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FBI常用谈判技巧——教会你识人断面

在谈判前,利用一切表象看透他人的内心。

FBI解读人格分裂

人格分裂一直是影视剧里常出现的。在影视剧里人格分裂的人通常是极端恐怖的存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格分裂的现象也很常见,我们多少都有些人格分裂的现象,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病态的程度。

人格分裂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那时以观察到的严重患者已有百余例。最早引起轰动的人格分裂患者是玛丽·雷诺兹,1785年她出生于一个英格兰家庭,童年的时候是个忧郁而且羞涩的小姑娘,因为家庭教育的原因,玛丽对待宗教十分虔诚,每日的祈祷功课总是很积极地完成。可爱的玛丽就一直这样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期。可是19岁的一天却改变了玛丽的一生。这一天,玛丽突然说自己看不见东西,也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了。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三个月。三个月后的一天,玛丽在一次长达20多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她既能听见也能看见了,并且她对这三个月发生的事情毫无印象。周围的人也没有在意,觉得她能醒来而且完完整整的就已经是上帝的恩赐。但好景不长,玛丽开始变得“奇怪”。

她重新学习了之前学过的内容,而且学得既快又好,就连笔迹也发生了变化。周围人觉得玛丽的性情也变得更加开朗了,思维也更敏捷,愿意与人交流,原来羞涩小姑娘的身影不见踪影。五个星期后,玛丽再次沉睡,醒来时恢复了原本娇羞的性格,直至玛丽三十多岁时,她又一次的陷入沉睡,醒来时变得活泼而开朗。

在玛丽的事情被传得沸沸扬扬之时,全国各地也开始有类似的案例传出。此时,人格分裂开始出现在大众眼里,同样也受到了医学界和刑侦界的关注。很多人开始猜测人格分裂的原因,在当时癫痫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因。

争议一直不断,直至弗洛伊德给出了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分裂与儿时创伤有关。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病人的检测也变得全面了,直至现在人格分裂的争论早已尘埃落地。

在FBI的卷宗中,人格分裂早就不是一个特别的词汇了,这个词汇在各类案件中司空见惯,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的罪犯通常具有攻击性或者是不记得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为破案带来难题。面对人格分裂的罪犯,FBI探员们通常采用诱导方法,使他们回想发生的事,即使他们不能想起来,也会让他们质疑自己,给探员们时间将他制服带回警局进行人格分析,找出事情的原委。

FBI对于人格分裂的研究和现代医学的结合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人格分裂的本质。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疑虑重重,他们经常表现出来很强的自尊心,又容易产生羞耻感。这类疾病的患病率一直都居高不下。在现代医学能触及的领域内,主要的治疗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心理治疗,另一种则是生物医学治疗。虽然人类医学已经在这种病症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病人自己的自我调节。

FBI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人格分裂症的患者在精神学上有很多特点:

1.患有人格分裂症的患者一般都经历过童年创伤,而且创伤的程度都很深。比如长期的经受暴力事件;曾经被人侮辱过,遭受过性骚扰;或者是亲眼见过车祸、火灾等灾难的发生;如果患者经受过死亡威胁,他们会对造成死亡威胁的事物深恶痛绝,又十分畏惧。但这样类似的童年创伤都会在长大的过程中被逐渐吸收,尽管如此,创伤依然存在,在经历一次灾难可能就会显现出来,即便不显现出来也会成为他们身体里永久的痛楚。

2.人在经历某些重大事情的变化时,也会跟着出现一些心灵上的变化。比如说一个人到外地生活,人生地不熟,就会经历从小到大的一次文化与生活环境的冲突。如果是承受能力差的人就会在心里留下一些阴影。

FBI在临床观察中发现,人格分裂症的患者一般都会表现出来多疑的性格。他们总是害怕有人会伤害自己,但是让他们独处,又会觉得寂寞,这类病人在自我矛盾中一直纠结。一方面他们的嫉妒心理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表现的过激。另一方面他们总是怀疑周围人的用意,他们不相信朋友也不轻易去结交朋友,他们总是在尽力避免卷入集体活动中。在正常人眼中,这类患者表现出的犹豫不决,奸猾狡诈和自以为是都让人厌烦,但实际上这是由于他们大脑中神经系统的错乱所引起的。别人的无心之过也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应。尤其是在受到拒绝的时候更为严重。他们在面对拒绝时常会表现出来暴躁和争吵的特性。

即使在没有受到不公待遇时,他们也会不合时宜的表现出他们的“敏感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这类型的患者总是存在被害妄想症。总认为周围有人要伤害自己,但其实更多的是他们自己伤害的自己——自残性行为。这在FBI的监牢中也经常发生,而且更为严重。对于患有人格分裂症的罪犯来说,他们像是来自地狱的恶魔,不仅残杀自己的同类,也伤害自己及亲人。如果他自认为感到你的恶意,那他就会一直记住并找机会报复。

但究其根本,人格分裂的患者,也是一个经受幼年创伤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值得FBI探员们及世界各地人们关注的。他们由于儿时的创伤,导致自己敏感多疑的性格。事实上除了这种有缺陷的人格,人格分裂患者在很多时候表现也是很正常的,甚至独具一些天分。也有很多人格分裂患者是不具有攻击性的,在面对他们时,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不在偏执于自己的那个小小世界中,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早日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FBI眼中的边缘人

FBI探员们所抓捕的罪犯中有着这样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通常被形象的称为“边缘人”。也许很多人对现实中的边缘人不了解,但一定会对影视作品里那个“透明人”印象深刻,那就是边缘人的典型代表。近十年来,世界各地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研究也开始增加,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已经成年的美国公民中,每三十三位女性中就有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每一百个男性中就有一个人患此病例,可见边缘型人格障碍现象的普遍性。在日常的探案过程中,FBI探员们经常会遇到边缘人犯罪,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身份是分不开的。随着这样案例的增加,FBI的探员们也开始增加他们的功课——对边缘人犯罪的研究与分析。边缘型人格一直都有,但是被广泛关注却没有多久的时间,只是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随着心理学的社会地位的提升,各类心理性疾病才被请到了大众视野内,原本无人知晓的作案缘由也有了新的解释,与时俱进的FBI更是不能放弃发展的机会,在最近几年中越来越重视心理疾病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和对罪犯的深入分析,FBI探员们总结出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的一些共性。过这样的判断,人们对边缘型人格更加的了解,也在平常的生活中更加注意对他们的观察。其实我们人人都有边缘型人格的趋向,只不过没有到达病理的程度。关注这样的群体,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自己。在FBI的案例中,边缘人的罪犯并没有体现出莫大的罪状,他们的行为只是在一小程度内影响社会治安。只要积极的引导就能把危害降得最低,也能把自己内心的边缘化情绪降低。在FBI的研究中,边缘人呈现的特点都是在可控范围内的。

1.难以自控的情绪

在FBI的诸多案例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通常表现出来情绪的不稳定性。有时表现出来极度的不安全感和空虚感,有时又呈现出来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总是在各种情绪中快速转换,常给人喜怒无常之感。在面对紧急事件和情感变动时,这类人会表现出情绪的不稳定性,比平常人更易发怒、感到更焦虑。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处于无望感之中,总是感到绝望和无助,甚至是有些悲观厌世的情绪,这跟抑郁症的症状有些接近,因此也常被误诊为抑郁症类心理疾病或精神性疾病。

2.挫败的人际关系

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的人际关系跟他们的情绪很相似,总是在理想型的人际关系和挫败的人际关系之间徘徊,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复杂的信任危机。一方面他们依赖周围人,一旦在一些事情上得到满足就想要求得更多,希望能够快速地建立起亲密的友谊;但当他们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时,无论要求合理与否,他们都表现出抵抗情绪,贬低、挖苦、远离对方。因此他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很难长时间的维持,经常在信任与背叛之间转化。这样的后果就是表现出挫败的人际关系,人际网复杂难以维系,几乎没有持久的友谊。他们不明白人是很复杂的动物,朋友与朋友之间的角色关系也是时常变换的,朋友间需要亲密的联系,同时也需要给彼此更多的空间。

3.身份感停滞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罪犯对自己持矛盾的态度,顾左右而言他,他们对自我身份的判断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阶段,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不仅不连续有时甚至会出现矛盾的情况。在这种自我身份识别障碍的影响下,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冲动事,这也常常是案件的起因。他们的情绪控制力较差,耐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在情绪波动下会出现暴力倾向——有些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攻击他人或自残性行为,有些轻微的会出现酗酒、吸食毒品、药物滥用、挥霍钱财等行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表现出容易冲动,缺乏计划性,很难坚持长时间的工作,在事情过后又表现出后悔。矛盾感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最大的特点,也由于这种矛盾感,他们经常把自己推向两个极端,不能保持平衡。

4.尤为深沉的孤独感

FBI探员们在众多案例中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常表现出害怕孤独、害怕抛弃的心理。在面对失去与否定时,他们会出现激烈的应激反应,因此常要借以其他方式派遣内心的绝望与空虚,需要人们长时间的陪伴来肯定自己。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是因为很深的自卑感,由于自信心的缺乏才表现出害怕与孤独,但强烈的应激反应又加剧了自我否定的程度,而其内心又为了排解此类情绪表现出了攻击性。

5.精神性疾病的症状

FBI参照临床医学的理论,观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以发现患者的一些精神性疾病的症状,例如在受到刺激后表现出来的错觉、幻觉,这样的病症在刺激消失后可以自我痊愈,如果恢复时间过长,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状况。在边缘型人格障碍发现的早期,因为与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共病率很高,经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情感障碍症、神经症等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诊断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已经不会出现什么差错,重点是在防患。

在美国,每一百人中就有1-2个的成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这类人通常在成年时显现出来病状,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稳定或好转。有研究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是由于童年缺少关爱造成的,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业界的肯定,仍然存在争议。在了解此类疾病的人眼中患者是个缺爱的“可怜人”,他们只是在无休止的寻求关注与关爱。在FBI的机构中,总是会看到大家对待边缘型人格障碍罪犯的关爱。在患者渐多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精神科和卫生组织也倡导世界人民来关注此类病症。

童年阴影对罪犯的影响

在很多有名的影视作品中,犯罪嫌疑人通常是患有某种心理疾病的患者,在这其中,受童年经历影响的罪犯尤为多见。在现实生活中,FBI的案宗里,患有童年阴影类型的罪犯与影视作品中一样,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此高的比例引起了FBI探员们的注意,在一百多年的破案历史中,FBI所积攒下的案例数不胜数,关于童年阴影引起的犯罪也屡见不鲜。

童年阴影这一说法早先起于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首次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了“童年阴影”一词。他认为人在童年经历的事情,多指创伤会对你的一生留下阴影,即使你自己不承认,也会在你的身上有所体现。童年所发生的事情还会严重的影响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虽然佛洛依德的理论没有被所有人接受,但关注于FBI的罪犯中患有童年阴影的人,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却极为符合。

FBI观察发现,患有童年阴影的这些罪犯,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些扭曲,甚至表现得有些畸形。他们既表现的胆小怕事,也表现的情绪高涨;他们既乐观积极,又在一些小事上表现的悲观厌世。他们处于矛盾之中,不愿意走进大众的视野,更愿意孤芳自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注意到有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一些小怪癖,也总有一些旁人无法的地方。童年阴影多发生于年幼的女孩,也多发生为儿童期性侵虐,一般这样的阴影如果在女孩身上留下痕迹,那么她的未来就很容易走极端。但如果是一个男孩对于火灾等自然灾害畏惧造成的童年阴影一般不具有什么伤害性。这是童年阴影类别和程度不同所代表的两种结果。在你的周围,也许表面看着正常的人,幼时就经历过一些挫折,这样的挫折埋藏于他们心中,等待着爆发的时间,因此了解童年阴影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了解了一个新生的名词,也为自己和周边的人带来了一份保障,知道如何调节自己内心的创伤和他们如何恢复直至痊愈。

FBI参考洛伊德的理论,归纳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人的意识无穷无尽。如果把人的意识比喻成冰山,那么人的行为就是露出的冰山,而人的潜意识就像藏在海面下的冰山,如此的庞大。潜意识不被人所看到、所关注,但确实是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童年的阴影也许在你看来早已消失,但实际上它就隐藏在这座冰山下,等待着一个刺激源就会爆发。有人会奇怪为什么收到的伤害会自己选择隐藏?

FBI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这是由于人类大脑的自我防御性机制,在面对危险等负面情绪时,大脑选择屏蔽掉这些信息,将他们深藏角落,在没有刺激的时候埋藏于潜意识中。一旦受到可以刺激到这条创伤的信息时,潜意识里的创伤就会被唤醒,引起连锁反应,让人们做出一些反常甚至是罪恶的事情。

我们或多或少都经过不同程度的童年阴影,但这些伤害因为自我保护机制的作用,大多被压抑着,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认为它无关紧要,不值一提,但放眼FBI的案例中,有多少是原本正常的公民,当再次受到精神刺激时才表现出了悲伤、愤怒和伤害,才成为了FBI的阶下囚。

在FBI当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保罗小时候被父母遗弃了,当时的他被遗弃在市场上,当时正值寒冬,他差一点冻死在集市上,幸好后来有一对友善的夫妇收养了他。直到有一天,保罗的养父养母在开车回家的途中遭遇车祸身亡了。听到这个消息保罗震惊了,他不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他整日呆在家中,足不出户。后来事情越来越不对,才开始有邻居关注到了他。保罗是个不愿意离开家的孩子,因为严重的童年阴影的影响,保罗很害怕再次被抛弃,即便是身不由己的离开。在他的潜意识里,保罗一直被人看着不让离开,这应该是他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起作用。保罗因为童年被遗弃的经历拒绝改变和成长,他害怕离开屋子会再次失去拥有的友谊和亲情。这样的折磨,保罗终于受不了了,他在一天的清晨里,自杀身亡了。这就是典型的被童年阴影折磨着的人。还有很多的人也在经历着这些痛苦。像我们自己也许并没有察觉,但此刻自己的潜意识也许正在呐喊。

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磕磕绊绊的不愉快肯定不少,但当一个小孩子在面对之时,很容易的把那看成是天大的困难。其实多说无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帮助这些患有严重的童年阴影的孩子们面对它,接受它,战胜它。

童年阴影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没有一颗积极向善的心。童年阴影多发生于童年时期,小孩子没有什么自控能力,就显得受到的创伤特别巨大,其实如果把当年的那些经历拿到现在,那可能都不叫创伤。但面对的对象是孩子,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作为成年人应该尽己所能去避免孩子发生重大的童年的心理创伤。在平日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外,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孩子,教会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也许正是你的这个小举动就帮了未来某位FBI警探的忙呢。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面对童年阴影时既不应该夸张它的负面作用,不能能一味的夸大它的影响力。过去经历些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方式化解那一段痛苦的记忆。过去了的仅仅就是过去了的,不要沉溺与“曾经”两个字。如果你可以直面过去发生过的事,不沉溺于它,那么它就不具备伤害你的力量了。

也许曾经很压抑的生活着,害怕原来经历的悲惨事件的重新经历,但你就是你,原来的创伤,是你经历的一部分,也是你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学会接受发生过的事,你会有更好的未来。随着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人的童年阴影的问题得到了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的童年阴影问题在关注下痊愈了。

FBI对犯罪心理学的解读

在FBI研究的诸多理论中,犯罪心理学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如果能够将罪犯的心理提前揣摩清楚,那么犯罪率将会大幅度的下滑。犯罪心理学的运用十分广泛,既可以用在谈判上,也可以用在抓捕过程中。可见犯罪心理学运用之广。

FBI认为,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的语言神态、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的一门学科。像连环杀手这样的课题就是他们研究中的一项。其实犯罪心理学的本质就是心理学,只不过用在了一个特定类群上而已。我们也应该学习犯罪心理学,在遇到老奸巨猾的老板之时,一眼看出他背后的玄机。

FBI以前的研究方向一直放在暴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说一个小男孩如果在年幼之时遭到侵害,那么他长大后就很可能会犯强暴妇女的罪行。但是,经过FBI的调查显示,并不是每个强奸犯都在幼年时期受到过侵犯的,所以这一理论也一直没有被证实。在与一些最烦的交谈中发现,他们的犯罪动机不在于家财,也不在于儿时创伤,相当一部分的犯人触犯法律是因为对热血的盲目跟风,也可以说他们爱做白日梦,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使得他们一时缺少断定是非的能力,从而误入歧途。

每个人都有白日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犯罪。在我们即便是在做白日梦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判别标准,并不会因为小憩一下而触犯法律。

FBI为了弄明白罪犯的犯罪心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罪犯在做白日梦的时候就与我们的表现不一样了。正常人的幻想即便虚无缥缈,也不会不着边际的。但与正常人不同的是,犯罪嫌疑人们的想象都是天马行空的,没有任何的限制,这样的而后果就是他们的要求一旦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冲动性犯罪心理。

在FBI的探案史上就有这样一位典型的罪犯。他是一位变态的连环杀手,据他自己介绍:“我一直都觉得我不一般,我的小脑袋里面有这世上任何问题的解决办法,只看我愿不愿意想了。当你们的大老一点意思都没有。最近几年我特别喜欢红色,尤其是像血液一样的红色。刚开始我在自己身上试一试,但后来我发现在别人身上的感觉更好。我那天马星行空的想象一直折磨着我,直到我发现杀人这个好玩的游戏。”

通过这名罪犯的自我阐述,FBI探员发现他是一个时常出现幻想,并且把幻想中的世界带到真实生活中的偏执狂。他也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这也就是典型的幻想类的犯罪心理。

在FBI的探员们来看,压力在刑事案件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数的案件都是由于扛不住压力而发生的悲剧。压力成了罪犯触犯法律的催化剂。但是我们生活中也会遇到压力,如何排解一下,让自己不是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下。在这方面要学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性格,看开、看透,不让压力压得自己喘不上来气。FBI观察中得出,许多罪犯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得异常暴躁,他们的抗压能较弱,在遇到情感变化、学业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时不能很好地调节自我。这种不能承受压力的类型的罪犯心理被称为压力型的犯罪心理。

FBI的调查表明,具有典型犯罪心理的人一旦触犯法律很难回头,他们在尝试过一次犯罪后通常会表现出来嗜血的特性,仿佛有人把他们体内杀戮的阀门打开了一样。俗话亦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他们回归到了原本触犯法律前的生活状态,他们也未必能够接受。

具有典型性心理的罪犯通常在心理上或是精神上会存在缺陷,有的人甚至是即有心理问题也有精神问题。这种罪犯FBI的历史上并不少见,而且危害较大。抓住这类罪犯也比较困难。

FBI认为,罪犯的心理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开展,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有与时俱进之感,甚至有的罪犯的心理状态变化非常迅速,这在原来的研究中是没有注意到的。在FBI多年的案件侦破过程中,根据不同罪犯的行为方式的不同、主体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的不同使得他们在犯罪心理上也有复杂的变化。并不是所有的罪犯触犯了同一条法律就有了相同等级的犯罪水平。犯罪心理水平也是在发生变化的。不论是检测的仪器还是研究方法,FBI都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维护国家的安全,打击罪犯,保护民众财产生命安全,他们也并没有让人们失望。

FBI认为,犯罪心理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犯罪后果,他们把犯罪心理按程度的清浅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是消极心理结构,这类型的罪犯常是由基础物质的不满足而引起的犯罪行为,但与普通的罪犯相比,他们的恢复成为正常人的进程较慢。第二各类别是不良心理结构,这一类别的罪犯往往徘徊在两端,处于中间态,是最接近正常人的一个类型。最后的一个类别是犯罪心理结构,这个类别是罪犯最为凶残、最为狡猾的,他们不关心人性,以杀戮为乐,也是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一群人。

以上这些类别都是罪犯心理或精神上存在某些缺陷。在FBI的控制下,可以观察到他们心理变化时体内激素含量的异常和神经物质的含量的异常表现,因此他们是具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罪犯,一旦他们效力于恐怖组织,那么他们对于社会甚至国家安全起到了很大的威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状况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因素形成的,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也为了自己和家庭的幸福安康,多关注青少年时期的精神心理问题,及时把握及时治疗。

随着FBI将心理性疾病的判断加入到罪犯判别当中去,越来越多的罪犯被抓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地保障。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身边的问题,更加注意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类疾病的检测。

FBI的“巧合”论

人们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刚想到或者刚提到的一个人马上就出现了。这正好符合了中国的那句古话“说曹操,曹操到”。人们总是很奇怪这样的现象的出现,FBI的探员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解释:并不是人们提到什么,什么就出现,而是在我们提到某一随机事务时,人们对他的预期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方向。当出现的结果与你预期的判断方向一致时,你的对这件事情的印象就会加深,从而形成你说了什么,什么东西就来的假象。

“说曹操,曹操到”与社会上流行的“受伤的手指会经常被碰到”表达了同一种情感。FBI也早就在上个世纪提出了这样的课题研究。我们受伤的指头只不过是比平时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而已,平时没人关注的时候就算破了也不会在意,但现在人们都在关注此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谣传。FBI的探员进一步解释道:不是我们先想到,事情就按我们的预想发生了。而是在事情发生前,我们就已经有了判断,当结果被告知是那个符合我们的结果被记住了,不符合自我预想的大多会被遗忘掉。这在FBI心理学上也是一种自我的补偿效应。当我们的期望没有被人满足时,我们本能的反应就是教唆大脑忘记刚刚发生过的,是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虽然表面的像是消除了记忆一般,但实际上这些记忆都存储在你的潜意识里,有时候让人想忘又忘不了。相反,如果我们得到的答案与之前自己预期的答案一致,就会给人“神机妙算”的美名,练大脑也会自我催眠“好厉害啊,一猜就中了”。这种现象究其根本,我们都只是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答案,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逃跑、自我防护的机制。

事实上,FBI也做过一个小测试,看看随机的条件下有多少人能够预言成功。测试的答案很直观,人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会预言,在不能依靠大脑作弊的情况下,我们的直觉或者说与其他人的巧合程度并没有那么高,甚至由于不服输、气不过导致我们猜错的比例会更大了呢。

想到一句话“人们只不过是轻易的忘掉一百句没有成功的话,却只记得一句成功的话。”人们总是喜欢挑选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方,也总是把自己定位在无坚不摧的角色里,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大自然普通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我们的大脑却时刻帮助我们自己美化自我。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FBI的每一位探员虽然都经历了艰难的考察和锻炼,但是他们也并没有表现出来比一般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在这样的判断中,运用思维方式思考还不如直接计算概率呢。

FBI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人的梦境可能会带有一些预言性质。这样的理论也是脱胎于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的理解。他自己也出过类似的经历。一个明媚阳光的午后,弗洛伊德与一位女性朋友在餐厅就餐,正在两人谈论的很开心的时候,这位女士突然停了下来,问了一下另外一个朋友现在的工作和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过了几分钟,弗洛伊德和他的朋友聊得正欢的时候,他们看到了刚才提起的那个朋友。就这样一个神机妙算的鲜活的例子诞生了。这样的巧合越来越多,慢慢的就是会被记住了。

但是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我们不知道的是他在出来以前,他们两个人可能提过了无数的人名,这个人的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简单的推理一下,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们在交谈过程中,窗外走过了一个跟刚才差不多样子的男士,虽然两人当时都醉心于谈话,但是潜意识里这位女士还是有些印象的,最后还是提到了此人。至于之后的有没有遇到这个人这件事,则根本不在评判范围内,甚至连概率统计学都得不出这样的答案。

在FBI的记载中,还有一个关于弗洛伊德自己的例子来讲述巧合性。在弗洛伊德刚刚得到教授头衔的时候,这一天他的心情很好,此时他正走在一条宽阔的大街上。不知怎的,他有点想念之前治疗过的小女孩。

他在心里嘀咕着:“前几个月,我为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治病,虽然那对夫妇并不认可我的工作,还将小女孩转到其他医生那里去了。当时的我在想,一码事归一码事,他们的女儿生病了,她会选择最合适的医生为小女孩救治的。”这时,弗洛伊德从躺椅上起来,他看到的就是刚才在梦里的见到的那对夫妇。

这是一个十分巧合的例子,一般人都会觉得这只是巧合。但弗洛伊德却给出了更多内容的答案。他解释说:“其实我当时的思维活动是不愿意的,觉得自己被别的一生替换掉感到很生气。而且这一切都不是巧合,明明都是我看到的。我躺椅对面的那条街本来就人烟稀少,再加上那条街的街道和修整的十分整齐的树木,随便想看什么地方都能够看的到。其实弗洛伊德老早就看到这对夫妇正在往诊所的方向来,所以才有了刚才弗洛伊德脑袋里的想法。但从刚才的情况来看,弗洛伊德虽然对他们的到来不感兴趣,但是也弗洛伊德自己感受到了内心的小高潮。”

巧合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它的发生是否有着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就要打个问号了。FBI的理论认为,很多的巧合都是由于人类自我赞扬反应的忽略性后果,还有更多的巧合只是我们知道的少,理性看待巧合才是生活滋润的砝码。在现代FBI探案过程中,这样主观性的推断方式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但一旦掌握之后就可以让你从感性怪圈中走出来。这样的方法不仅是针对识破巧合的外衣,也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直观但不武断,对待事情有条理,不盲目跟从,也不一意孤行。 H4umGkaLhU5GD9eZQrxQYjz4nRNNx4n+kTRktJ3iV2VPDWtNTkerSPnZF+ETmY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