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沟通的窍门其实很简单

洗耳恭听,不要盲目瞎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与人接触,然而,在我们与一个又一个形形色色的人过招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时候,很多的事情并不是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去发展。比如,当你去拜见了一个人,和他谈了很多很多的事,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与理解,希望他能照着你设想的方法去做。然而,当你离开他以后,你感到事情并没有按照你希望的样子进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你没有正确地倾听。

积极聆听是暂时忘掉自我的思想、期待、成见和愿望。全神贯注地理解讲话者的内容,与他一起去体验,感受整个过程。这是一种沟通技巧,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得到提高。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洗耳恭听,先要学会听,然后才是说,最后,要把事情做好。

要明白,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倾听是取得智慧的第一步,有智慧的人都是先听再说。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的最基本素质。

在现代的商业社会里,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拥有出色的“讨价还价者”的美称,他们的决窍就是鼓励别人多说,同时设法闭住自己的嘴。弗洛伊德说过:如果你能使别人谈得足够多,他就简直无法掩饰其真实的情感或真正的动机。如果你十分注意地听,并对对方说的一切话中所隐含的意思保持警觉的话,你就能把握住对方的秘密。同样,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思想,如果你不想“显示出你的优势”,那么最好守口如瓶。这是一般人想不明白的现象,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少说话,甚至是不说话,反而能战胜能言善辩的人。

美国某汽车公司需要采购车座上的绒垫,当时有三家商店分别派职员前去推销。其中两家商店所派的职员都十分能言善辩,只有另外一家商店的职员,因为患病,讲不出话来。他到了汽车公司,沙哑着喉咙,很勉强地说:“我实在发不出声来,我们店中的商品,我只能写给你们看。”

那家汽车公司的主任,一见他这种情形,便对他说:“你不必讲话了,你把商品拿出来,我们可以作出比较的!”于是他站在旁边默不作声。结果,其他两家商店所派的善于辞令的职员,都空着手回去了,他却做成了这笔买卖。全部订货的总价格竟高达160万美元之多。这笔庞大的生意,简直是他想不到的。

这是个特殊的例子,固然不能与一般的事例相提并论,但这个事例却形象地说明:不开口的效果反而会胜过多说话。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很多招聘面试的场合也有这样的现象。其实,懂得倾听是一种美德,洗耳恭听是对说话者的一种尊敬,懂得倾听,自然也会得到礼遇。

报纸上刊登了一家公司招聘员工的信息,有一个人前去应聘。他事先打听到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一些过去的情形,一见面就对那位总经理说:“我十分荣幸能在这里工作,我更愿意追随您左右努力工作。因为我知道在十几年前,这个办公室里只有一台打字机和一个职员,经过您的艰苦奋斗和努力经营,才能成就今天这样伟大的事业,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事啊!”

那位经理本来对去应聘的人大都瞧不上眼,所以应聘的人虽然络绎不绝,结果都扫兴而归。可是他这么一说,正中那位经理的下怀,引起了他的很大兴趣,于是就向他大讲自己的奋斗历史。

那经理一谈起自己的成功史,就兴高采烈,眉飞色舞,那个人只是在旁边侧耳恭听,表示敬佩。谈了半晌,那经理也没有问他的学历、技能,就对坐在旁边的副经理说:“我看这位小伙子很不错,我们就定下要他吧。”这个位置,就在他倾听了经理的成功史后,稳稳地到手了。

正如俗语所说的:“兵在精而不在多!”说话也是如此,不在说的多少,而在能说得恰如其分。在现在的商业谈判中,缺乏经验的谈判者的最大弱点是不能耐心地听对方发言,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谈自己的情况,说自己想说的话和反驳对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在谈判中,他们总在心里想下面该说的话,不注意听对方发言,许多宝贵信息就这样失去了。他们错误地认为优秀的谈判员是因为说得多才掌握了谈判的主动,其实成功的谈判员在谈判时会把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听。他们边听、边想、边分析,并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以确保自己完全正确地理解对方。他们仔细听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而不仅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想听的话,因此而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为自己的胜利赢得更大的机会。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由于的信息的不对等,常常会让我们犯一些错误。在我们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如向才能让我们的说话滴水不漏呢?最重要的就是掌握对方更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在谈话中要多倾听,而不能胡乱地随便说话。了解了对方,这时候你的说话才是有针对性的,才能使你达到最终目的。所以,要成功地谈话,先要学会洗耳恭听。

学会说好第一句话

第一印象是交际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有个好的开始呢?其实说话是关键。我们绝大部分都能说话,但“会”说话的人却少之又少。在交际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往往能起到决定一切的作用。也就是说,一张口说的第一句话能不能抓住对方的注意是塑造第一印象、营造好的开端的重中之重。

现代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包括人说话的速度也要特别的快,交际中,一开场就能吸引对方注意的人,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做到从一开始就能吸引人,就要在说好第一句话上下工夫,要从赋予第一句话以足够的新意做起,就是要给人们留下强烈的印象。

我们每天都在墨守成规的生活,偶尔打破一下常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这么美好。说话也是一样,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你会发觉有奇特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演讲、谈判和劝说等活动中所说出的第一句话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勾不起聆听者的好奇心,那我们的工作就可以宣告失败了。美国新闻界有这么一种说法很是有道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虽是个笑话,却有一定的道理。狗咬人是常规,人咬狗是新奇。我们怎么能以新奇开始我们的工作呢?1946年春,在日本的东京开始了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工作。法庭由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庭长是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因此庭长的“左右手”之争成了确立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之争。当时担任中国法官的梅汝一心要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争到重要的席位。正当大家讨论各国的座次问题时,他说了一句话,改变了场面上的气氛:“现在是代表国家来争取座次,我们应该去请示各国政府。”大家都吃惊地看着他,谁心里都明白,大家全要请示本国政府的话,那这座位之争就没有尽头了。梅汝见自己的话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就接着说:“如果各位不同意我的建议,那我们只有按照日本投降各国的顺序来安排座次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损失最大,付出最多,应该排在第二位。这样才顺理成章。”

他的话刚一说完,联合法庭的人们就开始了讨论,梅汝不失时机地说道:“我的这个方法还不行吗?难道我们要以比体重的大小来决定吗?”此话一说,全场顿时爆笑,大家也就没用其他的办法来讨论座次问题了。

最后法官席的座次确定,中国排在第二位,梅汝成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说话时,第一句话的作用至关重要,假如不能石破天惊,让人震惊,那下面就不会被人接受。学会“说好第一句话”是我们成功的开始,必须掌握这种本领。

好口才化解小矛盾

有一对恋人约会,男方迟到了,女方撅着嘴不高兴。

男青年见此情景笑了笑,然后不慌不忙地走到女方身旁,对她说:“我今天有一个重大发现。”女孩不做声,投来疑惑的眼光。男青年赶忙上前一步,附在女孩耳旁小声说:“我告诉你一件事,请你保守秘密。我今天发现——你是多么爱我。”

一句悄悄话,女孩脸上“多云转晴”,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爱情是甜美的,爱情之花需要用甜甜蜜蜜的话语来培育。甜言蜜语是指发自肺腑的爱慕、赞美和尊重对方的言谈。男女青年开始恋爱时,双方都成为一个新的、特殊的角色,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双方都把对方的赞美视为幸福。甜蜜的话语,能使爱情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

首先,要多用赞美之词。

恋爱时,如果不善于赞美恋人,就很难获得对方的好感,更难受到对方的爱慕。在恋人心里,赞美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悦在耳畔,醉在心中;如五月明媚的阳光,像诗一般浪漫。赞美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心迹:我时刻在关注你,真心喜欢你,你是我心中不可取代的太阳。

当面不失时机的赞美固然重要,不过,那种听者无意的背后赞美,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赞美之词是不难找到的。如:“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有新意。”“这种发型与你的脸形很相配,非常好看。”“这样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交谈时多用礼貌语言,多采用征询语气,会使对方感到你很尊重他(她)。

除了赞美,恋爱双方互相尊重,也能使感情更为融洽。例如:“你看这样行不行?”“我想请你看电影,有时间吗?”

在称谓方面尽量多用“你”和“我们”,少用“我”。因为热恋中的双方,都会产生“两位一体”的组合心理,经常使用“我们”一词来建立“两位一体”的关系,不久以后便可珠联璧合了。

再次,情人之间的甜言蜜语需要轻轻地说出来。古人很早就发现声音和感情的联系。《乐论》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爱心感者,声音和以柔。”恋爱双方都有一种羞涩心理,这种心理集中体现在爱的隐蔽性上,反映在言语上必然是带着亲切音色的轻言细语。

轻言细语可以较好地表达依恋、倾心的微妙感情,可以体现温柔、抚爱,还可以把双方共同带进一个温馨的世界。

如果一个男孩提高嗓门对女友说:“我们去看电影吧!今天过得真愉快!”对方一定会认为他是没有修养的、粗鲁的傻瓜。这样的人,谁还会爱他呢?

恋爱双方拥有一个不为外人开放的神秘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轻言细语能够传递爱的信息,效果比大声说话更为强烈。而这,只有热恋中的情人才能深深感受到。当双方陶醉在爱的旋涡中,当产生了小误会或偶有意见不和时,若在对方耳旁说上几句甜言蜜语,对方一定会感到无比幸福,误会与不和将顿时烟消云散。

恋人之间有一种独特、有趣的语言游戏,那就是“斗嘴”。它既不是口角,也不是吵架,而是他们为了使爱更有味道,淘气地加上一把盐。

恋人之间,由于爱好、性格、习惯等不同,自然不可能时时和谐。不满总会或多或少存在于恋人之间,如何让恋人满意地接受你的不满呢?把恋人的缺点抑制在“萌芽”状态,有时需要用合情的话语,把心里话掏给对方,作一次倾心交谈。对方事后仔细想想会意识到自己不对,从而更加珍惜你的一片真情。

当然,如果是你不对,也可以巧妙化解。有些事情虽然对自己不利,如果善于说话,就会因为一句话说得对而改变对方的看法,甚至让对方依照你的意思行动。

例如,赴约的时候迟到了,对方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件对自己不利的事。如果说:“有时等等别人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吧!”或是“因为在路上碰到某某要人和他谈话,所以才来迟了。”这样一来,对方当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如果你换种说法,结果就会两样:

“真对不起,我迟到了。他们总是故意为难我呀!司机慢慢儿开车,路上行人挡道,交通灯管制我,手表的针又走得那么快,走捷径吧,又遇到修补公路,真是连神仙都与我作对,为什么不让我长翅膀呢?有了翅膀,想什么时候飞来就飞来了。”

这样和气、幽默地诉说一通,对方或许会怒气顿消,与你和好如初。

巧妙处理责备后的说话技巧

以“经营之神”闻名的松下幸之助,其实是以独特的用人技巧而闻名于世的。但是他责骂下属的方式却非常巧妙,其中的“巧妙”,即是责备之后的处理方式,也就是俗称的“搓汤圆”技术。

某位在松下公司服务很多年的员工,即三洋电机原副董事长后藤清一先生,据他说有一次他无意中犯了一个小错误而惹恼了松下先生。当他进入松下的办公室时,见松下气急败坏地拿起一把火钳死命往桌面拍击,而后藤先生因受责骂,心里自然是十分不是滋味,正准备离开,突然听到松下先生说道:“等等!刚才因为我太生气了,不小心将这把火钳弄弯了,所以麻烦你用点力把它弄直好吗?”

后藤无奈,只好拿了把铁锤拼命敲打,而他的怒气也随着这敲打的动作发泄了不少。当他将敲直的火钳交给松下先生时,松下先生看了看便说:“嗯!比原来的还好,你真不错!”然后就高兴地笑了。

责备过后,反而以无关的题外话来称赞对方,这个方式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但是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就在事情发生后不久,松下便悄悄地给后藤的妻子打电话,说:“今天你先生回去时,可能脸色会很难看,希望你能好好照顾他。”

本来,一个人在受了上司的责备后,便想即刻辞职不做,但松下的做法反而使后藤感动得五体投地,决心为他效忠。

责备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或使对方丧失信心,而骂人的一方在责备过后,因愤怒的情绪逐渐消失,待理智恢复后,常会后悔刚才自己似乎太过生气了。虽明知会有这种感觉,但若不厉言制止,就是姑息下属在工作上松懈的态度。可是社会上仍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样会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下属的惰性,那么成功便永远不会降临到不能就事论事的上司身上。

责备归责备,只是你在责备后必须使对方了解“责备并不表示对他失去信赖”,这点才是最重要的,而这关键在于责备后的处理方式了。

松下的赞许和笑容即属于这一类型。下意识地用间接方式再透露些有关情报(后藤心情不好)给第三者(后藤的妻子),更是他独到的技巧。因为他知道这位第三者必定能将这些“情报”透露给对方,对方自然会想到“原来董事长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如此不但不会令对方反感,反而更为感激,更愿意为他效力。所以说,上司责备下属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责备后的处理方式。

要使受责者能更勤奋努力,更正错误,全在于责备后的处理方式。

面对挑衅,搅乱对方阵脚

一位青年作家结束了精彩的演说,会场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演说显然是成功的。接着作家要回答听众的问题。只见下面的纸条一张张递上台去,作家依次从容作答,语言流畅得体。但是,突然之间,作家看到一张字条上赫然写着两句刺眼的话:“你的作品有些只是二三流的,却可以发表在有名望的刊物的显著位置上,这是否与你的名气和背景有关?”

这分明是一句有意贬低人的话!作家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尴尬。怎么办?这位作家若是聪明的,可以原文照读,坦然作答。然而,他却是这样回答的:“我的作品的发表与我的名气和背景无关。说我的作品是二三流的,那是你的看法,我觉得我的作品不是二三流的。”

作家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语气中透露出几分明显的冲动。幸好提问者没有再次发问,这场小小的“危机”就这样过去了。这里提出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人际交往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逆耳之言(批评)的时候,你该如何应对呢?对这一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对方有道理,你可以直截了当地接受批评:“你说得对!我明白你的意思,下次我不会再那样做了。”或者设法拖延。批评你的人已经制造了一个对他(她)有利的对立形势,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不必立刻答复的。“你的意见我要考虑一段时间,我们明天早上再继续谈吧。”这类话语是较合理的应对方法,而且能使你取得若干程度的控制权。如果错误不在你,你也不要急于反击。反唇相讥有害无益,那只会造成坏印象。一般来说,常见的应付批评的说话技巧有以下几种:——使用俗谚使用俗谚是一种可以起死回生的说话技巧。俗谚可使人产生“那是真理”的错觉。而大多数人都不得不服从于真理。当对方急着要你作决断时,你可以说:“俗语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在这紧要的关头,我们应先稳住阵脚,从长计议。”当对方以丰富的知识攻击你的无知时,你便说:“俗话说,‘知而不行,犹如不知’,我们应该重视这一点。”

“别忘了‘狗急跳墙’。或许你的主张是对的,但问题是能否获得众人的协助。”这是一种具有威胁性的说法。你必须先设法搅乱对方的阵脚,接着再重新稳住自己。这是削弱对方攻势的方法。

——找借口找借口也是个好办法,这时的要诀是必须故弄玄虚,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

“你的意思我完全了解,但你何必这样严厉地指责,伤彼此的和气呢?再说,你也不见得完全没有问题。你这种欺人太甚的态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或许你说的是对的,但你要知道,如果按规则做定会通行无阻,如果你固执己见,本来可以成功的也会失败。”你必须在话题以外寻找借口,反将对方一军。因为在此之前,你是处于挨打的地位。——不断发问要扰乱对方的阵脚,不断发问是很有效的方法。“你刚才说有检讨的必要,这是什么意思?”“你刚才说要建立全体参与的体制,所谓全体是指哪些人?而且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呢?”

如此持续不断地发问,对方早晚会露出破绽。因此,你就锲而不舍地与对方纠缠下去,直到对方不耐烦地脱口而出:“这种芝麻小事无关紧要!”这时,你就有机可乘了。你可以反驳对方说:“你怎么可以说是芝麻小事?只要我还有疑问,你就必须说明,否则我怎么能完全了解呢?”采取这个办法时,有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很明显的事也要反复询问。这样一来,对方必会感到厌烦,因而产生不想再和你纠缠下去的想法。这是一种声东击西的方式。为了转移对方的注意力,以免他再注意我方的弱点,最好对他说些毫不相干的事。

另外,此发问方式也具有使对方的话丧失条理的效果。当对方声色俱厉地论证时,找出其最主要的关键部分,然后反复问一些不言而喻的事。例如:“我想再确认一下……”“你只要想到……”(故意说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最后,对方将不得不修正说过的话,这就是我方的目的。)

第二,要对方为语意不清的字句下定义。诸如“调整”、“检讨”、“促进”、“跟随”、“妥善处理”,等等。如果对方有弱点存在,其攻势便不会那么凌厉了。

——多使用“比如说”

这也是摆脱困境的有效方法。即使对方有条有理地高谈阔论,有时,只要以下列的方式发问,对方就会立即崩溃。例如:“比如说,有什么例子吗?”“比如说,适合什么情况?”“比如说,在你的工作中有什么实例?”“比如说,你能想出适用的方法吗?”等等。即使对方的话非常有道理,而且在逻辑上也有条不紊,但若他无法回答“比如说”问题,难免会觉得不知所措。

当你要求对方“举出例子”时,可以立即回答的人不多。这时,对方显然已处于劣势。因此,你要紧跟着说:“你说的我完全了解,不过,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用法,就等于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可言。”

话中有话,言有尽意无穷

从前有个大富翁,虽然他很有钱,却是个十足的铁公鸡。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正好有客人来访。他把客人留在客厅里,自己偷偷地溜到里面去吃饭。客人见他这副待客的嘴脸,心中着实不是滋味,便故意大声地说:“哎呀,真是可惜,好好一座厅堂,许多梁柱却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在里面听到了,慌忙跑出来,问道:“咦,蛀虫在哪里?”

客人两眼朝他身上打量一下,回答说:“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话表面上是说蛀虫,其实暗指主人,主人心知肚明,但也不便发作。马克·吐温也是善用这种方法的高手。他的文章善于讽刺,充满谐趣。在现实生活中,马克·吐温其人亦出语犀利,充满了诙谐的情趣。

有一个为富不仁的大富翁,他的左眼完全瞎了,无法复明。后来,他花了大把的钞票,装了一个假眼。这个假的眼睛做得真好,宛如真的眼睛一样。

这位富翁得意极了,逢人便问:“请你猜一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每当回答者猜错了,他更是喜形于色,得意非凡。也有些人给他戴高帽子:“阁下真是财大命好,连假眼睛也做得跟真眼睛一样。”一番马屁话,说得他心花怒放。

有一回,他遇到了马克·吐温,为了炫耀他的假眼睛,他又提出了那个猜一猜的老问题:“请你猜一猜,我的眼睛哪一只是假的?”马克·吐温毫不犹豫,立刻指着富翁的左眼说:“这只眼睛是假的。”富翁很不识相地继续问:“你怎么知道的?”马克·吐温回答道:“因为从你的左眼中,我看到还有一丝慈悲。”马克·吐温的言外之意是,那位大富翁的真眼是没有慈悲的。话中有话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说话者故意在语言中暗含弦外之音,所强调的往往不是其表面的意思,而是另有所指。遇到不便直言或不能直言的情况,不妨采用这种方式,反而更能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

看准机会再说话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

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因为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地,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战国时,楚王的宠臣安陵君能说善道,很受楚王器重。但他并不遇事张口就说,而是很讲究说话的时机。他有一位朋友名叫江乙,对他说:“您没有一寸土地,又没有至亲骨肉,然而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跪拜,无不接受您的号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是大王太抬举我了。不然哪能这样!”

江乙便不无忧虑地指出:“用钱财相交的人,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了;靠美色相交的人,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的处境太危险了。”

安陵君一听,恍然大悟,毕恭毕敬地拜问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

安陵君说:“谨依先生之言。”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安陵君依然没有对楚王提起这话。

江乙又去见安陵君,说:“我对您说的那些话,您为何至今不对楚王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再不管了。”

安陵君急忙回答:“我怎敢忘却先生的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机会终于来了。此时楚王到云梦打猎,一箭射死了一头狂怒奔来的野牛。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楚王也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寡人万岁千秋之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

此时,安陵君抓住机会,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臣进宫就与大王同共一席,出宫与大王同乘一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随大王奔赴黄泉,变做芦草为大王阻挡蝼蚁,那便是臣最大的荣幸。”

楚王闻言,大受感动,随即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对他更加宠信了。

这件事说明,把握说话时机非常重要,这个过程需要充分的耐心,也需要积极进行准备,等待条件成熟,但绝不是坐视不动。《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安陵君的过人之处,便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待楚王欢欣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此时,动情表白,感人肺腑,愉悦君心,终于受封,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忠言不必逆耳

有时候,你对家人,对朋友,觉得有许多话不得不说,可是一说,反而伤害了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说什么“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有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药之所以苦口,是医学不发达的缘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说话者对口才养成未加以研究的缘故。而这个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的缘故。

我们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对他感激涕零。

可是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以及侮辱。我们自己觉得我们并非是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当我们年纪渐渐大了一点,经验渐渐多了一点,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会接受,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

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取决于别人对我们了解的深入程度。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对我们所作的批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还充满温暖。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上,也和我们一样。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近来医学发达,大概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良药的外面大多都会有一层“糖衣”。而我们的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也需要一层“糖衣”,这“糖衣”就是同情和了解,温暖和热忱。

其实,用糖衣来比喻同情和了解,似乎有些不恰当。因糖衣虽然是甜的,但糖衣底下仍有苦味,把苦药放在口中多嚼一会儿,糖衣被口水溶化了之后,那苦得让你想把它吐出来的仍是良药。

而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决不同于糖衣和苦药的关系。糖衣与苦药的关系以表里的形式存在,而同情与了解和忠言的关系,却是彼此交融在一起。同情与了解是忠言的核心。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终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我们的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别人就越觉得我们对他非常了解,越觉得我们非常同情他。

所以要批评别人而又让别人乐于接受,关键就在于我们要了解别人并对别人表示深深的同情。这应该成为一种品德,而不应该被当做一种技巧。

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它也具有一定的技巧。批评别人而要让他口服心服,也要运用一些技巧。——请教式批评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别让人下不了台。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里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钓竿还要被扔掉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口服心服,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暗示型批评

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示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光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

在这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理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

——安慰型批评

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虽然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批评语言的诀窍。

——模糊式批评

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但实际是道了姓。

某公司职员工作一度十分松懈,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是不指名的指名批评,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的本义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刺激。在日常生活中,它往往成为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拿来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如果我们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说:“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打混摸鱼的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

——巧用幽默

一般说来,在批评时,被批评者的心理常处于紧张的状态,特别是主管批评下属、长辈批评晚辈时更为明显。他们或为焦虑、恐惧;或为对立、抗拒;或为沮丧、泄气等,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成为双方建立感情的阻碍,大大削弱了批评的本意。如果巧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者含笑地讲道理,被批评者在笑声中微微脸红,内心深处接收到的是触动而非刺激,心情愉快接受指教,不是很好吗?

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是粮食告急。于是先主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您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将他们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简雍就是以幽默的方式向刘备进言的。

巧用幽默的批评,往往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方式表现,先打破僵局,再转入实质问题;即使对方一时还接受不了,也不伤和气,更不至于让对方难堪、丢脸。因此,出于善意的幽默批评不同于尖刻的讽刺、嘲弄,这是由批评者的出发点及态度决定的。幽默批评应该做到不低级庸俗,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社交活动中的幽默批评,毕竟不同于说相声、讲笑话,虽有幽默成分,但仍以严肃、认真为基调,气氛可轻松、活泼一点,但决不能油嘴滑舌,否则就会冲淡批评应有的严肃气氛,影响批评的效果。

不要油腔滑调磨嘴皮子

有的人认为,“交谈”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因此对“口才”也漫不经心。这就是一个很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

有的人希望,能绕开单调枯燥且收效缓慢的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只接受“口才训练”,就可以使自己的交谈水平有所“飞跃和提高”,这是认识上的又一个严重误区。

而有的人盼望,能够通过什么名人、大师的“口才报告”,或者模仿某名人、某大师,就可将对方的水平转换成自己的水平,从而大幅度提升交谈水平,这更是一个大误区。

所以,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保持正确的心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交谈;第二,交谈时要让人感受到你的热心;第三,要多听广播、电视播音,可以参加口才培训班;第四,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说话;第五,不要油腔滑调,让人感觉你是在敷衍交谈;第六,不要没完没了,让人感觉你在抢风头。如果你只是练嘴皮子,抛开基础训练和知识积累的要求,渴望听两句大师的指点就练成优秀的口才,那你就等于在白日做梦。

一个人只有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只有具备深邃的思考能力与敏锐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语惊四座、引人入胜;只有言语基础过硬,吐字清晰流畅,语调节奏适中,才可能使人听之入耳、闻之入心;只有具备良好的风度仪表和态势动作,声情并茂,恰到好处,才可能使人视之舒心,听之动情。

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

你是否以为用争辩压倒对方,取得胜利,就会因而得到很大的益处呢?实际上,那是一场损失惨重的胜利。因为你所激发的怨恨与恶意,强过任何意见上的暂时妥协,并且这种怨恨与恶意会延续得比较久。尊重别人的意见,用间接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你也必受人尊重,别人也会拥护你的主张。

公元前131年,罗马执政官马西努斯围攻希腊城镇帕伽米斯,他发现需要撞墙槌才能攻破城门。几天以前,他看到雅典船坞里有两根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将其中较长的一根立刻送来。接到命令的雅典军械师认为,执政官想要的其实是较短的一根。于是与传达命令的士兵吵了起来,他觉得较短的比较适用,而且运送起来也比较容易,甚至画了一幅又一幅的图来表示自己才是专家。

士兵警告军械师,他们的主子是不容争辩的,他们了解执政官的脾气,最后才说服了军械师放下专业知识,服从命令。士兵离开后,军械师问自己:服从一道会导致失败的命令,究竟有何意义?于是,他毅然送过去较短的桅杆。他深信执政官会看出短杆比较有效,因而会公正地赏赐他。

等到短桅杆运抵时,马西努斯要求士兵解释,于是士兵描述军械师如何为短桅杆不停地争辩,但是,后来又承诺会送来较长的桅杆。马西努斯盛怒,他无法集中心力攻城,或是考虑在敌方援军来到之前攻破城墙的重要性,脑中所想的只有这名傲慢的军械师。他下令立刻把军械师带到眼前。

几天之后,军械师抵达了,他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再一次向执政官解释为什么送来短桅杆。他滔滔不绝,说的还是同样的一套话,并表示在这些事务上听取专家的意见才是明智的,采用他送来的撞墙槌一定能攻击成功。不等他说完,马西努斯就命令士兵剥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打死了他。

这名军械师是好辩者的典型,这种人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都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喜欢争吵者很少能说服他人改变立场,一旦被逼到墙角,他们只会吵得更厉害,这显然是自掘坟墓。

所以当你和他人出现意见分歧时,最好预先表示自己同意对方的部分意见,缓和气氛,即使你和对方的意见相去甚远,冲突严重,也绝对不要表示没有商量的余地。别人真的错了,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时,别急于求成,往后退一步,延长时间,隔一两天或一两周再谈吧!否则,大家都固执己见,不但不会有任何进展,反而会伤害感情。

如果你善于谈话,一定要小心翼翼,不要把谈话谈成僵局,要以间接方式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不要针锋相对地质问

某日在一公车上,前排有两位乘客在说话:“昨天那部电影实在很好看。”第一个说。“有什么好?”第二个强硬地质问他。“剧情不错,对改良社会风气别有一番见地。”“有什么见地?”第二个仍然用那种语调说。“还用问吗?它不是指出有些不良少年是被迫走上歧途的吗?”第一个似乎有点儿不悦了。“老生常谈!这算什么别有见地。”第二个依然用质问语气说话。这两位乘客话不投机,气氛很尴尬,毛病就出在第二个乘客用质问的语气来谈话,这是最伤感情的。

如果第二个乘客改变态度,当第一个人提出他对那部电影的意见时,若是认为不同意,可以坦白说出他对该部电影的见解,但不要用质问伤害对方,这样谈话则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

又如这样一个对话:

“昨天我想是今年以来最酷热的一天了。”

“你怎么会知道?”

对方即使说错了,何必使他难堪呢?被莫名其妙质问的人往往会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大受打击,如果他不是脾气好的人,必定恼羞成怒,从而掀起激烈的争辩。

倘若你爱用质问的态度向人进攻,当被对方以更大的理由压倒时,你将会大大地失面子。而温厚待人就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好比向前冲得太猛,万一跌倒时伤痛当然更甚。不侵害别人,就是护卫自己,你轻易地进攻别人,如果估计失当,必然惨败。

除非是遇到辩论等特殊场合,与人交谈应避免用质问的语气。有些人喜欢以质问的语气纠正别人的错误,先质问,后解释,好比先向对方要害击出重重一拳,然后再安抚,这样当然会破坏双方的感情。

尊敬他人是语言交际中必备的条件,为难对方只是一时之快,对人对己都是没有好处的。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尊严,你当然也不可以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如果出现问题,你可以向他询问,向他解释,但方法和态度要真诚和善。假如你希望使对方心悦诚服,越是在紧张和竞争性很强的场合,越是不能用质问的语气,因为当对方因你的质问而窘迫时,虽然他一时占下风,但他可能怀恨在心,不让你顺利取胜。

虚心、诚实、坦白和尊敬别人,是谈话艺术的必备条件。在与朋友的笑谈中,偶尔以质问的语气开玩笑是无伤大雅的,可是不要常常用,以免成了习惯。 xZg988xLjxRAaWXnTTCJFIU9GMSc6bwoDc4NqRmef9GnhpNUV1gsZIwIlCB9cK4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