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二版)
雷玲

1.郭学萍: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郭学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又名“长辫子老师”。现任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曾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南京市知识型女职工十大标兵、全国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案例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京市课堂教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京市课外阅读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南京市首届教师网络范文大赛第一名”、“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二十多家媒体对她进行过专栏报导和介绍。《教师博览》的首批签约作者,出版了个人专著《诗意语文 博客春秋》,累计发表文章100多万字。

画外音

从诗歌里走出来的童话老师

先在杂志上看到她的许多文字,然后才在生活中见到她本人。

她的文字灵动而诗意,像一泓活泼的清泉,流淌着对语文的挚爱与深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站在教室里,满心喜悦地凝望着她的学生,快乐而从容。

她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新课标75首古诗

有些诗,需要在琵琶声里,缓缓念出。这声音不能靠近,犹如月色花影,它是芬芳的,空灵的,娴静的,带着春意的欢喜泊在江南的绿韵中。有些诗,需要伴着舞蹈而行。弦声切切,舞姿翩跹,有多少婉转缠绵,在水袖轻舞间,春去夏来。

江南的夏日,离不开一池池清荷。碧绿的荷叶,玉石翡翠般挤满荷塘。是怎样的一种繁茂与旺盛啊!你听,悉悉率率的声音响起,一群采莲的姑娘翩然而至。她们素衣罗裙,低眉含笑,婉转的姿态,如荷叶间散出的古典的沉香……

——选自《漫读古诗》(江苏美术出版社)

这是郭学萍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75首古诗。《江南》这样一首浅近直白的汉乐府,经过郭学萍的妙语解读,变得余音袅袅,韵致无穷。她的文字犹如她的人一样,单纯,诗意,美好。

“读一首诗,犹如赴一场精神的华宴。因为每个人的阅历、学识、爱好、心境皆不同。面对同一首诗,会产生迥然相异的理解。有人说《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我却认为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郭学萍娓娓而谈,丰厚的古诗文积淀,使她的古诗解读清新如此,深刻如此。

她用童话把学生变成自己的小“粉丝”

五月的麦田像金色的海洋,在纯净的阳光里翻滚。热烈的夏蝶汹涌而至,麦田里吹过幸福的风。

长辫子老师像孩子一样,在麦田里奔跑,风扬起她白色的裙角,整齐的刘海趴在额前。她的发梢上用粉色的手绢扎成一个好看的蝴蝶结。跳跳鼠就站在蝴蝶结上,扯着脖子唱起了歌:我叫跳跳鼠/从来就不爱读书/只要一提起做功课/闭上眼睛就打呼噜/只要一提起做游戏/那是一点也不含糊……

所有的孩子都跟着唱了起来。麦浪滚滚,欢乐的情绪奔腾到每一个角落。

——摘自郭学萍《星期八》

所有见过郭学萍的人,一定会被她甜甜的笑容深深地打动。曾有人担心,像她这样整天生活在童话里的人如何能管住孩子。然而事实和人们猜想的完全不同,她就像一个有魔法的仙子,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爱上语文。

“我当然相信严师出高徒,我也相信不打不成材,可是,我更欣赏凭借教师的个人魅力征服学生。班级管理不是一项技术活儿,心灵的交融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更多时候是一种了然无痕的浸润。”从与郭学萍的交流中,你总能感受到这份深深的从容和自信。曾经在期刊上连载了五年童话的她,就像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彼得潘,永远住在儿童的世界里。是童话,让她和孩子们彼此相拥。

她像“炖老母鸡一样”教会学生写作文

早就听说南京市下关第二实验小学有一个不可思议的长辫子老师,她班上的学生个个都是“小书迷”,光是把近期的读书单列出来,就足以让你惊叹不已。许多世界级名著都成了班里人人皆知的“班书”,有的人甚至读了几十遍依然爱不释手。《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卡耐基《人性的弱点》、《菜根谭》等许多成人都不愿意去读的书,却是他们的枕边书,涉猎范围之广远远超出对小学生的界定。这个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多数同学在全国、全省、市、区范围内展获奖项无数的班级,堪称“奇迹”。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和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摘自一个记者的手记

如果你想了解郭学萍作文教学的秘诀,她会毫不隐瞒地告诉你:“功夫在诗外!”她会在开学第一天,给孩子们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的故事;她会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向孩子们介绍冯友兰的《我的读书经验》、鲁迅的《随便翻翻》、王蒙的《学习是我的骨头》;她会在临近小升初之际,让全班每一个孩子都走上讲台,做阅读小导师,进行名著交流分享。

“我的语文作业一贯偏少,机械性的抄写更是少而又少。虽然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下,分数固然是每一位教师不敢忽视的要素,但是,语文教学除了我们想要的分数外,一定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兴趣、习惯、热情、能力等。‘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在教育集体浮躁的当下,只有放慢脚步,才能真正领略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润泽和芳香。”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能深刻地感受到郭学萍骨子里的那份韧劲和坚持。

她就是那个快快乐乐的“童诗”推广人

郭学萍老师:人家称你辫子老师,你的课堂里,满含了甜蜜。戴达老师赠你的诗《花儿》写得太好了,我稍稍改动了几个字,已得到他的同意。鲁守华的网站,将专发老师写的诗,它是“中国童诗”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的童诗诗人群,将在这里诞生,他们是明天的叶圣陶、陈伯吹。对此,我满含期待。你的一堂讲诗课,使我感觉到,春天就从这里飞来!顺致:我的敬意,我的感谢!

——摘自圣野的一封信

这是中国当代儿童诗诗坛的泰斗,九十岁高龄的“老诗娃娃”圣野写给郭学萍的一封信。郭学萍在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让这位“老诗娃娃”备受感动。他鼓励郭学萍进行童诗创作,为儿童诗教学的发展与推广做出自己的努力。

“儿童诗是最贴近儿童的文学样式。让儿童诗进入教学现场,唤醒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辨力,增强儿童语文学习信心和兴趣,是一件多么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事啊!”谈起儿童诗,郭学萍兴致高昂,“正如我们的习作课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作家,指导孩子写诗,也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成为诗人。儿童诗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拥有一颗诗意的心灵,将自己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学会去观察、思考、想象,并从中学会表达。”

郭学萍自信的话语让我相信:只要她和孩子们坚持走过这样一段诗意的旅程,不但沿途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且尽头一定会有更多美好的东西等待着他们。(江苏省南京市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袁永红)

课堂教学艺术

之一:童话教学——登上童话列车,任想象轻舞飞扬

《飞翔的童话》教学片段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不知不觉这辆童话列车已经到达想象岛。在想象岛的正前方,有一棵巨大的圣诞树,这可不是一般的圣诞树噢!仔细看看,这棵树和你平时看到的圣诞树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棵长满童话的圣诞树!

师:想看看这些童话吗?那就跟我来吧!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选择,随机交流圣诞树上的四本童话书,这里只列举两本书的教学片段)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师:看看这本书的封面,你能知道这本书的主人公爱德华是谁吗?

生:一只兔子。

师:准确地说,是一只有着人一样心思的瓷兔子。

师:(出示书中最前面的一幅插图)找一找,爱德华在哪里?

生:他正坐在窗口。

师: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他的背影,猜猜看,他在干什么?怎么会一个人坐在窗口呢?

生:他正在看窗外的风景。

生:他很寂寞,正在等待主人回来。

生:他也许在回忆曾经的快乐时光。

师:(出示书中的部分插图,共六幅)这注定是一只不同寻常的兔子,看看书中的这些插图,猜猜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小瓷兔子被一只凶恶的大狗叼起来,简直太危险了!

生:小瓷兔子好像被什么人扔进了大海。

生:一个流浪汉模样的人把小瓷兔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他们面对着火堆,可能在交谈着什么。

师:(出示书中结尾部分的最后一幅插图)看看此时爱德华在哪里。

生:坐在一个货架上。

师:如果仔细看的话,你还会发现,他的脸上有了很多裂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生:可能是那只大狗咬的。

生:可能是小主人不小心摔的。

(出示书中的一段文字,请学生读)

多少个季节过去了,秋而后冬,冬而后春,春而后夏。树叶从商店敞开的门吹进来,还有雨,还有春天的绿色的充满希望的充沛的阳光,人们来来往往。

爱德华在等待着。

季节更迭,年复一年。

爱德华在等待着……

师:爱德华在等待什么?是像《小王子》中的那只等爱的小狐狸吗?是像那个等着燕子飞来把自己带出鼹鼠洞的拇指姑娘吗?

生:爱德华在等待他的小主人把他带回家。

师:在爱德华的这次奇妙旅程中,有的是愉快的经历,有的则是痛苦的回忆;有的人对他很好,有的人对他毫不在意,有的人对他很粗鲁……如果没有爱,一个故事如何会有幸福的结局?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当代童书界最耀眼的明星迪卡米洛,她写过《傻狗温迪克》、《浪漫鼠德佩罗》,并且凭借《浪漫鼠德佩罗》夺得当年纽伯瑞文学奖金奖。

《兔子坡》

师:一看书的封面就知道,这个兔子坡肯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这坡上的居民会是谁?

生:是一群小动物。

师:“有一户新人家要来了!”这个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兔子坡上炸开了。小乔奇跌跌撞撞地跑下兔子洞,当他重新躺回温暖的草堆中时,便开始唱起他的歌来:新人家来了!嗨哟!/新人家来了!嗨哟!/新人家来了!嗨哟!/嗨哟!嗨哟!

师:这是一首简单的歌,没有很多歌词,也没有很多音符,很多人都会觉得单调,但是却十分合小乔奇的口味,请同学们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大声唱这首歌。

(生打着节拍大声唱)

师:请同学们再用自己熟悉的旋律小声地唱这首歌。

(生打着节拍小声唱)

师:就这样一口气唱了四遍。一开始,只是小乔奇一个人在唱。

(一个人站起来唱)

师:后来,兔子坡的居民都跟着唱了起来。

(全班一起唱)

师:新人家究竟是谁?新人家来了之后,又会发生些什么呢?小乔奇和兔子坡的居民在书中等着你们呢!

评析

郭老师的课堂,让我惊讶!她仅仅用三十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么多童书的引领。这份大餐,没有学生会拒绝。郭老师的语言极具唤醒力,那诗性的语言就像母亲早晨叫醒孩子的声音,被叫醒的孩子,就像听到集合号的士兵一样。在她的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飞翔的,他们始终情绪饱满,又满含期待地听着郭老师介绍童话书。每一本书,郭老师都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就那么轻松地、不着痕迹地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鼓荡到了极致。

这样的童书推荐课,本身就是一个童话!(香港教育学院叶建源)

之二:童诗教学——风过声起,情飞满天

《风》教学片段

一、听风

(多媒体播放:寒风的声音)

师:听,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北风呼啸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凛冽的寒风在呼呼地刮着,发出狼嚎般的声音。

师:闭上眼睛,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风猛烈地吹着,吹弯了小草,吹折了大树,人们像鱼一样逆风而行,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

生:我看见卖火柴的小女孩赤脚走在寒风中,她的手脚红通通的,像透明的胡萝卜,她的嘴唇冻得乌紫。

生:真是太冷了,我缩着脖子,裹紧衣服,风像刀一样割在我的脸上,好疼啊!

师:这情景让我想起“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多媒体播放萨克斯演奏的《望春风》)

师:再听,你们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柔和的春风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生:我听到了明媚的春光里花儿绽放的声音。

师:这段萨克斯演奏的乐曲,名叫“望春风”,在这段优美的旋律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阳光像流水一样从天边流过。

生:我看到露珠从花瓣上跌落下来。

生:我看到了繁星一样雪白的梨花,在春风中欢笑。

师:把梨花想象成漫天的星星,多么有创意的表达啊!这一树一树的星星,不仅多而美,还散发着甜甜的香味呢!你见过带着香味的星星吗?它就开放在四月的梨花枝头,它就居住在想象的天空里。

二、赏风

(多媒体出示诗句:我们应该感谢春风,是它,给我们送来了一个粉嘟嘟、甜滋滋的春天。)

师:读了这首小诗,你们想说什么?

生:春风原来是有味道的,也有颜色,还有形状。

师:春风有颜色,那是什么颜色?

生:粉嘟嘟的,像桃花一样的颜色;嫩黄嫩黄的,像柔柳一样的颜色;暖暖的橘色,像太阳一样的颜色……

师:春风是有味道的,那是什么味道?

生:香香的,桃花的味道;淡淡的,青草的香气息;浓浓的,玉兰花的味道;醉人的,蔷薇的味道……

师:春风也有形状,那是什么形状?

生:春风的形状像丝绸一样;春风像妈妈的手,柔柔的,软软的……

师:是啊,“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春天的风,那么夏天的风、秋天的风、冬天的风又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夏日的午后,静静的荷塘,没有一丝微风。荷花才不怕呢,它开出娇丽的花朵,给人们送去一丝丝清凉。这时候,它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夏日无言的风。

生:秋风,这个装腔作势的理发师,不会剃头,却把树儿的绿头发染得枯黄。看看实在不像样,又一束束,一束束地,把树儿的头发剃得精光。

生:呼啸的北风,撕破了天妈妈的大棉袄,掉下大片大片的棉絮。我要拿一个小布袋,把它们装起来,做成雪花枕头,这样,每个夜晚,我都能梦到白雪公主了。

师:不同季节的风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人心中的风有着不同的感情。

三、寻风

师:让我们一起,把手掌打开,再慢慢合上,然后用心感受一下,风里究竟有些什么?

生:风里有蝉儿的鸣声。

生:风里有稻花的香味。

生:风里有思念的味道。

生:风里有遥远的祝福。

……

师:感受了风的气息,让我们再一起去寻找它的踪迹,你们看见它了吗?

生:我看见风了,它在草地上走过,小草们高兴得摇头晃脑。

生:我看见风了,它在树林里钻来钻去,弄得树叶哗啦啦直响。

生:我看见风了,它到处闲逛,累得气喘吁吁,可是还不肯歇脚。

师:在同学们的眼里,这哪里是风,这分明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开诗歌那双奇妙的眼睛,你们一定还能看到什么?

生:我看见秋风奔跑时鼻尖上渗出的汗珠。

生:它会把花瓣儿从枝头拽下来。

生:它把小姑娘头上的帽子摘下来了。

生:它鼓起腮帮子,把金色的稻田吹得浪涛滚滚。

四、写风

师:通过刚刚的交流,你们发现儿童诗有什么特点?

生:儿童诗是儿童自己的诗,很简单,也很有趣。

生:儿童诗中有着无边无际的想象和无穷无尽的快乐。

生:儿童诗是无拘无束的,像风一样自由、生动、活泼。

生:儿童诗是活生生的,充满了勃勃生机。

师:诗是什么?诗就是每个人心底流淌出来的最自由的声音。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风,闻到的风,触摸到的风,以及心中想到的风,自由地写下来。

评析:课堂因“丰富”而精彩

做郭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这是我和身边一位听课老师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如果我是学生,我也愿意听这样的老师上课——轻松、轻盈、轻快,就像一条明媚的小溪,欢快地跳跃在山野,静静地流淌在平地。在这样的境界中,学生如沐春风,生机勃勃!他们畅所欲言,诗性勃发。不知不觉中,40分钟就过去了。

听郭老师的课是幸福的!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有幸听到郭老师的课,我很感动。郭老师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厚的语文素养,令我折服。从这节课中,我学到很多,并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郭老师的课堂如此灿烂多彩、诗意奔腾、才情纵横?我想,这应该来自她的——“丰富”。

1.丰富的教学情感。郭老师热爱写童话,是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人。课堂上,我们看到的郭老师总是笑意盈盈,为孩子一个稚气的错误、一个奇妙的想象、一个夸张的说法……于是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拘谨,他们和郭老师一样,笑意盈盈,那一份沉浸和投入,那一份沉醉和忘情,令人怦然心动。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随时可见孩子敢于超越教师,超越自己的语言,实现诗意的飞翔。

2.丰富的教学语言。“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在课堂上,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一切都了无痕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濡染,获得了感动。那像山泉一样美丽的声音,停留在我心中,也感动着激发着吸引着孩子们展翅翱翔于儿童诗的天空。

3.丰富的教学经验。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匠心独运,新颖跳脱,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切入点贴近孩子,能激发孩子最大的兴趣,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发展语言。郭老师巧妙的引导和点评,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和互动,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份震撼、一份欣喜。原来,儿童诗可以这样轻松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原来,儿童诗可以像“魔法树”一样,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

4.丰富的阅读积累。我想这一定是郭老师自己的班级,是一群和郭老师一样的爱读书的人,是一群有着深厚语言底蕴的孩子,因为我闻到了浓浓的书香。感受到的是自信和激情,领会到的是对自己、对老师、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没有日积月累的读书、厚积,要薄发出这样的课堂,要生成这样的精彩是不可能的。(江苏省南京市理工大学附属小学袁永红)

之三:阅读教学——撑语言的长篙,向思想更深处漫溯

《爱如茉莉》教学片段及点评

师:同学们,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一起读——“爱”。

师:“爱”,是一个温暖的字,如三月的春风,能融化寒冷的冰雪。让我们一起轻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博大的字,如高山流水,江河飞瀑。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爱”。

师:“爱”,是一个深情的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蕴涵着心与心彼此的感动。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爱”。

[点评: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触景生情”。在教学中,郭老师正是凭借单字“爱”与创设的一个个相应的情境,调控、生发出学生的情感,内化为他们自我的情愫,为理解下文中父母之间的“关爱”铺陈垫设。]

师:每个人对“爱”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题目就是——“爱如茉莉”。(师板书课题)

师:“茉莉”是两个生字,通过预习,谁已经会写这两个字了?请上来写在黑板上,并介绍记住“茉莉”这两个字的方法。

生1:我是这样记住“茉”字的:它是上下结构,茉莉是一种植物,所以它是草字头,下面是“末”,也是这个字的读音。

生2:我记“莉”字的方法跟记“茉”字的方法是一样的:它是上下结构,它也是草字头,下面的“利”是这个字的读音。

师:刚才两位同学是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来记住这两个字。现在请大家试着根据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学习生字,你还记住了哪些字呢?

(学生依据这个方法分别记住了“掏”、“揉”、“胳”、“膊”四个生字)

生:“掏”、“揉”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所以都是提手旁。

生:“胳”、“膊”都是月字旁,古时候月字旁的字都和肉有关,表示身体的一部分。

师:请大家在书上描红、临写这四个字。

[点评:从课程计划标准的“总目标”和年段目标中,我们都能找到有关识字、写字的具体要求。虽然是高年段的学生,但郭老师仍旧遵循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个原则,让学生掌握“双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记忆的方式来识字,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师:请大家初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茉莉花特点的词语,找到后圈出来。

生:平淡无奇、洁白纯净、幽香缕缕、充满诗意。

[点评:郭老师根据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能力,联系上下文,对课文的主体内容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以词的形式作出鉴赏,为下文真正欣赏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作前期的准备。]

师:生活就像流水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可是有一天,妈妈生病了,就如一粒石子投入了水中,平静的水面顿时漾起圈圈爱的涟漪。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从哪一小节到哪一小节写的是妈妈病中的事情?

生:课文的第6小节到第17小节写了妈妈病中的事情。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7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横线画出来。并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细节,读给你的同伴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出你的感动。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作品,郭老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段落,从而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这也符合课标对于高年段的要求:“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生: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师:让你最感动的细节是哪儿呢?

生:大家看这个句子中“虚弱”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身体不结实,疲弱无力。妈妈虽然身体不舒服,但仍然关爱着爸爸,从这里我看到了妈妈对爸爸的一片真爱。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大声朗读)

师:能这样大声地读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妈妈身体不舒服,甚至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师:你能再朗读一遍吗?

(生压低嗓子再读)

师:普通的饺子,平凡的小事,看上去是那么的平淡无奇,却饱含着妈妈对爸爸真切的爱。

[点评:郭老师在此环节中以读带“情”,关注细节描写。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美读”的要求,即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郭老师采用的便是“美读”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美读”,使学生正确地把握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调动学生的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眼前。]

生:(有感情地朗读)“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师:这个语句又为什么让你感动呢?

生:这个句子中的两个“没”和一个“奔”体现出了爸爸对妈妈的关心。

师:文章的细节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下面就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爸爸“直奔”医院时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你能感受到爸爸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我能想象到爸爸飞一般的动作。

生:我似乎看到了爸爸焦急的神态,而且奔跑的速度非常快。

生:爸爸此时一定很着急,也可以看出他对妈妈的关心、体贴,这份茉莉般的爱看似平淡却情真意切。

师:让我们把镜头拉近,对准爸爸,大家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爸爸的额头上渗着颗颗汗珠,鼻尖上也渗着细小的汗珠。

生:我看到爸爸的两颊因为急速奔跑而变得通红通红。

生:我听到了爸爸呼哧呼哧大口喘气的声音,他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心也揪得紧紧的。

师:爱是什么?爱就是这份默默的关心和牵挂。爱,不是空洞的口号,爱,就表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生: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蒙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师:读一读这段话,哪个词语,或者哪个动作打动了你?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轻轻”的动作。他“轻轻放下妈妈的手”主要是不惊扰妈妈的睡眠,为了让妈妈多休息,好得快些。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爸爸“蹑手蹑脚”的细节。这个词形容爸爸走路时脚不出声,可以看出爸爸照顾妈妈时的细腻,也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爱。

师:爱是一堆细节,从这堆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的爱,就像那素雅洁白的茉莉花瓣,细腻而柔美。

[点评:为了更好地理解“爱”,郭老师在本处教学的过程中,紧紧围绕重点“字词”,将之作为突破口,如“没”、“奔”、“轻轻”、“蹑手蹑脚”,结合学生的朗读、想象,加强了学生语感的训练,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多角度、多方位地关注细节。]

评析

郭老师的这堂课,从教学流程看,无论是揭示课题时对“爱”字的解读,还是感受细节时对“细节”的诠释,或是最后归纳延伸时对“爱”的升华,还有标点的玩味和课间穿插的语言,都非常精心和精致。我曾胡乱地想:就这篇课文,如果我有你郭学萍这样的素质,课堂上我就不让学生说一句话(偏激了点),只是老师动情地讲(用上你所有精心的预设),讲到合适处让学生动情地读。我想学生对这篇语言文字也会感悟良多,对这堂课也会终身有印象的。也许有人要问:这怎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呢?新课标下的课怎能这样上呢?嘿嘿,那我就说不好了。从你的课堂看得出你的学生一定是很爱你,也很喜欢你的语文课,所以很希望你能保持自己的风格。(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特级教师刘志春)

经典课例

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灰椋鸟》教学实录及评析

课堂回放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丹顶鹤,

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

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

划进了沼泽地里就再也没有上来……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字叫——徐秀娟。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ang。“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灰椋鸟。

师: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个别读椭(tuo)栖(qi))

师:“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o)圆形栖(qi)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看,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

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

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

师:有什么好看的呢?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默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根据要求自学)

师: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多媒体出示)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生个别读)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的孩子!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师: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络绎不绝。

师:让我们感觉——

生: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齐读)

师: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师齐读)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成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孩子们!我做好晚饭啦!快回来吃饭吧!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有新家园了!

师: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的,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见闻。

师: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这一丝丝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到了吗?

生:后到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感情朗读)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凌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

从“一小群”写到。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

师: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师: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他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地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公主”。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词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感情朗读)

师: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读第5自然段)

师: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第5自然段)

师: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啊!这场面真壮观!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美丽。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娇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徐秀娟《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

评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联想到我们的语文教学,概莫能焉。所谓“入乎其内”,就是教师认知、进入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仔细揣摩、认真分析,形成认知框架。所谓“出乎其外”,就是教师要跳出教材,将教材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广阔充裕的空间。

《灰椋鸟》这篇课文跟一般写景的文章有所不同,因为本文的作者“徐秀娟”是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革命烈士。1987年9月16日,她为寻找飞失的小丹顶鹤,涉水时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3岁。因为她所从事的工作使她对貌不惊人、鸣叫声音单调刺耳的灰椋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事实上,这也是作者在看了一次电视录像后才产生的冲动。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并不美,那么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作者呢?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是灰椋鸟在林中快乐自由的生活。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课文第4、5自然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打破常规,长文短上,直奔重点,感受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喧闹,体会作者对鸟类的热爱;2.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中感悟,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3.指导方法,内化语言,学以致用,学习造较复杂的比喻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一贯的教学主张。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种子酝酿发酵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而薄发的过程。课堂上,教学能否驾驭自如,是对教师思想、学识、功底、眼界、能力的考验。如果不能做到“入乎其内”,就会浅而无味;如果不能做到“出乎其外”,就会虚而不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心藏万汇,才能吐纳自如;浑博深刻,才能创出新境界!(郭学萍)

观点

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在十五年前,一位年轻的教师要参加在马鞍山举行的全国阅读教学赛课,所以召集了很多专家共同为她“磨”课,她选择的课题是人教版的《精彩的马戏》,我的任务是配合她写好教学设计,并作为一名陪练,和她一起“炼”课。每次上完课,都会有许多专家给她会诊,并及时提出修整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最深的感悟是——课堂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但可以渴望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不时泛起浪花朵朵。

这浪花朵朵,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生成”。透视“生成”,我们看到其中包含的偶然性,不可知性,不可复制性,全因“契机”的难得,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在偶然当中,也包含着一种必然,一些潜在的规律。

有精致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形成网络式的架构,尽可能多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当“意外”发生时,才会变成生成的契机,荡漾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例:《橘子》作文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如果用心,你会听到睡莲花开的声音;如果用心,你也一定能够听到橘子心中的声音。

生:这是两个喜欢沉思的橘子,他们悠闲地依偎在晚风中,好像在说:“多么美丽的黄昏呀!”

师:我喜欢“依偎”这个词语,亲切、温馨。

生:我仿佛听到晚风轻拂的声音,我听到两个小橘子在快乐地交谈,他们在说白天里看到的一些新奇的事。

师:看,这些缀满枝头的橘子,你们听到他们的窃窃私语了吗?

生:一个橘子好像在说:“我已经成熟了,小朋友们,赶快来摘我吧!”

师:对一个橘子来说,能被小朋友们吃掉,是多么甜蜜而幸福!

生:一个橘子好像在说:“这调皮的风又在吹了,不行,我得抓紧点,否则会被风吹到地上去的!”

生:还有一个橘子好像在说:“深秋的阳光照在身上,真舒服呀!我要尽情地享受这温暖的日光浴。”

师:除了画面中的这些橘子,你们还会想到哪些橘子,它们又在说什么?

生:一个掉到草地上的橘子,顺势在草地上打了几个滚,好像在说:“还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疼。”

生:有一个橘子在抱怨:“我再也不想做橘子了,每天都必须呆在树枝上,我想变成一只兔子在草地上奔跑。”

师:当然,这些都是我们看到橘子时产生的想象,看到橘子,你们还会想起生活中哪些和橘子有关的经历?

生: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吃橘子时不小心把一粒籽儿吞进了肚子里,吓得我连水都不敢喝,我害怕喝了水之后,橘子的籽儿会在我的肚子里发芽。

生: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一片橘树林摘橘子,我摘了满满一篮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抬回了家。

师:今天这节作文课,我们观察了橘子,想象了橘子,回忆了和橘子相关的事情。如果让你们来写一篇作文,你们想写什么?

生:我想编一个关于橘子的童话。

生:我想写一篇橘子的观察文章。

生:我想写自己和妈妈一起做橘子灯的事情。

生:我想写今天的这节快乐作文课。

生:我想写你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

师:一堂课,因为每个同学的兴趣不同,侧重的角度不同,就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文章来。

这是我在浙江诸暨实验小学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地预设,尽可能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因为课前有备而来,所以课中才能顺势而导,游刃有余,从而生成了许多精彩。由此可见,生成与预设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

有激情的碰撞,才会有诗情的生成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生双方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激情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先“声”夺人、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幽默机智、精思巧问,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绪高涨、激情勃发、才思敏捷、语言流畅、行动迅速、感情投入。我所向往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并时时感受生命的绽放、闪光或激荡;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时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

例:《歌谣里的童年》童谣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夏末秋初,太阳的热情渐渐淡去,秋风的脚步逐渐加快。站在秋天回首遥望,夏天留给我们一个华丽的背影。夏天虽然炎热,但夏天依然有许多可爱迷人的地方,谁来说说?

生:夏天的星空很美丽,萤火虫像星星一样在草丛中飞舞。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会出现七色彩虹。

生:夏天可以吃冰激凌。

生:夏天可以游泳,可以像青蛙一样在水中扎猛子。

师:每个人记忆中的夏天不一样,我记忆最深的是夏天下雨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光着脚丫在水坑里奔跑,或者举一枚泡桐叶顶在头上,在雨中垒水坝、放纸船。一边让调皮的雨点淋湿自己的衣衫,一边快乐地唱着:“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想着自己小时候吟唱的歌谣,时光不会倒退,快乐却不时涌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儿歌童谣,以及这些儿歌童谣背后的故事。

生:奶奶告诉我,小时候她住在城南的一个小巷子里,每年正月十五上花灯的时候,巷子里的灯可多啦,有蛤蟆灯、狮子灯、飞机灯、兔子灯,花花绿绿,非常好看。三五成群的孩子提着彩灯点上蜡烛,走街串巷地巡游,嘴里唱着琅琅上口的童谣:“娃娃呀,出来玩灯喽,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南京方言读‘录’的音),只要你几根红蜡烛。”

师:老南京的习俗是“初八上灯、十八落灯”,玩花灯唱童谣的美事可以持续半个月之久,尤其是在正月初八上灯和正月十五元宵节那两天最为热闹。

生:爸爸对我说,她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冬天很冷,身上的衣服很单薄。那些穿在身上的粗布棉袄,硬邦邦的像铁块一样,冰冷得不敢让自己的下巴碰着衣领。那个时候的小孩子们都喜欢排成一排站在向阳的墙角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互相挤压。大家边挤边唱:“挤油挤油渣渣,挤出油来炕粑粑”,这样挤着挤着就暖和了。

师:在那个集体贫穷的年代,虽然物质条件和现在无法相比,但是不用担心,任何时代、任何孩子,他们都能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生:我太爷爷很老很老了,有90多岁,他说自己小时候上私塾的时候最喜欢唱“赖学精,巴天阴。下大雨,好开心。出太阳,打手心”。太爷爷说,那时老师要求严格,字写不好,书背不出就要打手心。因而他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因为怕挨打,就指望下雨下雪好不去上学。

师:“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快快乐乐的童谣,迷迷糊糊的童年。

生:“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这是我爷爷教我的童谣。爷爷说,古代南京的城门很多很多,俗称“里十三、外十八”。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保存比较好的仅有城南中华门、西北挹江门、城东北玄武门、城东的中山门。至于外城墙和“外十八”城门,早已不在,单留下原城门名称当作地名了。

生:我外婆会唱一首非常好玩的童谣,“金银花十二朵,大姨妈来接我,猪打柴狗烧火,猫儿煮饭笑死我”。外婆说,这是小时候她外婆哄她的弟弟妹妹们睡觉时念给他们听的。外婆一共有8个兄弟姐妹,她是老四,这么多孩子父母根本照顾不过来,她外婆就帮忙照看她的弟弟妹妹。晚上睡不着,她外婆就念童谣给他们听。

师:在同学的交流中,童年记忆的花朵一点一点地绽放开来。想着长辈们儿时吟唱的这些歌谣,时光不会倒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已经渐渐苍老。然而,永远不会苍老的,是这些代代相传的童谣。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信息,可以让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氛围中诗意地栖居。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它可以启动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

有思考的对话,才会有思想的生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异样的声音”将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例:《祁黄羊》阅读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祁黄羊是一位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于公心的人。

师:你说得很好,文章的哪些段落具体写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哪些段落又具体写了祁黄羊内举不避亲?

生:课文的3—7小节具体写了祁黄羊推荐杀父仇人解狐当中军尉,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课文的8—11小节具体写了在祁黄羊得知解狐去世之后,就举荐儿子祁午当中军尉,表现了他内举不避亲。

师:从这两件具体的事例中,你感受到祁黄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祁黄羊是一个对国家兴亡、安危特别负责任的人。当他在多年征战中落下毛病,走路很不方便的时候,便主动请求辞职,让贤。

生:祁黄羊是深明大义的人。虽然解狐是他的杀父仇人,但他不计前嫌,依然郑重地向悼公举荐他做中军尉。

生:我觉得祁黄羊老谋深算,以退为进,他多年身居中军尉这个要职,不可能不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却偏偏要举荐一个大病在身之人,等解狐死了,他就顺水推舟,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这样既赢得了世人的美誉,又如愿以偿地让儿子继承了自己的职位。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边读边认真思考,祁黄羊真是这样阴险之人吗?

生:我觉得祁黄羊如果真的阴险歹毒,老谋深算,他身居中军尉要职多年,要是想致杀父仇人解狐以死还用得着等到现在吗?早就找个借口把他“解决”了。

生:“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又想,又郑重地说。“祁黄羊想了又想”说明祁黄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师:说得非常好,如果把课文第2小节再读一读,也许感触更深。

生:祁黄羊多年征战,腿落下了毛病。打了很多年的仗,能活着说明祁黄羊有着很高的本领,但他也受了很多伤。如果他的儿子祁午没有什么本领,上了战场,就会被打死或者打成残废,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生:祁黄羊生活的时候,是诸侯争锋的时候,如果他派一个没有本领的儿子做了大官,不但保卫不了国家,就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那不就得国破家亡吗?所以他在举荐人才时,心中想的只有国家大局,而不是个人恩怨和私利。

师:是啊,我们常常以己之私心来度君子之量。于是,对祁黄羊的做法就有了种种的猜疑和不理解。这很正常,也符合人之常情。

孩子的质疑在我的意料之外,却引起了师生对文本的共同深究。萨特说:“阅读是自由的梦!”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意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这样的课堂“吵”声一片,听上去一点也不安静,似乎有悖于我们理想中的安安静静的课堂。然而正是这看上去的不平静,说明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而不是游离于教师教育着力点之外。出现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真正进行了探究和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这才把握了学习的本质。高效语文课堂,不应用肤浅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是应该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

有创意的点拨,才会有创造的生成

一节丰沛饱满的作文课堂,焕发着纯朴诗性的光华。教师以充满魅力的语言洞开学生的心扉,课堂中弥漫起与课文内容相通的融融的文化气息,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沉浸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中。教师有创意地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我所追求的作文课堂,不一定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精致得像景德镇陶器,而在于学生想象的激活和驰骋,视界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

例:《数字联想表达》作文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看到‘1’,你们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一支粉笔。

生:我想到一棵挺拔的白杨。

生:我想到一个孤独的背影。

师:看到“1”,我想到了一条寂寞的小路,想到杜牧的那首《山行》,想到了秋的绚丽和璀璨,想到了秋的落寞与凄凉。没有哪个季节能比得上秋天,它能让人感到生命的璀璨与枯萎竟会这样紧密相连。秋天不会给我们一个永远的完美和充实,但秋天却是更高意义上的开始,每一个新学期不都是从这个季节开始的吗?

生:我知道了,不仅可以从数字的外形去想象,还可以从数字本身所具有的实际意义去联想。

师:说得真好!下面就请大家拿出纸来,先画一画,再把联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生:我由“1”想到了一棵树。荒原上,一棵树孤零零地立在大地上,太阳炙烤着大地,这棵树受着烈日和风沙的折磨,叶子几乎掉光了。这是人们乱砍滥伐的结果。人们啊,如果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还不及时加以节制,后果将不堪设想。从现在起,我们必须保护每一片绿色。

生:我由“0”想到了呼啦圈。我有一个蓝色的呼啦圈,起初,我不会转圈,像一只笨拙的小鸡,圈在腰间的呼啦圈转不了两下就落下了。直到我做了送胯、扭腰的动作时,呼啦圈才悠悠地转起来。现在,我几乎天天练习,终于,在我腰间的呼啦圈就像一条绸带,自由飘洒。

生:这幅画来源于“4”这个字,一只小狗正准备帮助主人去信箱拿信。我想到了狗是多么忠实的动物,常常在一些危急关头,都是小狗不顾生命去救主人。这多么感人呀!

生:红灯和绿灯与往常一样,站在马路中央。绿灯突然对红灯说:“瞧!人们见了我就飞驰而过,而见了你,就一个劲喘气,急得满头大汗。”红灯说:“那是我俩职责不同,如果没有我们的配合,交通就会混乱。”绿灯不服气地说:“我不信,那你歇会儿,我一个人照样行!”红灯闭上眼睛,绿灯闪烁着幽幽的光芒,可没过一会儿,交通就阻塞了。

生:“0”在我的想象中,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是一个滴答滴答永不停歇的钟。时间很快,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怪孔子会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你洗手时,时间从水池边走过;当你埋怨时,时间又从你的埋怨声中悄然而逝。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这真让我高兴。俗话说:“鸟儿没有翅膀,就不能飞翔,而联想正是作文腾飞的双翅!”

我教孩子写作文和自己写文章一样,不拘一格。在我看来,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带着孩子们“玩”——玩出乐趣,玩出情趣,玩出兴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动作文课,就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建构起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在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的同时,轻松愉悦地完成习作训练的一种开放性的作文教学。教师唯有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教学上智慧的火花呈现燎原之势,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徜徉生命的诗意,展示生命的力量。

有睿智的捕捉,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学生生成的东西教师不一定能预设到。不管教师的备课预设的问题多么缜密,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设想多么周密,动态的课堂都存在着无穷的变量,这就要靠教师具有很敏锐的教学机智,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自然笃定的教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是一闪即逝的火花,如果能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再生新的知识点,达到“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例:《永远的白衣战士》阅读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们明天是不是应该搞一个纪念活动?因为明天是3月25日,叶欣去世的日子。

师: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当然,表达思恋的方式有很多,鲜花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是你,你会给叶欣阿姨献上什么花?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香水百合,因为她冰清玉洁,心灵像百合一样纯净。

生:我想送给她一束满天星,因为她就像满天星一样娇小而精致。她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永恒。漫天的星星,也表达了所有人对她的思恋。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向日葵,因为她的心永远温暖,心灵永远光明。

生:我想送给她一朵茉莉花,因为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医护工作者,虽然很平凡,却芬芳四溢。

生:我想送她一朵迎春花,因为她用春风般的关切与抚慰,将一个个“非典”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生:我想送给叶欣一朵野菊花,因为她临危不惧,像野菊花一样顽强。

生:我会送给她一束康乃馨,我祝她在天堂永生,永远健康!

师:叶欣虽然永远地离我们远去,但是她的精神永存,她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像鲜花一样灿烂!

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会有孩子“借时间做文章”,要给叶欣搞一个纪念活动。如果按照通常的想法,这个孩子的建议似乎有些不切实际,但我灵机一动,于是,一个“送鲜花,诉真情”教学环节就这样在意料之外生成了。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样,精彩的生成是偶然中的必然,只要我们随时做好充分准备,它就会“不期而至”,带给我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郭学萍)

解读

诗意·童心·真情

第一次听郭学萍的课是参加南京市“大家语文”博客网友会。那次,她执教了一节“学写儿童诗”。多媒体屏幕上,雪花飞舞,流光溢彩。悠悠的乐曲声中,她且行且诵、婷婷款款、娓娓涓涓。天真的孩子们同她一齐走进梦中,走进诗里,走进了冬天、春天的童话,一个个诗兴勃发,享受诗意的快乐。乐语悄声告诉我:郭学萍的博客名叫“长辫子老师”。

第一次同她交谈是六年前的春天。金陵二月乍暖还寒,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在小营小学举行。我是评委,郭学萍被安排坐在我身边,记录我的评课意见。那次她是参赛者,一节《爱如茉莉》上下来,她自感不满,有些沮丧。可三五句轻轻短评,她又是笑容灿烂、春意盎然了。同你讨论教学的思路和细节,讲她的教育理想,讲她的诗歌、童话创作,讲她的所思所感所为……让你很快被一种诗意和青春热情浸漫。

我很欣赏她在语文教学中的诗意追求。她说:“如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她眼里,语文是一株美丽的树,树叶茂盛,鲜花盛开,每一绿叶,都闪着人性的光芒;每一朵鲜花,都绽放出诗意的笑靥;根,深深地扎入生活的土壤;果,是智慧与灵性的喷发。她认定,语文教学应当“就像一首诗”,给学生一个生成、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的心灵与想象在一个广阔的空间翱翔。

为此,她十分注重以人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运用真诚、唯美、丰富、诗性的语言着力营造一种意蕴和情境,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让学生浸润在诗意的境界中。她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大姐姐和好朋友,一起去感受语言的精彩,去体味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去领悟作者的文外之音。动情时,她与学生们一起笑、一起哭。于是,在她的课堂里,情思飞扬,言语鲜活。学生们天真无邪、激情四溢,驰骋想象、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妙语连珠。那种聆听、感悟、诵读和叙述是入情的、真情的,真正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郭学萍的确是性情中人,在生活中她总是快乐的。她快乐,因为她觉得世界很美,学生都很可爱。白天,她喜欢看学生们上课时那种专注的神情,喜欢听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喜欢看学生们自个儿快快乐乐地改作文,每到这时,她手背身后,满教室转悠,心里快乐地跳起华尔兹。夜晚,对着无声的电脑屏幕,她总觉得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说,想说说自己的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于是,任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蝶……她对自己的学生满怀期待,盼着每一株草都开出自己的花,她要竭尽心力给每一朵花开放的时间和理由。有位哲人说过:“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是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他离自己越远,渗透别人越深就越幸福。”郭学萍让人们看到:爱,会使教师产生智慧和力量,使生命变得充盈、快乐、富有诗意。

郭学萍总是快乐的,还因为她纯朴、真实。她总是竭力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凡是要求她完成的任务,她总是全身心投入。凡是研讨什么问题,她总是毫无顾忌地率先发言。她坦诚宣称,不喜欢做红烛,不喜欢做春蚕,在梦中,她是一株平凡而纯洁的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她所说所做不只要让别人看到教师的辛酸与可敬,也要让人们看到教师的精彩和可爱!真是心际无边,心胸坦荡!在她身上,人们看到了教师作出的贡献,也看到了教师的诗意才情和教育带来的快乐。郭学萍还时常对自己说,真实才是美丽的,快乐的,如果渴望自己在教学中漾起诗意,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敞开心扉真情表白,想看到学生个性飞扬、畅所欲言,就要在生活中做个真实、纯朴的人!

郭学萍的近似孩童的天真常常让同事们惊诧。常有人对她说:“你真的长不大了!”她回答:“我愿意自己永远长不大,我喜欢做童话中那只永远不老的彼得兔,拥有最单纯的爱、最幼嫩的依恋和最原始的好奇!”郭学萍能把自己沉潜在生活和教学中尝到真正快乐的这一份童心,不正是我们许多人最不知珍惜而又极易悄然失去的吗?这份童心是生命旅途中,绽放在道路旁的那株蔚蓝色的矢车菊、那朵纯洁的百合花、那颗滚动在茶叶上的圆润晶莹的露珠,凝聚着纯真、善良和美丽,既给身边的人带来喜悦,也让自己的课堂诗意盈盈。

像郭学萍这样,把整个心灵、精神都投射到教育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倒映出每一个孩子活泼的生命成长的风景,便是我所理解的语文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袁浩) vFMgOXDi8WqwYZ/nIZTEgauNE/B5wNgkyDWXSm6xa0BGYtoYazbfcD7yUoOmLH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