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态度决定一切

在老板的高压之下学会快乐生存

很多人在老板的高压之下会产生极大的疲惫——让自己喘不过气来的工作都拜他所赐。有时候恨得牙根痒痒,一边还要承受着、顺应着,看不到自己创造的成绩的人一脸倦容,看到老板总是拧着的眉头又深感疲惫——那种让人无力的感觉,就是压力。

谁都不是永远转动的机器,面对来自老板的“重压”,就要寻找在压力下的“抗争”。也许来自老板的压力有多种多样,但只要学会处理,把压力不断地转化与释放,同样可以快乐生存。

如果老板本人就是工作狂,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属下和他一样,视工作如生命。他们仿佛吝啬鬼收集宝物一般地收集工作,可在布置任务给下属的时候又变得慷慨之至,我们把这种类型的老板称为馈赠型老板。通常情况下他们疏于考虑自己分配下去的任务量有多少,下属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可以搞定,他们想当然地认为你应该以办公室为家,日日夜夜伏案工作。在他们的字典里,“休息”这个词似乎早就不存在了。

这个时候,下属应该主动与老板沟通交流,可以书面呈送工作时间安排与流程,靠数据来说明工作过多,让他相信,过多的工作令效率降低,工作完美度会直线下降。合理正确的沟通会令老板了解你的需求,从而适当调整任务量及完成时间,或选派其他人来帮你分担。

有时,老板对员工的工作总是不满意,也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压力。此时,员工要想办法让这种状况得以改进,而不是一味抱怨。

做广告方案工作的小赵最近很是头疼:“当我低眉顺眼地向他询问到底欠缺在哪里时,他倒是很直接:我也不知道到底哪儿不好,但我就是觉得还有不完美的地方。总之你还要继续,要不就重来。”

每当小赵从老板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时,心情都跌落到谷底。“他的挑剔就像一把尖刀,总是把我精心雕琢的东西刺穿,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来过,让我觉得才华与能力都跟我无关。渐渐的,我都要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了。”

小赵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再不调整,自己最终要从这家待遇极佳的公司灰溜溜地走掉。“逃,不是我的性格,但我还是独自跑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待了一阵,仔细思考我的压力来自何方。终于,我明白对一个追求完美的老板来说,我的压力来自他的挑剔,我决定从下一个方案开始,我要挑战他,一定要让他说出‘好’字!”

当小赵接手了一个食品广告的方案创意后,精心地准备了三套方案,在这三个侧重点不同、宣传风格迥异的方案中,小赵把自己的视角调整成了一个挑剔者。几个通宵的无眠之夜过后,“虽然面对着提交的方案,老板还是摇头,但当我说出最后的思路——把三份方案的亮点结合在一起时,他的笑意也渐渐浮现出来。借此机会我明确地表示希望他以后尽量从我的尽善尽美中找出不那么令他满意的地方来。要知道这无疑也是给老板一个不大不小的回马枪呢!终于,我的压力释放了:我学会了如何把压力丢回给那个施压者,并从中品尝超越压力的无限快乐。”

有一种老板觉得临时出现的事情是大事,似乎早做准备的都是可以延后办理的。遇到这样的上司,你会时不时地被莫名其妙的事情打乱自己的部署与计划。拎着包匆匆跑在远离计划的路上,等回来再坐到办公桌前,一切又都变得毫无头绪。这种喜欢无时无刻不面临“危机”的老板,常让所有的部下处在忧虑状态。

职场中人要懂得吃一堑长一智,既然改变不了老板的行事风格,就要改变自己,不轻易踏入重压的陷阱。比如,当老板布置工作时,要很认真地做个记录。一来,会把这项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领会清楚;二来,白纸黑字,桩桩件件都是工作付出,再遇到喜欢临时指派下属的老板,这些证据可以证明一切。

要明白,抱怨本身不解决问题。心存感激地工作,你将会从过去的糟糕体验中摆脱出来。这种心态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气氛,带动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渐渐地体验到超越自己的快感,越理解老板,就越能保持工作的激情,而工作也就愈加快乐。

想想第一天工作的感觉

工作后的人们,面对每天的工作,总是会渐渐形成一种习惯。从好的一方面来想,我们对工作逐渐上手,随后越来越熟练了。熟能生巧,碰到各种难题都知道如何去得体处理,似乎得心应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每天面对重复的问题,都是用同一种思考模式和方式来处理,逐渐变得麻木不仁,就会成为向前迈进的障碍。所以,我们应该养成经常“回味第一天上班的感觉”的习惯,始终有意识地问问自己,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求新了什么,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离自己最初的理想和对自己的期望还有多远?

回味第一天上班的感觉会帮助我们追求卓越。

一个人要想成功,追求卓越必不可少。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无论你是领导者,还是一名普通员工,都要有积极的心态。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要做一个有勇气追求卓越的人。不随便妥协,也不随便放弃。

经常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就不会只把工作当做一件差事,或者只把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否则,即使是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也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你把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会发现,虽然当初你可能因为兴趣而选择了这一种职业,但是做久了你会发现,使你充满激情做下去的不再只是初始的兴趣,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种因为热恋而产生的眷恋,一种因为取得成绩而坚持下去的信心——这个时候,兴趣已经转化为一种更加深厚的激情了。

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会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把工作和职业生涯联系了起来,会对自己未来的事业负责。你会容忍工作中的压力和单调,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并且从中可以感受到使命感和成就感。

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会不断树立新的目标。我们知道,保持长久激情的秘诀,就是给自己树立新的目标。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之后,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小小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让激情每天都陪伴自己的良方。

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会发现你已经学会了释放压力。面对压力,你已经学会了管理并科学地释放,从而减轻了对工作的恐惧感,让心情更轻松。

回味第一天上班时的感觉,你会时刻提醒自己切勿自满。你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而忽略了开创未来的重要性。你会把过去的成绩当做激励自己更上一层楼的动力,试图超越以往的表现。

如果说憧憬、希望和彷徨是第一天上班时的感受的话,那么在经历过这些之后,长时间占据你的心灵的,就是要激情飞扬地去面对你的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当你经常回味第一天上班的感觉时,就更容易找到正确的心态,也更容易找到适应环境的方法,就会全身心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那样,你的生活和工作一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工作没有激情,你会成功与其说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激情。这个世界永远欣赏那些真正有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他们的激情贯穿他们的一生。

拥有激情,能让你在执行任务的时候,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当中,并且将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使命,根植于心中。工作离不开激情,激情能让你发掘自身潜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成功的职场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对别人、对工作具有较为持久的激情。美国陆军少将约翰·斯坦福曾对一群有领导才能的研究人员说:“要使激情成为形成个人魅力的另一个因素,就是你必须找到让你充满激情的东西,充分燃烧你的激情,并且让别人了解你的激情。”葛尔斯·史考伯也说过:“对任何事都有激情的人,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微软公司就非常重视员工的激情。微软公司的核心理念简单地说就是“激发每个员工的潜能”。在招聘时,强调的与其说是人的能力,不如说是人的潜能。你可以不懂软件、硬件的知识,因为你的潜能会让你掌握这些知识。微软强调的是人的激情,当你有了100%的能力时,你的激情能够让你做到120%。

不管是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一个单独的人来说,激情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可是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正缺乏这样的东西,他们在进入职场以后,对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越来越感到失望,面对许多事业上的压力感到无所适从,渐渐地就变得麻木不仁,无精打采。当年的豪情壮志,激情万丈的情形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更为致命的是,当他们在职场中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又总是习惯于从外界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却很少仔细地审视自己,也并不认为无精打采地上班、磨磨蹭蹭地工作是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却不知,正是这些让老板下定决心辞退他们的。

一名资深的职业经理人说:“我感觉现在的年轻人工作热情大不如前,对待工作的态度就是听之任之,没有自己的主见。就拿我公司的一些年轻人来说吧,看见领导来了就装模作样地工作,领导一走,马上进入自己的娱乐天地——上网、聊天或是看网上电影,工作能力很一般。对于这样的员工,上司从心底里是不喜欢的。作为年轻人,在职场中一定要有饱满的激情,有了饱满的工作热情,客户或是上级主管也愿意把业务交给你做。对于那些不求上进,牢骚满腹的人,大家都不愿意合作,久而久之,你就会慢慢被淘汰。”

国内某知名人力资源网站开展的一项“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显示,有74.6%的职场人容易产生工作焦虑。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似乎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调查中显示,近50%的工作倦怠者参加工作未满4年。工作5年后,倦怠指数有明显下降,工作16年后,工作倦怠程度降到最低。此次调查也显示,在25岁以下的人群中,有35%的人出现了职业倦怠,其次为25~35岁的人群。出现职业倦怠的年轻人最典型的应对则是换工作。和其他年龄层的劳动者相比,30岁以下的年轻人职业流动周期最短,平均不到一年半就换工作。

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认为,激情是一种意识状态,能够鼓舞和激励一个人对手中的工作采取行动。他说,他的写作大都在晚上进行。有一天晚上,他工作了一整夜,因为太专注,使得一夜仿佛只是1个小时,一眨眼就过去了。他又继续工作了一天一夜,除了其间停下来吃点清淡食物外,未曾停下来休息。如果不是对工作充满激情,他不可能连续工作一天两夜而丝毫不觉得疲倦。因此说,激情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王先生现在是一家知名企业的负责人,回想这么多年的职业历程,他颇有感触。在一次员工培训中,他讲了一件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时的他大学刚毕业,在一家公司当个小职员。刚进去那会儿,激情万丈,每天都准备着想要在公司大展拳脚。可时间长了才发现,上司派给他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杂活”,不费太多脑筋,也看不出什么成果,心就不知不觉冷了下来。

一次董事长要开公司大会,他所在的部门彻夜准备文件,分配给他的工作是装订和封套。上司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准备,别到时措手不及。”他听了不屑一顾,心想中学生也会的事,还用得着这样嘱咐?

那天,他先去外面吃了顿夜宵,又看了场电影,才摇晃着回来。看到同事们忙忙碌碌,他不仅不帮忙,还从心里感觉到厌烦。等到凌晨一点,文件终于弄好了交到他手里,他开始一件件地装订,没想到只装订了十几份,订书机“喀”地一响,订书钉用完了。他漫不经心地抽开订书钉的纸盒,脑袋突然“嗡”的一声——里面是空的。这下他可慌了,文件必须在明早大会开始前交给董事长秘书。见此情景,他的上司咆哮道:“你在准备什么呢?你就这么对待工作吗?”

上司的确很着急,因为有几十份文件,如果不装订好,以后的程序都无法进行。王先生说自己当时感觉像被火烤,他匆匆跑出去寻找订书钉,最后几经周折,天快亮时才在一家通宵文具店买了回来,终于在早晨八点之前,把整齐的文件交给了秘书。

事后,他灰头土脸等着挨训,没想到总是板着脸的上司这时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记住,以后要以十分的激情迎接三分的工作。”

王先生感慨说,这是他一生最受用的话,即使他后来跳槽,再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句话都让他受益匪浅。他说:“用十分的激情迎接三分的工作并非浪费,而以三分的态度面对十分的工作,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

每次拿破仑·希尔评估一个人的时候,除了考虑才干和能力,还非常看重一个人的激情。在他看来,如果有了激情,几乎就所向无敌了。他举例说,要是没有能力,却有激情,还可以使有才能的人聚集到你身边来。假如你没有资金或设备,若你有激情说服别人,还是有人会回应你的梦想的。换句话说,激情就是成功和成就的源泉。你的意志力、追求成功的激情越强烈,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如果你失去了激情,那么要在职场中立足和成长就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个没有激情的画家难以画出流传千古的名作,而只能是单调的颜料的涂抹和技巧的运用,其中难以蕴涵作者本人的情感,自然也难以打动人。而一个没有激情的乐手也只能演奏出单调的音符,不会将听众带入音乐的圣殿。同样,没有激情的工作者只是能够单纯地将一件事情做完,但是要做好却很难,因为没有激情的引导,我们就很难有动力去寻找优化的途径。

而当我们能够让自己的激情贯穿工作的时候,我们的眼中就没有简单的工作。每一件小事,我们都会把它当成艺术来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无论是一个多么小的细节,我们都会认真去做。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不是简单的劳动者。这样充满激情地去面对每一次任务,那么,终有一天会成功。

总之,没有激情地执行任务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的折磨,在这样的心态之下,想要做出成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凭借激情,我们可以把枯燥的工作变得生动有趣,让自己时刻充满活力,培养自己对事业的狂热追求。同时,激情四射的你也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让他们理解和支持你,为自己赢得成长和发展的机遇。

从工作中发现乐趣

许多在大公司工作的员工,他们拥有高学历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出众的能力,可以说他们是这一领域的精英。他们穿行在高级写字楼里,拿一份不菲的薪水,但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并不快乐,甚至有些人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他们视繁忙的工作如紧箍咒;他们认为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才不得已而为之。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的精神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而他们的身体则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些工作,如果只从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或许是缺少变化、没有挑战、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吸引力和价值可言。但对深入其中的人而言,也许并非如此。

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对人生具有深刻的意义。只要有心,搬运工或泥瓦匠也能从砖块和砂浆中看出诗意;图书管理员辛勤劳动,在整理书籍的间隙,也能感受获取知识的喜悦;厌倦了按部就班教学的老师,也许一见到自己的学生,就变得非常有耐心,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一句话,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还是充实,往往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态。

某天,一位乘客上了一辆出租车。一上车,他就看见司机笑容可掬地转过脸来,愉快地对他说:“您好,请问要去哪里?”

得知了目的地后,司机微笑着说:“好,没问题!”然而刚出发不久,前面就堵车了,车子堵在队伍中动弹不得。司机手握着方向盘,开始轻松地吹起口哨哼起歌来。乘客问他:“看来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司机微笑着说:“我每天心情都很好。”

“为什么呢?”乘客问他,“大家不是都说司机这个职业的收入不是很理想吗?”

司机说道:“没错,我也有家,有孩子要养,所以开车时间也跟着延长了。不过,日子还是很开心的,因为我有一个秘密……”他停顿了一下,说:“我总是换个角度来想事情。比如,我觉得出来开车,其实是客人付钱请我出来玩。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像你这样花钱请我跟你到郊外玩,还让我客串当司机的人,这不是很好吗?等到了郊外,你去办你的事,我就正好可以顺道欣赏郊外的景色,抽根烟再走!像前几天,我送一对情侣去东湖水库看夕阳,他们下车后,我也下来喝碗鱼丸汤,然后看看夕阳才走。多悠哉的生活,何况还有人付钱,怎么能不开心呢?”

愉快的工作态度对于自身工作的效率以及他人的心情都是有着正面的影响的。凡事多往好的、积极的方面思考,会让我们工作得更加愉悦和高效。西门子所崇尚的企业宗旨也是这样的思路,那就是:请愉快地工作,哪怕是假装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工作也不例外。能不能从你所从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归根到底是一个心态问题。乐观的心态使你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积极的一面,从而保持良好的状态,想办法走出困境。悲观的心态使你过分关注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一叶障目,从而看不到工作的乐趣。

罗斯·金曾说:“只有通过工作,才能保证精神的健康。在工作中进行思考,工作才是件快乐的事。两者密不可分。”当你在快乐中工作时,精神愉悦,那么就爱你所选,别轻言变动。如果你开始觉得压力越来越大,无法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获得满足感时,就得先静下来思考一下是工作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心理上调整自己,就永远也不会有所改观。

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有人抱怨所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做的,找不到乐趣。诚然,拥有兴趣,你会更容易感受到乐趣;拥有兴趣,你会更自觉地爆发激情。可是,如果没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即使你从事的是自己最喜欢的工作,也依然无法真正地体验工作中的乐趣并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

事实上,很多时候,个人喜好只是一个借口,这个借口掩盖了消极的心态,纵容了散漫的表现。这样做,对自己和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陷入琐事的包围,看不到工作本身的价值和乐趣,怎么可能会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的工作,产生向上的动力,又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呢?

把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

工作就是生活,事业就是我们价值的体现,这是我们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念。用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就会有激情,有活力。

有人说:“今天的成就是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把工作与自己的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明白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的未来事业负责,这样就能正确看待工作中的单调枯燥,领略到工作的使命感与成就感。如果只把工作当做一件差事,那么就很难倾注热情。而如果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一个能够体现你价值的机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镇上,路人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说:“我每天都在搬石头砌墙。”第二个石匠说:“我的工作很重要。我要把墙垒好,这样房子才能更结实。”第三个石匠则目光炯炯地说:“我的责任十分重大,这是镇上的第一所教堂,我要将它建成百年的标志。”

若干年后,路人再次回到这个小镇,突然想到了多年前这三个人的回答,于是他想去看看这三个工人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等他找到这三个工人的时候,发现当年的第一个石匠现在还是一个石匠,仍然像从前一样做着敲石头砌墙的体力活;而在施工现场拿着图纸的设计师竟然是当年的第二个石匠;至于第三个石匠,他现在已经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故事中的第一个石匠就事论事,看不到工作有什么乐趣和发展的价值,也自然不会有把事情做好的期望。第二个工人把工作看做是谋生的手段,工作的意义在于换得工作以外的东西。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外在动机”。而第三个工人从一点一滴的工作中透视出未来的远景,从平凡的努力中积累未来的成就。在他的手下矗立起来的宏伟教堂是他的作品,是他的成就,更是他的骄傲。对这样的员工而言,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心理学家把这种工作动机叫做“内在动机”。心理学家经研究证明,持内在工作动机的人,对工作更执著,更投入,更会享用工作本身的乐趣,也会更有成就。

一位著名企业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员工中最可悲也是最可怜的一种人,就是那些只想获得薪水,而对其他一无所知的人。同一件事,对于工作等于事业的人来说,意味着执著追求、力求完美。而对于工作不等于事业的人而言,意味着出于无奈、不得已而为之。”

一个老总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很能让人有所启发。

老总说,他曾经从几百人里挑选出来一个员工,那位员工不可谓不优秀——学历高,形象好,大家对她的印象都还不错。但就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工作态度一般,遇事情总是有诸多理由,比如,她总有一箩筐理由迟到,总有一大堆理由完不成任务。

一次,老板派她去拜访三个公司的人事部经理,结果整整一天,她只见了一个就跑回来了。领导本来就感觉很不是滋味,还没发话,她就在那里解释说:“北京太大了,我跑啊跑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彻底火了:“这三家公司都是大公司,你跑了一天,怎么会只找到一个?”

她辩解说:“我问了好多人了,我真的去找了。后来天太晚了,我才回来。不信你去查!”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查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公司,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先在查询台查到那三家公司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

谁知道她先大发脾气:“我已经尽力了!”

老总虽然没有因此辞退她,但是她在以后的几年内都只是个小职员,一直到离开这家公司。

对于工作,我们不仅要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更要把它当成一种体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这样去工作,才不会成为工作的奴隶。让工作成为一种兴趣,成为一种生命内在的需要,成为展示智慧和才华的舞台,这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正如有位哲学家说过的:“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人生幸福之所在。”所以,当你把工作看做是一种快乐时,生活就会变得很美好;而当你把工作看成一种任务时,生活就变成了一种奴役。

一个年轻人取得博士学位后,便自愿进入一家制造燃油机的企业担任质检员。刚开始时,薪水与普通工人相同。工作半个月后,他发现该公司的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差,于是便不遗余力地说服公司老板推行改革以占领市场。

身边的同事对他说:“老板给你的薪水也不高啊,你为什么要这么卖命啊?”他笑着回答说:“我是在为我自己工作,这是我的价值。”一年后,这个年轻人被晋升为副总经理,薪水也翻了几倍。

为自己工作,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工作对于心中有所抱负的员工来说,永远不是负担,而是一种成功的途径。

停止抱怨,开始工作

走进办公室,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些话:

“我的工作真是无聊透了。”

“每天面对这种工作,我快要发疯了。”

“工作做完就行了,哪还管得了那么多?”……

这些话,就是抱怨。说这些话的人,就是爱抱怨的人。爱抱怨的人,看什么都不顺眼,想什么都不顺心。心情不好时就抱怨天气,交通堵塞时就抱怨社会,上班迟到时就抱怨闹钟,工作太重时就抱怨老板,抱怨工作乏味,抱怨老板苛刻,抱怨工作时间过长,抱怨公司管理制度过严。在他看来,什么事情都和他作对,什么事情他都无法掌控。

如果一个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这只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莉莎是一家大型超市的收银员。从进超市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喋喋不休地抱怨,什么“站得那么久很累啊,活太脏了”“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每天,莉莎都是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她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莉莎每时每刻都在注意同伴和顾客的眼神与行动,稍有空隙,便偷懒耍滑。

转眼几年过去,当时与莉莎一同进厂的三个收银员,各自凭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或另谋高就,或被公司送去培训,唯有她仍旧在抱怨声中做着收银员。

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在现实工作中,一个总是抱怨的人,很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灰暗面,看不到我们身边事情的积极面。而任何一个人在一辈子的生活、工作或学习过程中都不会事事满意,重要的是对待不如意事情的态度。

积极的人总看到光明面,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会信心百倍地面对。相反,喜欢抱怨的人总是低着头在那里抱怨这个,埋怨那个,好像自己就是天下最可怜的人。

英国哲学家巴特勒说:“抱怨是最严重的迫害。”事实上,抱怨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伤害。抱怨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反而会把问题带向更加复杂的一面。抱怨也是一种最软弱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拒绝抱怨。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在建筑工地上,有两个建筑工人在一起吃午餐,其中一个打开便当盒就抱怨:“呃!青椒炒肉……我讨厌青椒炒肉。”他的朋友什么话也没说。

隔天两人又碰面吃午餐。同样的,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往里面看,这次他的火更大了,说:“怎么又是青椒炒肉?我痛恨青椒炒肉。我讨厌青椒炒肉。”他的同事一如前日,仍然保持沉默。

第三天,两人又要准备吃午餐,第一个工人打开便当盒,又大叫起来:“我受够了!每天都是一样的东西,每天都是青椒炒肉!我要吃别的东西!”

他的朋友想帮点忙,便问他:“你为什么不叫你太太帮你做点别的?”第一个人满脸疑惑,答道:“我每天都是自己做的午餐。”

我们无须抱怨自己日复一日的菜单,因为每天的午餐就是自己做的。当你停止抱怨,开始改变心态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当你开始抱怨时,正是你潜意识摆脱不了自己说不喜欢却仍然抵挡不住的东西。你抱怨这些新事物,又引来更多不要的东西。这样就会陷入到“抱怨轮回”——表露抱怨、招致抱怨;表露抱怨、招致抱怨……就这样一直反复轮回,没有休止。

太多的抱怨会让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心理上也容易产生挫折感。抱怨的人没有认识到事情做不好可能是自身能力或是自己的知识不够,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长此以往,就会习惯性地抱怨。由于抱怨的人没有找到事情产生的根源,不能从事情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所以往往会犯同样的错误。

有一个大学生自认为是个人才,然而分配到单位以后对工作却不是全心的投入其中,只是想着如何晋升,没有干出一点实际成绩,到头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往高处去,自己也放弃了学习和努力。一天到晚依旧只会埋怨,最后因为不用心工作而被辞退。事实上,他本来也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可是,抱怨的情绪和寻找借口的习惯毁了他。

还有一位小伙子,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员工从基层做起。其他新员工都在抱怨:“为什么让我们做这些无聊的工作?”、“做这种平凡的工作会有什么出息呢?”这位小伙子却什么都没说,他每天都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领导交给他的工作,而且还帮助其他员工去做一些最基础、最累的工作。

由于他的态度端正,事情做得往往更快更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伙子是个非常有心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做什么事情出现问题,他都记录下来,然后,他就很虚心地去请教老员工。由于他的态度和人缘都很好,大家也都非常乐于教他。经过一年的磨炼,小伙子掌握了基层的全部工作要领,很快,他就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过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门的经理。而与他一起参加工作的其他员工,却还在基层抱怨着。

抱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与其抱怨,不如快乐地工作。只有不抱怨工作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只有不抱怨工作的员工,才是最优秀的员工。我们要从工作当中找到乐趣、尊严、成就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作为职场人士必须要做的事。即使你的处境再不如意,也不应该时常抱怨。即使环境迫使你不得不做一些令人乏味的工作,你也应该想方设法使之充满乐趣。用这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无论做什么,都很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个心理咨询室先后来了两个顾客。他们来自同一家公司,一个是高管,一个是老总。高管情绪激动地嚷嚷说:“我说我不想来这个破公司,这家老板非把我拉来。虽然工资高了点,职位高了点,但这家公司的问题这么多,战略不清晰、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老板经常变化思路等。老板又不听意见,根本就是个一意孤行的暴君……我正在准备跳槽!”

而后来到咨询室的老板也是满腹牢骚:“我这哪里是雇人?我是花钱请个挑毛病的大爷。对企业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想请他走路吧,一笔猎头费血本无归;有心留下吧,又担心他整天抱怨,成为公司的不安定因素。”

职业顾问给这位“空降兵”开的药方是:闭紧嘴巴,少说多做,少点抱怨,埋头实干!谁都喜欢有能力的人,最初的摩擦根源也不是什么“私仇”,而是“公怨”——老板怀疑这个高管只会抱怨,高管怀疑老板不能虚言纳谏。高管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先打一些“小胜仗”,干出样子来,再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给这位老板的建议同样是:忍耐一下,看看往后的情况如何。

老板忍耐了几个月,抱着业绩表就高兴得不得了:这位高管给公司节约了近百万成本。而高管也看到了企业的潜力,看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间。

比尔·盖茨说过:“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停止抱怨,开始工作,这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况且,抱怨没有任何用处。处在职场里,就该闭紧抱怨的嘴,把所有的热情和心思都投入到工作里。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与其抱怨,不如改变心态。命运不会因为抱怨而改变,要想改变命运,首先就要踏实做事,而不是抱怨。只有不抱怨工作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只有不抱怨工作的员工,才是最优秀的员工。

专注做事,造就成功

《列子》记载,楚国有位钓鱼高手名叫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钓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而钓鱼竿则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一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用不了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而他的钓鱼线没有断,钓鱼钩也没有直,甚至连钓鱼竿也没有弯。

楚王听后深感好奇,就把他请来询问诀窍。詹何回答:“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是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简陋的工具发挥出超强的威力,其实是专注的力量创造奇迹。

专注的力量是惊人的,集中精神在忘我的境界里工作,做起事来不仅轻松、有效率,而且也更能把事情做好。

所谓专注,就是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不受任何内心欲望和外界诱惑的干扰,对既定的方向和目标不离不弃,执著如一、不懈努力。美国一家知名杂志的编辑沙克兰斯说:“专注就是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投入的品质。体现在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不管别人的存在,不管身边多么喧闹,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处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不管做什么,都要把焦点放在所做的事情上。当你和人们谈话时,就一心一意地谈话;当你工作的时候,就把心思放在手边的工作上。全神贯注,会帮你做好工作,也会让你离成功更近。

一个懂得集中精力专注做好一件事的人往往没有时间可以像一般人那样浪费。因为他要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就必须要有所选择,有所坚持,有所放弃。

专注需要坚持,坚持就是力量。要成为一个最有效率的工作者,是离不开专注的。把专注力放在对你最重要的事情上,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精力。在彻底完成一件事后,再开始做下一件事,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而不是随便什么事情都要投入相同的精力。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像其他装置一样,人体的器官一旦停止运转,就会失去动力,在停止一段时间后再去启动时,就必须花一定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所以,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换到另一项工作,是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

在纽约中央车站问询处,每一天,那里都是人潮汹涌,匆匆的旅客都争着询问自己的问题,都希望能够立即得到答案。对于问询处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的紧张与压力可想而知。可柜台后面的那位工作人员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他身材瘦小,戴着眼镜,一副文弱的样子,显得那么轻松自如、镇定自若。

在他面前的旅客,是一个矮胖的妇人,头上扎着一条丝巾,已被汗水湿透,充满了焦虑与不安。问询处的先生倾斜着上半身,以便能倾听她的声音。

“是的,你要问什么?”他把头抬高,集中精神,透过他的厚镜片看着这位妇人,“你要去哪里?”

这时,有位穿着入时,一手提着皮箱,头上戴着昂贵的帽子的男子试图插话进来。但是,这位工作人员却旁若无人,只是继续和这位妇人说话:“你要去哪里?”

“春田。”

“是俄亥俄州的春田吗?”

“不,是马萨诸塞州的春田。”

工作人员不用看行车时刻表,就说:“那班车是在10分钟之后,在第15号月台出车。你不用跑,时间够用。”

“你是说15号月台吗?”

“是的,太太。”

女人转身离开,这位先生立即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位客人——戴着帽子的那位身上。但是没多久,那位太太又回头来问一次月台号码。

“你刚才说是15号月台?”这一次,这位工作人员集中精神在下一位旅客身上,不再管这位头上扎丝巾的太太了。

有人请教那位工作人员:“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并保持冷静的呢?”

那个人这样回答:“我并没有和公众打交道,我只是单纯处理一位旅客。忙完一位,才换下一位。在一整天之中,我一次只服务一位旅客。”

专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并不在于他们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做了多少事,而是在于他是否能有一件“专注”的事——自己的工作和人生目标,所有的一切都为此服务。当一个人有很大的梦想和热情,却把精力分散到许多事情上,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一次只做一件事,可以使我们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这样才会把那件事做完做好。倘若好高骛远,见异思迁,心浮气躁,什么都想抓,最终只能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沃伦·哈特格伦没上过多少学,年纪轻轻就开始做挖沙工人,挖沙工作是漫长又辛苦的工作,这让沃伦·哈特格伦下决心一定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按照哈特格伦所受的教育,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自从1969年开始,沃伦·哈特格伦每天都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并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伤病的药物,从而一举成名,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专注于一个目标。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人奴隶,并因此使自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伊斯特曼致力于生产柯达相机,这为他赚进了数不清的金钱,也为全球数百万人带来了不可言喻的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缺乏聪明才智,有些人甚至聪明过人,智力超群,但是他们缺乏专注的习惯,集中精力几分钟对他们来说就是难事,集中精力几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煎熬。他们总是在做一件事时去想着另一件事,听课或听别人讲话时总是开小差。他们有太多的爱好,太多的欲望,太多的想法,太多的乐趣,唯一缺少的就是专注一件事的能力。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培养自己专注的习惯,让自己能从容地做好每一件事,最终获益匪浅。

始终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天,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一位学生兴高采烈地对他说:“亲爱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我可以证明动物在长期饥饿以后,仍然会有消化液流入空的消化道。”

“不大可能有这样的事。”巴甫洛夫断然回答。

学生回去以后又一次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带着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图像曲线来见老师。

“我还是觉得这令人难以置信,但我愿意亲自做实验检验一下。”巴甫洛夫摇摇头说,“当没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的时候,我无法了解这种分泌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绝对不会苟同别人的观点。”

学生只得留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为了检验这个学生的实验结果,巴甫洛夫在饥饿的狗面前,几乎一动不动地坐了一个昼夜。他对谁也没讲一句话,连饭都不吃一口。最后,他得到的数据和曲线终于证明学生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

天亮的时候,这个学生又来了,巴甫洛夫兴奋地说:“你是对的!我恭喜你!你果然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这一结论完全可以用到你的博士论文里。”

巴甫洛夫严谨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严谨者做事认认真真,做什么事情都要消耗很长时间,效率很低,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严谨者往往力求做事做到位,可能会在开始时拖延一点时间,然而一旦完成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就是实实在在的。

相反,做事习惯于敷衍或者只图一时之快而马马虎虎者,虽然完成了眼前的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标,带来的后患是无穷的,会导致一个目标无限期拖延。如果一切重新开始,又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会丧失大好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严谨实际上是一种结果效率。

要明白,世界上只有平凡的人,没有平凡的工作。不管做什么工作,关键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完成它。即使是一件小事,只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它,就可能因此获得成功。

哲人曾说:“严谨的态度能够弥补智力上的缺陷。”严谨,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个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做好任何一件事情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需要的都是一种严谨、平稳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做事的高质量。相反,如果没有时刻保持严谨的心态,则会付出大的代价。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过实验制取了纯净的氧气。但是,作为“燃素学说”的忠实信徒,他错误地把这种气体叫做“火气”,并且认为燃烧是火气与燃烧物中的燃素结合的过程,火和热是火气与燃素化合的产物,从而未能正确地解释燃烧现象。

几乎与此同时,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也通过实验制取了这种气体。他把蜡烛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火焰比在空气中更加炽热明亮。他还把老鼠放进去,发现它比在等体积的寻常气体中活的时间约长了4倍。他亲自尝试了一下,一吸进去,便“觉得这种气体使呼吸轻快了许多,使人感到格外舒畅”。但他没有继续研究,而是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度假旅行。

这两位科学家本来已经揭开了面纱的一角,但他们不以为然,随意地放弃了。

于是,机遇女神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了拉瓦锡。最后他终于得出结论:原来,在没有密封的燃烧当中,空气中有一种新的物质元素参与了反应,使得物质燃烧前后重量不一。为此,他将这种气体命名为酸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氧气。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需要的都是一种严谨、平稳的心态,只有做事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才会使错误少出现,才能保证做事的高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步和取得成功。

养成严谨的作风,严谨的品质,会使人终身受益,会有助于你的事业获得成功。

五年前,王先生还在一家营销策划公司工作。当时,他的一位朋友找到他,说自己的公司想做一个小规模的市场调查。朋友说,这个市场调查很简单,希望王先生能把业务接下来,最后的调查报告由王先生把关,当然也会给王先生一笔钱作为报酬。

调查报告出来以后,王先生明显看出了其中的漏洞,但他只是做了些文字加工和修改,就把它交上去了。

几年以后,几位朋友邀请王先生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共同去完成一家大型娱乐场所的整体营销方案。没想到,对方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王先生的印象不好,因为之前王先生把关的调查质量很差。原来这位主管正是当年那个市场调查项目的委托人。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先生后悔莫及,但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要随时谨记:没有可以随意打发糊弄的小人物、小事情,如果随意忽视这些细节,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目标,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矢志追求者必须勇于从平凡中崛起,用严谨的态度,在淡泊中丰富智慧、孕育卓越。

洛克菲勒曾给西部一个炼油厂的经理写过一封信,严厉质问:“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油要花1分8厘2毫,而另一个炼油厂却只需9厘?”这样的信还有:“本月初送塞子给贵厂10000个。本月份用去8410个,却报告现存1012个,其他578个塞子哪里去了?”这样的信据说洛克菲勒写过上千封。他就是这样从书面数字精确到毫、厘、个,分析出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弊端所在,从而有效地经营着他的石油帝国。

洛克菲勒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在年轻时养成的。他16岁时初涉商海,在一家商行当簿记员。他说:“我从16岁开始参加工作就记收入支出账,记了一辈子,它是一个人能事先计划怎样用钱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不这样做,钱多半会从你的指缝中流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超乎寻常的严谨是减少错误的最好方式,是成功的可靠保障。对待任何工作,只要我们始终抱着严谨的态度,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CD2doYaTZQ6NHJmDYSTdtTcU5wEL3trKRNiAWc/lm2MD3DXfrRKU+TdS7EbdcD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