,你就是个弱者,他人也不会尊重你。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提醒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有着他人没有的优点。如果你再试着每天这样鼓舞自己,你一定会发现,自己正悄悄地发生改变,就像阳光下的小溪,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泽,散发着一种令人惊艳的美。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内心是如此平衡,如此轻松。

心理平衡小课堂

任何时代,本色都是一个人的闪光点,保持自己的本色,就保持了一份真实,就保留了最基本的价值。同时,保持本色不会使自己因随波逐流而致使心理失去平衡,这样会更值得人们信赖,更受人们欢迎,而这种信赖和欢迎正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助推器。

感恩他人,但别苛求他人感恩

自然界中生命的个体是相互依存的,任何生物都不可能不依赖于其他的生物而独立存在。无论是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怀,还是他人的服务,大自然的赐予……每个人,从有生命开始,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

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于大自然的福佑,感恩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他人的帮助,感恩于食之香甜,衣之温暖,甚至感恩于苦难逆境的磨炼。

而如果不懂得感恩,你就无法得到更多你想要的东西。多说一声“谢谢”,常怀一份感激,让感恩之情来滋润你的生命,人们就会更加愿意与你亲近,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除了要感恩帮助过我们的所有人,我们也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但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帮助了他人之后,就不要苛求他人会感恩自己,否则内心就会失去平衡,致使自己的善行成为他人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善行也会随之变质,甚至失去意义。

一天,一个可怜的男孩为了赚取学费正逐门逐户地推销产品;他感觉饿极了,但却发现自己只剩一枚一角硬币了。

他决定到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

然而,当一位可爱的年轻女子给他开门时,他却没了勇气,没要饭吃,而只要了一碗水。

女子看他像是很饿的样子,什么也没说,只是转身回屋取来一大杯牛奶,笑着递到他手中。

男孩慢慢地把牛奶喝光,然后问道:“我欠你多少钱?”

“你不欠我什么,”她回答说,“善心从来不需要回报。”

他说:“那我真该好好谢谢你。”

男孩离开这户人家时,不仅感觉浑身有力气了,原本要放弃读书的念头也打消了。

若干年后,那位女子患了重病,当地医生都束手无策。他们最后将她转送到大城市,召集专家来一起研究她这种罕见的疾病。

霍华德·凯利医生,就是曾向这名女子要一杯水却得到一杯牛奶的那个男孩,也被请来了。

他听说患者来自一个小镇,当听到那个镇的名字后,他从医院会堂出来,走向她的病房。

他一看见那位患者的女子,就认出了她。

回到会诊室,他决定尽全力救治她,并对她的病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后,他们最终战胜了病魔。

这位女子支付医疗费时,看到了这些字:“一杯牛奶已抵消了你的全部费用——霍华德·凯利医生。”

其实,生活常常是这样,在我们由于善心而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后,并不苛求受惠者能够感恩,也不会要求他们回报什么,我们仅是把这一切当做理所应当的事情,但结果常常是我们因善心而收获更多。

事例中的那个女子正是因宽广的胸怀给了年轻人一杯牛奶,并且不曾希望对方给予自己什么回报,但是却在若干年后还是以为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倘若这位女子在最初帮助那个年轻人的时候心里想的念的都是让对方如何回报自己,那么当初那份牛奶的施恩恐怕换来的只是那杯牛奶的价钱,或者是若干年后对方加倍偿还的钱,而不是对方拼尽全力帮她挽回的命。

可见,为他人付出时,要保持一种平衡的心理。要想着自己付出的同时就已经收获了一份能为他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快乐,而不要在意对方是怎样的反应。

对于那些懂得因我们的付出而心怀感恩的人,我们自然应该欣慰,但是对于那些即使接受了我们的帮助却并不懂得感恩的人,也不必介怀。我们只管付出我们的,回报不是我们付出的目的。当然,我们也不会做那种不懂得感恩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内心才能够保持平衡。正如事例中的那名女子所说的,“善心是从来不需要回报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帮助了他人后强迫他人回报自己,那么,这样的帮助还能够称得上是“帮助”吗?

施惠于他人不是纯粹的心理安慰,而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一个人如果总是尽全力帮助他人,并且不要求他人感恩,那他就是一个拥有平衡的内心和高尚人格的人。这样的人把一切都看成是理所应当的,他也能够因此很容易地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心理平衡小课堂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带着感恩上路,我们永远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永远会对生活充满希望,而我们的人生也会更阳光、更完美、更圆满。而在我们因为自己的善心而做了些好事之后,不要因此自鸣得意,苛求他人对自己感恩,否则,善行会变成他人的梦魇。只有懂得感恩他人和尽心尽力帮助他人,又不苛求他人感恩,才能够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够感知生活的美好。

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

当今的社会,发展迅速,日新月异,一个人要想不被社会淘汰,就必须加快速度追求成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已把成功当成了唯一的目的,而忽略了幸福的感受。

要知道,成功仅仅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最终目的。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仅仅充满了成功的欲望,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变得沉重,这样就容易导致内心失去平衡,使得一个人成为“赚钱的工具”或贪婪者,而这是与追求幸福背道而驰的。获得成功只是为了获得幸福,如果成功为你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那么成功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谈及成功,被人称为“花蝴蝶”的美国田径名将格里菲斯·乔伊那曾获得多枚奥运金牌,并且在汉城奥运会上打破了两项世界纪录,在我们看来她是多么的成功啊!可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女强人打扮得越来越花哨,头型越来越另类,指甲上也涂满了各种颜色,于是人们都称她为“花蝴蝶”。直到东窗事发人们才明白,由于长时间服用兴奋剂,格里菲斯·乔伊那的头发和指甲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掩饰这一切,她不得不把自己装扮成那种模样。长期使用违禁药物严重伤害了她的身体,1998年,格里菲斯·乔伊那猝死在自己家中,她去世的那一年刚刚过了38岁的生日。

格里菲斯·乔伊为了追求成功,不惜违背竞技运动里诚信公平的原则,甚至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依靠兴奋剂的帮助获得的成功并未让她获得真正的幸福。良心的谴责、内心的煎熬和肉体上的痛苦使她的成功没有幸福的陪伴,使她成为了失衡内心的傀儡。可见,如果一心追求成功,而忽略掉追求成功的目的究竟何在,就可能顾此失彼——成功有了,幸福没了。

关于幸福,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认识的误区,在他们看来,幸福=地位+成功+金钱。果真如此吗?如果说有了地位就是幸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地位显赫的人却有诸多的烦恼,或是工作责任过于重大而致使身心疲惫,忙碌到无暇顾及父母、妻儿,或是家庭关系因为地位的特殊性而变得复杂,得罪亲友、失去爱人等。

你不在其位,怎知地位高就比普通人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幸福呢?如果说有钱就是幸福,可是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富贵人家的人反而羡慕平民的日子?如果说成功就是幸福,但是当一些人为追求成功而殚精竭虑甚至不择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因为太过执著于追求成功而忽略了欣赏沿途的景色,甚至他们因为太过执著于追求成功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以至于众叛亲离,这时的他们的确站在了最高处,但是却俨然孤家寡人一个,这样的落寞谁能体会呢?可见,幸福的确跟这些因素有关系,毕竟有了地位可以受人敬仰,有了成功可以引人追随,有了金钱可以带来物质上的享受,但是这些却不是决定幸福与否的根本因素。

所以说,千万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不惜一切代价,否则,当一个人以不择手段去追求成功时,其内心已经失衡,已经沦为了成功的奴隶,被成功挟持或奴役着一步步走上人生的迷途,甚至是无底的深渊。

为了实现成功这个目标而不惜牺牲生命过程中的幸福是很可悲的事!千万不要让这样的画面出现:到达目的地的道路上满是荆棘和坎坷,一个人在途中不断地被划破摔伤,当他踉踉跄跄接近目的地的时候想必已经是鲜血淋漓、遍体鳞伤了。如此情景,还有幸福可言吗?所以,在追求成功时一定不能盲目,而应充分考虑追求的过程是否会让自己感到快乐、是否能够平衡自己的内心,倘若过程是痛苦不堪的、内心失衡的,那就调整目标吧,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再去努力追求。

要时刻铭记:成功仅是获得幸福的手段,而幸福才是真正的目的。

心理平衡小课堂

成功、金钱、地位都是社会的标准或他人的期待,而不是你自己的真正渴望,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则必是内心自然而发的,是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生命的喜悦和幸福就是那种为了源自自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觉。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最好选择做既让自己快乐又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当你获得成功的时候,内心才会平衡,幸福也会离你很近。 r+I1v3b/9aW7MOU8m5w5joenCtw3A27+m7DYlPpMhf0l7vZpF85uEeY/Gbhgl5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