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道中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老子《道德经》的总纲。而“道”,则是老子首创的含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概念。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万物运动变化所依循的秩序、方法和规则。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大彻大悟之1、无所不在的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道”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的确,它没有清楚的固定模式。尽管如此,其中却有极其深刻的含义。它虽隐约不清、深远暗淡,但其中也不缺少实物和精质。这种精质往往最真实、最可信。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因此说,“道”,无所不在。

据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人,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六年),约卒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二十年)。老子曾做周王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过隐居生活。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这部著作对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影响深远,是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老子》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道德经》第一章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事物的本质。然而,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在这里,三个“道”字引起了后人莫大的困惑,千百年以来,聚讼不绝。“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因此也有好几种解释。

第一,看简体本和繁体本就不一样,看不同学者的注释也会有不一样的说法。但这都不过是一些门户之争罢了,因为他们中的任何一种解释对原文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第二,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万物。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时候。常道,世间惟一的常道就是此道,万物皆有始有终。

意思很简单,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没有定论,这就是道德经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实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因此,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解释是“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不过这个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正所谓“大道无形”,下面的例子同样说明这一点:

一次,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

上面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告诉他道无所不在。东郭子却非要庄子给他具体指出,但庄子回答他,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东郭子一听傻了,道怎么能在这么卑下的东西中呢。于是,庄子解释说,你所问的,根本没有接触到道的实质。庄子举了个例子,市场上的官员检查猪的肥瘦,越靠近猪脚的腿部,越能反应猪的肥瘦、健康等情况,这就是“每况愈下”,其实所有的东西都在大道的范围内。

虽然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道,但是,道一具体化就错了。很多修佛法的人也总想在某个次第上去认证,如果不认证,就认为没有资格进入下一次第,这是错误的,就像东郭子一样,想把大道具体化,希望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能够把握,或者通过理性思维能够认识,不抓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就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总要在手里抓根稻草,才觉得安全,才觉得踏实,殊不知,这个心里空荡荡的却是件好事。心里空了,就没有什么利害、是非心在动了,那么你的智慧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致,你的身体气机才能够和谐运行。

老子的“道”指什么?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对这一涉及老子哲学的根本问题,至今人们还在努力探索,尚无定论。但是,对“道”的内涵的丰富性,人们都是首肯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所以,庄子的理论是说,世间万物在生存的意义上都得遵循生存的规律,彼此并无高下尊卑之别。而有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要刻意去分辨贵贱并分别待之,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

“澹而静”就是澹泊而宁静,“漠而清”就是寂寞而清净,如何使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这就是“静虑”、“思维修”,把思想中的杂质清除,把我们的心排空,学道的人都想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可真正当心游于虚空时,自己又感到恐惧,又觉得受不了,又想热闹一下。这样折腾,怎么可能在道上成功呢?“调而闲”就是调和一切而神闲气定。庄子说的这些都是很高妙的状态,达到了这样的无为状态,你就是真人、至人了。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引发出来的。“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内核。因此,我们要想知道什么是万事万物之道,就必须从认识“道”开始。这样,才能更好的悟道。

【悟道小站】:在老子看来,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本心的发动,离开了本心,一切万法都将荡然无存。因此,他主张,人心里空了,就没有什么利害和是非心在动了,那么你的智慧才有可能发挥到极致,你的身体气机才能够和谐运行。

大彻大悟之2、大道可以治国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历史中,有道者兴,无道者亡。有道为明君,无道为昏君。什么是“道”?道,就是宇宙万物的法则、规律、秩序、原则、规范、法度,就是安邦治国的指导思想。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刑兵名商各讲其道。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就是在法家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专制王朝。法家治天下的办法就是严刑酷法,就是法西斯统治。一方面焚书坑儒禁绝一切民间思想文化,一方面加强皇帝个人的专制极权。‘法自王出’,要人民‘以吏为师’,必须无条件的服从长官意志,只能一切行动听指挥,绝不许乱说乱动。因为一味地专政和镇压,没有固定的指导思想和稳定的方针政策,一切以皇帝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秦始皇便当然地成了无道昏君和残酷暴君,秦朝早亡也就是势所必然的了。后世以来,公然以秦始皇为榜样的帝王实在很少,但仿效秦王暴政的君王却实在不少,所以败亡的王朝比比皆是。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大道治国小道治家,各行各业各行其道。帝王遵照执行的是圣人之道,有孔孟的王道、仁道、孝道,还有法家的霸道,老庄的无为之道。帝王只要有固定的指导思想,有规可守有矩可循有法可依实行治国安邦之道,就是“有道”,就算是“明君”。如果帝王无有固定的指导思想,把自己随意异想天开浪漫无常的每一句话都作为全国的指导思想,随心所欲,任意胡为,出尔反尔,翻云覆雨,朝令夕改,喜怒无常,穷折腾,乱指示,瞎指挥,大耍“阳谋”诡计,令天下臣民无措手足,则为无道,就是“昏君”。君主专制,有道则明,无道则昏,有道则兴,无道则亡。

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

荀子说:“能修明礼教的,可以为帝王;会巩固统治的,国家就强大;善于拢络人心的,社会就稳定只知道搜刮民财的必然亡国。所以,推行王道的国家是为了老百姓富有,推行霸道的能让有才能的人富有,苟延残喘的国家只会让当官的富有,而将要灭亡的国家,统治音知道大难就要临头,于是开始拼命想把财富统统据为已有,这时就会出现私人的库房、箱柜塞满金银财宝的现象。这种情况叫做当官的‘肥得流油’,老百姓‘四处漏水’”。

荀子又说:“当皇帝的不谈论自己有多少财产,地方请侯不应讲求自己的利害,当官的不应计较自身的得失。”

三国时的哲学家刘邵在他写的《人物志》中有这样的话:“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不必事事精通,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帝王的严守他的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他们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正因为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支配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君道。

设立官位,分配职务;委派任命官员,监督他们完成任务;喜欢运筹谋略而不知倦怠;有宽容大度的雅量而又能获得大众的拥戴;解决各种矛盾,消除各种隐患,这些都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必须掌握的治国大道。能做到这一点,文武百官就会对他既畏惧又爱戴,这就是帝王成就一统大业的根本所在。

千古以来,国家的存亡之道就是民心背向。这是一个千年来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国家国家,国和家。国家是大家的。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国家的管理权可能被君王或一部分人垄断。但是一个国家要生存不是仅靠一两个统治者。而是他的人民。不考虑人民生活的自私自立的统治者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以公道莅天下。而中国古人早就有国家以义为利而不以利为利是存国之道的认识。

西方人习惯讲权,而中国人习惯讲道。中国的“道”思想许多年来被神秘化。其实理解“道”思想如同理解矛盾学说。都是借物而喻理。道原本就是路。所以道即公道。讲道要怀公心才能讲公道。而西方人讲权,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讲权的结果就成了争私利。天下之乱皆因私争而起。

大汉立国的指导思想是黄老的道家哲学,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道家的‘无为’实质是顺天行事,一切顺其自然,而不是以个人意志和强权来逆天欺天战天斗天企图胜天。道家认为‘天民一也’,顺天就是顺应民意。在这种‘无为’思想指导下,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天下大治,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发展成为强大国家了。这说明法家思想在打天下时是有作用的,但在治天下时还不如道家思想更有作用。

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是治民、役民,不可能总是‘无为’。因此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道家的治世原则换成了儒家的的治人原则。法家治人方法是禁锢思想,刑罚肉体,使人不敢不服;儒家的治人原则是思想教育,攻心诛心,使人不能不服,让人从精神上成为自觉的奴隶。儒家比道家、法家更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从此两千年来儒家思想成了统治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中国封建王朝迭相交替,但儒家思想的指导地位却传承不变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古往今来,英雄豪杰,能人志士,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如今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得以道为基础,然后取他国之精华,为我辈之所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国情实现科学发展观。

【悟道小站】:老子的无为之道与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这实际上就是希望统治者不要有意而为,要符合自然大道地治理国家、治理百姓。

大彻大悟之3、“道”——世界万物的本原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的万物是由“有”派生出来的,而“有”又生于“无”,这“无”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原,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有”产生的,而“有”是从“无”中产生的,归根到底,“无”才是世界真正的本原,这“无”是非常奥妙的。

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太初只有“无”没有“有”,也就没有“名”,“一”与太初同起,有了“一”而没有成形。这“一”指的是“道”,也是“无”。

“无”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的本原呢?庄子论证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世间万物都是源自于“无有”,而“无有”即空无一物,世间万物产生了,既然存在了就是“有”了,“有”不能以“有”作为自己的来源,在“有”之前就是“无”,所以“无”才是万物真正的本原。但这里的“无”不是虚无,不是零。

老子明确地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万物从“无”到“有”,从“一”到“二”再到“三”与“万物”,这个过程只能用“玄”字解释。在关于“无”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看到老子与庄子都是把“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这是在本体论上说明“道”。在本体论上,老子与庄子的“道”正如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庄子关于“道”作为世界本原上,完全继承了老子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在这方面庄子不作过多的阐发,基本上是只予吸收,故他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不多。在这里,老子与庄子都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方向,万物由“无”产生,追寻下去就是万物自生,万物生于“无”,世界万物都由此而确定,明确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

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因此,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悟道小站】:认识了“道”的本质,就打开了认识世界万物的根源和运动、发展、进化奥秘,找到了我们立身处世的原理,便会在宇宙和自然的大道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大彻大悟之4、以“非常”之道思考和做事

老子在《道德经》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的原意是:可以说出来的东西,就不是恒常的。可以用名去称谓,就不是恒常的名称。

老子的“常道”我们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做事方法,那么“非常道”自然就是非一般的做事方法,它可以是逆向思维,也可以是特殊的思维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方法,也就是现在人们常常说的创新思维。

一天动物园管理员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出来了,于是开会讨论,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10米加高到20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30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你们看,这些人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事有“本末”、“轻重”、“缓急”,关门是本,加高笼子是末,舍本而逐末,当然就不得要领了。管理是什么?管理就是先分析事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清事情的“本末”、“轻重”、“缓急”,然后从重要的方面下手。

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言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此我们应该知道,不管你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有局限的,所以,不应停留在原地而不思进取。要想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必须不断地加以认识,这才是认识“道”的正确方法。

韦睿,出身名门望族,是汉朝丞相韦贤的后人。自幼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他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陷入混乱之际,他审时度势,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治世之才,便决定辅助他。韦睿曾任太子右卫率、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因功晋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宴会上,韦睿与曹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20万为赌注。曹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曹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奇怪!”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臣僚将佐的才干,没有人的才干能超过韦睿的才干。然而,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才略平平的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时时刻刻都心存疑忌。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在功成之时,自行谦退,以免猜忌。因此他得以寿终正寝而殁,遗嘱只要求穿常服薄葬。在他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句。

此外,一般的“常道”思维,只能使人处于常规状态,容易导致保守、停滞。若想能够有所成就,就必须采取某种“非常道”的思维。

“非常道”的思维往往能够运用不平常的方法,出奇制胜。“非常道”的思维并不是否定一切平常的思维模式,而是在“常道”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程昆是一家公司的总裁,有一次跟太太去旅游时,孩子被绑架了,绑匪要求赎金一百万元。

夫妻两人再三考虑,还是报警求助。不幸的是,歹徒好像洞悉警方的侦察手法,对于警方的行动了若指掌,因此警方始终无法救出程昆的孩子。经过几天的煎熬,程昆夫妻决定答应歹徒的要求交付一百万元,只要能让孩子安全归来。

程昆依照歹徒的指示,准备依约前往交付赎金。正当程昆开车前往交付赎金,经过市中心,在路口停下等红绿灯时,他突然看见路旁商店的电视正报道他的孩子被绑架的新闻,还分析说:“从过去的记录来看,这类案子中,即使歹徒得到了赎金,人质安全回来的几率还是很小。”程昆的脑海里突然有一种想法:“我何不把这笔赎金变成赏金,让全市的人来帮我救孩子?重赏之下必有勇矢,也许我的孩子获救的机会更大一些。”

打定主意之后,他立刻将车子调头,直奔电视台。他利用“新闻快报”的时间,在电视上公开向大众宣布他的孩子被绑架的事实,而他和太太是多么爱他们的孩子,他希望大家能帮忙救出孩子。说罢,程昆把一百万元现金全部倒在主播台上,然后对大家说:“只要谁能帮我们救出孩子,这一百万元的赎金就成为悬赏的奖金!”

程昆的举动,大大出乎众人意料之外,大家万万没有想到程昆竞有这样的行为,尤其是绑架程昆孩子的歹徒,在看了程昆“把赎金变赏金”的报道后,更是不知所措。歹徒当中有人意志开始动摇了,心想:“这个案子弄得这么大,外头风声那么紧,程昆现在也不付赎金,恐怕是拿不到钱了。不如把孩子送回去并假装是救出孩子的英雄,还可以拿到一百万元的赏金。”

歹徒的首领却不这么认同,他觉得自己精心策划的绑架行动应该是万无一失的,一定可以拿到赎金,只是没想到程昆会出此对策。他觉得如果自己就这样把孩子送回去,等于自投罗网,因此坚次反对把孩子送回去。

如此一来,本来行动一致的歹徒们,因此而意见不合,又互不退让,最终起了内讧,互相残杀。最后警方赶到,并幸运地救出孩子。

时代在变,事物和人们的思维也同时都在改变,惟有能够随着时代潮流灵活应变的人,才能成为做事的真正赢家。

因此,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换个方法,找出问题的关键,便会豁然开朗,摆在我们面前的也将是一番崭新的天地。

【悟道小站】:在日常工作和生话中,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善于创新,另辟蹊径。凡事不妨换个角度和思路多想想。

大彻大悟之5、“无形”与“有形”

《道德经》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的本意是:通过对无形的规律和有形的万物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这实质上是奉劝人们要静心无欲来修道德,才能看到其中的奥妙之处,否则,只能在道门之外徘徊。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自然而然产生的。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认为它是宇宙;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可以认为它是微妙的。“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就是说要了解“道”,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之道,同样也需要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那么,为什么要将道分为“有无”?其实,这是为了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清楚道的本体。道被称为有无,舍其两端,不取中间。非有非无,非无非有,有无为一,则为道。“常无欲”,就是“恒无欲”。在无欲的状态下,在心地澄明,一无所思,一无所想,没有观照的目的,更没有观照的对象,在这种状态下,观察,感受,体悟,觉悟“无”,是为了事物本身,觉悟道体的奥妙。

“常有欲”,就是“恒有欲”,在有欲的状态下,在有清晰的目的与观照对象的状态下,观察有,是为了看清道体“有生万物”的奥妙,了解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奥妙,以及“万物又归于无”的奥妙。

唐玄宗开元初年,世家子弟李林甫得以任千牛直长。他和当朝宰相源乾曜的儿子关系很要好,便托他谋求司门郎中这个职位。

源乾曜不屑地说:“郎中需要既有才能,又有名望的人来担任,李林甫哪是这样的材料。”却也不好一点面子不给,便把李林甫迁升为东宫谕德。李林甫宦海沉浮,倒也逐步提升,可他嫌这样太慢,他需要的是平步青云,一步踏到宰相的阶梯上。

可是他在朝廷里并没有上可通天的关系,找来找去倒被他找到了一条途径,去和已是半老徐娘的裴光庭的夫人武氏私通了。裴光庭当时任侍中,也是宰相,李林甫的家人朋友都很为他担心,更不理解,劝他说:“你是世家子弟,虽非豪富,美妾艳婢还是买得起的,何苦去和一个上年纪的女人鬼混,她丈夫又是宰相,—旦事发可是掉脑袋的事,你这是图的什么?”

李林甫却不听劝,天天和武氏打得火热,也不知是两人掩饰得好,还是裴光庭根本不在乎,两人始终未东窗事发。

不久,裴光庭去世,两人更是肆元忌惮,武氏竞想让李林甫接替死去的丈夫在朝中的职位,也就是宰相,而且还很有办法。

原来当朝第一红人高力士原本是武三思的家奴,而武氏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氏找到高力士,死缠硬磨,非逼着高力士举荐李林甫为宰相。

高力士顾念旧主情谊,又禁不住武氏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想办法。当时朝中的日常事务都是由高力士代替玄宗处理,但他为人谨慎,任命宰相这样的大事,他不但不敢代劳,连向玄宗开口推荐都不敢,只能等待时机。

因裴光庭死后,宰相位置有一空缺,玄宗征询宰相萧嵩的意见,对萧嵩提出的几个人选都不满意,便自己决定任命韩休为相。

高力士侍奉玄宗左右,知道后马上通知武氏,并告诉她该当如何,武氏马上又告诉李林甫。

李林甫第二天一上朝,便上荐章,极力赞美韩休的才能和品德,要求皇上任韩休为相。

唐玄宗很感惊讶,设想到有人和自己的心思吻合,对李林甫平添几分好感。

过了几天,玄宗正式下诏任命韩休为相,韩休并不知道是皇上自己任命他为相,还以为这全是李林甫大力推荐的功劳,对李林甫感激涕零。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韩休上任后,便极力推崇李林甫才能卓著,正是宰相的不二人选,高力士也在玄宗面前见缝插针、巧妙地为李林甫说好话,时间久了,好话听多了,玄宗就下令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了。

从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林甫正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而且是隐藏着的关键问题,从而一步步使自己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的时候,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至此武氏家族也从权利的高峰跌至了谷底,武姓也从贵姓变成为人人厌弃的废姓。然而却忽视了一个细微之处,武姓虽然被废了,可武氏家族的家奴(高力士)却红得发紫,李林甫就是抓住了这点,才从半老徐娘的武氏人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宰相的高位的。

“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人也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万物,却并不要回报,“道”应该是无欲无为的;“道”的无欲,正是它生万物的原因,“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要修道,当然要向“道”学习,学习它的无欲无为。人本来是有私心的,就是有欲,这与“道”是相悖的。如果不主动修道,还有什么办法与道德统一呢?不能与道德统一,就不能认识“道”的奥妙。

人类的想像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与局限性,真正的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它又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正所谓是“大道无形”。因此老子认为,于无形处人手,找到事物潜伏的做事方法,以求达到成功的目的。

【悟道小站】:做事只要善于观察,并开动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答案往往就隐藏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大彻大悟之6、道法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道德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毁坏了,才彰显仁义。投机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谋出现了,才会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了,才会提倡孝慈。国家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人生就是一个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过程。困难能给我们带来苦恼同时也能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奋斗的勇气。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

西西弗神因为偷了天庭的火种给人们,被贬到人世间受苦。他所受到的惩罚是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直到它不再滚下来为止。西西弗神推呀推,费尽气力将石头推上山顶,石头又滚了下来。周而复始,永无体止。

上帝想靠这样的折磨,使西西弗神心灵崩溃而死。西西弗神每次推石头上山时,上帝都嘲笑、打击他,但西西弗神不相信命运,依旧我行我素。他想:既然推石头上山是我每天的任务,那我就每天都来完成,完不完成责任在我,至于石头是不是往下滚,那就和我无关了。再说,石头不往下滚,我又推什么呢?

在西西弗神的坦然面前,上帝折服了,他无法再惩罚西西弗神,便让西西弗神返回了天庭。

一切外在的磨难,都会在心灵交会,你的盾牌不是外人的帮助与同情,而是心理的承受能力。想一想贝多芬,苦难好像不断地降临在他身上,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没有垮掉,反而成为一代“乐圣”;想一想张海迪,全身三分之二没有知觉,但她不断地进行“生命的追问”,针灸、写作、翻译……一个正常人都无法取得那样的成绩,但是她却做到了。

人的一生,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苦难再大,部属于我们自己,不承受也得承受。承受它才能打垮它,不承受就会被它打垮!

还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话说两条欢天喜地的河,从山上的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各自分别经过了山林、幽谷、草原,最后在隔着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头,相对叹恩。

若不顾一切往前奔流,它们必会被干涸的沙漠吸干,化为鸟有;要是停滞不前,就永远也到达不了自由、无边无际的大海。云朵闻声而至,向它们提出一个拯救它们的办法。

一条河绝望地认为云朵的办法行不通,执意不就范;另一条河则不肯就此放弃投奔大海的梦想,毅然化成了蒸汽,让云朵牵引着它飞越沙漠,终于随着暴雨落在地上,还原成河水流入大海。

结果,不相信云朵的那条河,宿命地流向前方,被无情的沙漠吞噬了。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当第二条河,凭着自己坚信的理念和梦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而不是用死亡来拒绝面对难题。

有人访问过一名乳癌病患者,她透露自己当初在被人推向手术台的那一刻,不断地和上帝“讨价还价”,祈求上帝让她多活10年,待她那两个年幼的孩子年长一些再来把她带走。

在那一刻,孩子成了她活着的最大的意义。为了孩子,她积极乐观地面对病魔,一路走来已有11年,而上帝也未向她“讨债”。而另一名女士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然病情相似,但她却因丈夫离开、生活失去了重心而自怨自艾,放弃与病魔搏斗。面对死神的挑战,患病不到5个月的她选择了放弃,像沙漠中被吸干水分至死的第一条河。

反观前者,从最初难以接受地不断质问“为什么是我”到现阶段自适豁达地面对自己的病情,她显然已越过生命中干旱的沙漠,尝到了生命源泉的甘甜。

成大事者与未成事者之间的差距,并非如大多数人想像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成大事者与不成大事者的区别在于一些小小的行动上: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多努力一点、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实验一次。

这就是说,比别人多努力一点,你就拥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同样的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仍在原地踏步。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与阿诺德之间的差别。“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什么卖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市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

布鲁诺又三次跑到集市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还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弄来了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他们铺子的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进一些的,所以他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布鲁诺跑了三趟,才在老板的不断提示下,了解了菜市场的部分情况;而阿诺德仅一趟,就掌握了老板需要和可能需要的信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布鲁诺那样,上司吩咐什么就干什么,自己从不用脑,结果长期不被重用,还感叹命运的不公。而像阿诺德那样办事高效、灵活的人,不仅能圆满地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还能主动给领导提供参考意见和尽可能多的信息,自然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青睐。

人生是个大舞台,也许有笙歌相伴,也许有大浪淘沙,但主角永远都是我们自己。即使别人能给我们再大的帮助,可他们却永远无法主宰我们的一生。

我们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芸芸众生,谁都无法避免苦难的降临。勇敢者、智者面对苦难,能够坦然接受,然后想方设法化解苦难,把它看做是对人生的又一次挑战,赢得别人的敬重;懦弱者、愚者面对苦难,只会像塌了天,垂头丧气,甚至丧失了生活的勇气,结果苦难更加涿重,造成的损失与危害更加巨大,为别人留下笑柄或提供反面的教材,这样的人生何其可悲。

忧愁和烦恼通常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让原本能够做好的事情都无法做好。老子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观点。

因此,在老子看来,任何困难都不必过于烦恼,总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现实,并竭尽全力,积极找寻恰当的方法,以便获得好的结果。正所谓,道法在心,办法总会比困难多的多。

【悟道小站】:人生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车到山前必有路,重要的在于你的心态。

大彻大悟之7、“道法自然”是人之常道

子曰:“道法自然。”这里面的道,就是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谁能掌握这个规律,按这个规律办事,谁就顺应了“道”,就能做成事。反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来看下面的故事:

有两位老汉在河边钓鱼,他们一人坐在一块石头上,神情十分专注。

这时,其中一位老汉一次又一次地起竿,不断地将钓上来的鱼放进鱼篓里;而另一位老汉的鱼篓里却空空的,他一条鱼也没钓到。这位没钓到鱼的老汉有些沉不住气了,他跑到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身边,对他说:“老哥,您已钓了这么多的鱼了,而我,从一早到现在连一条鱼也不曾钓到。咱俩用的鱼食一样多,钓钩下去一样深,可是结果却完全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位钓鱼多的老汉说:“您是问我钓鱼的方法吗?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我有这样一些体会:比如说,在我开始放下钓钩时,我心里想的并不是钓鱼这件事,因此,我不急不躁,我的眼睛也很平和而不是四下搜索张望,我的神情也不变,鱼就放松了戒备,忘记了我是钓鱼人,它们在我的钓钩旁游来游去,因此很容易上钩,我也就容易钓到鱼。我看你呀,就不像我这样,而是心里老想着鱼,心情十分急切,眼睛老看着游来游去的鱼,这样你的神情变化太多太明显,鱼看到你这副神态,它们会十分紧张,自然都被吓跑了,那你又如何钓得到它们呢?”

听了这番话,钓不到鱼的这位老汉才恍然大悟。于是他按那位老汉说的去做,静下心来,全神贯注。果然不大一会儿工夫,他也接连钓上来好几条鱼。

要想实现目标,就要认真专注地按规律办事。虽然两个老汉钓鱼,外部条件一样,可是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所以,无论是读书、工作、搞研究还是做其他什么事,专心致志地按规律办事,才能有好的效果。

人们努力地从经历过的事情中总结出富有价值的规律,并把这些规律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中,这样不仅对企业,对个人更是有好处的,因为人们有规律地进行工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尽管人们有着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而且对工作规律的要求不同,能够总结出的规律内容更是不同,但是工作有规律会产生更大的效益是不会变的真理。

人们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过去的事情不会产生影响,但是那却是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工作有了规律,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而且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成功的人就是那些能够从经验中迅速找到富有价值规律的人,他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会以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收益,会走向成功。

古人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就是为道,“民以食为天”。婴儿出生后第一要务是吃,长大了还是忙于如何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到老了也只剩下一个“吃”。儿女看望老人时总是问:“想吃啥?”老人便说想吃这,想吃那。儿女们看到老人吃得美滋滋,心里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满足。所以,吃也为道,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有一次,一个小职员正在赶着上班。这天他的公司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会议中的表现关乎他能否升职,所以不能迟到。无奈他的闹钟却在今晨坏掉了,最糟糕的是还有20分钟会议便要开始了。

小职员惟有改乘出租车,希望能赶得及参加会议。他好不容易才截到一辆出租车。匆匆忙忙上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司机先生,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

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小职员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当然不是,现在是繁忙时间,最短的路都会交通堵塞。你要是赶时间的话便得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

听了司机的话,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了走最快的路。途中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交通堵塞得水泄不通,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差,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较远,却很快便到达目的地。小职员最终赶得上会议,还升了职当上部门主任。

人总喜欢走快捷方式,希望不劳而获,还以为走快捷方式可以用最小的体力最快到达目的地。然而,快捷方式虽然是最短的,却未必是最快的。你看过有多少赌徒从不工作却因为赌博而成为富翁?你又见过有多少学生从不上学却因为上补习班而考得优异的成绩?

相反,因为走快捷方式而赔上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的,我们倒见过不少。其中就有不少人因为嗜赌而欠下高利贷,最后不但家破人亡,还赔上宝贵的性命。

所以说,所谓道,就是客观规律。比如读书就要循序渐进,如果太急,太功利,必然会使脑子承受不了,进步反而有限。因为大脑也需要休息、调整。当然,也不能“一曝十寒”,读一天书,玩十天,这样也会坏了读书的胃口。

同样,为道也是这样,自然界有其“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才有可能达到人生的完美境地。

【悟道小站】:所谓“道中之道”,也就是“为道”,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道。因此,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因为“道法自然”本是人之处道。

大彻大悟之8、天道·人道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记载: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夭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大自然的规律不正像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它,低了就抬高它,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加以补充。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间法则则不同,常常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做出了贡献不占有,成功了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而被人赞美。

老子运用圣人的所作所为来向世人做示范,告诉人们不要居功自傲,而是要适当地贬损自己,始终保持谦和、恭敬、卑下的德行。这样不仅可以赢得美名,还可以保身。

小孟是一个业务员,他的销售技能和业务关系都非常好,因此他的业绩在全公司里是最好的。取得成绩以后,他就开始对别人指手画脚了,尤其是对那些客户服务人员。

本来这些客户服务人员非常支持小孟的工作,只要是他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服就会马上进行售后服务的。但是由于小孟动辄说“是我给你们的饭碗,没有我你们都要饿死”,要不然就是说这些客服人员服务不好,他的客户向他投诉等。客服人员对他说的话置之不理,但是却通过行动来与他对抗。

后来,凡是小孟的客户打来的电话,客户服务人员都一拖再拖。最后,这些客户打电话给小孟,并把怒火发到他的身上。由于后继服务不到位,小孟的续单率非常低,原来的客户也都让其他业务员抢走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员工的成功肯定有他自己的因素,但绝对不能脱离开企业团队的配合。如果没有强大的团队作为支撑,再有能力的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认为这个事情没有了自己就一定不会成功,那么你就会有一种骄矜之气。在团队角色问题中,团队中一定有一件事情是你最擅长的。也许在这件事情的操作过程中,你是主要力量,但并不代表没有了你就不行。

人生处在顺境和得意时,最容易得意忘形,滋生败象,乐极生悲,看过电影《特洛伊》的人,想必都会记得特洛伊王国是怎样被毁灭的。特洛伊人与入侵的希腊联军作战,双方互有胜负,后来联军中有人献技,假装全部撤退,留下一匹大木马,并将勇士藏在马腹内,其他的主力部队则躲在附近。特洛伊人望着远去的舰队,以为敌人真的撤退了,于是将木马拖入城内,歌舞狂欢,饮酒作乐。就在他们进入梦香之时,木马中的敌人纷纷跳出,打开城门,里应外合,于是特洛伊灭亡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教训有两点:一是得意时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失意马上就到。二是失败也莫生气,危机即转机,失败后面可能就是成功,遇到挫折时,要咬紧牙关,坚韧自强,逆境即将过去,雨过天睛,前程一片光明。工作中,有些人因为顺境连连而愈感欣慰,愉悦之情不时流露于脸上,然而,不能光是高兴,应该想想怎么才能维持好运,永葆成功。

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必然会招致他人的反感,暗中吃大亏而不自知。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不仅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家性命,所以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

赵本山的小品中有一句话:“地球就得围着你转,你是太阳呀?”你必须清楚,这个世界上少了谁都一样。伟人都会成为历史,更何况我们呢?一个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要把功名利禄看得太重,而应抱着淡然一笑的态度。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曾说:“一个人如果自以为有了许多成就就止步不前,那么他的失败就在眼前了。许多人一开始就奋斗得十分起劲,但前途稍露光明后,便自鸣得意起来,于是失败立刻接踵而来。”

希腊著名的雄辩家戴摩斯说:“维持幸福,远比得到幸福困难。”同样的道理,好业绩来得不易,但更难得的是如何保持好业绩。在你成功之时,你最多只能高兴5分钟,因为你若不努力,第6分钟就会有人赶上你,甚至超过你。

一个人是否伟大,是可以从他对自己的成就所持的态度看出来的。因此,即使你的运气极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积累你的成就,作为你更上一层楼的阶梯。得意时最不易避免的是炫耀,失意时最不该学会的是抱怨;在得意时最忌讳的是把握不住的“四面开花”,失意时最需要的是“换一条路走走”。其实,得意不一定就是得到,失意也并非就是失败。

如果一个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道德不修,即便是亲近的人也会厌恶他,离他远去。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得意都应该有得意的豁达,失意都应该有失意的人格。

【悟道小站】:做人不要居功自傲,要时刻保持清醒,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

大彻大悟之9、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道德经第七章中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春天,百花盛开,树枝抽芽;秋天,树叶飘落,乃至草木枯萎,这是无常现象,我们大家也是一样,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既然无法避免,就应该顺其自然,让这有限的生命发出无限的光热。

泰国高僧阿姜查曾经问他的弟子说:“生命有多长?”有人说三十年,有人说七十年,阿姜查微微一笑:“生命只在呼吸间!”的确,每个人的生命很漫长但也很短暂的,只有一呼一吸一瞬间,一口气呼出去又吸回来,叫活着,呼出去,吸不回来,就叫死亡。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珍惜生命,让人生充满幸福和快乐。

从下面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许能有所感悟:

有一次,佛陀和弟子们化缘归来时,弟子们都很疲惫了。有的慨叹道:“总算回来了。”佛陀听后问弟子们道:“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化缘,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弟子们双手合十,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长养色身,来求得修炼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着弟子们,沉静地问道:“那么,你们且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久?”

这时,站在佛陀身边的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世尊,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有几十年的时间。”佛陀听后摇了摇头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位弟子面露愧色。

另一个弟子见状,郑重其事地说道:“我觉得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一样开了又败,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枯萎凋零,化为尘土。总是轮回。”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说道:“嗯,你能够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是对佛法的了解,但只限于表面。”那个弟子起初听到佛陀的赞许很得意,听到后半句懊丧地伸了伸舌头。

又一个弟子无比悲伤地对佛陀说:“世尊,我觉得生命充其量只不过一昼夜的时间。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进入肌肉的认识,但不不够深入。”

现场一片宁静,众弟子都想不出佛陀最满意的答案。

后来,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越来越被激发起来。

终于有个弟子大胆地说:“世尊,我觉得其实我们的生命跟朝露没有两样,早晨看起来晶莹美丽,可只要阳光一照射,一眨眼的工夫它就消逝了。”

佛陀还是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来。

这时,只见一个弟子站起身说:“佛陀!依弟子看来,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语音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不知道对错,凝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佛陀的教诲。

“说得好!生命的长度就在一呼一吸间。切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生命只是一呼一吸!应该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时刻,勤奋不已,勇猛精进!”佛陀赞许地说。

生命如此有限,所以才能显示出它的珍贵,生命的长度和深度都在于自己把握。没有人能告诉你该怎么运用你的生命,只能告诉你:既然过去已经无法挽回,未来又是不可预知,只有现在是你可以掌握的,那么你也只有珍惜现在,未来才不会后悔。

一个人在荒野遇到一只老虎,于是他拼命逃跑,但那只老虎却紧追不舍。那人跑到一处悬崖之上,双手攀着一根野藤,让金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只老虎仍在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另一只老虎正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而他只有一根枯藤赖以系命。就在这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在上面啃噬那条枯藤,但他忽然看见附近有颗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一手攀藤,一手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味道真好呀!

现实中很少有人品尝得到这“草莓”的美好滋味,因为我们世俗的眼里只看见凶猛的“老虎”和狡猾的“老鼠”,对近在咫尺的草莓却视而不见。其实这颗草莓就在我们轻柔的呼吸间生长着。它就像是一颗炙热的心,燃烧着对生命最热切的渴望,蕴藏着对人生最真切的感悟:珍惜存在的每份美好,随缘即是福。

“诸行无常”是佛道的根本教理之一,意思是说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譬如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心理活动的生住异灭,都是无常迅速的现象。道法虽然主张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尤其重视现在,特别是脉搏跳动、呼吸知觉的现在。

世上永远无法探知清楚的一个是宇宙空间,一个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同样的浩瀚,同样的瞬息万变,难以捉摸,庄子说:“一个人要走出去跟天地对话,做精神的释放。”这位两千年前的智者或许早已经悟到了人生其中的奥妙了。

一个著名的作家说:“生命里一定有一个时刻是连舒伯特都无言以对的,那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时刻;”茶道讲究一口为饮,三口为品,这“饮”“品”之间就映射了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从“饮”到“品”的差别是什么呢?饮是一个纯粹器官的反应,品是一个精神上的回应,我们说品茶、品酒,品一定离开了纯粹器官的刺激,而变为了某种精神上的回忆,人生匆匆走过,如果没有学会“品”过程的话,绝难配以“万物之灵”的称号了。

综上所述,生命虽然无常变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灭的永恒;正因为生命是无常的,更能够激励我们转为勇猛的精神,掌握每一刻实在的呼吸,成就自己清净的智慧。有时我们豪奢地浪掷青春,以为自己拥有享用不尽的年轻岁月,诸不知,生命是输不起的。

【悟道小站】:把自己的每一天过的充实和美好也许并不简单,但如果你能有比别人多点信心;多点宽容;多点爱心,你就会比别人少很多遗憾!

大彻大悟之10、谦让无争,活在当下

道德经关于人生的描述总是深入浅出,除了认为“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外,还认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即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谁都知道,人不能割裂时间的绳结而存在。我们不能总是活在昨日的回忆中,也没法活在明天的虚拟里,更不能在争强好胜中获得已经过去的和子虚乌有的还没有的东西。

曾国藩在他率领的“曾家军”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之际,马上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读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诗中告诫他的弟弟,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自大,越有功劳越得低头做人。

诗中屠羊说的典故,出自庄子的《让王篇》。屠羊说是楚国的一个屠夫,曾跟着遇难的楚昭王逃亡。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帮忙解决的。后来楚昭王复国,昭王派大臣去问屠羊说希望做什么官。屠羊说答复道:楚王失去了他的故国,我也跟着失去了卖羊肉的摊位,现在楚王恢复了国土,我也恢复了我的羊肉摊,生意依旧红火,还要什么赏赐呢?

昭王过意不去,再下命令,一定要屠羊说领赏。于是屠羊说更进一步说,这次楚国失败,不是我的过错,所以我没有请罪杀了我。现在复国了,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也不能领赏。我文武知识和本领都不行,只是因为逃难时偶然跟国王在一起,如果国王因为这件事要召见我,是一件违背政体的事,我不愿意天下人来讥笑楚国没有法制。

楚昭王听了这番理论,更觉得这个羊肉摊老板非等闲之辈,于是派了一个更大的官去请屠羊说来,并表示要任命他为三公。可他仍不吃那一套,死活不肯来,并说:我很清楚,官做到三公已是到顶了,比我整天守着羊肉摊不知要高贵多少倍。那优厚的俸禄,比我靠杀几头羊赚点小钱,要丰厚多少倍。这是君王对我这无功之人的厚爱。我怎么可以因为自己贪图高官厚禄,使我的君主得一个滥行奖赏的恶名呢?因此,我绝对不能接受三公职位,我还是摆我的羊肉摊更心安理得。

谁不想拥有豪宅美服,拥有万贯家财?谁不想功成名就,受人尊敬与赞扬?但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荣华富贵,屠羊说没有忘乎所以,没有得意忘形,而是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常心,不仅体现了“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的老庄精神,而且也是某种程度的自我保护。因为突然降临的好运,固然让人欣喜激动,但也可能潜伏着祸害,所谓乐极生悲,福盛转祸,让人难以心头踏实,所以中国历来有“惜福”之说。

曾国藩引用这个典故,是对他的弟弟的警告。他语重心长地教诲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间的名利,知悉“随处有乘除”。这就像《红楼梦》中的荣国府在元妃省亲时,是何等排场显赫,大观园里的锦绣繁华,无所不用其极。其烈火烹油之势赫然冲天,可是不久就应了元妃的话,有权有势不可使尽,金山银山也有挥霍净尽的一天。他们不懂谦和韬晦,骄伐太过,结果举府被查抄,家道一落千丈。而“万事浮云过太虚”,就是说荣誉也好,毁谤也好,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一忽儿就要被风吹散,成为过去的。澄湛的蓝天,依然是澄清碧蓝的。他深知,当时的环境对他们兄弟二人极为不利,朝廷内外,说他们坏话的人很多很多,他不能不明哲保身,收敛避祸。

曾国藩的这番话同时也说明,即使一个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谦和礼让。一方面,名是相对的,满招损,谦受益;另一方面,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别人也会不理你那一套。

一位青年满怀烦恼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学毕业后,曾豪情万丈,依然一事无成。他找到智者时,智者正在河边小屋里读书。智者微笑着听完青年的倾诉,对他说:“来,你先帮我烧壶开水!”青年看见墙角放着一把极大的水壶,旁边是一个小火灶,可是没发现柴火,于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来,装满一壶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内放了一些柴便烧了起来,可是由于壶太大,那捆柴烧尽了,水也没开。于是他跑出去继续找柴,回来的时候那壶水已经凉得差不多了。

这回他学聪明了,没有急于点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于柴准备充足,水不一会就烧开了。智者忽然问他:“如果没有足够的柴,你该怎样把水烧开?”青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智者说:“如果那样,就把水壶里的水倒掉一些!”青年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智者接着说:“你一开始踌躇满志,树立了太多的目标,就像这个大水壶装了太多水一样,而你又没有足够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烧开,要想把水烧开,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备柴!”

青年恍然大悟。只有删繁就简,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万事挂怀,只会半途而废。另外,我们只有不断地捡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断加温,最终让生命沸腾起来。

每一个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现代人考虑过去和未来也许是天性,于是总是不能平平静静坦然地安排好现在仅有的时间和精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在自己的人生中设一个界限。比如:我25岁一定要结婚,26岁一定生孩子,30岁时一定买车,31岁的时候一定要有房子……

其实,我们应从虚幻的过去与未来中清醒,立足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珍惜当下。也让人修身养性,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仔细思量:如果今天的问题都一一解决了,那么未来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过去的已过去了,再辗转回味已无济于事,不如接受现在,也接受不完美的现在。过去永远不会重来,明天永远是明天。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好——这才是重要的。

可见,把握现在。活在当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抱持这样的积极态度,人生才会更自在,更智慧也更快乐,因而才会有更丰盛的生活。这也正是当下的力量。

人生不是徘徊,不是等待,人生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现在。因此,我们应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全心全力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悟道小站】:不要为逝去的过去而后悔,也不要为未知的明天而担心,因为,人是活在当下,把握好了今天,才能对将来有更实际的展望。 nKlUVS5/0BzvupFH7Au6re+xLNlflQJgVGc5le5BoZkoejwdt8yiHanNMx5ENr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