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孙双金:情智课堂

孙双金,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广有影响,多年来他形成了“潇洒不失严谨,灵活而又扎实”的教学风格。他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青联委员,江苏省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等荣誉。近年来,他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获广泛好评,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0多篇文章,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

画外音

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之地

孙双金常说,他的成功归功于课堂,课堂给了他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牌,他要还课堂一座金库,把课堂变成点石成金的地方。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标准问题。拿语文课来说,孙双金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书声琅琅。这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老师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学生读书的数量,也要提高读书的质量。他提出了朗读的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是欣赏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地朗读或者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

议论纷纷。这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议论好的标准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有根据;它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它训练了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高潮迭起。这指的是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如何掀起高潮?孙双金将之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了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高潮迭起。二是平淡出奇掀高潮。三是层层剥笋掀高潮。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最后揭示文章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

写写练练。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讲风、问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了写写练练的主张。他认为如果倾盆大雨式地满堂问、满堂讲,对学生进行信息轰炸,就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再说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精心策划练习,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调动学生的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学生就会对学习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近两年来,孙双金又发展了他的好课观。他以为随着学生主体观的重新确立,看一堂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又重新总结了16字好课观,即一堂好课要上得学生“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

孙双金把从课堂里、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经验,及时地与同行交流,他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这能够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改设想传播给更多的同行,带动语文教学攀登新的高峰。(雷玲)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引导不着痕迹

有人这样评价孙双金:“孙老师站在讲台前风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众的才华、缜密的思维以及与学生之间特有的默契,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

“语文课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美丽。”听了孙双金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许多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那天,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孙双金扶了扶架在鼻梁上的宽大的眼镜,右手轻轻一点,欢快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响起来了,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曲把学生一下子带进明媚的春光里。音乐结束了,他用好听的男中音开始了与学生的谈话:“春天来了,你们到哪里去找春天呢?”同学们有的说去田野里找,有的说到草地上找,有的说在校园里找……无论是谁,无论说得怎样,只要发言,他总是那么专心地听,从不随意打断学生。这是他的一种教学信念,始终把学生的思考作为自己宝贵的教学资源,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被尊重的感觉,找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感觉。

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孙双金提出几个问题:一位62岁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光,为什么不走清静的地方,而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儿童多处”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感悟和体会。孙双金一会儿俯下身子听听这组的讨论,一会儿问问那组的想法;在他的课上,他总是夸这个学生“独具慧眼”,那个学生“火眼金睛”。在他的启发下,学生边读边悟,在充分感知教材、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儿童多的地方,往往是春光最美丽的地方;因为儿童是朝气蓬勃的,是快乐的小天使;因为儿童充满活力,是春天的使者,他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学生边说孙双金边写: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是春天的使者,儿童是人间最美的春光。教师的引导不着痕迹,板书完全是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而自然生成的。课后有人为孙双金的板书没有形成一首诗而遗憾,而更多的人认为,其实,学生的真情实感本身就是一首诗,它比老师刻意拼凑的一首诗要完美百倍。

接下来,孙双金朗读冰心的《雨后》和《小白船》,让学生感悟冰心那颗博大深厚的爱心。伴着优美的音乐,那浑厚而有磁性的音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回荡在教室里,紧紧地抓住了孩子的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板上出现了巴金评价冰心的一段话:“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后,孙双金用力地在课题的后面写了一个大大的“爱”字,教学戛然而止。此时此刻,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为有这样一位“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冰心奶奶而幸福,为有这样一位给他们带来美好熏陶的孙老师而激动。

这节课赢得了满堂彩。课上,冰心活了,学生活了。一位听课的老师激动地说:“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命力迸射的课堂。听完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想好好去读一读冰心,了解这位了不起的百岁老人。”

为了这节课,整整半个月,孙双金翻看着冰心的著作,沉浸在冰心的世界里,很纯净,很幸福。对于孙双金来说,每一次上课都像演员塑造一个角色,完全融入其中,以充满真诚的教学,把学生带到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

一节语文课,能通过一篇作品走近一位作家,是何等的不容易。这节课,孙双金以“从哪些地方看出冰心专拣儿童多处行”、“为什么冰心专拣儿童多处行”这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统领全文,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本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位作家的形象来。

这堂课让孙双金领悟了教学的真谛:要上好课,一要有扎实的功底,二要有精彩的设计,三要有真挚的情感。(李建平)

之二:轻松但不失深邃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孙双金始终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研究“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他把一堂好课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在孙双金的语文课上,“书声琅琅”是十分鲜明的特征,他始终坚持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而且,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层次地读书。他把读书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感知性阅读。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二是理解性阅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三是欣赏性阅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表演式朗读,都要求把课文内在的感情读出来,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

学生不仅读得多,而且“议论纷纷”,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非常活跃的阶段,达到“高潮迭起”,孙双金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一是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抓住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孙双金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离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应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

二是平淡出奇掀高潮。《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不加以重视。而孙双金问学生:“风平浪静”这个环境的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展开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集在甲板上,才有兴趣拿猴子取乐,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也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水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三是层层剥笋掀高潮。即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直至揭示文章主旨。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语感。《落花生》中有这么一个关键句子——“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孙双金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他问学生:“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通过这样的发问,层层逼近,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的主旨铺平了道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听、说、读,而忽视了学生的写。针对当前课堂教学讲风太盛的通病,孙双金提出“写写练练”的主张,他认为倾盆大雨式的满堂问、满堂讲,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孙双金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写总是精心策划,使之练得恰当,练得巧妙,练得及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将教学的重点内化为素质与能力。

孙双金的课看起来轻松、洒脱而活泼,然而又不失厚重、深邃和凝练,不给人以表面的热闹和虚华,这是因为,他在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追求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和技巧。当你听完他的课,便会发现,整堂课看似没有什么技巧,但却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这就是别人所说的“大道无痕”。(李建平)

之三:上课如领学生登山

孙双金曾形象地作比喻:“好的课像登山,登山的乐趣在过程中,虽然登山艰辛,但乐在其中。课堂中让学生经历‘山脚—山腰—山顶’的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引领他们登上思维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文化的高山,老师带着孩子们从山脚一步步向山顶攀登,眼界变得开阔,情感得到陶冶,智力得到发展,自己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每堂课都能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黄河的主人》的教学中,孙老师按照“黄河——黄河中的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这样一条线索,引导学生抓住“胆战心惊”、“如履平地”等关键词去品读、感悟,“艄公才是黄河的主人”、“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啊,我敬仰你”……一气贯通,顺流而下,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而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孙老师抓住“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从文章的细节出发,从形式到内容,从现象到本质,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核心。

在教《二泉映月》时,一上课,孙双金问学生:“你对阿炳有些什么了解?”学生回答:“阿炳是个盲人,他的身世很悲惨。”孙双金又说:“阿炳是个历尽苦难的人,是一个民间音乐家,《二泉映月》代表了他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教室里响起《二泉映月》的曲子,凄苦、悲哀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大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阿炳卖艺的场景。曲终,孙双金问学生:“说一说,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谈了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后,孙双金让学生再听,思考“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优美”,听到了“苦难”……孙老师把“优美”、“苦难”、“悲惨”、“哭泣”写在黑板上,又问学生“这些词到底表达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阿炳的情怀。第三次听《二泉映月》时,孙双金问学生:“阿炳在二泉旁听到了哭泣声、叹息声、呐喊声,可为什么师傅说长大了就能听到奇妙的声音?难道师傅在骗他?”第四次听《二泉映月》时,孙双金问学生:“为什么小泽征尔要跪下来听这支曲子?他究竟要跪阿炳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启发下,学生懂了,比苦难更能打动人的是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这才是人性中最美的东西,也是《二泉映月》的灵魂,这才是小泽征尔要跪下来听的原因。

最后,学生怀着敬仰的心情又听了一遍《二泉映月》,教室里响起孙老师那浑厚低沉的男中音:“苦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哭泣、叹息,但是对于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伴着委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孙双金老师宣布:“下课!”可是,不仅是孩子们,在座的众多听课者也沉浸在这动人的音乐里,不愿离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孙双金紧扣“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饱含深情地反复引读回诵,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在他的感染下,孩子们的情感逐渐与作者产生共鸣,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

在执教古诗《泊船瓜洲》时,孙双金没有采用通常的以“绿”字统领全文的做法,而是把着眼点放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还”字上,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他让学生找出一个字来,可以概括全诗的思想内容。于是“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就凸现出来了。然后便顺着“还”的线索,从第一、二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让学生看到离家之近,要想回家看看是很容易的事。从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学生读懂了离家虽久,只因来去匆匆,仍难以实现回家的心愿。从第四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中,学生不难明白,明月高照,月儿已圆,但阖家却难以团圆的蕴意,领悟了北宋重臣王安石“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这节课,孙双金扣住“还”字导读全诗——“离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更该还”、“思家切——不得还”,一“还”统领全文,使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步步升华。(李建平)

之四: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

孙双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用孙双金的话说,就是把自己巧妙地“藏”起来,但这种“隐藏”并不意味着老师退出课堂活动,相反的却是更好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在执教《落花生》时,孙双金请学生读书,然后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没想到,学生目光茫然,竟无一人举手。孙双金微笑着对学生说:“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啊?有就找出来,我最喜欢勇敢的学生,谁第一个举手?”“上孙老师的课不要拘谨。”“大胆说,老师喜欢不同的声音。”“把你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大名,这是你的知识产权。”这些鼓励的话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一个男孩轻声说:“老师,‘茅亭’是什么意思?”

“你是班上最勇敢、最聪明的孩子,你找了第一个问题,了不起,请大家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中,其他孩子的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目光。

第二个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新花生’是什么意思?”

第三个同学问:“老师,‘开辟’是什么意思?”

又一个同学举起了小手……

小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提问都停留在就词语发问的水平上。这时,孙双金启发道:“你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句子呢?”

不一会儿,一位女生说:“‘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这句话我不懂。”

“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这么重要的一个问题。”孙双金充分肯定,大加赞赏。

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全都集中到这句话上。突然,一个男孩子举起了手:“那天晚上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呢?”他的问题引得大家全笑了起来。课堂气氛更轻松了。

“老师,在我们家,父亲和我们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却很难得呢?”

孙双金喜出望外:“真聪明,他能联系自己家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就这样,在孙双金的鼓励下,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提问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孙双金把学生分成“苹果组”和“花生组”,让同学们辩论“我们是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还是“做一个像花生那样的人”。一时间,课堂上唇枪舌剑,高潮迭起,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参与、自由争辩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辩论,得出了“不要做一个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对别人有好处的人”的结论。这时,忽然有一名学生下位子走到两派同学中间,大声说:“我对两派的观点都同意,因为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你不讲体面,不会包装,根本走不出去;同样,只讲体面,没有实力也不行。”此言一出,引起在场听课老师雷鸣般的掌声。

《落花生》一课,就像往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一位老师不解地问孙双金:“你这堂课的风格怎么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孙双金反问:“有什么不同呢?”他说:“你以前的课最大的特点是严谨,而今天的课却十分洒脱。”孙双金笑了,他说:“洒脱也是一种境界呀!那是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生成的课堂。”

一节课下来,孙双金并没有提多少问题,而是让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生解决了多少问题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就会带着问题去摸索、探究。

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孙老师先请学生猜《水浒传》离我们有多少年了,再提出离我们几百年的人说的话我们可能读不懂,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提起来了,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在课将要结束时,孙老师又问学生:“《水浒传》中还有什么英雄故事?”要求学生回去读一读少儿版的《水浒传》,一个月后进行故事比赛,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也许,老师并没有督促检查,然而学生已经自觉地想去了解更多的故事。

在教学《赠汪伦》时,孙双金让学生大胆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汪伦为什么用踏歌的形式送李白?”话音刚落,孙双金大声鼓励:“这个问题提得好。”学生又提:“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送?”孙双金激动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孙双金就是这样把自己“藏”起来,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探究的。(李建平)

经典课例

创造性,情智语文之魂

——“走近李白”教学案例及评析

前奏预热

师:(对大家)今天,我带来了我的一堂新课——古诗欣赏课。这是我刚刚备出来的一堂新课,也是一种探究吧!探究如何引领小学生进行古诗欣赏。还请同行多多指教!(鞠躬)

师:(对全体学生)你们认识我吗?以前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没有。我们是刚刚见的面,是不是?初次见面,请多关照!(鞠躬)这堂课,怎么关照孙老师呢?你准备怎么关照我呢?

生:上课多回答问题。

师:多回答问题就是对我最大的关照!你叫什么名字?

生:秦旭尧。

师:秦旭尧同学,握个手!(握手)谢谢你理解我的心!你是我的知音!(笑声),你准备怎么关注我呢(问另一学生)?

生:上课认真听讲!

师:认真听讲就是对我最大的关照!你叫什么名字?

生:曲苏晨。

师:……苏晨同学,握个手!(握手,同学笑)祖国的未来!你还准备怎么关照孙老师?

生:我觉得我们上课时应该保持良好的纪律!这样才是对孙老师的关心!

师:保持纪律,才是对我最大的关照!关心、关照应该是相互的。孙老师也应该关心大家!你希望孙老师怎么关照你们呢?

生:教给我们更多的知识。

师:……我们初步认识了,开始上课,好不好?好,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王国的灿烂天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伟大诗人。你报几个诗人给我听听看?

生:李白、杜甫。

生:孟浩然、白居易。

生:王维、王昌龄。

生:苏轼。

师:苏东坡。

生:王之涣。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是啊!这许许多多的诗人,就像星空中灿烂的星星。作为诗歌王国的后人,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先人,了解我们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王国中那最璀璨的一颗星星……

(播放课件:课题——古诗欣赏:走近李白)(配乐)

顺势入题

师:今天,我们上一堂古诗欣赏课。课题是——(抬手示意)

生:(齐读)走近李白。

师:你了解李白吗?你说——

生:李白,是诗仙。他一生作诗很多,他是公元701年出生的。

师:李白是诗仙,作诗很多,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多少诗歌呢?九百多首。李白不仅是诗仙,他还有一个仙呢!是什么仙?

生:(异口同声)酒仙。

师:还有一个仙,是酒仙。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板书:李白是仙)孙老师简称——(抬手示意板书)是什么?

生:李白是仙。

师:李白是仙,此话怎讲呢?

(出示幻灯片)

师:我们来看看和他同时代的一位诗人——诗圣杜甫是怎么评价李白的。

(出示杜甫《饮中八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中是这样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话说唐玄宗李隆基携他的爱妃杨贵妃到沉香亭去赏牡丹花。到了沉香亭,亭子下面坐着一排、两排、三排、好几排的乐工,也就是现在的演奏家、歌唱家。李隆基和他的爱妃刚刚落座,下面的演奏家、歌唱家就演奏起优美的曲子。这曲子刚刚响起,李隆基就摆摆手说:“停,停,停!老的曲子我不想听了,今天朕高兴!李龟年(就是当时著名的乐师)去翰林院,把李太白给我请来,叫李太白给我的爱妃作几首新诗。李龟年得了皇帝的旨令,那叫圣旨,是不是啊?”

生:是!

师:急急忙忙赶到翰林院,问李白的同事。同事说:“李太白到街上喝酒去了。”李龟年只得又赶到街上,经过一家酒店。只听到酒店楼上有人高声吟唱。李龟年一听,正是李白。跑到上面一看,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上去摇摇李白:“李学士,学士,快!皇上有请!”李白醉眼蒙胧,睁开一看,是李龟年,把手一挥:“你走!你走!皇上请我也不去,我是酒中仙!”这皇上叫李龟年请李白,就一定要请到李白。李龟年只得叫人把李白扶到马上,把李白驮到了宫中,带到了李隆基的面前。李白还没有醒来,李隆基亲自过来,给李白灌了醒酒汤。李白醒过来,李隆基对他说:“爱卿李学士,今天朕高兴,给我爱妃作几首新诗。”李白第一句话就是:“拿酒来!”李隆基说:“你不是刚喝了酒的吗?”李白说:“我是斗酒诗百篇!”李隆基没办法,又叫人给李白喝了三杯酒。李白喝了酒,提笔写了《清平调》,赞美杨贵妃。根据这个故事,杜甫就写了这首诗。我们一起把它朗读一遍。

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诗仙写的诗,跟常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走进李白的诗篇。好不好?

生:好!

深入解析

师:先看第一首。

(出示《望庐山瀑布》)

师:听孙老师朗诵一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谁想吟诵吟诵?你来——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我看到了一个小李白。请坐,谁还想吟诵吟诵?叫一个女同学。你来——

生:《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这个女李白朗诵得多柔和!我们一起来诵一诵。

生:(齐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日照香炉生紫烟”,庐山上有一个峰,叫什么峰?

生:香炉峰。

师:香炉峰上生出的是什么烟?

生:紫烟。

师:我纳闷啊,我出去看到的都是白色的云雾,为什么李白看到的是紫色云烟呢?猜猜看,用你们的小脑袋猜猜看?

生:因为李白十分富有想象力。

……

师:可见,李白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宛如仙境的图画。(板书:宛如仙境)

师:这样的景象只有天上神仙才能看到。诗仙看到了,把它写下来了,我们一起诵一诵。日照香炉生紫烟——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好像没有把我带到仙境。“日照香炉”,起!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哎!虚无缥缈的、如梦如幻的浪漫的仙境,我已经感受到了。这就是诗仙的风格!看看下面的诗句,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李白的诗篇写得与众不同呢?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什么地方不同?

生:他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一般的诗人是做不到的。

师:银河,从天上啊——落到了人间!你想得到吗?

生:我想不到。

师: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笑声)这样的想象——

(板书:想象)

师: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只有谁想得到?

生:李白。

师:诗仙!如果要在“想象”之前添两个字,李白的诗中,是怎样的想象呢?给我加两个字。

(学生纷纷回答,最后一个学生的形容词“超凡”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师板书:超凡。)

师:有超凡的想象,才叫诗仙哪!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那个“挂”用得好。一般的诗人想不到用“挂”来写瀑布。

师:把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这也是——

生:这也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个奇妙的想象。

师: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笑声)你是什么眼?慧眼噢!有智慧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个“挂”,把瀑布挂起来啦!又是超凡的!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好?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我认为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流直下”写得好。因为那个“飞流”写出了瀑布来势汹涌,“直下”写出了山特别的险峻。

师:你欣赏“飞流直下”,还有人欣赏它后面的吗?

生:我欣赏那个“三千尺”。

师:欣赏它什么?

生:在这句中,李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你真了不得哎!你还知道夸张啊!说得好,孙老师奖励你,把你这个词写下来。

(板书:夸张)

师:李白的夸张是怎样的夸张呢?“飞流直下三千尺”(举手示意),这叫什么夸张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一个学生的回答——“极度”得到老师的赞赏。教师板书:极度。)

师:这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叫诗仙?写的是“宛如仙境”,诗歌当中是“超凡想象”;他的夸张是“极度夸张”,给我们以丰富的美感。谁来把这首诗诵一诵?让我也来到这样的仙境之中。

(播放音乐,生读)

对比升华

(生读后,教师出示唐朝中期徐凝作的《庐山瀑布》)

师:(朗诵)《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李白把瀑布比作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把瀑布说成“飞流直下三千尺”;这里徐凝把瀑布比作什么呢?同桌三个人讨论讨论。

(生讨论后,有学生认为李白写得好,也有学生认为徐凝写得好,出现分歧,此次教师将话题收回——)

师:大家都不敢跟李白比,徐凝敢跟李白比。勇气、精神就可嘉。你还想说?

生:我认为李白厉害。因为在唐朝,宇宙是遥不可及的,他能把银河与庐山瀑布联(系)起来,我觉得他厉害。

师:把银河和庐山瀑布联系到一起去,这样神奇的想象,是一般人想不到的。谁厉害呢?

(生举手)

师:放下手,听我说下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了宋朝。宋朝一位大诗人——苏轼,苏东坡,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去庐山游玩,也看到了庐山的美景,面对那壮观的瀑布景象,他也想吟诗一首,但一想到李白的诗,他不敢作了。陪他的和尚说:“唐朝还有一位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苏东坡说:“我都没听说过,拿来给我看看。”和尚把徐凝的《庐山瀑布》拿来给苏东坡一看。苏东坡一看这首诗,鼻子里哼了一声。和尚说:“你哼什么?什么意思?”苏东坡说:“拿笔来!”和尚递支笔,苏东坡提笔写了一首诗,题目叫“戏徐凝瀑布诗”。

(出示《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师:《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上帝派遣银河从天上垂落到人间。古来唯有谪仙词——从古以来,只有李白从天上——谪仙,就是仙人,被贬到了人间,他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人间,才写出这样绝妙的词章。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他把徐凝的诗说成什么诗?

生:恶诗。

师:为什么苏东坡这么不喜欢徐凝的诗呢?因为苏东坡也像李白那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不像杜甫,杜甫是个写实的诗人,写得很真实,是不是啊?(指着两位学生)你们两位长大恐怕像现实主义作家。李白是浪漫主义作家,所以他喜欢浪漫的,不喜欢现实的。当然,徐凝的诗,比孙老师的诗不知要好多少倍了!是不是啊?(笑)我们也诵诵徐凝的诗吧,也不要小瞧人家!《庐山瀑布》,起!

生:《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师:这是诗歌史中一段非常美妙的佳话。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作为诗仙,从一首诗中是不能看出他的风格的。我们再看几首李白的诗歌是不是有仙人之风。

(播放音乐,出示《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诵一诵?最边上的女孩儿,你来。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笑)没有把我带到唐朝。你来。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到了宋朝了。(笑)古典的韵味怎么读出来呢?古色古香,怎么出来呢?你知道啊?试一试好不好啊?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你认为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生:我认为带到了远古时期。(笑)

师:(笑)带到了远古时期了?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把古典的韵味读出来呢?

生:读得像古代人一样。

师:像古代人一样?慢一点儿,缓一点儿,悠扬一点儿。你来。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掌声!

(掌声)

师:我特别欣赏你最后一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你还想诵一诵?再诵诵诗歌就诵得有味了。你来。

生:不是,我刚刚听了戴枫诵的诗,感慨万千。(笑)

师:感慨万千?说个一千给我听听,不要说万千了。

生:这首诗是李白在深夜里写的,当时应该是非常的宁静,李白就融合在这种宁静的夜色中,仿佛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世界,而戴枫读得既平静又舒缓。所以呢,我受到的最大启示就是,以后读诗要根据诗人所在的环境、心情,读出它的抑扬顿挫。(掌声)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许文新。

师:许文新站出来!拥抱一下。

(师生拥抱,笑声)

师:最高奖赏。什么水平哦?哪里是小学生啊?就是小李白嘛!你还想说?

生:刚才读了苏轼的那首诗,你说他喜欢浪漫主义的,我觉得这首诗也体现了李白的这种浪漫主义。从“手可摘星辰”,还有“恐惊天上人”可以看出。“星辰”应该就是天上的星星,“天上人”就是天上的神仙。他在写诗的时候,不是写得很现实的,他写的是有点儿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让人陶醉在其中,耐人寻味。

师:让我看看你的眼睛,不仅是慧眼,而且是火眼金睛!像“俺老孙”的一样。(笑声)朦朦胧胧,宛如仙境,把你的右手伸出来,告诉我,你的手摘过什么?

生:摘过水果。

师:你的手摘过什么?

生:也摘过水果。(笑)

师:除了水果,你的手摘过什么?

生:我也摘过水果。(笑声更大)

……

生:我摘过星星。(笑)

师:你摘过星星?告诉我,你在哪里摘过星星的?

生:树上的假星星。(哄堂大笑)

师:树上的假星星!我以为是李白再世了呢!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啊!诗仙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那天上的仙人仿佛就在他的左边,就在他的右边,就在他的头顶上。李白已经到了一种仙境啊!这就叫诗仙啊!有味道吧?这首诗有味道吧?你品品看?自己诵一诵,我给你们来点儿音乐,好不好?吟一吟,把这个味道吟出来。自己练。

(播放古筝音乐,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来诵一诵?这一次,把奖励的机会送给你吧——我的“火眼金睛”,你来诵。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最后一句味道出来了。(夸张地高叫着)“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笑声)能这样诵吗?你夸张了一下,实际上读得已经不错了。(朗诵)“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

生:《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来点儿掌声嘛!

(掌声)

精彩结课

师:能读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想当年孙老师上六年级的时候,读得比你们差多了。李白的诗就是宛如仙境,就是具有超凡的想象,又极度夸张。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我们再来看一首。

(出示《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朗诵)《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掌声)

师:一首诗,有它的诗眼。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呢?你说。

生:愁。

师:愁啊,你怎么能看到李白的愁呢?他内心的愁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我是从“白发三千丈”,还有后面的“何处得秋霜”看出来的。“白发三千丈”是很夸张的一个句子,这首诗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作的。我觉得他那时候一定有很多的忧愁,于是就写到头上的白发特别地花白。

师:头发花白了,“白发三千丈”原来是因为“我”内心的忧愁,像这般长啊!对着镜子照一照,不知那明亮的镜子里,什么时候我的满头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有生举手)你有话说?

生:李白的诗,都是很夸张的。让人从夸张里面再回到现实。这首诗是李白在晚年作的,因为他受到了小人的“忏悔”(谗毁)。他很想报国的,但是皇上却不重用他,所以他很伤感。

师:小人诋毁他,诽谤他,小人一般是不会忏悔的。(又有生举手)

生:大家都知道,白发是因愁而生的,所以我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愁很长。

生:我从“何处得秋霜”可以看得出来。大家都知道,“秋霜”是很冷的,李白的心也跟秋霜一样,也冷了。

师:什么眼睛?你们说他是什么眼睛?(议论纷纷)他都能看到诗歌中的温度啊!冷啊!寒啊!寒若秋霜啊!(有生举手)你有话说?

生:我要补充,因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李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急需一些冷的东西降降温,(哄堂大笑)并借此消愁。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陆天宇。

师:我知道你说的不是实话,说的是幽默的话,你们可不能当真,他是调侃一下,(笑)他是太热了,给他冷一冷!(笑)即使诗仙,也有忧愁啊!但是诗仙的愁不像我们常人的愁,写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诗仙的愁写得那么豪放,“白发三千丈”,那么豪放,那么夸张,那么洒脱,那么飘逸。一起来诵一诵。“白发三千丈”,起!

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你看到过谁的白发有三千丈?

生:没有。

师:只有谁能看到?

生:李白。

师:因为李白是——

生:诗仙!

师:只有仙人的眼中、心中,才能有那么长的白发啊!同学们,李白作为一位诗仙、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九百多首诗。在他的身上,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出示)话说有一次李白去浙江的湖州游玩。在一家酒楼上独自饮酒,酒醉之后,又一个人高声歌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一般人把李白当作疯子了。这时,湖州司马经过此地,问道:“酒楼高歌者是谁?”李白听了之后,用诗回答他:“青莲居士谪仙人”——“青莲居士”是他的号,“谪仙”是贺知章给他的美称。“酒肆逃名三十春”——李白也曾经得到过唐玄宗的召见,但是被召见到宫里干吗呢?就是写几首诗赠送给他的爱妃杨贵妃,博得他爱妃的一笑。李白是旷世奇才,他是要报效国家的啊!他怎么能只写几首诗博妃子一笑呢?于是他就愤然离开宫廷,再次来到民间,“飘逸”于名山大川之中,在街市酒店中借酒消愁。“湖州司马何须问”——湖州司马,你还要问吗?“金粟如来是后身”——我李白百年之后就变成如来佛啦!就成仙成佛啦!那种高傲,那种不屑一顾,尽在诗中。喜欢李白吗?

生:喜欢。

生:我也喜欢李白。因为李白有超凡的想象,而且他的诗很豪迈,所以我喜欢他的诗。

师:你喜欢吗?

生:喜欢!我喜欢他诗里的韵味。

师:韵味!李白是酒仙,李白是诗仙。我说(示意板书):李白是仙。李白是一座高山,如果你们还想学习的话,下次我再给你们上一课——“李白是人”,他也是常人。下课!

评析

这的确是堂好课。它从整体上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又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情智语文的特色与追求,可以解读与研究的方面很多,可供开发与借鉴的元素也很多。不过,通览课的全过程,我以为解读与研究的内容可以归结到一点,那就是创造性。稍加注意,不难发现,无论是专题与主题的设定,还是教学的设计与过程中细节的处理,都闪现着创造的智慧。创造性地教,让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共同创造教学过程,是这堂课最主要的优点,也是情智语文之魂。

1.创造性地设定教学专题,让学生在丰富资源的整合中领会中国传统诗性文化的意义。

“走近李白”是一个教学专题,是孙双金语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何为教学专题,教学专题何为,如何设定教学专题是专题教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命题。对这些问题“走近李白”的课例都作了较为清晰的回答,其间无不体现了创造性。

“走近李白”中李白的诗及有关内容学生在教材中学习过,但并非都是教材中的;即使在教材中学习过,也并非在同一个年级或同一个学期。这些诗如今在“走近李白”的“召唤”下走到一起来了,一起走进了“走近李白”这一专题。显然,教学专题有别于教材中已编排的教学单元,它是围绕一个主题,对教材中和教材外的有关内容进行内在关系的梳理,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教学单元。可见,教学专题往往是超越教材、超越年级的,主题性、统整性、超越性是其主要特征。教学专题是一个新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具有“召唤力”,“召唤”着新的教学资源,激发着学生学习的欲望,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把学生引向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其获得新的体验。专题教学中学生的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培养,进而形成新的知识框架。这就是“走近李白”给我们的启示:不仅表现了教者的责任感,而且表现了教者的创新精神。

无疑,“走近李白”的资源远比教材丰富,视野远比教材开阔,但更有价值的,是“走近李白”所彰显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张力。学习李白的诗,进一步领悟诗中蕴涵的意境,欣赏李白的诗情才华,为的是走近李白。但是,“走近李白”背后的深层意蕴又是什么呢?孙双金的回答是:“对学生进行诗教。”“走近李白”,意在引导学生重视“地方化”,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坚守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其实,走近李白,在学习古代诗词中走上“回乡”之路的同时,我们也怀着民族的情怀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这,就是“走近李白”所彰显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张力。

2.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领悟与欣赏李白及其诗作的仙气与风骨。“走近李白”的教学过程如湖水一波又一波,层层涟漪;又如海水一浪高过一浪,高潮迭起,精彩不断。

“走近李白”的教学过程的设计呈现以下特点:以“李白是仙”为主题,以李白的经典绝句为主块,用故事来串联和推进,以吟诵、想象、比较等为主要方法,引导学生欣赏和感悟李白诗的浪漫色彩与巧妙意境,领略和领悟李白的仙风仙骨。

以“李白是仙”为主题。这一主题的设计是以学生感悟与评价的方式来呈现的:“你了解李白吗?”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冲击下,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回答李白是诗仙。这种以学生主动的方式呈现的主题,给人以开门见山的感觉,简洁、鲜明,成了“课眼”,引领着教学进程。教者这种意识是强烈的,而正是这悄悄的点击,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点睛的作用。这种点击又是一首诗赏析的小结,另一首诗赏析的开始。诸如:“这样的景象只有天上神仙才能看到。”“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一般的诗人是做不到的。”“作为诗仙,从一首诗中是不能看出他的风格的,我们再看几首李白的诗歌,是不是有仙人之风。”“只有仙人的眼中、心中,才能有那么长的白发啊!”可贵的还在于最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拓展和深化:点化李白“谪仙人”高傲的风骨,点明“李白是人”,是常人。这样,仙人的平民化、诗人的仙化,这么辩证地融合为一体,主题的贯穿与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如此顺畅、鲜明!

以李白的经典绝句为教学主块。李白的诗歌近千首,如何选择,如何组合成学习模块?孙双金有两条选择标准:经典的,又是适合儿童的。于是他“将注意点转向了李白的绝句”。因为李白的绝句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高声唱出来的,是心中流淌出来的”。最终他选择了《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形成了“走近李白”的组诗教学,一首一首地引导学生吟诵、欣赏、理解。这三首经典绝句成了教学的三大块。实践证明,三大主块支撑了整个教学,让学生逐步走近李白。这种组合方式平实,线索清晰,易为一般教师所学。

用故事来串联与推进。整个教学一共安排了4个小故事,其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徐凝的《庐山瀑布》、苏东坡的《戏徐凝瀑布诗》为一组。且不说故事的精心选择与巧妙编排,只说故事在教学中的作用:故事的讲述与铺陈绝不是教学的附庸,更不是教学的累赘,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为了学生的兴趣,制造一些欢乐的氛围,而是用故事来串联教学,使之成为整体;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比较和欣赏中理解了李白诗的意境之高远、气势之磅礴,以及李白作为诗仙的高贵、高超与风骨。所以,故事的推进不是一个程序的概念,而是具有深度意蕴。

以吟诵、想象、比较等方法来领悟。孙双金说得好:“中国诗歌更像中国的写意画,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诗歌教学更要关注内在的神韵。”“诗歌教学要超越理解,强化欣赏。”观点极有见地。是的,诗歌是一种想象世界的方式,是现实世界的折光。李白诗之伟大,也许就在于此;而“走近李白”教学之精彩正在于它应和了这种“想象”,“感悟”、“欣赏”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现实世界的折光的斑斓与奇妙。

3.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学细节,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感受和生长智慧。“走近李白”的教学,波澜起伏,与孙双金非常敏锐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细节分不开。

情智语文成功的关键在于教者本身的情感和智慧水平。笔者以为,情感内涵中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以及智慧内涵中的观察力、敏感性、创造力,都影响着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与此同时也影响着学生情感的发展及智慧品格的培育。孙双金原有的文化积淀、情感品位、机敏的应对水平,加之教学本课前大量的阅读准备、周到的设计安排,以及设计中对教学情景的超前想象,都让他在面对教学中的细节时,保持高度的清醒;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从容应对,能在瞬间生成处理的对策,使细节熠熠生辉。对课中有关细节开发情况的梳理,以下一些要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1)对学生吟诵的反应。对朗读的反应,孙双金不是止于一般性的评价与鼓励,而是逐步提高要求,从朗读走向吟诵,并提升吟诵的水平。如此,对诗的吟诵情况的反应已成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你的吟诵“已经把我带到半空中了”,“把我带到了八重天,还没有到九重天”。这妙在何处?妙在与诗中的“飞流”、“银河”、“九天”相呼应,吟诵中我们似乎在追寻着那高高的“九天”。“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把古典的韵味读出来呢?”“慢一点儿,缓一点儿,悠扬一点儿”,“以后读诗要根据诗人所在的环境、心情,读出它的抑扬顿挫”。一个“古典韵味”的难点竟被化解得如此简单、迅速。真智慧、大智慧总是不张扬的,总是悄悄地展开的。

(2)对关键字眼的讨论。在教学“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时,老师说:“告诉我,你的手摘过什么?”学生回答“摘过水果”。有一学生竟然说:“我摘过星星(树上的假星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第一,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毫无顾忌、俏皮地作答;第二,学生摘的是树上的假星星,而李白却说可摘天上之星,教者把“天上”、“树上”摆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中领悟“高”的含义;第三,“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啊”、“李白已经到了一种仙境啊”,在嬉笑中,又回到了主题上,一个庄重的话题——“李白是诗仙”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就是这么一个“摘”字生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创造性。对《秋浦歌》中“愁”字的处理同样有智慧。

对浪漫主义色彩的讨论。“想象”与“夸张”的确是李白诗的特点,李白诗处处漫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孙双金不是把想象、夸张作概念式的呈现,更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概念,而是让概念来自学生的讨论,来自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概括,在笑谈中,道出了诗仙的高雅品格,理解了“极度”夸张的准确性。

对不同意见的讨论。孙双金对徐凝的勇气与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勇气都作了肯定。可以说,问题不在谁好谁次,而在于在比较中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判的勇气,这比简单地下结论更有价值。

对学生“不顺从”的处理。用什么词来形容想象,一位学生竟然当众回答:“没有把握的不说!得不到表扬也无所谓!”孙双金不气不恼,而是顺水推舟,把问题引向对“仙人境界”的理解:“厉害!达到了仙人的境界!超凡脱俗!”而正是老师表扬的“超凡脱俗”被学生迁移用来形容“想象”。

“走近李白”教学实践中的智慧跃然纸上,生动的情景浮现于眼前。教学过程总是由一个个细节联结、组合成的。创造性——“走近李白”成功的根源;创造性——情智语文之魂!(成尚荣)

观点

情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情智语文是工具语文。情智语文,首先是语文,是共同的语文。语文就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情智语文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在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生成情智,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情智,在语修逻文的感悟中放飞情智。书声琅琅,是情智的抒发;议论纷纷,是情智的倾诉;高潮迭起,是情智的迸发;静思默想,是情智的萌动;奋笔疾书,是情智的倾泻;滔滔不绝,是情智的奔涌。

离开了语文的工具性,情智语文则成了水中花、镜中月。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情智语文是人文语文。一首首诗歌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篇篇小说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则则寓言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一个个童话是人们心灵的倾诉……文章,包蕴了人们多少的情感;文章,凝聚了人们无限的智慧。情智语文关注的是学习者——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喜欢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他们会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自觉地学语文吗?关注他们的学习品质——他们能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吗?

心中有情,目中有人,脑中有智,手中有法,这是情智语文的特征。心中有情,我们的课堂就会未成曲调先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目中有人,我们的课堂就不会只见教案,不见学生,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只见书本,不见生命;脑中有智,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就会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就会峰回路转,豁然开朗;手中有法,我们的课堂就会深入浅出,就会循循善诱,就会因材施教,就会让学生欲罢不能。(孙双金)

解读

独特的教学风格源于文化底蕴

孙双金有自己鲜明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比如洒脱、灵活、睿智、生动。透过孙双金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我们又可以触摸和体悟到他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教育主张。

教学艺术:在教育主张中生成与生长

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学生之所以“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不能不说是因为他的教学艺术刺激着孩子们的生命,激发着孩子们的创造活力。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追求自己的教学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必须指出的是,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出场方式”,它离不开“存在者”——教师的思想和观念,也离不开教师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品格。在“方式”的背后,支撑、引领方式的应是教育理念和价值思想。其实,海德格尔早就非常深刻地阐述了一个观点:“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我们不妨把课堂看作师生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间必然有教师“真理”的置入。我以为,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真理”就是教师的教育主张。如果教学艺术是葱郁的枝叶,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树木深远的根系;如果教学艺术是清澈的溪水和跳动的浪花,那么教育主张则是溪流的源头,喷涌不息,汩汩流淌。教育主张提供着教学艺术的源头活水,支撑着教学艺术的生长,引领着教学艺术的指向,增厚着教学艺术的底蕴。

孙双金有自己的教育主张。他的教育主张就是推行情智教育。他说:“我心目中理想的语文教学是情智语文。”这一教学主张不是臆想的,也不是灵机一动冒出来的,当然更不是生拼硬凑而成的。在与孙双金的接触、交谈和讨论中,我具体地感受到,情智语文的形成与提出,有其基础和背景。一是对自己长期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的积累、提炼和概括。实践经验的积淀让他有了思考的资源。二是让自己处于学习的状态。学习让他有了文化的积淀和丰厚的知识背景,教育主张总会在文化中透出新意。三是不断地向自己提问。他常常向自己提问:“好课是什么?”“好课是登山吗?”“好课是精神的天堂吗?”……追问让他对语文教学有了深度的理解和独特的视角。总之,教学艺术,尤其是教育主张,是通向教育专家和教育家的起跳板。

情智:语文教学内在生成和支撑的力量

形成教育主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深入阐释的过程。教育主张要站得住、立得稳,首先要说得清。

情与智,是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命题,是语文教学所寻求的两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不是一般性力量,而是生长性、支撑性、引领性的力量。

情感,情感在人的发展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人格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一,情感是人格特质之一。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当下由于“应试教育”的侵袭,情感在教育中丧失了应有的位置,被挤压,被轻慢,逐步被边缘化,代之以科学的符号以及分数,这导致学生精神的贫乏化、人格的不健全,学生作为人的真正意义正在流失。重视和加强情感教育正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健康的人。其二,情感是人发展的动力机制。情感像是一部发动机,给人的发展以动力。它推动着学生向健康、崇高和伟大前行,进而精神饱满地去奋斗和创造。其三,情感是表达人的精神发育状况的外部特征。让学生快乐活泼、朝气蓬勃,就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追求,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类积极的态度。透过学生的情绪、情感,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整体精神面貌,进而通过教育去赋予他们精神价值。所以,快乐的情绪、幸福的表情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四,情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包含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情感绝不只是热情和激情,绝不是只有“温度”而没有深度。情感教育说到底,是让学生向着真、善、美迈开行进的步伐。

智慧,智慧实质上是人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品质的集中体现,教育的智慧主旨在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品质。智慧概念的未完成性,给我们理解智慧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其一,智慧高于知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虽然智力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智力教育还有另一个要素,它比较模糊却更加伟大,因而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古人称之为‘智慧’。你不掌握某些基本知识就不可能聪明;但你可以很容易地获得知识却仍然没有智慧。”其二,智慧附属于能力。能力是智慧的结果和表现。生长学生的智慧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行。其三,智慧关涉到道德。道德是智慧的方向,生长智慧必须培育人的道德。智慧关涉到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由此,智慧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创造生活的心智。

情与智的融合、共生,孙双金的情智教育主张既可贵,又有远见。不仅是因为他提出了加强情感教育和智慧教育这两个重要命题,更重要的是他把情与智结合在一起,让其相互融合、补充、促进,在情智的共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孙双金认为,情感为智慧的生长提供动力支持,并且把握着智慧的方向;智慧则为情感寻找到深刻的内涵,并且提供着价值判断和选择;情感与智慧的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推动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关乎着学生的精神价值的提升;情与智的共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力量,支撑着、鼓励着学生创造性发展。孙双金见解的深刻和独到,使我们感受到思想的力量。

情智语文:语文本位的坚持与突破

情智语文会不会是语文性质的异化?会不会是语文内涵的窄化?如此提醒是有益的,但又是不必担忧的。

我以为提出情智语文,正是对语文课程本质和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深度开发。从情智语文的探索来看,孙双金的教学艺术和风格,至少表现出有大气、有底气。庄子说“大知闲闲”、“大言炎炎”,是说人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闲适、自由,着眼于宏观,着力于整体,说话有气势,能鼓舞人、激励人。孙双金在课堂上显得从容、轻松、洒脱、大气。教学要有知识和文化的支撑,底蕴深厚,会让教师举一反三,左右逢源。孙双金的从容与轻松,正是因为文化的积淀给了他底气。有底气的人才可能去创造教学艺术和风格。当然,孙双金的语文课堂充溢着灵气。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个声调、朗读课文时的一个字词的跳跃、言说与表达中的一个细微的神情,课文中词语的排列、一段音乐的播放设计、一条教学线索的安排,问题群的形成、思维河的流动、想象力的激发,孙双金都将其当作情感与智慧的资源去开发。

我们期待着孙双金的教育主张更为成熟和完善,期待着情智语文情感与智慧并蒂绽放花朵,结出耐人寻味的果实。(成尚荣) iJRZ9d64Zr96SgFvnG6UFKFXBz5C40vEsXrrZ/xMsqKWJwrMG68+U/uZZwq8mG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