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别太斤斤计较,也别稀里糊涂
赵越

第一章 宁可吃大亏,也要守诚信

不知你是否发现,时下,蹭卡族悄然兴起。所谓的蹭卡族主要“蹭”的是学生公交卡和学生证,就是已经离开学校的人使用学生交通一卡通和学生证,享受当学生的“特权”。使用学生证或是学生公交卡可以享受火车票、公交车甚至是电影票的优惠折扣,一些餐厅、景区的学生票也比普通票便宜很多。这样看来,一张学生证和学生公交卡真能带来不少“实惠”。

蹭卡族就是贪图一点小便宜,可是却造成了恶劣影响。首先,引起了人们之间的诚信危机。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让人们觉得比较单纯的阶层。他们因为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享受乘车、就餐、看电影、旅游等方面的优惠,体现了整个社会对于青少年一代的人文关怀。其次,这种冒名的举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弄虚作假的风气就会愈演愈烈。大家见到别人都在捡便宜,会争相效尤。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这种现象表面上看起来不显眼,却考验着大众的社会公德心及责任感。毕竟,人应该抵御一时的贪念及外界的诱惑,应该自觉地讲诚信。贪小便宜吃大亏,不义之财不可取。不管你是行善还是作恶,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蹭卡族”贪小利,丢失的是自尊和诚信。

“诚,无伪也,真也,实也”;“信,不欺也”。诚信,就是真实,不欺骗。

诚信与否不仅关乎自己,也会影响国家,甚至改变历史。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人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的樱桃树都宝贵得多。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此奔波了三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

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四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六瓶,返回时摔坏了三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此时的诚信已不仅仅是少年个人的品质问题,而是反映了整个尼泊尔国家的一种素质,使人们对这个地方充满信任,慕名而来。

这就是诚信的力量,这个少年为整个国家带来的荣誉是不可估量的。

其实,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

做人要能吃得亏,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舍本逐末,丢掉应有的幸福。

人生一世,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斤斤计较,只能给自己增加痛苦。不如看淡得失,放下名利,享受生活的快乐。

在民国时期,北京城有家有名的绸缎店。一天,一场大火把所有的东西都烧掉了,其中包括来往的账目。店老板贴出一张告示说,因本店的账目已烧毁,凡欠我的钱可以不还,我欠别人的,只要有凭据,照样兑现。这样处理,绸缎店明显是吃了大亏。然而后来,这家绸缎店却因此事而名声大振,许多人都看中店主的诚信,慕名而来与他做生意,其中还包括一些外国人。很快,这家绸缎店又恢复了生机,生意比失火前还要好。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诚信为人、做事必能取信于人,立信于人,收获的一定是朋友,赢得的一定是信赖和尊重。

有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被远远地落下了,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他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他却第一个到达终点。

他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甚至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这时,大家醒悟过来——其实标有士兵的路才是最近的路。

故事中的士兵坚持纪律,宁可自己多跑步,也要坚守诚信,结果赢得了比赛的胜利。在人生当中,时时处处都面临着对诚信的选择,随时都考验着我们的品行与素质。事事都精心计算,什么小便宜都占的人,看似精明机灵,却输掉了信任,输掉了机遇,输掉了人生。

吃亏是福

在人生历程中,谁都难免遇到一些吃亏或者受益的事情。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亲人之间,只要能发生利益联系的人,都有可能遇到亏盈之差和得失之别。这些都是平常之事,作为一个淡定的人,是不会在乎这一时的亏盈。因为他们懂得有时吃点亏,并不是坏事,你从吃亏中,可以累积人生的经验;从吃亏中,可以学会为人处世的进退之道。体现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豁达、一种淡定。

得和失本来就是一种互为存在、互为结果的东西。不能事事只想着占点便宜,有些事情即使当时得便宜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与人交往更不能时时怕吃亏,那样心胸就会变得狭隘,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也许会有意外之喜。怕吃亏的未必不吃亏,愿意吃亏的未必真吃亏。

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如果你觉得吃亏是福,那可能“福”就真的来了。有这么一个故事:新年临近,皇帝心情大好,决定赏赐给每个大臣一只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这下难坏了负责分羊的大臣,正当他束手无策时,一位大臣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就牵了一只瘦羊,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众大臣见了,也纷纷效仿他,不加挑剔地牵了一只羊就走。这乐于吃亏的一幕既赢得了众大臣的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欣赏。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失去,从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是对于这位大臣来说,亏岂不正是福吗?

古往今来,世界上人人皆求有福,而聪明的人懂得在吃亏中变得成熟,在吃亏中埋下睿智的种子,等待日后的收获。他们愿意吃亏、不怕吃亏,总是把别人往好处想,也愿意为别人多做一些事。能包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洒脱,是一种俯仰自如的风度。在包容中结识朋友、拉近距离、和谐关系、铺就人脉。在其看似迂腐、软弱的背后,是一个宏大、宽容、纯净的胸怀。所以我们要敢于吃亏,善于吃亏,要准备吃亏,在吃亏中求福,在吃亏中求发展,在吃亏中完善自身。

中国古代这样的智者比比皆是,在宋朝,就有这样一位不在乎“吃闷亏”的人,名叫李士衡,他在馆阁任职期间受命出使高丽,随行的一名武将是他的副使。离开高丽时,高丽方面按规矩赠送了许多礼品,李士衡把这些礼物交给副使管理。在乘船返回时,副使发现船底有隙缝,出现渗水现象,便不动声色地将李士衡得到的丝绸细绢垫放在船底,然后把属于自己的礼物放在上面,避免自己的东西受潮。李士衡也意识到了自己可能吃了亏,但是他淡定自若未作出反应。当船航行到大海之中,风浪汹涌,船又太重,很危险,船员要求把装载的东西全部扔掉,否则将有翻船的危险。这时慌张的副使急急忙忙地把船上的东西抛入大海。大约东西丢了一半时,风浪平息,航船稳定了。从紧张中恢复平静的副使这时才愕然地发现,丢掉的都是自己的财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于放在船底,除了受点潮湿,其余完好无损。看完这个故事后,“吃亏是福”这句话相信你能理解了。在有些时候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得不偿失。

面对诱惑,人人都有利己之心,都会不自觉地选择趋利避害。大多时候我们会认为,确保自己的利益,争取更多的回报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是成功的标志。但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吃亏,只知道占便宜,到最后,他很可能成为孤家寡人,因为别人很难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所以,真正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就是学会吃亏。可以说,做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乐于亏己。

因为乐于吃亏的人,别人与你打交道就会放心,就会愿意与你打交道。我们自己先吃亏,别人在适当的时候也会主动吃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逐渐融洽,人通了,自然事事都通了,“福”还会远吗?

职员小刘的家里有一幅字画,是他从地摊上买的,画上有几棵翠竹,旁边醒目地写着“吃亏是福”。有人问他为什么挂这样一幅字画,他回答说:“人就这么一辈子,要想开点,少计较,吃点亏,不打紧,总有一天会造福自己的。”由于小刘不仅相信“吃亏是福”,并身体力行,转眼就由职员荣升为副经理,如今已是人事经理了。每当有人向他抱怨奖金分配不公,自己吃了闷亏了,他总是劝道:“聪明的人在一些小事上不要斤斤计较,宁可自己吃点亏,作出点牺牲。因为你要是学会吃亏,这不仅会让你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还会培养自己的宽厚大度,同时也陶冶了情操,你慢慢就会感受到吃亏是福的。”这么语重心长地劝说一番,来人就心平气和了。

小刘成功的真谛是:敢于吃亏者,能让同事觉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上司知道了也会更加器重他,人际关系自然就比别人好,当他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乐于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当他干事业时,别人也会对他给予肯定,乐于配合。他的事业自然容易获得成功。毋庸置疑,能亏己者,大都是淡定之人。而这些人呢,就比其他人更能担当重任,理应得到重用。有人说:“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业就有多大。”

固然,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然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最高等动物的人来说,并不仅仅为了生存,还应该为了发展。“扬州八怪”之一的才子郑板桥,曾有这样一句话:“吃亏是福。”郑板桥同时还做了这样一番详尽的注解:“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盈满乃亏损之契机,亏损则会逐渐趋向盈满,损失自己则有益他人,他人得心平,自己会心安,有了平安,自然就有福气了。

大家都在这个变化迅速的世界里变得激进而匆忙,手里真真实实抓得到物质财富才安心。有时你盯得越紧越适得其反,你总想着不要吃亏,最好再占点便宜,那你的眼光也只能停留在此,少了那份大气,就算福降临到你身边了,你也未必感受得到。无所谓亏不亏的,吃亏无非是自己作点谦让,作点牺牲。失去的大多是物质,但都是暂时的,而得到的大多是理解和尊重。大凡在事业上有大成就的人都不计较得失,不怕吃亏。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也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赏识,定会开创一个豁达的人生局面。

吃亏未必是件坏事

人在社会社交中,总是想着自己不要吃亏,甚至想着占点儿便宜,揩社会的油水。希望多得到一些实惠,多得到一些便宜,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可耻的事情,相反会认为这是人性之本然,无可厚非。可是有谁能够永远只占便宜不吃亏呢?

但是有些人似乎并不这么想,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愿意吃亏,吃一点儿亏就大喊大叫,结果反而老是吃亏;他们受不得一点儿委屈,有一点儿委屈就四处张扬,结果一辈子受尽了窝囊气;他们总想昂首站在别人的头上,向世界炫耀他们是多么了不起,结果他们却总是受别人的欺负和嘲弄;他们总是自以为是,而结果却往往不能遂愿。聪明的人遇到事情都愿意自己吃亏,结果世人都愿意让他占便宜;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委屈他人,结果反而能扬眉吐气;向社会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结果却从社会中获得了许多益处。

吃亏和受益是一种互为存在、互为结果的关系。一个人不能事事只想着受益,有些事情当时即使真的受益了,最终导致的结果仍有可能是吃亏;而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吃亏了,但事后仍有可能会出现一个受益的结果。

现实中的吃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吃亏”,一种是“被动吃亏”。

“主动吃亏”是指你主动争取“吃亏”的机会,这种机会是指没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难的事、报酬少的事。这些事因为没有便宜可占,因此大部分人不是拒绝就是不情愿做,而你却主动争取去做,老板当然对你加倍感激,并绝对将你的这份情谊记在心上。以后无论是升迁还是自行创业,他都有可能帮你,这对今后你的发展大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在你做事情的过程当中,可以磨炼你做事的耐力,这样一来,你不但懂得比别人多,也进步得比别人快,这是你的一种无形资产,绝对用钱买不到。

深圳有一个从农村来的没有什么文化的妇女,她刚来到深圳的时候,给人家当保姆,后来在街上摆起了小摊卖胶卷,她每次卖一个胶卷只赚一角钱。当时,市场上的柯达胶卷卖到了23块钱。而她只卖16块一卷,所以批发量非常大,在深圳的摄影者没有不知道她的。

不仅在生意上愿意“吃亏”,就是在生活上,她也恪守做人的原则,是个不占小便宜的人。有一次,一个外地人买胶卷的时候把钱包丢在了她的店里,她见到后非常着急,几经周折,花了很多的长途电话费才将失主找到。还有一次,她算账的时候算错了,多收了人家的钱。她急得团团转,最后找到了对方退了钱,她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看起来她的行为可能很傻,可是她赚的钱却比谁的都多。

我们要想把事事都做得有“余”,就要首先学会“吃亏”!无论对待哪个人,成功的机会都是公平的。不管你吃亏没吃亏,它只知道你付出没付出,机会最愿意光顾那些“吃亏”的人,他们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在一步步地向成功靠近。

“被动吃亏”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分配你去干一件你并不喜欢的工作,或者工作量突然加大。碰到这种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不允许,否则你就要接下来,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环境,发现你完全没有抗拒的余地,那更应该“愉快”地接下来。

也许你不太情愿,但在这种情形之下,也只好用“吃亏就是占便宜”的想法来自我安慰,要不然怎么办呢?至于有没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难说的,因为那些眼前之“亏”也许是对你的一种磨炼,考验你的心志和能力,是为了重用你啊!

姑且不论是否“重用”你,你虽然吃了点儿小亏,但磨炼出了自己的耐性,这对你以后做事绝对大有帮助。此外,由于你对眼前吃的“亏”毫无怨言,也会让人对你无话可说,不得不尊重你。

卓扬是公司营销部的一名员工,可是最近,他总是被公司调来调去,去做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让卓扬非常不满。他觉得这样一来,他的能力无法得到发挥,是公司在故意整他。

一天,卓扬满腹牢骚地向自己的老同学诉苦:“我总是这样被调来调去的,像个杂物工一样,这样的公司还有继续待下去的必要吗?”

老同学语重心长地说:“的确,经常调动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是很辛苦,但是,只要你认真地去做,相信也能够做得很好。要不然,公司也绝对不可能做这样的调整的。虽然现在你在工作中比别人做得多,但是反过来想一想,你得到的锻炼不也比别人多吗?经过这些磨炼之后,你具备了别人不具备的能力,总有一天,你会得到重用的。”

听了老同学的劝解,卓扬抛弃了以前的想法,坚持在这家公司做了下去,而且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完成得非常出色。两年之后,卓扬被升为营销部的主管。

如果你也抱着一种“吃亏就是占便宜”的心态,那么你就会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你吃一点儿亏,让他人占一点儿便宜,你就不会得罪人,人人当你是好朋友!何况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今天占你一点儿便宜,别人心里也会过意不去,在恰当的时候就会回报你,这就是你“吃亏”之后占到的便宜!

有位面摊老板在客人的阳春面里主动加了块肉,使客人觉得到这个面摊吃面,比到别处吃划得来,而且受到尊重,于是这位客人就成了面摊的老主顾。这位老板可能多花了一块肉的成本,可是,却买到了客人对他的忠诚和信赖。你说,是不是吃了一点儿亏却赢得了人心呢?可见,学会“吃亏”,也是一种受益的方法。

吃亏和占便宜是一种辩证关系,肯吃亏不是一种软弱的阿Q精神,而是一种祸福相倚的人生哲学。尤其是在关键的时候要有肯吃亏的气度和胸襟,这不仅仅体现出你的胸怀,同时也是做大事的人必备的素质,把关键时候的亏吃得“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以“愚”应“智”,不失为妙计

以不聪明的人对付聪明的人,以愚人困惑智人,可谓为人处世的绝妙手段。历史上,宋太祖选押运使的故事便是典例。

相传北宋初年,南唐还没有纳入宋的版图,但此时南唐后主李煜已经向北宋称臣,每年要向北宋纳贡。有一年,南唐派使者前来纳贡,派遣的使者是江南最有学问的文士徐弘。按照惯例,北宋政府要派官员做押运使,接受贡品。但是满朝文臣都自认为才学不及徐弘,怕丢了大宋的面子,被南唐使者耻笑,因而没有人敢前去做押运使。宋太祖突发奇想,便很随意地派一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前去做押运使。满朝文臣都大吃一惊,连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奥秘。

但既然是皇帝亲自下的圣旨,且时间紧迫,只得催促那个侍者赶快动身。侍者来到长江边,与南唐使者相见。一上船,徐弘便滔滔不绝地谈古论今,词锋锐利。那些有学问的陪同人员交口称赞,而那个目不识丁的侍者却根本就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所以也就无言以对,出于礼貌,只能点头称是。

徐弘不想在宋的使者面前丢南唐的面子,更不了解对方的深浅。看到对方不说话,心里越发没底,只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北宋侍者还是出于礼貌,频频点头称是。一连几天,对方从不辩论,只是徐弘一个人唱独角戏,只说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时间久了,徐弘便觉得没趣了,也只好停了下来,再也不吭声了,悻悻地随殿侍来到京城。

以愚应智,智者无计可施,真乃处事之妙法也。无独有偶,现代的谈判桌上,这一招也有奇效。

在一般人眼里,优秀的推销员都是那些口若悬河、反应灵敏、精明干练的强者,其实并不尽然。有时,那些看起来“傻笨愚呆”、“口舌笨拙”、“一问三不知”的推销员,却屡屡在谈判桌上获胜。原来,他们采用了“装愚示傻”的谋略,即故意摆出一种“什么都不明白”的愚者姿态,让强硬的对手“英雄无用武之地”。

谈判界津津乐道的一件日美商界谈判实例,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方法。

一次,日本某公司选派了三名代表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在谈判前,日方了解到美国这家公司的谈判代表不仅思维敏捷,能言善辩,而且还准备了充足的资料。显而易见,要硬对硬、强对强,取胜的把握不大,于是,他们决定使用“装愚示傻”法来向美国人谈判。

早八点,美日双方正式开始谈判。果然不出日本人所料,美方开局就控制了局面。他们利用屏幕向日方详细地介绍了公司的产品,并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们开价合情合理,品质优良超群。这一演示、介绍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此期间,三位日本代表一直静静地坐在谈判桌旁,一言不发。美方主谈以为日本人为他们的介绍所吸引,很是高兴,便充满自信地问日方代表说:

“你们认为我们所谈的如何?”

谁知,一位日方代表礼貌地笑了笑,回答说:“我们不明白。”

这话不亚于晴空霹雳,美方主谈的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你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不明白什么?”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面带微笑地回答:“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不明白。”

美方主谈觉得肝部隐稳作痛,但他还是强作镇定地问:“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明白的?”

第三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答道:“从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开始的。”

美国人都傻眼了。主谈无奈而焦虑地问:“那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

三位日方代表异口同声地回答:“希望你们再介绍一遍。”

美国人彻底泄气了,因为他们实在没有最初的热诚和信心,去重复一次两个半小时的推销性介绍。再说,即使他们硬着头皮这样做,谁又能保证日方不故伎重演呢?

结果,精明强干、准确充分的美国人败在了“什么都不懂”的日本人手下——要价被压到了最低码。

可以说,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谈判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交涉时,即使你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资料、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强劲的对手时,不要胆怯,也无须忧虑,采用“装傻战术”,一愚到底,不失为一条妙计。

外愚内智,做到心中有数

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有人说: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很多看似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斤斤计较,炫耀张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精明干练,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这种聪明实际上是小聪明。

真正的智者,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外表看上去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外愚内智的人,在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外愚内智是大聪明,是一种境界,但还不是大智若愚的境界。要做到大智若愚,一方面要“修”,加强自己的内在修养,做到世事大彻大悟;另一方面要“练”,事事参悟,以自己的参悟身体力行,最后做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要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首先不能要的是小聪明。因为,小聪明斤斤计较,过于算计,在生活中让人反感;精明干练固然好,但锋芒毕露,会给人带来压力。

我们都很熟悉的《西游记》用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现象。悟空神通广大,机智坚强,在取经路上忠心耿耿,一路降妖伏魔,屡建奇功。然而他藐视天庭,不服管教,因此不受玉帝、观音、唐僧等领导的喜欢,被戴上金箍。尽管每逢同事八戒遇到麻烦,悟空总是出手相救,但恃才傲物的他却常常被八戒在师傅面前点眼药。因此可以说,悟空是一个复杂的悲剧性人物。

有过做天蓬元帅经历的八戒,虽然能力不及悟空,但也不是无能之辈,凭一把九齿钉耙和三十六般变化,是悟空的好帮手;尽管有贪吃贪睡,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等缺点,但这些缺点除了可做同事捉弄取笑的谈资之外,不对同事构成任何威胁。同时,他性情温和,能听取领导的批评,受得起同事的捉弄。因此,很讨上下左右的喜欢。打妖精斗魔鬼的苦差,有悟空顶着;吃西瓜、娶媳妇之类的好处,一件也没落下;打过妖怪,被捉住了,总有悟空解救。由此看来,送给八戒猪“无能”的绰号真是太不应该。

沙僧算得上是悟空同事之中能力并不怎么强的人,从他曾经的官衔“卷帘大将”就能看出这一点。但在取经路上,沙僧少言寡语,任劳任怨,功劳不大,苦劳不小。所以,虽无大福也无大难,取回真经之后分得一个“金身罗汉”的封号。

才智锋芒毕露的人,会遭人提防、约束,甚至暗算。才能平庸的人,只要任劳任怨,不在意愚笨的评价,也能落个老实人的名声。至于那些内里聪明而看起来又愚笨的人,他们能做到逢事游刃有余,是真正的智者。

外愚内智是做人的一种人生大境界。有人说,它是大智若愚,宽怀忍让;它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刚;它是处事不惊,达观权变;它是外乱内整,内精外钝;它是无所为,而后无所不为;它是宠辱不惊,是非心外;它是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它是一笑置之,不计前嫌;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是藏锋露拙,匿头显弱;它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它是淡薄名利,知足常乐;它是与世无争,宁静致远;它是吃亏是福,财去人安;它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它是静心养神,清心寡欲;它是沉默是金,寡言鲜达;它是谤我容之,侮我化之。

只有拥有外愚内智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才会冷静,才会有大气度,才会有宽容之心。才能在成功时不骄不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能在失败时不畏流言,不惧攻击,不失去奋斗的力量,不自暴自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纷纷乱乱的“厮杀”、尔虞我诈;才能超越功利,超越世俗,从容自若地面对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也才能做到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不再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

正如老子所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真正的聪明不在于故意显露,耍小聪明,而在于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地实现。既不显山露水,也不卖弄聪明,外愚内智,凡事做到心中有数,拥有了这种智慧,做人才不会轻易失败。

主动示弱,保存自身实力

人们常常善于示威、示强,以显示自己的强大。殊不知,显示强大不一定强大,反而会使自己致命的“短处”暴露无遗。这种人尽管能得一时之利,却难以成为最终的成功者。而示弱则可以减少乃至消除不满或嫉妒,放松对手的警惕,在不利的条件下保存自身实力。

有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条大河,河水波涛汹涌。河上有一座独木桥,桥很窄,仅用一根圆木搭成。有一天,两只小山羊分别从河两岸走上桥,到了桥中间,两只山羊相遇了。但因桥面太窄,谁也无法通过,而这两只山羊谁也不肯退让。结果,两只山羊在桥上用角顶撞起来。双方互不示弱,拼死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主动示弱,可以让我们成为真正的赢家。

动物学家考证,早在几亿年前,蜥蜴原是恐龙的同类,但是体积相差悬殊,地位也完全不同,那时,整个地球的主宰就是恐龙。可是到如今,恐龙灭绝了,而蜥蜴却一直存活了下来。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恐龙的体积过于庞大,不便保护自己,所以被自然界所淘汰;而蜥蜴小巧灵活,虽然很纤弱,却便于隐蔽自己,从而得以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

美国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调查:一名彪形大汉在拥挤的马路上横穿而过,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很少,而一个老弱病残者过马路,大家都会给他让路。希望为他人所关心注意,可以说是人类最大的需要。因为我们自婴儿时期起就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需要都是在有人注意的情况下获得满足的。因为“有人注意”,就形成了“将获得满足”的符号。示弱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给予更多的爱怜。弱强两者,有时候收到的效果相反。弱,反而赢了强者,强,反而处在弱势。

每个人都有这种体会,拳击时,先把拳头缩回来再伸出去,拳头才有力度,缩的幅度越大,出击的力量也越强。一个人的示弱,也可以看成是缩回拳头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把生命的那只掌头伸得虎虎生威。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示弱也是保存实力最终赢得机会的最好方式。

项羽听了范增的建议,想利用鸿门宴除去刘邦。由于项氏家族中的项伯与张良关系好,项伯把这一消息透露给张良,张良出主意要刘邦笼络项伯,为项伯祝寿,而且还与其联姻。

当时,军事实力最大的起义军是项羽的军队。项羽在灭亡秦后封赏其他诸侯王,自比前朝周天子——西楚霸王是最大的王,其他的王是下属关系。在项王心中,他与诸侯王的关系是君与臣。同时,刘邦要张良收买项羽阵营的其他将领。这像勾践卧薪尝胆一样,是示弱,保存实力之计。在鸿门宴上,刘邦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逃脱了危险的境地。

一位文豪在谈及自己当年的遭遇时曾说:“我的处事态度像棉花,受到挤压就收缩,外部挤压一消失,棉花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棉花的与众不同,在于弹性。”

所以说,我们在逆境中要学会主动示弱,而不是与不可战胜的困难不自量力地逞能。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为自己的东山再起争取空间和时间,从而反败为胜。 Npw3Rj81vjaShxDybyLd17aHaI16DRcQdoaAXgRBiHkpXbAITwaFCDWFL7m0QEb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