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FBI三段推理——有理可依

推理不能凭想象,证据是开展推理的最基本要素。

FBI的推理是一个严肃的过程

推理无处不在。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性格、心理时,我们会在生活中对他进行仔细观察,留意他的一举一动,琢磨他的所说的话,我们会翻看他的博客,查看他的每一篇日记和每一张照片,试图从中找出不一样的东西,并以此为线索推测他是怎样的人。当我们想要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我们会努力捕捉上级口中提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他们讲话时的表情,猜测他们的真实心意,并以此为线索朝着他们期望的方向努力。这些过程,都是一些类似推理的过程,但却不能从严格意义上算作推理的过程。

提到推理,人们最熟悉、最常听说的,便是运用推理进行刑侦破案。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推理小说、动漫和电视剧吸引了大批推理爱好者,书店里,畅销的推理小说前总会聚集许多读者,这些读者中有青少年,有中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都沉浸在推理小说新奇的构思和缜密的逻辑中无法自拔。早些年,各种以推理破案为题材的动漫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其中“真相只有一个”,“一切谜底都解开了”一类的台词也成为他们平日里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还有许多青少年喜欢在生活中模仿动漫人物,学着他们样子和表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推理。

近几年,各种与破案、侦探有关的推理剧又掀起了一股推理热潮,这些电视剧多来自欧美,或讲述了一起惊天动地的重大案件,或讲述了一位英明神勇的知名探员的生活和工作。相比于那些动漫作品,这些电视剧的情节更加有深度,推理的过程也更加严谨,它们迷住的多是成年人,这些人会一边观剧,一边跟随着剧情发展开动大脑,与剧中的人物一起进行推理,他们视这一过程为享受,因为他们能够在推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乐趣。另外,一些本对推理没有什么了解和兴趣的人,在观看了这些电视剧后,也会不由得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并开始对推理产生一定的兴趣。

在以案件推理为题材的电视剧中,人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FBI。FBI不但时常出现在美剧中,也会不时出现在许多国产电影中。虽然大多数人对FBI并不怎么了解,只知道它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机关,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无论案件看起来是否严重,一旦有FBI的探员介入其中,便足以说明这是一件大案。

FBI究竟是怎样一个机构?它的主要任务又是什么?FBI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缩写,全称是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成立于1908年,至今已有106年的历史。FBI是一个以调查为主的机构,隶属美国司法部。FBI的特工都经过特殊训练,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那些违反了联邦犯罪法的案件,如各种恐怖活动、贩毒、国际间谍、暴力犯罪等进行调查,收集重要的情报,然后将情报上报给美国的司法部官员或律师,由他们决定接下来的行动。FBI对保护美国的法律不受侵犯,打击来自国外的恐怖组织有着重要意义。

推理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其过程并不像人们在各种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见到的那样机械化和模式化。没有标志性的出场和亮相,也没有固定的动作,有不少人开始喜欢推理,是因为读过一些推理类的文学作品,或看过一些推理类的影视作品,从中发现了一些共性,便认为自己懂得推理了。还有一些人因为做过大量推理类的测试题,并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些题的答案,便认为自己善于推理。但事实上,他们只了解了皮毛,而没有碰触到精髓。

推理的过程中涉及许多因素,有表面的,也有隐藏的,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而言,他们的推理中存在许多漏洞,无法经得起严密推敲,一旦遇到真正逻辑思维非常缜密,思路非常清晰、头脑非常清醒、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的人,他们的推理就会失去力量,有时还会被对方误导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即使他们能够恰巧地通过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也只是一些简单的、表面上的东西,那些隐藏在人心深处的原由,是很难发现的。

真正的推理是有逻辑性的,是严谨的、缜密的,而不是想当然的。不可否认,那些资深的FBI探员们拥有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经验,能够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但他们也不会仅仅凭着直觉便能够找到所有的线索,没有人敢在对现场和背景充分了解之前说出完全肯定的判断。FBI在侦查各种案件的时候,会搜索现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还会向周围的人调查取证,之后综合所有的人证物证,仔细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很多时候,这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甚至十分枯燥乏味,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些关于主人公站在现场略作观察沉思,就能在头脑中还原真实场景和经过的情节都是虚构的。

推理,必须要有理可依,而不是凭空想象,哪怕曾经拥有许多相关的经验,也必须与实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我们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存在于想象的世界里的。那些完美作案和完美破案只是读起来引人入胜,令人激动不已,而事实上,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应用于现实中,无论严谨程度还是可操作性都不堪推敲。相反,那些读起来不会让人产生多少乐趣,描写手法平实,情节不是很曲折,语言不是很华丽的推理故事,反而更容易发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真正的诡计并不一定有多么令人震惊或出奇,但一定都有理可依。

真正能够体现推理过程的案例并不多,于是一些人根据已有的题材自行创作,写出了许多看似属于推理题材的作品。市面上的推理类小说、动漫、电视、电视剧越来越多。然而,并不是所有以推理为题材的作品都从真正意义上属于推理作品。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有些所谓的推理不过是在一个完整的事件中设置几个漏洞,比如故意去除一些常识性的线索,或用其他精彩的情节分散读者和观众的注意力,最后再由一个主角将那些缺失的线索一一道出,令人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还有一些所谓的推理类故事,为了突出其新奇性,不让读者和观众太快猜出结局,故意扭转原本正常的逻辑,令人们看过后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所以,想要根据这些作品积累推理能力是不可能的事情。

推理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其严肃性不亚于从事一门科学实验。漫无边际的想象和推理看似环环紧扣,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有科学性的推理才能得到有用的结果。若是真正想要提高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接受正规的训练和指导,而不是单纯地开发个人的想象力,并依赖所谓的“直觉”对事情进行判断。

FBI的成员接受的训练远远要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所接受的那些训练与平日里读到的、看到的那些情节有着天差地别。FBI接受的训练是单调的、枯燥的、实际的。严格的训练使他们的头脑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严谨。无论是否先天具备超人的智商和情商,都要经历严格的训练和检验,没有一人能够只靠天生对细节的敏感就成为一名合格的FBI探员。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FBI的成员一样接受到专业的训练,这是肯定的。所以生活中的人们一旦想要训练自己的推理能力,便会找来各种各样的推理故事和训练题,一边看,一边记忆。随着推理热的风靡,各种各样的推理题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些被印刷成册,摆在书店里,有些被发布到网站上,冠以不同的类别。同样的题,只要换个噱头,就可以在博客、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媒介中被人们疯转。许多人以为,只要浏览过足够量的推理训练题,自己的推理能力就能提高,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他们忽略了一个现实,市面上许多推理训练题都是由一个基本案例延伸出来的,这些题或是原题的变形,或是人们根据原题重新编造出的题目,那些推理的过程也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

人的大脑在大量接受同样的一种刺激之后,自然会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久而久之,这种固化印象就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一部分。许多不明所以的人因能够破解各种怪异的题而得意洋洋,却不知自己已经走得越来越偏,离真正的推理越来越远。他们将推理当成了一种有趣的,能够提高自己智商和情商的游戏,忽略了追求真相、得到实在的结论才是推理真正的意义所在。

证据是FBI展开推理的依据

推理不能凭空想象,要依靠证据才能展开,而从何处获得证据往往是令警察们最头疼的事情。证据包括很多种,有人证、物证、证人证言、犯人口供、笔录等。每一种证据都有其优势和劣势,人证有可能遭遇不测,物证可能被销毁,证人可能在胁迫下拒绝作证或作伪证,犯人可能在给过口供之后翻供……虽然所有证据都可能面临不测,但警方还是会在取证的环节付出许多心血,争取得到足够有效的证据,将犯人绳之以法。

有效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获得证言这一难题。熟练掌握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才能撬开犯人的嘴,让他们坦白作案经过,提供证据。一旦沟通开展得足够顺利,证据就会在沟通的过程中渐渐浮出水面。即使犯人不肯提供证据,警察也可以从他们的话语中提取到线索。

沟通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与人需要通过沟通来相互了解,将自身的想法传递给其他人,再将其他人的想法收纳到自己的信息库中。通常情况下,人们选择用语言进行沟通,因为语言是最简单明了、最快速的沟通方式。而对于FBI成员来说,沟通的方式并不只有语言表达一种。

在审讯的过程中,语言沟通占主要地位。FBI在审讯时遵循一个原则,对待不同的交谈对象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选择适当的措辞、运用不同的语气等。面对普通的证人,他们的语气会比较平缓;面对嫌疑人,他们的语气则会相对严厉;面对已经确认的犯人,他们的语气则会非常强硬。另外,他们也会根据犯人的特点来决定采用怎样的沟通方式,如果犯人属于强势犯罪分子,对犯下的罪死不悔改,他们会选择能够起到震慑力的“硬语言”;如果对方属于弱势犯罪分子,对自己犯下的罪已有悔悟之心,他们则会选择相对柔和的“软语言”,诱使犯人坦白。

在FBI经典案例中,有一起发生于1972年的教师谋杀案。杀人犯是一名中学老师,他用铁锤杀死了自己的同事后,内心十分悔恨,面对警方的审讯,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难过,如果此时,警方使用激烈的语言指责他,他一定会崩溃,彻底放弃自己,一心求死,这样一来,他将不会对自己杀人的经过进行详细说明。警方非常清楚他的内心活动,所以在审讯他时使用了“软语言”,用平缓的问句一次次小心试探他,最后,他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瓦解,怀着极大的悔意将整个事件全盘托出。

在不方便用语言的场合,非语言性的沟通比语言沟通还要重要。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帮助FBI的探员们将信息传递给同伴。探员们掌握着许多非语言性的沟通技巧。他们从不担心非语言性的沟通会影响信息的传递或造成信息泄漏,因为这些沟通方式是所有探员在被正式录用之前都要学习并熟练掌握的,很多手势和眼神只有他们内部的人才懂。一些犯罪分子也会采用非语言性的交流传递信息,这些方式往往比较隐晦,看上去没什么特别,却蕴含着特殊的意义,这就要求探员们具备极强的观察力。走出审讯室,观察力对证据搜索所起的作用会大于沟通能力。

为了抓捕一名毒贩,警方控制了即将与毒贩接头的人,并在接头人的家中设下了埋伏。一部分警察躲在接头人的家里,另一部分警察则藏在楼外,一旦收到信号,就会立刻冲进楼道,封锁住毒贩的所有退路。交易的日子到了,警察们等了快一天都没有见到毒贩的身影,直到傍晚时分,才听见有人敲响接头人的房门。接头人打开门,门外站着一名快递员,手中拿着一封快件,请接头人签收,然后便转身离开了。屋内的一名警察注意到快递员在离开前快速向屋内瞥了一眼,立刻感到不对劲,急忙冲出屋子追赶快递员,并发出信号,最后和埋伏在楼外的警察一起抓住了这名快递员。

警察们在快递员的背包里发现了毒品,通过审讯,假扮快递员的人正是警方要抓捕的毒贩,他曾与接头人商量好,如果一切顺利,接头人会请他进屋,然后进行交易,如果有意外情况,接头人签收完快件后就会让他离开。接头人没有请他进屋时,他便猜到情况有变化,如果他能控制好自己的眼神,或者没有被警察发现他眼神中的变化,他一定能够顺利逃脱。

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犯罪现场中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初步推断出案发时大概的情形;某件物品摆放的位置不合理,某件物品沾染了奇怪的颜色,某件物品上有残缺,这些在FBI探员的眼中都是值得研究的线索。如果一间屋子里有特别明显的打斗痕迹,或者只有某件家具上面的遮盖是新的,也会让探员们心生怀疑。

警方在郊外发现一具女尸,经检验,死者因为头部遭受到重击而死,死亡时间大约是六天前。警方去死者的家中调查时,发现屋里所有东西都摆放得很整齐,客厅中央铺着一块崭新的地毯,虽然风格和整间房子的装修风格很搭,却令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协调。警方调查了死者丈夫近期的行踪,发现地毯是他五天前买回家中的,如此敏感的时间让警方对死者的丈夫产生了怀疑。经过调查取证及审讯,死者的丈夫终于承认,是他杀害了妻子,凶杀现场就在客厅,旧地毯染了死者的血迹难以清除,被他扔掉,又买了块新地毯。

获取证据的方式还有许多,但全都离不开探员们的仔细观察,认真聆听以及精密分析。探员们所具有的优秀个人素质令他们在取证的过程中避开干扰,直接获得最重要的证据,进而更快捷地破获案件。对于想要过上更优质生活的人们来说,这些都值得借鉴。

FBI的三段推理法

推理有很多方式,FBI在进行推理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推理方法是三段推理法。三段推理法属于演绎推理的一种,其产生基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这是一种简单的根据词项逻辑进行的判断推理,而不是根据命题逻辑进行的判断推理。在推理中,有且只有A、B、C三个词项,所有A都包含在B中,C如果满足条件A,那么它必然也满足条件B。其中,A是使B和C产生联系的中项,B是大项,C是小项,从命题的角度来看,A和B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而从词项的角度来看,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词项的逻辑是正确的,推理就可以进行。

三段推理很常见,应用范围很广泛,即使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时常能够看到它的影子。生活中,人们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这种方式进行一些简单的推测和判断。逛超市如今成为许多人消遣的一种方式,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将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商品上。如果一家大型超市中设有商品类别分布图和对应类别的标识,那些赶时间的顾客就可以依据三段推理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寻找到他们需要购买的东西。速冻水饺、元宵一类食品一向放在冷冻区,沐浴露、牙膏等物品一向放在日用品区,青菜、水果等食物一般放在生鲜区或果蔬区,只要根据这些规律,稍微加以推理,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判断出自己需要的商品在什么地方,直奔主题,也就不需要为了寻找一两件商品将整个超市全部逛一遍。

一个完整的三段论推理中必须同时具备且只具备A、B、C三项,不缺少词项,也没有多余的词项,否则便无法成立。举个例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女人,玛丽是位母亲,所以她是女人”。在这个例子中,“母亲”是连接“玛丽”和“女人”的中项,“玛丽”是小项,在结论中做主项,“女人”是大项,在结论中做谓项。“母亲”属于“女人”的类别,即所有的母亲都是女人,玛丽既然属于“母亲”这个类别,自然也就属于“女人”这个类别。熟练运用三段推理法,FBI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嫌疑人的范围,挑选出符合一定情况的人后再进行详细排查,这样就提高了侦破的效率,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调查。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对情侣在湖中划船时翻了船,同时落入了湖里,最后男孩得救了,女孩却不知所踪。据男孩说,他在水下感到有“水草”缠住了他的脚,他用力挣扎了很久才挣脱,等他浮上水面后,他的女友已经不见踪影了,他担心女友沉入了湖里,于是急忙报警,请警方帮助搜查。警方派人潜入水中进行了搜查,又询问了一些女孩的情况,最后决定全市搜捕女孩。警方为什么认为女孩有谋杀的嫌疑呢?因为湖中并没有任何能够缠住人脚的水草,那么将男孩向湖底拉扯的一定是人而不是真正的水草。当时水中的人只有女孩和男孩,那男孩口中的“水草”一定是人为的行为,当时所有在湖中的人都可能是嫌疑人,而女孩是湖中离男孩最近的人,那么她的嫌疑就最大。最后,警方找到了女孩,女孩也承认了她的罪行,是她故意把船弄翻,又试图让男孩沉入湖底丧生,以骗取保险。

三段论推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FBI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和物,但它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在三段推理中,满足小项的一定满足大项,不满足大项的则一定不满足小项,可是满足大项的是否也能满足小项,或者不满足小项的是否能够满足大项,我们却不能确定。借用上面举的例子,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母亲,玛丽如果不是女人,则他一定不是一位母亲,但是如果玛丽不是一位母亲,我们却不能确定他/她是否是一个女人。

虽然三段论推理法不能成为完美的推理依据,但它的意义也不可小觑,至少它为FBI提供了一种将大量信息简化为具体类别的方式,避免了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FBI请你耐心等待三分钟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耐心。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钓鱼需要有耐心,狩猎需要有耐心,思考也要有耐心。很多时候,耐心决定了最终的成功。FBI在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的时候,果断是必需的,耐心也是必需的。

有一个词语叫做“三分钟热情”,这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并不是说某个人对某事或某人的热情真的只能维持三分钟,而是这个人对所有事情都没有长性,没有持之以恒的心,做什么事情都只凭一时冲动,并且冲动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冲动过去了,便会马上放弃,如同一根失去了力量拉扯的橡皮筋一般松懈。

热情源自于人类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神经兴奋的表现。人在神经极度兴奋和紧张时,往往会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比如说话特别大声、眼泪不由自主地流出、手舞足蹈等。而当诱发神经兴奋和紧张的感觉性刺激消失后,人渐渐恢复平静,这些异常的举动也就慢慢消失了。FBI认为,一般情况下,没有什么人能在刺激消失后还一直保持高度兴奋的状态,除非他的神经功能区因一些特殊原因而损坏。即使刺激依然存在,一旦超过一个时间段,他们的紧张状态就会渐渐变弱,最后消失。正如一个学生如果偶尔考了一次全班第一,他会在看到排名后欣喜万分,兴奋地向家长汇报;如果他经常考全班第一,他就不会因为又一次考了第一名而兴奋不已,而如果有哪一次,他没能成为第一名,他一定会深受打击,感到痛苦。

防备心理属于另一种会令神经极度紧张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与人的喜怒哀乐无关,而与内心的安全感有关。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防备意识,无论什么人,在特殊的环境中,面对特殊的人,心中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防备心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一旦产生防备心理,就会表现出各种状态,或毛孔收缩,或头冒冷汗,或心跳加快,或呼吸急促,受过特殊训练的人不会出现这些状态,但他们的神经也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有些人在面试时会紧张得语无伦次,有些人在许多人面前讲话时大脑会一片空白,有些人在考试的时候会突然晕倒在地,这些都是防备意识在起作用,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来自外界的不安全,所以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反应。一旦离开面试场合,走出拥挤的人群,远离考场,他们的心就突然变得轻松,不再防备,那些相对不正常的表现就都消失了。

坐在审讯室中的嫌疑人很容易从周围的环境中嗅到危险的气息。冷冰冰灰突突的墙壁,一脸严肃的审讯人员,这样的环境让嫌疑人一走进这个房间,就自发地变成了刺猬,他们树起浑身的刺,将身体和心包裹其中,不让任何人接近他们的内心。他们会不自觉地感到紧张,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做好了应对审讯人员的准备,想好了应付可能提问到的问题的说辞。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多么冷静和镇定,他们的神经都会变得特别紧张。他们只有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让大脑保持飞速的转动,才能够在探员们提问时给出听起来最合理的回答。

每个人对人和事物的热情都有一定的期限,只不过大部分人的期限都比较长,拥有“三分钟热情”的人只是少数。三分钟,180秒,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FBI而言,审讯过程中的最初三分钟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三分钟,他们便能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线索。这一原则在FBI被称为“三分钟原则”。

FBI对受审的嫌疑人和犯人进行了观察,发现开启防备心理需要消耗受审者大量的精力,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处于高度防备却不放松。审讯的前三分钟是对方防备心理最强,心理承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如果在这时进行审讯,审讯的过程会特别艰难。一旦这三分钟过去了,想要攻破受审人的心理防线就容易得多。

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人与人会发生争执往往就是受到了冲动的怂恿。人在冲动的时候容易说出不理智的话,做出不理智的事,一旦冷静下来,许多当时看不透的事情也就看透了,想不清的事情也就想清了。审讯中的三分钟拖延和吵架时的冷静有着相同的作用,它能够让审讯者更容易看清受审者的内心和真实意图,判断出对方说的是真是假。

推理的过程往往如同抽丝一般缓慢,如果心中有焦虑和急躁,就难免会浮躁,会忽略一些细小的线索。心不静,眼前就会蒙上一层薄雾,被表象所迷惑。FBI的“三分钟原则”说简单些就是要学会把心态放平,耐心等待。这不但有利于案件的侦破,也有利于生活和工作。特别是在进行商务谈判的时候,耐不住性子的一方往往会让自己处于下风。耐心是成功谈判的心理基础,真正能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引导谈判发展方向的,不是心直口快的一方,而是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心等待的一方。一旦被对方察觉出急切的心情,谈判就已经输了一半,内心越是急迫,越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当双方对某一条款僵持不下时,越是气定神闲,越有耐心等待,越能突显底气十足,也越能让对方感到不安和忐忑。一旦发现有利时机,再顺势出击,对方的防线就可以一下子被攻破。

一个人是否有耐心可以从他讲话的语速中表现出来。身为表述者,没有耐心的人语速偏快,说了很多,却难以让对方明白最主要的意思,有耐心的人语速偏慢,虽然所讲的内容较少,却能够清晰表达出最关键的意思。身为聆听者,没有耐心的人会只听大概,忽略其中细节,有耐心的人则会静心细听,抓住有用信息,然后加以利用或反驳。

有耐心才能让心静下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步步为营。FBI的“三分钟原则”教会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沉住气,勿焦勿躁,先让自己的气息变平稳,让自己的心变平静,然后静观其变。如果暂时没有想到最恰当的解决办法,什么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办法。沉默也是一种武器,它能够让对方猜不透你的想法,并因此感到不安。当对方开始焦躁不安的时候,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

FBI教你在聆听中寻找真相

适当的等待和沉默能够营造出一种表象,让一个人看上去高深莫测,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对手,使对手不敢轻易出击。太多的等待和沉默则会使人失去这种气质,反而令对手认为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对自己不会造成威胁。等待和沉默的时候需要保持冷静,却并不是要将头脑放空,什么都不去想,一门心思地告诉自己冷静下来。当对方讲话的时候,用心聆听,找出对方话语中的主旨,抓住对方话语中的漏洞,才是正确的做法。

聆听是人类接收信息的有效方式,对于每个人都非常有用。有人说,上帝在创造人类时给了人类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是希望人类可以多听,多看,少说话。这个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却不无道理。不听不看的人大脑往往是空洞的,说出来的话也缺乏营养和价值,多听多看的人则知识丰富,说出来的话也能引起周围人的兴趣。

聆听是一项技能,它贯穿了整个审讯过程。在密闭的审讯室里,审讯者与被审讯者之间的全部沟通都依靠语言。审讯者需要做的是提问、聆听、记录和思考分辨,被审讯者需要做的是主动的讲述和回答。这流程看起来十分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重重。被审讯者所说的信息中有真有假,审讯者需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根据对方的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判断对方说的是否属实。

人在紧张时出现的语无伦次最容易被识别。此外,被突然问及敏感问题时的失语,呼吸急促、虚张声势,都足以说明这个人心中藏着一些不想为人知的秘密,无论秘密是否与案件本身有直接关系。一家工厂半夜失火,警察向门卫询问案发当天夜里是否有异常时,发现门卫支支吾吾说不清楚,神色可疑,便将他带回了警局。在警察反复的审问下,门卫终于承认,当天夜里他偷偷溜出去喝酒了,看到有烟冒起才赶回工厂,所以不知道工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些犯人在FBI面前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配合,甚至故意挑衅、口无遮拦、装疯卖傻,目的就是让FBI对他们束手无策,无法从他们口中套取真相。面对这样的犯人,FBI一般会选择等待,任由犯人说什么都无动于衷,由此使犯人产生挫败感。一些犯人在讲述犯罪经过的时候,会夸大一些并不重要的情节,或者略过重要的细节,此时就要求聆听的人能够时刻保持警醒,看穿犯人的伪装。

在聆听的时候,FBI建议,一定要关注对方的表情,保持目光上的接触,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所言是否属实很容易从眼睛中看出来。另外,一个人在讲话时脸上的微表情也往往能够透露出他的内心活动,一个眨眼,一个耸鼻,一个撇嘴,都可能是一个重要信息。

如果受审者满口胡言,不要立刻打断他,即使他所言的与已掌握的资料完全不符,也要耐住性子听一阵,因为有时,一些犯人会将真实的信息隐藏在胡话里,混淆聆听者的思维。故意表现出对对方的话感兴趣是一个好办法,如果对方说的全都是假话,他就一定会在聆听者表现出感兴趣或相信时得意忘形,语音和语调也一定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此时就要立刻制止他,不让他继续说下去,否则谈话将没有办法继续进行下去。

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要妄自猜测,以免注意力分散。当对方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表明个人看法时,聆听者一定要保持客观,不要受到主观思想或个人感情的控制。即使对方的观点听起来匪夷所思,或是不符合正常的道德观价值观,也不要立刻与其辩论和争吵。在审讯过程中,从个人角度出发的争吵是没有必要的,还有可能令对方不再开口。即使是在生活中,妄自猜测和争吵也不应该出现在聆听的过程中,一旦两个人都只强调各自的观点和感受,极力否定甚至批评对方的观点和感受,沟通就破裂了。

在聆听的过程中,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讲话,以免影响叙述的完整性。如果在对方的话语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可以在他停顿的时候向他确认,确认方式可以采用将他之前所说的事情复述一遍,这样既可以检测自己是否听错,也可以确认是否有遗漏的信息。在审讯过程中,用来确认的语言要简明有力,如“你是说……”或“也就是说你当时……”不要轻易表明自己的推断和猜测,以免给对方提供编造谎言的素材。如果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他所说的内容,以确定自己的理解和对方所表达的是否是一回事,使用的语言要委婉柔和一些,如“你的意思是不是……”或“你想要的是不是……”之类。

对于FBI来说,在聆听的时候必须要做记录。通常情况下,FBI会派一名专门负责记录的人与审讯者一同进入审讯室。审讯开始后,审讯者负责审问,记录员负责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记录员不需要讲话,一切语言类的工作都由审讯者进行,记录员只要用心聆听,然后记录下受审者语言中所有的关键信息即可。日常生活中,我们则不必随时随地都在聆听的时候做记录,如果是正式场合的谈话,比如接受工作任务、进行采访或探讨工作内容,记录可以让讲话者感到自己被人重视和尊重,也更有利于之后的延伸工作。至于那些需要在轻松氛围中进行的谈话,则不需要记录。

卡耐基曾被一名植物学家称为“最有意思的谈话家”,而他会得到这样高的评价,只因为他在对方滔滔不绝讲述如何种植大麻和马铃薯时流露出了感兴趣的神情,不时向对方表示自己愿意更深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在聆听的过程中,适当与讲话者产生互动也很重要。切忌在聆听时目光呆滞或游离,看表、做小动作或做与聆听无关的事情。人们常说要微笑着聆听,但微笑并不是万能的,真正认真聆听的人的表情会随着讲话者的内容和情绪产生变化,如果讲话者正在讲的内容很悲伤,很严肃,或者很令人震惊,聆听者却仍然保持微笑,只能说明聆听者并没有用心聆听,或者只是在敷衍。

很多案件的真相都能够在聆听中发现,受审者在讲述事情经过时能够透露出许多的讯息,或许是一个表情,或许是一个用词,或许是一个动作,或许是一些经过分析后能够识别出的谎言,话语中的自相矛盾等。只要抓住这些讯息,就能发现受审者心中隐藏的秘密。

换位思考让FBI更懂人心

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可是大多数情况下,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别人。每当我们遇到与自己相关的事情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我能得到什么”或者“我会失去什么”。每当有人反驳我们的观点,制止我们的行为时,我们脑子里第一个跳出的念头都是“这个人不理解我”。当我们在考虑自己得失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过别人的得失?当我们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的时候,又是否想过自己也并不理解别人?

最近流行一句话:“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在天涯你在海角,而是我们的思维不在同一个维度。”当两个人彼此的思维完全不在同一维度时,无论怎样沟通,怎样解释,结局都不会美好。同样,不在同一维度的两个人也非常难以理解对方,他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脑子里只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无法接受不同于自己的思维存在,在他们看来,自己正在理解对方,而事实却不是。在这样的两个人之间,解释越多,争执也就越多,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思维才是正确的。

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与人发生矛盾和分歧时进行换位思考,这个世界上将减少许多争吵和误解。

平日里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主要在强调对人宽容,在FBI的世界里,换位思考则有着不同的意义。他们需要运用换位思考来模拟犯人的思维,进而分析犯人的思维模式,研究犯人犯案的动机、方式、规律等。每一名犯人在犯案之前都做过周密的计划,不同性格的犯人在做计划时着重考虑的因素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这就要求FBI的探员们对犯人的各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其思维特点,然后步步跟进,争取能够在他们犯案之前将他们抓获。

对FBI而言,换位思考中最重要的是要用别人的思维结构进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用自己的思维结构去分析对方为什么会这样做。即使对方的思维结构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也不能有任何排斥。举个例子,如果对方认为杀害有罪的人是正义的,是惩恶扬善的举动,那么杀害一名虐待儿童的母亲这件事在他心中就是正义的。虽然在正常人眼中,这种杀人动机显得很不可思议,甚至很荒唐,但对于这个人而言,这份动机是完全合理的,不需要任何质疑。

在一起连环强奸案中,被害者都是20~25岁之间的女性,她们互相不认识,也没有共同的熟人,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她们被害时都穿了红色的裙子,并且被害当天都曾去过一家酒吧。根据这一线索,警方派一名女警穿上红色裙子来到那家酒吧,几天后,果然抓到了那名犯人。犯人对他所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而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曾在这家酒吧被一名穿红色裙子的女子骗走了十万元,他认为穿着红色裙子出现在这家酒吧里的女人都是那种女人,所以他才会这样做。这理由听起来十分荒唐,但警方对犯人进行详细调查后相信了他的话,因为根据他平日的表现和生活状态,他的确是能够做出这样事情的人。

彻底做到换位思考很难,FBI认为,首先要暂时放弃自己的内心世界,放下种种主观意识,以一种客观的心态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其次要接受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认为它们都是正确的,不能心存怀疑、嘲笑或鄙视;最后还要结合当时的环境,将特定的思维放在特定的环境中。

在生活中,换位思考应用得最好的领域要属营销领域。一个成功的营销者一定是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人,这样他才能够准确抓住客户的心理,满足客户的需求,让客户挑不出毛病来。成功的营销者会将客户分为几个不同群体,然后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方案,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换位思考时一边考虑对方会如何想,一边就对方可能出现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否定。这种所谓的换位思考往往只是一种强迫性的换位,我们假设自己处在别人所处的环境中,用我们自己的思维猜想别人会如何去做,事实上,我们还是没有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身为FBI,有时需要让自己的大脑和心智处于开放状态,接受任何价值观,将所有匪夷所思的思维方式视为合理。那种“如果我是他,我会……”的念头不应该出现在他们的脑子里,他们可以想的,只有“我就是他,遇到这种事情,我会……”。只有这种完全开放的换位思考才能让一个人完全理解另一个人。

或许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在所难免,好朋友之间吵架、误会或者互不理睬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小事,不值得太在意。一些家长或许还会这样劝孩子:“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长大后,经历的多了就会明白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家长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了问题,而事实上,他们只是在强迫孩子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孩子之间的感情。对于孩子而言,任何细小的感情都值得被重视,尤其是朋友之间,成年人的那种处理方式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心寒,对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失望。

如果家长能够运用FBI的换位思考方式,则会选取另一种方式来处理。首先,他们会了解孩子的思维,让自己从内心成为这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之后他们便会发现,孩子真正在意的并不是好朋友带了其他人去他们常去的地方玩,而是好朋友不懂得自己在他心中的特殊性,将两个人专属的游乐场所分享给了两人之外的第三人。令孩子感到难过的,是自己的在乎没有得到理解,而不是在乎的朋友把他和别人放在同样的位置。当家长从心底里理解了孩子的委屈,产生共情,再劝说孩子,孩子才会得到安慰。

世上最难懂的是人心,遇到分歧,发生矛盾,产生误解时,如果能够试着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从容接受,许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即使不能真正解决矛盾,至少心中会减少许多怨气和不满,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1Vm0TIJVpsron0uj7/kQMMvWTSem9WrmUocMo5WMEp4wHtdh4hZ1HGN+QsF3XP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