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上篇 左手疼爱 第一章 给孩子温暖的关怀

作为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当然也要给孩子全部的爱。世间为人父母者也都在努力践行着这份天职。但是不同的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有不同。有的认为只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只要事事顺着孩子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打理好就是爱孩子,有的认为打骂才是爱……但是,这真的就是爱吗?如果只偏重于给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去温暖孩子的心?如果一味对孩子百依百顺而不去告诉孩子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如何让孩子明辨是非呢?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漫漫人生路上你能陪孩子多久?如果总是以期通过打骂孩子而希望孩子成材,如何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怀呢?……所以,请找到合理的爱的方式,让孩子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成材。

在这个世界上,谁没有沐浴过父母的爱,谁没有体会过父母温暖的关怀?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就开始爱着自己的孩子,直到永远。父母给予孩子的温暖关怀,是一种对子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

关怀孩子,成为孩子的朋友

现如今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没有同龄伙伴,加上父母对孩子外出玩耍的限制,于是导致孩子交往最多的人基本就是父母。这就在客观上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提出了要求——要积极充当孩子同龄伙伴的角色。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越来越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像兄弟姐妹、朋友一样与他们相处。所以,无论是从父母本身的义务上,还是从对孩子教育的意义上,与孩子从小相伴,做孩子一生的朋友,都是必要的,必须的。

孩子是因为父母的“一相情愿”来到这个世界的,但父母却不能再依靠“一相情愿”就可以成为孩子的朋友,而是需要父母掌握一些方法的。当父母成为了孩子的朋友以后,在和他们的朝夕相处中,给予孩子无穷的的爱,这将非常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需要掌握什么样的方法呢?

1.留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家是孩子良好人格养成的摇篮。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学龄前的阶段,是孩子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父母千万不能忽视与孩子共同成长。

由于工作的关系,腾腾的妈妈每个周末都要加班。可是,即使这样,她也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孩子玩。

上午11:30之后,爸爸开着车带着腾腾在妈妈公司的门口等妈妈。等到妈妈后,爸爸问腾腾:“想去哪里玩?”

腾腾回答说:“想去超市买东西。”

妈妈随口问了一句:“不想去公园了吗?”

腾腾兴奋地大叫起来:“我想去公园!不去超市!”

于是,腾腾爸掉头去了公园。爸爸带着腾腾在公园里玩,越跑越远。妈妈看到有个卖吊床的,就买了一个。腾腾转了一圈,回来找妈妈,发现妈妈正舒舒服服地躺在吊床上来回晃着,便将自己的小鞋子一甩,也爬了上去……

13:30的时候,他们离开公园。妈妈继续回办公室加班,爸爸则带着腾腾回了家。

虽然说,双职工家庭的父母常常在“跟时间赛跑”,常常是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睡眼惺忪,然而,聪明的父母仍然能挤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事实证明,那些与孩子相处愉快和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肯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的父母。比如:做游戏、画画、运动、做家务、旅游、聊天等。当父母与孩子分享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时,就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最好机会,在同喜同乐中捕捉教育的契机。

通过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就会被孩子接纳。如果不花一些时间与孩子共同度过,再怎么想要与孩子成为朋友,都会很难实现。

2.尊重孩子的喜好

伴随着孩子成长而来的是,孩子逐渐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他们会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兴趣。这时候,父母尽量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指责孩子。

11岁的女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讲述她的偶像时,妈妈说:“真不明白他有什么好的,我看你怎么神经兮兮的。”

女儿很沮丧地说:“算了算了,跟你没共同语言!”

这个时候,女儿本来是希望妈妈能够分享她的喜悦,可是,妈妈却表现得没兴趣听,同时还对女儿的行为进行了伤害性的评价——神经兮兮的。难怪女儿会如此沮丧。十来岁的孩子,本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和喜好。对于孩子的喜好,做父母的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即使是孩子的兴趣在你眼中是很无聊的,也不能用伤害性的语言打击她。否则,就不仅仅是错过一次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了,很可能,从此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理解他(她),甚至可能会认为父母不爱他(她)。一旦让孩子产生这样的感觉,亲子关系势必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实际上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并在适当的时候支持一下孩子的见解,孩子就会在心里把父母当成是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3.与孩子平等相待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应该是友好和善的,是温和而优雅的。父母尽量不要给孩子留下太严厉的印象。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委屈时,父母的安慰、同情、扶持和宽容,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可以倾诉的对象,是可以真心相待的朋友。

小美是一个10岁的女孩,她很喜欢一个明星。一次这个明星去小美生活的城市开演唱会,小美悄悄地把自己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都拿出来买票了。事后,因为没了零花钱,小美又不好意思向爸妈张口要,却不知何时被妈妈发现了她的这种情况,妈妈没多说什么,只是说可以借钱给她,等她长大后挣钱了再还回来即可。小美感到妈妈既是疼爱自己的长辈,又是尊重自己的朋友。从此,跟妈妈的关系更密切了。而且,也懂得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零花钱了。

小美的妈妈就是一个懂得如何关怀孩子的妈妈。在得知孩子把零花钱用来追星后,她没有去批评,而是把自己的钱给了孩子。但是这种给,既不是施舍,也不是长辈对晚辈的赠予,而是借,是把孩子当成跟自己一样的大人去平等相待。这既让孩子感知到了妈妈最温暖的爱,同时也让孩子感知到了来自妈妈的尊重。这时,这位妈妈自然不必像很多孩子的妈妈那样,发愁自己不能成为孩子信任的朋友了。

4.不要用强制性的手段教育孩子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真爱,不是迁就而是引导。和孩子有不同看法时,父母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观点,但一定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问题留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不要急于让孩子表态,因为很多事情需要等孩子自己慢慢地体验之后,他(她)才能理解。一旦领悟到父母的正确性,孩子就会进一步信任父母,从而加深彼此间的“友谊”。

尽管儿子小冰已经8岁了,但是张凌依然像一个新手妈妈。在处理与孩子之间的意见分歧时总是出现问题。比如有一次,小冰拿着自己很喜欢的玩具手枪去找邻居家的小伙伴玩。但是当对方想要玩小冰的玩具手枪时,小冰却舍不得。张凌一看这情景,就非常生气,她觉得儿子这么大了,还这么不懂得分享,实在让她在邻居面前很没面子。于是就从儿子手中强行夺过玩具手枪递给了邻居家的孩子。结果,儿子坐在地上便哭,谁都劝不好。

其实,张凌想让儿子学会分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她的这种强行代替儿子去做的手段却欠妥当。任何一个小孩,对于自己喜爱的玩具,都舍不得与人分享。这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对玩具的喜爱程度是无可比拟的。他们生怕自己心爱的玩具被别人弄脏、弄坏,甚至被别人占有。不给小伙伴玩也是出于对玩具的爱护。这时,做父母的想要纠正孩子的这种理念和行为,强行是行不通的,而应先倾听孩子的心声,问问孩子为何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小伙伴玩,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解释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友情更珍贵、分享更快乐的道理。

总之,为人父母者,必须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温暖关怀。另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建立的那份世间独一无二的情谊,却是伴随父母和孩子一生的。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能否成为孩子的朋友,可以做这样一个自我测定:

你有多少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

你知道孩子什么时候不开心吗?

你知道孩子的好朋友是谁吗?

孩子有了心事,会和你说吗?

你能分享孩子的快乐、分担孩子的烦恼吗?

你能接受孩子的世界和自己的不同吗?

以非语言方式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

肌肤饥饿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父母的拥抱、亲昵的孩子长大后形成的一种潜在而又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感,如果这种感觉过于强烈,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生活中,许多孩子爱哭、睡眠差、体重增加慢、抵抗力较弱、智力发育滞后,都与缺乏“肌肤之亲”有关。要知道,人体相互间的接触和抚摸的需求是天生的,尤其是孩子对这种需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更需要父母给予经常的爱抚。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比如可以通过肌肤的直接接触,注视孩子时的眼神、表情,对着孩子说温柔的话语,轻轻地摇晃产生的韵律感等,来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让孩子感到父母的温暖和爱。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该怎样喂饱孩子饥饿的肌肤,以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呢?

1.常常拍拍孩子的肩膀

拍拍孩子的肩膀,既可以表示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同时,也可以表示父母愿意放下架子,与孩子做朋友。不要小看拍肩膀这么一个细微的动作,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当孩子做了让父母感到高兴的事情时,或者孩子正在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得意的时候,父母不妨拍拍孩子的肩膀。这时候,孩子会在顷刻间领会到父母的意思,并且还会感激父母对他(她)的鼓励和赞赏。在孩子因遇到困难或挫折而伤心时,父母可以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她)的肩膀,给予孩子支持和精神鼓励。

2.每天都要拥抱孩子

对于很多中国父母而言,对孩子的爱还是比较含蓄的。但是,时至今日,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懂得如何跟孩子进行肢体接触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尤其是拥抱孩子,还是能够做到的。

谭坛是一个年仅3岁的“跟屁虫”,他很喜欢跟在爸爸屁股后面。

有一次,爸爸要到院子里去找一些东西。当时天正在下雨,所以,爸爸告诉光着脚的谭坛在屋门口等着。潭坛虽然知道爸爸的意思,但还是执意要跟在后面。

爸爸抓住他,把他拉了回来,严厉地重复道:“不许跟着。”但是,爸爸才一转身,谭坛就又跟了出去。这次爸爸生气了,他拿了一根小棍子轻轻地敲了几下谭坛的腿。

爸爸的动作虽然很轻,但谭坛还是害怕得哭了起来。爸爸没有立刻哄他,而是等他不哭了以后,才走到他身边,伸出胳膊抱住儿子,说:“谭坛是个好孩子。”

在这个充满爱的时刻,爸爸用自己的拥抱轻柔地告诉了谭坛服从的重要性。

生活中,如果孩子“自找”惩罚,就如故事中的谭坛那样,那么,孩子在伤心过后,往往会渴望父母的爱,想要投入父母的怀抱。这时候,正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绝好机会。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充满爱的拥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父母也可以趁机告诉孩子:“我是多么爱你,你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

另外,许多研究都证明,一个经常被亲人、朋友拥抱的孩子,性格和智力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相反,那些缺少与亲人身体接触的孩子,不仅性格孤僻,其心理和智力的发展也不如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所以,适时地去拥抱孩子吧,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3.用微笑和点头肯定孩子

许多时候,当父母微笑着点头表示对孩子认可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比听到“你真乖”更高兴。因为微笑和点头不仅可以给孩子一种认可和鼓励,而且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爱意。

爸爸从厨房端了一盘滔滔最喜欢吃的鸡蛋羹出来。滔滔抬起头,看着爸爸把鸡蛋羹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中央,他很想自己夹菜。

滔滔拿起小勺,用征求的眼光望着爸爸。爸爸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微笑着向他点头。滔滔高兴地舀了一勺鸡蛋羹,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父亲和孩子没有用一句语言,但是,他们之间的沟通却非常顺畅。这种温馨的亲子关系相信会令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感到羡慕,这也正是微笑和点头的魔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后,父母应该多用微笑和点头以示鼓励和称赞,这样孩子就会更有信心,从而会把事情做得更好。

总之,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非语言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非语言沟通对于不善言辞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非语言信息往往能够表达出特定的含义。因此,父母们,在使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爱的同时,也要运用好非语言方式,兼顾两方面,使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接触方式是打屁股,只要孩子有点错或大人不称心,就打孩子屁股,孩子平时很少得到父母亲昵的抚摸。这样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并热衷于推撞、打架闹事等,对周围世界带有敌意。

不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的隐私

在父母眼里,也许自己的孩子永远只是个孩子。但是,别忘了,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知识的增多,随着思想的丰富,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作为父母,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思想动态,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应该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获得这些信息,而不是靠背后的小动作。孩子虽小,一样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既然是隐私,父母就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

然而,很多父母漠视孩子的隐私权,以关心孩子成长的名义偷看孩子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上聊天记录等,这不但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而且也是与孩子沟通不够、对孩子缺乏信任的表现,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不满情绪,使亲子之间产生新的沟通障碍。有些父母甚至在看了孩子的隐私后,会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偏概全,质问孩子,这样很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冲突。

侵犯孩子的隐私极其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俗话说的好,树怕伤根,人怕伤心。一个人的成长可以没有鲜花和掌声,但绝不可以没有自尊心,否则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与发展,甚至对成长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请不要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的隐私。

小敏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坚持着。可是有一天她发现,妈妈居然在偷看自己的日记!那天,小敏和班里的同学吵了架,班主任将电话打到了家里。妈妈因此很生气,无意中用小敏日记中的隐私来揭短。这时候,小敏才意识到妈妈一直都在偷看自己的日记。

“你怎么能偷看我的日记呢?”小敏大声叫着。

“我确实一直都在偷看你的日记,但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偷看自己女儿的日记有什么错?我这也是对你负责!”妈妈直言不讳。

小敏虽然生气了,可依然坚持写日记。只是她的书桌抽屉上加了一把锁。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做父母的不可以因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就可以干涉孩子的一切。孩子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在这方面,做父母的必须予以尊重。不能像故事中小敏的妈妈那样,认为看自己女儿的日记是理所当然的。果真如此的话,上锁的其实就不仅仅是那个放着日记本的抽屉,还有孩子对父母的心。

许多父母认为偷看自己孩子日记的出发点和小敏妈妈一样,是对孩子负责,对孩子关心,是想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可以倾心的朋友。但让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他们越这样做,他们和孩子的关系就越来越紧张。更为糟糕的是,当孩子们发现自己的隐私被父母偷看后,对父母的信任往往会大打折扣,也会将自己的内心更加封闭起来,从而拒绝与父母沟通。

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与孩子经常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不要通过偷看孩子隐私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不仅是对孩子自尊心的尊重,而且也会赢得孩子的尊敬。大部分父母都单纯地认为孩子年龄小不应该有隐私,即使有隐私也不该对父母设防,然而父母却忽视了隐私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养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隐私的产生意味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了自己的隐私,应该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孩子诞生了内心世界,他想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珍视一颗童心的成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拥有一份独自承担的内心秘密。

2.隐私是孩子内心的一种珍贵体验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虽然孩子越来越不满于凡事受父母控制、摆布,于是秘密成为孩子作为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形式。这种对自己内心世界独享的体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3.隐私能帮助孩子走向独立和成熟

孩子总有一天要走向独立,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要素。对个人来说,隐私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拥有隐私是孩子迈向独立和成熟的必经之路,而没有隐私的“透明人”是永远长不大的,有远见的父母应当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总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以爱的名义侵犯孩子的隐私。父母要做的是对孩子进行正面的榜样教育,而不是扮演窥探者的角色。父母要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学会“角色转换”,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哪怕是错的,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宽容,而不是一味地窥探和质问。只有父母能够理解和宽容孩子,才能更好地展示对孩子温暖的关怀和爱。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父母侵犯孩子隐私也是违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针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做了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6条也明确规定:“儿童的隐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因此,父母爱孩子就应该先学会尊重孩子,不要由法定的监护人变成违法的监视者。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

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父亲下班回到家时已经很晚了,他工作压力大,心里很点烦,他想休息一下,可是他发现自己6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

“爸爸,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问吧?”

“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

“怎么问这个?”父亲问道。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吧,爸爸。”小孩哀求。

“我一小时赚20美元,有什么疑问吗?”父亲没好气地说。

“哦,”孩子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父亲开始生气了:“别总拿钱去买那些毫无意义的玩具,回你房间睡觉去。我每天都在辛苦地工作,你一个小孩子根本无法体会。”

孩子安静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并把门关上,父亲还坐在客厅里生气。过了一会儿,他心里平静了下来,感到刚才对孩子实在是太凶了。心想:“或许孩子真地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钱。”

于是父亲走进孩子的房间,发现孩子睁着眼睛躺在床上,他小心地问:“睡了吗,孩子?”

“爸爸,我还醒着。”孩子回答。

“对不起,孩子,我刚才对你太凶了。”父亲边说边将钱递给孩子,“这是你要的10美元。”

“谢谢你,爸爸!”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你有钱为什么还要?”父亲又开始生气了,他不明白这孩子今天到底是怎么了。

“因为在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够了。”孩子说,“爸爸,我现在有20美元了,我可不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呢?明天请早点回家,我很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可以吗,爸爸?”

如今的父母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早上,可能在孩子没出门之前他们已经出门,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孩子或许早已进入梦乡,父母和孩子似乎永远是错开活动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很难有更多的精力来陪孩子。

于是,经常听到很多父母的无奈,父母为了孩子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和辛劳,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提供最好的教育平台,他们任劳任怨,没日没夜工作。但是,有得必有失,尤其会因生活的忙碌而失去陪伴孩子的时间。为人父母者,你们是否想过,工作上的事情今天没做完明天还可以接着做,或者这个工作做不成还可以再找另一份工作,可是你的孩子能够再重新成长一次吗?所以说,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便再也无法弥补。而这里无法弥补的不仅仅是你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美好经历,还有孩子缺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所以,应该多花一点儿时间来陪伴孩子,而不要让时间从手指间轻易溜走,在不经意之间忽略了人间最珍贵的亲情。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父母们就必须要有“再忙也要抽出时间陪孩子”的意识。想方设法和孩子多在一起,这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培养身心健康孩子的条件之一!

所以,父母们不妨利用每天晚饭时间来询问孩子的情况,向孩子讲述有关自己的事情。或者睡前去孩子房间与他交谈一段时间。平时经常和孩子分享自己童年的生活,在轻松幽默中讲述自己在他所处的年龄段记忆深刻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和他分享自己在工作上的感受,赢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陪孩子”要拿出干事业的精神,不允许“消极怠工”

不妨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多投孩子所好,如一起看电视,打电玩,打球,玩积木拼图,集邮,看漫画,一起照养小动物或植物等,这样可以培养亲子之间共同的兴趣与爱好,增进亲子关系。

2.捕捉孩子的每一点快乐

当孩子看动画片津津有味时,当孩子玩游戏机累得满头大汗时,当孩子聚精会神地画画时,不要严厉地打断孩子:“赶快去做作业!”要静静地陪孩子坐一会儿,和孩子一起欢笑。在这段时间里,忘掉孩子的成绩、学业、功课!

3.不要刻意地去教育孩子

陪孩子一起学习或玩耍,别试图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教育,而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孩子会一边学习一边观察,并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做人做事。

总而言之,工作缠身的父母们,尽量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吧!孩子如同栽种的花草一样,是需要时间来灌溉和呵护的。只有在父母的陪伴和温暖的关怀下,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陪孩子时,需谨守“四不”政策。

一不:不要热心过度地陪做功课;

二不:不要心不在焉地陪伴;

三不:不要把陪伴变相为“监管”;

四不:孩子朋友来访时,不要不识相地硬要和他们“打成一片”。

强化孩子的归属感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生活、心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有时需要一个人独处、独立活动。比如一个人安静地思考、看书等。但是,人也具有社会性,随时随地都在和他人发生必然的联系,需要和他人相互帮助、相互依存。

因此,人必须从属于某个人群“组合”,并且参与到这个“组合”的各种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感受他人的关爱,获得他人的认可。只有这样,人才会觉得满足,才能够和谐地生活。尤其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得到了其他成员的认可和尊重时,便会加倍地觉得满足和幸福。而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归属感。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特别是当孩子开始上学以后,和他(她)关系密切的朋友越来越多,他(她)接触的团体和机构也越来越多,他(她)想要获得归属感的意识也越来越强。

通过在集体中和他人和谐相处,他(她)才能够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归属于什么样的家庭、人群、学校等。而与他(她)密切相关的群体中的人也会向他(她)表明一种需要他(她)、接纳他(她)的态度,这样才能够为他(她)的身份和行为提供指引,让他(她)找到归属感。

其实,归属感就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要知道,孩子是用关系来理解这个社会的。归属感是孩子获得快乐和幸福的前提条件。

但是,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阅历缺乏,因此,他(她)往往对归属感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原则,他(她)可能不知道向何人去索取这种归属感,也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获得归属感。

例如,归属感弱的孩子可能会向那些根本不喜欢他的人寻求庇护,并可能通过危险的方式获得乐趣和身份,而这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归属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必须且必要的。

遗憾的是,现在孩子的归属感水平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钢筋水泥墙”为孩子的关系生活设置了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都在自己固定的圈子里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父母往往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带着孩子出门走走,认识一些新朋友。

即使和邻居也常常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多数家庭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孩子的生活除了至亲,往往就没有了别的关系,这种单一的关系生活会让孩子慢慢地变得冷漠,对其他人、其他事都漠不关心。

2.许多孩子都没有和他人相互依存的感受

富足的生活让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必为生存而担忧。与几十年前缺吃少穿的时代相比,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的感恩和相互依存的感受也就少了很多。再加上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孩子也就渐渐学会了消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光。就这样,孩子的归属感慢慢地就会更加淡漠。

3.利己主义思想对孩子的影响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一些观念越来越盛,在这种大环境下,孩子难免会受到影响,而这些思想对归属感有着强大的破坏作用。生活中,孩子一旦因为利益而被人伤害,那么他就很难信任他人,很难再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从而无法获得归属感。

那么,面对这种大局势,父母应该怎样做才能强化孩子的归属感,从而让孩子快乐幸福呢?

首先,多让孩子感受温暖,让孩子明白温暖的价值。

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归属感的首要来源。强化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要让孩子在家庭里获得安全感,让孩子觉得家人是可以依靠、依赖的。当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以后,他(她)自然就会对家有了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正是建立在家庭温暖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一讲家族的故事,如父母的恋爱故事、祖父的奋斗史等。还可以让孩子了解在他(她)小的时候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这样一来,孩子与家中的关系自然得到了强化,而对家的归属感自然也就强了。

此外,培养孩子对集体的情感,支持孩子健康向上的行动。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不可能只在家庭中生活,他(她)还会走上社会。

因此,只有父母围绕在孩子的身边,他(她)的关系网是不够的,而归属感也会相对显得单薄,因此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走到集体中去,建立属于自己的广泛的关系网。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更强的归属感。

总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归属感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对那些心理敏感、用关系来看社会的孩子来说,归属感尤为重要。作为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温暖的关怀,帮助孩子强化归属感,摆脱当前孩子归属感弱的现状。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为人父母者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打骂孩子会导致孩子归属感的丧失或转移。成年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孩子的心理核心是归属感,因为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穿衣吃饭问题是无法自己解决的,他必须有所归属。归属感在谁那里,孩子就愿意听谁的话。打孩子的结果是让孩子的归属感丧失或转移。父母打孩子,孩子就认为归属感不在父母这里。一旦归属感不在父母这里,就可能转移到电视、电脑甚至同学、朋友身上,他不会去管这些对他是利是害,而只要心理上获得满足就好,这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

强健孩子的内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不得不面对一些言语攻击、失望或失败等,这时候就需要让孩子凭借强大的内心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一些父母天真地以为,只要让孩子提前经受一些打击,产生对痛苦的免疫能力,那么,当他再遇见他人的冷嘲热讽时,孩子就能够从容应对了,于是这些父母不时地和孩子说一些比较刻薄的话。但是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甚至会让孩子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这样做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在这个压力越来越大、安全感越来越少的世界里,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将成为父母疼爱与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同样的环境下,内心强大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以更加乐观向上、勇敢面对的心态扫除道路上的障碍;内心脆弱的孩子,只能灰心丧气、畏惧退缩,逃避遇到的困难。

一位父亲一直为他的儿子苦恼。儿子都已经12岁了,却依然没有一点儿男子汉的气概。对此,他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了,于是去拜访一位拳师,请求这位拳师来帮助他训练自己的儿子,希望把儿子塑造成男子汉。

拳师说:“那好吧,请把你的儿子留在我这里半年,这半年期间你不要见他,半年后,我一定会把你的儿子训练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转眼间,半年过去了,这位父亲迫不及待地来接儿子,拳师还特意安排了一场拳击比赛来向这位父亲展示他半年来的训练成果。与男孩对打的是一名拳击教练。比赛开始了,教练一出手,男孩便应声倒地。但是,男孩一倒地就立即站起来迎接下一次挑战,倒下去又站了起来……如此来来回回大概二三十次。

最后,拳师问这位父亲:“你认为你的儿子是否已经具备了男子汉气概?”

“我简直无地自容了,没想到我送他来这里训练了半年,他却依然这么不经打,这么轻易就被人打倒了,何谈男子汉的气概?”那位父亲失望地说道。

拳师意味深长地说:“我很遗憾,因为你只是看到了比赛表面的胜负,却没有看到你儿子在一次次倒下后又立刻站起来的勇气和毅力。而敢于面对挑战、永不放弃的勇气和强大的内心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啊!”

故事中的孩子,虽然屡屡被打倒,但是他拥有敢于挑战、永不放弃的强大的内心,也正是这种强大的内心,才是孩子真正的“男子汉气概”。要知道,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总有人因为某种原因而倒下,然而倒下却并不是最终的结局,只有倒下去又站起来,才会成为最终的强者。所以说,只有这样的孩子才真正具有强大的内心,从而能够应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和逆境。

让孩子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和努力。那么,具体来说,强健孩子的内心有哪些好方法呢?

1.告诉他,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遇到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意识到“我能行”。

父母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乐观、自信,就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孩子的“我能行”的感觉不断加强。比如,当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因为积木总是倒下而沮丧时,不要替他搭一个完美的城堡哄他开心,而是鼓励他再试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茫然失措了。

2.让孩子学会和自己的不良情绪相处

在生活中孩子可能会有沮丧、生气、失望、害怕等种种不良情绪,这时候很多父母就会选择逗孩子开心或是找其他方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但是,父母要想让孩子一直保持开心是不可能的事情,孩子总要独自面对一切。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感知自己的情绪,要让孩子学会和这些消极情绪相处,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规律的生活会让孩子更安心

很多人会认为只有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陪孩子一起去旅行、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让孩子生活得更加快乐的一个重要标准。可是,由于很多原因父母并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于是父母就开始感到内疚。

其实,父母大可不必这样。让孩子拥有规律的家庭生活,要比那些东西重要得多。因为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孩子预知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安定,他(她)会感觉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比如,晚上大家一起吃完晚饭之后可以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并将此行为坚持下来,会给孩子一种可以掌控的感觉,孩子消极和焦虑的情绪也会逐渐减少。

4.让孩子感觉到家里很安全,也很快乐

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家庭环境。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的是暴力、压抑和沮丧,那么就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很大的伤害。孩子就会觉得连这个家都是不安全的,那么这个世界上还能有什么地方可以让自己安心地待下去呢?相反,如果孩子在家里感受到的一直是欢乐、舒适、温馨、温暖的话,孩子也会更有勇气面对自己所遭遇到的困难,因为家庭是他(她)最强大的后盾。

总之,父母们,给予孩子深挚的爱和温暖的关怀吧,让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从容地面对外界的打击,并从外界的困难中挣脱出来,从而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父母应该明白,孩子强大的内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困难中一点一点地磨炼出来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人为地设置一些小障碍,这也是强健孩子内心的一个不错的办法。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选择做一些事情的权利。作为父母,不要仗着自己是成年人就对孩子进行专断的管制,这样除了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外,没有任何好处。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尊重,尤其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下面故事中的巴甫洛夫的父亲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巴甫洛夫的父亲非常开明,他总是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巴甫洛夫在教会学习的5年期间,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爸爸非常希望巴甫洛夫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名传教士。但是,此时的巴甫洛夫已经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他不想走父亲已经走过的路。于是巴甫洛夫悄悄地报考了彼得堡大学的生物学院,并且以优异成绩顺利地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当巴甫洛夫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的时候,父亲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对孩子的选择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

“能不能等你在教会的学校毕业后再去彼得堡读大学呢?”父亲以商量的口吻和巴甫洛夫说。

“爸爸,我不能再这样耽误下去了,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去学习。”巴甫洛夫坚定地和父亲说。

“你那么着急究竟想知道什么呢?”

“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人体的构造。”

“难道你想当医生吗?”

“不,我不想当医生!”巴甫洛夫连忙摇头说。

“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一定要学习人体知识呢?”

“因为我想让人类不再承受那么多的病痛,我想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巴甫洛夫的回答显得激情饱满。

“好吧,儿子,你有自己的想法我感到很高兴,可是你真的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你真的考虑好了吗?”父亲有些疑惑地问道。

“是的,爸爸,我已经决定了,我会努力的!”

“那好吧,我支持你。不过,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祝你成功!”

当教区的主教得知巴甫洛夫要离开神学院去学习自然科学的时候,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巴甫洛夫的父亲。但是巴甫洛夫的父亲为了孩子的理想顶住了来自主教的压力,义无反顾地支持孩子的选择。

后来,巴甫洛夫果然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成为著名的生理学家,并获得了190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巴甫洛夫的父亲没有强迫孩子完成教会的学业,而是尊重了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支持他去学生理学,这是值得很多父母学习的。因为,孩子也有思想,也有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当他们感知到来自父母的尊重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为孩子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父母要想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父母要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

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父母经常会有意无意地用一些命令式的语言与孩子说话,但是却很少用那些霸道的话来和自己的朋友沟通。这是因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是“统治者”。因此,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孩子说话,而不是把孩子当做平等的对象来对待。而当一个人以一种命令的口吻说话时,代表的就是对对方能力的不信任,当然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因此,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首先就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交流。

2.尊重孩子的意愿

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对朋友和活动的选择,父母可以向孩子提供意见,但不要强迫孩子接受,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且父母要告诉孩子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自己决定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努力克服,不能随随便便就放弃。

3.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识

父母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认为他们什么做不好。要知道,大部分孩子在三岁时就会萌发自我意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完成一些事情。可是很多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使孩子的行动能力变差。父母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4.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

不能父母“常有理”,也不要简单地否定,尽量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中平等的一员。同时,遇到事情多征求孩子的意见,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且在发表意见时,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谁也不应该将意见强加给对方。

总之,父母们,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这不仅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不畏困难的精神及健康的自我意识,这对于孩子一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孩子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这时父母千万不可实行高压政策,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要给予孩子尊重。

跟孩子讲理,不如跟孩子讲爱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总是希望能尽快地把人生的道理、自己的经验都灌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也不管孩子是否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要知道,大多数孩子对于道理是心知肚明的,但还是会犯错误。可见,父母们的讲理教育法并不成功。

李女士30岁时才有了儿子小哲,对他百般宠爱。真是放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虽然李女士宠爱孩子,但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李女士就给孩子灌输了很多道理。每当李女士给小哲讲道理时,小哲总会不时地点点头,李女士心里就会感到莫大的安慰,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

小哲一天天长大了,今年已经10岁的小哲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爱黏着妈妈,也不愿意和父母多讲话。有时,李女士问一句,小哲才答一句,不问便什么都不说。

一天,李女士见孩子心情很好,便试着与孩子沟通:“你怎么不愿意和妈妈聊天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还没等李女士说完,小哲就极其不耐烦地说:“你那叫聊天吗?每次都对我讲一大堆道理,我已经听腻了,我不是小孩子了,那些道理我都懂。”

说完,便回到自己的房间,房门被重重地关上。李女士看着儿子的背影,很是伤心。

其实,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小哲这样的心理,一旦他们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便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处理事情的能力了,不需要父母再用大道理教导自己怎么做。父母的长篇大论反而会使孩子心生厌烦,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仅靠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事理,这时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加上父母的爱,学会用爱去感动孩子、教育孩子。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怎样做才能既可以教育孩子又能够展示对孩子的爱呢?

1.父母的身教重于言传

有一次,阳阳出口骂了一个小朋友,恰巧被妈妈听见了。妈妈严厉地训斥了阳阳,但是阳阳很不服气地说:“为什么只允许你们大人骂人,不让我们小孩骂人呢?”妈妈很生气地说:“我什么时候骂人了?”阳阳大声地说:“你跟爸爸吵架的时候就骂人了。”这时,妈妈反而觉得很尴尬。

在孩子面前要避免滔滔不绝地说教,应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出表率。例如,如果要教导孩子尊老爱幼,父母就一定要孝敬、尊敬家里的老人以及接触到的所有老人,更要爱护晚辈;要教导孩子诚实,父母首先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教导孩子有爱心,在社会捐款时,就要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它比说教来得更生动、更真实。

2.寓爱于严格的要求之中

中国古语有云:“爱之深,责之切。”在教育孩子时要将爱与严相统一。孩子毕竟是孩子,心智还不成熟,尤其是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往往因为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父母的道理孩子并不见得心甘情愿地接受,相反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对孩子讲道理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其提出严格要求。真正的严格必须严而有则,严而有理,让孩子心服口服。有时父母寓爱于严,表面看似无情,但是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却有很大的意义。

3.用行动展示对孩子的爱

一个男孩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竟流下了泪。原来,他的家在偏远的山区,小时候村里还没有小学,他要走一个多小时到邻村上学。那时他很贪玩,甚至想退学。父母都没文化,也不懂得什么大道理,只知道必须让孩子学习知识。他上五年级时,一次意外,他的腿骨折了,父亲就背着他上下学。每天一个多小时的土路,天热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就这样,父亲背了他大半年。每次趴在父亲背上,他都会问:“爸爸,累不累?”爸爸总是笑着说:“你只要能好好学习,爸爸做什么都不觉得累。”他深深感受到了父亲的爱,开始发愤学习,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了父母的爱。

故事中孩子的爸爸在孩子腿骨折时,不间断地背孩子上学,以切实的行动展示了对孩子的爱,孩子也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爱,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了父母的爱。

可见,父母以实际行动表示对孩子的爱,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并且孩子会把这份无比的爱作为前进的动力,以成功来回报这份爱。

【疼爱与管教的小课堂】

孩子犯错时,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大道理,而是父母的宽容、理解和爱。父母的爱会滋润着孩子,让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那么,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呢?有以下几点建议:

(1)不要一味说教,用行动引导孩子;

(2)适可为止,不做唠叨型的父母;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用爱浇灌孩子脆弱的心灵。 WLoHO6tOG1awq1z0EB3ZCY8CQZgQC1WrcUKAmEghqNHgUrZ5PWA8mC1TPFfYUSx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