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生自己的气,何苦呢

生气,其实生的是我们自己的气。俗话说“气大伤身”。研究表明,生气给身体带来的伤害是多方面的。所以说,生别人的气,受害的还是自己,何苦呢?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面对各种机会、诱惑、困境、烦恼的时候,要想把握自己,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思想,必须对思想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保持着警觉性,并且视其对心态的影响是好是坏而接受或拒绝。乐观会增强人的信心和弹性,而仇恨会使人失去宽容和正义感。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将会因为不时的情绪冲动而受害。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最浅、最直观、最不用动脑筋的情感反应,它往往只从维护情感主体的自尊和利益出发,不对事物做复杂、深远和足够的考虑,这样的结果,常使人处在很不利的位置上或为他人所利用。本来,情感距离理智就已经很远了,情绪更是情感的最表面部分、最浮躁的部分。因此,随着情绪做事,焉能有理智?不理智,能够胜利吗?能够处理好事情吗?答案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在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却常常依从情绪的摆布,头脑一发热(情绪上来了),什么蠢事都愿意做,什么蠢事都做得出来。比如,因一句无关利害的闲话,我们便可能与人打斗,甚至拼命(诗人莱蒙托夫、普希金与人决斗死亡,便是此类情绪所为);又如,因别人给我们的一点假仁假义,而心肠顿软,大犯根本性的错误(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上耳软、心软,以致放走死敌刘邦,最终痛失天下,便是这种妇人心肠的情绪所为)。还可以举出很多因情绪的浮躁、不理智等而犯的过错,这些过错导致的后果,大则失国失天下,小则误人误己误事。事后冷静下来,自己也会感到其实可以不必那样。这都是因为情绪的躁动和亢奋蒙蔽了人的心智所为。

楚汉之争时,项羽将刘邦父亲五花大绑陈于阵前,并扬言要将刘公剁成肉泥,煮成肉羹而食。项羽意在以亲情刺激刘邦,让刘邦在父子之情的压力下,自缚投降。刘邦很有智慧,没有为情所蒙蔽,他的大感情战胜了私情,他的理智战胜了一时情绪,他反以项羽曾和自己结为兄弟之由,认定己父就是项父,如果项羽愿杀其父,剁成肉羹,他愿分享一杯。刘邦的超然心境和不凡举动,令项羽所想不到,以至无策回应,只能草草收回此招。

三国时,诸葛亮和司马懿于祁山交战,诸葛亮千里劳师欲速战而一决雌雄。司马懿以逸待劳,坚壁不出,欲空耗诸葛亮士气,然后伺机求胜。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闭门不战,无计可施,最后想出一招——送一套女装给司马懿,羞辱他闭门不战似小女子也。若为常人,定会忍受不了此种羞辱。可司马懿另当别论,他落落大方地接受了女装,情绪并无影响,而且心态甚好。还是坚壁不出。连老谋深算的诸葛亮也对他几乎无计可施了。

这都是战胜了自己情绪的例子。但实际上,更多的人成为情绪的俘虏。

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便是一个深为情绪役使的人,他之所以不能胜于诸葛亮,非命也,实人力和心智不及也。诸葛亮大军压境,孟获蛮夷之王,不思智谋应对,反以帝王自居,小视外敌,结果一战即败,完全不是对手。孟获一战既败,应该坐下慎思,再出奇招,却自认一时晦气,再战必胜。再战,当然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几番,把个孟获气得浑身激颤。又一次对阵,只见诸葛亮远远地坐着,摇着羽毛扇,身边并无军士战将,只有些文臣谋士之类。孟获不及深想,便纵马上前,欲直取诸葛亮首级。可想,诸葛亮已将孟获气成什么样子了,也可想孟获已被一己情绪折腾成什么样子了。结果,诸葛亮的首级并非轻易可取,身前有个陷马坑,孟获眼看将及诸葛亮时,却连人带马坠入陷阱之中,又被诸葛亮生擒。

孟获败给诸葛亮,除去其他各种原因,其生性爽直、缺乏头脑、为情绪蒙蔽,当属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情绪而误人误事之例,不胜枚举。一般心性敏感的人、头脑简单的人、年轻的人,易受情绪支配,头脑容易发热。问一问你自己,你爱头脑发热吗?你爱情绪冲动吗?检查一下你自己曾经因此做过哪些错事或犯傻的事,以警示自己的未来。

记住,情绪成就一切。

如果你正在努力控制情绪的话,可准备一张图表,写下你每天体验并且控制情绪的次数,这种方法可使你了解情绪发作的频率和它的力量。一旦你发现刺激情绪的因素时,便可采取行动除掉这些因素,或把它们找出来充分利用。

将你追求成功的欲望转变成一股强烈的执着意念,并且着手实现你的明确目标,这是使你学得情绪控制能力的两个基本要件。这两个基本要件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其中一个要件获得进展时,另一要件也会有所进展。

生气,不好的结果等着你

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些不如意的事发生,如果净为一些鸡毛蒜皮、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生闷气、耿耿于怀,岂不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吗?这是很不值得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几个青年在一起打篮球。一个青年突破上篮,而另一个青年却从身后打手犯规。虽不是故意,但上篮者却怒气冲冲:“浑蛋,你怎么乱打手?”“我打了,怎么样?”犯规青年不甘示弱。于是,两个青年从动口到动手,打得不可开交。为这点小事发火甚至动武,本是不值得的,但是,因这样的小事而酿成的悲剧却不胜枚举。发火本身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方式,但是如果这种发泄方式是以身心受伤害作为代价的话,那么就失去了它本身的作用。

现实中,很多人遇到晦气事或不顺心的事以后都免不了表现出郁闷、低沉的情绪,甚至有的开始怨天尤人,最终把自己弄得很生气。例如,小孩儿不听话,气!自己的工作没做好,气!别人在背后说自己闲话,气!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我们往往在生气的状态下又会表现出冲动的行为,如在“一气之下”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而这种行为,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的身心,还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其实,为了这些琐碎之事而七窍生烟是不值得的。

智者有云:与人过不去就是与己过不去。发脾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美国著名作家迪斯雷利曾经说过:“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那么,你就不会再为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气呼呼”的了。

发现自己,倾听心灵的声音

太多的人悲叹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艰辛,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乐。一个人快乐与否,主要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一种心态,善待自己,才会有好的心态。

生活中总是会有苦恼的,有时,苦恼不是因为自己获得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因为自己想得到更多。我们有时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很难达到,所以便会感到失望与不满。然后,我们就自己折磨自己,说自己“太笨”“不争气”等,就这样经常和自己过不去、与自己较劲。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并不是我们的能力不强,恰恰是因为我们的愿望不切实际。我们要相信自己具有做种种事情的才能,而不是强求自己去做一些能力不及的事情。事实上,世间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极其荒谬的。我们应时常肯定自己,尽力发展我们能够发展的东西,剩下的,就安心交给老天。只要尽心尽力,只要积极地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我们的心中就会保存一份悠然自得,不会再跟自己过不去,不会再责备、怨恨自己了,因为我们尽力了。即便在生命结束的时候,我们也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如此,便真正是此生无憾了!

所以,凡事别跟自己过不去,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这样想,不是为自己开脱,而是为使心灵不被挤压得支离破碎,保持对生活的美好认识和执着追求。

不跟自己过不去,是一种精神的解脱,它会促使我们从容地走自己选择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

真的,假如我们不痛快时,要学会原谅自己,这样心里就会少一点阴影。这既是对自己的爱护,又是对生命的珍惜。

有人问古希腊大学问家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

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

法国大文豪雨果曾经说过:“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大多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有时,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感受上却似走进了生活的误区:有点儿浑噩,有点儿疲惫,有点儿茫然,有点儿怨恨,有点儿期盼,有点儿幻想。总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绪、感受占据了内心与生活,而懒得去厘清。

于是,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听自己心灵的诉说,能够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可芸芸众生,“万般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

其实,我们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吗?世界上还有谁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还有谁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朋友,当你烦躁、无聊的时候,不妨和自己对对话,让心灵退入自己的灵魂中,使自己与自己亲密接触,静下心来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问问自己:我为何烦恼?为何不快?满意这样的生活吗?我待人处事时错在哪里?我是不是还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现在这个样子吗?生命如果这样走完,我会不会有遗憾?我让生活压垮或埋没了没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么、失落了什么?我还想追求什么……

这样,在自己的天地里,你可以慢慢修复自己受伤的尊严,可以毫无顾忌地“得意”,可以细致入微地剖析自己。你还可以说服自己、感动自己、征服自己。有位作家说的一段话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把自己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人生中还有什么样的挫折、痛苦、不幸不能被我们征服呢?

开阔而清净的心灵空间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处这样的心灵避风港,当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烦了的时候,不妨走进自己营造的心灵小屋,安静下来,把琐碎的事情、生活的烦忧暂时抛到九霄云外,静静地、静静地,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发怒之前,不妨先想想

一个不会发怒的人是庸人,一个只会发怒的人是蠢人,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做到尽量不发怒的人是聪明人。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就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着爱心,做大事情。

以前看过几次成人在街头打架,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人刚动手,就听见有东西在地上滚的声音,循声望去,原来是两块断了表带的手表。也碰到过人们在餐馆因一言不合而大打出手,妙的是,这个狠狠给那个一拳,那人倒在椅子上,椅子咔嚓一声,就断成了三截。后来我常盯着自己的手表和椅子想:看起来这表带挺结实的,我丢球、做体操,它都不会掉;还有这椅子,两百磅的大胖子坐上去,也不会垮,为什么打架的时候,那么不经用呢?我想出的答案是:它们都是为理性的人做的。不过,再结实的东西,碰到不理性的动作,都会变得脆弱无比。

问题是,人毕竟是人,是人就有情绪,有情绪就可能发怒。挪威首都的“维格兰雕刻公园”里有数百尊雄伟壮观的雕塑,矗立在中央走道的两侧。公园的中心点,则是耸入天际的名作——“生命之柱”。奇怪的是,旅客却大多围在一尊不过三尺高的小铜像前。那是一个跺足捶胸、号啕大哭的娃娃,即公园里最著名的“怒婴像”。他高举着双手,抬起一只脚,仿佛正要狠狠踢下去。虽然只是尊铜像,却生动得好像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颤抖。他是在发怒啊,为什么还这么可爱呢?大概因为他是个小娃娃吧!

谁能说自己绝不会发怒?只是谁在发怒的时候,能像这个娃娃一样,既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又不造成伤害?

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导演的《活着》是两部经典之作,但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却都是发怒的情节。在《霸王别姬》里,两个不成名的徒弟去看师父,师父很客气地招呼他们。但是当二人请师父教诲的时候,那原来笑容满面的老先生,居然立刻发怒,拿出“家法”,好好修理了两个听话的徒弟。在《活着》这部电影中,当葛优饰演的败家子,把家产输光,债主找上门,要葛优的老父签字,把房子让出来抵债时,老先生很冷静地看着借据说:“本来嘛!欠债还钱。”然后冷静地签了字,把偌大的产业让给了债主。事情办完,一转身,脸色突然变了,浑身颤抖地追打自己的不肖子。两部电影里的老人,都发了怒。但都是在该发怒的时候动怒,并且没有对外人发怒。那种克制与冷静,让人感觉到“剧力万钧”。

这世上有几人,能把发怒的原则、对象和时间,分得如此清楚呢?

据说,在联合国会议里,苏联的赫鲁晓夫会用皮鞋敲桌子。后来,一位外交人员谈到这件事时说:“有没有脱鞋,我是不知道。只知道外交中虽然可以发怒,但一定是先想好,决定发怒,再发怒。也可以发表愤怒的文告,但是哪一篇文告不是在冷静的情况下写成的呢?所以在外交中,正如古人所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有所怒,有所不怒。”这倒令人想起一篇有关20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报道。托斯卡尼尼脾气非常大,经常为一点点小毛病而暴跳咆哮,甚至把乐谱丢进垃圾桶。但是,报道中说,有一次他指挥乐团演奏一位意大利作曲家的新作,乐队表现不好时托斯卡尼尼气得暴跳如雷,脸已涨成猪肝色,举起乐谱要扔出去。只是,手举起,又放下了。他知道那是全美国唯一的一份“总谱”,如果毁损,麻烦就大了。托斯卡尼尼居然把乐谱好好地放回谱架上,再继续咆哮。请问,托斯卡尼尼真在发怒吗?还是以“理性的怒”做了“表示”?

所以,发怒之前,不妨先想想,自己发怒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那么,我们不就成了只会愤怒的蠢人了吗?

不开心,赢了世界又如何

一天,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么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就输上我的脑袋。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就输上我的帽子。”

二人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帽子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地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于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是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

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便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顶帽子;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未离开过他。

人生福祸相依,变化无常。少年气盛时,凡事斤斤计较、锱铢必争,这还有情可原。当一个人年事渐长、阅历渐广、涵养渐深时,对争取之事应看得淡些,凡事不必太认真,顺其自然最好。如果少年就能如此,那就可称得上少年老成了。

凡事不必太认真,如果太较真,由于人是“相互作用”的,你表现出一分敌意,他有可能还以二分,然后你则递增为三分,他又会还回来六分……试想,若能把敌意换成善意,你会有多么大的收获!当“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双负”,成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双赢”时,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吗?

对周围的环境、人事,假如你有看不惯的地方,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喜怒不形于色,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有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如果失去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同样,有时你争赢了你所谓的道,却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顶牛抬杠不养家,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如果你的一生没有几件开心的事情,你的一天没有几声爽朗的笑声,那只证明你最不会活。

人活一辈子,需要的东西还真多。只有婴儿和老人活得最本真。婴儿刚生下来,还不会争、不会论、不会抢、不会夺,而老人已经和别人争过、论过、抢过和夺过了,现在他不得不躺在病榻上,身体破败得像一床棉絮,掐着手指数日子,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要什么荣华富贵,要什么功名利禄呢?只要让我活着就好!”是啊,临去之人,其言也善。

可是,为什么年轻时我们不会明白、不会生活、不会将最宝贵的光阴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而只会较劲、矫情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而生气的经历,无非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保不齐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就这样,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才无愧于自己美好的生命。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

真正有水平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你不争就没气,只有没气你才会做好事情,也只有没气你才会健康地活着,好生气的人很难不生病。

我们可以从绝症患者的眼神中读到痛苦、绝望,也可以非常清晰地读出他们求生的欲望。

如果你放在他们面前一座金山、一个显赫的位子、一个光荣的称号,他们一定不会感觉幸福,他们的最高愿望只是活着——健康地活着,哪怕住茅屋,哪怕吃糠咽菜,他们也一定不会觉得苦。可是,又有谁能满足他们这个愿望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救得了他们!

一个绝症患者和一个健康人会争什么东西呢?他什么也不会和你争,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要死的人了,拥有什么和失去什么都会变得没有意义,他只乞求上苍,再给他一次机会,再给他一些时间,他一定好好地活、好好地过……

人活一辈子,不要太争强好胜,若是不开心,就算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开心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是一种宁静的心情,是自己想开了的硕果,别人想争也是徒劳。开心让你忘记和别人争名利、论是非,和别人斗心眼儿、生闷气,和别人抢位子、夺情感……开心给你一颗坦然的心,给你一个宽阔的视野,给你一个清醒的头脑,让你从忙着斗天、斗地、斗人,精心算计与日夜辗转中摆脱出来,让你明白自己的生活状态,让你明白自己一生到底需要什么,让你明白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在何处、如何把握。

绝对的幸福,从不存在

你是不是心中还怀着一股怒气呢?要知道,这样受伤害最大的是你自己,何不看开点儿,放自己一马呢?莎士比亚曾告诫我们:“使心地清净,是青年人最大的诫命。”

从前,在威尼斯的一座高山顶上,住着一位年老的智者,至于他有多么的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智慧,没有一个人知道。人们只是盛传他能回答任何人的任何问题。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可以愚弄他,于是就抓来了一只小鸟握于手心,一脸诡笑地问老人:“都说你能回答任何人提出的任何问题,那么请你告诉我,这只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老人想了想,完全明白了这个孩子的意图,便毫不迟疑地说:“孩子啊,如果我说这鸟是活的,你就会马上捏死它;如果我说它是死的呢,你就会放手让它飞走。孩子,你的手掌握着生杀大权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地记住这句话:每个人的手里都握着关系成败与哀乐的大权。

一位朋友讲过他的一次经历:

一天下班后我乘中巴回家,车上的人很多,过道上站满了人。站在我面前的是一对恋人,他们亲热地挽着手,那女孩背对着我,她的背影看上去很曼妙,高挑、匀称、活力四射,她的头发是染过的,是最时髦的金黄色,穿着一条最流行的吊带裙,露出香肩,是一个典型的都市女孩,时尚、前卫、性感。他们靠得很近,低声絮语着什么。女孩不时地发出欢快的笑声,笑声不加节制,好像是在向车上的人挑衅:你看,我比你们快乐得多!笑声引得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他们,大家的目光里似乎有艳羡。不,我发觉他们的眼神里还有一种惊讶,难道女孩美得让人吃惊?我也有一种冲动,想看看女孩的脸,看看那张倾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但女孩没回头,她的眼里只有她的情人。

后来,他们大概聊到了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时,那女孩便轻轻地哼起了那首主题歌,女孩的嗓音很美,把那首缠绵悱恻的歌处理得很到位,虽然只是随便哼哼,却有一番特别动人的力量。我想,只有足够幸福和自信的人,才会在人群里肆无忌惮地欢歌。这样想来,便觉得心里酸酸的,像我这样从内到外都极为孤独的人,何时才会有这样旁若无人的欢乐歌声?

很巧,我和那对恋人在同一站下了车,这让我有机会看到女孩的脸。我的心里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将看到一个多么令人悦目的绝色美人。可就在我大步流星地赶上他们并回头观望时,我惊呆了,我也理解了在此之前车上那些惊诧的眼神。我看到的是张什么样的脸啊!那是一张被烧坏了的脸,用“触目惊心”这个词来形容也毫不夸张!真搞不清,这样的女孩居然会有那么快乐的心境。

朋友讲完他的故事后,深深地叹了口气,感慨道:“上帝真是公平的,他不但把霉运给了那个女孩,也把好心情给了她!”

其实,掌控你心灵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你必须掌握好自己的心舵,下达命令,来支配自己的命运。

你是否能够对准自己的心下达命令呢?倘若生气时就生气,悲伤时就悲伤,懒惰时就偷懒,这些只不过是顺其自然,并不是好的现象。释迦牟尼说过:“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更加尊贵。”由此可知,“妥善调整过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任何时候都要让自己明朗、愉快、欢乐、有希望,并要勇敢地掌握好自己的心舵。

为难自己,有必要吗

生命中有很多事是自己一下子做不到的,当我们做不到的时候就不要去为难自己。

做人本来就很难,干吗还要再为难自己?人生中有很多相似的事情发生,明知别人做错了事情,非得要人承认——是过。被人骂了一句,花无数时间难过——是过。为一件事情发火,不惜时间和血本,只为报复——是过。失去一个人的感情,明知一切已无法挽回,却花上好几年为之伤心——是过。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我们总是在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却往往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者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十分苦恼。其实,与其越做越糟,不如洒脱地放弃。我们的前面总是会有更好的风景在等待着我们去欣赏,何必为眼前的暗淡境遇而辜负生命中其他的美丽呢?

只要你做了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值得称赞的。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一个人如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那么他就此生无悔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全世界最出色的足球选手,10次传球,也有4次失误;最出色的篮球选手,投篮的命中率也只有5成;最精明的股票投资专家,买5种股票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既然连最优秀的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都不能尽善尽美,我们的失误肯定更多。这就是说,我们绝不可能使每个人都满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觉,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世界。所以,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你满意,否则你将永远也得不到快乐。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结果,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见类似的事情。比如,当你做了一件善事,引起身边同事们的注意时,会听到各种截然不同的评论:张三说你做得好,大公无私;李四说你野心勃勃,一心想往上爬;上司赞你有爱心,值得表扬;下属则说你在做个人宣传……总之,各种各样的议论,有的如同飞絮,有的好似利箭,一一迎面扑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待之。

别人说的,让人去说;别人做的,让人去做。嘴巴长在人家脸上,你想控制也控制不了。然而,绝不能被人家的评论牵绊自己,更不能因别人的言语而为难自己。记住,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一个人的生活圈中,起码有一半的人不赞成你所做的那些事情。因此,无论你什么时候发表意见,你总是会有50%的拥护者,也总会面对一半人的反对意见。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当有人不同意你所做的某些事情时,你不要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也不要立即改变你的做法以便赢得赞誉之词;相反,你应该提醒自己,没有人会十全十美,让每个人都满意。如果你知道了这一点,也就知道了走出绝望的捷径。

现在许多人的通病就是总爱为难自己。他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之前,便一头栽在一个“高远”的目标里,每天经受着辛苦和疲惫的折磨。他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掌声和赞美,博得别人的羡慕。为此,便将自己推向完美的边界,做什么事都要尽善尽美。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中就充满了负担和苦闷,而不是充实和享受了。

人贵在不为难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才能获得真正的喜悦。不管什么时候,你不必刻意去迎合他人,更不要为难自己,也不要嫌自己的步伐太小太慢,重要的是每一步都能踏得稳。 YJl8D8n2puQw0J7KrjFQDh6zJqNfXPpmeu7iPNeWtPnvRFG3GmhM6X2lBNjML1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