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聊天也要有技巧

开玩笑要讲究分寸

“开玩笑”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一种说话方式,它可以活跃气氛、调节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氛围,并能使语言更具魅力。但是,开玩笑时,必须注意内容是否高雅,如果内容过于庸俗,会适得其反,伤害他人的自尊和感情。所以开玩笑时,我们要注意分清场合,把握好尺度。

有一位钢琴家,一次在歌剧院演奏贝多芬的名曲。由于天气寒冷,进场的听众并不多,剧场内一半的座位是空着的,而前来聆听演奏的听众也左顾右盼,心中似乎有所不安。

这种情况出乎钢琴家的意料,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钢琴家开了一个十分幽默的玩笑,他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因为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双份的赏乐座位!”听众们一听,顿时笑了起来,立刻愉悦地聆听演奏。

由于钢琴家的一个幽默玩笑,使听众立即感到轻松、愉悦,而尴尬的局面也在欢笑声中顿时化解。但是,如果开玩笑没有掌握好分寸,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刘冰彤是公司的一位非常优秀的职员,人长得漂亮,心眼儿也好,而且非常活泼,常常是大家的开心果。但是,如此端庄大方的她最近却老挨老板的批评,这让她非常郁闷。

前不久的一天,刘冰彤加了整整一夜的班,第二天又早早地来到了公司。可是老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狠批,说她没精打采的,怪不得工作老出错呢等等。无论刘冰彤怎么解释,老板就是听不进去,她只能怀着满肚子的委屈低头认错。之后她请教了公司的一些老员工,别人悄悄地问她:“你是不是以前对老板言语上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啊?”

这时,刘冰彤才如梦初醒,平日里她看老板脾气非常好,说话又和蔼,她常常和老板开玩笑。记得有一次,老板来公司的时候,穿了一套非常笔挺的西装,大家都在一边不断地称赞老板穿西服多么好看,只有刘冰彤在一边笑着说:“样子不错,不过好像是去年的款式啊!”当时,把老板弄得非常尴尬。就在前天,一个客户和老板在谈生意,签完合同后,客户不断地称赞老板的签名非常漂亮。这时,正好刘冰彤进来了,笑着说:“能不好吗,我们老板为此整整刻苦练习了三个多月呢!”记得当时老板的脸色特别难看。

现在想起这些来,刘冰彤真是后悔莫及啊!由于平日里自己口无遮拦,让老板尴尬、难受,怪不得自己工作做得再好,却总得不到提拔,还经常挨批。

没错,开玩笑的确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可以拉近心的距离,特别是老板和员工、员工和员工之间,更加可以方便交流。但是,玩笑如果开得过了火,开到攻击和揭露别人的痛处和隐私的地步,就让别人感觉很不愉快,甚至出现更坏的结局,所以千万不要随便和别人开玩笑。

有一次,美国总统里根到国会参加一个会议。在开会前,他为了测试麦克风是否已接通,于是信口开了一个玩笑。他说:“先生们!请注意!5分钟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此话一出,全场哗然。后来,苏联针对此事提出强烈抗议,使里根感到十分难堪。

由此可见,开玩笑如果过度,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开玩笑时,我们必须考虑听者的特性。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身份、心情都不相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同样一个玩笑,也许你可以对此人开,却不一定能对另一个人开,这正是开玩笑的一门学问。

一般来说,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司开玩笑,晚辈不宜同长辈开玩笑,健全人不宜同残疾人开玩笑。即使要开一些玩笑,也只限于博君一笑,并要暗含尊敬、褒扬,不能放肆、轻佻,切忌揭人之短,尤其是残障者的短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缺陷已经讳莫如深,如果再刻意针对某种缺陷开玩笑,对方会认为你是有意羞辱,甚至造成恶言相向的局面。

有一次,几个同事在工作之余,凑在一起聊天。段小徽前几天刚刚配了一副眼镜,于是她高兴地说:“你们看,我戴眼镜好不好看啊?”“好看,好看,真是太漂亮了。”大家都随声附和着给予了赞许。这时候,同事王大彪想起来一个笑话就随口说了出来。

“有一个老小姐到鞋店去买皮鞋,她试穿了好多双,但是没有一双是合脚的。于是店内的老板便蹲下来给她量脚的尺寸,这位小姐是个近视眼,她看到老板光秃秃的脑袋,以为是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便赶紧用裙子盖起来。这时候,只听到老板说:‘怎么了,保险丝又断了?’那位小姐生气地骂道:‘流氓,不要脸!’”紧接着一阵哄堂大笑,谁知,从那以后段小徽再也没有戴过眼镜。而且再也没有和王大彪说过一句话。

其中的原因不说别人也能知道。王大彪只不过一时想起了一个有关戴眼镜的笑话,并没有存心要攻击段小徽,但是对于段小徽来说别人笑她是个近视眼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还影射她是个老小姐,让她受不了。

当然,大家聚到一起,开个玩笑,活跃气氛,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果玩笑开过了火,使人难受,让人尴尬,那就失去了开玩笑本身的意义。总之,开玩笑应是善意逗乐,借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是恶意取笑或是占人便宜。所以,我们在开玩笑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说话要让对方明白

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说话的目的在于让对方明白自己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在平时的交际中一定要注意说话时要让人懂你在说什么,这样你的话才有意义。

有的人讲话非常含蓄,爱玩言外之意。如果对方听懂了,理解了,倒没有关系,如果对方一时半会儿没有明白过来,或者是听错了,任你费尽心机,磨破嘴皮,结果是听的人着急,说的人更加着急,不但起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在一部反映清代官场中和砷和纪晓岚斗法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和砷为了躲开纪晓岚对他的监督,在赴江南考场监考之前,给江南考场的几位主考官写了这样一封信,信中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按理说,这些话都是古人的圣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用在特定的场合下,就另有深意了。当然,主考官们是深知其意的。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这就是“同语异义”的现象。它会给你带来不少麻烦,也会带来许多便利。巧说“同语异义”比直言更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但如果运用不好则会带来很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故事就很有借鉴意义。曹操刺杀董卓未成,便与陈宫一道投奔曹父的义兄吕伯奢。吕伯奢热情接待,上村西沽酒去了。

曹操坐了一阵,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于是,与陈宫蹑手蹑脚进了后院,只听得有人说:“捆绑起来再杀!”

曹操对陈宫说:“不先下手,咱们就要死了!”

说着,便与陈宫拔剑冲了过去,见一人便杀一人。他们搜寻厨房,这才看见那里有一只捆绑起来等待宰杀的猪。结果,造成一场误会。

这个故事虽反映曹操疑心过重,但“捆绑起来再杀”这句不明确的语句,对促成曹操杀人也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同语异义”的语句一定要谨慎使用。

二战期间也发生过因“同语异义”而误会的事。当时,由于德军经常空袭伦敦,所以英国空军总是保持高度警惕。在一个浓雾漫天的日子,伦敦上空突然发现了一架来历不明的飞机,英国战斗机立即升空迎击,到飞临对方时,才发现这是一架中立国的民航机。

英国战斗机向地面指挥部报告了这一情况,请求指示。地面指挥部回答:“别管它。”于是,英国战斗机发出一串火炮,把这架民航机打落了。后来,英国为此支付了一笔巨额赔偿才了事。英国战斗机和地面指挥部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是地面指挥部,不该用“别管它”这样语义不明的言辞来回答战斗机的请示。这既可以理解为“别干涉它,任它飞行”,也可以理解为“甭管它是什么飞机,打下来再说”。

战斗机的责任是在听到这样可作完全相反理解的命令后,应该再次请示,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样就不致铸成大错了。

可见,这个“别管它”,就是一种“同语异义”的言辞。你在遇到这种言辞时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否则它会成为你与人沟通的障碍。

我们要想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生存,朋友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财富。“弦外之音”不仅可以丧失朋友,还可能树立对手和敌人,是得不偿失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

我们该如何避免说话时不经意的“弦外之音”呢?

首先,讲话一定要简明扼要。说话要围绕主题,要有逻辑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说了半天,别人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如果没话找话说,说不定会生出什么乱子来。

第二,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尽量用普通话。方言土语别人不容易听懂,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人有些话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大相径庭,很容易产生误会。所以,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第三,一定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周围的人信任你,尊重你,即使有些时候会产生一些“弦外之音”,也没有什么关系,大家都不会往坏处想。

最后,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没有不透风的墙,你所说的话迟早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如果对方是个不依不饶的人,势必会引起一场不必要的麻烦。

说话毕竟是一门学问,需要用长时间的实战来锻炼,在平时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语言总是没有坏处的。说话让对方听明白,避免“弦外之音”所带来的麻烦。

逢人只说三分话

语言是传达感情的工具,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有的人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情意,一席话就能使人心情舒畅;有的人则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一讲话就使人误解。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细察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

将话说得恰到好处,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说话而惹祸招灾,却是易如反掌。所以,聪明的人总是不轻易开口。比方你谈起了对方的隐私,而对方的秘密又害怕别人知道,你说话的时候偏偏在无意中又说到了对方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对方认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隐私,从而对你恨之入骨。

许多人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儿喜怒哀乐之事,就总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也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你的每个倾诉对象都是不一样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所保留,该说则说,不该说千万别说。

假如对方是一个你不了解的人,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非常要好的朋友,不配与他深谈,尽管忠言逆耳,但是显出你的冒昧和无知;你说的话,若是属于政治范畴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势必招来不必要的灾祸。

对好朋友说话也要有所保留。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泄露一个人的脆弱面,会让人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他日争斗时你的致命伤。

小娟在部队当文书,连队的几个干部都很喜欢她,也愿意与她交谈,或让她替他们办一些私事。尤其是连队的副指导员,对她非常信任,有时把连队领导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也讲给她听。

时间长了,小娟心中有那么多的秘密不能倾诉,感觉非常痛苦。一次,在与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闲谈时就把副指导员讲的事情说了。没想到,她的那位好朋友为了让连队党支部推荐上军校,就把小娟的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指导员,从而如愿以偿地上了军校,小娟则在指导员找她作了一番谈话以后,离开了文书岗位。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完全把心事说出来。譬如说,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像你预期的那样,他可能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所以聪明的人在交谈时,会把局势扭转到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的同时,多听听别人的心事,别人就会因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的就越多。让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内心的秘密。

所以,在任何地方和场合,我们要尽量少说话,缄默是值得提倡的。如果非说不可,那么,你要注意所说的内容,说话时的声调和姿势,以及在什么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才得体。

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且,你的话多,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有时候心情好,所以对事对人的赞美也比较多;有时候心情不好,难免会讲出许多过头的话。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等等。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可随随便便说人短处,或揭露别人的隐私。首先要明白,别人的事你知道的不一定可靠,也许还有你不知道的隐衷。你若将自己知道的片面现象贸然宣扬出去,难免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到真相大白之时,已经是覆水难收了。

有那么一种人,喜欢兴风作浪,把别人的是非编派得有声有色,夸大其词,逢人就说,世间不知有多少悲剧由此而生。所以,当有人向你说某某的短处时,唯一的办法是听了就忘,谨缄君子之口,不要做“传声筒”,不要轻信这些片面之词。谈论别人,不可因片面的观察而背后批评别人。说坏人的好处,旁人最多以为你无知;把好人说坏了,那就有损道德了。

“三缄其口”,意思就是告诉大家说话要谨慎。可是,让人缄口不言,事实上是做不到的,那我们说话的时候,唯有留心谨慎。

在工作和生活中,检点自己的言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少说话,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主张,虚心向有才能的人学习,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是讲话要慎重,不要妄发言论,信口雌黄,让人觉得你不识天高地厚。

三是讲话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和讲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炫耀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学识有见解,或是比别人知道他人的隐私多,乱发议论,这样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也会影响人际交往。

四是要注意讲话内容的选择,该讲的则讲,不该讲的不要到处乱讲。

多说“我们”少说“我”

“我们”和“我”,虽是一字之差,表达的含义却有天壤之别。那些交际大师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即在交谈时,要多说“我们”少说“我”。比如,在英语中要表达“我感到”、“我认为”等意思时,通常不说“I felling”,而是说“We felling”。“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

小孩子常会说“我的”、“我要”等语,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或许无关紧要,但若长大成人以后仍然如此,就会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同样的事往往会因说话的态度不同,而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儿成绩,就忙不迭地自我吹嘘,会令人不愉快。

有位心理专家曾经做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放任型与民主型三种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与这三种不同角色领导者相处的其他人对这三类领导者的感受。

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这些人当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

在工作场合,如果常用“我”这种称谓,会冲淡我们与客户间以及我们与同事间的感情,如果多用“我们”这种利于拉近彼此心理距离的说法,会造就大家同舟共济、共同朝着某一目标迈进的合作心理,还会让彼此更加宽容。

有一位华人青年,在美国留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公司当总经理助理。一次,该公司下属一家分公司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华人青年向总经理汇报说:“他们分公司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引起顾客投诉,我认为……”话未说完,总经理皱着眉头质问道:“你说什么?”

年轻人不明所以,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总经理很不高兴地说:“你说他们分公司,那你是谁?”

当一个人说“我们”时,透露的是患难同当、荣辱与共的信息;而当他说“我”时,透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很显然,“我们”更有亲和力,而“我”却显得冷漠。

所以,在谈话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词,不要在谈话中无限制地使用它。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把“我认为”总是挂在嘴上。

说话时,多说“我们”,少说“我”,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的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倾听对方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留下最佳的印象。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对方的情绪如何,只是一个劲儿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的”改为“我们的”,这对你并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获得对方的好感,使你同别人的友谊进一步加深。我们经常看到记者这样采访:“请问我们这项工作”或者“请问我们厂”,经常发现演讲者使用“我们是否应该这样”、“让我们”等表达方式。因为“我们”这个词,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

享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3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

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的员工?没有啊!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这位先生自我意识太强,心中只有一个大写的“我”字,缺乏“我们”这个共同的概念。这一缺陷体现到做事上,经常是“我”字当头,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突出表现,而较少考虑他人如何、团队如何。

用“你觉得这么做对吗?”一类话来指责人,会使对方产生被疏远了的感觉,如果换用“这是我们大家的事,你认为这样做对吗?”这类说法,可让对方感到自己并没被排挤出友情圈外,只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而已。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给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高墙,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在一定要说“我”时,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要把表述重点放在客观问题的叙述上。不要突出“我”,以免使听众觉得你自认高人一等,吹嘘自己。

要适当地说“软话”

“说软话”是一个人在语言交谈中故意表现出低姿态,它是在承认对方、尊崇对方的基础上而表现出的谦让、低调和退步。“说软话”是一种暂时的权变措施。

“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人来说,隐忍和妥协并不意味着胆小和懦弱。含辱妥协,既要战胜自我,消除受辱的复仇心理,又要战胜别人,不顾世俗的猜疑和歧视。

说几句退让的“软话”,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它表面是退缩,实质是进攻。退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先把弓弦向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向前射出去。

二战期间,有几名日本战俘和几名德国战俘一起被关在西伯利亚的某个地方。日本军官集中营的日本军官,每天都可配给15克砂糖,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种供应竟停止了四五天。因此,日本军官们非常生气。

“这不是对我们的漠视吗?我们就这么不值钱?喂!朋友们!我们一定要严重抗议。”于是,这群义愤填膺的日本军官一见到苏联财务官来了,他们就大声责问:“喂!你们为什么不再配给我们砂糖呢?”这话说得理直气壮,而且带着点儿咄咄逼人的味道。“很简单,因为仓库里已没砂糖可配给你们了。”财务官爱理不理地说。“哼!这叫什么话?按照《国际俘虏法》的规定,我们有每天得到一定砂糖的权利,你们这么做是违法的,你们这是虐待俘虏!”

“哦!《国际俘虏法》?我也知道这一点,但砂糖不是《国际俘虏法》买来的啊,上级没配给下来,我们怎么配给你们?”说完,他注意到房间里挂着一幅画,“这是什么?”

“这是我们神圣日本的象征!”“象征?”财务官摇摇头,“你们日本很神圣?”这似乎把这群日本军官激怒了,他们大声叫着:“天地、正气……”财务官扬长而去,他来到了德国战俘的集中营,一抬头就见到了房间的正面悬挂着斯大林的画像。他微笑着说道:“嗯!好!好!”这时,一些德国战俘泡了杯茶请他喝,并“画龙点睛”地说了句:

“不成敬意,如果这茶里放入些砂糖就好了。”财务官喝了几口茶便走了。第二天,德国战俘营里便配给了砂糖,而日本战俘却没配到。日本人一味要强,用这种不聪明的方式,使对方感到恼怒,他们当然得不到好处。而德国俘虏却懂得变通,他们看似软弱,但他们的软弱与讨好只是表象,根本不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看似退,实则为进;看似柔弱,实则刚强。所以,他们达到了目的。

“说软话”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妥协常有附带的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生存”,没有生存,就没有明天,也就没有未来。

一些人也许会认为,强者是不需要妥协的,因为实力雄厚,不怕消耗。但是如果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紧紧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惨胜”,所以强者也是需要妥协的。正所谓:好汉难敌四手,猛虎也怕群狼。

在解决问题上,妥协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却是行之有效的选择。既解决了问题,又可以避免时间和精力等资源更大的浪费。

有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的时候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找不到了。当时货摊上只有他和姑娘两个人,他明知道这件事情和姑娘有关系,但是没有抓住把柄。如果他说起这件事情,姑娘还会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对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你五六十块钱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我呢?你在这个热闹的街市摆摊,一个月收入少说也有几千块钱,根本不会在乎这点儿外汇券的。这是我费尽周折才弄来的,确实不容易,我知道你们做生意的人最注重信誉,你帮我再看看,是不是不小心卷到衣服里了?”

姑娘略加思考了一下,在衣服堆里乱翻了一下,顺着台阶把外汇券交给了这位干部。

如果当初这位干部不说点儿软话,撕破脸,将姑娘偷外汇券的事情说出来,那么姑娘势必要死扛到底,绝对不承认。这位干部不但要不回来外汇券,还会让自己难堪。

生活中,难免碰到强大的对手,这时候你准备如何去应付他们呢?是针尖对麦芒以硬碰硬,还是斗智不斗力,“用软绳子捆住硬柴火”呢?事实上,人生有时候就像是砍柴,当一大堆柴火堆在那里,与其费尽周折把它们都弄成小段,然后拿麻袋装回去,还不如找根绳子把它们捆起来背回去。

人生的算式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不合时宜地进,其实是在大踏步地后退;积极、巧妙地退,有可能是实际意义上的进。我们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难免会碰到一些性格倔强或一时冲动的人,在别的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试试以退为进的方法。

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谈吐是否有魅力,跟他受欢迎的程度和社会上的成功密切相关。事实上,丰富的交流能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教养和高雅的品性。

有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毕业于名牌院校。在那里学习了呆板的语言和语法,学习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却唯独没有学会如何用言语表达出来和别人交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谈笑自如。只要遵守一些注意事项,侃侃而谈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困难。在交流中,当你具备了妙趣横生的能力,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交谈能力大为改善,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和涵养,塑造了一个魅力四射的形象。

首先,应该认为“我很健谈”。当与别人交流的时候,相信自己将会有良好的表现。这样你的思想将会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在刚开始的时候,会认为有点儿自相矛盾,尤其当自己认为自己口拙时,更显得充满矛盾。但是,当自己相信自己很健谈的时候,所产生的自信会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

除此之外,要储备丰富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交流起来,就会让对方感觉非常痛苦,因为你的夸夸其谈,说的都是一些空洞,没有思想的东西。试想,有谁愿意与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交流呢?所以,要想在交流中树立自己的形象,要多储备知识,掌握各方面的讯息,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吸收各种新资讯。

大部分人在和别人交谈时,都很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所以,都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态度不可取。坦白地承认你对某些事情的无知,这绝不是耻辱。相反,别人会认为你的谈话不虚伪,没有自我吹嘘,这样就能赢得好口碑。

没有一个人可以无所不知。即使是最有学问的人,对他最有兴趣的问题也不可能无所不知。越深入地研究某一门学问,就越会发现学海无涯。对对方所谈论的内容提出疑问,其实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不仅可以表示出你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更可以从中获益。

所以,和别人交流的时候,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又要给人谦虚的印象。当别人发觉你默默地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时,自然会对你崇敬有加,但若自己夸夸其谈,所得结果则恰恰相反。不要一心只想求得别人的赞赏,而把事情说得神乎其神,这样别人会觉得你沽名钓誉,手法无异于乞丐讨饭。

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应避免骄傲式地说话,同时对于炫耀的话要多听少说,免得成为别人厌恶的对象。千万不要做骄傲的“孔雀”,到处炫耀自己,锋芒毕露是浅薄和缺乏修养的表现。修炼锋芒,有时候更能显示一个人的涵养和风度。

要耐心地聆听对方谈话。聆听对方谈话的时候,并不是默默无声地听,而是必须注视说话者,表示出自己对对方所说的话题很有兴趣。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尽可能使交谈有所变化。在对某个话题感到无聊以前,适时地转移向另一个话题。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应该仔细观察对方,就可以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了解,对方是否真的对所谈论的话题产生兴趣。

在交谈中,除了要适时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外,还要让对方也有发言的机会,对对方抱有亲切的感情。

要养成良好的谈话风度

一个人是否具有谈话的魅力,直接影响到他是否对对方具有吸引力,关系到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是使事业顺畅通达的一大重要因素。

使自己的谈话具有风度,是增强谈话魅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谈话风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无论是男士谈话中那刚毅稳健的气质,还是女士谈话中那风姿绰约的魅力。

谈话的风度是人的一种自然特色,我们也反对脱离自己的个性、身份去讲究风度。任何东施效颦、搔首弄姿、没有个性的谈话都毫无风度可言。

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环境下,其谈话的风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与在家里跟家人闲聊时,就会表现出两种相差甚远的风度。所以,在培养自己的谈话风度时,应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有所选择。

在日常的谈话中,同样的话,这个人说,我们就很愿意接受,而换成另一个人说,我们不但不愿接受,还会产生一些反感情绪。我们谈话的目的是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诉他人,让他人明白、了解、信服或同情我们。如果说了话,别人没什么反应、不信服或产生反感,这就没有意义了,说了还不如不说。

小齐到客户那儿接洽生意后,回到公司已经是晚上6点了,公司只有一位女职员还在工作。小齐心里想:“她这么认真,也应该休息一下了。”但是说出来的时候却变成:“咦,你怎么还在公司?”

结果对方一脸的不高兴,忿然地说:“现在就回去!”

本来是存心想安慰她,却反而惹她生气。这样,不但被她误会,也会影响到以后的工作。问题出在“怎么还在公司”这句话上,这句话听在对方的耳中,好像是说:“怎么不快点儿回去?”何况又加上“咦”的疑问词,难怪她会有那样的反应。如果是男同事之间的交谈,也许一句“怎么?不行啊!”的玩笑话就带过了,但是,对方是女性,情形就不一样了。很明显,是他的措辞不当。

如果你不小心说了让她不高兴的话,就应该毫不迟疑地立刻表示道歉,并且要用令她吃惊的音量,大声地赔不是。然后,做一次深呼吸,再委婉地说明:“我说错话了。其实我是觉得让你留下来工作真不好意思。哎呀,我的嘴真笨呐!”大多数的情况下,对方听了这番话后心情都会好转,接着再交谈几句就没事了。如果对方仍旧不理时,那就不要再说下去了。第二天早上,碰到她时,先向她大声地问好,她的不快就烟消云散了。

在日常交往中,与人谈话往往是很愉快的事,但也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因为我们日常交谈的话语,有不少词语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甚至完全相反,它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遇到这种言辞一定要慎重处理,切勿鲁莽行事。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也能把人说跳。”一般情况下,能把人说“笑”的语言,通常是柔和甜美的。古往今来,和气待人、和颜悦色都被视为一种美德。儒雅的谈吐是值得提倡的一种交际方式。

儒雅的谈吐表现为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说理自然。这样说话对方会感到亲切和愉悦,所谈之言也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征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

使用儒雅的谈吐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加强个人的思想修养和性格锻炼。我们知道,语言美是心灵美的具体表现。一个心灵丑恶的人,语言决不会美,有善心才有善言。

其次,儒雅的谈吐在造词用句和语调语气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应注意使用谦敬词、礼貌用语,表示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情,以引起好感。尤其要避免使用粗鲁、污秽的词语。在句式上,应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在用词上,要注意感情色彩,多用褒义词、中性词,少用贬义词,以减少刺激性;在语气上要和婉、文雅。

掌握说话的技巧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对父子卖夜壶,父亲在东街卖,儿子在西街卖。西街的儿子那里很快就来了主顾,那主顾看着夜壶说:“大了些。”儿子张口说道:“您看,大些不是装得多吗?”那主顾眉头一皱,阴着脸就走了。与此同时,东街的父亲那里也来了主顾,客人也说:“这夜壶大了些。”父亲马上说:“冬天夜长啊。”那位顾客满意地点了点头,很痛快地就买走了。

同样是卖夜壶,同样的夜壶,可父子二人的际遇怎么就不一样呢?其根源就在二人说话的方式上。就夜壶而言,它就是一个夜里人们小便的工具,大点小点都是这个作用。卖夜壶的儿子说的话没有问题,道出了夜壶的作用,可他忽略了人们的心理,任何粗俗的话虽然道理明了,但让人听起来却很不舒服。那位父亲则懂得人的心理,用另一种隐讳的说法表达了同一个意思。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语言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说话更是一门学问。人与人之间有时说话投机,滔滔不绝;有时话不投机,半句不说。真正懂得说话的人总是说些让别人听来顺耳的话,这包括夸奖、批评等多层用意。不论你持着什么态度和人说话,说得顺耳些总没坏处。即使是批评别人,说得顺耳些,别人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

明代的才子解缙有一次陪伴朱元璋钓鱼,很久没有收获,朱元璋大感晦气,当即让解缙作一首诗记录下来。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苦孩子出身,当权后的心态多少有些变态,总是拿属下的生命开玩笑。解缙的这首诗要是如实表述呢,无疑是说朱元璋你无能,连鱼都钓不到,朱元璋哪天心血一来潮,必定杀之;要是美化呢?朱元璋又会觉得你解缙不老实,该杀。解缙不愧是大才子,略加思考写下了:“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明太祖看后大感舒服。解缙一方面写实,一方面称赞,让朱元璋感到自己的伟大,这样既交了差,又保了命,实在是聪明至极。

一个人善于驾驭语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人说过:“交情、生意、感情都是聊出来的。”所以“会”说话实在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好话有的时候也会造成恶果。说话就好像是火把,当你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说出合适内容的话时,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点燃了火把,让屋里充满光明,让别人觉得温暖;反之,你就像是在别人的屋里用火把点燃了火,伤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bRiu7eell2aY3z5e9y9ifowUiWuoQSsXBvEDgMIVdt2TF43j+/PUG1wf7UnNO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