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溺爱不是真正的爱

爱孩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掌握好应有的“度”,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不要把对孩子的爱转变为溺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溺爱孩子就是害孩子

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这也就说明,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演变成了溺爱,而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从而生发出无穷的后果。

北朝时,齐武成帝之子琅邪王慕容俨,与皇太子是同胞兄弟。慕容俨天资聪慧,很得皇帝和皇后的喜爱,他的衣服、饮食与太子都是完全一样的。

皇帝珲经常在太子面前夸奖他说:“这个孩子真聪明,日后必定能有一番作为。”

太子即位后,慕容俨就搬到别宫去住,但在待遇方面依然特别优厚,不是其他诸王可比的。

尽管如此,太后还嫌对慕容俨照顾得不够好。

慕容俨长到10岁时,便骄傲放肆,不知君臣礼节,无论是穿的衣服,玩的玩具,样样都要与皇帝一样。

有一次在南殿朝拜,他看见司膳官给皇帝送上新鲜的李子,回到宫里后,立刻要求拿一样的东西来,然而这不合制度。于是他就在宫中大哭大闹:“皇帝有的东西,我为什么没有?”

慕容俨就是这样不知礼节,不知满足。

有心的士人为此而叹息道:“总有一天会骨肉相残。”

果然,后来琅邪王因厌恶宰相,就假传皇帝的诏令去杀他。怕有人来救,就下令士兵严守宫门。

由于他只想杀死宰相,并无造反之意,所以,皇帝听说后亲自出来安抚,他便撤了兵。但因为他闹得太过分了,皇帝最终还是因为这件事将他悄悄地处死了。

故事中的琅邪王慕容俨,就是因为小时候受到溺爱,才使得他骄傲放肆,不知君臣之礼,并凡事都想与皇帝一样,最终因为假传皇帝诏令,引出巨大祸端而被悄悄处死。

琅邪王慕容俨的确有错,但是难道他的父母就没有责任吗?如若不是他的父母对他的溺爱与纵容,怎会发展到最后无法无天的地步?所以说,溺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

孩子是需要来爱的,而不是来害的。但溺爱虽是一种爱,其结果却是一种“害”。

因此,父母爱孩子要适度,不要让自己的爱成为一种伤害。具体来说,溺爱孩子主要有如下几点害处:

1.溺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大敌

天真、幼小和“一张白纸”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经常性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但是,许多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一味地溺爱孩子,而不去教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他人的爱。

这样逐渐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他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规矩都是为他人制订的,与自己无关,使孩子渐渐养成一种自私、狭隘的心理。

2.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一位教育家说过:“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中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孩子不肯把心灵奉献一点给他人。”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也应关心他人,从而缺乏同情心和自控能力。

当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安排和规定好孩子的生活、学习,这种做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是可取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就不能拘泥于这种方法了,因为如果仍然这样做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影响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

3.溺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缺乏自信

父母的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习惯于依靠父母生活,没有自己做事的主意、想法,往往缺乏自信心,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对事应有的责任心。

之前经常有这样的报道:

某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连鞋带都不会自己系,某大学生在离开家住校后不知道如何洗衣服……

这些大学生之所以什么都不会做,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把一切事情都帮他们做好了。也许在这些大学生的父母看来,他们对孩子的爱实在是伟大而周到,但是在这伟大而周到的背后却是致使孩子没有丝毫的生活或生存的能力。这是这些父母想要的结果吗?

4.溺爱让孩子失去了自强的精神

缺乏自立的能力,承受不了任何风雨,心理的抗挫能力极差,甚至出现精神疾患。

主要表现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怪异;不能控制食欲;在活动中不守秩序,他人不按自己希望的方式做就大吵大闹;不考虑他人;不能与他人分享成果,沟通能力差。

总之,为了孩子的未来,请不要再溺爱孩子,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让孩子学会关心、尊重他人,知道回报父母和有恩于自己的人,回报社会,让良好文明的行为习惯伴随他们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下面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溺爱的具体表现:

(1)父母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

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

亲子之爱,人皆有之。但是,许多父母不顾客观实际,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处处溺爱,使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方式极易造成孩子脆弱、依赖、攀比、消极、懒惰等不良心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们应适当地硬起心肠,收藏起一部分对孩子的爱。

很多父母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误解或错用了“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对孩子真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可这并不是爱,这只是对孩子物质享受的一种满足。真正的爱应该是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引导孩子,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希望,同时改变孩子目前的行为状况。

有一位父亲,他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他从来不溺爱自己的孩子。他总是对孩子循循善诱,并且注意以自身的行动影响他们。一次,年纪尚小的孩子看到爸爸出去经常坐着汽车,于是自己也特别想坐。有一次爸爸要外出开会,上车以后,发现女儿已经坐在车上,叫她下来,可无论怎么说她就是不听,父亲当时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孩子,只是自己下车,走着去开会。女儿望着爸爸的身影,自知错了,乖乖地爬出汽车,从此不敢再闹着坐汽车了。

女儿上小学之后,看到其他的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还被父母车接车送时,便吵着要新衣服,要坐车上学。而他没有给女儿买新衣服,也没有用车送女儿上学,而是要她多想想其他孩子,并分析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条件车接车送呢?从此女儿再也不要这要那了。

故事中的父亲面对孩子的要求,没有有求必应,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逐渐地让孩子放弃了自己的要求。可见,真正懂得爱孩子的父母,不会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的原则是合理的要求答应,不合理的要求拒绝;该干的事情允许,不该干的事情杜绝。这样,孩子就不会朝着目中无人的方向发展。

那么,生活中,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对孩子有求必应呢?

1.该碰的钉子要碰

孩子还未涉世,单纯幼稚,假如父母处处都替他(她)安排得天衣无缝,他(她)就不会真正了解这个世界,将来很可能会碰大钉子。正如鱼儿生下来就要在水中游一样,如果好意为鱼套上一个救生圈,后果会怎样呢?

2.该绕的弯路要绕

父母提供的捷径孩子未必买账,即使走在捷径上,孩子也不一定能安下心来,反而会对自己没走的路跃跃欲试。而且,没有过程的结局,没有挫折的成功,就像凭空给了一个世界冠军的称号,又有什么意义呢?

3.该受的苦与累要受

要让孩子受一些苦与累,让孩子知道一切幸福都是来之不易的。否则,孩子就不会珍惜它,理解它,以致身在福中不知福。

4.该听的意见要听

不要事事都把孩子的想法、意见排除在外,也许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纯洁的心灵提出的建议或提醒会弥补成年人的某些过失。

5.该保留的稚气要保留

孩子就是孩子,假如一个孩子过于老成,处处跟大人们想的做的都一样,城府颇深,父母不觉得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趣、天真吗?这样是不是有些残酷呢?

6.该讲清的道理要讲清

有些事情需要正面解释的就应该明确解释,免得让孩子胡乱猜测,含糊不清,以致误入歧途,甚至酿成灾祸。

总而言之,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的,但爱孩子并不是过度溺爱、有求必应,并不是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未来为着眼点,为孩子考虑、思量,给予孩子必要的限制和拒绝,培养其独立的性格和精神,让孩子能够担当生活的重担和困苦。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茁壮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许多父母并没有注意到,在他们高兴地逗着孩子玩、给孩子买各种食品和玩具的时候,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哭、吵闹、软磨,迫使父母让步,实现自己的愿望,在父母面前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实际上给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孩子是全家关注的中心,全家人都要服从孩子的意志,孩子的愿望不受限制,孩子的行为不受约束,父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说明父母已经对孩子关爱过度,已使孩子娇惯成性。

杜绝放纵型的溺爱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很容易演变为放纵型的溺爱。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会愿意做孩子的“延伸”,做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挥和领导。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是惟命是从的“奴仆”。这是一种颠倒错置的爱,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心中往往只有自己,他们不懂得尊重父母,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轻视他人,他们只想肆意而为。这样的孩子极易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迷失方向。具体来说,放纵型的溺爱造成的后果如下:

1.令孩子成为他人和自己的“地狱”

10岁的小磊,因为经常在学校惹麻烦、闯祸,被父母送到心理咨询室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小磊的爸爸妈妈以前日子很苦。有了小磊后,他们发誓不让孩子重复他们的苦难,不管孩子有什么样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小磊成了“一家之主”。

比如,吃饭时,要是小磊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占,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时,小磊要看哪个台,父母绝对不能和他争;出门时,小磊累了,爸爸必须把他背在背上。小磊长大些了,爸爸不想再这样做了,妈妈就会立即对爸爸说:“你就背一下吧!”

上小学时,小磊非常喜欢指挥和领导同学,对此,小磊的父母依然无动于衷。但小磊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小磊习惯了他人替自己解决问题,但学习却是个人的事。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受到大家的关注,小磊做出了一系列的恶劣事情,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

故事中的小磊就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放纵式的溺爱,才逐渐变得对父母、同学颐指气使,稍不满意就暴跳如雷,大哭大闹。而当他人都不关注他时,又会做出恶劣的事情。可见,父母对孩子放纵式的溺爱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也会害了孩子自己,成为他人和孩子自己的“地狱”。

2.可能成为父母的敌人

贝贝与爸爸的关系常常是水火不容。有一次,因为和爸爸吵了一架,贝贝威胁妈妈说:“你要这家伙,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和这个家伙离婚。”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主要就是因为贝贝的父母对孩子放纵式的溺爱。比如,在吃饭时,妈妈会纵容贝贝在饭桌上跳舞,就算孩子把饭菜踩翻在地,她也仅仅是笑一笑。吃鱼和鸡时,她会把骨头先剔掉。

有一次,贝贝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这期间,贝贝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饭,爸爸以工作忙理由拒绝了,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惹得贝贝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贝贝于是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由故事可见,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目中无人,即使是父母也不会放在眼里。而且还会像故事中的贝贝那样,频频对父母作出威胁,并试图破坏父母的感情。如果父母不尽快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就会知道,孩子也是他们的“敌人”。

3.导致孩子产生依赖、自卑、任性的心理

(1)严重的依赖心理。即对父母或他人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总是依靠他人,并且必须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在乎和关注,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样的孩子只知道提要求,让父母或他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他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2)因自卑心理伤害他人。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就会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于是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是,由于他们自大惯了,往往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他们会把自卑转嫁到他人身上,并且会变本加厉地伤害他人。

(3)任性的心理。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型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意愿必须立即得到满足的习惯,稍不满足,就会肆意妄为。他们甚至不知道,意愿的满足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通常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然而,他们已经中“放纵型溺爱”的毒太深,只知道“我要,我立即要”般的任性而为。

总而言之,父母们,不要再对孩子进行放纵式的溺爱了,因为这份对孩子的爱太“昂贵”,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代价就是:不仅会伤害到父母和他人,最终还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受到放纵型溺爱的孩子,还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人身伤害,尤其是在孩子的意愿或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变得极端的情况下。这时的孩子往往不计后果,而在最终真的造成惨剧的时候,还会把责任推卸到他人的身上,这是多么令人不寒而栗啊!因此,父母们,尽快放弃对孩子的放纵型溺爱吧,让孩子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

让孩子从小学着吃点儿苦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一味地溺爱孩子,这个不让孩子做,那个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累着。然而,这样的孩子常常在长大后,缺乏韧性和坚强的精神。所以,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要知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为了让小鹰学会飞翔,练就它一双坚实的翅膀,鹰妈妈将小鹰从高处推下;狐狸妈妈为了让小狐狸早日能够独立生活,采取清窝的办法……动物妈妈尚且知道让自己的孩子受苦,磨炼其生存的技能,更何况是身为父母的人类。中国有句古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父母要想让孩子成为栋梁之材,要想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就不应该回避“艰难困苦”,只有这样孩子最后方能“玉汝于成”。

一天,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带着他们年仅7岁的儿子出去郊游。他们三人都骑着自行车。途中,他们经过一段泥泞的道路,由于夫妇俩骑的是大轮自行车,用力蹬了几下就闯过去了,但儿子骑的是小轮童车,所以陷在了泥地里。面对此情,这对夫妇并没有回来帮助儿子,只是在前面鼓励说:“好儿子,拿出男子汉的气魄,闯过来!”

就这样,他们往前走一段,便躲在隐蔽处观察孩子如何过泥泞的道路。这时,孩子已经骑不动了,所以只好下来推着走,走几步,再用小手抠抠车轮上的泥巴,再推几步,再抠一阵……他们见孩子满头汗水、满身泥巴,也确实心疼了,但他们始终没有上前帮忙。

最终,孩子费了很大的劲终于走出了那段泥泞的路。这时,他的父母才出现在他的面前,但也只是简单地说了句:“好!我儿子是个男子汉!”然后,他们三人便有说有笑地往前走了。

这个故事中的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他们的爱更深沉、更长远。因为他们知道:帮得了孩子一时,帮不了孩子一世。孩子终究会长大,终究要自己去面对一些磨难。与其让孩子到那时束手无策,不如从小就让他受点苦,培养他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让孩子吃苦,并非是让孩子过一种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父母只要不对孩子溺爱、包办代替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让孩子从小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会一下生活的艰辛就可以了。具体方法如下:

1.让孩子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给予孩子优裕的物质生活和大量的金钱,并不一定对孩子有好处。父母想让孩子生活得好,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父母一定不能给孩子太过奢侈的物质享受。只有小时候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孩子才能积极奋进。

2.让孩子体验挫折

有句话叫做:“温室里的花朵承受不了狂风暴雨的侵袭。”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很早就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提前替孩子想好。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这么做。让孩子去体验一下生活的挫折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孩子过惯了一帆风顺的生活,就很容易导致他们形成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力差的特点,一旦他遇到哪怕一点点不顺心的事情,他都会因无法承受而走向极端。

3.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一点也经不起批评和挫折。这跟父母的教育有关,其实让孩子适当受点委屈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孩子在进入社会后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如果他不具备承受委屈的能力,很难想象他会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适当地让孩子受点委屈,也不是一件坏事。

总而言之,如果父母因为溺爱孩子,而不让孩子吃苦,那么,孩子就难以拥有光明的未来,随时都有被时代淘汰的可能。如果对孩子进行一定的吃苦教育,这种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孩子各方面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其实,许多父母都对孩子进行过吃苦教育。有的父母会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打工赚钱,有的让孩子去送报纸、修剪草坪等。与这些父母相反,也有许多父母不想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的委屈,更不要说进行吃苦教育了。孩子一出生就被所有的家人放在了蜜糖罐里,有的父母甚至把本来应该让孩子做的事情全部包揽下来。这样也就导致了一些年轻人受不了一点苦、经受不起任何挫折。这需要引起一些父母的反思。

让孩子做一些家务

一位母亲说:“我从来不让我的孩子做家务。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的时候都不能好好享福,以后生活起来不是更可怜?”

还有一位母亲说:“孩子想要考大学,想拿高分,自然就要多花时间多下工夫,笨鸟先飞嘛!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我连袜子都没有让孩子洗过。”

……

或者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甚至溺爱,或者是为了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很多父母都不让孩子从事家务劳动。

然而,让孩子自己整理个人的小床、倒掉废纸篓、除草、打扫卫生等这些劳动或家务,既能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孩子的各种情感体验,又能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态度。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蒂娜满10岁了,已经懂得追求漂亮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换衣服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直接加重了妈妈的负担。于是,妈妈决定找她谈谈。妈妈说:“宝贝儿,妈妈工作很忙,你已经10岁了,可以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了,以后你的衣服要自己洗。如果你忘记的话,就只好穿脏衣服了。”蒂娜很痛快地点了点头。

一周过去了,妈妈发现洗衣机里塞满了蒂娜的脏衣服,她很生气,于是很严厉地批评了蒂娜,蒂娜答应妈妈下次不会忘了。

接下来的一周,蒂娜还是没有洗,脏衣服更多了,洗衣机里已经放不下了,它们都堆在了蒂娜的房间里,几乎占了一地,最严重的是蒂娜已经没有几件干净衣服可以换了。妈妈决定对此置之不理,以便好好教育教育她。但是蒂娜有她的应对办法:她从脏衣服堆里拣出稍微干净的衣服继续穿,就是不肯自己动手把它们洗干净。

几周过去了,蒂娜已经再也拣不出一件稍微干净点的衣服可以穿了,而妈妈的态度丝毫没有改变,蒂娜没办法,只好把衣服一件件洗干净了。此后,蒂娜的衣服都是由她自己来洗,而且她发现洗衣服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难。蒂娜甚至还渐渐开始帮妈妈做其他的家务了。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不肯做家务,很大一部分责任出在父母身上,不让孩子做或不能自始至终坚持让孩子做,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对做家务的看法和行动。但是,故事中的蒂娜的妈妈为了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对孩子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等孩子实在没有干净衣服可穿的时候,孩子也就自己洗衣服了。因此,要想让孩子做家务,父母必须坚持让孩子做,不应该妥协。

况且,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父母后天培养的结果。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习惯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态度

父母要支持、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正确认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量,而是为了养成他(她)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其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等良好品质。

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干,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做。当然,父母要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督促孩子按时把事情做好,千万不可包办代替。

2.要提高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兴趣

孩子年龄小,劳动目的性不强,往往把劳动与游戏相混淆。父母可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如父母可跟孩子比赛谁擦桌子干净;谁洗手帕溅在地上的水少等。另外,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3.家务劳动要有具体的分工

家庭成员对家务劳动要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还应提倡协作。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

4.适时地进行表扬

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时,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最好的方法是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使他产生自豪感。家长还可亲切地拥抱孩子,表扬一声“真能干”,千万不要用金钱或物质刺激的办法。

总之,父母们,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父母的艰辛和爱。同时让孩子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才能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给孩子分派家务劳动时要注意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每一位5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做上一两件家务活儿;小一点的孩子可以取报纸和信件;十几岁的孩子则可以用吸尘器除去灰尘,洗衣服时帮忙开动洗衣机等。总之,父母要视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接受能力等,安排孩子做家务。

“隔代溺爱”的现状如何应对

如今,受经济、社会风气、习惯等因素影响,老人帮助子女带孩子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这种隔代教育产生的同时,“隔代溺爱”也渐渐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隔代溺爱”常常导致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还导致家庭不和谐。因此,父母应主动改善“隔代溺爱”的现状,进而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王一家三口与父母住在一起,儿子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并且学校离家很近。但小王的父母却坚持要每天去接送孙子,在路上还常常为孩子背书包、拿水瓶等。有时,小王教育儿子要独立,要自己上下学,但小王父亲却不答应,担心孙子在上学途中发生意外,碰到坏人,非得接送不可。

还有一次,小王下班回家,看到儿子把剩饭剩菜全部倒给父亲吃,小王大声制止,但儿子却满不在乎地说道:“爷爷爱吃我的剩饭啊!他还说他自己是‘饭桶’,剩下的饭菜都归他收拾!”小王听到这里,怒从心头起,“啪”地一声打了儿子一个大耳光。小王父亲站起身来,也生气地打了小王一个耳光,并且说:“你凭什么打孩子?”小王对父亲说:“爸,你这样也太溺爱孩子了,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淘气越来越不听话的。”老人气愤地说:“你甭管,我有我的方法!”说着就把孩子带到自己的房间,哄孩子开心去了。

小王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一筹莫展,担心父亲这样溺爱和纵容孩子,早晚会害了孩子。

上面所述的故事就是典型的“隔代溺爱”现象。老人一味地溺爱孩子,袒护孩子,却不科学地教导孩子,的确是令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要知道,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中,老人是指路航标,在孩子刚开始认知社会的阶段,老人千万不要过度娇惯、溺爱孩子,为孩子引错路,否则只会毁了孩子的未来。因此,父母必须解决“隔代溺爱”问题。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拿走“隔代溺爱”的保护伞

很多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溺爱已经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而这也无疑会破坏教育孩子的成果。因此,如果父母已经为孩子制订了家庭规矩,那就要事先与家中的老人达成协议,绝对不能让老人以溺爱的方式表示对孩子的爱。一旦拿走了孩子头上的“隔代溺爱”的保护伞,那么父母的教育实践才会显示出应有的效果,孩子也才会更加健康地成长。

2.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今的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交给老人照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工作忙碌,无暇照看和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是担心孩子如果不在大人的保护下是无法安全的。然而,这很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家庭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还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软弱的心理。因此,父母们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建议老人给孩子一些和小伙伴在一起的时间。如可以让老人带孩子去少年宫、博物馆等有益于开阔孩子眼界、让孩子接触到其他孩子的地方。

另外,老人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自己上下学回家等。老人不要一直围绕在孩子身边,要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人,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3.有时间多陪陪孩子

要想解决“隔代溺爱”的现状,父母们就要尽量多抽出时间陪陪孩子,正确地爱护和教育孩子。

总之,“隔代溺爱”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如果不正视此问题,会导致家庭不和谐,也会对孩子的培养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父母们请正视隔代教育问题,杜绝“隔代溺爱”的现象。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既享有老人和父母所给予的爱,又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作为担当“隔代家长”的老人也是需要一定的“资格标准”的,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

(3)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4)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5)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没有偏见,不固执,对孩子有耐心;

(6)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7)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8)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

别因溺爱让孩子失去人际交往能力

如今的很多父母,因为溺爱孩子而担心孩子如果不在大人的保护下便难以安全,于是对孩子寸步不离,常常围绕在孩子身边,这严重影响了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的交往,并容易导致孩子过分依赖父母、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此,父母们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圈,让孩子与其他的小伙伴进行交往,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切不可因为溺爱孩子导致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高亮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娇生惯养,父母把他当做“大家闺秀”那般养着,让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于是,高亮逐渐变得越来越孤僻。高亮上学之后,常常是独来独往,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他一到教室就开始捧起书本来看,很少有人见他和班里的同学说说笑笑,好像他的生活里除了学习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事情了。

可是,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高亮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也很不理想。终于,在期末考试前的那天晚上他离家出走了。在他留下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最近一段时间我几乎要崩溃了,我感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我时常会感觉到不知所措,我好想找一个朋友向他倒一倒我满肚子的苦水。可是我一个朋友也没有,我不知道该怎么与别人沟通和交流。我一直都没有一个可以说说知心话的朋友,我难受得快要憋死了。我知道这次我肯定考不好,等待我的将是他人的嘲讽,不会有任何人来安慰我……”

故事中的高亮就是因为从小受到溺爱,才使得他变得孤僻,也正是因为他没有朋友,才使得他变得孤独、苦闷,于是在期末考试的巨大压力下出现了离家出走的情况。因此,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过于溺爱孩子,否则,很容易使孩子失去人际交往能力,并且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想培养孩子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时候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艰辛。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你达到目的:

1.让孩子和更多的同龄人成为好朋友

同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因此就可以避免和成年人交往时出现的拘束与胆怯现象,从而使得交往过程变得轻松愉快、活泼自如。在孩子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孩子明白,不止是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其他的孩子也都有他们的意见,要学会努力适应环境。当孩子的步伐和其他的小朋友保持一致的时候,孩子就会逐渐克服因受到溺爱而产生的“自我中心”意识。

2.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得到锻炼

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在集体活动中,孩子与他人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有时候,孩子必须在遵守共同制订的规则的情况下与同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同时,孩子也会体会到必须尊重他人,这样才能继续参加某个游戏,否则就会被排除在圈子之外。如此一来,就能够改变孩子因受到溺爱而产生的孤僻、自我的性格。

3.让孩子学会为他人鼓掌

很多孩子,因为受到溺爱而变得冷漠,不愿意向他人表示赞赏。因此,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学会为他人鼓掌,懂得赞赏他人。尤其是当朋友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孩子一定要及时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赞赏和肯定,这样有利于建立持久的友谊。

4.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

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体谅他人,那么,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一团糟。受到溺爱的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容易只为自己着想,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一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很自我,当他们看上小朋友的某一件玩具时,即使那个小朋友正在兴致勃勃地玩着,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夺过来。这经常会造成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做事情时的表现往往是自私的,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样的孩子没有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这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父母要让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将心比心,这样孩子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也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5.让孩子学会处理遇到的矛盾和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有意见的分歧和利益的不均衡,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小冲突。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父母就要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增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如果孩子听取了对方的解释或者其他人的意见,就会对事态有一个相对客观和全面的认识,这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情况下,孩子就能以恰当的方式让所有人的利益得到最大满足,实现彼此间的双赢。

总之,父母们,不要再因为溺爱孩子而让孩子失去人际交往能力,为孩子松绑吧,让其拥有自己的人脉圈、生活圈,让其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在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时,父母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性,父母必须明白不同的孩子社交需要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特别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对于他们来说朋友越多,他们就会感到越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却不是这样,也许拥有几个朋友他们就已经感到很满足了。 xJebInL+eV9mVXxLteU8qHeKJr6Aug0+dALUxAgAMzh9XdRimwTTVFxfFztoL9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