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吾行篇1

学校与管理

1.重拾教育精神:我们这样践行叶圣陶教育思想

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何去何从?怎样看待国外教育经验及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教育现代化从什么历史方位上启航?这都是不容回避、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回望苏州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苏州一中)百年办学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珍视传统,面向未来,汲取民族和国外教育思想精华,立足自己的办学实际,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发扬光大,对于实现学校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一、培养公民,乐育英才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要找寻问题的答案,不妨老老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温教育大师和先贤的教导,寻求前行的方向和路标。

我们的老校友叶圣陶,一贯主张教育应为人生。在教育本质问题上,叶圣陶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划清了封建传统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的界限,给人们以极其明确的警示。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传统的教育以圣经贤传为教。且不问圣经贤传是否适于为教,而用圣经贤传作幌子,实际上却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是传统的教育最不可饶恕之处。如今的什么学科什么课程也是幌子,实际上也在把受教育者赶上利禄之途……教育工作者为了要尽自己的责任,不能不表示不再承袭传统的教育精神。”

叶圣陶“为人生”的教育思想正是对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叛逆,是具有鲜明的科学民主意识的现代教育思想。他多次提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在1983年的一次谈话中,他谆谆教导教育工作者:“严格说起来,进小学中学大学都不是去读书,而是去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是为了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国家的合格公民。”这种警示对今天的中国教育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培养现代化事业的栋梁之才,同时也必须造就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这就是说,教给孩子知识是重要的,但光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还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教育必须关注人,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旨归。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奠定道德、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扎实基础,为学生将来成就事业、成就人生作准备。

无数史实证明,中小学时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基础阶段的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着眼未来,从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出发,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眼光,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和谐的一代新人。

而校长就要提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辩证地处理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关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现代公民,主动承担起“培养公民,乐育英才”的社会责任。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面对高考竞争的残酷现实,我们要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努力把优秀学生输送到高一级学校。但同时,校长心里装着高考却不能只有高考,教育最终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置身于一个浮躁、急功近利的阶段,这样做很难。但作为校长,须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树立高远的教育理想和坚定的办学信念,砥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怀“办学不计一时功,教育要看十年后”的眼界、胸襟和气魄,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心实意地而不是虚情假意地、持之以恒地而不是虎头蛇尾地实施素质教育,也就是要深刻理解教育规律,老老实实按教育规律办事,让教育回归原点、回归本质。

多年来,苏州一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学习实践老校友叶圣陶的德育思想,培育以“习惯养成”为中心的德育特色。叶圣陶德育思想最重要的内容,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即“为人生”而教育,教育就是培育良好的习惯。我们确立“为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强德育实践,推进德育创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思想之基、心理之基、品格之基。我们创新德育管理体制,下移管理重心,夯实一线管理,科学规划德育内容,持之以恒地开展“一周一个好习惯”等系列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大讨论,广泛研讨后形成了苏州一中学生应养成的十大好习惯。感恩的习惯:珍爱生命,感恩一切。

诚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明辨是非。

自信的习惯:悦纳自我,欣赏他人。

反思的习惯:自我反思,知错就改。

规划的习惯:生涯规划,凡事计划。

高效的习惯:惜时守时,效率优先。

运动的习惯:热爱运动,强身健体。

探究的习惯:自主学习,乐于探究。

合作的习惯:勇于担当,善于合作。

进取的习惯:追求卓越,止于至善。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对每项习惯进行内容诠释,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提出改进措施,定期自我反省,不断自我完善。同时积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学做班级的主人。每个班级结合班情展开讨论,解读十大习惯的内涵,制定全班养成十大好习惯的具体措施,并分阶段总结反馈。我们把这十大习惯融入常规管理,响亮地提出,通过若干年坚持不懈的努力,让从我校“圣陶苑”走出去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做人习惯、学习习惯、锻炼习惯、审美习惯、生活习惯等。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二、弘扬传统,传承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教育传统,它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历史基础。同样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它是学校文化的积淀,是学校品牌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

作为校长,应该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开放的文化气度,广泛吸收世界文明中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营养,同时必须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立足本土,根植于民族教育思想的丰厚土壤,弘扬传统,传承文化,办富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在学校内部,校长应致力于发掘学校的悠久传统,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打造响亮的学校品牌。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校长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作为苏州一中的校长,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们拥有一位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思想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内涵丰富,既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富于现代教育理念,是“活的教育学”,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温家宝同志曾先后四次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叶圣陶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2005年8月,他在安徽等地视察时指出:“要坚持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用心,善于独立思考、明辨是非、奋发向上,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同年9月在出席教师节表彰大会时,温家宝同志又强调:“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2008年8月,他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再次指出:”我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2009年教师节前夕,在北京35中调研座谈会上,温家宝又谈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

温家宝同志引用叶圣陶的教育名言,让我们备受鼓舞,也启发良多。作为叶圣陶的母校,苏州一中多年来也一直自觉地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工作指针,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以叶圣陶教学思想为指导,培育以“教学合一”为中心内容的教学特色。叶圣陶教学思想的核心,阐明了现代教学的过程和本质,即“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和其一脉相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叶圣陶教育思想中,人的地位也一贯崇高。叶圣陶曾经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对教育性质的观点。他坚决反对把学生当“瓶子”,把学生的脑袋当作知识的容器,机械地往里填。他认为这种“填鸭式”的方法,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他主张:“必须使所学的东西融化在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里,学生的思想、感情、行动确实受到所学的东西的影响,才算真正有了成效。”“办教育的确跟种庄稼相仿。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叶圣陶还引用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画了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叶圣陶认为,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其失败是肯定无疑的。这些思想闪烁着杰出的现代教育理论光辉,是我们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的宝贵指南,值得我们去深入体会并付诸实践。

几年来,我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把依赖性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性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过程。围绕这一转变,我们不断组织学习、研讨、展示,统一思想,典型引路,推进“师生互动、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倡导课堂教学的“黄金分割”法则,并把它纳入评课标准。在理念引领的同时强力推进,以多姿多彩的研讨课推动全校的示范课、优质课、精品课建设,使新课程得以扎实推进,教师教学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发生可喜变化。

我们体会到,教育改革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也是一个艰难痛苦的漫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推倒重来,一切从零出发。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但切不可淡忘本民族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尤其要明白我们的教育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也就决定了各自的教育方式甚至教育内容也不尽相同。随着东西方交流的频繁,东西方文化包括教育都在不断吸取对方的长处,但绝不应该全盘照抄,教育现代化绝不等同于教育西方化!我们要守住我们民族教育的根和魂,努力办好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教育。

三、革故鼎新,面向未来

教育现代化必须珍视民族优秀的教育传统,汲取前辈大师的精神营养,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新的跨越。但是,教育现代化却绝不会在一个早上悄然到来。它应该是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因此,转型期的教育难办,校长难当。但是,有挑战就有机遇!唯其矛盾重重,才为有追求、有担当、有智慧的教育人留下大显身手、尽显本色的空间。

2007年是苏州一中的“百年校庆年”。那段日子,我们常常处于无比的激动和深刻的沉思之中。回眸百年历史,苏州一中培养出了以叶圣陶、顾颉刚、王伯祥、胡绳、顾廷龙、陆文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英杰和22位两院院士。仰望校史上那一个个灿若星斗的名字,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以育人为根本,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今天从我们身边走出去的学生,若干年后会是怎样的呢?相对于先贤,我们是来者;相对于后人,我们又能为校史留下什么?我们也幸逢一个伟大的时代。现代化浪潮波涛汹涌,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赢得全社会关注,学校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传统和现代、保守和革新、妥协和冲突,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价值观等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都错综复杂地存在着。我们如何不辱使命,续写百年苏州一中的辉煌?

校庆给予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应该服务社会,以优质的教育满足社会的要求;但同时,教育为社会服务,不应被动适应,而应主动协同,适度超前。苏州一中的百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学校才能繁荣兴旺。特别是校长,尤其应该富有前瞻意识,敏锐感知时代脉搏,呼应时代召唤,勇立潮头,把握先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跟时代步伐,践行自身使命。学校不应亦步亦趋,做社会的传声筒,而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在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等方方面面,勇于改革,敢为人先,革故除弊,大力创新,创造先进的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

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为和谐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持之以恒地锻铸学校品格,升华学校品质,提升学校品位,矢志不渝地打造学校的“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不遗余力地培育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有特色,学生才能有个性;学生今天有个性,明天才能会创造。我们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羽毛球、足球为代表的体育特色;广泛深入地开展创造教育,形成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特色;以美益德,以美益智,形成了以“百年昆曲走进百年一中”为代表的吴文化教育特色。确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身心和谐,习惯良好的现代栋梁之才”的培养目标,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以校风正、教风淳、学风浓、质量高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

百年校史也让我们更加从容淡定。评价一所学校成功与否,需要历史的长镜头。站在50年乃至100年的时间节点上回眸,才会真正看清。校长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好高骛远,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应趋时媚俗,而应有目标,讲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气节;不应急功近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立意高远,夯实根基;不应追求表面热闹,轰轰烈烈,而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做遵循教育规律的事,要做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事,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校长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想透校长和学校的关系。校长生命有限,而教育事业永恒。百年名校,是学校成就校长。校长要全心全意地依赖教师,找到对教师的依恋感。没有教师团队的成功,再好的教育思想的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校长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内化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使之扎根于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心中。校长不必抛头露面或事必躬亲,应该掌握全局,把握方向,与教师水乳交融,荣辱与共。

为此,我们努力建设和整合一种新的学校精神文化,让整个团队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行为规范。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学科组可能没有一流的大师,但可以也必须形成一流的团队,确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每个教研组成为教研集体才有集体智慧,每个年级组成为年级集体才有工作合力,每个班级成为班集体才会发挥其整体教育功能,我们着力强化教研组、年级组、班级组等“三组”建设,夯实管理基础,降低管理重心,努力追求“爱而不溺、严而不死、放而不乱”的管理风格。这样学校的发展或者学校的生命传承,才不会寄托在一两个“好校长”身上,学校的命脉也不会系于一两个好教师身上。

在社会急剧转型、改革日益深化、教育加速嬗变的今天,我们既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也要传承传统,弘扬民族教育思想的精华,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为国家输送栋梁之才。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周春良)

2.学习叶圣陶,创语文教学特色学校

要做到每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极大地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对培养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的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日后学生学习、生活和服务社会的工具课程。

我校一直以语文教学为特色学科,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新形势下,我们仍将语文教学作为特色学科,进一步加强学习、探索、实践,以努力使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发扬光大,并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学科特色建设的具体目标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要做到每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极大地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如何尽这分内的责任呢?他认为要教给学生“真知”,培养学生的“真能”,以使学生“终身受用”。这对语文学科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而且是非常高的要求。

遵循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要求,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目标,我们提出的教学研究特色为“激发自学兴趣,拓宽训练渠道;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努力按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读和写相结合等途径,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写”的方面:一是要努力加强写字教学,并以此为我校学科特色建设的突破口;二是要加强写作的训练,我校的作文教学多年来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努力,以期迈上新的台阶。

二、学科特色建设的实施途径

1.务抓根本,“身教”为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学科特色建设的重要工作。

如果说每个学科教师的教对学科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语文学科的教师对学科质量,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则更大、更显著,因为语文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语言学科,语文教材的人文性内容以及听、说、读、写的训练项目,是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的。

因此,要努力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与研究,促其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学习《语文教学大纲》,做好学习摘记,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定期检查、交流。要继续抓好语文教研组、备课组的基本建设,明确教学工作的一系列规范要求,坚持集体教学研究,发挥群体的力量,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教学创造,在进行常规教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形成自己的教研专题。中心校及有课题的完小青年教师应每人都有研究课题,以努力成为科研型的教师。

2.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注重习惯培养。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坚持按母语的学习规律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强化兴趣的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注意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努力以顺应时代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教给学生听课、笔记、质疑、提问、朗读等方法,使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学的能力。三是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小学教学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写字、读书、记诵、作文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养成了这些方面的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四是重视品格、情感的教育。语文教学绝不是一个“纯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不轻信,善于思考,敢于发表见解,这有利于独立人格及意志的培养。而教材中的思想情感往往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要善于抓契机,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注重课内外教学的相通,拓宽训练渠道。语文教学的封闭性是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语文”教学观提倡的就是开放性的教学。为突破课堂和教材的束缚,我们注重课内外教学的相通,通过以下训练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各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使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保证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阅读量,以达到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目的。

(2)开展丰富有趣的课内教学活动,如课前演讲、故事会、朗诵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班级办报、读书评书、编校刊《学步》和《甪直新叶》,以及充分利用家乡的人文资源,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课外练笔等。

(3)学校开办的兴趣小组是课外读写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要继续办好生生文学社、记者站、书法小组、阅读与写作小组等兴趣小组,并要继承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改传统,结合新形势的要求,努力将兴趣小组办出自己的特色。

4.结合“金牌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各种比赛,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提高。“金牌行动计划”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加竞争意识。只有让学生广泛参与,提高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我校将围绕上级教育部门的“金牌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种比赛。在语文教学方面,开展低年级拼音、说话比赛,中年级开展铅笔字、看图作文比赛,高年级开展朗诵、演讲、作文比赛,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5.在作文教学中,我校继续努力按叶圣陶“作文与做人”相一致的原则去实践和探索,注重作文和做人、教育和行为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让“诚实的自己的话”在笔下汩汩流淌,在培养作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语文教学特色”这个课题,不断发掘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这一无尽宝库,与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现代教育理念紧密联系起来,为探索新时期的办学特色作出努力。

(江苏省苏州市叶圣陶实验小学刘凤梅)

3.他律化自律,习惯成自然

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也说明养成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习惯的不同。走进湖北省郧县第二中学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的巨大文化牌,由此能感受到学校对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几年来,由于初中毕业生的锐减,学校的生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大幅下降,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较差,要让他们成才必须先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学校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为学生搭建“自我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着力加强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教育,努力彰显“人人讲文明,人人讲公德,人人有个性,人人有发展”的育人特色,引导学生“向好、求好、做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律,是指接受他人约束;自律,是指自我约束。自律是内因,他律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化自律”就是通过认知—践行—体验达到自律,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完善自我。然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学校坚持不懈地督促引导。郧县第二中学在习惯养成教育上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认知——激发习惯养成

任何一种教育,只有被学生认可,才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对于学生的习惯养成,必须通过不厌其烦地宣传和发动,使学生在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遵守这些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即心里知道在某一方面“我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不这样做的后果”等。

1.开展入学教育。高一入学军训是拓宽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始终坚持通过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每天早上训练整理内务,要求把被子、鞋子、洗漱用品等摆放得整齐有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他们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白天通过站军姿、走军步、守军纪等行为动作养成训练,培养学生高度的集体荣誉感、严格的纪律观念和坚毅的品质;晚上通过多种形式学习《中学生守则》《郧县二中学生一日常规》《郧县二中安全规范》等文明习惯规范,熟知“什么时间做什么”“怎么做”,使每个学生都有清晰的标准,行为上有规可依,做事心中有数,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2.召开主题班会。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活动中,各班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主题教育,同学们畅所欲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并用真情实感叙述好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介绍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同学们进一步意识到好习惯对成长的重要作用。培育学生要从现在做起,注重点滴积累,不断增强其养成好习惯的信心。

3.建立班级规范。学生的主要活动场地是教室,各种习惯都会在教室里表现出来,因此,班规的约束和同学之间的监督对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发展方向,班主任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训、班规,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奋斗誓言,并作为口号在课前集体宣誓,进行自我激励;开办学习园地、举办各种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为好习惯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坏习惯自惭形秽、逃之夭夭。让教育不再仅限于以书本为中心,而是拓展到更为本质的道德与人格教育,把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把教育作为生活本身。

4.争取家长配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紧密配合,互通信息。学校通过短信平台和致家长的一封信与家长保持沟通畅通,及时召开家长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方案,共同做好引导、监督。对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褒奖,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对不好的习惯制订改正方案,并监督落实。

二、践行——催生习惯养成

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必须多次重复,不断在实践中训练。一个行为经过21天的重复才能根植到大脑内,并固定下来成为习惯。

1.开展专项训练培养习惯。开展习惯养成周活动,通过专项训练,将一个行为多次重复并固定下来,使被动遵守变为自觉行为。一是举办行为规范养成周活动,培养守纪习惯;二是举办文明礼仪养成周活动,培养礼仪习惯;三是举办学习习惯养成周活动,培养学习习惯;四是举办安全健康普法周活动,培养安全习惯。

2.举办“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组织开展“文明在我身边演讲比赛”“文明礼仪征文比赛”“文明一瞬间摄影作品展”“告别陋习,相伴文明签名仪式”等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通过典型引路、氛围营造,发挥示范与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我与无烟环境”征文大赛中喻斌同学获国家级三等奖,在全县举办的“文明礼仪伴我行·中华魂”演讲大赛中我校连续两年获优秀组织奖。这些活动的成功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素养,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增强了广大师生“立文明之观,行文明之事,做文明之人,传文明之风”的意识。

3.大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民族精神代代传”“公民道德实践”等系列主题教育,开展“文明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法制报告会”“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讲座”“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爱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法纪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体验——推动习惯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在体验方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提倡在实践体验中培养习惯。我校积极探索“体验式”习惯养成教育,学生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每学期评选一次班级“十星学生”(即文明星、礼仪星、孝敬星、才艺星、诚信星、团结星、学习星、勤俭星、劳动星、环保星)和校级“十星学生”,大力宣讲习惯养成中的亲身体验,感染更多的学生积极行动。

1.体验中强化习惯养成。要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习惯对自己、对他人的好处,体验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在体验中培养习惯,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成就,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影响学生一生的诸如诚信、乐观、坚强、宽容、合作、爱心、责任等好品质、好习惯,只有让学生在与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的多角度、多向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内化。

一是让学生在家庭中体验。让学生做洗衣、收拾房间、整理书包等力所能及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道理,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

二是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实践。通过“文明志愿者”行动、值周活动、到福利院做义工等,让学生体验帮助他人、维护秩序、义务劳动的意义,获得文明守纪、服务别人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老师、与同学和谐相处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三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假期时,安排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当一天工人、农民、售货员、保洁员或随父母到工作单位全程工作一天,使其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真实感受,明白“做一名合格公民”应具备什么素质,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四是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大自然是一本书,不阅读大自然这本书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结合学生所学的地理、生物和其他学科知识,组织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探秘、野营、郊游、登山、远足等,使其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和谐,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体验中巩固习惯养成。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实践出真知。为了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学校推行“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在体验中强化习惯养成。干净靓丽的校园、书声琅琅的学习氛围、礼貌亲切的问候,是学校坚持多年的“班级值周”所取得的硕果,是学生自我实践、自我管理的见证。“班级值周”是以班级为主体,全员参与、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全程督察的管理新模式,分为“日常督察值周班”和“卫生值周班”。值周班学生均挂牌上岗,每周四下午由德育处组织培训后轮换上岗。在值周过程中,德育处实行动态管理。值周班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安排检查各个工作环节的落实情况。学校领导值日,进行督察通报。“卫生值周班”负责全校一周的卫生清扫和保持;“日常督察值周班”负责督察评价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分为治安组、纪律督察组、卫生组、文明礼仪组等,全天全时段对全校学生的学习、文明、纪律、卫生、三操、自习等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一天一通报,一周一汇总,每周一升旗时公布上周督察结果,向年级前三名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同时宣布对值周班的评价等次,所有评价结果均与班级考核和班主任量化考评挂钩,并纳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范围。在值周过程中,每位学生既参与了学校管理实践,又在监督和评价别人。学生在管理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在监督中学会了自律和率先垂范,在评价中学会了协调和尊重,在活动中提高了能力、学会了自强,在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习惯养成,促进了全校师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自律——内化习惯养成

教育者强权管理学生,远不如教会学生管理自己。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这就是自律。自律有高度的自觉性,是对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各种法纪的自觉认知,并已形成内在的价值观念,是在没有外在的监督约束下的一种自觉主动行为。当他律内化成了自律,习惯就成了自然。

1.持之以恒的监督。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人都有惰性,在习惯养成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难免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引导,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我校建立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监督机制,形成了“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通过四级值日(即校长值月—中层干部值周—校长、中层干部、班主任值日—日常值周班和“文明志愿者”)全天24小时巡查在校园,层层检查,逐级落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提醒纠正,实现了处处有人查,定时有人查,时时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消除学生的侥幸与松懈心理,久而久之,好习惯就变成了自觉行为。

2.无处不在的提醒。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在习惯养成中具有潜在性、渗透性和感染性的特点,能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滴水穿石的警示作用。如校园的巧妙布局、建筑的不同风格、整洁的环境、树木的挺拔向上、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和温馨提示、奋发向上的班级文化、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赏心愉悦的饮食文化,都能随时随处直击学生视野,时时警示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作用。通过这些日积月累的积淀,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乃至高尚的人格、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就逐渐形成了。

3.反思内化成自觉。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这样才能目标坚定地走向成功。坚持让学生每晚睡前反思一天行为,周日反省一周行为,月末反省一月行为,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互相提醒,及时调整方向。教师找出每位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晋级,让他们通过积累一次次的小成功,信心百倍地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湖北省郧县第二中学谭家学)

4.三三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在著名教育家、老校友叶圣陶先生的影响下,苏州一中近年来确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成果的实际运用,采取有力措施,大兴科研之风,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实践和研究中,学校逐步理清了教育科研的工作思路。概括地说,就是坚持“三个结合”,确立“三个服务”,着力“三个提升”。“三个结合”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近期教育教学工作和服务教师长期发展相结合。“三个服务”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三个提升”是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的工作重点,就是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提升,努力推进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使教育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行政推动。通过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进一步从制度上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对原来的管理章程进行充实和调整,出台了《苏州市第一中学教育科研管理条例》(试行),提出科研强师、科研兴校,对学校各个层面都提出了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相关要求,并且加大了对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通过制度和机制强化行政推动,推动教科研队伍建设,培养教科研骨干。学校领导带头参加教育科研,积极鼓励和支持老师参加教育工作。对教科研骨干政治上关心,业务上督促,热情培养,大胆任用。

拓展科研内容,创新科研方法。几年来,学校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和创新研究方法,力求改变课题研究的沉重面孔和呆板程式。举办主题学术沙龙,进一步创设科研情境,浓郁学术氛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科研环境,提高教师的研究热情。“教育与人生”“呵护心灵”“孩子,我看着你长大”“与新课改一路同行”等教育主题沙龙,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开展“青年教师发展需求问卷调查”,通过精心设计问卷,从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精神需求、职业认同、发展意识、科研意识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调查问卷覆盖到35周岁以下的全体青年教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人员撰写了《青年教师发展需求问卷调查报告》,并送发相关部门参考。成立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利用寒暑假开展读书活动,为壮大学校名师队伍建立培养基地。

一、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断加强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学习的过程。学校的“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积淀和当代价值”子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叶圣陶原著,研读相关研究著作,走近原汁原味的叶圣陶。大家认识到,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我国社会变迁和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历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它具有巨大的普适意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叶圣陶的教育改革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教为不教思想、养成习惯思想、创新教育思想、教师发展思想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用以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学校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提升办学品格。

其次,是实践的过程。基层学校的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教育科研的生命,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学校每学期都要求课题组组织课题开课,并且提出具体要求,要有研究目标,有理论构想,有课后总结反思,既从理论上加深理解,又在实践中内化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带队伍,出人才,出成果。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则是: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不搞“空中楼阁”;做到“问题就是课题”;课题从实践中来,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而搞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发展,最终落实在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上。

再次,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一直不断鼓励老师写教育叙事,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紧贴教育教学实际,紧贴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才能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促进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各课题组在设计工作方案时,都服从服务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叶圣陶阅读教学思想研究”课题组,力求把叶圣陶的引导自学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思考,大家认识到:引导自学思想中也包含着现代教育思想的萌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话理论”中也有“引导自学”思想的因子。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扎扎实实的教育科研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批骨干教师和名师正在迅速成长。学校在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全省的前列,学校被挂牌命名为“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成为研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重要基地。创新教育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为学校营造了一种爱科学、爱创造的良好氛围,很多同学积极参加发明创造竞赛。近年来,有多项小发明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如在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学校的选手多次获得冠军。心理课题的研究,影响了一批对心理教育有兴趣、有热情的教师队伍。

三、学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近年来,学校坚持“为和谐发展而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敢为人先、率先发展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向着国内一流名校强校的目标迈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规模日益扩大,办学层次显著提升,办学效益逐步凸现。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丰富内涵,强化素质,不断提升办学的品格、品质和品位。教育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学校党委承担的苏州市教育规划办重点课题——“学校党组织如何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研究”,在学校党建工作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如“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师表风范”课题组,积极探讨在21世纪新的背景下,如何为叶圣陶“师德师表”思想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班主任之星”“教师风采报告”“主题活动沙龙”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

近年来,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导引”课题组,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讲座和团队辅导,开展个体心理咨询,预防和矫正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开展网络心理辅导工作;开展教师培训,全方位渗透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导引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课题组,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精神,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讨制定《苏州市第一中学学生成长记录评价手册》《苏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手册》《苏州市第一中学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等,并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从而为新课程的科学管理和规范操作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学校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努力使课堂变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课题研究促进课改,使全体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从而日益丰富和优化学校的教学过程、师生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

(柏先红整理)教书与育人

1.用爱心拨动孩子的“心弦”

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

——叶圣陶

(摘自《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读完《如果我当教师》一书,我深深地感到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我想,正是有了这份爱心和责任心作为基础,才使他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爱戴的伟大教育家。

一、叶圣陶爱的教育

在这本书里,叶圣陶谈到了自己如果是教师,当小朋友顽皮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他决不举起手来,在学生的身体上打一下。他说:“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身体上的痛或红肿,固然不久就会消失,而自尊心所受到的损伤,却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他还进一步说:“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并且,当我打他们的时候,我的面目一定很难看,我的举动一定显得很粗暴,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我是一个好好的人,又怎么能对他们有这种可厌的表现呢?一有这种可厌的表现,以前的努力不是根本白费了吗?以后的努力不将不产生效果吗?这样想的时候,我的手再也举不起来了。”

学生的顽皮和愚笨,总是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根据他的经验,观察和剖析后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还会有一个顽皮的愚笨的小朋友在周围吗?这样想的时候,他即使感情冲动到怒不可遏的程度,也会立刻心平气和下来,再不想用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

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面对一小部分或品德不良,或学习习惯差,我们常称之为“后进生”的学生,我总是努力把爱的阳光洒向他们,用爱的甘露滋润他们,让他们在感受师爱中取得进步。

二、我的教育实践

1.用爱心去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午间批改作业的时候,看着小燕本子上满篇的“×”,我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帮助她,提高她,这是考验自己的时候。我死盯着那些鲜红又刺眼的“×”,突然眼睛一亮:虽然她全做错了,但却都抄对了。我决定以此对她进行鼓励。上课了,我拿着奖品——一支铅笔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这次作业,有些同学不细心,把题目都抄错了,有的甚至抄错了两三道题。小燕虽然一道题都没有做对,但她一道题都没有抄错,这说明她是细心的,认真的。只要认真、仔细,我相信她以后一定能学得很好,成绩一定会好起来的。今天,老师要奖励她一支铅笔,希望她好好学习,也希望大家都来帮助她。”小燕红着脸,战战兢兢地接过铅笔。此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节课,她听得十分认真:没有向外张望,没有在下面玩东西,也没有睡觉……总之,那支铅笔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她经常主动来找我补课。我真是欣喜若狂。有一次,她又来到办公室,我照例给她讲题目,然后叫她试着自己做。做着做着,她的笔突然断了。在她打开文具盒拿小刀时,我发现了我奖励给她的那支铅笔。我很惊讶:“这么久了你怎么没有用呀?”“我舍不得用,因为我现在的成绩很差,等到以后我成绩好了再用它。”她说完,继续削笔。我的眼睛湿润了。后来,我对她更加重视了。

2.用爱心去包容孩子的缺点。

我班的小通是一位非常调皮的学生,学习较差,还经常打架。一次,我开班主任会议回来,刚进教室,同学们就告诉我,小通打哭了班上的四个同学。我当时非常生气,可又有开会的事要向同学们讲,就跟他说:“你先等着,我一会儿找你。”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本来想大发一通火,可转念一想,以前发了火也没有多大效果,今天换一种方式吧。我顺手拿过一张凳子放在他面前说:“坐下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慢慢地坐下了,而且只坐了凳子面的一半。我看他有些紧张,就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坐吧。”他这才坐好了。我亲切地和他说起了家常话:“你家住在哪儿?爸爸妈妈干什么工作?中午在学校能吃饱吗?”正巧他那天穿着一套武术队的运动服,我就问:“你学过武术吗?”他点点头。我又问:“学了几年了?”“学了三年了。”“那你学武术是为了什么?”“为了锻炼身体。”“那你好好练,等下一次学校举行艺术表演,请你代表我们班来一套武术表演,怎么样?”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干脆地说:“行。”看他高兴的样子,我接着问:“那你告诉老师今天是怎么回事?”没等我的话说完,他就说:“老师,是我的错。我上课离位扔废纸,他们说老师不让上课扔,等下课再扔,我就打了他们。老师,我错了。”我说:“知道错了就好,一会儿向那几位同学道个歉,好不好?”他连忙说:“好。”临走时,他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还说了一声“谢谢老师”。在以后的几天里,我发现他的学习、纪律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庆幸自己那天没有发火。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如果能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地、慷慨地去赞赏他们,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促其奋发向上。

3.用爱心去点燃孩子的希望之火。

一次测验后,我发现小坤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我感到非常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上一个大大的“0”,但又觉得似乎不妥,便在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取知识和智慧,取得好成绩。”我万万没料到,就是这样一句话,竟使一个成绩经常红灯高挂的学生燃起了希望之火。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开始做到不懂多问,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他通过不懈努力,成绩直线上升。他激动地对我说:“老师,那一次考试你给我的鼓励和鞭策,我永远不会忘记,是你给了我自尊和自信,让我找回了自我。”

人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孩子从不犯错误。面对正在成长的孩子,我们既不能以不屑一顾的神情嘲笑他们,也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他们需要关爱,更需要尊重。一个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一定要以平等的心态、平静的心境对待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4.用爱心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开学初,我班转来一名外地籍女生。我一看她两眼暗淡无光,表情木讷,心中一股怨气陡然而生,心想,她肯定学习不好,将会影响我班的教学成绩。为测试她的知识基础,我出了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结果她没反应,紧接着我又以一个更简单的问题提问她,结果这个小女孩还是不出声。我一下火冒三丈,大声说:“你什么都不说,一个劲地摇头,那你来我班干吗呢?”教室里鸦雀无声,我说:“谁帮她回答?”可还是没有人出声。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惊呆了。望着那小女孩眼里滚动着的晶莹泪花,和一张张慑于我的震怒而紧张的面孔,我的心猛地一颤,我后悔了。高压之下,草木难萌,难道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根据布鲁诺的动机原则,学生的外来动机作用比较短暂,只有内在动机,才起长效作用。因此,我必须改变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正确,就简单表扬,错了就一味批评的教育态度。每次上课时,如有同学回答完整而且洪亮,我就向他微笑,给予肯定。如有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我就向他投以支持、肯定的目光,表示相信他能行。

叶圣陶先生说:“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我国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工人不爱机器怎能做好工?农民不爱土地怎能种好地?教师不爱学生怎能教育好学生?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我们应充满爱心,真诚地帮助那些“后进生”,让学生在老师的不断提醒和激励中快乐成长。我们也会在工作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中心小学李正强)

2.面对犯错的学生

小朋友在犯错的时候,或者做功课显得很愚笨的时候,我决不举起手来,在他们身上打一下。打了一下,那痛的感觉至多几分钟就消失了;就是打重了,使他们身体上起了红肿,隔一两天也就没有痕迹;这似乎没有多大关系。然而这一下不只是打了他们的身体,同时也打了他们的自尊心……我有什么权利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呢?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名篇》,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读着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我激动万分,进而又反思起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脑海中回忆起一幕一幕,其中有失败的苦涩,也有教育成功的欢喜与甜蜜,尤其是一则案例的巧妙处理。

一、案例回放

进入高三下学期,我们每天进行一科的小测验。每当来到教室,看到学生个个埋头沉思、奋笔疾书的样子,我在心底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看,学生们多认真呀!这样下去,相信他们一定都会取得进步!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科任老师们便纷纷来找我“告状”了:“张老师,咱班的考风太不好了,作弊现象严重!你看一下小良的成绩,他可是个学习中游的同学,这次考试通过作弊,竟然考了个优秀的成绩,太不像话了!另外,还有小玉、小童……”听了老师们的反映,我的怒火“蹭”地一下冲到了脑门。趁着一节自习课刚开始的几分钟,我对全班同学大发雷霆,严明了纪律:以后的每次测验必须独立自主完成。如果让我捉到一次作弊,立即停课并请家长到校!学生们个个正襟危坐,吓得连大气都不敢喘。对于自己这一初战告捷的成果,我很是得意,以为一下子找到了根治作弊的灵丹妙药。

没想到第二天考英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老师们集中反映有作弊问题的小良正低着头翻看着什么。他在作弊!我“嚯”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大踏步向小良走去,随时准备着火山爆发,朝他怒吼一通,接着严肃处理。很显然,小良也注意到了我的举动,手伸进桌洞里,一动也不敢动,脸涨得通红,低着头,用眼睛的余光盯着我,目光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一瞬间,我突然改变了主意:小良是个很内向且要强的孩子,我怎么能不顾他的自尊在全班同学面前让他无地自容呢?同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句话:“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急于表现得不耐烦,甚至粗暴。要记住,他们的错误,总有一个或多个的缘由。要从观察和剖析中找出缘由,加以对症的治疗,才能逐渐培养出日益合格的人才。”(叶圣陶语)于是,我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只是在教室里走了一圈,重新回到了讲台上,轻轻地说:“同学们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要专心,一心不可二用。否则的话,什么也做不好。”这时,我注意到小良的眼睛里有泪花在闪动。

两天后的一个课间,小良来到办公室,愧疚地对我说:“老师,那天我做错了。谢谢您当时给我留了尊严。您知道吗,您看我的那一瞬间,我在心底就作出了一个决定:如果你在班内批评我,然后让我家长到校,我就退学,不参加高考了!”我心里一惊,庆幸当时没有做出鲁莽的行动来。我让他坐在我的对面,和颜悦色地问他:“你既然知道作弊不对,为什么又要这样做呢?”他支吾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想让家长看到我的进步,我也想通过考试来找到信心。”“你有这个想法本身是好的,这说明你很有上进心,不甘人后。但细想一下,你这样做有什么实质意义吗?一旦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你就没有了作弊的机会,你那时的成绩不是会让家长更伤心吗?你那时还会有信心吗?始终不肯面对,自欺欺人,最终你会取得任何进步吗?与其那样,不如平时踏踏实实地学,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次测验,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就可以了。等老师讲评试卷的时候,认真听那些你在考场上不会做的题目,真正把它们弄明白,对你来说就会有一个很大幅度的提高。长期坚持下去,相信你一定可以让家长看到你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你说对吗?”小良重重地点了点头:“老师,我懂了!谢谢您!”看着他轻松远去的背影,我心头的一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随后,我在班里召开了一次主题为“我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的班会。同学们踊跃发言,谈了作弊的种种危害,纷纷表示要摒弃侥幸心理,端正态度,全力以赴,确保每次都考出一个货真价实的成绩。

从那以后,班级的学风、考风焕然一新,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相信在这种学风的感召下,我班学生的成绩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这种考风的熏陶中,我班学生会在不久后的高考中披荆斩棘,笑傲考场!

二、案例反思

通过这则案例,我认识到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错,知错,少犯错误乃至不犯错,班主任不能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而斥责学生,甚至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地伤害学生。此外,面对犯错的学生,批评不仅要讲究艺术,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在教育过程中,要客观地评价事情,宽容地对待学生。这样一来,即使感情冲动到怒不可遏的地步,也会立刻转为心平气和,再也不会想用训斥或者打一下的手段来出气了。通过教育,要让犯错的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心平气和地接受老师的意见,承担应有的责任,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张海央)

3.三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叶圣陶

(摘自《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认为,“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最后就具有了某种能力。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中学学科众多,各个学科各有特色,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但是,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吧?作为班主任,我们应从初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一些有益于学习的习惯,比如预习、认真听课、做笔记、善于思考、复习、学会总结等。问题是怎样培养这些好习惯呢?我结合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一、利用合适的时机介绍、培养习惯

比如初一新生刚入校的时候,肯定会对初中生活既充满好奇,又有些紧张,同时肯定会希望在新的环境里有所作为。这时我们老师都会介绍初中和小学的差异。此时,我觉得是介绍良好的利于初中学习的习惯的最佳时机。接下来,可以利用壁报、家长会、一个月后的小结、周记等形式强化好习惯的培养,并可以通过表扬个别学生来刺激其他同学模仿学习。

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做新学期展望。我在跟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级新的目标的时候,也以此为参照,让同学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同时,将大目标细化为每个月的小目标,制订具体的计划。每个月结束后,我们会要求,对照计划看完成了哪些,作一番总结,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二、持之以恒并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

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期的坚持训练,但一旦养成,就可以根深蒂固。比如,我们语文学科中古文的释义背起来颇花工夫。我觉得学会联想、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有利于记诵古文中的词义。所以,从初一开始,我每教一篇古文,碰到同一个词的出现,都会回忆之前它出现的地方,并再作解释,同时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巩固古文词义的掌握,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渐渐地,学生形成了条件反射,现在基本上只要我问某个词在哪篇课文里有同样的解释,他们就会展开联想,从而巩固、加深印象。再比如,初二的时候,我班学生有早上来对答案的现象。对此,学生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早上到班后不拿作业本,不动笔,只拿需要背诵、阅读的学科,作业7点半后统一拿出来一起收。最初的时候,我班选出了五名最负责的同学做早自习管理员,我自己也很早到班;过一阶段,我改为时早时晚抽查;再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他们自然养成了统一交作业的习惯。寒假后,我一到班级就看见黑板上写好了要交的寒假作业,只等7点45分开始收。我班有一名同学做事以“慢”著称,弄东弄西,不知不觉一节自习课就结束了。我便和他把一节自习课分成三个时间段,然后根据内容难易,布置每个时间段的具体任务。若他提前完成,剩下的时间就随他安排。起先是我强制进行安排,接着让他自己确定做哪些。慢慢地,他的自习课效率就提高了。当然,这期间我总是在一个时间段后就给予表扬、鼓励。

三、创设有利于学习习惯养成的环境

所谓班级环境,无非由老师和学生构成。其实,初中阶段的孩子尚未形成自己的完整价值观,所以老师的言行会对他们造成比较大的影响。我认为老师的示范性作用不容小看。我们要求学生在自习课上会充分利用时间,完成作业,那我们老师也应自己端坐一处,完成一些事情。即便要与同学谈话,我也尽量不占用自习课的时间。而且如果班级里有什么需要布置的事情,我们班都是先利用几分钟布置交代完,然后各归各,谁都不许说话,只能静悄悄地做作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安静地做事情的时候,无疑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一般认为,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就尽量先要做到。比如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落落大方地佩戴胸卡进教室,军训的时候不打伞,升旗仪式的时候肃立,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等等。我想,自己先做到了,要求学生时才底气更足。而学生将这些看在眼里,时间久了,同样也就觉得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此外,良好的舆论导向也利于好习惯的养成。比如我们班同学对食物一向是比较珍惜的,从来没有过前门拿饭盒,后门丢饭盒的事情。初一刚进校的时候也有个别女生较为娇气,嫌饭菜不好吃。我就让班长先发出倡议,再在比较放松的时候让他们选了个最会吃饭的同学,并发了个奖品。随后我又表扬了同学们细嚼慢咽的风气。后来,他们也就习惯成自然,对盒饭习以为常了。

叶圣陶认为,养成好习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作为班主任,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就学习而言,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应抓住细节、提出要求、反复训练,让习惯成自然,变成一种力量,帮助学生成长。

(江苏省苏州市草桥中学高妍薇)

4.给孩子一个机会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叶圣陶

(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一个周四晚上9点,我正在给女儿讲睡前故事。突然电话铃响,接起来一听,是学生肖的家长。正在猜测她这么晚来电话的原因,隐约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哭声,把我吓了一跳。

经询问才得知原来是学生肖放在铅笔盒里的220元钱不翼而飞了,孩子觉得丢了这么多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虽然家长再三告诉孩子没有关系,以后注意就是了,可孩子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哭了很久。家长来电话一是想让我安慰他,因为孩子听我的话;二是希望我能在班级里说说这件事,小孩子现在就敢拿这么多钱,如果不制止,将来会闯大祸的。

挂掉电话,我呆了很久。现在经常会听到小学里丢钱丢物的事,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作为班主任,我得知学生“偷”(我很不愿意用到这个字,但这确实是偷盗行为)东西,心里很不舒服,可是老师没有资格去怀疑班级中的学生,也没有权力去调查班级中的学生。但如果不闻不问我又做不到,我不能让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否则对那个做了错事的孩子是不负责任的,我应该帮助他走出错误区域。

我思考了一个晚上,终于想到一个自认为不错的方法。

第二天早上,我把肖叫到我办公室,告诉他老师会处理这件事,请他相信老师,但是需要他的配合。肖有点迷惑,但他还是答应我不把丢钱的事告诉任何人。

在晨会课上,我让肖把他的铅笔盒拿到办公桌上,并且不动声色地观察班级学生。然后我说,肖放在铅笔盒里的一件心爱的东西不见了(我故意不说丢的是钱,以减轻班级学生对这件事的重视,减轻犯错误学生的心理负担),时间是昨天下午。

全班同学都显出很诧异,但又很关心的样子。我继续说:“老师猜测这位同学是和肖闹着玩的,想看他如何着急(给孩子一个借口,给孩子一个台阶,也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那么现在游戏结束了,肖昨天晚上哭了很久(让他知道同学因为他的缘故而痛苦),你的目的达到了,应该到了还给他的时候了。”

很多同学都望向肖,眼神中流露出同情。更有学生禁不住喊道:“谁拿了肖的东西?太过分了。”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接着说:“当然你有可能没有把东西带在身上(我想他应该找了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放好了),没有关系,老师给你两天的时间思考(这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孩子也需要思考的时间)。周一老师还会给你创造一个机会,让你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肖(这个很关键,否则如果让其他同学知道了这件事,会给他的一生留下阴影)。老师保证,只要你能归还,老师绝对不追查下去。”

有学生表示不同意了,说要找出那个同学,让他赔礼道歉。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说的:“人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我想那个同学并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只不过当时看见了,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而且老师相信,这时他已经很后悔了,只是不知道如何把这个错误改正过来。现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以宽容的心,帮助这位同学正视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好吗?”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点头。我又说:“如果到周一还没有发现这件东西,说明这个同学不是简单地恶作剧,而是偷盗行为了,那老师就只能把这铅笔盒送到公安局去验指纹了。当然,这是老师最不愿看到的。”

最后我说:“老师相信那个同学需要一个思考的空间,所以这件事先到此为止,请同学们下课不要再议论这件事。”然后宣布下课。

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我不希望若干年后听说我的某个学生犯罪了。可是,这只是我的希望,我的学生能做到吗?所以虽然下课了,我却心中没底,双休日也过得恍恍惚惚。

周一上午,我才到校放下包,肖就兴冲冲地跑来,大声地告诉我,钱回来了,那个同学把钱放在了讲台上,还有一封信呢。我拿起那封信,只见上面写着:烦陈老师交给肖,里面有220元。

我真的从心里感到高兴,我不仅帮助了那个丢钱的孩子,让他放下了丢钱的负担,更帮助了那个差点染上污点的孩子。我想起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与人生》中曾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今天,就这件事,我想说:我做到了,因为我给了他一个机会,我想他会记住这次教训,而且幸福会伴随他的一生。

(江苏省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陈洁) 8prGObod0BeCIaYNxaqZEjxgqoDvxwd842BqyOCJldsb77hFyLD12yRVXPA+VQ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