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让孩子学会与家人打交道

一个能为所有家庭成员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的成长提供最广阔的可能性的开放体系的家庭,可以称之为和谐的家庭,创造出这种家庭氛围的关键所在,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父母的态度。

在使孩子深信父母爱的基础上,将父母对孩子的亲切关怀与一定的行为规范要求适宜地结合起来。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关系,父母就能够在加深双方感情的基础上最好地接纳孩子,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在规定的家庭行为规范内为孩子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和谐的亲子关系

大家如果回首童年或许会感慨地发现,那些让您刻骨铭心、受益终身的教育大都是你最喜欢最爱戴的人给予的,而那些美好的记忆与您所厌恶的人可能毫不相关。

我们几乎都能感受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就可能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要求的一切;孩子如果讨厌他们的老师,则可能讨厌这位老师的课以及他讲的一切。孩子对于父母或其他人的关系也基本如此。大家面对现实也许会感到,当您与孩子的关系发生了问题,您的教育也会随之陷入困境。所以,如果用一句话说出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家长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家长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唯一宗旨。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面前做孩子的战友。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如果不去抓挠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就能解决问题。

鲁迅先生49岁那年有了海婴,他对儿子非常疼爱。

有一天晚饭后,鲁迅先生靠在躺椅上,小海婴跑过来骑马式地坐在爸爸的身上,一边吃着糖果,一边聊起天来。他给爸爸提出了许多幼稚的问题,爸爸都一一耐心解答。

“爸爸,你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呢?”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从哪儿养出来的呢?”小海婴步步深入地追问。

鲁迅先生毫不心烦,他望着儿子企盼的眼神,耐心地说:“这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更不是你这个五六岁的孩子理解得了的,等你长大点上学后,老师会给你讲清的。只要好好学习,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鲁迅先生的回答满足了儿子的好奇心,使小海婴懂得了家庭成员间的血缘关系,而对孩子暂时理解不了的问题鲁迅先生避而不答,在儿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求知探索的种子。

又有一个夏天的夜里,家里熄了灯,小海婴躺在父母怀中转来转去,轮流亲着爸爸妈妈。他高兴极了,又发出了一连串问题:

“爸爸,人人都会死掉的吗?”

“老了,或是得病治不好就得死掉呀!”

“是不是你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

“是的。”

“那么你死了以后,这些书怎么办呢?”

“送给你好吗?要不要?”

“那么多哪能看完?有些不要的怎么办?”

“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

“好的。”

“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

“留给你长大穿好吗?”

“好的。”得到满足的小海婴,带着微笑进入了梦乡。

鲁迅反对打孩子。海婴顽皮不听话时,鲁迅先生只是临时用报纸卷个筒举起来,看上去好严肃。海婴立即喊:“爸爸,我下回不敢了!”鲁迅先生也就笑了。这时,海婴就小大人似的说:“等我做爸爸时绝不打儿子的。”“如果儿子坏得很,你怎么办呢?”鲁迅问。“好好地教育他,买点好东西给他吃。”鲁迅笑了,对海婴说:“主要还是要讲清道理的。”小海婴点了点头。

有一次,鲁迅正写东西,小海婴闯进来伸出小手按了一下笔尖,纸上立即印上一大块墨迹。这是鲁迅用心血写出来的文章啊,怎能不心疼呢?但是他并没发怒,放下笔说:“唔,你太可恶了。看,爸爸的心血让你糟蹋了。”小海婴知道错了,红着脸尴尬地飞跑了。

鲁迅先生本来不爱看电影,但为了增加儿子的精神食粮,凡有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他都特意陪着小海婴去看,不适合的坚决不让去看。

有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家里买了晚上观看狮子老虎的马戏票,他高兴极了。谁料父亲不让他去,他急得哭了起来。鲁迅耐心地告诉他说:“那马戏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又在黑夜临睡之前,孩子看了要惊恐得不能入睡的,对身心健康有影响。”海婴听父亲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哭了。

鲁迅先生教育孩子真是费了苦心。

一个人小时候所受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必将对其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人生第一站的家庭,它对孩子的学识、人格等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塞德兹

冷静处理与孩子的冲突

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当孩子反抗我们时,我们的特权受到最大的打击,如果我们用民主的态度来代替专制,就不会卷入权力之争。教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无尽的冲突过程,孩子的执拗常使父母火冒三丈,却不知如何对付。

5岁的吉米使妈妈束手无策,每次该吃饭的时候,妈妈把饭盛好,放在桌子上,吉米不是在看电视,就是正玩得高兴,总是不来吃饭,气得妈妈只得打他几下。但有时刚刚揍完,他泪痕未干,就又东张西望不好好吃饭,或者只是这一顿好好吃,下顿饭又不按时吃。

妈妈总是想要告诉吉米:“让你吃饭你就吃。”而吉米的行动告诉妈妈:“我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5岁的吉米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法来抵抗妈妈,打败妈妈。妈妈和吉米天天在较量。如果妈妈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种关系是不好改变的。

我们可以用自然结果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叫了吉米两声,他还不来按时吃饭,等大家用完餐后,就把饭菜收拾起来,不再给他吃。如果他再来要零食,要喝牛奶、吃饼干,则坚决不给,要吉米等到下顿饭一起吃,就这样坚持下去。吉米饿了,又不能吃零食,下次便会按时来吃饭。我们态度应很明确:“吃饭是自己的事,你不来吃就只有饿肚子。”如果我们采取强迫手段要孩子一定按时吃饭,孩子就会反抗,互相对抗的结果会变成我们在鼓励孩子反抗。

5岁的罗伯特因为感冒、发高烧,两天没有去幼儿园。今天他稍好一点,想去游泳,妈妈说:“你不能去,你还没全好。”罗伯特撅起嘴不高兴。一会儿妈妈听到后门响了一下,罗伯特穿好了游泳裤,正要下水。“对不起,罗伯特,你今天不能游泳。”妈妈走过去把罗伯特拉了回来。罗伯特又哭又闹,朝着门又冲了过去。妈妈走过去,关上门,什么也没说,她也没有制止罗伯特哭泣。罗伯特哭了一阵,开始咳嗽。妈妈还是什么也没说,继续挡着门,不让罗伯特出去。最后罗伯特大叫道:“我恨你,妈妈。”然后到自己屋里去了,妈妈继续干自己的事,并不理会罗伯特。这件事看起来妈妈是在与罗伯特打权力之战,罗伯特要去游泳,而妈妈堵着门不让他出去。这里妈妈有一个迫不得已的原因。在一般的情况下,妈妈可以考虑应用结果法,使孩子从结果中吸取教训。但此例的结果却是妈妈与孩子都难以承担的。没有哪个妈妈忍心让孩子生病以取得自我教育的结果,这样是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妈妈需要利用一下自己的权威,这是她的责任,保证孩子不再生病。妈妈在这里采取了非常冷静的态度,没有激化矛盾,更没有为维护自尊而采取过于激动的手段。

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对待孩子,以达到你所要求的目的。罗伯特发脾气,因为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而并不表明他在“恨”妈妈。妈妈知道这只是一时的执拗。坚持住了,罗伯特就会放弃。关键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帮助罗伯特冷静下来,不使对抗升级。

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唯父母之命是从,甚至有时会因为一些事情和父母赌气、争论或争吵。与孩子之间出现某种程度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与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要格外当心,不要让孩子的挑衅将你引入权力之争。这里面最关键的控制因素是作为成人和家长的自尊心和权威感。如果你火冒三丈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时你应当强迫自己退出冲突,否则便会误入歧途。

可爱的婉迪一向是比较好管教的孩子,但从去祖父母家度了一个暑假后,长了不少脾气,常常为了一些小事与妈妈无休无止地闹,搞得妈妈很头疼,小心翼翼地害怕违了她的心意。但妈妈越是小心谨慎,婉迪越是难侍候,像是一只小刺猬,动辄发怒。

一天,妈妈要带婉迪去做客,让她将身上的脏衣服换下,穿一件干净衣服,婉迪一口拒绝,妈妈将壁橱里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吸引婉迪,好让她改变主意,婉迪只紧守一个字“不”。

“那么你不想去露西家和露西玩吗?”

“想去!”婉迪答道。

“那就要换衣服!”妈妈说。

“不换!”婉迪答。

“你这件衣服太脏,一定要换了再去!”妈妈渐渐失去了耐心。

“就不换!”婉迪大喊。

妈妈抓住婉迪,开始给她脱身上的脏衣服,婉迪拼命挣扎,大喊大叫,将妈妈好不容易给她穿上去的衣服又脱了下来,几个回合下来,妈妈已满头大汗,不由张开手在婉迪身上打了几下,婉迪哭得更加厉害,转身又将那件脏衣服穿上,看着妈妈。妈妈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蹲下来说:“亲爱的,要不要吃冰激凌?我给你加上一些草莓酱。”婉迪点点头。妈妈问:“那把衣服穿上好吗?”终于,妈妈给婉迪穿上了干净衣服。妈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还是甘拜下风,亲自为小公主买了冰激凌。

婉迪在祖父母家受到了什么特殊待遇,不得而知,但妈妈对她的发脾气处理不当却是显而易见的。婉迪不肯换上干净衣服是不合情理的事,她已经5岁,该懂得什么是干净什么是漂亮,到别人家做客该穿得干干净净,而且她也表示喜欢到露西家去,为什么还要闹呢?

她的目的是要好好展示自己的权威,她可以不听妈妈的话,逼着妈妈与她“打仗”。而妈妈也正是像她所希望的那样与女儿争执不休,因为妈妈急着带婉迪出门做客,因此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让她换上衣服。妈妈的这种背水一战的情景,婉迪也似乎有所觉察,因而更加有兴趣地与妈妈周旋一番了。

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她最终采用“利诱”,这当然不是明智的办法,只能鼓励婉迪下次如法炮制。再有一个方法就是向女儿说明,去做客一定要穿干净衣服,身上的那件衣服绝对不能为人接受,如果婉迪不肯换,只好不去做客了,然后给她15分钟时间做决定,若超过15分钟,便给朋友打电话讲明情况取消这次活动。说完,妈妈应回到自己房间或厨房,独自安安静静地做事,摆出可走可不走的姿态,完全取决于女儿是否换衣服。这样婉迪没有必要再向父母示威了,再僵持下去,还会失去一个和朋友聚会的机会,除非婉迪根本不想去,否则妈妈的策略是有把握成功的。

当然这样做妈妈也会付出一定的牺牲,一场计划好的活动被迫取消,搞得朋友们也不开心,但这样做不仅为这一次的事件找到出路,更为今后许多类似的事情避免了麻烦。从冲突中撤离出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爱、感情和友谊。事实上,在发生冲突时或即将被卷入冲突时,从中抽身退出往往帮助我们保持了与孩子良好的关系。设身处地地想,当孩子很有挑衅性时,我们做父母的也很难保持冷静、友好的态度,大概都倾向于给他一个教训,让他尝尝我们的厉害。双方的这种敌对性会对相互之间的关系造成损害。所以,假如在生活中,你真的遇到和以上事件相同的情况,最好从矛盾升级中退出,留下一个想闹的孩子,他自知无趣,又没对手,又不好玩,最终只好放弃。

用正确的态度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冲突,需要父母们的毅力和耐性。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相互尊重,尊重事实的本来面目,以此来争取孩子,这些做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赢得孩子的合作,避免权力之争。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当孩子已经开始发脾气、使性子,局势已经有些僵化时,临时抱佛脚,想出一个逻辑结果来让孩子就范,这种方式是行不通的。

避免冲突、争取合作是我们的理想,无论从父母的角度还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合作是共同的愿望,冲突是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愉快的。合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彼此了解、协调、改善的过程。

运用腔调、表情,举止适度,这一切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件琐事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教家长学会注意这些琐事。

——马卡连柯

赞扬与鼓励孩子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幼稚的心灵尚未成熟,自己的风格也尚未形成,尤其需要来自外界主要是家庭中父母的肯定。赞扬与鼓励是形成孩子自信乐观的性格最有力的催化剂。只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赞扬与鼓励,孩子才会有恒心与热情去做好一件事。

相反,嘲笑与指责却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丧失热情。在嘲笑与指责中,孩子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恐惧感,从而否定自己,在否定自己的同时,会产生极度的自卑感而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当然,这里所指的赞扬与鼓励并不是毫无原则、廉价的赞美。对孩子错误行为的认同与鼓励,与嘲笑和指责一样无益。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要提出一定的批评,但这种批评是建立在尊重和不挫伤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之上的,绝不是嘲笑和指责。

荷兰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物理学家海克,幼年时对科学实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家里专门腾出一层阁楼,让小海克把它建成了“天文台”和“实验室”。小海克被自己的这一席天地迷住了,成天钻在里面不出来。

可是有一天,竟闯下了大祸。做实验时,由于不小心,燃起了火,被大风一吹,将整幢楼烧掉了一半。

这可把小海克吓坏了,他自知为此肯定要受罚,就逃出了家门,整夜不回家。

后来母亲好不容易才在一个田野的小草垛里找到了他。

母亲不但没有责备他,还对他说:“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家里的宅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毁了,我们也绝不会埋怨你!”

这番鼓励非同小可,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着海克去奋斗。当他在事业上遇到困难时,母亲对他的鼓励就会回响耳边,让他重新树立起信心,去战胜困难!

童年时代,孩子们都有好奇心,向往得到大人的尊重和关注,这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处理事务往往很幼稚,又很想去体验,就会做出一些错事。如果这时,父母用严厉的话语来责备,孩子会感到很委屈。如果这时,父母再训斥或体罚,孩子更会感到茫然。

赏识孩子,实质上就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的发展潜力很大,可塑性很强,自我评价能力却比较低。赏识孩子,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促使他们努力进取,争当好孩子。在教育工作中学会赏识孩子,体会到赏识孩子是成功教育的“秘诀”。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一位客人去他家拜访。

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笑着回答:“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同样出色的儿子,他正在地里干活呢!”

杜鲁门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当记者去采访杜鲁门的弟弟时,他这样说:“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我也一样优秀!”

杜鲁门的弟弟的这种自信都来自于母亲平时的赏识。

多给孩子一些赏识,父母应该真诚地欣赏他、赞扬他、信任他、鼓励他,努力挖掘孩子身上的亮点,帮助他们充分树立起自信,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地一步步迈入成功的殿堂。

赏识孩子,要把握好时机。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孩子遇上失败时,当孩子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父母应该给予鼓励,给他们一个拥抱,给他们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行!我相信你!”有了家长的鼓励,孩子会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是衡量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指标,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现实。作为父母,了解孩子不能只通过分数,而应该全面把握孩子分数背后的整体情况。父母关心的应该是孩子这学期是否感到快乐。如果孩子这学期过得特别难,说明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问题。作为父母,应该通过老师、同学侧面地了解一下,不要简单、盲目地责怪,尽量帮助孩子寻找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的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谁来决定孩子的思想?环境!环境的缔造者是父母。父母首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社会需要方方面面的人,孩子不一定都要上名牌大学才能成才。无论怎样,父母都是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应该相信:天生我儿必有用!假如不是少年得志,那也可能是大器晚成!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很多失败和挫折。孩子也一样,当他们努力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很可能等待他们的并不是成功。当孩子失败和碰壁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们及时的激励,让他们鼓起再试一次的勇气,从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一句话感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改变一个人,并不是天方夜谭。

一个十岁的男孩在一家工厂做工,他一直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

回到家里后,他很伤心,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这一切。

母亲用手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音乐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唱歌时比昨天的乐感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位出色的歌唱家的!”

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孩子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里科·卡鲁索。他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是母亲那句肯定的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多给孩子精神鼓励,不要给予过多的物质刺激。奖励要适当,要有教育意义。过分的物质刺激容易引起孩子“向钱看”的不良倾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谓学习障碍,就是阻碍你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各种内在或外在的不利因素。成功的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更是孩子的朋友;既是孩子的“严师”,又是孩子的知己。

——于漪

和孩子一起成长

网络是把双刃剑,对孩子有积极的帮助,但如果不正确使用、沉溺其中的话,对孩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父母,应该多了解网络的利弊,跟孩子一起学习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们相比,计算机知识普遍少于孩子们。家长对计算机了解得不多,对孩子们长期接触网络心存顾虑,害怕他们上网耽误太多时间,又害怕他们在网上看一些不该看的内容,因此孩子上网时家长总是变着法子进行干预和监视,比如端杯水去、送点心吃、提醒睡觉等,无非是想进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相反,如果家长懂一些计算机和上网的知识,不仅对孩子的行为有所了解,而且你们之间还可以进行一些交流,这样不仅不用担心孩子们受到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很好地增加亲子感情。

小年平时的功课很紧张,但他一有空就会上网放松一下,给自己的朋友发个E—mail,用QQ、MSN等跟同学聊聊天,有时候下载一些自己喜欢的新歌。爸爸办公室的电脑和家里的电脑都装了很多小年下载的东西。爸爸妈妈都是中学老师,他们一直都不太干涉小年的自由发展。

这学期刚开学不久的一个周末,小年上网的时候收到了一封陌生的邮件,一打开竟然是妈妈发的。妈妈在邮件中讲了这两天跟爸爸学习申请邮箱和收发邮件的趣事,说网络原来这么好玩,电脑原来这么有用。小年想起这一段时间来,每晚他做功课的时候,妈妈都没有看电视,而是跟爸爸躲在书房里,原来是在学电脑,对妈妈的感觉一下子亲近了很多。

从此,用E—mail聊天成了母子俩最快乐的事情之一,很多不方便当面讲的话,妈妈也可以通过E—mail问儿子了。小年觉得妈妈有时候更像是知心的朋友,她会调皮地问小年有没有喜欢的女孩子。小年有时候跟妈妈推荐一些新出的歌,妈妈总会认真地听,有时候还向小年提出自己的意见。小年说:“虽然妈妈在E—mail里面也会说教,但感觉跟妈妈有共同语言,妈妈给他发邮件,让他很有新鲜感,而且很多话能够听得进去。现在打开邮箱发现妈妈竟然给自己写了那么多的信,感觉很感动。”

现在的很多小朋友,他们不太愿意跟父母讲话而宁愿到网上去找网友聊天,其实父母如果换一种方式,用孩子喜欢也能接受的方式,如E—mail等方式跟孩子交流,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新的网络知识,父母也要有所了解,网络会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很好的交流工具。

过去很多家长喜欢突袭孩子的书包,看有没有情书字条之类的东西。现在很多孩子喜欢在网上跟同学朋友交流,一些父母便担心孩子的“恋爱”阵地是否转移到了网上,于是有的父母便把“卧底”的重点从检查书包、偷听电话转移到了网络上。

有一个男孩子特别喜欢上网,可是每当周末他在家里上网的时候,妈妈老是借口到房间里来,不是端杯水进来,就是送点心吃,或者提醒睡觉,一进来总站在他背后看半天,让他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特别不舒服,后来就不想在家上网,干脆去网吧玩了。

有一个女中学生,爸爸是个网络工程师,她发现每次父母跟她聊天都能掌握她的最新动向,连她跟同学间的一些小秘密父母都能知道,原来是爸爸“黑”了她的电脑,“偷窥”了她的很多秘密。为此,父女间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

其实,网络只是孩子多了一种交流的方式和平台,父母不必要紧张过敏,并不是每个孩子上网都是沉迷于打游戏,也不是每个孩子在网上聊天就会学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要胡乱猜疑,特别是一些对网络很精通的父母,即使破解了孩子的密码,知道孩子的动态,也最好能做到心中有数,适当引导,而不能横加干涉,不然会把孩子逼到网吧里去,造成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要认识到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网上交友、黄色信息等的危害性,网络游戏内容多是“攻击、战斗、凶杀”,青少年长期在虚拟环境中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会淡化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不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所以对孩子玩网络游戏,父母一定要适当控制。

现在的小孩子都喜欢上网聊天,网络成为他们跟同学、朋友联系的一个重要桥梁,但在网上与素不相识的所谓网友闲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还容易遭遇意外情况,网上黄色信息的侵害对中小学生的危害尤其巨大,会严重侵蚀孩子们的心灵。

父母应该多跟孩子交流,支持和鼓励孩子正确运用网络。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 WlR/sPo/bkA0fLAIxNBakK3SiYdLvD6l9DRFZ6grKrE90Ie4CRHyyjvYFvBjGf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