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词综
朱彝尊

前言

词源于唐,盛于宋。词人、词作既众,就随之出现了选本。南宋时选本已有数种,金元迄明,词虽渐衰,各种选刻却增多。然而这些选本,或量少,或面窄,或收录芜杂,或编次不清,大都缺乏广泛的社会性和持久的生命力;即便是被称为“精于持择”的《花庵词选》和“捃摭繁富”的《花草粹编》,也因时代的推移而日益显现其不足。明末清初,词选迭出,又多局限于近时。直到朱彝尊、汪森编辑的大型选集《词综》问世,局面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又号舫、金风亭长,晚年自称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他博极群书,是经学大家,康熙中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明史》;又工诗词,皆负盛誉,诗与王士禛齐名,号“南朱北王”,词与宜兴陈维崧齐名,并称“朱陈”。汪森(1653—1723),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康熙拔贡,官户部郎中。秀水、桐乡明清同属嘉兴府。两人不仅是同乡好友,而且对词有共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就是宗尚南宋,师法姜夔、张炎,提倡清空醇雅,讲究格律、声韵、修辞,由此开创了浙西词派。其宗旨,可以归纳为一个“雅”字。

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一则说:“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最为杰出。”再则说:“宋人选词,多以雅为目……填词最雅无过石帚。”他为曹溶《静惕堂词》作序,更明确指出:“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哇。”称自己的词“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汪森则在《词综序》中说:宋词“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明季词风,纤艳浮靡,趋于“淫哇”,所谓“俗气薰入骨髓”(《词综·发凡》)。崇祯间,以陈子龙为首的云间词派虽重新振起,然尚不能力挽颓波。朱彝尊提出的以“雅”医“俗”的主张,可谓对症下药。《词综》的编选,就是为推行其词论宗旨提供一个范本。影响所及,一时词人风起云从,“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静惕堂词序》)。王昶在《明词综序》中叙述《词综》与浙西词派形成的渊源说:“国朝词人辈出,其始犹沿明之旧。及竹垞太史甄选《词综》,斥淫哇,删浮俗,取宋季姜夔、张炎诸词以为规范,由是江浙词人继之,蔚然跻于南宋之盛。”吴衡照称朱彝尊“标举准绳,起衰振聋,厥功甚伟”,这个“准绳”,也指的是《词综》。自康熙以至乾、嘉,浙西派百馀年间领袖词坛,馀韵至今不绝,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词综》的风行。同时阳羡词派的代表人物陈维崧,其知名度与号召力决不亚于朱彝尊,而阳羡词派始终未能形成大气候,原因之一恐怕也在于没有推出自己的范本。《词综》的价值于此可见。

《词综》规模宏大,上起唐五代,中包两宋,下该金元,共收作者六百馀家,词作二千二百馀首。虽以浙西派宗旨为依归,但仍能注意搜罗众多家数和流派,釆摭所及,除各种专集、选本、丛书外,凡笔记、小说、野史,亦在遴选之列,一些不知名的作者、作品借此得以汇集留存。而作为“雅词”范本,《词综》所选自然多“温雅芊丽,咀宫含商”之作,既不收陈言秽语、淫亵浮艳的“俚”词,也排斥号嚣叫呶、粗俗直露的“伉”音,尤其对艳词“去取特严”,“一洗《草堂》之陋”(汪森《词综序》),故《四库总目提要》称其“简择不苟”,读来确有舂容大雅,盛世元音的气象。在体例上,《词综》能纠正前代选本之失,作了大量艰苦的考证校订工作,改正了作者、词调、字句、音韵等方面的许多讹误,并将姓氏、字号、官爵、籍贯等各种杂乱无章的署名方式按照“以集归人,以字归名”的原则统一编写作者小传,依时代先后排列,使览者一目了然。虽然还不能尽如人意(如卷三十陈凤仪为宋人,同卷王行、卷三十三王燧、梦庵为明人,均误系于元;梦庵名张肯,亦失考等),而大醇小疵,功不可没。《词综》所以一出来就受到词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各方面读者的欢迎,绝非偶然。此后,朱彝尊续辑《明词综》未竟,乾嘉中由王昶补成,王昶并编选《国朝词综》。嗣后,黄燮清、丁绍仪及近人林葆恒分别辑成《国朝词综续编》、《国朝词综补》及《词综补遗》,形成了一个通代的《词综》系列。时至今日,《词综》仍不失为较佳的选本。

但《词综》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既奉姜夔、张炎为圭臬,则选录中必然有畸重畸轻的倾向。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各家作品入选的数量上。姜派词人吴文英、周密、张炎最多,分别为57、57、48首;姜夔、王沂孙虽只选23首与34首,但若考虑到姜夔传世的全部词作只有84首、王沂孙更只有65首这一实际情况,便可以明了其入选比例之高。相反,豪放派大家如苏轼仅选15首,只占其全部词作的二十四分之一,甚至不及同时的毛滂(选21首)。另外也同样表现在所选作品的内容上,豪放派词人激昂慷慨的代表作多不入选。如南宋著名辛派词人、与姜夔同时的刘过,其狂逸雄健的壮词悉被摒除,却选咏美人足、美人指甲的庸俗无聊之作,完全歪曲了刘过的形象;刘克庄充满爱国激情的词不下数十首,其《满江红》(金甲雕戈)、《沁园春》(何处相逢)等名篇脍炙人口,竟无一见采,所选11首主要抒写闲情逸致。这固然有当时政治背景的因素,但门户壁垒也未免太过分明。又《词综·发凡》中提出要保留“一句之工,形诸口号”的警句佳什,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等却被有意无意地“漏”掉了。这也令人不无沧海遗珠之憾。

《词综》的成书有一个过程。首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十卷,其中二十六卷是朱彝尊用了八年搜讨甄选工夫编成的,另四卷为汪森增补。此后,汪森又与友人周筼(青士)、沈进(山子)、柯崇朴(寓匏)等继续搜辑遗佚,订正阙失,又续补了六卷,共三十六卷。康熙三十年(1691)由裘杼楼印行,遂为传世定本。这次整理,即以此为底本。其中有些地方吸收了李庆甲先生校勘《词综》的成果,不敢掠美,特此说明。 RvooPHRBWKLceoXKK03Tp6NQy+QiXqXgLWDKGJ5rIAvuUV1WPSy15uRHZKDHik0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