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坚持真我,保持一颗平常心

尘世间,哪里没有烦恼?它无处不在,数不胜数。然而,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计较太多?我们不妨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真我,做一个清澈到底的自然人。如庄子般逍遥,超然物外,潇洒走一回。

一切烦恼皆为庸人自扰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在世,烦恼是必不可少的。它甚至会如影随形般跟着我们、困扰我们。因此,我们经常会叹气,会抱怨,会哭泣……常常幻想过百事百顺的生活,渴望回到童年,做个无忧无虑的人。然而,理想之于现实,往往会显得很苍白。所以,人们总是愁眉苦脸,紧锁眉心,甚至是一筹莫展。

至于烦恼,南怀瑾先生认为,所有人都在“无故寻愁觅恨”,世间烦恼是庸人自找的,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世事变幻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本心,妄念不生,止水澄波,又何来烦恼一说呢?

可见,一切烦恼皆为庸人自扰,由心而生。漫漫人生路上,纵然我们会遇到各种困扰,遭遇许多失意和挫折,可是,如若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坚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那么,我们又怎会和现实计较许多?烦恼又能从何衍生?

历史上,太平公主专权的时候,众多宰相,如萧至忠、岑义等都投靠她。只有陆象先从不去巴结她,他始终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因为陆象先认为他们这样做迟早会给自己惹上麻烦的。

果然,先天二年,太平公主被人暗中杀害。这时候,之前投靠的宰相,以萧至忠、岑义为代表,都先后被诛杀了。而陆象先却没事,依然过着安稳的日子。

先天三年,陆象先被朝廷器重,授其剑南道按察使一职。这时候,司马力劝陆象先说:“明公啊,希望您能多为自己着想,是时候采取一些政策,譬如杖罚,来树立您的威名了。不然,明公您难以秉公办事啊!”陆象先却说:“为政的人,讲理足矣,哪里用得着那许多严刑酷法?再者,名誉声望,乃至功名利禄,不过都是身外之物,何必因为它们而徒增忧扰?”

陆象先常常说:“天下本来无事,都是人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才将事情越弄越糟。如果在开始就能清醒这一点,事情就简单多了。”

因为象先深谙从容的生活智慧,所以他坚持“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处世方式,看淡名利,放下贪婪和妄念,活得清醒而又深明大义。烦恼之于陆象先,不过是庸人自扰的苦果。在这一点上,南先生的观点和陆象先的想法如出一辙。

在南先生看来,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看似不如意的事情,其实并非来自于外界的干扰,如霉运或者是小人的谗害等,而是来自于他们各自的内心。一切烦恼皆由心而生,这些人都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正是因为南先生能够看透这些,所以他也才会像历史上的陆象先一样坚持真我,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一个深谙生活之大智慧的人。

据说,有一次,南先生看《雍正王朝》的时候,跟别人说:“雍正这类人,努力去做该做的事,别人骂不骂,他根本不管,别人是否了解,他也不在乎,更不计较什么名呀利呀之类的。”

听得出来,南先生非常钦佩雍正。事实上,南先生本人也是这样深明大义的人。

古人说,术业有专攻。俗话也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在知识学问上,很多人都不认可南先生的成就。为此,南先生常常被人骂,并且骂得很难听。但是南先生却从不因为这样的事情而与骂他的人斤斤计较,他甚至不管别人的闲言碎语,只是一心钻研自己的学问。他还幽默地为他人开脱,说:“我要吃饭嘛!别人也要吃饭嘛!”

面对各种冷嘲热讽,甚至是犀利的骂语,南先生不是大动干戈,反而是如此从容和淡定。换作一般人,必然是要费一番口舌与之针锋相对的,长期下去,不仅在业界树敌,本身的心情甚至是身体也可能受影响,难得清静和闲适。所谓的烦恼,自然而然,也便悄然而至了。

仔细想来,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有许多。除此之外,还有诸多令我们头疼的事情。小到出于某种原因,身体有所不适,或者是身材不够好,长相不够美;大到工作上遇到老板的刁难,生活上婚姻遭遇失败,不幸发生某种天灾人祸,等等。

仿佛一切都处于“出轨”的不正常状态。因此,我们为之忧伤、叹息、哭泣甚至是绝望。海子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两句话:“当我痛苦地站在你面前,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你也不能说我一无所有。”逆境中若是能保持这样豁达、开阔、真我的心境,那么,烦恼之于我们,又算什么?

如此看来,一切烦恼不过都是自找。我们应该像象先和南怀瑾先生那样,在诱惑、挑衅、挫折等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坚持真我。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人,并不是非富即贵、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人,只是他们在烦恼面前能够做到忍耐、淡化,保持一颗平常心罢了。不把烦恼放在心上,把心交给澄澈和其他值得为之付出的目标,这就是摆脱烦恼、没有烦恼的诀窍。

若是你时常唉声叹气、愁眉不展,不如学学南先生的人生智慧。一切烦恼皆为庸人自扰,放下沉重,湮灭妄念,做一个在坚持真我中快乐如水的人。

乐天知命,顺其自然

每一个人都如一张纸、一枚硬币,无关正反,拥有两面。遇到不同的人或事,我们会有不同的心情和表情。或快乐、自信、骄傲,或失落、沮丧、绝望。人生百态,我们遇到喜怒哀乐,遇见酸甜苦辣,遇上天长地久,甚至逢上生离死别。

我们可能欢呼,可能平静,可能泰然自若。在时间的长河里,站在现实面前,我们有诸多心情,有众多选择。然而,没有一场雨不会停,没有一首歌唱不完,没有一种筵席能不散。这是生活之苦、之无奈、之无常。

所以,应对生活,我们需要别样的心境——乐天知命,顺其自然。

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于自然;“知命”就是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些都清楚了,故不扰,没有什么烦恼了。

由此看来,“乐天知命”就是要活得清醒、达观,顺其自然。在生命行走的路途中,不断收获生命的意义,大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意境。至此,此生才算非虚度也。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能用这样的心境去生活,也便能够活得自在、清静、快乐了。这正是南先生的心境,也是南先生的生活智慧,更是南先生想要教会我们的人生哲理。

南先生是个乐天知命的人。他始终目标明确。换句话说,无论是在混乱时期,还是在和平盛世,南先生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完善自身的人生价值。例如,在学问上,他自始至终都专心致志地治学。不论遇到什么样的阻滞和挫折,他都能用豁达的心境去淡化烦恼,一心向学。

而在为人处世上南先生更是个随顺自然,从不矫揉造作的人。即便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不甚圆满的事情,但南先生从不勉强,总是能够坚持用自然之心泰然处之。

例如,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出于操劳或是自然规律的缘故,头上总是会冒出些许白发。很多人不服老,或者是认为有白头发很不好看,于是会去染发。大家都知道,头发总是向下长的,这次染黑了,不久以后,发根又会冒出一圈白色。于是,必须一直染下去。

但是,南先生从不染发。当别人建议他染发的时候,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别人的好意。为此,他还作了一首诗: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

细细玩味这首诗,尽管滑稽风趣,却无不流露出南先生顺其自然的坦然心境。

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算我们站着不动,时间也会不停地走。纵然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时间也会牵着我们上前去。所以说,这世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也许,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浮沉里,我们早已身心疲惫;也许,就算是天塌下来,我们也还能够顶天立地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哪怕是踽踽独行,也能走得铿锵有力;也许,我们早已在漂泊无依中孑然一身;也许,我们还在患得患失中彷徨迷茫……总之,看尽了生命的无奈,看透了人生的百态,这以后,我们要做的不过就是乐天知命,顺其自然罢了。

让心情大起大落又如何?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肯定会走。时下你苦你痛,你何必?不如学学南怀瑾先生吧,做一个能依顺自然的人。俗话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该付出的时候付出,该埋头苦干的时候埋头苦干。拿得起的,就该放得下;拿不起的,就趁早放下。凡事莫强求,如此而已。

如若做到“乐天知命,顺其自然”也便能如陶潜一样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了;也便能如南先生一样做到“处变不惊”、“荣辱不惊”了。这样的人,看似淡若天涯,不食人间烟火,其实他们并非等闲之辈,而是看透生命的真谛,在平淡和自然中熔铸生命的实心价值的智者。

现实中,我们是要做一个经不起大风大浪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个能将一切曲折变故看淡,甚至无视的人?显而易见,什么样的心境决定什么样的命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事必有缘,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自我、成就人生所需要的心境。而这,不也正是南先生所要教会我们的道理吗?

若是太累,那是因为心事太重,索性随顺自然吧,做一个乐天知命的人,豁达到底。回首相望,人生磨难不过如此。

怀圣人之心做平常事

论及英雄与圣人,南怀瑾先生提出,英雄与圣人的区别在于“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人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对此,南先生进一步指出,英雄可以施劳,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别人的烦恼、痛苦上。圣人则不想把自己的烦恼、痛苦放在别人的肩膀上,而想挑起天下人的烦恼和痛苦。

由此可见,一个想当英雄的人,和一个怀有圣人之心的人,是秉着两种不同的人生气概生活的。显而易见,按照南先生的见解,在英雄和圣人之间,我们应该选择后者。

然而,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甚至是每个人,都只是一个凡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一分子罢了。即便功绩显赫,也难以被全世界的每个人认可,也会毁誉不一;在时间的年轮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难以永恒。然而,纵然如此,凡人与凡人之间,也并非毫无差别。

人生在世,我们总是在沧海云珠中不断漂泊,甚至迷茫地游弋着。然而,活一场,我们总是要学会在人世间安身立命的。这就像是做一道菜,是煎炒还是烹煮?一句话,需要一个做法。任何一个人,哪怕是凡夫俗子,也得有个活法。但是,纯粹的凡人和怀有圣人之心的凡人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区别的。

对此,南先生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的目的而谋取功名富贵的人。那些不为自己一己之私利,舍生取义,只为世人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他们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

由此可见,怀有圣人之心的凡人,既是凡人中的一员,又并非只是凡人。人生几十年,我们要在茫茫人海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成就自己的人生,就应该做一个如南先生所说的“脱俗的凡人”。

诚如南先生所言,圣人就是脱俗的凡人。可见,说来说去,圣人终究抹不掉凡人的普遍性。简而言之,圣人——“脱俗的凡人”做的事,终究不过是平常人所做的事,即平常事。

真正“脱俗的凡人”,以天下为己任,这不是好高骛远的表现,相反,他们往往从平常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有着脚踏实地的作风。然而,这样的平常事,不是每个人都能谦逊地称之为平常事的,所以说,“脱俗的凡人”又必须具备救济苍生的博大心怀和高远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怀有一颗平常心,看淡自己的贡献与成就。

这样看来,好像是没有人能够成为“脱俗的凡人”的。但是,事实上,南先生就是一个“脱俗的凡人”。

东西精华协会与十方丛林书院深得业界人士的好评,这全都是南先生的功劳。在众多学生心中,南先生是个奇人。尽管先生身材不高,穿着朴素,可是先生既是一个骨骼清奇、精通仙佛智慧的人,又是一个才高八斗、学识渊博的学界泰斗,还是一个不求闻达、看淡名利的老者。在南先生的主持下,学员们无分老幼尊卑,无分在家出家,皆为同窗道友,如兄弟,似手足,俨然是一个和睦兴隆的大家庭。

南先生素来宅心仁厚,轻财好义。协会的经费不是很充裕,但是南先生仍然坚持每年捐出不少资助清寒学子的奖学金、救济金,鼎力赞助社会慈善和公益事业。作为佛家的信仰者和修行者,南先生有时还拿出一部分钱来供养出家人。这所有的经费,全都来自南先生历年任教所获的薪金以及讲学、著书获得的收入。但是南先生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更不觉得自己做的这些事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反,他认为这些都是平常事。

如今,年事已高的南先生仍尽全部心力度化众生,不避风霜劳苦,唯以天下苍生为念,在当今这个时代环境里,还有谁能如南先生一样奉献自己的全部心力,继续着孔圣、释迦文佛以来的伟大教化,让它们薪火相传,永不止息!?

这就是“脱俗的凡人”,这也正是他所称赞的“圣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从点滴做起的平常事,而其心境却不是一般凡人能拥有的。

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南先生一样,怀着圣人之心做平常事,同时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如此一来,善即真善,而非矫揉造作。久而久之,我们也能做一个“脱俗的凡人”,因为我们拥有真我,拥有平常心,更有真真切切的实践。

可见,怀圣人之心做平常事,成为一个“脱俗的凡人”,是可以实现的。如此一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就选择行动吧。

超然物外,敢用真心换此生

生活就是个大染缸,更是个大转盘。置身于其中的我们,难免会在生活中迷失自我、真我。走着走着,就停下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因此,不是每一个人都到达了梦想的彼岸,不是每一个梦想都能开出花来,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怒放。

人生路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坎坷。有的时候,困境太过泥泞,以至于我们以为自己陷入了深不可测的泥沼,没有人能拯救自己,所以悲观,甚至绝望。那一刻,生命仿佛只剩下呼吸,却也微弱到连自己都听不见。因此,且忧伤,且痛苦,且不堪。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敌人是自己。除了你自己能打败你,没有人能打败得了你。”所以说,无论你是会有牢狱之灾,还是已经身陷囹圄,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谁都没有自己可靠。

这样看来,能拯救自己的人,首先得是个乐观、豁达之士。而这样的乐观、豁达要到哪个层次,才算是真正的乐观和豁达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南怀瑾先生的做法。

南先生刚到台湾的时候,受到一个朋友的怂恿,一时兴起,便与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本想顺应时事,抓住时机,好好干一场。

然而天公不作美,适逢时变,又加上朋友经营上的失误,结果,不仅没有赚到利润,反而还大亏血本,这立即让两人在经济上陷于困顿。

这对初到台湾的南先生一家来说,是非常大的打击。当时南先生带着一家大小住在基隆海滨的一个陋巷中,生活非常清苦。全家六口挤在一个小屋内,瓦可漏月,门不闭风,孩子们大的不过六岁,小的正嗷嗷待哺。

后来南先生自己形容当时的境况说:“运厄阳九,窜伏海疆,矮屋风檐,尘生釜甑。”

然而,尽管如此,南先生并没有责怪朋友,反而劝慰朋友宽心,重新开始。而他自己对于这样的生活状况,竟也能做到穷而不愁,潦而不倒,依旧满面春风。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他在台湾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就禅宗要旨、公案、机锋、证悟、神通及与丹道、密宗、净土诸法的关系,钩玄剔要,精微阐述,力求为崇尚菩提之道的人,架设一条登堂入室的阶梯。

南先生在穷困潦倒中依然能够平心静气地参禅悟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若非南先生超然物外,坦荡洒脱,他也难以如此乐观和豁达了,而若没有这种层次的乐观与豁达,南先生哪里又可能会满面春风地钻研学问呢?

所以南先生认为,社会与环境虽然影响一个人,但并不完全左右一个人,决定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的修养,可以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使饱受挫折,也应该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也正因为南先生有一颗纯洁质朴的心,有独立的修养,所以他在穷困潦倒中才能依旧满面春风,而不是一筹莫展。他靠的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心从贫困的牢笼里解救出来。

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也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回忆……

生活中,困境面前,我们应该学习普希金,“不要忧伤”;学习南先生“超然物外”的豁达、乐观精神。能够超然物外的人,才能像南先生一样,穷而不忧,困而不乱;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因为年轻时的南先生拥有超然物外的精神,所以,他才会坚持真我,终其一生去做学问,参悟禅道,度化众生,最终大有建树。这不正是敢用真心换此生的表现吗?

可是,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超然物外呢?对此,南先生说:“要把握住造化之主,才能够超然于物外,超出了万物的范围以外,所以庄子告诉我们‘物化’的自在。那么,庄子同时在这个观念里头也告诉我们,人也是万物之一,人可以‘自化’。如果明白了‘具见’,见到了‘道’的道理,我们人可以‘自化’,我们这个有限的生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生命,有限的功能可以变化成无限的功能。”

由此可见,若想“超然物外”,我们要“自化”,要领悟“具见”,要懂“道”。这样一来,我们便能拓深自己生命的价值,也便能延续自己的生命价值。联系南先生本身,我们不难理解,他所谓的“自化”,便是自我改造:端正自己看世界、看磨难的视角,培养自己坦然达旦的心境……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要做到超然物外,也是须得改造自己一番的,从内到外,从心境到修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坚持一颗纯洁质朴的平常心,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此一来,我们才有临危不惧的泰然,才有持之以恒的坚定,才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长远眼光,才能始终坚持真我,雷雨雷电不动摇,才敢用真心换此生。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不以南怀瑾先生为榜样,做一个超然物外,敢用真心换此生的人呢?

万物得于心定

起初,南怀瑾先生在学武的时候,同时也对广博精微的道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原本一心尚武,后来领悟到武力容易滋生事端,于是止戈为文,选择专心悟道参禅。正因为他一心悟道参禅,才成了后世的道学、佛学大家。

他的行动与他的观点是一致的。南先生说:“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若要总结国学大师南先生成就自我的原因,那就是“止于一”。换句话说,就是心有所定。心定,则万物莫得。如若心不定,那就无法深入细致地沿着一条路走到底,借用陶潜的话来说就是“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其他情况则可能是,今天一时兴起,就蛮干一天;明天觉得索然无味,便把心思和精力花在别的事上。换来换去,最后每个都会,却又每个都不会。因为没有定力,所以学不透,做不熟,又谈何精益求精?

现实中,我们若要有所成就,例如,在学习上,若想学而有成,只有静下心、定下心,认真钻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会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事业上,想要有所成就,就得坚持做一行,爱一行,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长期如此,才能如鱼得水,收获自己的事业。

从古至今,心定一直是我们“得道”、“得法”、“得功”等的诀窍。据史料记载,张横渠年轻的时候是个“太保”,他思想很开放,但他也意气风发,身体健壮,喜欢闹事。

有一次,范仲淹在陕西带兵驻守边陲,正好被张横渠碰到。看到战士们威武的样子,他很是羡慕。于是他请求范仲淹接纳自己入军作战,奔赴前线。范仲淹见他一表人才,便抽空单独约他谈话。因为深谙世事的范仲淹知道,张横渠不是个将才,他更适合钻研学问。

谈话中,范仲淹语重心长地劝张横渠回去认真读书,说他还年轻,想要效力朝廷,报效祖国,将来机会很多,而现在他最应该做的事是把书读好。

谈话结束后,范仲淹递给张横渠一本《大学》。张横渠颇为失望地说:“将军,这本书我已经认真读过了。”但是范仲淹却坚持要他再读,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属于他的千秋大业,自有属于他的一片天地。

最后,张横渠听了范仲淹的话,回去以后,又认真读了《大学》,从此一心一意钻研学问,不再想从军作战的事。果然不负范仲淹所望,后来张横渠学而有成,成为一代名儒。

张横渠成为一代名儒的关键就在于他将心“止于一”。因为心定,所以才能够获得儒家智慧的真知。由此可见,万物得于心定。

正是因为这个道理,南先生才说:“只有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就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就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解脱生死。”

确实如此,古今中外,成大事者,莫不是心定者。心定者,自然也是能始终如一,坚持真我的人。比如,诸葛亮辅佐两朝君主的时候,当国家或是君主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能保持冷静、清醒,临危不惧,毫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一意地出谋划策,为国家奔走呼号;爱因斯坦一旦做起实验,便全身心地投入,不分日夜,忘记饥渴困乏……如果一个将相在国家或是君主遇到危难的时候,因为怕死而吓得两腿打战,那又有何可用之处?如果一个科学家搞科学,却不能专心于实验,不能耐心地捕捉结果,是无法有所发现的,更是难以有所建树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需要让自己的心“定”下来。可能你会说,我不想当功绩煊赫的大将军,也不想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只想做一个平凡人,安安静静地生活,仅此而已。但是,如果认为这样就不需要定心,就可以纵容自己三心二意、朝三暮四,那就大错特错了。做任何一件事情,哪怕仅仅是吃一口饭,若是心不在焉,严重的都可能把饭塞进鼻孔里,常见的是把饭洒了,或者把自己噎着了。

因此,生活中,我们要做好一件事,特别是成就自我,就应该把自己的心“定”下来。万物得于心定。如何才能把心“定”下来,其实很简单,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方向很重要,但是注意力聚集的时间长短也很重要。若是选择了,无关对错,无关悔恨,既然是自己选择的,那就风雨无阻地坚持下去,只要不是行凶作恶,贪赃枉法,只要对得起天地良心,那就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所得,也才能最终对得起自己,才能拥有真我。

若你还是个无法“定心”的人,那就试着让心安定下来。须知,人生路上,心定,才能出真我,才能不断享有淡然、平常的心态。总之,心定,则万物莫得!

化整为零的归空智慧

在品《第十三品偈颂》时,南怀瑾先生解释“世界微尘沤沫身”时说:“这个世界是物理、物质的微尘累积所造成的。微尘质量没有形成之先是空的,形成以后,变化到最后没有世界物质存在时,又归于空的。何况众生偶尔暂存的生命,只如水上浮沤泡沫,空作有时有亦幻,幻有灭去还归空。”

世界万物源自空,又归于空。生命也不例外。所以佛家讲求轮回转世,说:“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不论是转一个大圈回到原点,还是转一个小圈回到原点,都是一个“零”,走到最后,终归空。

因而南先生说:“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由此看来,“空”就是“有”,“有”就是“空”。因为会“空”,所以我们才能感觉到“有”,而更能领悟“空”、懂得“空”。如果不能因“有”而“空”,不能让心因“空”而灵、而静,那就不能称之为“空”。

对此,南先生进一步指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空他?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既是觉性,顺此而行,即是正路。”

这就是南先生参禅悟道所得的归空智慧。看似玄妙,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加深刻地领悟南先生的归空智慧,我们先来看看,现实中的南先生是如何化整为零地运用归空智慧的。

众所周知,南先生是金温铁路的催生者。为温州人民着想,当年南先生投资重建金温铁路。在南先生的努力之下,金温铁路才得以成功建成。

金温铁路建成之后,南先生提出要“还路于民”,将自己在香港联盈兴业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1998年4月,浙江金温铁道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会尊重南先生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的愿望,接受了南先生的请求。最后,金温铁路成为浙江省(占股份55%)和铁道部(占股份45%)合资的铁路。

这就是南先生的归空智慧——功成身退。南先生正是“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甚至“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换句话说,南先生将自己对金温铁路立下的功劳,用他的归空智慧化整为零。因为他确实功不可没,所以就算他归空——选择功成身退,也还是不能抹灭他的贡献;正是因为他能保持一颗平常心,看淡自己的功劳,归空自己的贡献,所以人们更能看到南先生的贡献。

“空”与“零”看似高深莫测,其实是最简单的。通过南先生的事迹我们可以发现,“空”与“零”是息息相关,甚至是密不可分的。何以见得?南先生之所以能得“空”,是因为他亲自将自己的功劳通过转让股份化“整”为“零”了。而他的“空”是心之“空灵”,其“零”为生活中功绩或者说成就的归“零”。这就好比是用计算器累计一笔数目,就算数目再大,最后轻轻一按归零键,也便只是一个零。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归空的人生学问也是我们不容忽略的智慧。我们为什么需要归空智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试想,若是我们能如南先生一样运用归空智慧,那么,当我们获得成就的时候,敢于归零,我们就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戒骄、戒躁、戒傲,就能退去成功者的光环,奋斗不止,前进不息;当我们受到挫折打击的时候,若是善于归零,我们便不会悲观,更会坚持真我,敢于挑战,大声说“没什么,从头再来”!

人生若能适时归零,我们便能满怀激情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丰富自己的生活。让昨天过去,过好今天,让明天过来。因此,无论好坏,都归空吧。能如此,人生不就一直如初见?这样一来,真性情的自我就不会迷失在茫然的追逐和挣扎中。

既然如此,那就做一个拥有化整为零的归空智慧的人吧。在结束中学会归零,在归零中重新开始,在开始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成就自我,最后再回到化整为零地归空。如此一来,循环往复,往复循环,坚持真我,纵然只是做一个平凡者,也能成就一番事业,此乃人生之大智慧也!

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对于子夏问的这个问题,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巧笑就是笑得非常好,笑得恰到好处……还要“倩兮”,倩兮,就是还有点调皮,有点诱惑的意思,总之就是笑得太迷人了,一个让人神魂颠倒的笑。再看“美目盼兮”,美目,就是很漂亮的眼睛,盼兮,大概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那种眼神了吧。“素以为绚兮”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了很漂亮的图画的意思。

事实上,子夏肯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之所以还要问,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真正想问的应该是“用这样过分的比喻旨在表达什么?”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对此,南先生解释说:“‘绘事后素’的意思是说画完漂亮的图画后才显示出白纸的可贵来……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一切绚烂都是由平淡来的,而且一切绚烂最终都要归于平淡。”

在《论语别裁》中,南先生还进一步指出:“以现在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就艺术的观点来说,好比一幅画,整个画面填得满满的,多半没有艺术的价值;又如布置一间房子,一定要留适当的空间,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也正是南先生要教会他的学生的道理,也是值得我们主动学习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人生可以绚烂,但不沉迷于绚烂,不过分地绚烂。就好比写文章,感人之处,让人深有同感,是真情的呼之欲出与自然流露,而非纯粹的,或者是过多的华丽辞藻的堆砌。有的时候“锦上添花”等于“画蛇添足”,所以,要懂得平淡的美,这样才能不失去真我,才能保持平常心。绚而不烂,华而有实。

谈到《庖丁解牛》,我们的脑中可能立即会闪现出“熟能生巧”这样的字眼。而事实上,其中也包含了庖丁由绚烂归于平淡的人生智慧。

最突出的体现在于庖丁说过的这几句话: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意思是说,尽管我解牛的技术已经很高明了,但是每次我动刀解牛的时候,动作都比较轻微,总是仔细地、慢慢地、轻轻地下刀;最后“哗”的一声,牛的四肢都解开了,牛身像泥土一样被堆积在地上。这个时候,我提着刀,站在那里,看着被肢解的牛,悠然自得,内心非常满足,于是把刀擦擦收好。

众所周知,庖丁解牛的技术是非常高超的,高超到他的解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仍“若新发于硎”。纵然解牛技术如此出神入化,庖丁仍然和一般的屠夫一样,“动刀甚微”,给自己留足精益求精的空间与机会,根本就没有“我的解牛技术已经非常高明了,无须害怕任何”的骄傲心理,更没有“老子天下第一,无人能比”的狂妄与炫耀心理。这正是庖丁的高明之处——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由高明而归于平凡。换句话说,繁华过后总是空,洗尽铅华方为真。平淡谦逊,保持始终如一的真我,坚持进步,方是人生之大智慧。

所以南先生劝诫学生,要为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间,不要填得太满、过满。否则,过犹不及,也便失去了生命的原汁原味,缺乏平淡,便不是美了。因此,若是太满,不如选择抽减,化绚烂于平凡。这里充满禅机与禅趣,也正是南先生的寓意所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生就是一幅画,而我们自己就是那个执笔画画的人。最美的画,并不一定就是泼墨最多的那一幅。也许,最直接和经典的美,只是简洁的白描,工笔未必就能棱角分明,曲折有致……

所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如选择白描吧。纵然一生轰轰烈烈,生命之灯熄灭时,一切终成空。不如洗尽铅华,留足空间,任人去设想,又岂非是别样的韵味? nBS5h1MyUrBuXpEOP6CuLfZ6MEa8Am2JhHOt0x7klukY46VJ3OKefRYGd55sken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